老师发表论文范文

2024-02-11

老师发表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老师兼任班主任;管理艺术

【正文】小学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启蒙的意义。而作为贯穿学生生涯的一门课程数学来说,就显得尤其重要。作为数学老师兼任班主任这样一个职位,要想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做好管理工作,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本文将探讨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以及数学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策略。

一、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好的班级管理可以让学生的提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自理。而且培养同学们的合作能力,让同学们通过交流探索而进步。好的班级管理还有利于学习目标的完成,不断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也应该科学的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

二、数学班主任管理班级的策略

2.1在數学概念教学中渗透激励的艺术

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如果能在教学时加入有趣的因素,便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让同学们在知识与乐趣的碰撞中激发出思想的火花。数学是抽象的,只有让知识变得具体,容易理解,融入生活的元素,才能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活跃课堂氛围,保证教学质量。

例如:学习《亿以内数的认识》这节课时,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数位顺序表、单位以及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在上课时,教师可以采用投影仪的方式导入课程。把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到的一些大的数字表现出来,比如,光的速度是每秒20万千米、1994年,首都北京的人口有1051万等。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吸引同学们的好奇心。然后让同学们拿出计算器,在上面敲打数字,体验神奇的数字,让同学们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激发同学们学数学的热情,增强同学们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这样的方式还能够加深同学们对于数字的敏感度。让同学们提高分析、综合的能力,让同学们在生活中养成主动探究的意识,能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有趣之处。从而将数学完美的融合到日常生活中。

2.2在数学统计图的教学中渗透无声的艺术

教师对于同学们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最能说服同学们的莫过于无声的教育。就像在数学中的各类统计图中,数量增加的越多,不管是折线统计图还是条形统计图中,它的终点都会越高。把数学这样的道理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也是这样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知识也就越多。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会让同学们从统计图中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2.3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渗透放任的艺术

这里所说的放任不是任性,放纵,而是在学习中以及日常的生活中能够懂得创新,懂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开辟新的方式去达到更加好的效果。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每一个个体之间也有相对的差异性。在日常的学习中,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把各种各样的想法碰撞在一起,以激发出更多的解题方法。就像数学的应用题,解题步骤非常的复杂,但是只要每个人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不同的方面考虑问题,不管多难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2.4在数学研究性教学中渗透合作交流的艺术

在数学的研究性学习中,光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目标的。那么就需要群策群力,共同解决。教师应该为同学们提供更多的集体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们的自主交流,自主探索能力,通过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就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时常的倾听别人的观点,在多种思想理论的融合下形成最完美的策略。教师运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让他们通过争论的方式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更多可能性,可以营造一个活泼向上,积极进取的班级。

例如:学习《圆》这堂课时。这节课主要学习圆心角概念以及弧,弦,圆心角之间的关系。教师在刚上课时,需要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情景导入:圆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又是一个中心对称图形。一个圆,绕着圆心旋转任意角度都能与原来的圆重合。这种旋转性质称为圆的不变性。根据圆的不变性,可以得到另外一个结论:弧、弦、圆心角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圆心角定理呢?通过这样的方式将内容成功的导入之后,可以让同学们主动地去推论、探索圆心角定理。让同学们在交流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同学们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然后根据这样因材施教的方法向同学们讲述生活中的道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生活中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这些问题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无法解决,可是只要大家团结起来,那么什么问题都不是问题。教师通过这样实际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让同学们可以学到知识而且能使其懂得道理。从而更加利于班级的管理。

【结束语】综上所述,一位合格的数学班主任,要协调好教学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数学知识将数学的逻辑思维和解题思路融入到解决日常学习生活的问题中。同学们之间难免会有矛盾冲突,班主任应该充分挖掘数学素材,从中提取有效的知识,运用丰富的语言去教育学生,最后达到合理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从而综合提升数学班主任的管理艺术。

【参考文献】[1]妥小华.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20(22):64+63.

[2]卞华.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路径探索[J].内江科技,2020,41(06):140+142.

李桂英 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第一小学

老师发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艺术分析

教学语言是传递知识的方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教学语言,通过语言艺术教师可以很好地传递知识、建立感情、激励学生,对于课堂氛围的活跃以及教学效率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一、增强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许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是特别的感兴趣,导致影响数学的学习成绩,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魅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一味的讲解知识点,不注重语言的幽默型的话,势必会影响教学效率,所以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一方面,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做到充分的了解小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在此基础上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动画片等卡通形象比较感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这样即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调动课堂的氛围。“光头强七天可以砍14棵树,那么如果一周休息两天,五天时间可以砍几棵树?”这样的趣味问答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增强教师在课上使用语言的趣味性,更加幽默生动的叙述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不仅仅是提问问题的环节,更重要的是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语言的幽默性,以增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交流、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网络语言和学生进行互动,例如有学生正确的回答了问题,教师可以说“哎呦,不错哦”,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又能更好的活跃气氛,对小学数学的教学非常的有利。幽默的语言是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关系的关键,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破传统的一向严肃的形象,和同学之间展开更加亲密的教学关系,创新教学方式,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二、注重教学语言的亲和力

教师的形象一向是非常严格、严厉,对学生总是不苟言笑,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这种传统的教师形象在现阶段對于提高教学效率反而不利。教师要充分的分析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的需求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授课,提高教育效率。如果一味的我行我素,对学生只是进行严格的要求,而不顾及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最终会导致学生反感学习数学,反感数学教师,这对于教学是非常不利的。语言的亲和力对于小学教师树立良好的形象非常的关键,作为一名教师要懂得从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增强自己在讲课过程中的亲和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总是一副严肃的表情,应该对学生适度的微笑,这是一种对学生认可的表现。同时语音语调也要平缓,不能总是对学生大呼小叫,严厉的语言批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起到负面的作用,会打击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课堂变得死气沉沉,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学的开展。因而,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突破传统的教学形象,增强自身语言的亲和力,通过语言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了解学生的心理,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语言,这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进一步的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活跃课堂氛围。

三、善于运用语言鼓励学生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的道理我们都懂,同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也会产生这样的影响,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影响非常的大,因而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运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严厉,总是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于教学氛围的营造也是非常不利的。鼓励和肯定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这是建立他们自信心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鼓励和肯定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流,对于回答问题非常棒的同学鼓励和肯定是必须的,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肯定自身,从而愿意自主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对于问题回答错误的同学教师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鼓励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自尊心,下一步再细心的进行指导,让学生知道自己是哪出现了问题,及时的查漏补缺。这些对于学生而言非常的关键,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你很好”、“回答的很到位”、“不着急,再想一想”、“很有勇气”等一系列的鼓励性的话语的应用非常重要,教师要逐渐的改进自己的形象和用语,让鼓励性的语言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进一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当然在鼓励学生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度,分人、分时、分事,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语言的作用非常大,教师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掌握,才能发挥语言魅力的最大功效。

结语

总之,小学阶段的学生心理处于发育期,心智还不够成熟,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善于运用语言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顾及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更好的发挥语言的魅力,让学生从中得到更大的成长。风趣、幽默、亲和、自然的教学语言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的探索和研究,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精进自身的语言表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展淑萍. 浅谈小学数学语言教学[J]. 华夏教师,2015,S2:33.

[2]黄兴甲.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J]. 学周刊,2016,20:204-205.

[3]杨永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J]. 中国校外教育,2014,01:184.

[4]欧俊.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语言训练[J]. 学周刊,2014,09:152-153.

老师发表论文范文第3篇

教师休息权;休息权剥夺;批判

G41

A

2095-1183(2016)09-00-03

关 键 词

文献编码

无论工作日还是休息日,无论校内还是校外,我们都经常能看到教师忙碌的身影。他们以自己的休息时间甚至以身体健康为代价奔走在教学第一线。面对这样一群人民的“好教师”,我们在赞赏其无私奉献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休息权被剥夺了。剥夺教师的休息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是谁剥夺了教师的休息权?为什么会剥夺?如何保障他们的休息权?本文试作梳理与分析。

一、教师休息权被剥夺的现象及其后果

“江苏省某教师张某,因长时间高度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多次晕倒在讲台,终因积劳成疾,于2004年3月去世,年仅39岁。”[1]近年来,有关教师劳累过度而死亡的报道屡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痛惜。尽管相关案例不断出现,警醒教师要注意休息和保重身体,却仍有许多教师坚持带病上课。对此,社会往往会给予教师很高的道德评价,却忽视了教师休息权被剥夺的问题。现实中,因备课、教学及管理等需要,教师常常每日工作11小时以上。[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因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即使“下班”了,教师对学生也有着义不容辞的教育责任。比如,老师下班时看学生打架了,就必须立即阻止并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医生类似,教师常常需要牺牲业余时间为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3]因此,国家规定教师可以在寒、暑假带薪休假并以此作为补偿。但实际上,在寒、暑假及周末,教师常常要为各种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的培训、与教育教学无直接关系的会议和事务四处奔走,他们一年里能正常休息的时间少之又少。对教师而言,尽管深知其中的不公正,却仍然放弃了休息。对家长以及社会而言,尽管对教师怀有同情之心,一边又认为“教师本应无私奉献”。于是,无论教师还是社会人员,都以一种无动于衷的态度面对休息权被剥夺的现实,扮演着“共谋者”的角色。教师休息权被剥夺的恶果有三:

其一,没有尊重教师作为人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教师作为教育领域的劳动者,同样具有休息的权利。可惜的是,教师的生活状态常常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他们被看作是“蜡烛”,牺牲自己,照亮学生。“然而‘蜡烛’纵然照亮了别人,但燃烧过程中自身却烛泪点点,烟消云散。”[4]他们还被看作是“万能的神”,能够满足学生的一切需要,学生学不好就是教师的过错。事实上,“蜡烛”的隐喻导致教师被“物化”,他们被视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工具”,而完全无视作为人的价值与意义。而“万能的神”的隐喻则将教师“神化”,赋予其无限的潜力与责任,让其处于“人”之外根本不存在的生活空间。无论是“物化”还是“神化”,都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权利。在人本主义思想家马斯洛看来,当休息这一基本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更高层次的需求便难以实现。因此,在与生存博弈的过程中,教师将无法追求专业发展和幸福之道,难以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其二,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表面上看,教师为了学生而牺牲休息权是无私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爱。这是因为,第一,爱的本质是给予,但给予不是放弃或者自我牺牲,而是精神上的分享。[5]教师牺牲自己身体健康的爱,减损了自己的力量,显然不是真爱。第二,真正的教育爱应当类似母爱,是无条件、不求回报的,[6]最终目的是让被爱的对象与自己分离,走向独立。而教师的这种牺牲身体健康的爱,会让学生处于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无法走向自我独立发展的道路,其实质是一种控制。而对于这种控制,很多教师都没有意识到。

显然,这种“无私的爱”没有处理好施爱者与被爱者的关系。“她的‘无私’的作用根本没有与她的希冀一致。孩子并没有表现出他们已被人爱的那种幸福。他们焦虑、紧张、害怕……”[7]试想,如果一位教师得了癌症,还坚持给学生上课,对学生而言,一开始会将这种感恩化为学习的动力,“就算是为了老师,我也要好好学习”。但时间长了,他们会害怕因没学好而对不起教师,会辜负这份“无私的爱”。于是,孩子的学习不再出于内在需要,而是为了报答教师的恩情。慢慢地,学习不再是为自己,而是为了“爱我的人”而学习。更严重的是,即便教师的教育管理“不小心”过了度,学生也不敢批评反抗,因为他们承担着“不让教师失望的义务”。

其三,隐性地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如上所述,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教师会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权威感。“权威同时也是一个榜样,学生希望自己部分或整个地变成老师的样子”[8]。学生学得越多,其价值观、习惯等会越来越像教师,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渗透在学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当教师整日忙碌,无暇顾及工作以外的事情时,学生会以为生活只有工作,人活着是为了工作,而不知道人在工作之外的幸福追求与担当。当教师强忍病痛坚守教学岗位时,学生会以为学习便是最终目的,为了达此目的可以牺牲健康,于是他们不再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学会了不尊重生命,不尊重人。

二、教师休息权被剥夺的原因分析

作为公民,休息是教师本有的权利,但现实中,教师既不敢休息,也不想休息,原因有三:

其一,应试教育下人的工具化。沉重的教学压力使得教师不敢离开工作岗位,他们担心,一旦请假休息,学生的功课便会受影响。而一旦学生考得不好,教师就会受到来自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压力。相反,如果学生考得好,教师就会得到认可,并为本人及学校带来相应的利益,赢得优越的社会地位。盲目的“分数崇拜”[9]让教师不仅为了学生,也为了自己的利益,企图通过“多劳”而“多得”。从这个角度来说,应试教育是剥夺教师休息权的根本原因。它不仅把学生当作考试训练的工具,还把教师变成打磨工具的工具。在这种背景下,教师承担着过多的责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很少有休息的时间。

其二,社会舆论的道德绑架。长期以来,国民对教师职业寄予了无限的期望,希望教师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典型隐喻。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教师应当做到“甘于人梯,乐于奉献”。对师德的这种高要求经媒体不断放大后,人们渐渐模糊了何为教师的道德底线,何为高尚师德,将教师推向了圣人的境界。在人们眼里,教师是绝对的奉献者,牺牲自己,成全学生,造就社会。而一旦违反这一“潜规则”,就会被认为不遵守职业道德,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这样的舆论压力下,教师不得不放弃自身的权利,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为了别人眼里所谓的“道德”,而不得不抛弃自己对道德与法律的理解。

其三,教师利用“不休息”来推脱责任与施加压力。客观上,应试教育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是教师休息权被剥夺的根源。那么,教师为何甘于被“压迫”?除了部分教师确实具有高尚的师德与坚定的教育信念外,不排除有教师以此来推卸责任,或者借此向学生施加压力。当教师由于教学能力不足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时,他可以说,“我已经很努力了,没办法”;当学生因课业负担过重而叫苦不迭时,他可以说,“我比你们更累都还没说要休息,你们又怎能放松”;当学生本应在操场上锻炼身体时,他可以随意地把学生叫回教室做作业,并告知“我很累,不要问我为什么”;当学生稍有不满时,他可以凭借“我很忙,你们不要给我惹事”而责骂学生……这样,教师借用他人的同情心来迫使别人认同自己的教学,并且去做许多本不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于是,多数教师在选择是否休息的时候,都会表现出“习惯忙,无所谓”的态度。

应试教育将教育等同于训练,将教师看作训练人的工具而使其无暇休息;社会舆论将教师置于道德两难境地,使得教师在学生利益与个人权利之间难以取舍,从而被迫放弃休息;教师本人还可以利用“不休息”获取学生以及学校的同情心,我行我素地不按教育理念开展教学。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使得教师在不敢呼吁自身休息权的同时,转而利用其为自己推脱责任与压力。

三、教师休息权的恢复与保障

为此,我们急需以正确的价值导向,恢复和保障教师的休息权。

首先,相关法律条文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已有法律中,教师法保障教师权利最为直接有效。但2015年修订的教师法仍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尽管《宪法》规定了公民的休息权,但《教师法》中却只列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权、科学研究权、指导评价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培训进修权等六项权利,而对休息权并未提及。第二,教师权利救济机制有待完善。当前,教师法律救济的途径单一、申诉时限规定模糊、申诉机关不明确、校内申诉还需规范、缺乏对教师申诉适用的程序、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可以受理的范围没有明确。[10]尽管教师得到《教师法》的保护,但由于该法的既有缺失,导致教师即便具有法律意识,也难以保护自己。因此,为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文件,例如,针对教师行业的特殊性明确界定教师的“休息权”、完善仲裁制度以扩大教师维权途径,以及对于特定的加班行为,允许教师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

其次,社会需要尊重教师这一弱势群体,不能强迫剥夺其休息的权利。道德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道德规则、道德原则和道德理想。就其各自功能而言,道德规则重在约束不良行为,是对不可违反行为的最低要求,属于道德强制的范畴;道德原则是在执行过程中,可以允许根据具体情况变通处理的基本准则,主要发挥指导功能;道德理想是社会提倡的、希望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虽然这种境界臻于至善,却是一种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要求,它主要发挥激励和指导功能。[11]就其程度而言,教师的无私奉献精神不可能是道德规则,把无私奉献视为底线显然不合理,它应该是道德理想,激励老师朝此方向努力。就其灵活性而言,它应该是道德原则,即可以根据该原则的基本精神以及所处的实际情况加以处理,当教师面临是否休息这一道德两难情境时,应及时进行道德推理,根据特定的需求作出道德抉择。(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所以,我们不应以“奉献”的名义任意剥夺教师的休息权,而应在尊重教师、尊重生命的基础上关心与爱护这一弱势群体。

最后,还需要教师本人的努力。关键时刻,发挥作用的仍然是人自身。休息权的落实总终还是要回到教师本人身上。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爱的观念,“真正的爱蕴含着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于一身。它并不是被某人所感动意义上的‘情感’,而是一种为被爱者的成长和幸福所做的积极奋斗,它来自爱的能力。”[12]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自爱”的人才有“爱的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教师的无私奉献反而是自私的行为,因为没有尊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意愿,是单方面的强制实施,而不是爱与被爱者双方的协议。因此,教师要学会在有限度的自由范围里追求最大的自由空间,学会自爱。这就要求教师在爱学生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工作与休息的关系,不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提升自身专业素质与能力。

参考文献:

[1][2]解立军.教师的休息权不可剥夺[J]. 教学与管理,2005(34):21-23.

[3][11]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7,101-103.

[4]程天君.“蜡烛”“灵魂工程师”还是“教育家”——教师冠名现象之析疑[J].当代教育科学,2003(04):8-10.

[5][6]高德胜.论爱与教育爱[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1-6.

[7][12]埃.弗洛姆.爱的艺术[M]. 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6:51-52,49.

[8]艾里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78.

[9]章乐. 现代教育的“分数崇拜”: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2012(18):76-80.

[10]梁明伟.论教师权利及其法律救济[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4):48-51,39.

责任编辑 徐向阳

老师发表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四有”好老师;大学英语教师;师风师德

【作者简介】邹甄(1994.08-),女,湖北武汉人,武汉晴川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前言

兴国必先强师,高校教师位于输送人才窗口的最前端,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我作为新时代的大学英语青年教师,又该如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哪些品质,从哪些方面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升能力等级,这些问题都值得仔细探讨。本文结合对“四有”好老师的理解以及《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谈谈如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如何加强师风师德建设,成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

二、“四有”好老师的内涵

1. 有理想信念,铸师魂。关于理想信念,流沙河在《理想之歌》中写道“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当年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点燃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席卷大江南北,这是理想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透过烛光看到偏远山区孩子们眼中的亮光,那也是理想之火。無论是在离乱的年代,还是在温饱的时刻,理想都可以帮助我们寻找希望。在新时代我们同样需要理想。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是“传道授业解惑”,而要做好这份神圣的工作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宣扬正确的价值观,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不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是老师的灵魂,没有了理想信念,就会丧失方向。“十年树木,百年育人”决定了教师职业具有滞后性,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如果教师丢掉了理想信念就会产生职业倦怠等问题,变得碌碌无为,生活也丧失精彩,幸福感下降。只有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够在教学上有所创新,在研究中有所突破,在生活中有所期待,在职业生涯中才会有所得。

2.有道德情操,修师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就必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论语》中提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所以教师的德行操守需要有更高的标准,影响越大,责任就越大。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受到社会的关注和监督,一方面给青年教师造成巨大压力,另一方面也对教师这份职业产生更高的社会期待,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教师需要牢记于心的是站上三尺讲台就意味着责任和传承。对于工作,需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兢兢业业,潜心钻研教学,挖掘前沿的科研成果;同时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领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传递正能量。再者,努力将学生培养为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3.有扎实学识,练师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超乎想象。00后这一代成长在信息大数据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内容多元,这也导致他们的认知结构,个性特点以及需求的多样化。而要想成为一名具备扎实的知识、过硬的教学能力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的老师,就必须不断钻研,不断更新自我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原来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而现在“一桶水”是远远不够的,要“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应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才能够给学生注入新的活力和能量。除了要有强硬的专业知识以外,老师还得有渊博的知识,能从历史文化、自然科学、人文自然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的指导和影响,使学生提高人文素养、陶冶文化情操、唤醒民族意识。此外,从技术层面来讲,“互联网+”的时代也给教育界带来了活力。翻转课堂、混合式新型教学为教学课堂增添了更多的可能性,各种各样的网课和云课堂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尤其是在新冠疫情发生后,各种线上学习和授课的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师生的视野中。这些教学技术、教学法的革新都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这些扑面而来的新科技、新挑战、新机遇,教师必须乘风破浪,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4.有仁爱之心,做师表。孔子说“仁者爱人”,学生就像春日里的花朵,需要阳光的呵护、雨水的浇灌,而教师就是春日里的阳光,为了保证这些生命茁壮成长,不断发光发热传递能量。学生只有在充满了爱和关怀的环境中,才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只有体会到爱的温暖,才能去爱别人。一名充满爱的老师才会是学生尊重爱戴的老师,才是一名合格的老师。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我的认知,但是对世界的理解可能不够全面和深刻,可能不成熟,也可能偏离轨道,此时教师首先需要尊重信任学生,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的世界,体会他们的喜怒哀乐。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切的心理动机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人都是渴望被关注被欣赏被肯定的,而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增加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从而挖掘他们的潜力。成就了学生也是成就了教师自己。

三、“四有”好教师要求下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的使命

“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为我们新时代大学青年教师提出了要求也指明了方向,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对英语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要求和建议,综合对上述“四有”好老师内涵的理解和对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认识,本文以为要成为“四有”好老师,在专业素养方面,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信息素养,培养全面性人才。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会改变知识的产生和获取方式。从教学来看,传统课堂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已经更新换代为多媒体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这不仅大大地提高了英语课堂的效果和质量,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要求。2015年补充修订的《大学英语课程指南》强调,在高校改革的大背景下,大学英语应该继续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那么大学英语教师应该学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所提供的资源优化课堂,比如利用多媒体网络制作微视频,开设录播课,直播课等,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软件来弥补传统课堂的局限,学习创建慕课、微课,尝试翻转课堂、混合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由此来培养出大胆自信,思想活泼,有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新时代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拥有广博的学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了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学英语课程要求》将教学目标从打好语言基础转变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国际交际能力。而要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就需要教师不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包括自然科学、人文地理、历史文化在内的广博学识。语言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打开世界的大门,而且通过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来传播中华文化,增加文化自信,陶冶文化情操和民族意识。有留学经验的老师可以通过讲述海外留学经历来吸引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还可以通过英语角、排练话剧、组织辩论赛和演讲比赛、中外文学交流会等形式来感悟真、善、美,探究生活的哲理和奥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自信地表达自我的能力。

3.主动学习,研究、反思、提高专业素养。大学英语教师要努力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并深刻反思。《大學英语教学指南》中也提到教师要终身学习,而大学英语的特点就是跨学科,所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英语教师,需要拥有有关二语习得、学习心理学以及跨学科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都是要依靠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完善,以教促研,依研促教,教研联动,才能真正优化课堂,掌握教学科学规律,同时需要吸取同行的经验,互相交流、讨论、实践、修改、探索,找到解决方法,完善教学结构。其中反思实践中的得与失十分关键,反思之后,获得经验,指导行动,具有预见性,最终使得教学得心应手,熟能生巧。

4. 明确教育目标,提高政治素养。大学英语教学要讨论的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最初的大学英语教学目的就是让中国新生代年轻人拥有了解世界的钥匙。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更需要有辨别力、有创新能力、有全球化视野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英语是高校教学中的通识必修课,内容多涉及西方文化价值观,那么“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的教育责任重大,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上的时代价值。大学英语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以语言为媒介,充分了解西方文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也需要有充足的思政知识和理念以及政治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政融入课堂。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关键所在,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提高专业素养之外还需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四、结语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本文阐释了对“四有”好老师的理解,并结合《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对做好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名好老师可以给一群学生希望,一批好老师可以给一个民族希望。所以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四有”好老师的要求加强师范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信息素养、文化素养、科研素养、教学素养、政治素养等。

参考文献:

[1]于婷婷.“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教师信息素养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8(4):317-319.

[2]付启军,刘汨凡.新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核心素养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7):22-23.

[3]赵春贺.大学英语教师的师德、师风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J].中外企业家,2020(14):159.

[4]徐锦芬.大学英语教师的自主性专业发展[J].山东外语教学,2020 (4):19-26.

[5]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思政课程”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 2020(10):108-109.

老师发表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有大学文化层次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更是直接以学生毕业之后即能直接上岗为目的。在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背景下,研究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具有时代意义。本文从目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入手,结合“工学结合”对课程教学要求的主要原则,探索英语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整体英语水平和应用英语能力的教学方法,以达到高职教育“以实用为宗旨,以学生为根本”的要求。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工学结合;改革

2000年10月教育部高教司高职处与全国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发了“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要求”。该基本要求强调,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以适用为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高职英语作为一门主要基础课程,如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高职英语的课堂教学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英语基础应用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这是值得每位在高职院校进行英语课程教学的教师探讨的问题。

一、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一)教学基础设施短缺,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守旧,脱离人才培养需求

目前有很多高职高专学校是由中等、中技或其他中等学校升格的,升格后投入的资金不足和重视的程度不够,教学设施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存在多媒体设备简陋、落后,资料缺乏等问题,导致英语教学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新的教学理念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由于缺少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如:教室紧张、师资短缺,多媒体教室的短缺,等等。课堂教学多以教师为中心,缺乏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比较注重词汇、语法知识的讲授。手段单一,方法呆板,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和英语运用能力,从而也限制了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进而影响了对学生英语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学生英语基础差,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动力

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差,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选定是以入学考试总分优劣录取的,对英语并不做特殊要求。加之有相当的生源来自农村地区,这些地区英语教学设施及条件相对落后,师资水平薄弱,学生基础差,有些学生的中学阶段英语就没有系统学习,普遍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因此相比较其他课程,对英语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目前短短一年的英语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计划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又要补上基础英语教学的空白,任务相当艰巨。如果英语基础过于薄弱,则直接影响学生听说读写各技能的培养和提高,直接削弱后期专业英语的学习效果。

(三)高职英语教师教学功底薄弱,专业知识匮乏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学生人数的增加,很多刚刚升格的高职院校在英语基础课程教育方面师资紧缺,再加上很多教师也只是刚刚毕业的学生,如此教师队伍很难完成现有的英语教学任务。很多教师授课就是把课文翻译一遍,简单讲授一些语音、语法知识,很难与学生互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多教师自身对专业术语和专业知识的掌握度就不高,进行相关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更是困难。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原则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而缺乏实际的操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考试成绩可能很好,但实际工作能力却会很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加快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职业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学生用什么就学什么,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也正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在此背景要求下,英语课堂教学需要符合以下原则:

(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首先,它旨在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即“实用为主”,同样对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学生,我们不仅仅要传授一些实用的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而且也要强调培养学生在工作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另一方面“够用为度”强调的是我们的英语教学要“精”而非“泛”,不提倡“填鸭式”的一味传授知识,而是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实际实用情况后,对教材以及教材中的内容加以挑选。“够用”不仅仅要求“刚毕业时够用”,更要追求“终身够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高职期间英语学习的过程是学习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技能来使新的知识信息有意义。学习是一个内部过程,它主要取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的能力以及他们使用这些知识的动机。学院帮助学生确定目标,学生必须尽力来接近这个目标。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相当重要,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这样一个原则将学习者和学习放在重要位置上,真正实现从教到学的转变。

(三)强调开发学生语言应用技能的原则

工学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形成一种语言的能力,也就是在将来工作岗位应用语言工具来帮助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这包括与使用目的语的人进行交流、阅读专业文献等的能力。要使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培养都考虑进去,当然也包括高效地形成这些技能的策略。

三、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改革策略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是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设计既要体现英语学科的特点,又应该结合学生实习单位的需求,富有针对性,需要从以下方面对高职英语课堂教学进行完善:

(一)增加英语教学硬件投入,重视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

增加英语课堂教学硬件的投入,在课堂教学时,广泛应用多媒体形式教学,从而加强学生在听、说、读、写及翻译多项技能上的训练。语言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表达工具,学习语言的目的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所谓语言技能,简单的说就是运用语言的能力,通常指的是听、说、读、写及翻译等能力,更准确地说就是言语能力。因此,英语教学从来就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而应从应用交际这个角度来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从实用的角度看,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得到良好的实训机会,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掌握好这门语言技能,使其实实在在地融在英语学习的每一步中。

(二)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互渗透

以岗位所需英语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借助英语完成目标岗位工作的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要彼此融合、互相渗透的,使英语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两者的融合。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基础英语课中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将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英语教学相结合,而在进行专业英语教学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基础英语的教法。“工学结合”的英语课堂教学需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开展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精讲多练,多提问,多组织课堂讨论,还需将基础与应用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根据专业特点和就业需要,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变单纯接受理论知识为运用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具体落实到课堂授课就是:多问为什么,少讲是什么;多讲翻译方式,少给标准答案;多给学生口头造句和自由发挥的机会,少由教师从头到尾唱独角戏等。对于一些比较单调枯燥的内容,教师应该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如在讲解专业术语词汇时,一些重点词汇要求学生自行查字典或上网学习,并以问答或考试的形式进行检查。由于专业词汇有出现频率高,学生会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如此以往,学生不仅能掌握词汇的用法,而且逐步树立起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样,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收集和学习身边出现的一些产品说明书或英文介绍,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并让学生场景模拟。

(三)英语教师须注意提升专业素养,丰富专业知识

为切合“工学结合”所需,英语老师要对授课班级的专业有所了解,既要明确这个班级的专业大方向,又要熟悉这一专业对于英语的要求如何,学生入学时的英语基础如何等方面。教师必须掌握这些材料,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如在一些句型操练时,可以穿插专业名词,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可以采用一些实用的专业文献,内容不能太难,但要有典型性。在一些教学图片、道具、场景的选择上,要尽量往专业靠拢,培养学生在专业岗位场合使用英语的感觉。在教学句子长、结构复杂的专业英语时,也可按基础英语的分析模式来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及宾语来简化句子。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采用基础英语教学的听说训练方法,从简单的练起,让学生用英语简单地描述,并逐步加大句型难度和词汇广度。

总之,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在基础英语教学中实施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学生能够打下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龙德毅.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天津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2).

[2]文秋芳.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3]郭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4]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终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5]邓泽民.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形成与教学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周来顺]

老师发表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培养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老区振兴发展论文范文下一篇:动物行为学综述小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