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福利的概念范文

2023-09-21

经济学福利的概念范文第1篇

[摘 要]增进社会福利是经济学研究的根本性议题。福利经济学作为经济学中系统研究福利的一个理论分支,对效率、公平、发展进行研究,并将它们作为评判国家政府社会经济及政治制度的道德标准,实际上是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不同阶段行为活动的目的及效果的关注,显现了社会进步的脉络。

[关键词]福利;效率;公平;发展;自由

[文献标识码]A

[

经济学福利的概念范文第2篇

摘要提升居民绿色福利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要求。基于此背景,从绿色投资的视角,探讨提升绿色福利的路径。首先,依据Lucas-Uzawa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构建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利用1999—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Super-SBM方法测定各地区绿色福利;最后,利用系统GMM方法,结合双重差分法(DID),实证分析了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的影响及传导途径。结果表明:①中国各省域绿色投资与绿色福利之间在1%显著水平上呈现出正向关系,绿色投资每增加100%,居民绿色福利增加1.21%。因此,政府应当采用差异化的利率,减免税收或增加补贴等方式促进绿色投资,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从而提升公民的绿色福利。②教育程度在1%显著水平上与绿色福利正相关,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每增加1%,绿色福利增加7.78%。因此,政府应该扩大教育支出,增强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公民就业机会和收入待遇。③对外开放度在1%显著水平与绿色福利正相关,且开放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绿色福利提高1.91%。对外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助于进出口,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绿色福利。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扩大开放,改善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④公众诉求与绿色福利在一定水平下显著负相关,绿色福利低的地方,居民表现出更强烈的诉求。因此,政府应鼓励居民积极有序参与环境决策和监管,减少公众诉求的滞后效应。企业与公民之间需要确立共同的绿色福利目标,构建政府主导下的居民绿色消费与企业绿色创新协同机制,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完善环境和经济协同发展,实现绿色福利提升的目的。

关键词 绿色福利;绿色投资;内生增长模型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了绿色福利水平的提升。黨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对优质绿色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2018年GDP已经达到了13.6万亿美元,但福利水平的增长仍较慢。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DevelopmentIndex,HDI),中国在2017年189个国家中排名86位[1]。李晓西等[2]将资源环境约束纳入HDI,结果显示中国在123个国家中排名第86位,整体处于靠后位置。如果综合考虑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供给不足等严峻问题,提升居民绿色福利水平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目前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绿色福利界定与理论分析框架。绿色是指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与环境质量改善,而福利是指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因此,界定绿色福利的内涵为:将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高质量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环境质量,由福利与绿色两个维度构成。由于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整体仍然不容乐观,若在人类发展指数中赋予绿色更大的权重,我国绿色福利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将进一步降低。那么什么因素导致我国绿色福利偏低?现有文献大多从障碍因素进行探讨,如中国遵循“先污染,后治理”的一般规律,还处于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Kuznets)曲线的左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没有脱钩;依靠要素大量倾斜投入的增长方式导致能源的过多消耗[3];“唯GDP论”考核机制,加剧经济增长的负外部性[4];FDI和贸易也对我国环境产生负面影响[5-7]等等。

有别于现有文献,该研究目的是从绿色投资的视角探讨提升绿色福利的路径。据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8]估计,尽管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迅速,但从2014—2020年,中国绿色投资需求与货币供给之间的缺口仍有近24.3万亿元,绿色投资依然难以满足我国绿色发展的需求。Eyraudetal.[9]认为绿色投资包括可再生资源投资(包括大型水电项目)、能源技术投资、绿色研发技术投资。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可再生能源投资、营林建设投资三个方面来对绿色投资进行界定与测度。研究采用系统GMM方法并结合双重差分法(DID),实证分析绿色投资通过提高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居民收入来提升绿色福利,从而解决内生性问题。

1文献综述

国内外直接研究绿色福利(Greenwelfare)的文献较少,但与之内涵相近的研究相对较多,主要体现为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研究。早在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首次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学者将资源与环境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考量[10-12],虽强调代际,但往往忽略代内以及当代人与自然关系。我国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最早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潘家华[13]认为,绿色发展注重处理好发展与环境关系,是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石敏俊[14]指出,绿色发展就是要将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负荷脱钩并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既强调代际公平,又看重当代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协同,是“可持续发展”的深化。绿色福利更注重于绿色(资源与环境)质量改善,是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追求的目的,而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是实现绿色福利的方式和手段。

直接测度绿色福利的文献较少,但分别研究福利与绿色方面文献较多。在福利方面,基于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所提出的福利经济学理论,从1990年开始,采用人类发展指数评价法(HumanDevelopmentIndex,HDI)来测度福利[1]。在绿色(资源与环境)方面,国内有些学者使用生态福利[15]、环境福利[16],并探讨了与之相关的测度,如绿色生产率测定[17],G20生态福利绩效测算[15]。Lin&Benjamin[18]利用数据包络模型(DEA)来测算我国各省的绿色发展绩效。宋马林[16]采用两阶段方法来评估环境福利绩效。龙亮军[19]对城市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测度评价。

有些文献对生态福利或绿色发展或环境福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Lin&Benjamin[18]通过要素分解发现,技术进步指数、技术变化效率指数以及技术缺口率是促进绿色发展的主要因素。宋马林[16]研究发现地方保护和错配的资源对环境福利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围绕绿色投资,董竹等[20]发现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黄清子[21]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环保投资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增长,同时降低该区域的污染排放。但是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的影响研究还很稀少,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影响的机制研究更少。

2理论模型

现代宏观经济学增长理论基石就是索洛增长模型(Solowmodel),该模型假设资本存量是内生的,而技术进步是外生的[22]。对传统制造业(如采矿、石油、化工、钢铁、水泥等行业)进行大量投资,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即形成“污染”资本或污染投资。Nordhaus[23]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确实约束经济增长。与此观点相对应,Porter&VanderLinde[24]最早提出波特假说,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可以双赢。国内外大量经验事实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关系不是线性,而是存在环境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EKC),即达到转折点之后,随着经济发展环境质量才会不断改善[25-27]。绿色投资是对清洁项目的投资。现有研究往往强调环境规制(补贴和征税)促进了企业偏向型清洁技术进步[28-29]。但Romer[30]、Grossman&Helpman[31]内生增长理论认为,内生技术进步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因此,企业存在内生动力机制促使污染投资向绿色投资转变。

基于Lucas-Uzawa的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内生于生产函数),借鉴文献[32-35],将环境与污染资本和绿色资本连接,构建一个简单理论分析框架,刻画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同步并阐释綠色投资提升绿色福利的路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假设所有家庭是理性的,根据其预算限制,从消费中获得跨时期最佳效用:

从公式(4)和(5)中可以看出,技术进步过程具有路径依赖性。在没有外在干预下,污染企业继续进行污染投资,使用污染技术,获取经济收益,但对环境产生污染。采用严格环境规制促使企业将污染投资向绿色投资转变,一是给予足够高的补贴(S),很容易证明:;或者是采用足够高的环境税(τ),也可以证明:详见文献[28-29]。

理论上,由于启动绿色资本投资的动机由影子价值(λC)决定,绿色资本投资总是存在一个启动的时间点,在该时间点,其投资量超过污染资本[36]。实际上,即使没有环境规制,企业在消费者压力下,为树立绿色品牌,塑造投资者形象与社会责任,以及随着企业投资者本身环境意识提高,都会有内在动机进行转变。这样,在平衡的增长路径上,促进经济增长的消费路径与环境改善路径收敛,使得H最大化,如下:

式中,g代表共同增长率。内生增长机制的简单逻辑就是,在短期,污染资本配置给一般技能劳动者,这些劳动者大多从事污染产品生产,通过消费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最初污染资本边际收益大于绿色资本,但随着污染加重,通过环境渠道,边际污染治理成本增加,也导致消费者福利受损,消费减少,使得污染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如果将污染资本的部分收益用于增加研发投入,干中学,以及由此产生知识外溢,就会加速绿色资本积累。相应地,绿色创新者工资增加(类似于任何特定技能水平的劳动工资率都将随着他所在国家的富有而增加[37]),将会加快一般技能劳动者向高技能者转变,导致绿色资本的边际收益增加。此时,收敛于动态均衡点,污染资本边际收益等于绿色资本边际收益,出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这也符合科斯定理[38]:市场均衡的结果使得资源配置最佳,最具有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简单解释就是不会出现为了消费者福利,全部停止企业生产或生产者尽量生产而全面污染这两种情况,而是协同创新到双赢的局面,即随着绿色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改善同步取得,绿色福利得到相应提升。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产生正面影响。

现有理论分析以及文献梳理发现,绿色投资通过要素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收入提升,这是绿色福利的重要指标维度,由此推导出假设2。

假设2:绿色投资通过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提升绿色福利。

现有研究发现,企业将绿色资金投入到科研创新、节能减排、退耕还林等方面,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居民生活品质,这也是绿色福利的重要维度,由此推导出假设3。

假设3:绿色投资通过减少环境污染而提升绿色福利。

企业增加绿色资金投入,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居民收入不平等,有利于提升绿色福利,这也是绿色福利的重要维度。由此推导出假设4。

假设4:绿色投资通过减低收入不平等而提升绿色福利。

3研究设计

3.1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基于理论分析,本文构建省级层面的绿色福利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如下:其中,GWit代表绿色福利,GIit代表的是第t年i省份的绿色投资额,εit表示随机误差项。Xit为影响绿色福利的其他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教育程度(EDU)、对外开放水平(OPEN)、产业结构(TI)、公众诉求(PA)。

3.1.1绿色福利测度及分析

绿色福利(GW)的数据无法直接获得,借鉴文献[39]~[40],采用Super-SBM模型,选取25个指标来对绿色福利绩效进行测度。其中投入指标13个(资本存量、就业人数、人均工业污染治理投资、人均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能源消耗量、人均CO2、人均SO2、人均烟尘粉末、废水、废固、人均用水量、人均木材采伐量、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产出指标12个(人均GDP、受教育程度、人均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均平均预期寿命、人均废气消除量、人均废水处理量、人均废固综合利用量、人均森林面积、人均自然保护区面积、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人均耕地面积、能源效率)。Super-SBM模型如下文所示,其中,θ为我国居民绿色福利绩效值,Xj和Yj分别表示j省的投入产出的变量集合,n表示测度的省份的数量,S-和S+为松弛变量。

采用已有文献绿色绩效的测算数据[18]作为稳健性检验。利用数据包络线方法(DEA),采用3个投入指标(能源消耗、资本存量、劳动力),4个产出指标(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固体废弃物、废水)来测算各省绿色发展绩效,数据的具体处理方法详见Lin&Benjamin[18]的文章。

3.1.2绿色投资测度

绿色投资(GI)是指企业将资金用于改善资源、环境友好型项目进行的投资。由于其数据无法直接获取,采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可再生能源投资中水力电力投资、营林建设投资之和来构建绿色投资。由于各省份核能、风能、太阳能年度数据无法获取,未将其纳入绿色投资数据。朱建华等[41]研究发现环保投资对GDP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董竹等[20]则指出环保投资对环境具有正向影响,这两个维度是绿色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理论部分的假设,预期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的影响为正。

3.1.3其他控制變量选择

教育程度(EDU),是指接受学历教育,采用大专以上学历占总人口比例进行测度。杜鹏[42]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居民收入越高。由于绿色福利期望产出指标中包含收入指标,教育年限将对居民绿色福利产生正向影响,预期符号为正。表1为变量描述统计的结果。

对外开放度(OPEN),指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通常采用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作为测量对外开放度的代理指标。现有研究发现,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的提升[43],但同时,大量出口高能耗高污染产品也可能对绿色经济福利会产生负面影响。现有事实表明,对外开放程度越大,国际贸易中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产出也越高,意味着增加GDP的正效应大于污染的负效应。由于经济和环境均为绿色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预期对外开放对绿色经济福利产生正向影响。

公众诉求(PA),以居民向当地信访局上交的有关环境污染投诉的信件和电话网络投诉的总数作为测度。由于公众诉求的增加使得政府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规制[44],而环境规制能显著抑制污染排放强度[45],因而居民福利的非期望产出减少,福利增加。另一方面,从公众诉求到政府实施严格环境规制,再到企业绿色投资,改进设备,治理环境,具有时间滞后性,预期符号不确定。

产业结构(TI),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国家经济结构中所占比重,采用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进行测度。产业结构和福利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46]。一方面,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高污染产业减少,环境改善,使得绿色福利增加;另一方面,我国的第三产业存在许多限制,相对制造业规模有限,还难以提供足够公共服务和增加就业,可能会降低经济发展水平,从而导致绿色福利减少,取决于正负效应的大小,预期符号不确定。

3.2数据来源

研究样本的省级数据源自1999—2014年《国家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等。其统计对象为除西藏及港澳台外的30个省份。另外,营林建设投资(碳汇投资)数据来自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可再生资源投资(水电建设投资)数据是从《中国水力发电统计年鉴》获得,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数据是从《中国环境统计年鉴》收集。除百分比数据外(绿色福利、教育程度、开放程度、第三产值占比),其他数据如公众诉求与绿色投资取对数,这样回归估计结果的系数可解释为自变量变动百分比导致绿色福利变量变动百分比的敏感程度。

4研究结果

4.1描述性统计

从表1中可以看出,绿色投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2.568,说明我国各省绿色投资规模存在出个体差异,呈现出地区性分布不均;同时,我国绿色福利与绿色发展绩效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明我国居民享受的绿色福利存在着区域性的差异。

4.2回归分析

考虑到绿色福利可能反过来影响绿色投资所导致的内生性问题,借鉴Chen&Golley[47]的研究,直接采用Arellano&Bover[48]提出的系统GMM进行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表2第(1)列报告了绿色投资的回归结果,与预期结果完全一致并验证了假设1,绿色投资每增加100%,在1%显著水平上促进居民绿色福利增加1.2%。这就充分说明,在一定程度内绿色资金投入越多,居民可以享受的绿色福利越高。

教育程度在1%水平上与绿色福利显著正相关,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每增加1%,绿色福利增加7.8%,这个结果说明随着居民平均教育程度提高,居民的绿色福利越多。对外开放度在1%显著水平与绿色福利正相关,且开放程度每增加一个单位,居民绿色福利提高1.9%。公众环境诉求与绿色福利呈现显著负相关,这与变量定义部分的负面解释一致,也意味着公众环境诉求渠道还需要提高。产业结构与绿色福利呈现出负相关,这与变量定义部分的负向影响解释一致,也意味着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49],这也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新常态相符。

4.3稳健性分析

采用Lin&Benjamin[18]测算的2000—2012年绿色发展绩效数据和绿色福利测算数据进行对比,以期获得稳健性,计量结果如表3所示。绿色投资、教育程度、对外开放度与居民诉求均在1%显著水平与绿色福利正相关,与基本回归结果一致。但产业结构在1%显著水平与绿色福利正相关,可能解释是Lin&Benjamin[18]文献中的绿色发展绩效的理想产出只是GDP,而产业结构转化有助于经济快速、持续增长[50]。

4.4内生性检验

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将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的高度。考虑到生态文明视角下绿色福利和绿色投资之间的内生关联,采用GMM-DID方法进行回归并建立如下模型:

生态文明建设时间的哑变量afchange以2007年为分界线,之前取值为0,之后则取值为1。试验组的哑变量ectp则根据是否为生态文明试验区划分,试验先行区(贵州、福建、浙江、江西)为1,其他省份则为0。交互项ectp×afchange代表生态文明建设试验组在改革后取值为1,其他取值为0。X为前文所述其他控制变量。

结果如表2第(6)列和表3第(12)列所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有助于居民绿色福利的提升,但由于初始阶段试验区较少,结果存在不稳健性。

5影响机制

5.1机制分析

根据理论分析与假设,首先将城镇化水平(URB)作为控制变量,来考察绿色投资对GDP、污染物排放量(CO2、SO2、污水)以及Gini系数的影响;其次,对GDP、环境规制以及Gini系数与绿色福利的估计方程进行再检验。具体设定方程如下。其中,ETit表示t年i省份的环境污染,主要包括CO2排放量、SO2排放量、污水排放量;ERit为环境规制,Giniit为各省基尼系数,其余变量的含义与基本回归的定义一致,表4报告了不同被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其中,第(13)和(14)列汇报了公式(9)(10)估计结果,研究表明绿色投资对GDP具有显著的正向影響,而GDP在1%显著水平促进绿色福利提升,验证了假设2。由此可见,绿色投资通过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提高了居民绿色福利。表中第(15)~(18)列汇报了公式(11)(12)的回归结果,研究发现绿色投资对CO2排放、SO2排放、污水排放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环境规制对居民福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验证了假设3,即绿色资金投入可以减少环境污染,进而提升居民绿色福利。类似的,第(19)(20)列汇报了式(13)(14)的结果,绿色投资对Gini系数具有负向影响,同样,Gini系数对绿色福利的影响也为负,验证假设4,这表明绿色资金投入可以使得居民收入不平等现象减少,进而提升居民绿色福利。

同理,为确保检验结果的稳健性,采用Lin等[18]文献中的绿色发展绩效为被解释变量进行了重新检验,结果与上文一致。由于篇幅有限不做报告,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实证结果。

5.2Sobel检验

考虑到中介效应的复杂性,还借鉴Sobel模型[51]进行检验,该检验显示,在95%置信度水平下,回归结果支持GDP、CO2排放、SO2排放、污水排放量以及Gini系数的中介效应,即通过增加国民收入、降低CO2、SO2排放、污水排放量以及改善收入不平等现象来增加绿色福利。类似的,采用绿色发展绩效来衡量绿色福利,亦得到同样的结果,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检验结果。

6结论

绿色福利提升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绿色福利的研究有助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政策的组合,弥补政策缺位。同时绿色福利研究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提升居民福利的同时改善环境质量,为全球的气候治理做出贡献。基于此,对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显示,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机制研究发现,绿色投资可以通过增加国民收入、减少CO2、SO2、污水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来改善环境以及减少收入不平等途径来增加居民绿色福利。

研究结果为提升我国绿色福利水平提供了以下政策启示。第一,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绿色金融体系。例如采用定向降准[52]、完善绿色技术银行机构[53]等方式促进绿色投资,积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产业,弥补绿色产业投融资缺口。同时,通过征收环境税[54-55]等政策工具,促进“两高一剩”传统行业绿色化,加大绿色技术投入力度,促进清洁生产,从而增加居民绿色福利。第二,扩大教育支出,增强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就业机会和收入待遇。第三,改善进出口的产品结构,对进口企业进行合理的监督和引导,鼓励其引进有利于能源节约和清洁生产的技术,对出口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出口技术复杂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出口,从而改善环境质量。第四,鼓励居民积极有序参与环境决策和监管,建设公众诉求综合处置平台,为公众诉求提供良好的环境,减少公众诉求的滞后效应。

由于研究绿色投资对绿色福利的影响具有挑战性,今后要加强从个体劳动者层面上探讨绿色投资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还需要将绿色福利的测度与包容性财富(inclusivewealth)的变化量进行对比分析,因为包容性财富的测定被广泛应用于可持续性发展评估。

(编辑:李琪)

参考文献

[1]Humandevelopmentreport2018[R/0L].(2018-09-14)[2019-10-28].http:/hdr.undp.org/en/reports/global/hdr2018.

[2]李晓西,刘一萌,宋涛.人类绿色发展指数的测算[J].中国社会科学,2014(6):69-95,207-208.

[3]陈诗一.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基于环境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解释(1980—2008)[J].经济研究,2010,45(11):21-34,58.

[4]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5COLEMA,ELLIOOTR.ZHANGJ.Growth,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heenvironment:evidencefromChinesecities[J].Journalofregionalscience,2011,51(1):121-138.

[6]林伯强,邹楚沅.发展阶段变迁与中国环境政策选择[J].中国社会科学,2014(5):81-95,205-206.

[7]朱平芳,张征宇,姜国麟.FDI与环境规制:基于地方分权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11,46(6):133-145.

[8]陈雨露.中国绿色金融改革面临五大挑战[C]//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5届年会.http://finance.caijing.com.cn/20151110/4007265.shtml.

[9]EYRAUDL,CLEMENTSB,WANEA.Greeninvestment:trendsanddeterminants[J].Energypolicy,2013,60:852-865.

[10]牛文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1):7-13.

[11]司红运,施建刚,陈进道,等.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审视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脉络、知识演进与新兴热点[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7):166-176.

[12OLAWUMITO,CHANDWM.Ascientometricreviewofglobalresearchonsustainability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8,183:231-250.

[13]潘家華.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J].求是,2015(11):26-27.

[14]石敏俊.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N].光明日报(理论·经济学),2017-10-17.

[15]臧漫丹,诸大建,刘国平.生态福利绩效:概念、内涵及G20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5):118-124.

[16]宋马林.地方保护、资源错配与环境福利绩效[J].经济研究,2016,51(12):47-61.

[17]李斌,彭星,欧阳铭珂.环境规制、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基于36个工业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3(4):56-68.

[18]LINBQ,NELSONIB.GreendevelopmentdeterminantsinChina:anon-radialquantileoutlook[J].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2017,162:764-775.

[19]龙亮军,王霞.上海市生态福利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2):84-92.

[20]董竹,张云.中国环境治理投资对环境质量冲击的计量分析——基于VEC模型与脉冲响应函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8):61-65.

[21]黄清子,张立,王振振.丝绸之路经济带环保投资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89-99.

[22]SOLOWRM.Theeconomicsofresourcesandtheresourcesofeconomics[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74,64:1-14.

[23]NORDHAUSWD.Economicaspectsofglobalwarminginapost-Copenhagenenvironment[J].Pro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ences,2010,107:11721-11726.

[24]PORTERM,VANDERLINDEC.Towardanewconceptionoftheenvironment-competitivenessrelationship[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1995(9):97-118.

[25]GROSSMANG,KRUEGERA.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2:353-377.

[26]STERND,COMMONM.Istherean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forsulfur?[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1,41:162-178.

[27DASPUTAS,LAPLANTEB,WANGH,etal.Confronting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J].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2002(16):147-168.

[28ACEMOGLUD,AGHIONLP,BURSZTYN,etal.Theenvironmentanddirectedtechnicalchange[J].Americaneconomicreview,2012,102:131-166.

[29]景维民,张璐,黎文靖.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49(9):34-47.

[30]ROMERPM.Endogenoustechnologicalchange[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90,98:71-102.

[31]GROSSMAN,HELPMAN.Qualityladdersinthetheoryofgrowth[J].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91,58:43-61.

[32]BROCKW,TAYLORS.Thegreensolowmodel[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10,15(2):127-153.

[33BRETSCHGERL,SMULDERS.Sustainabilityandsubstitutionofexhaustiblenaturalresources:howstructuralchangeaffectslong-termR&D-investments[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andcontrol,2012,36(4):536-549.

[34JINW,ZHANGZ.Onthemechanismofinternationaltechnologydiffusionforenergytechnologicalprogress[J].Resourceandenergyeconomics,2016,46(SupplementC):39-61.

[35BRETSCHGERL,LECHTHALERF,RAUSCHS,etal.Knowledgediffusion,endogenousgrowth,andthecostsofglobalclimatepolicy[J].Europeaneconomicreview,2017,93(SupplementC):47-72.

[36JINW,WOODLANDA.Optimalgrowthwithresourceexhaustibilityandpollutionexternality[R].UNSWBusinessSchool,2017.

[37]LUCASR.Onthemechanicsofeconomicdevelopment[J].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1988,22(3):3-42.

[38]COASE.Theproblemofsocialcost[J].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60(3):1-44.

[39]FUKUYAMAH,WEBEWL.Adirectionalslacks:basedmeasureoftechnicalinefficiency[J].Socio-economicplanningsciences,2009,43:274-287.

[40ANDERSENP,PETERSENNC.Aprocedureforrankingefficientunitsindataenvelopmentanalysis[J].Managementscience,1993,39:1179-1297.

[41]朱建华,徐顺青,逯元堂,等.中国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基于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3):100-103.

[42]杜鹏.我国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5(4):47-52.

[43]兰宜生.对外开放度与地区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2):19-22.

[44]郑思齐,万广华,孙伟增,等.公众诉求与城市环境治理[J].管理世界,2013(6):72-84.

[45]傅京燕.產业特征、环境规制与大气污染排放的实证研究——以广东省制造业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2):73-77.

[46]MEHDIB,SEYEDH.Industrialdevelopmentandsocialwelfare:acasestudyofIran[R/0L].(2018-11-03)[2019-10-29].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3801211830048X.

[47]CHENS,GOLLEYJ.Green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sindustrialeconomy[J].Energyeconomics,2014,44(7):89-98.

[48]ARELLANOM,BOVERO.Anotherlookattheinstrumentalvariableestimationoferror-componentsmodels[J].Journalofeconometrics,1995,68:29-51.

[49]林毅夫,陈斌开.发展战略、产业结构与收入分配[J].经济学(季刊),2013,12(4):1109-1140.

[50]周少甫,王伟,董登新.人力资本与产业结构转化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3(8):65–77,123.

[51MACHINNONDP,WARSIG,DWYERJH.Asimulationstudyofmediatedeffectmeasures[J].Multivariatebehavioralresearch,1995,30:41-62.

[52]马然.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助推“一带一路”投资绿色化[J].中国外资,2019(15):74-75.

[53]郭滕达,赵淑芳.绿色技术银行:来自中国的探索[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9,29(12):131-137.

[54]毕茜,于连超.环境税的企业绿色投资效应研究——基于面板分位数回归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3):76-82.

[55]于连超,张卫国,毕茜.环境税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倒逼效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J].2019,29(7):112-120.

经济学福利的概念范文第3篇

1.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

微观经济学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考察,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 第一个层次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第二个层次是分析单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的决定;第三个层次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 经济人

在经济学中,“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简称为“理性人”或者“经纪人”的假设条件。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3.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4. 决定需求的因素

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是由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的主要因素有: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和消费者对该商品的价格预期等。 5.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6. 需求函数

需求函数Qdf(P)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7. 需求表

商品的需求表是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水平和与各种价格水平相对应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8. 需求曲线的特征

需求曲线具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它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即它的斜率是负值。它们都表示水泥股票的需求量和价格之间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 9. 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10. 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11. 供给表

商品的供给表表示某种商品的各种价格和与各种价格相对应的该商品的供给数量之间关系的数字序列表。 12. 供给曲线的特征

供给曲线表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征,即供给曲线的斜率为正值。它们都表示商品的供给量和价格成同方向变动的规律。 13. 均衡

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14.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15. 均衡数量

在均衡价格水平下的相等的供求数量被称为均衡数量。

市场上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的状态,也被称为市场出清状态。 16.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17.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18. 供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

的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19. 经济理论

在对现实的经济事物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联系进行概括和抽象的基础上,对现实的经济事物进行的系统描述。 20. 经济模型

用来描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的有关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 21.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参数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

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参数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往往被看成外生变量。

静态分析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22. 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23.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24.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25.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26.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27.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8. 需求的价格弧弹性

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它表示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29. 需求的价格点弹性

当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变化量趋于无穷小时,需求的价格弹性要用点弹性来表示。也就是说,它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30. 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对于ed1的富有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增加厂商的销售收入,相反,提高价格会减少厂商的销售收入,即厂商的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

对于ed1的缺乏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减少,相反,

提高价格会使厂商的销售收入增加,即销售收入与商品的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对于ed1的单位弹性的商品,降低价格或提高价格对厂商的销售收入都没有影响。

31.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生活的重要程度;商品的消费支出在消费者预算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所考察的消费者调节需求量的时间。

32. 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33. 供给的价格弧弹性

某商品供给曲线上两点之间的弹性。 34. 供给的价格点弹性

某商品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 35.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36. 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37. 互补品

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38. 两种商品的相关关系与交叉价格弹性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替代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同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则一种商品的价格与它的互补品的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的变动,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负值。

若两种商品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则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都不会对另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动作出反应,相应的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系数为零。 39.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40. 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41. 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 42. 基数效用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 43. 序数效用

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44. 边际量

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45.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46.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47.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48. 商品的需求价格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一定量的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49.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50. 偏好

爱好或者喜欢的意思。

51. 序数效用论者关于消费者偏好的三个基本假定

偏好的完整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 52.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

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53.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54.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55. 完全替代品

两种商品之间的替代比例是固定不变的情况。 56. 完全互补品

两种商品必须按固定不变的比例同时被使用的情况。 57. 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58. 预算线的变动

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不变,消费者的收入I发生变化;

12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

12 消费者的收入I不变,商品1的价格P发生变化而商品2的价格P保持不变;

12消费者的收入I与两种商品的价格P和P都同比例同方向发生变化。

1259. 最优购买行为的条件

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是消费者最偏好的商品组合; 最优的商品购买组合必须位于给定的预算线上。 60.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为了实现最大的效用,消费者应该选择最优的商品组合,使得两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商品的价格之比。也可以这样理解:在消费者的均衡点上,消费者愿意用一单位的某种商品去交换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即,应该等于该消费者能够在市场上用一单位的这种商品去交换得到的另MRS12)一种商品的数量(即P) 61. 价格—消费曲线 1P

2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62. 收入—消费曲线

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的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63. 恩格尔曲线

消费者在每一收入水平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 64. 总效应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65. 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66. 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67. 预算补偿线

以假设的货币收入的增减来维持消费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不变的一种分析工具。

68. 正常物品

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69. 低档物品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70. 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71. 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

每一个价格水平上的该商品的所有个人需求量的总和。 72. 市场需求曲线

市场需求曲线表示某商品市场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所有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市场需求曲线是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的水平加总,所以,如同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一样,市场需求曲线一般也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市场需求曲线上每个点都表示在相应的价格水平下可以给全体消费者带来最大的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市场需求量。 73. 期望效用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彩票的期望效用函数为:

E{U[p;W1,W2]}pU(W1)(1p)U(W2)

彩票的期望值为:

pW1(1p)W2

彩票期望值的效用为: U[pW1(1p)W2] 74.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75. 风险

在消费者知道自己某种行为决策的各种可能的结果时,如果消费者还知道各种可能的结果发生的概率,则可以称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为风险。 76. 风险态度

某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回避者。

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小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爱好者。

消费者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确定的货币财富量的效用等于在风险条件下的彩票的期望效用,即

U[pW1(1p)W2]pU(W1)(1p)U(W2)则该消费者为风险中立者。 77. 生产者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78. 厂商的组织形式

厂商主要可以采取三种组织形式: 个人企业、合伙制企业和公司制企业。个人企业指单个人独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合伙制企业指两个人以上合资经营的厂商组织;公司制企业指按公司法建立和经营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厂商组织。 79. 交易成本

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80.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81.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82.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替代比例的生产函数也被称为线性生产函数。它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两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比例都是固定的 83.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他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84.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般形式为:Q = A Lα Kβ 其中的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参数 α与 β之和,还可以判断规模报酬的情况。若α+ β >1,则为规模报酬递增;若α+ β=1,则为规模报酬不变;若α+ β<1,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85. 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86. 总产量

总产量指与一定的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87. 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88.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89.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90.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最终必然会显现出递减的特征。

只要边际产量是正的,总产量总是增加的;只要边际产量是负的,总产量总是减少的;当边际产量为零时,总产量达到最大值点。 91.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等产量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等产量曲线在该点斜率的绝对值。

边际技术替代率还可以表示为两要素的边际产量之比。 92. 边际技术替代率

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93.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94. 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为了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厂商必须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比例。

厂商可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无论用来购买哪一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边际产量都相等,从而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最大产量。

95. 关于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厂商应该选择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使得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两要素的价格之比,从而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

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最小成本,厂商应该通过对两投入量的不断调

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96.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97. 等斜线

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98. 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扩展线一定是一条等斜线。 99. 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 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不变。 产量则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减。 100.机会成本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01.显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102.隐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103.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104.短期成本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的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总成本。 105.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因此,它也决定了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短期边际产量和短期边际成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简单地表述如下:

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减阶段,边际产量的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递增阶段,与边际产量的最大值相对应的是边际成本的最小值。正因为如此,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作用下的边际成本MC曲线表现出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

106.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边际成本MC和边际产量MP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L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

平均可变成本AVC和平均产量AP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和AP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LL107.长期成本

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长期总成本LTC是指厂商在长期中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通过选择最优的生产规模所能达到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总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平均成本LA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按产量平均计算的最低总成本。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是无数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包络线。

长期边际成本LMC表示厂商在长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最低总成本的增量。

108.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109.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110.市场与行业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在经济分析中,根据不同的市场结构的特征,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 111.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112.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113.收益

厂商的收益是指厂商的销售收入。 114.总收益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115.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116.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117.完全竞争市场收益曲线的特征

完全竞争厂商的平均收益AR曲线、边际收益MR曲线和需求曲线d三条线重叠,它们都用同一条由既定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来表示。

此外,完全竞争厂商的总收益TR曲线是一条由原点出发的斜率不变的上升的直线。

118.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MR等于边际成本MC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119.收支相抵点

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120.停止营业点

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121.短期供给曲线

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应该用SMC曲线上大于和等于AVC曲线最低点的部分来表示,即用SMC曲线大于和等于停止营业点的部分来表示。 122.短期供给曲线的特点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了商品的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在每一个价格水平的供给量都是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123.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一个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由该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的水平加总而得到。

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也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它表示市场的产品价格和市场的短期供给量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上与每一价格水平相对应的供给量都是可以使全体厂商在该价格水平获得最大利润或最小亏损的最优产量。

124.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生产

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125.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126.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127.成本递减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 128.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129.消费者统治

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130.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131.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132.自然垄断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部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133.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34.价格歧视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135.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136.非价格竞争

在垄断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场上往往通过改进产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改善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 137.生产集团

垄断竞争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138.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生产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139.理想的产量和多余的生产能力

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为多余的生产能力。 140.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141.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

根据产品特征,可以把寡头行业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142.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143.占优策略均衡

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144.纳什均衡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145.囚犯的困境

略。见书P244 146.无限期重复博弈

所谓无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的重复进行下去。 147.有限期重复博弈

有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有限次重复进行。 148.生产要素价格

西方经济学家们习惯于把生产要素分为三类,即土地 、劳动和资本。这三类生产要素的价格,则被分别称作地租、工资和利润。 149.边际生产率分配论

在其他条件不变和边际生产力递减的前提下,一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取决于其边际生产力。 150.引致需求

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学者认为,生产要素的需求又是派生或引致需求。 151.完全竞争要素市场

和完全竞争产品市场一样,完全竞争要素市场的基本性质可以描述为:要素的供求双方人数都很多;要素没有任何区别;要素供求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要素可以充分自由的流动,等等。 152.完全竞争厂商与不完全竞争厂商 同时处于完全竞争产品市场和完全竞争要素市场中的厂商称为完全竞争厂商。

不完全竞争厂商包括如下三种情况:第一,在产品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要素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二,在要素市场上完全竞争,但在产品市场上不完全竞争;第三,在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都不完全竞争。 153.边际产品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154.边际产品价值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 = P * MP 155.边际收益产品

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RP = MR * MP 156.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MFC=[L*W(L)]’=W(L)+L*[dW(L)/dL] 157.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可以表示为:VMP=W,或者MP*P=W。 158.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即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局部均衡就是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59.瓦尔拉斯定律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 160.超额需求函数、不动点定理

瓦尔拉斯通过计算方程数目和未知数数目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是错误的。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有解。证明的基本思路是:

设整个经济中包括n种商品(要素和产品)。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需求和每种要素的供给;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用每种产品和要素的需求减去相应的供给,可得到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这些超额需求都是价格体系即价格向量的函数。由于所有价格同时按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超额需求的值,故可以通过变换将原价格向量集合“压缩”为标准价格向量集合。于是超额需求函数确定了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超额需求价格向量集合上的一个映射;如果再“构造”一个从超额需求向量集合回到标准化向量集合的映射,并将这两个映射“复合”起来,则得到一个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其自身的映射。根据布劳尔不动点定理,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不动点。而这个不动点就是一般均衡价格向量。

161.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

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162.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163.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164.帕累托最优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165.契约曲线

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166.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的集合的几何表示。 167.社会福利函数

需要知道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或者更一般地说,需要知道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课本)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一个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偏好,它由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统一特性是它必定关于从原点出发的45度射线对称。不同的伦理观念形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和无差异曲线。(上海财大财政学演示文稿) 168.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人大)。 169.不可能性定理

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70.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阐述。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学者约翰·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人民网) 171.市场失灵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172.反托拉斯法

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1890)、克莱顿法(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罗宾逊—帕特曼法(1936)、惠特—李法(1938)和塞勒—凯弗维尔法(1950)。统称反托拉斯法。

173.公共管制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作是不公平的。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统称为公共管制。 174.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175.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176.公共物品

经济学福利的概念范文第4篇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工程项目数量逐年递增,虽然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日常需求,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使得更多人近年来将目光逐渐落在了可持续发展上,而由此衍生出的绿色管理概念也逐渐受到更多人关注并与各行各业融会贯通。

本文将绿色管理引入建筑行业,创造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全新体系,有区别于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新体系从各部门组织协调能力入手,将绿色原则贯穿整体建筑寿命周期,用更少的资源实现材料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施工,同时在工程完成的后续进行绿色管理和绿色拆除,从各个环节将绿色工程正式引入建筑行业。

本文以绿色管理为起点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定义,引用近年来学者观点作为定义的支持依据,同时就绿色工程管理体系构建为切入点进行深入剖析。由于国外研究的局限性,本文将目光主要放在国内理论体系中,力求通过现有理论知识对各部分绿色管理内容进行整合和系统解释,最终总结出一套系统科学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本文的重点放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后期评价体系上,通过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等方面进行限定,同时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从后期评价的角度对整体工程绿色管理做出总结,并且深度分析各个环节薄弱问题的所在,力求能在后续的学者研究和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将此类问题顺利解决。

本文的目的在于依托目前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条件背景,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构建一种全新的科学的系统的体系,为后续相关专业学者的理论研究提供便利。

关键词:绿色管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指标构建;评价系统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一词缘起于绿色管理,而绿色管理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并最终于1987年发布了以《我们共同的未来》为题的报告,明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由此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我国于改革开放之初迅速发展经济,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1],而由此所带来的人口增长和工程项目数量骤增等问题使得绿色管理概念逐渐进入工程项目领域的视野。近年来随着国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逐步替代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逐步成为工程领域的全新潮流。

1.2研究意义

绿色项目管理领域研究的兴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于国际近年来由于绿色行动和环保意识的兴起为绿色项目管理体系的成熟构建起到促进作用。而另一方面在于我国国情的必然要求。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着世界第三大国土面积和世界第二大人口的国家,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我国建筑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了10至30年,如果不实行建筑领域绿色管理,由此所造成的环境问题和人文社会问题将以几何形式增长。

因此,建筑业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将对不适应社会、经济和人文环境协同发展的项目管理逐步改善。绿色管理的兴起不论是对生态环境领域还是社会、经济、文化领域都存在深远的意义与影响,近年来相关研究同样络绎不绝。

2 绿色项目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2.1绿色管理的内涵

绿色管理一词早于1990 年德国的瓦德玛尔·霍普分贝克《绿色管理革命》[2]一书中已经出现,是书籍中第一次出现绿色管理。直至1995年我国学者才开始对绿色管理进行研究。

潘峰和张登俊(2000)[3]比较全面的提出了绿色管理的概念:绿色管理是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要求下,企业自主形成的一-种绿色经营理念及实施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刘兆和刘同起(2002)[4]认为绿色管理,就是企业根据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树立生态环境保护观念,从经营的各个环节来控制污染和节约资源,以实现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尽管研究成果颇丰,但目前为止尚未得出统一的绿色管理的概念,本文定义的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企业的新型管理问题,它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环境经济学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在工程项目施工经营过程中,企业及一切组织结构始终考虑环境保护,把节约资源,减少和降低污染作为绿色管理的中心,最终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效益的目标,提升公众环境意识和有关知识的新型项目管理模式。

2.2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内涵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是绿色管理领域的延伸,同样是绿色管理在建筑业领域的全新应用和拓展。绿色工程项目管理(GPM)的概念最初由我国学者提出,其根本内涵在于将绿色经济体系融入到传统工程项目管理中。

我国潘武祥等是首位将生态管理概念引入项目管理领域的学者;白思俊[5]等学者同样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个同时”制度;付晓灵[6]是国内首位将绿色工程概念加入到工程项目管理的学者。而根据以上理论基础,于海丰与王勇[7]于2006年正式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做全面且科学定义,其他学者沿用以上结论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深度研究并进一步延伸了“绿色”的管理思想。

由此可见,我国学者对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在学术上的研究颇为丰富,在本文中,总结定义如下:为一个项目进行从概念到结束的全方位的计划、控制、协调与实施,同时满足委托人的要求,在实现项目的系统目标基础上、适度利用自然资源并符合生态环境指标,从而解决项目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尽管如此,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目前仍然只停留于概念的定义上,其对实际工程所提出的建议目前仍然缺乏系统的研究。[8]

3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分为工程准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运营阶段和拆除阶段五个部分所进行的绿色管理,每一阶段的绿色管理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原则,在整体工程结束后通过评价系统对整体绿色管理过程进行打分,依托相应分数标准得出可靠结论,作为管理评价报告和后期评价的重要依据。

3.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原则

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的过程中,管理体系主要从管理周期、生态保护、节约资源和以人为本四个角度制定原则。管理周期主要界定了绿色管理具体负责的节点,旨在将绿色管理融入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同时也是对开发管理、业主方项目管理和物业管理的系统集成。

在绿色管理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利用更少资源,在各个施工环节中做出更加环境友好施工管理,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并保护生态环境,这一部分也是后续评价系统中关键一环。

而以人为本原则对项目内外相关人员给予重视,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更加重视人的感受需求,与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增加沟通渠道。

3.2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实施过程

整体管理实施过程从准备阶段开始,具体工作为管理领导班子的构建。体系健全、工作能力效率双高的团队更能履行绿色管理的义务。管理班子由各方代表联合选定,为全寿命周期绿色管理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设计阶段的绿色管理主要落实在绿色设计上,以绿色设计原则为基础,通过合适的设计方法,最终实现设计阶段的绿色管理。其核心在于各部门之间经验互补,互相协作,在降低成本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一举两得。设计方法大同小异,同样是通过土地资源、材料、能源的合理选择及使用,构造出尊重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的工程设计。

绿色施工是施工阶段绿色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根本保障,具有创新性意义。通过对施工材料、施工方法和施工设施的合理选择,从根源、施工过程和施工结果三个角度消除传统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

运营阶段的绿色管理内容复杂,服务点主要落于绿色物业管理上将绿色管理和绿色社区联系起来,充分发掘绿色设计潜力,以达到节约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同时物业应当对绿色管理知识向全民宣传,通过不同措施,动员工程建筑中的每一位保护环境、绿色管理。

拆除阶段的绿色管理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不可控的粉尘要尽量减少,一个是可控的建筑垃圾要循环利用再生,最后一个是对建筑拆除后所产生的旧址进行复原。三个步骤分别从拆除前中后三个阶段对绿色管理做出阐述。

3.3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方法

为了正确把握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活动的效果,必须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工程项目绿色管理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作为工程项目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下面将从其功能性、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3.3.1评价功能

评价方法的根本作用在于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提供一个全方位、清晰的认知,通过对绿色管理的认知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而查缺补漏,认识到每个环节中优秀和存在缺陷的部分,最终通过企业和社会各方组织的积极筹备和引导,为后续工程项目能够实现更好的绿色管理体系做准备。

3.3.2评价指标的制定

绿色工程项目管理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最大化为宗旨,通过将参数具体化处理,运用层次分析法将总目标分解成为目标层、指标层和参数层三层,构成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体系,参数层指标内容根据工程项目类型不同进行个性化定义。

目标层主要从综合经济效益、环保效益、社会效益、绿色工程项目实施状况评价四个角度出发,根据目标层下属将指标层进行划分。如综合经济效益即可根据生产与投资两个方向进行划分,同时根据不同项目具体情况从指标层出发定义细化参数层。

同时,环保效益根据污染物类型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音污染和固体污染等。社会效益从公众效果与社会舆论导向出发,从社区、用户、媒体不同角度对项目进行评估。而对实时状况评价从支撑系数和技术指数两方面阐述。

3.3.3评价方法

在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确定方法比较多,可以选择德尔菲法及相关性权重法来确定 A-B-C-D 四级指标的权属 Pi,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用乘积法计算组合权重系数,最终得到 D 层指标对总目标的赋权结果 Wi。具体计算详见相关理论。根据功效系数法的基本原理,首先应对所有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对正指标而言,超过极大值的,令其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为 1;小于极小值的,令其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为 0,逆指标则相反。以某一指标为例,该指标的实际值为 Di,若 Di 为正值,且有≤Di≤,则 Di 经无量纲化处理后的结果 Ti 为:

对于逆指标而言,其公式为:

采用综合评分法将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结果Ti,结合其权重,加权求和,计算公式为:

式中T为总评分;n为指标数目;Ti为第i项指标评分;Wi为第i项指标的组合权重。

3.3.4评价标准

通过上述方法和指标系统计算出总目标得分并与标准做出比较,同时根据得分排名对工程绿色管理满意程度做出评价,同时还可以通过比较发现项目某一阶段的不足缺陷之處,在今后的项目管理过程中提出对策,推动改善整体进程。具体评价标准如下:

4 总结与展望

4.1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

本文从绿色管理出发,以近年来学者研究成果为依据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定义,同时从领导班子筹备,各阶段绿色管理,后期评价指标的设定和方法确定等角度对绿色工程项目管理整体流程进行描述,现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如下:

4.2总结与展望

整体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构建的宗旨在于从绿色管理出发,以绿色原则为核心,全寿命对工程项目各环节从资源循环利用、减少污染排放等角度出发,将管理体系协调性转化为降低工程成本、工程环境友好的动力。而评价体系作为整体流程中最终的一环,不仅是作为工程竣工后对其整体过程中绿色管理是否达标的一次考察,同时也是对每一个环节进行反思总结的最佳机会,由此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同样适用于后续的所有工程的绿色管理中。

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填补了绿色工程项目管理体系的研究空白,为后续学者提供了一种可行性思路,更重要的是从评价方法的角度为绿色工程深远影响做出阐述。

参考文献

[1]  王志军.轮绿色管理思想及其实施[J].社科纵横,2007,22(4):69-71.

[2]  Waldemar Hopfenbeck.revolution of Green management revolution[M].1990.

[3]  张登俊,潘峰.绿色管理:企业竞争的新法宝[J].管理与财富,2000,(6):56.

[4]  刘兆,刘同起、绿色管理:展现管理新趋势[J].经济论坛,2002,(12):37.

[5]  白思俊.现代项目管理手册(上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69-~271.

[6]  付晓灵.谈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绿色工程[刀].工程建设与设计,2003(1):34

[7]  王勇,于海丰.关于绿色工程项目管理的探讨[J].建筑经济,2006,(11)39-41.

[8]  尹葵.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的成本分析及控制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安大学,2014.

经济学福利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公司对员工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仅仅在于可观的工资,还在于优厚的福利。后者通常令员工产生更大的归属感。

公司福利的内容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送礼是不可或缺的福利手段。因为送礼行为富于人情昧、它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雇主和雇员之间的商业关系。

有学者作过调查,发现那些工资高福利差的公司的员工,工作热情比不上那些工资不高但福利待遇较好的公司的员工。诚然,这里说的公司福利,并不等同于一般的社会福利。社会福利是扶贫济困为主要目的的,公司福利则是以员工对公司的贡献为基础的奖励、关心、慰问和帮助。

公司在节假日送札给每一个员工、组织全体员工在国内乃至出境旅游观光、请员工吃饭或参加文娱体育活动等做法,属于对全体员工一视同仁的奖励和慰问,也表示公司对员工的感谢。这类活动不但能增加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还能加强员工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有的

公司对员工的特别日子也会表示关心,尤其对各级管理人员。遇上员工生日、结婚、生孩子、结婚周年纪念、乔迁新居、升职或在工作学习中取得好成绩,公司都会送上礼物表示祝贺;遇上员工生病、家有不幸,公司会送上礼物和慰问金表示慰问并给予帮助;对于退休的员工,公司会根据其服务时间和职务级别迭上相应的礼物,感谢他对公司的贡献。

公司对员工的关心还需要通过各级管理人员对下属的关心来实施。一个好的商业主管不会忘记下属的特别日子,并且懂得恰如其分地给下属送礼。无论是公司给员工送礼,还是主管给下属送礼,都可以看作公司的福利性送礼。什么情况下由公司付款送礼,什么情况下由主管付款送礼,各公司的做法不尽相同。像圣诞节这样的西方重大节日,国际间很多公司都给全体员工送礼。诚然,各公司送礼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专家认为,公司给员工送节日礼物是很有意义的,送礼的方式也是很值得考究。应该说,送礼越富于人情昧越好,比如公司有员工怀孕或者是员工妻子怀孕,可以送孕妇型氨康源礼品,体现公司无微不至的关心;而如果有员工经常有应酬需要经常喝酒,那就可以考虑送护肝解酒型的氨康源,让员工切实感受到公司是在关心员工的身体,而不是只关心公司的利益。

至于礼物的价值,则应该视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定。如果公司处于困难时期,一张贺卡也算得上很珍贵的礼物;如果公司生意兴隆,员

经济学福利的概念范文第6篇

一、马克思社会福利中的再分配理论

再分配是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因素, 也是实现公平的重要手段。马克思认为, 劳动所得需要通过平等的分配方式来实现劳动者的公平。但是初次分配是由资本家来主导, 资本家的目的只是通过压榨剩余劳动力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再分配就需要通过政府来进行操控。马克思提出, 在进行社会再分配前要进行必要的扣除, 第一, 补偿生产资料所需要的费用;第二, 用以扩大生产的费用;第三, 为预防突发事故、自然灾害等后备基金。在基金进入到个人之前还要进行部分扣除, 第一, 一般的不属于生产的管理费用;第二, 满足共同需要的费用, 例如学校、教育费用;第三, 为丧失劳动力、孤儿等弱势群体的费用。在这六种扣除之后, 进行物质资料的分配。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大批工人失业, 没有收入来源, 而这时《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由于无产阶级的不断壮大和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越发激化, 政府为了缓和这种矛盾, 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 例如德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障法》。它只是政府用来暂时缓和两大阶级的矛盾, 并没有从根本上保障无产阶级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马克思从人的基本需要出发, 认为再分配需要更加注重公平, 在进行社会的必要扣除后, 所获得的利润应完全公平的分配到无产阶级、劳动者和社会弱势群体中。从马克思的六项扣除理论中指出, 在资金进行分配前需要扣除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 例如学校, 教育和公共设施等, 这也看出马克思认为应该建立社会福利基金来进行保障社会公平, 还需要进行一部分扣除, 专门运用于丧失劳动力、孤儿、妇女和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基金。这也是确保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的重要保障, 预防了自然灾害, 事故等突发事件造成的对无产阶级生活的冲击, 从长期来看, 更有利于整个经济社会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社会福利的资金来源

社会福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资本家、劳动者和政府, 资本家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税款, 劳动者需要向政府缴纳部分所得税, 而政府需要从税收和投资收益中拿出部分资金进行社会福利基金的建立。这么说来社会福利的资金根本来源于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社会福利的资金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项非生产费用, 但是资本知道怎样把这项费用的大部分从自己的肩上转嫁到工人阶级和中等阶级下层的肩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流通中发现了社会福利资金的筹集过程和筹集渠道。劳动者的社会福利基金主要来自于自身缴纳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企业缴纳的保险和政府的财政拨款, 但这些社会福利仅仅针对于有工作的劳动者, 而没有收入来源, 受到重大灾难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 妇女、孤儿、弱势群体等没有制度来保障生活,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中提出“限制妇女劳动和禁止童工”, 他们没有了收入来源, 没有基本保障, 这就需要从资本家向政府缴纳的税收和政府共同出资建立社会保障基金, 来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这样就需要政府出台政策, 强制资本家进行实施, 保证社会福利资金的稳定来源。政府通过税收来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资金来源, 并通过投资收益来保证社会福利基金的不断扩大, 为满足更高需求的生活和更大的社会福利的覆盖面, 实现公平。

三、社会福利的实现目标

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从人的需要角度出发, 在确保人的基本生存需要的前提下,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是社会人, 只要有人的存在, 社会就要为人服务。人是社会中的人, 人需要劳动, 参与劳动才是实现人的价值的土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第一等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 在马克思所处的社会背景下, 当时的人并不能保证能够生存, 所以马克思认为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是在保证由于特殊情况或自然灾害下能够保证生存。但是马克思认为社会福利的最终目标并不少保障人的基本生活, 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做出了设想, 要满足人对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是建立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前提下, 所以马克思认为最有条件实现共产主义的就是经济极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 人们的社会活动是多方面的, 除了满足人的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外, 还包含人的精神和社会的需要。

四、对我国社会福利制度的启示

社会福利作为社会稳定的调节器, 一个使人们生活幸福的一种制度, 应该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重要关注, 所以我国社会福利应做到普惠性与兜底性相结合, 既要实现社会福利制度的全面覆盖, 把制度惠及到每个人身上, 提高教育水平, 完善医疗设施和提高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广义上, 我国应以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为指引, 完善社会福利的制度构建, 以实现人的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前提下, 实现社会公平, 但是现在我国的经济实力与地区发展不平衡并不能实现马克思认为的不折不扣的公平, 所以我国需要进行阶段性的公平, 在实现广义的社会福利的公平后, 继而实现人的公平。广义的公平例如受教育的公平, 缩短教育的地区差异, 提高教育补贴, 加强义务教育的强制性。住房的公平, 需要政府对房价进行控制, 对年轻群体购房进行补贴, 提倡理性购房等。社会保障的公平, 缩短城乡社会保障差距, 实现养老保险缴纳的强制性和覆盖的全面性, 完善社会医疗, 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消除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现就业公平, 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一系列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 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垫底机制, 在缩短福利差距的基础上稳步前进, 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美好生活的实现需要改变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而社会福利作为社会发展的兜底机制就更需要实现制度实施的平等和公平, 所以我们要针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在狭义上, 把社会福利落实到社区中, 精准扶贫, 根据不同地区, 不同情况进行改革, 使落后地区和贫困家庭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在国家对落后地区在提供财政帮助的前提下, 更需要结合地区优势, 实现更大更长远发展。

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我国党工作和生活的指导思想,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也必须要以马克思社会保障思想为基准, 在以实现公平的前提下, 做到福利制度惠及到每个人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但是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福利制度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 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 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增加, 大批劳动者和手工业者失去工作, 难以生存的前提下提出的解决当时状况的社会福利制度, 和对未来社会的社会福利制度的设想, 但是共产主义的建立是在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前提下, 这并不符合我国现在的实际情况, 所以要根据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结合取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中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加以改进,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 所以社会福利制度也应该随着阶段性不断变化, 这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我国要建立符合我国社会阶段的社会福利制度, 为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作出重要影响, 为加快实现小康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机制。

摘要:我国社会福利主要是政府针对生活困难的老人、孤儿和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解决并处理好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需要就显得尤为重要。马克思社会福利思想是为了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需要, 这为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提供许多宝贵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社会福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龙时, 杜君.马克思社会救助思想及对我国当代社会救助实践的启示[J].经济纵横, 2018 (08) :25-31.

[2]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

上一篇:民族风俗习惯范文下一篇:高中数学所有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