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范文

2023-09-19

小学数学论范文第1篇

1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相互转化

生活语言、书面语言和数学语言互相转化的训练, 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方法。在应用题教学中, 要注意抓“扩展”与“压缩”的训练, 所谓“压缩”就是在学生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 让他们去掉事件的叙述, 讲出题中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再变为文字题叙述出来。例如, 一道百分数应用题“三阳乡去年植树15万棵, 今年植树比去年多20%, 今年植树多少万棵?”通过分析题意, 引导学生抽象出问题的实质并叙述出来:把去年植树15万棵看作单位“1”, 求今年植树多少万棵, 也就是求去年植树数的 (1+20%) 是多少, 进而叙述为求15的 (1+20%) 是多少。所谓“扩展”, 即把简单的式子题用不同方式叙述成文字题, 把简单的文字题再改编为应用题。如把上题再反过来训练。开始我让学生模仿练习, 再逐步让学生自己表述, 这样学生不但积极性高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应用题能力, 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2 让学生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解题程序

在数学中, 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 精心组织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手操作,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 我设计了如下操作活动:要求学生将24个正方体木块 (各表示1立方厘米) 摆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 边操作边说出所摆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教师分别板书出来后, 引导学生观察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 并比较算式和相应的形体, 发现长方体所占的体积单位数正好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并让学生完整地叙述出来。

3 让学生用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思考过程

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 有的题目, 学生能够解决, 可是当问到他, 你是怎么想的时候, 他说了半天也表达不清楚。这不是说学生不会表达, 是表达时没有把思维很好条理化再叙述, 需要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和训练。如比较5.962和5.955的大小。一开始老师先一步一步提问:比较5.962和5.955的大小先看什么? (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 整数部分谁大? (一样大) 再看什么? (它们的十分位) 十分位谁大? (一样大) 再看哪一位? (百分位) 百分位5.962上的数是几? (6) 5.955上的数呢? (5) 谁大? (6大) 所以 (5.962大于5.955) , 之后老师可以说:“谁能象老师刚才那样连起来说一说如何比较这两个小数的大小?自己先在下面说一说”等学生自己试着说了一遍后, 请一个学生示范说一遍, 然后让大家挑一挑毛病, 还应该补上那句话, 或者哪句话说得不够明确清楚。好一点的学生示范说:比较5.962和5.955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 整数部分一样大, 再看十分位上的数, 十分位上的数也一样大就看百分位上的数, 5.962百分位上的数是6, 5.955百分位上的数是5, 6大于5, 所以5.9 6 2大于5.9 5 5。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 而且在说的过程中学会了比较大小的方法。长期这样有意识的训练, 学生就会逐渐说得有条有理, 必然也反映出他思维上的条理性, 将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 在说理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逐步培养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 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说明理由”。思考, 即想一想, 实质就是把外部的物质操作活动转化为大脑的认识活动, 这是内化的思维活动。而思考是否正确, 是否有条理、有根据, 还要靠思维的工具——语言来检验。因此, 在教学中, 通过让学生说理的表述, 不仅可以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 而且可以检验学生思路是否清晰, 表达是否完整、有条理、准确。例如:教学分数乘法, 计算2/15×7时, 学生算出结果后, 要求学生口述算理:“我是根据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来计算的, 用分数2/15的分子2和整数7相乘的积是14做为分子, 分母15不变, 2/15乘以7的积是14/15”。又如: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图意口述推导计算法则的过程, 还可以让学生表述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或式题表述成文字题等。这样的训练不仅能加深对法则的理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总之, 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思维发展, 数学能力的提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同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小学教学中一项长期的任务, 它让学生获得了数学交流的机会, 发展了数学思维, 培养了学习自主性, 树立学习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外, 我们的老师在数学授课中要把“说的训练”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 认真地完成, 而且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 让学生放心说、敢于说, 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 尽量多地重视学生说的质量, 使之与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 学生既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又会说理分析, 这不仅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更促使了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来, 为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铺好路搭好桥。

摘要:开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尽快掌握怎样学并具备较好的学习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当前急需解决的迫切任务, 然而在许多学校或家长却认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其实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语言表达训练的侧重点不同, 语文学科要求学生表达的内容更形象、生动, 数学学科要求学生说话更准确、逻辑性强。作为数学老师不能依赖语文老师对学生语言表达的培养。本文就根据自己亲身体会提出几点浅薄观点, 以便于日后大家共同探讨, 让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方式又上一个台阶。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卢占凤.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 1.

[2] 黄兆光.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广东教育 (教研版) , 2006, 4.

[3] 王豪杰.小学生数学说话能力的训练[J].教学月刊 (小学版) , 2006, 12.

[4] 张玲.浅谈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J].小学数学参考, 2006, 3.

小学数学论范文第2篇

1 情景设计要注意生活化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首先是学习需求和学习感情的主人, 然后才是掌握知识的主人。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新课程提倡成活情景化, 特别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 几乎每一节都有情景主题图。

比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美丽的剪纸……数学情景图的作用体现在数学知识生活化, 创始了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的学学就像在日常生活终于到了数学问题一样。不知不觉中由内在兴奋转化为外在兴奋, 将参与欲望外化为参与数学生活得行为。但是, 从一定意义上说, 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本身带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地理区域、认知限制以及学校具体教育资源的差异使得情景图内容并不一定适用于每地、每校、每班。此时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和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所提供的情景图做适当的调整, 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新课程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 由于学生进电影院次数有限 (农村孩子则更少) , 相对来说, 结合学校实际, 如:算一算学校报告厅、多媒体教室的座位等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再如, 相遇问题应用题数学, 教师采用学生登台表演, 情景再现的方法, 把抽象的相关的各种数学术语让学生迅速地理解,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快乐的、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新知。

2 手段采用要关注生活化

现代教育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学习也有存储型向探究型变革, 由僵硬式转为开放式。同时, 手段的采用也要因地制宜, 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手段在不同的班级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所以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 而且更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知水平和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来组织教学活动。

3 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

在平时的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 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 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 (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 , 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 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已经难以解决问题。解释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 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 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个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 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 把画框反过来, 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 灵感得到激发, 达到了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短暂, 所以作业成了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 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广阔天地。学生在实际生活实践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 也是对书本知识的一种印证、一种补充、一种体验。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 自然而然地增加了情感体验。

时至今日, 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 “唯一”的答案组成, 过于程序化。因此, 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达方式, 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 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用一些如乘车、购片、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还可适当安排一些多余条件, 因为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问题拥有的条件是恰好的, 问题答案也并不唯一。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 学得积极、主动, 思维随之展开, 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一如、交流, 课堂教学不再封闭, 越加变得春光灿烂, 难道这不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课堂魅力吗?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缘之水”。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 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景, 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规律。本文作者从情景设计要注意生活化;手段采用要关注生活化;教法选择要渗透生活化;作业编拟要体现生活化四个方面进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详尽地阐述。

小学数学论范文第3篇

1 利用合作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 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 而数学抽象、归纳的特点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因此, 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以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灌输知识。还要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创设和解决。在讲到某一新问题时,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进行合作学习,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得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例如, 教师可以选取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导入新课, 如趣味故事《警察与人贩子》:“一个中年人带着4个小孩赶路, 路上碰见警察盘问小孩情况, 中年人告诉警察:4个小孩岁数的乘积为2021岁, 并且每个小孩依次比另外一个少1岁。警察就随便问一个小孩的岁数, 中年人回答刚好5岁。警察立马把中年人戴上手铐, 原来这个中年人是个人贩子。”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警察会看穿人贩子的诡计?”随后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 调动学生思维进行思考, 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充满趣味性。教师还可以要求各小组课后准备一个或几个与数学有关的小故事, 可以让学生通过上网, 到图书馆查阅等形式搜集,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以此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为学好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利用合作学习, 促进小学数学轻松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 实现高效率的数学教学和学习, 而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 并取得良好的成绩。利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可以让学生在与他人的对话交流中学习, 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重负, 取得高质量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不应让每个小学生孤立的学习, 因为对于理解力和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来说, 更需要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实现群体的团结合作。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发挥各自的特长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以小组形式来讨论、解决问题, 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在数学教学中, 可将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每组3~5人, 每人按周轮流当组长。要求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先自学, 再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互学习, 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比赛, 使学习成为一种来自学生内在的“娱乐”, 使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3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

在我国, 儿童普遍缺乏合作意识, 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 不愿意和他人合作, 不会主动的分享成果, 这种情况不但对学生的学习不利, 还会影响到班级内部的团结稳定以及将来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要积极地通过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来实现互补式的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 使学生在合作中吸取集体的力量。合作学习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意识, 培养了孩子们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合作学习这一形式, 倡导合作成员之间互教、互启、互学, 注重个体智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 通过互动模式养成与他人合作, 倾听他人意见的良好习惯, 在班级形成潜在的互相学习的模式, 增进同学之间的良好关系, 同时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益处, 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课堂教学效果。所以, 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意识,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4 合作学习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一直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重视的问题, 但是由于小学数学这门课程的特点, 使得教学过程中缺少生动、形象的具体感知, 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和归纳理解能力又十分有限, 面对着新知识的不断习得, 造成了学生普遍感到数学课枯燥、压抑, 缺乏生动和轻松的课堂氛围。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 相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硬性讲授, 学生单纯被动的听讲, 合作学习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活跃课堂, 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知识的地方。因此, 在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创设合作情境, 帮助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合作探索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可以增进班级学生团体意识, 相互帮助的精神。这样, 在交流合作中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5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

小学数学课堂要想真正实现和谐的教学状态, 需要创设一种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教师要努力的给予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 消除学生的紧张、自卑等思想和行为, 要引导学生之间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 做到畅所欲言, 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这种良好的师生以及生生关系能够在合作学习模式下的以实现,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 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亲密、频繁的对话, 促使师生双方相互包容, 互相配合, 有利于学生心情舒畅, 思维活跃。让学生通过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合作学习, 在课堂上大胆地自由讨论, 发言交流,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与同学、老师交流的乐趣。课堂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 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 从而相互沟通、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让学生感到数学教师的和蔼和亲切, 从而因为喜欢数学教师而喜欢数学这门课。此外, 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营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学生才能实现心灵的敞开, 师生之间才能实现精神上的相遇、相通, 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总之, 合作学习是小学数学有效的学习和教学模式,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体验到集体智慧的力量, 感受到合作的快乐,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意识, 而且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和谐的关系建立, 实现小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目标。

摘要:近年来, 合作学习愈发的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通过分析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促进小学数学轻松学习, 增强学生团结互助意识,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师生、生生关系更加和谐等方面, 梳理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韩全红.小学数学开展“合作学习”初探[J].安徽教育半月刊, 2003 (22) .

小学数学论范文第4篇

1 营造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环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对人的全部生命历程产生影响的外在因素。一个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环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教师对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为学生营造培养其创新能力的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简单输出者, 而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学习, 开发课程, 做学生知识的词典, 从表演者转变为指导者。教师的言行对于课堂气氛的营造起着直接作用, 从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产生重大的影响。小学生尚未成年, 心理的变化也及其微妙, 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所犯的错误, 应该持宽容的态度, 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 对于思维缓慢和语言表达不流畅的学生给予耐心的等待和给学生改正错误的机会;温和耐心的指出学生的错误, 给予指点和鼓励, 对学生的发言, 无论正确与否, 都给予积极的鼓励,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因为学生在提出自己思考的问题的时候, 是将自己的思维表露出来的一个过程, 有些问题可能看似不合理, 但是包含着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这样教师就能够当堂捕捉学生的思维, 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且发现自己的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 有些问题中可能包含学生对问题的新的思考, 如果学生能够愿意提出来, 教师则可因势利导, 从而达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功效。教师应该创造宽容友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在成功时品尝赞美的喜悦, 在失败时感受宽容和激励, 从而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从而敢于创新, 并且勇于创新。

2 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它具有思维性强, 逻辑严密, 内容抽象等特点。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尝试各种手段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旦有了兴趣, 就会不断的加强对数学的学习, 从而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知识面越多越广, 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 创新能力就越强。每个人都有一种基本需要, 想让自己是一名发明者, 创新者, 这种心理在小学生的心理中表现的更加强烈, 教师必须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否则就会逐渐因为失去兴趣和激情而消失。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小学生的这些心理活动特点, 将生活与数学相结合, 把小学生所感兴趣的事务同数学课堂的学习相结合。数学离不开生活, 生活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存在的数学问题有兴趣, 享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能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生活中熟悉的数学情景,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有意识地把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直观化, 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根据学生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 以形象思维的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挖掘和利用教学资源, 设计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学中有乐、乐中求学, 完全投入学习中, 积极探索、亲身体验, 掌握和获取数学知识。

3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开展小组讨论

《新课程标准》总体目标要求小学生“学会与人合作, 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小学生在独立探索有些数学问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须进行合作学习, 在合作学习中他们能够互相帮助,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完成探究活动,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问题的信心, 获得成功的体验。实践证明, 小组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小组学习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思想体现。在进行小组讨论的过程中, 每一位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 并有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修正意见的机会, 同学们可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同时应该注意的是, 小学一到六年级数学课程的深度和小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的状况是不一样的。教师在组织小组讨论的时候, 应当根据讨论的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年龄特点, 应当科学的分组, 提高讨论的有效性, 必须选择适合学生讨论的内容。在合作活动时, 让学生明确合作的要求即干什么和怎么干, 教师可以把要求明示在黑板上, 在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教师可以把要求罗列在屏幕上。引导合作交流前, 教师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那么小组讨论时才能充分展示新的理解和认识, 从而提高合作的实效。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 教师要注意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让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参与在讨论的过程中, 最好不要指定小组长, 采取类似村官考试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的形式, 不要让课堂讨论为少数学生所把持, 应让每个成员都有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间和机会。同时在讨论开始后, 教师应当密切的注意讨论的进度和进展情况, 当学生的讨论变成僵局或者沦入沉闷时, 教师要及时给予启发和引导。教师适时的知道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 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点播, 提供新的可行性的方案, 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总之, 小组讨论的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创造了机会, 从而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新是自我实现的最高表现形式, 教育作为人道主义的事业, 理所当然应该关注个人生命质量的提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但又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任务, 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与科学的理论相结合,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不断的总结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手段, 在基础教育阶段为祖国培养创新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学习能力, 而且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则是广大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总结自身30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 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认为主要从课堂教学环境的营造,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无领导小组讨论这三个方面入手。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8, 57.

小学数学论范文第5篇

虽然我们各个科目都开始实施了新课改, 但是应试教育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教师对素质教育还没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因此, 不少小学数学老师认为只要把典型的例题讲解透了, 学生把作业习题做出来了, 并且记住正确答案了, 考试自然就没问题, 教学目标就完成了。这样就形成了“讲解典型例题—做类型练习—评讲作业”的固定教学模式。呆滞刻板的教学套路, 令课堂气氛单调乏味, 小学生自然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了。

在实施新课标的新阶段里, 我们应该更换新思想, 改变死板模式, 让小学生愉快地接受数学知识,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建立正确的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教学观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 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古代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为我们揭示了对学习的热爱是提高学习效果的秘密。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 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 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

3 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的探索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 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想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要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定要尝试一切可能的方式, 把小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调动起来, 乐于学习数学。

3.1 创设问题情境,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独角戏, 而是由教师认真地“教”和学生投入地“学”的双边活动, 而且学生应由过去的被动角色变为课堂的“主角”, 教师由过去的“领导者”变为“引导者”。

在新课标阶段, 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每个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 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提供给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小数的性质”一课时, 教师首先提问“谁能在‘9、90、900’加上适当的单位, 并用等号把这三个数量连起来?”一般的小学生思维都会认为900肯定比90、9大, 怎么能用“等号”连起来呢?带着这个疑问, 让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 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元角分, 可得9元=90角=900分”……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这时, 教师再把难度增加一点:“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学生一听, 思维更加活跃, 争先恐后地说:“9元=9.0元=9.00元, 9米=9.0米=9.00米。”……教师进一步引导:“像9、9.0、9.00这样的数的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

如上一例, 教师能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形成悬念, 不仅令学生对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激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

3.2 引用生动的实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的各种知识和概念本来就比较抽象和枯燥, 但是我们知道知识源自生活, 同样我们学习知识的时候, 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从生活中挖掘素材, 利用这些生活中的素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单调乏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具体、易懂。

贴近生活的数学实例一定能调动起学生动笔动手, 寻找问题的解答。我们若能将教材的教学内容用学生所熟知的生活经验做实例, 长此以往, 学生对数学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也就事半功倍了。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小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是有意注意的时间短, 持久性短, 往往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能对学生形成视觉和想象刺激, 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方面去寻找不同的解答方法。屏幕上出现“应该用几根8厘米和10厘米的小棒, 才能围成一个长方形?为什么?”先让学生思考周长的求法和算法, 开拓思路。再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两种不同算式的活动过程:8+10+8+10=36 (厘米) ;8×2+10×2=36 (厘米) 。从中得出启示, 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这样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提高了课堂效率。

3.4 引入有趣的游戏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的动力

根据有关心理学的研究, 儿童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注意力不稳定, 但生动、直观的刺激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因此, 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游戏形式, 让他们在玩中学, 学中乐, 激发他们的思考动力和创新思维。

例如:在教“概率”时, 教师设计一个“摸奖”活动。首先在黑箱子中放9个篮球和1个红球, 请一个小组的同学按顺序地去“摸奖”。先摸的同学要把摸出的小球放入箱子中后才能让后一个人摸。摸中篮球的奖励一个本子;然后在黑箱中放1个篮球和9个红球, 再另请一个小组的同学照前面一样摸, 摸中篮球也奖励一个本子。很显然, 第一组的同学绝大多数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一个本子, 而第二组却是大多数人只能抱怨自己“运气不好”。这时, 教师揭示中不中奖的根本原因不在运气好坏, 而是概率的问题, 这样, 便轻松达到教学目的。

4 结语

虽然素质教育和新课标开始实施了, 但是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比如教学模式呆滞、课堂气氛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

在新的教育时期,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树立正确观念, 彻底丢弃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 明确兴趣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 “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其次,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 引用生动的实例,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引入有趣的游戏活动等有效措施,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长期的应试教育观念使不少教师依然保持着“讲解典型例题—做类型练习—评讲作业”的固定教学模式, 课堂气氛单调乏味, 小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站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标的新起点上, 本文试分析我们教师应该如何转变陈旧思想和如何在日常教学中采取新措施, 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何海.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读与写杂志, 2008.

[2] 刘先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 2008.

[3] 吕国成.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J].杏坛沙龙 (新课程·小学班) , 2007.

[4] 黄义才.激发数学兴趣提高学习效率[J].教育·科研, 2008.

小学数学论范文第6篇

所以, 我认为语文课程中的语言词汇是教学好数学课堂的关键之匙。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 他必然也应该是一位优秀的语言传播者。有这样的一首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草丛都不见。在文学中, 平淡无味的数数, 也能如此的诗意起来。

如果, 数学老师在教学中, 从文学的角度来巩固数学知识, 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很有意思的。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 老师让学生从成语中找出其表示的百分数。例如:十拿九稳表示百分之多少呢?百里挑一, 百发百中, 大海捞针等成语呢?对于从数学的角度研究成语, 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 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时而皱眉思考, 时而激动欢呼……从中, 不仅进一步了解了百分数, 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学科交融, 让知识融会贯通。最后, 老师又用百分数送给学生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如此这样一堂课, 必将令学生回味无穷!

根据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小学数学课堂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 要让教学语言更加准确。准确、简明是教学信息传递中一条最基本的要求, 在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精炼, 使教学信息体现明了化。

作为老师, 我们要坚持并且要用尽可能准确的普通话教学, 避免在传递教学信息时因使用方言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发生误解。在教学中多音字也要读准, 方言和习惯读音要改用标准音去读。

在教学时, 尤其是概念教学, 少说或多说一个关键性的词语, 就有可能把原意改变, 给学生学习带来麻烦, 造成错觉。如, “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如果把又字丢掉了, 会给学生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 而“比”是一种关系。

此外, 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 解题思路的归纳, 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 都要力求精炼, 输出的信息无重复。如, 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 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列出算式, 求出问题。

其次, 要注意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实际教学中, 我发现小学数学的内容虽然多数比较简单, 其中不少内容是描述性的, 但内容的编排上仍体现着前后的连贯性和很强的逻辑性。因此, 要想让学生学好, 我们的语言一定要符合逻辑。如, 有学生学完正方体后问老师, 正方体是长方体吗?老师是这样回答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正方体, 正方体具有长方体的全部特征, 所以正方体是长方体, 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这种回答有根有据, 理由充足, 逻辑性强。

还有, 教学语言要生动有趣。老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 自己觉得无意, 但对学生来说会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尽量让自己的表达生动有趣, 特别是注意口头语言要与图象语言相结合, 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综合运用, 使学生有效地接收信息, 理解知识。另外, 也可以通过适当的表情、手势、动作来激发学生的想像, 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达到较快理解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最后, 教师的表达要注意给学生留出想象空间。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一味地灌输, 要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信息为主动地获取知识, 这就要求我们要启发学生通过看、想、做等来掌握。如, 教“圆的周长”一节时, 老师拿出一个呼拉圈, 问学生, 你能计算出它的周长吗?学生回答能量出它的周长 (因学生没学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用什么量?怎样量? (用皮尺绕一周) 还能用什么量? (先用绳子绕一周, 然后再用皮尺量绳子长度) 还可以用什么方法量呢? (在地上滚圈, 然后量地上滚动一圈的长度)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做法, 想法很好, 想像很丰富, 然后接着问, 如果给你们一个非常大的圆, 还容易量周长吗?有没有简单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呢?通过老师做实验得出:圆的周长和它的直径密切相关, 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这个数是个固定的数, 叫圆周率。现在同学们说说看, 只要知道什么, 就能求出圆的周长?

上一篇:师德师风征文范文下一篇:反恐防范应急工作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