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检索相关论文范文

2023-09-16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和传统档案馆一样,数字档案馆也是也给用户提供服务。所以,在数字档案馆信息服务的过程中,服务的模式和途径极为关键。本文在对数字档案馆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分析了数字档案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了如何针对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检索服务给予改善和调整,为数字档案馆的功能完善提供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让我国的数字档案馆取得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数字档案馆;问题;优化策略

伴随计算机运用面的不断拓展,网络技术也取得了较快地发展。电子档案的数目有了大规模的增长,如何对电子档案实施管理并让其得到最大限度地运用是现代档案管理的核心要素。数字档案馆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体现,其针对的对象就是各种电子档案。通过数字档案馆实施管理,不仅可以提升档案管理的有效性,而且可以改善档案服务的水准,是我国档案管理在将来的必然走向。当前,很多档案馆已经开始实施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检索的自动化程度得到明显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档案信息使用者是不是可以及时、有效地检索出所需信息成了评估档案管理水准的主要指数。

1. 数字档案馆信息检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信息存储能力有待提升

在数字档案馆中,信息检索的本质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信息存储,二是信息检索。虽然所有的信息都是为了最终的检索,但是所有的和数字档案馆有关的操作都是建立在信息存储的基础之上的。信息保存量大,资源丰富是数字档案馆发展的前提。所以,在构建数字档案馆的过程中,信息存储环节是非常关键的。但是,审视目前的数字档案馆建设过程中,对信息检索的建设非常关注,而对如何对信息进行存储却不够关注,其信息存储能力有待提升。关注数字档案馆的元数据收集给档案资源的全方位整理奠定了基础。拓展并优化档案信息资源构成,提升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程度。

1.2 信息检索工具相对单一

符合档案信息使用者需求的资料是他们检索的目标,而网站是供应档案资料使用的平台。所以,针对不同的使用者,数字档案馆应当提供不同的检索工具,这样检索人员就可以通过各自所需的工具进行检索。比如,检索一般信息的人员只要输入简单的检索条件就可以得到相关的档案信息,但是这类使用人员大多需要对检索速度比较看重的用户;而需要配置多个检索条件去搜集的档案信息就需要更多的检索条件,此种类型的检索适用于那些对检索精准度要求较高的用户。同时,对于一些刚开始操作检索工具的人员而言,他们需要那些给出检索程序的工具,有平台逐步给予指引,档案信息使用人员才可以通过检索工具得到想要检索的资料,而这样的人员就需要检索界面相对简洁,方便检索人员使用。

2. 数字档案馆信息检索服务优化策略

2.1 优化档案检索界面的设计

档案网站是进入数字档案馆的窗口。档案检索人员想要检索相关信息,首先需要进入档案网站。因此,在档案网站具备有醒目的档案查询的模块,进入设计必须要突出;其次,检索界面的设计必须保持简单明了,彰显检索功能的要求。而当前的档案检索网站进入端口设计太过隐蔽,且界面杂乱无章,不仅不够美观,而且會影响使用效果。因此,必须对检索的进入端口进行调整,在进行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考察用户的使用习惯以及关注特征。依据网页设计中的“F”格局,提议把检索进入端口设计在网页左边之上的部位,彰显出网站提供检索的重要程度。而且,在首页配置指导说明,增加部分小章程,协助使用者快速找出数字档案馆的检索端口。

至于界面背景的设计,首先要确定它的颜色。通常情况下,界面的颜色不要超过三种,要尽可能采用单一的颜色,搭配一些虚化的图表。这样一来,界面就会显得十分清爽,使用者可以依据自己的爱好,进行重新设计,彰显城市的文化底蕴。至于其栏目设计,需要配置独立的检索框,将其摆放在界面的最醒目的部位,并对检索内容给予分类,删除其中一些冗余的内容,不可设置太多图片或者视频,避免影响页面的打开速度;在进行网页代码开发的时候,要尽量精简设计,多配置静态界面,将之设计为层叠式,保持其在各种浏览器中的通用,确保检索界面呈现相同的内容。

2.2 添加二次、高级检索

作为数字档案馆,必须要给可以多设计一些检索方式,让使用者可以自由组合,引导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需要的资料。而当前档案馆所给出的检索方式相对简单,一旦使用者有比较繁琐的需要的时候,无法实现快速检索。所以,数字档案馆必须在检索方式上做出调整:

首先,以关键词检索为依托,加入题名、档案号、责任人、时间等多个检索要素,将它们和关键词匹配,以检索出最为全面的资料。其次,要添加高级检索,协助使用者在具有多个检索要素的情况下,展开组合检索,将各种要素搭配中检索,以便得到更为精确的信息。三是要展开二次检索。让使用者在得到一部分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展开二次检索,对所检索结果展开降噪处置,得到更为精准的资料。以此为前提,展开三次甚至是更多次的检索,让所得的资料更加契合使用者的需求。四是依托常用的关键词,展开分类检索,依据档案负责人、时间段等要素将之归为不同的类别,可和关键词搭配在一起,联合运用。

2.3 引入全文和跨库检索技术

首先,全文检索。当前环境下,有一部分数字档案馆可以进行全文检索,查阅档案原文,然而它检索的模式依旧是依据常见的题名、负责人等。并不能进行全文内容检索。此处所谓的全文检索,指的是将文档内的所有内容为检索对象的一种技术,它的重点在于文档索引。在不远的将来,对档案资料的精准度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全文检索是大势所趋。

其次,跨库检索技术。有不少地区构建的数字档案馆均属于地域性档案馆,在这些档案馆中,必然要用到跨库检索技术。这一技术又被称作联邦检索,是在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库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检索体系,能够给使用者设计一个统一的检索端口,把使用者的检索词转变为符合各自需求的检索表现模式,提炼出对应数据库之内的检索结果,并对之进行归纳和整合,对资料做出处理之后,通过统一的模式呈现给使用者。利用跨库检索技术能够化解由于不同档案数据库之间的结构差异而引发的各种矛盾,协助使用者在更多的数据库之内检索资料,得到更为全面的信息。

2.4 对检索结果做出调整

通过简单的检索,能够得到一些大致相关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大多量比较大,且排列杂乱,没有一定的次序,无形之中增加了使用者的工作量,让他们无法逐个查看,很多资料就埋没于大量的资料之中,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对检索结果做一进步的处理,对它们进行挑选和排序,让使用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所需的档案。设计文档排序,可以依据多种要素,比如,时间、负责人、下载热度等。大多档案馆都是默认依据下载热度等进行排列,而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调整排列顺序。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数字档案馆的信息检索方面引入多种优化技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它的检索速度和精准度,让使用者得到更契合其需求的文档,给使用者提供更到位的服务。

参考文献:

[1]袁顺佳.我国数字档案馆检索服务调研——以10家数字档案馆为重点调研对象[J].兰台内外,2019(06):21-22.

[2]刘敏.改进数字档案馆检索功能的探讨[J].黑龙江档案,2018(03):95.

[3]张倩.智慧型高校档案信息检索服务环境研究[J].山东档案,2018(02):17-21.

[4]冯克民.规范化数字档案馆(室)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7(02):175+183.

作者简介:吴谋硕(1978.8-),男,汉族,湖南湘乡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大数据,信息检索,数字媒体。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

信息检索是指是指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储存组织起来,并根据用户的信息需要进行相关检索的过程和技术。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目前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从信息检索的智能化、专业化、可视化、一站式及基于网格的5个方面来介绍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信息检索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智能检索或知识检索、知识挖掘、信息整合和全信息检索等方面。

一、信息检索手段简介

1、手工检索

手工检索能根据标引规则,按规则进行各项的著录,便于檢索者根据文献标引规则查阅相关文献。能了解各类检索刊的收录范围、专业覆盖面、特点和编制要点,检索回溯期长,可以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手工检索灵活性高、费用低。手工检索也便于检索策略的制定和修改,所得到的文献信息一般能符合检索者的信息要求,并且手工检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地修改和提出。手工检索过程中,直接查找任务的是人,在查找过程中,人的思维一直起着主导作用。

2、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主要是利用相关数据库进行信息检索。其主要利用计算机系统有效存储和快速查找的能力发展起来的一种计算机应用技术。它与信息的构造、分析、组织、存储和传播有关。计算机信息检索系统是信息检索所用的硬件资源、系统软件和检索软件的总合。它能存储大量的信息,并对信息条目(有特定逻辑含义的基本信息单位)进行分类、编目或编制索引。它可以根据用户要求从已存储的信息集合中抽取出特定的信息,并提供插入、修改和删除某些信息的能力。

3、网络检索

网络检索组要利用因特网检索,是通过网络接口软件,用户可以在一终端查询各地上网的信息资源。这一类检索系统都是基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特点开发和应用的,即:数据分布式存储,大量的数据可以分散存储在不同的服务器上;用户分布式检索,任何地方的终端用户都可以访问存储数据;数据分布式处理,任何数据都可以在网上的任何地方进行处理。

二、检索工具的比较与分析

1、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比较

从宏观角度来说,两者有以下区别:一种手工检索系统一般只提供一种检索途径,而一个计算机检索系统则相当于多种手工检索系统;而在计算机检索数据中,对一份档案只需编制一条详细记录;每种手工检索系统都有与其他检索系统不同的排序方法,输出时可采用多种排序方法;手工检索系统与计算机检索系统中条目的结构及识别著录项目所用的标识符号不同;计算机检索系统采用磁性载体,必须利用计算机才能进行检索;计算机检索系统可以按需要输出各种各样的目录。

2、手工检索与网络检索的比较

手工检索与网络检索不能片面的判断谁优谁劣,在不同的方面有各自的优缺点。

(1)载体内容的直观性方面,手工检索优于网络检索

手检工具一般是印制或书写在普通纸介质上的,人们无须借助任何转换设备便可一目了然。根据手检工具的这一特性,人们在判读具体文献的描述内容时便能够比较准确地了解其全部。机检工具将文献描述体以二进制信号形式储存在磁介质上,如磁盘、磁带等,或以激光刻痕的方式记录在特殊材料上,人们无法通过普通方法直接看到,而必须借助于相应的读取工具,如计算机、光盘阅读器等才能得以判读。

(2)载体贮存信息量的能力方面,网络检索优于手工检索

由于计算机的工作对象是磁性或光学载体,贮存信息的密度远远高于普通介质。如1M的存储空间相当于700张普通目录款目。

三、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

1、智能化信息检索

智能化信息检索是人们把人工智能与信息检索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信息存取领域的成果。近年来internet上不断涌现的人工智能产品。比如智能搜索引擎、智能浏览器、智能代理、知识共享智能体等。都将大大提高信息存取系统的智能化程度。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当今信息检索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未来信息检索主要的发展方向。智能化信息检索是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形式.机器根据用户所提供的自然语言表述的检索要求进行分析,而后形成检索策略进行搜索,它能够代替或辅助用户完成诸如选词、选库、构造检索式。甚至在数据库中进行自动推理查找等功能,系统对知识库检索推理的结果。

2、可视化信息检索

据研究,人们获取的信息7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0%来自触觉。因此,人类是非常适应可视信息的。可视的图像较容易记忆,而且在传达某种信息时比任何方式都快且更有效,因而可视化检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可视化信息检索包含2个方面:一个是检索过程的可视化,另一个是检索结果的可视化。检索过程的可视化是指用户在检索过程中各检索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在用户面前.用户顺着可视化的检索画面一步一步地发现检索结果。相对于其他的信息检索技术,可视化信息检索技术的好处有:对文献或检索式内部语义关系的理解,有助于用户判断一个检索中的相关文献;一个透明的检索过程使检索更容易、有效,即视觉过程寓于检索过程中是可视化的核心;一个可视化的环境为用户展示更丰富、更直观的信息。

3、个性化信息检索

信息时代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个性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检索习惯.对检索界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由于人们对词义的不同理解及感兴趣的领域不同,不同的用户对相同的检索结果往往会有不同的评价。随着信息资源的指数级膨胀。不同的打有消费者个人烙印的产品将成为某个消费者区别他人、感觉自我存在及独特的外在标志,也真正体现了个性化信息检索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此现代信息存取技术将来也要满足用户个性化的需求。

总之,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趋势必将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用户的信息检索需求为出发.在理念、人性化、智能化等方面取得全面突破,不断吸收信息技术上的最新成果和理解人们的需求。逐渐适应人脑的思维方式,实现智能、高效、快速而灵活的信息检索,最后达到随心所欲地查找、迅速获取所需信息的水平。从而促进人们对无序信息世界的有序化组织,令信息资源得到更为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参考文献:

[1]苏新宁.信息检索理论与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2]熊回香.网络信息检索及其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

[3]黄如花.网络信息检索的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知识,2002,(8).

[4]张福泉.信息检索的黄金时代[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06,(5).

[5]建军.信息检索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沈鉴匀(1993-),男,重庆人,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息检索;跨语言检索;检索模型;多语言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数字信息,人们进入了海量信息资源和大数据时代。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类型和数量愈来愈丰富,所使用的语言愈来愈具有多样性。网络资源语言的多样性和网络用户所掌握语言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给人们利用网络检索信息带来了语言障碍。这种语言障碍极大地限制了人们对信息资源的有效获取,跨语言信息检索由此应运而生。跨语言信息检索由康奈尔大学的Salton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提出。他利用手工编制的英语—德语双语种词表,进行了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尝试;1973年,他又编制了英语—法语词表,并对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效率进行了评价。1964年,法国道路研究实验室开发了“国际道路研究文献系统”,该系统通过英、法、德三种语言索引词构成的多语言受控词表来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一种语言来构建和提交查询提问式,从多语言信息资源系统中检索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另一种或多种语言描述的相关信息资源。例如,输入中文的提问式,从多语言信息资源系统检索出英文、法文或中文及其他语言描述的相关信息资源。用户查询提问时所使用的语言称之为源语言,而系统检索出的信息资源所包含的语言称之为目标语言。跨语言信息检索,可分为双语言信息检索和多语言信息检索。双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提交查询请求,除源语言之外,系统可检索到另外一种语言表达的文献信息,即目标语言为另一种语言。多语言信息检索是指用户以自己熟悉的语言提交查询请求,除源语言之外,系统可检索到另外多种语言表达的文献信息,即目标语言为多种语言。相对于双语言信息检索,多语言信息检索往往更符合网络用户的查询需求。与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对应,查询提问式语言和检索出信息资源表述语言相同的信息检索称为单语言信息检索。跨语言信息检索是传统计算机信息检索技术和语言自动处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涉及语言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等多门学科知识,是一个综合性强、富有挑战性的研究领域。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统一是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信息检索模型则是实现查询和信息资源匹配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对此都进行了讨论,以利于图书馆员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关技术。

一、跨语言信息检索方法

跨语言信息检索一般可以分为如下三个过程:①多语言信息资源的搜集以及多语言信息索引的建立;②应用语言自动处理技术实现提问语言(源语言)和信息资源表述语言(目标语言)的统一;③应用单语言信息检索技术实现查询提问式与索引信息的匹配,得到检索结果。其中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统一是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的关键技术,主要通过提问式翻译、文献翻译、中间语种转换及非翻译方法等四种方式来实现。提问式翻译是指将用户提交的查询请求翻译成系统支持的多种语言,然后对不同语言的信息集进行查询。提问式翻译主要有字典和语料库两种方法。其核心思想在于通过语料库中不同语种同一信息的对应关系对提问式进行翻译并且过滤提问式翻译后产生的非正常翻译结果。提问式翻译是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较为经济的方法。其缺陷在于,系统返回的信息仍然用目标语言表达,只能算一种不完全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文献翻译是指在信息检索之前,将文献信息资源表述的目标语言转化为查询提问式的源语言。目前实现文献翻译的方法主要有机器翻译和基于字典翻译文献索引词方法。文献翻译的优点是检索结果用提问语言描述,用户能够方便地选择利用。同时,文献层次的翻译与提问层次的翻译相比,其语境更加宽泛,比较容易消除歧义。不足之处在于要求所有被检索信息改变语言表述,而现有机器翻译系统的正确率还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无法达到实用水平;此外,将数据库中全部文献从目标语种翻译到提问语言工作量大,代价昂贵。中间语言转换是将提问的源语言转换成中间语言,再把中间语言转换为信息资源的目标语言,或者是把提问的源语言和信息资源的目标语言都转换为中间语言。中间语言通常是计算机容易自动处理的语言。这种方法常用于多于两个语种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或者两种语言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转换的跨语言信息检索。非翻译方法是指不对提问语种或者信息语种进行翻译而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方法,即潜语义索引。这种方法的实现方式是,首先将原始文档与相对应的翻译文档建立联系,构建训练文档集,然后利用奇异值分解技术对其进行分析,获得双语文档集的特征信息和检索词的映射关系,最后以平行文档中的语词检索出另一语言的相关信息。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不需要字典、词表和机器翻译系统,也不存在翻译过程中消除歧义的问题,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不足之处在于对具体问题构造优化的向量空间模型是一种经验型的工作,且向量空间模型的奇异值分解计算需要时间,训练文档不容易获取。

二、跨语言信息检索模型

信息检索模型是信息检索中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已有的单语言信息检索模型包括布尔模型、向量空间模型、概率模型、统计语言模型和语义处理模型等。这些信息检索模型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布尔模型是一种基于集合论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一篇文档通过称之为标引词的关键词来表示,文档语义内容中标引词的重要性用一个二值权值来表示,一个查询表示为多个标引词通过逻辑联结词连接的表达式。布尔模型结构简单、容易实现,但只能判断文档相关或不相关,无法描述与查询条件的匹配程度情况。模糊集合模型和扩展布尔模型在此方面进行了改进。在模糊集合模型中,将文档看成与查询在一定程度上相关,每一标引词都存在一个模糊的文献集合与之相关。扩展布尔模型吸取了模糊集合模型和向量空间模型的长处。在该模型中,一篇文档对应的标引词被赋予了一个0~1之间数值的权值,文档与查询的相似度通过公式来计算。布尔模型及其扩展模型在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查询翻译消歧中得到成功应用。向量空间模型是将文档和查询表示为向量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标引词在一篇文档中的权值是一个0~1之间的实数。查询中的标引词也有一个正的加权值。文档向量与查询向量夹角的余弦用来计算它们之间相似度。向量空间模型能根据相似度对检索结果进行排序,有效地提高了检索效率。其不足之处在于标引词被假定为相互独立,这样会丢掉大量的文本结构信息,且相似度计算量大。为此,人们对向量空间模型进行了改进,提出了广义向量空间模型。广义向量空间模型已应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其基本思想在于根据双语言训练文档集分别建立源语言与目标语言的检索词——文档关联矩阵。在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建立映射关系,在不需要翻译的条件下实现跨语言信息检索。概率模型是基于概率和随机过程理论的检索模型。在该模型中,一个用户查询对应一个由相关文档构成的集合,称之为理想集合。如果知道理想集合的特征,就可以找到所有的相关文档,剔除所有的无关文档。概率模型具有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采用相关反馈原理克服了不确定性推理的缺点。但其参数估计难度较大,缺乏理论知识。于是人们将统计学引入到概率模型中,形成了各种基于贝叶斯网络的检索模型。推理网络模型是概率模型的一种扩展形式,它模拟人脑的推理思维模式,将文档与用户查询匹配的过程转化为一个从文档到查询的推理过程。跨语言信息检索系统InQuery是基于贝叶斯推理网络模型的信息检索系统,InQuery允许使用查询算符,这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是非常有用的。统计语言模型是关于某种语言所有语句或者其他语言单位的分布概率,也可以将统计语言模型看作是生成某种语言文本的统计模型。根据马尔可夫链的阶数,统计语言模型分为一元语言模型和多元语言模型。一元语言模型假设词与词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一个词出现的概率与这个词前面的词没有必然联系。多元语言模型假设词与词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词出现的概率与这个词前面的词存在一定的关联。根据目标词前面其他词个数的多少,多元语言模型可被划分为二元语言模型、三元语言模型等。统计语言模型检索方法能够利用统计语言模型来估计与检索有关的参数,在如何改善检索系统性能方面有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但该方法隐含着词汇相互独立关系,没有考虑词汇间的相互影响。统计语言模型已经应用于跨语言信息检索,并在解决查询翻译的语言歧义性中发挥重要作用。概率模型和统计语言模型可以看作在同一概率框架下不同的推导结果,然而统计语言模型却克服了传统概率模型在概率估计上的不足。如果不进行查询扩展,概率模型的效果要稍好于统计语言模型。如果进行查询扩展,那么统计语言模型进行跨语言信息检索的效率更高。语义处理模型能够探究词语背后所指代的本质概念,明确词语的主题范畴,识别同一概念的各种表示形式。在该模型中,词语的含义、词语和文档之间的语义关联、文档的相似度分析,采取了从文档结构入手的潜在语义分析方法,以及从内容入手的利用知识组织体系的本体方法。潜语义标引模型将标引词之间、文档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标引词与文档之间的语义关联都考虑在内,将文档向量和查询向量映射到与语义概念相关联的较低维度空间中,从而将标引词向量空间转化为语义概念空间,并在降维后的语义概念空间中,计算文档向量和查询向量的相似度。潜语义标引模型克服了同义词和多义词对检索结果的影响。本体模型将用户的信息需求通过共享本体转化为计算机可理解的查询表达。为了提高查全率,再通过共享本体中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扩展查询表达。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潜语义标引模型将有代表性的文档与其对应的翻译文档联系起来形成训练文档集,利用奇异值分解技术对双语检索词——文档关联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获得双语文档集的特征信息以及检索词用法上的映射关系,最后根据平行文档中语词的用法特征检索出另一种语言的相关信息。基于本体的跨语言信息检索比常规的单一语言信息检索在查全率和查准率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传统的信息检索技术,往往只能帮助用户使用自己熟知的一种语言提出查询。互联网技术与数字图书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大量的多语言信息资源。这样,不同的用户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提出查询,同一个用户也可能采用同一种语言来查询不同语言表述的信息资源。由此,表述信息资源的语言的多样性以及用户使用语言的差异性,带来了信息检索的语言障碍。跨语言信息检索是为满足此要求应运而生的新方法和技术。数字图书馆以及网络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业务拓展的新平台,跨语言信息检索是这些资源服务中必须采用的技术手段,了解和掌握跨语言信息检索相关技术对于图书馆员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Witten Ian H.et.al.Greenstone:Open-Source digital Library Software[J].D-Lib Magazine,2001,7(10):288-298.

[2]Wiederhold Gio.Digital Libraries:Value and Productivity[J]. Communication of the ACM,1995,38(4):85-96.

[3]Douglas W Oard,Anne R Diekema.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J]. Annual Review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1998,(6):223-256.

[4]骆卫华.跨语言信息检索方法概述[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9):1-7.

[5]Kazuaki Kishida. Technical issues of cross-language information retrieval:a review[J].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2005,(41):433-455.

[6]吴丹,齐和庆.信息检索模型及其在跨语言信息检索中的应用进展[J].现代情报,2009,29(7):215-221.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特点及影响因素,阐明风险产生原因,采用系统动力学的因果关系图,分析风险影响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提出应该采用宏观层面调控的方式,通过网络管理制度、法律制度以及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等解决风险问题。

〔关键词〕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知识产权风险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6.07.008

Analysis on the Copyright Risk of 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s

Zeng Yongmei Zhang Wend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Fuzhou University,Fuzhou 350100,China)

〔Key words〕network information resource;copyright;intellectual property risk

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逐渐依靠网络进行传播,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和利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的同时也容易出现著作权侵权风险。如2015年3月,新浪公司将凤凰网上告至法院,称其未经中超联赛有限责任公司合法授权,在其门户网站内独家转播、传播和播放中超联赛及其所有视频,认为凤凰网提供中超比赛视频的行为侵犯了其著作权并构成不正当竞争,要求索赔400万元。一方面,人们希望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难以控制,导致著作权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如果不能保证权利人的权利,则会导致权利人对信息共享的排斥,也会抑制创新的发展,甚至阻碍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关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研究,主要从法律[1-2]、技术[3-4]、管理[5-6]、制度[7-8]等层面进行研究。现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的研究,主要从风险识别[9-10],风险评估[11-12]和风险补偿[13]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涉及到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权问题分析的文章并不多,任少华(2009)从法律的角度分析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表现形式并提出用法律手段解决风险[14];余珊珊(2006)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保护现状,并从法律角度指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15]。但是对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产生以及演化机理并没有具体的研究,而只有探究风险产生的内在机理才能够真正解决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进行较为细致地研究。

1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概述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依据其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因此,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不仅包含了传统信息资源著作权的内容,还包括了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发行、传播和利用的权利。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则是指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和利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著作权侵权问题。

11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风险特点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数字化资源、网络化存取、分布式管理等特征,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更加难以控制。著作权人在网络环境中更难管理自己作品的传播与利用,同时对侵权行为也更加难以识别,这就大大削弱了著作权人所享有的权利。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结合著作权的特点就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具有超前性、隐蔽性、无地域性、易发性。

111 超前性

传统的著作权主要保护的对象是实体的作品,虽然现今著作权法增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并修订了信息网络传播条例等来保护数字作品,但是法律的确定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只需要连接网络就能达到无限次的传播,很容易出现相应的著作权风险,但是法律却不能够及时得到调整,很多情况下是出现了侵权问题才对法律进行相应的修订,这就导致权利人只能够利用传统著作权解决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但是法律本身的滞后性使得风险不能得到及时解决,这就形成了风险的超前性。

112 隐蔽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用户的身份难以确定,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侵权个人也是难以确定的,一些人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进行侵权,导致权利人的权利受到侵害。同时网络的链接技术也使得网络信息资源的传播更加宽泛,层层的链接使得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更加难以发现,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也变得更加隐蔽。

113 无地域性

著作权有地域限制,不同国家甚至不同地区对于著作权的规定是不尽相同的,如《世界版权公约》规定受公约保护的作品保护期不应少于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的25年,而我国的《著作权法》规定保护的作品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及其死后的50年。但是由于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各个国家通过网络连在一起,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侵权也变得没有地域限制,一个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到不同国家和地区,信息的起源很难界定,因此侵权责任也难以确定。同时由于语言的不同,很多作品通过翻译成另一种语言在其他地域进行传播,很难根据著作权法去判定行为是否侵权,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变得更加无地域性。

114 易发性

由于网络带来的方便,信息传播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人们在网上上传、下载信息变得更加快捷,但正是这些很普通的操作就可能造成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并且现今人们的知识产权维护意识不够高,不能清楚辨别是否侵权,其次有人还抱有侥幸心理去侵权,这些行为就导致了侵权风险的产生,因此网络的发展加重了著作权风险的发生。

1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类型

根据《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侵权行为是指未经著作权人同意,又无法律上的例外条件依据,使用他人作品或者行使著作权人专有权的行为。著作权侵权有直接侵权、第三人责任、违约侵权和仅侵犯作者的精神权利等等。根据现实中出现的各种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侵权问题的特点,结合著作权法的相关规定,可以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

121 将传统媒介的作品上传到网络中

通过将其他媒介(如纸质媒介)的作品以扫描或者重新编辑的方式上传到网络中,虽然作品依托的介质改变,但是实际的内容并未发生改变,因此这种行为如果没有经过著作权人的同意是属于侵权的。这种情况最早出现在数字图书馆中,为了更好地发展数字图书馆,可能需要将原来纸质版本的作品转变为电子版本,这时候将会涉及到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如何处理权利人的权利和对作品的数字化之间的问题成为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关键。一旦作品以数字化的形式进入网络中,其传播就会变得更加快捷,传播范围也会更加广泛,人们可以更容易获得该作品,甚至很容易对作品进行修改谋取利益,这将会对著作权人的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造成侵害。

122 将网络中的作品转载或下载后修改发表到传统媒介

网络中的信息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且传播速度极快,为了更快扩展影响力,很多作者或摄影作品人会第一时间将其作品发表在网上,传统媒介并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因此,很多人利用网络获得最新信息,并将其下载修改后在传统媒介中发表以谋取利润,无论作品是图片还是文章都是侵犯了作品的著作权;另一种情况是网络用户或相关网站未经作者同意将一些优质的文章或者图片转载到其他网站,以增加网站的点击率。这些都可能导致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影响著作权人的权益。

123 通过链接方式侵犯著作权

网络链接是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标志,网络链接可以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查找方式,深层链接技术更是为用户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节省了大量的时间。通过链接技术,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链接获取不同的资源,甚至不合法的资源,链接技术为用户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可能不自觉地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特别是深层链接,层层的链接很难判定链接下层的具体内容,也使得权利人很难识别是否被侵权。学术界对链接是否侵权还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链接技术的不正当运用确实会加重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也使得侵权事实更加难以判定。

124 将国外信息资源翻译成中文发表

现今网络信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国连成一个村,各国之间的最新信息也能够及时传播到其他国家,人们可以通过进入国外的网站获得其最新的信息资源。很多人利用国外语言不同查重检测不出的特点将国外学术翻译成中文并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发表,这种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权利,也不利于科技创新发展。

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因素分析

21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影响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过程会涉及到很多的影响因素,同时信息资源处于客观存在的、开放的社会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界影响,其风险因素涵盖范围较广,侵权风险很高。其中最关键的3个因素为网络信息资源本身、网络信息人因素和网络信息环境因素,3个因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共同决定了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的风险大小。

211 网络信息资源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因素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内在性,包括网络信息资源自身的价值、新颖程度、生命周期及其所传播的范围等,还包括用户对该网络信息资源的认可程度都会影响其风险。

212 网络信息人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在传播的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信息资源用户3类人。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提供者主要是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发布的主体,由于涉及到信息资源编辑的各个阶段,很容易产生侵权风险;网络提供者是指提供网络服务的主体,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存储空间提供者、网络技术服务提供者和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其中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只涉及网络的接入,并不直接接触网络信息资源内容本身,因此一般不会出现侵著作权侵权问题;网络信息资源用户是指通过网络查找和获取信息资源内容的主体,由于直接接触网络信息资源,可能通过不法途径传播网络信息资源或者对信息资源进行修改等,很容易产生著作权风险。

213 网络信息环境因素

网络信息资源环境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网络信息资源的法律政策;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所处的微观环境,包括网络规章制度、网络的软、硬件技术和信息安全环境等。网络信息环境对网络信息资源好坏直接关系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发展,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可以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

综上所述,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的构成因素如图1所示:

2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分析

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演化过程的分析,建立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系统因果图,如图2所示。该图所表示的因果关系可以描述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资金规模越大即投入服务的资金越充足,网络技术越成熟,这样就使得网络侵权难度降低,侵权的隐蔽性也降低,由于侵权难度降低,很多违规操作行为随之增加,著作权风险也就随着增加,而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提高也会使得网络监控技术提高,监控强度也会提高,违规操作会降低,著作权风险也降低;用户的素养(主要是指用户的受教育水平和法律意识)越高,违规操作的数量就会随之减少,著作权风险也会随之降低;版权保护强度提高,即侵权的成本提高,违规操作也会减少,而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会有所提高,能够主动维护自己的权益,从而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著作权风险降低会提高著作权人的创作积极性,产生更多作品,同时作品的质量也得到提升,但是伴随作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侵权获得的回报以及侵权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违规操作数量增加又会增加著作权风险。

图2 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因素因果关系图

3 建议与对策

如图2所示,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主要涉及到网络服务提供商、网络用户和著作权人的利益问题,并且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主要受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违规操作以及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决定。因此,要想降低风险的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31 提高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

著作权人属于作品的利益主体,通过提高著作权人的维权意识,使得著作权人对于侵权行为更为敏感,使其能够有意识地发现侵权行为,并能主动地通过技术或者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可以通过降低著作权人维权成本,如检索费用和律师费用等提高著作权人维权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

32 提高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用户的知识产权素养

知识产权素养包括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是指人们了解知识产权内容后,并对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价值等的认识和人们运用知识产权解决问题的能力[16]。通过网络、报纸及课堂等媒介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在宣传过程中结合当前发生的知识产权案例,使人们能感同身受,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使得人人懂法,降低违规操作行为。

33 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著作权集体管理是指著作权人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管理他们的权利,即监视作品的使用,与未来作品使用者洽谈使用条件,发放作品使用许可证,在适当条件下收取费用并在著作权人之间进行分配等[17]。由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所涉及到的利益主体较多,引入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可以很好地避免利益问题导致的行为倾向问题,一方面能够降低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风险,保护著作权人的权益;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网络信息资源的有效传播与利用。

参考文献

[1]赵俊玲,杜国芳.著作权法对网络信息资源保存的影响分析[J].现代情报,2005,(5):72-74.

[2]田梅.网络学术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4,(2):20-23.

[3]陈伟斌,张文德.基于收益分成率的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资产评估研究[J].情报科学,2015,(9):39-44.

[4]Roberto G G,Sosa G.nt Semantic copyright management for Internet-wide knowledge sharing and reuse[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08,32:585-595.

[5]Michael Seadle.Copyright in a networked world:ethics and infringement[J].Library Hi Tech,2004,22:106-110.

[6]李婵,张文德.著作权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有效性研究——基于网络内容服务提供者的角度[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7):48-52.

[7]冉从敬.网络信息资源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4.

[8]贺德方.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5):89-95.

[9]张文德,李婵.基于HHM框架的数字图书馆知识产权风险识别[J].图书情报工作,2011,(15):67-71.

[10]刘震,张文德.WBS-RBS在网络信息采集著作权风险识别研究中的应用[J].图书情报知识,2011,(6):86-92.

[11]刘田,张文德.盈利性数字图书馆著作权评估系统开发[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4):89-94.

[12]Chan Li,Wen-De Zhang,Yi-Xin Lan.Early warning of risks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in a digital library based on extension theory[J].The Electronic Library,2016,34:1-21.

[13]康云萍,张文德.利用收益分成法评估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J].情报杂志,2007,(10):22-23,26.

[14]任少华.网络著作权的侵权及保护问题[D].西安:西北大学,2009.

[15]余珊珊.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保护问题研究[J].情报探索,2006,(12):67-69.

[16]李泽红,陈平形.信息素养与知识产权素养比较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6):26-29.

[17]黄先蓉.网络信息资源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1):33-38.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以高职院校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为重点阐述,结合当下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和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方法为主要依据,从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运用分层次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建立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提升教学质量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在高职院校中的运作效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职院校 信息素养 文献检索 互动式

引言

现在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经济水平和技术增长较快,知识文化积累到一定程度。在这一时期需要更多全能型的人才,信息化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要丰富的信息素养教育,其中开展的文献检索课程就是能够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要对文献检索课进行有效创新和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能够顺应需求发展的人才,提供更多高素质信息的人才。

1.高职院校文献检索课存在的问题

现在很多高职图书馆是直接由原来的中职学校转变而来的,对文献检索课的价值掌握不足,而且,图书馆人员缺少基本的信息素养,与学校的交流和互动不及时,使得在高职院校展开文献检索课成为较难实现的工作[1]。在高职院校的文献检索教学开展程度不高,与本科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政府和相关教育部对该课程的开展、完善、创新教学发展进行了多次强调,但是高职院校对其并没有充分重视起来。现在高职院校开展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教师运用传统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通过理论知识形式讲述如何运用该方法寻找文献的过程和环节,教学课堂氛围低沉,对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的开发具有阻碍作用,无法实现课堂教学互动[2]。

2.信息素养教育与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方法

2.1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下,要在教学中运用现在技术进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对文献检索教学的兴趣,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高职院校中进行文献检索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等进行教学,将文献检索教学内容以多媒体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观看,吸引学生注意力[3]。学生能够通过直观、形象的视频播放和动画演示掌握文献检索知识和方法,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文献检索教学质量和效率。

2.2运用分层次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现在学生不善于拓宽知识面,并没有根据教学内容学习和阅读其他相关知识的习惯,所以,学校要意识到文献检索的重要性,尽快对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度改革和完善。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其中,为学生构建数字化的图书馆,能够通过数据和信息进行相关内容的搜索,将动手查找和信息化技术有效融合,设计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的独特的文獻检索教学方法[3]。在实际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设计相对应的文献检索教学内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为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文献检索教学任务和目标,将学生分为优秀、中等、后进生三个层次,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为优秀学生设计较高的任务,使得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检索方法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中等学生在教学中能够有效掌握文献知识,而后进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有效掌握基础知识即可。

2.3构建和谐教学氛围

在实际文献检索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能够尊重学生的想法和个性化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正面的语言鼓励学生踊跃参与,积极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思考和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共享自身的想法。在文献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等全面综合考虑,将意见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选题教学,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在共同选取教学题目,每组选取能力强的人员作为组长,有效组织小组活动,使得小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和价值[4]。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引导者和监督者,引领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和学习,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小组内成员以及小组进行有效评价,对成果和过程进行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4建立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指能够有效的融合文献检索教学内容,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问,也可以是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提问问题要求教师回答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和教师能够形成相互交流的团体,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能够在文献检索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解决,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乐趣和喜悦,提升学生自信心和兴趣,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为其提供相对应的教学课题,对课程进行有效组织和计划,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能够踊跃的将问题表述出来,根据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思考和学习,最终解决问题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主,鼓励学生积极踊跃的加入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大脑、手和语言的作用,使其能够相互结合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功能,提升文献检索教学质量。

2.5合作学习提升教学质量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对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教学时,要充分意识到合作学习教学的重要意义,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从而能够有效的实现资源分享。高职院校也可以为学生构建资源收集平台,运用信息化技术实际不同电子资源,能够减少实际操作收集流程中繁琐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投入,逐步帮助文献检索教学增加有用性的资源,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前期,可以在平台上收集相关教学内容,便于在实际教学课堂中进行知识研究和探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本情况科学分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文献检索教育,首先学生根据自我收集的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小组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其次,教师要求小组学生能够将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现给大家欣赏,使得不同观点和内容都能够展现在教学中,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根据学生阐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和归纳,渗透学生没有阐述的内容,再次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总结文献检索教学知识点,加深对文献检索知识的认识,不断提升文献检索教学质量和效率。

结束语

现在高职院校中的图书馆文献检索课程是实现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方法,要建立在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层面上,在政府的支持下,有效的编制文献检索教材,通过教学模式的改变等,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进行,充分挖掘文献检索教学中的内容,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提升学生信息意识,增强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增强学生信息素养,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蒂.基于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的实践路径探讨——以南开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7(1):47-55.

[2]谭丹丹.运用引导性探究设计实施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以上海财经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8(10).

[3]刘志.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思考与探索[J].信息化建设,2015(12).

[4]陶继华.基于MOOC的高校图书馆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探索[J].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3):76-79.

信息检索相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企业

信息时代背景下,企业会计工作得到十足发展,企业普遍采用会计信息系统来进行财务信息收集、分析和整理。由于会计工作内容、方法均发生变化,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内部控制带来一定困难。企业应重视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和优化内部控制方法,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安全运行。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传统阶段

传统阶段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一般采取手工方式进行,会计人员将账目人工填入账本之中,并进行计算。这一阶段的会计内部控制采用权力牵制模式,将会计工作职权分离,会计人员通过相互检查、相互监督的方式来控制会计工作,从而防止因权力集中造成的营私舞弊情况。

(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IT阶段

IT技术的进步,会计工作开始向电算化发展。此时,会计账目不再以纸质账本为载体,而是通过磁盘、光盘来进行储存[1],会计人员也开始利用计算机来开展各项工作。由于磁盘、光盘具备可改写特征,这一阶段的会计内部控制难度较大,一般通过定时、不定时抽查方式来核对会计账目,从而实现会计信息查错纠弊目标。

(三)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网络阶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会计电算化进一步发展,财务信息依托网络来进行传输,各项会计账目和表格存储在计算机硬盘之中,使会计工作量得以有效控制。但是,在网络中企业财务信息被非法删减、篡改及盗用的风险大大提升,为了保障企业财务信息的安全性,通常会采取密钥加密、防火墙、代理服务器及杀毒软件等形式加强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

(四)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ERP阶段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是企业资源计划系统[2]。在ERP环境下,不仅实现财务信息处理功能,同時也能够优化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此时会计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记账和报账,而是对企业所有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从而为企业未来战略目标调整提供参考。这一阶段中,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应根据企业不同发展情况及特点来有针对性的制定内部控制规范和措施,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

二、当前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约束会计工作、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基础,未能满足企业财务安全性和满足性的需求,应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当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缺乏管理,阻碍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所有财务印鉴和发票都由一名员工来负责;出纳、会计两个岗位由一名员工来担任;账目编制过于简单等等。第二,企业管理制度不全面,这是当前企业常见问题之一,企业管理人员对日常管理较为忽视,因此没有针对企业实际情况来建立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员工规范化办公的意识较低,进而造成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诸多问题。第三,规章制度执行力度较低,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与自身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规章制度,但是在执行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无法发挥出规章制度的功能和效果,久而久之,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二)会计信息系统内部职权未分离

企业良好的环境是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但是,当前部分企业的内部结构环境较为恶劣,不利于企业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虽然国家财政部已经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3],其中提出了企业内部结构建设,但仍有一些企业没有按照企业结构标准来进行企业建设。例如,企业监事会人员有董事会兼任;企业股东大会无法发挥自身功能;监事会没有实际功能;董事长和总经理为一人兼任等等,上述因素都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造成财务信息不真实、领导权责不分离等严重问题。

(三)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被忽略

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态度十分重要,当前一些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公职存看法较为片面,认为内控仅仅是对财务信息以及生产成本进行控制。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企业所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存在诸多漏洞,无法发挥出内部控制实际效果和作用,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管理较为混乱[4]。另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部分企业认为内部控制所投入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没能看到内部控制为企业带来的积极性向,从而不愿投入额外的资金来进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致使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三、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优化措施

(一)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保障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尤其在计算机系统管理方面,由于当前会计工作都是在计算机中记录和计算,因此对财务会计人员的计算机掌握能力有了一定的要求,并能够及时发现计算机硬件和财务软件的质量。如果计算机硬件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上报,并联系企业内部计算机维修人员,在内部控制人员的管理和监督下对计算机进行修复,修复后由财务会计人员进行调试,在确定计算机硬件设备故障已经被排除的情况下,做好本次维修的记录。针对财务软件故障,应采取防护措施,在财务专用电脑中设置防火墙,并通过杀毒软件定期进行杀毒,同时,在每次使用软件后,都应积极做好备份,防止因软件故障造成企业财务信息遗失的情况。另外,加强对财务会计专用计算机的管理,通过加密等方式来防止非财务人员接触及操作计算机,避免企业财务信息泄露现象的发生。

(二)提升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人员素质

企业应大力培养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人员,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来提升内部控制人员的业务能力,邀请内部控制、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相关的专业人士到企业来开展讲学,将先进的内部控制技术引入到企业之中,从而提升企业内控人员专业技巧。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内控人员的自身发展。另外,加强内控人员管理,根据企业内控工作标准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内控人员考核评价制度,并将该制度与奖罚机制相互结合。如果内控人员考核评价结果较好,企业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在人员调动升迁时进行有效考虑。同时,针对一些考核评价结果较差的员工,企业应针对其实际情况建立个人发展培训课程,并要求员工通过课程来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如员工存在屡教不改现象,企业应根据员工情况予以相应的惩罚。通过这种评价考核制度,不仅能够极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也能确保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通過内审降低内部控制风险

内审即内部审计,内审通过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及报表进行审核和统计,结合企业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出合理化建议。内审工作是内部控制的延伸与补充,能够辅助内部控制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一般情况下,内审会对企业会计数据文件、会计软件、会计内控制度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审计,有效提升会计信息准确性。另外,内审在全面了解企业财务信息情况的基础之上,能够为企业预估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可能会面临的财务风险,给出风险应对方法,对企业规避风险、提高竞争力提供保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内部控制是会计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企业必须重视内部控制工作,通过完善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提升内部控制人员素质,降低内部控制风险等方式,有效提升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学民.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商贸,2015,(18):168-170.

[2]郭姝璇,孙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研究[J].中国商论,2016,(10):172-173,174.

[3]陈蕾.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浅析——从山东潍百集团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J].现代职业教育,2016,(24):192.

[4]胡广,贾晶莹.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研究[J].新经济,2015,(22):134.

作者简介:吴钦荣,潮州金德会计师事务所。

上一篇:劳动法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智能化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