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04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9月专门制定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要求在2022年年底市县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为此,文章就全面理解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要求、县镇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面临的重点与难点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进一步推动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重点与难点

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举措。根据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要求,到2022年底市县层面要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实现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要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扩围升级,绩效管理要覆盖所有财政资金,延伸到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确保不留死角,真正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大幅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

为此,加快实施公共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势在必行,时间短、任务重,要求高,这就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制定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计划,力争在2022年前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并明确绩效管理工作实施路线图,以确保县镇财政在2022年年底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一、全面理解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要求

预算绩效管理是以预算为对象,以提高预算收支质量和效益为目的,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预算与绩效有机融合的管理活动。

预算绩效管理由绩效目标管理、事前绩效评估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管理、绩效评价管理、评价结果反馈及应用管理共同组成。

按照中央、财政部要求,在2022年年底必须做到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一)构建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

是指按照预算管理的对象,对包括政府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单个项目和政策预算均须纳入绩效管理,达到全方位地实施绩效评(估)审。

1. 实施公共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绩效评价管理。

2. 实施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和评价,部门整体支出预算执行情况绩效评价管理。

3. 实施政策和项目预算绩效管理

主要是对政策预算及项目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管理。

(二)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

是指按照预算管理的流程,在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环节,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绩效管理;包括事前评估、事中跟踪、事后评价和结果应用这一全过程。

1. 建立績效评估机制

主要是开展预算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申报、审核和论证评审。实际上就是对新增政策和项目、重大投资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同时还包括对部门预算事前绩效评估以及绩效目标设定论证评审,也就是在编制年初预算时,按照“谁申请资金,谁设定目标”、“谁分配资金,谁审核目标”、“谁批复预算,谁批复目标”的原则,对安排的项目资金或者部门预算整体绩效目标进行设定、申报、审核、批复,并将绩效目标作为项目支出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前置性条件之一,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制,促进预算部门树立绩效理念,强化前期论证,提高预算决策效率。

2. 做好绩效运行监控

主要是对预算绩效目标进行事中跟踪评价。绩效跟踪,实际上就是事中预算绩效跟踪评价,将绩效管理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重点对政策、资金运行情况、项目管理情况、绩效目标实现程度、项目进度及财政资金拨付进度等提出纠偏意见和改进管理的建议。对财政支出预算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

3. 开展绩效评价和结果应用

主要是对预算项目事后进行绩效评价。绩效评价,实际上就是对部门单位整体支出、重大政策、重点项目及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重点对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项目管理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项目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提出存在问题和建议等;通过自评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就是绩效评价结果要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将绩效目标设置作为预算安排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审核,对未按要求设定绩效目标或审核未通过的不得安排预算,重要绩效目标与预算草案同步报送本级人大,将绩效目标与预算管理流程无缝对接,实现绩效目标与预算申报、审核、批复、公开“四个同步”,真正将部门预算安排与部门整体绩效结合起来,对整体绩效较好的部门和单位,赋予其更多的预算管理及绩效管理自主权。

(三)完善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是指按照预算的覆盖范围,将绩效管理覆盖到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实现“四本预算”绩效管理全覆盖。

1. 建立一般公共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积极开展涉及一般公共预算等财政资金的政府投资基金、主权财富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债务项目绩效管理。

2. 建立其他政府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除一般公共预算外,各级政府还要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

二、公共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作为县镇财政部门如何保证在规定的期限内全面完成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目标要求,笔者认为,当前的工作重点和难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工作重点

1.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队伍的建设

人是决定做好一切工作的首要要素,没有一支专业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绩效评价管理和从业人员队伍,将是无法推进县镇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也将很难全面完成上级要求的目标任务,因此,加强预算绩效管理队伍建设是做好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前提保障。

特别是相对于工程类项目绩效评价管理而言,需要有一支懂财务、懂审计、懂工程三个方面业务的人才队伍,然而要做到财务、审计、工程三方面全部熟悉精通的复合型人才,这在目前少之又少,这就要求县镇财政部门不断加强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尽快建立适应绩效管理工作需要的队伍。

2.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

没有制度、没有规矩,就不能成方圆。一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必须建立相应的一套管理制度,只有坚持以制度管事管人,才能促进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效率化、法制化。因此,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是做好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基础。

以货物类单个项目绩效评价为例,一个货物采购、使用、管理,涉及相关财政管理的系列环节,首先要纳入财政预算、还要编制政府采购预算、再进行政府采购,然后进行管理使用,并监督其发挥应有的绩效,由此可见,货物项目的绩效评价管理,要求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的全过程,构建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闭环系统,建立相应的绩效评价管理制度。

再以服务类项目绩效评价为例,目前财政性资金安排使用的服务类项目类型很多,有政府购买的第三方服务项目,还有部门正常实施的服务类项目等,不同类型服务项目,其管理方式、管理目标、管理要求都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县镇财政部门必须针对不同类型服务类项目,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制度或办法。

3.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激励、监督、考核机制的构建

要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需要明确绩效管理责任约束和激励约束机制,加强绩效管理监督问责和工作考核,这就迫切需要构建绩效管理责任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工作考核机制。只有将责任明确到位、激励措施落实到位、监督问责推进到位,工作考核实施到位,才能大力营造绩效管理工作的浓烈氛围,才能确保此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否则,就难以形成强有力的工作合力,就不能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因此,构建预算绩效管理约束、激励、监督、考核四项机制是推进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关键一环。

4. 财政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计划的确立

强化预算绩效目标计划管理,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没有整体的推进计划,没有明确的工作实施路线图,没有分年实施的操作方案,县镇面上的绩效管理工作就很难搞好。因此,如何细化分解绩效管理工作任务,如何组織推进绩效管理,如何制定绩效管理工作方案,如何做到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同步,这些都需要认真的排定计划,明确具体的工作目标,制定积极可行的工作措施。因此,确立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计划是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一步。

(二)工作难点

1. 绩效评价内容难界定

绩效评价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实现评价的科学性,依赖于诸多因素和条件。在尚未建立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的情况下,需要评价人员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积极探索。

就绩效评价内容而言,虽然财政部于2011年下发了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绩效目标的设定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为实现绩效目标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措施等;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效果;绩效评价的其他内容。”但这一基本内容,也只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具体到每个绩效评价项目,如工程、货物、服务,如何细化分解,不仅不同的项目绩效评价内容是不一样的;即使同一个项目,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去评价,其评价的内容也会不一样;现在各地均没有详尽的绩效评价内容,可以说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也不可能有,因为绩效评价项目类型太多,至于到每个项目,只能通过实践不断地去探索、总结和完善。

2. 绩效评价指标难设定

当前,财政资金预算绩效评价项目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绩效指标的设定。财政部2011年下发的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主要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项目绩效三个方面进行设计的,这相对于某一项工程、货物、服务类支出项目事中或事后绩效评价而言,还基本可以适用,然后再凭各评价小组实践认识进行进一步地细化设定;但是如要求对工程、货物、服务类项目进行事前预算绩效评估,这一指标框架恐怕就难以适用了,因为,事前绩效评估目标要求不同于事中、事后评价;而事前绩效评估指标如何设定,目前也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一个基本的指标框架,只能靠评价小组人员自己经验认知和理解去设定。

再如中央文件要求逐步开展部门整体绩效评价,对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实施综合绩效评价,除一般公共预算外,还要将公共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进行评价等,这些项目是对部门整体、一级公共财政运行总体、某一项基金整个预算进行绩效评价,目前这方面均没有基本的指标框架;如果我们单纯采用财政部下发的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框架去评价这些项目,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行的,需要我们去实践摸索,而这就是目前开展绩效评价的最大难点。

3. 绩效评价标准难确定

由于财政支出的多样性,评价中需要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项目,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采用一系列相关的指标和标准值来进行具体的衡量。

即使有了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但是因为不同的评价小组、不同的评价人员、不同的评价时期、不同的审核评价水平,不同的标杆标准,其评价认知也是不同的,因而就会形成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论。例如,一项工程,如何判断项目时效是最高的、如何比较项目质量是最优的,每个评价小组有不同的比较标准;一项货物,如何判断其经济效益指标,因为不同的价格规模,其经济效益指标评价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一项服务,如何判断其社会效益标准值是多少,达到多少才是合理的,这个标准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满意度如何评价准确,完全是靠抽样问卷調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否准确,也没有一个技术标准来衡量或者规范等。特别是一些定性指标,评价标准的弹性会更大。

三、推进公共财政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提出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重点与难点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措施。

1. 加强队伍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要不断充实财政绩效管理人员,选择一批政治合格、业务精湛的财务、审计、工程专业人员充实到绩效管理队伍中来,确保此项工作有人做、有人抓、有人管;二是要择优选择具备条件的研究机构、高校、中介机构等第三方机构开展评价工作,确保评价工作的专业性、独立性、权威性。三是要加强队伍培训,着力提高绩效管理工作水平。

2. 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规范性。着重要按照中央“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要求,研究制定如财政支出预算事前、事中、事后绩效评价(估)暂行办法,下级政府财政运行情况综合评价暂行办法,部门预算整体绩效评价办法、下级财政管理绩效评价暂行办法等一些通用的绩效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细化具体的如工程、货物、服务等单一的绩效评价办法。通过这些办法的建立,可以促进一个地区尽快将财政绩效管理工作全面规范地实施起来。

3. 加强考核监督,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合力。着重要建立健全绩效管理责任约束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监督问责机制、工作考核机制,以这些强有力约束机制、激励机制、问责机制、考核机制,来全力推动县镇绩效管理工作的全面实施。

4. 加强目标管理,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效率性。着重要分解细化各项绩效管理工作要求,结合县镇绩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全面设置县镇 、部门和单位绩效管理工作推进实施计划,进而有的放矢的推进县镇绩效管理工作。

5. 加强指标体系建设,不断增强绩效管理工作科学性。一是要认真研究每个类型的绩效管理项目绩效评价内容,确保绩效评价工作重点突出、抓住本质,不偏不倚。二是要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管理指标体系,坚持“上下结合、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的原则,力求在推进中完善,在完善中提高。县镇财政部门可根据实际,对各种类型的绩效评价项目分别设置共性指标框架,如财政预算、部门预算、项目支出预算、财政所管理、乡镇财政运行、财政支出政策绩效评价等类型项目共性指标框架和实施办法,以提高绩效评价的统一性和权威性,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三是要研究细化绩效评价标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项目,逐步建立绩效指标标准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中发〔2018〕34号) [Z].2018-09-01.

[2]财政部.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的通知(财预〔2018〕167号)[Z].2018-11-08.

(作者单位:江苏天元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政府会计目标和政府会计改革是公共财政改革中最重要部分的之一。本文通过研究政府会计在公共财政中的作用、公共财政在市场干预下的特征、公共财政的透明度结合提出的一些未来改革的意见,以及考虑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状态,政府会计也被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替我国公共财政道路指出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政府会计目标 政府会计改革 公共财政改革

1 公共财政的改革措施

1.1 政府的采购制度改革措施

政府采购也叫称为公共采购,也就是各级政府和其所属的机构为了行使公共服务和日常政务运作的职能,在财政部门的监督情况下,用法律规定的方式,向社会购买货物或者服务等。政府采购是公共采购管理的制度,包含广泛的内容:采购过程、采购政策、采购步骤及管理。它和私人采购的不同是:政府采购的作用和规模非常大,它的经济资源无偿从社会公众取得,所以对其用途有限定性,政府采购必须接受人民大众的监督,必须符合法律规范的要求,提高其透明度公平度。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市场参与者合理竞争,减少腐败挪用自填腰包的行为。

1.2部门预算改革措施

公共财政需要编制政府在每一个财政年度的公共财政收支计划,反映政府所有公共财政收支内容和结构。公共预算中最主要的就是部门预算市场经济国家大都采用部门预算,我国目前也不例外。自2000年,我国为加强对财政的监督,满足公共服务的需求,吸收了优秀的预算编制经验,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内容:

1.2.1 加强预算报批程序的严谨性。首先部门预算需要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之后在通过财政部门核定的预算控制数来编制预算报表,并且一定要经过单位领导同意签字;依据目前的预算分类方法,部门预算分为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这类似于目前的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和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方案。全国人大通批准年度预算之后,会由财政部将预算下发到下级部门,下级部门再逐级下发到基层单位。

1.2.2对支出的分类明细化。在支出角度上看,部门预算分为部门或单位按照支出功能分类的不同作用的资金,将其编入预算中并且用规定的形式汇总,从而能轻易的看出部门或单位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各自是什么内容。在细化程度上看,要细化到按照预算科目划分的具体的科目上。在部门或者单位合并后,预算先要能反映收支按单位和项目的具体组成情况,还要可以反映本部门全部收支预算的总额度,包括单位及项目的收支按支出功能分类的情况。

1.2.3 编制程序采取自从下到上的的方法。部门预算也就是汇总预算,汇总预算也就是基層预算单位编制通过逐级审核汇总而来的。在编制的时候,通过所属基层预算单位根据本单位承担的部门发展规划和工作任务再加上年度工作计划编制通过逐级上报和审核汇总而来的。

1.2.4 编制范围“大收入、大支出”。部门预算包含了部门单位全部收入支出分为预算内支出和预算外经常项目的支出,还有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这反映了“大收入,大支出”的原则,即体现了“一级部门一本预算。”

1.2.5统一编制预算报表。要求各部门按照财政部门的统一规标准制作部门预算报表。

2 政府会计在完善公共财政中的作用

只有在人民的监督下和市场经济的干预下,政府的公共财政行为才能够更好地把公共的财政收入充分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建设中。政府会计的职能的作用正是如此,政府会计的职能主要就是把政府的公共财政使用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记录、整理和分析,为日后的工作做准备。这样就非常有效的监督政府对公共服务建设的实际情况,使得那些想谋取私利的人不能得逞,促使公共财政可以透明且高效有序的进行。政府会计的三层目标:

2.1 初期目标:随机的去抽查、杜绝贪污,确保公共财政的资金安全性;

2.2 中期目标:增强财务管理的能力,让公共服务更加的高效和一定的收益性;

2.3 后期目标:让政府能够全面完成纳税人给予的希望,这个目标要实现的话必须协调各方面的成本,比如:找到正确的代理商,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多方面的寻求意见,得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3 对政府会计目标与改革未来的展望

关于政府会计目标与改革未来的发展,有以下几点规划:

3.1 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政府财务报告分为两种,其中一种是对外财务报告还有一种是对内财务报告,这两种财务报告是用于不同的对象。对外财务报告是想要完成财政管理的深沉次目标而制定的,其加强政府的财务数据完善,提高了信息的公开度,从而纳税人清楚的知道钱用到了哪里。对内财务报告则是为了加快公共财政的绩效成立的,是为了促进财务绩效的增加而对政府公共服务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和分析;

3.2 完善政府会计的体系。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对我国的公共财政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对依法治国的政策也有这重大的影响。对预算法制化的发展也有这相当大的提升而且预算法制化又改善了财政法治化,所以对于政府会计改革,最重要步骤就是要改革国库的集中支付制度,单独建立一个全新的系统来改善政府预算。

3.3 研发新型会计管理体制。公共财政的有效施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保会计人员独立性,这样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才有真实性,这也是公共财政法制化的要求。在我们国家,我们充分学习了美国和法国在财务管理监督上首席财务官制度和对进行资金有效支配的财务控制官制度,充分的摸索最终开发出一条有我们中国自己特色的财务管理制度,目前我们使用的是会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派的管理制度。

4 结束语

我建议规划制定一个完整可行的政府会计体系。这个体系需要包含上述的几点要求并且要实际可行,该体系完成后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更加的有利,人民对公共财政的监督也更加便捷,对社会服务体系的良好发展也有好处,做到用人民的钱,做人民的事。另一个方面新的会计体系使可以让使用的人清楚的看到历年的经济运行的趋势,从而改变公司经营的策略,使得个人、企业、社会更加的富强。

参考文献:

[1]王彦,王建英,赵西卜.政府会计中构建二元结构会计要素的研究[J].会计研究,2009(04).

[2]张琦.经济危机催生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基于中美政府会计改革动因的比较[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

黄俊夫(1991-),男,汉族,湖南长沙,会计硕士,湘潭大学商学院mpacc专业,研究方向:政府会计改革。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自从1978年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的在完善和进步,我国财政收入的职能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不断的改进和调整,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日趋多样化、规范化、透明化,公共财政预算主动接受来自不同监督主体的监督,预算项目评审方案更加规范合理,有效的提高了我国财政支出有效利用的效率和充分发挥了我国财政收入的作用,树立了政府的权威,目前,我国正在不断的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加强对于公共财政预算的监督和管理,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并且适应我国发展现状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案,本篇论文旨在借鉴其他国家公共财政收入预算评审方案的优秀之处,分析我国财政预算项目的现状以及当前出现的问题,探索适合我国发展特点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促进我国财政预算有效利用,充分发挥我国财政的最大职能。

一、引言

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是政府发挥其财政监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分发挥政府的优化资源配置职能起着重要作用,财政预算是政府活动计划的一个反映,体现了政府在特定时期内要实现的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财政预算也被称作公共财政预算,也就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公共财政预算项目应当确立严格规范的评审方法,有利于合理的分配各部门及各事业单位的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科技支出等多项支出,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财政预算是政府用来调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政府应当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和经济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段和政策来弥补市场经济发展的缺陷,以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因此,制定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不仅涉及到财政支出和分配,还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及稳定。

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的几点建议

(一)严格规范评审流程

政府公共财政预算项目应当规范评审流程,要知道不是什么样类型的支出都可以获得财政的支持,财政支出必须要经过规范、合理的评审流程审核通过之后,政府才能批准财政支出,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漏网之鱼,避免国家公共财政不正当使用,这需要政府预算管理部门和政府所属的相关公共部门共同严格履行职能,严格按照预算的计划和规定用途工作进度以及交易合同等发出支付命令,规范国库的收付活动管理法令和制度,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拨付使用银行清算以及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或者劳务的全部过程,保证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疏忽,同时审批下来的公共预算结果也要进行公示公开,保障整个评审过程公开、透明。严格的规范财政预算管理流程,推进公共财政预算审评流程规范化、合理化、合法化,也是推进我国建设法治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二)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式

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应该改变以往传统单一固定的评审方法,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式,保证国家财政预算评审方案和流程更加公平公正,对于同一项目的评审方案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法,能够使国家财政支出和使用更加恰当合理,也能够有效地防止在评审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私权的现象,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避免评审过程中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以往单一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不足,因此,在今后的国家财政预算当中,应当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评审方法,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公共财政预算的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政府合理分配市场资源的职能,保证国家經济的平稳运行。

(三)保证多个主体参与评选

由于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专家的人数和选择极大影响着评审结果,因此在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过程中,应当邀请多位专家参与到公共财政预算的评审过程中来,综合考虑多个专家的评审分析和评审结果,充分发挥多位专家在决策和推理当中的作用,形成更加具有信服力的评审结果,在评审过程当中,一定要首先明确评审主体,挑选一些具有丰富经验和专业性的评审专家来参与评审,避免由一个人或少数人来评审,可能会导致徇私舞弊、滥用私权的现象,使多个主体参与公共财政预算评审,也是为了保证公共财政预算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更加合理规范的评审程序和评审方法会有效的提高评审效率和评审质量。

三、完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也要求我国公共财政预算项目的评审方法需要调整和完善,完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对于保证国家公共财政预算评审结果的公平公正和提高评审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作用,保证公共财政预算评审结果更加透明规范和多样化,也是完善国家公共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法定程序的公平公正,透明化,同时也有利于减少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舆论的压力,在今后推行政府财政项目的过程中也会更加顺利,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政府行使行政权力的公众信服力,树立政府的权威。

四、结语

严格规范评审流程,采取多样化的评审方式,保证多个主体参与评选,有利于建立更加合理、公正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法,形成符合我国发展特点,适应我国发展现状的公共财政预算项目评审方案,促进我国国家财政的有效利用,充分的发挥政府合理配置资源的职能,弥补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缺陷和不足,建立高效政府,树立政府权威,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财政局)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共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在财政方面,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具有突出的特点,它可以通过工作将实际需要体现出来,部分省份可以根据财政部的指导进行学习。在财政体制进行大面积改革的前提下,并将公共财政理论作为依据,里面蕴含着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制度。根据当前政府财政部门的指示,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是部门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改革成效颇为可观。改革政策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之中进行着有效落实的支点。将新兴财政管理制度作为国库管理制度的重要内容,它所制定的主要条件重点指出支撑理论就是公共财政的重要方式和方法,其主要表现在所定的制度改革等方面。

一、公共财政主要体现在进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础上所建立的一些预算制度和管理体制

将政府和市场等方面所尽到的一些职责进行相对的区分是公共财政理论的主要特点。由财政部门实施进一步的管理,充分做好份内工作,并严格的做到不缺席,不越位。财政管理的范围也要划分的十分明确,对于不属于自身职责范围的事物要严格做到决不插手,严格做好属于市场相关机制的一些事项,同时财政也需要退出这一控制区域,并能够有效的满足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更好的服务。现阶段财政的资金在支付等方面最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方式,即财政进行直接支付的方式以及财政进行授权支付的方式。

(一)公共财政采取的措施

为了避免财政资金被截流、挤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财政部门需要实行国库集中支付。预算单位在预算过程中一般情况下不直接接触资金,同时还对没有进行支付的资金暂时存储在国库单一账户中。为了保证财政资金的公开化、透明化和高效性的特点,让财政更好的执行好这项任务,并得以实现财政的公共性,必须要制定好与其相适的制度,并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公共财政要提高财政资金的运作效率,一定要注意它的規范、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二)国库集中支付运作方式改革前,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所有单位没有做好事前的监督工作和事中的控制工作,导致财政部门在预算单位的资金使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一些预算单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重复以及一些分散账户进行违反相关规定的操作,从而导致财政方面的一些资金流转环节过于繁多,财政部门无法在全过程进行十分有效的监督,这也是一个极大的漏洞。预算单位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从而导致一些支出的行为过于随意,而且所支出的金额也比较大,造成资金在使用等方面容易出现资金被截流或者私自被挪用等现象,这种现象便会导致财政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由于公共财政的一些项目资金在所发放的时候,往往都会被明确的落实到一些更为具体的项目上,所以会经常出现一些“剥皮”的现象。这个时候财政部门只能采取一些补救的行为,将事前一些所支出资金的单据或是相关的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重新的审查,进而做到监督的作用,但是这些后补的审查基本上没有任何意义,同时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因此,在项目资金发放之后,都会存在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造成资金出现被截流或是被私自挪用的现象,然而这些行为是相关部门无法去制止的,就会形成一种不好的风气,从而很难执行资金管理等相关制度。

2. 在公共财政等方面,相关部门所要做的就是将全部的资金进行一定详细的细分。最主要的是将这些资金进行分散支付和存储,并进行分批处理,然而在实施这种处理方式的时候很容易造成一些矛盾,其主要表现是在于财政等方面的资金出现了大批量的滞留。所有资金都存储在预算单位账户上,针对这些资金所使用的效率并不是很高。由于受到这个因素的影响,加大了一些政府资金等方面的运行成本。目前,一些事业单位所投入的大部分资金都在逐渐进行支付的过程,这种情况就造成了所有的预算资金有很多都未能按照约定的期限进行拨付。在各个单位所形成的一些现象就是大量的财政资金出现大批的沉淀情况,同时在银行里面所出现的低利息的存储情况也是导致这种原因所出现的主要问题。然而所在的财政部门并没有及时进行一些关于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项目,往往就会成为缺少资金的主流方式。相反由于这些原因而产生了一些不正常的现象,这些单位不仅无法及时缴纳资金,反过来还要给银行提供一些资料,同时还得进行一些高利息与高额度的借贷来完成他们的资金投入,正因为这些现象的出现给财政收入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给政府所在的机构带来了一些与之相应的难度。这就大大的增加了一些运行的成本。

3. 一旦财政部门资金出现问题,相关部门不能及时做出解决。根据相关资料表明,这些资料都是根据相关调查所得到的,一些关于财政方面的资金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它所运行的一些信息也是在其中所反馈出来的,因为问题的反馈时间较长,而且账面上所支付的这些过程也是不透明的。这就说明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况且所进行的支出信息也不是十分明确,它只能在事后发现才不得不进行一些人为的处理。而且这些问题在发现之后也只能逐步的经过层层的领导审查,并进行大量的汇总上报之后才能得出这些结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难以及时解决的,预算编制的工作很难作出明智的选择,并且在执行或是分析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力度。同时在宏观的经济基础之上所进行的一些相关的调控,有时候也很难做出一些相关的决定。因此在一些原则方面的问题上,真的无法去提供出一些十分准确的依据,导致对财政资金管理的难度加大。由于财政资金在大量的进行分散于各个事业单位,并且同各部门所在商业银行所开设的银行账户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状况时,相关部门就很难去解决和处理。由于财政方面的一些部门和中央银行等相关单位的原因,有些问题根本就无法进行一些比较全方面的了解,一旦事情发生就会十分的严重,从而造成一大批的损失甚至使整个的财政资金不能得到任何的解决办法,同时它的资金运转状况也十分的不乐观,并且所有的进程也十分的缓慢。从以上问题来看,以上情况所发生的问题很难对财政方面和宏观的经济形势去做出一些解决,并且也很难十分准确的进行相关的判断。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常常会带来的一些显著成效

在之前所了解到的一些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所发现的问题,本着该制度的改革情况来分析,如果将这些预算单位所进行的多个账户改成为单位的单一账户。同时也要由原来所在的一些预算单位开设一些属于自己所支付的账户,改为由财政部门以大额资金或比较集中资金通过直接支付为主要支付手段,小额零星支出通过授权支付的形式,并且还要十分合理的将财政等方面的所有资金全部都由分散账户存放。统一存放主要是放在财政部门的前提下所进行的存放,并将原有的资料经过事后反馈才能及时的更改为现时的反馈,并且还要将事后监督的行为明确的更改为现实的进行监督。

所实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一定要及时有效的解决掉过去的一些财政资金问题,一定要阻止在多个环节下进行拨付和多个户头所存放等问题的发生。

通常都会使预算单位的资金进行全部集中的状况下投放在国库当中,并事先做好预算的支出。同时还要及时采纳所需要的资金,能够保证做到有财政账户入账,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资金按要求拨付,同时也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也会使一些预算资金能够到位的十分及时,从而也会十分有效的进行一些降低资金成本,一定要逐步提高所进行的预算资金以及提高一些使用效率。

在预算单位所做的结余以及在财政方面的资金单据,需要全部保存在国库单一的账户上。同时财政预算相应的一些资金用户也要有所保障,这样的做法更加有利于政府进行加强一些资金的统一安排调度和管理,而且还能更加充分的去发挥一些财政资金方面的最大效益,同时还要集中的进行一些有关财力的问题,并能够积极的去办一些正事。

在执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上,同样需要进一步的掌握强化财政与预算的执行,在一些预算单位的财政收支行为也有所改变,从而还能更加有效预防一些单位的挤占以及挪用资金的现象发生,并要杜绝截流的现象发生,这种做法就不会影响到财政资金的拨付。以上的这些改革措施十分的重要,而且也不能马虎大意,一定要进行重视,否则真的无法做到改革的完善性,这也是要求所有的财政部门共同做到的。

三、总结

总的来说到目前為止我国尚处在发展中阶段,最终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经济国家的财政管理状况在各大市场的制度改革工作也在随着不断的深入而变得更加完善。如果在改革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的去建立以公共财政理论的主体为基础的前提下,中国各大省市也都在积极的配合并加以扶持。本着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引导下所进行的新时代国库管理制度,他们主要的工作项目就是以财政资金拨付的方式为主要依据。

参考文献:

[1]姚蓉蓉.从公共财政理论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J].财经界(学术版),2015(13).

[2]丁婕.从公共财政理论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J]. 生产力研究,2006(10).

[3]陈志娟.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综述[J].现代商业,2011(02).

[4]王娟.我国国库支付制度改革问题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2007.

[5]曲红.试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05.

(作者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凉城县财政局)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运用DEA方法,在建立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的基础上,对我国沿海十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北京以外的各地区均没有达到效率最优状态,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研究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DEA方法;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也为我国的公共财政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学术界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平,而对实现公平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则关注较少,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也会严重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本文在分析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重要性的基础上,运用DEA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以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文献回顾

近年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为当今社会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级政府也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上了议事日程,我国学者在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进行了广泛地研究和探索。由于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尚停留在理论层面,部分学者也从实践上进行了一些实证分析,归纳起来目前针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关概念的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估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研究等问题上。陈昌盛(2007)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应是指纯公共服务,因此不能笼统地讲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社会保障等是基本公共服务,只能提其中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科学研究、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社会救济等,属于基本公共服务。[1]在具体的实践研究中,我国学者着重于从区域不均等、城乡不均等、群体不均等方面建立均等化的评估体系以及评价方法。项继权(2008)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及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状况及中长期发展作出评估。[2]在政策选择与实现路径方面,原财政部部长金人庆认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从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这四方面着手。[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始于20世纪初,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与探索,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评价方法研究与实证分析等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非参数的DEA方法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价成为近几年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阿方索和费南德斯(2008)运用非参数方法以地方政府作为研究对象,评价了葡萄牙各地方政府效率。[4]国内学者也作了一定的研究与探索。刘振亚等人(2009)研究了如何构建适应于DEA方法的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运用DEA方法对地方财政支出效率进行评价。[5]朱玉春等(2010)利用DEA方法对全国28个省的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了农村公共服务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对其变异系数进行了估算。[6]陈诗一、张军则运用DEA方法和Tobit回归模型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7]韩海彬等(2010)将AHP与DEA相结合,充分考虑定性与定量因素研究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效率。[8]

根据以上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近年来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归纳与总结,可以看出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针对效率性研究较为不足,而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领域如何体现公平性的研究也很缺乏,正是基于目前研究上的缺憾,笔者试图将公平与效率同时并举,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探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采用DEA非参数方法对我国沿海各省的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以提高财政自给的使用效率,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美国学者Farrell创立并由Charnes等人推广开来。我国学者段永瑞概括指出,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一种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以数学规划为主要工具,以优化为主要方法,根据多指标投入和多指标产出数据对相同类型的单位进行相对有效性或效益评价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9]

DEA分析方法将一个经济系统或一个生产过程看作是一个实体(一个单元)在一定可能的范围内,通过投入一定数量的生产要素并产出一定数量的“产品”的活动,这样的实体(单元)被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具有相同目标和任务,相同的外部环境,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的同类型DMU可以构成一个DMU集合,若某个DMU在一项经济(生产)活动中的投入向量X=(X1,…,Xi,…,Xm)T表示第i种投入;产出(输出)向量Y=(Y1,…,Yr,…,Ys),Yr表示第r种产出(输出),(Xj,Yj)对应第j个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向量,(X0,Y0)对应被评价决策单元的相应指标,于是可以用(X,Y)表示这个DMU的整个生产活动,n个DMU的投入集就可以构成一个n×m阶的投入矩阵,其产出集可以构成一个n×1阶产出矩阵。

DEA方法的最基本模型为CCR模型,它是1978年著名的运筹学家Charnes,Cooper,Rhode提出的,假定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研究DMU的技术效率。而后CCR模型发展为假定规模报酬可变的BCC模型,将综合效率分为两部分: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

三、指标选取与数据处理

本文将主要研究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这三项最基本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因本文是立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角度来研究的,因此本文将侧重于研究如何从以上三项基本公共服务中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在遵循3E原则(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基础上,指标选取充分考虑了公平性原则,以体现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因此,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笔者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选择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的投入产出指标,在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的同时,力图科学全面地评价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相对效率。其中在指标选取时将引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系数指标,此概念是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胡税根教授首次提出,该均等化系数可以测度城乡间、区域间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在考察城乡间的均等化程度时,用农村数据比上城市数据即可得出单个指标的均等化系数。

本文从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分别选取了投入产出指标。

在义务教育方面,把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X1)、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X2)、城乡国家财政性义务教育经费占总义务教育经费的比重(X3)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有学龄儿童入学率(Y1)、初中毕业升学率(Y2)、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率(Y3)、生师比(Y4)、城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比例(Y5)。

在医疗卫生方面,投入指标有: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W1)、医疗卫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W2)、农村医疗救助支出(W3),产出指标有:平均每千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S1)、设卫生室村数占行政村数的比重(S2)、城乡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S3)、农村已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S4)。

在社会保障方面,投入指标有: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H1)、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H2)、城乡低保资金支出(H3)、农村社会救济支出(H4),新农合参合人数(B1)、农村五保供养人数(B2)、农村社会救济人数(B3)。在表1、表2、表3中分别列出了三个方面的原始数据。

为了消除上述各项初始指标不同单位的影响,对表1、表2、表3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不再列出各项数据标准化后的数值。

四、评价结果及分析

根据各项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沿海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测算,分别得到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将三个方面的综合效率值汇总得到沿海各省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总效率值并进行排序,得到表4。

由表4对沿海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综合分析结果,从整体上来看,北京在10省市中的综合效率排在第1位,并且其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都达到了DEA有效;山东省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都是DEA有效的,而在义务教育方面既没有达到技术有效也不是规模有效,这说明其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并且规模收益递减;辽宁省综合效率排在第3位,主要是由于其社会保障没有达到DEA有效,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规模收益递增,可适当加大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接下来的福建省、江苏省与前面的山东省情况类似,都是义务教育没有达到DEA有效;广东省排在第6位,只在社会保障方面达到了DEA有效,义务教育方面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医疗卫生方面主要是没有进入规模合理阶段,处于规模递减阶段;河北省与广东省情况类似,义务教育存在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并且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医疗卫生达到了技术有效,但处于规模递减阶段;浙江省在三个方面都没有达到最佳状态;而经济发达的天津市与上海市却排在最后两位,其主要原因就是社会保障投入明显不足,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因此应加大对社会保障领域的投入力度。

将上述除北京市以外的9省市的非DEA有效单元根据相应的DEA有效单元进行投影,即可得到效率非最佳的9省市的调整值,即可以实现相对有效。鉴于本文篇幅有限,不在此进行详细研究。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研究与实践的基础上,选取相应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方法对我国10省市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三项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以期提高财政支出效率,更好地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参考文献:

[1]陈昌盛,蔡跃洲.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项继权,袁方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投入与需求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08,(3).

[3]金人庆.完善公共财政制度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J].求是,2006,(22).

[4]A.Afonso, S.Fernandes. 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nment[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8,(5).

[5]刘振亚,唐滔,杨武.省级财政支出效率的DEA评价[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7).

[6]朱玉春,唐娟莉,刘春梅.基于DEA方法的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效率评价[J].软科学,2010,(3):37-43.

[7]陈诗一,张军.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研究:1978—2005[J].中国社会科学,2008,(4).

[8]韩海彬,李全生.基于AHP/DEA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效率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9]段永瑞.数据包络分析(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关 华

责任校对:李金霞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Expenditure in the Basic Public Services-based on DEA

Yan Lisha

Key words: DEA; basic public services; financial expenditur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2003年6月“非典”疫情之后,基于并适应民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强烈要求,国家审计署署长向全国人大所作的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用比往年更加激烈的措辞,披露了财政预算执行中的严重问题,在社会上引起激烈反响,公众极为强烈地关注着财政透明问题。2004年6月23日,国家审计署署长依例做的审计报告中披露出来的问题更加怵目惊心。预算不统一、不完整,大量的财政资金仍然游离于预算之外,专项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补助地方支出、税收返还、上年结余资金、专项转移支付等诸多项目无一例外;基本建设预算中的问题包括安排中大量预留、基数分配、该上缴不上缴、建成资产移作部门盈利之用、资金闲置等;部门预算中虚报人员、造假项目、挤占专项资金、预留资金等非常普遍;税收征管中,人为调节进度、征管不力、骗取优惠、少征税款等问题突出;专项资金中,土地出让金、重点扶贫资金、基础教育经费、基本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武警消防基础设施和器材配备资金、救灾资金等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十分严重;用于基础设施、公路、水利等项目的财政资金投资效益不高问题非常突出,工程质量存在重大隐患,挤占挪用、损失浪费严重;金融机构、国有公司中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新问题,而是屡禁不止、久治不愈的顽症。这些问题表明,我们的财政运行中存在着大量的“灰箱操作”和“黑箱操作”;我们的财政是单纯的“权力财政”,而不是“责任财政”,只要有支配财政资金的权力,就任意花销,随意开支,责任与权力不对称,只有权力,不负责任,责任追究严重缺位。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非常紧迫、相当艰巨、极端重要。这需要重新设计制衡财权的制度框架,使人大、审计、社会舆论与民众能够真正监督执政党和政府。重要的是,一切财政活动均应向公众公开,让公众了解他们提供给政府的收入用于何种支出,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政府是否履行了公共服务的责任,由谁来承担这个责任。如果不是这样,必然会引起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因此,我们首先应从理论上深入探讨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与目标。这是当前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一、公共财政的基本内涵

财政是以公共权力进行的资源配置,是政府花公众的钱给公众办事。我们确立了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具有三个层次的含义:(1)从社会政治属性和目的来看,公共财政是作为纳税人的公众的财政,不是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私人的财政,目的是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用来满足个别利益集团和个别人(尤其是当权者)的私利,这一点是公共财政与家计财政的区别。(2)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看,公共财政是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做市场和私人不愿意做或愿意做而做不了的事,不与市场和私人争利,这一点是公共财政与计划财政(核心是生产建设性财政)的区别。(3)从运行机制和政治程序的角度看,为实现上述目的,公共财政必须是民主法治财政,这一点是公共财政与个别人说了算的专制、人治财政的区别。在历史演进中,预算制度的建立使以专制、人治为基础的家计财政质变为公共财政。在这个意义上,公共财政是建立在现代预算制度基础上的财政。现代预算是公共财政的法律制度基础,是公共财政的运行机制和游戏规则。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包括为迈向上述三个目标而对经济体制、政治行政体制进行的全方位改革,最根本的是重塑运行机制,就是要建立起民主、法治财政。民主法治财政有两个最起码的要求,一是公开透明,一是落实责任,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就是预算制度。我们应该尽快实现从“灰箱财政”到“透明财政”的转变,从“权力财政”到“责任财政”的转变。对于公开财政信息、推动财政透明化、落实财政责任,预算制度应有所作为。

二、公共财政是透明财政

公开透明,作为公共财政运行的最基本要求,是由财政的公共性内在决定的。公共财政是为了公共目的、提供公共产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从委托—代理的角度看,政府受公众的委托筹集财力,并按照公众的意愿来安排使用它,这个过程是一个集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的公共选择过程。但政府机构不是抽象的,也是由一个个的个人组成的。公共选择理论认为,组成政府的官员个人也是经济人,不是道德完美的圣人,也不是无所不知的超人,他们也具有自我利益,也是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要使他们的理财行为始终不偏离公共目的,就必须把他们的理财行为纳入民主、法治的政治程序之内,公开透明,让公众了解、明白、制约、监督——政府收了多少钱,怎么收的,用了多少,怎么用的,要在“阳光”之中,大白于天下。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徇私舞弊,贪污腐败,真正作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保证用得其所,达到最大的社会效用和配置效率。因此,公共财政是公开透明的财政。

从运行的角度看,公共财政的“透明性”是由预算予以保证的。公共财政与国家预算共同产生、形成和发展。第一,预算是统一财政的制度基础,所有的政府收支都须纳入各级政府预算,不能漏掉、“藏匿”。第二,预算必须体现社会公众的意志,规定政府的行为。预算经立法机构审议、修订、批准通过,被赋予法律效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为政府行为以及收支安排的硬性规范。整个过程及其各个环节都应有细致的法律规定,不能留下“自由的空间”。不按预算的收支行为,即为非法。第三,预算是向全社会公开的。除了某些涉及国家安全的特殊款项之外,所有的预算内容必须是无条件公开的,整个预算过程必须是公开的。政府有义务向纳税人公开收支的来龙去脉,预算以及决算要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详细地向全社会公布,不允许“灰箱操作”或“黑箱操作”;纳税人有权利过问和监督政府的财政行为。要让公众“雪亮的眼睛”来监督和约束财政行为是否合法。没有透明性,就没有公共性可言,也就谈不上公共财政。

我国的财政运行与公开、透明尚有很大距离。对比我国的情况,财政“缺位”和“越位”并存。一方面,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等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行政经费支出失控,在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调整缓慢;严重的是,任意挪用、大量浪费、挥霍无度、贪污腐败盛行,屡禁不止。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是公共决策个人化,不公开、不透明,预算只是形式和“过场”,财政收支这种公共决策实际上变异为个别领导的“随意”安排,最终是个别领导说了算。在这种决策机制下,财政运行是无效率可言的,损失、浪费和腐败也就不可避免。就此而言,财政改革成功与否,公共财政能否建立,其标志不在于财政职能是否转换到位,而在于公开性和透明性作为一条基本原则是否贯串于政府收支的整个过程。如果没有公开和透明作保证,财政职能的调整和“归位”是断然不可能实现的。

我国财政活动的深厚基础是集权体制下的隐性分配机制,政府活动无须公开、透明。改革走到今天,很多政府官员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体制下的那种状况,钱一进了国库,就被认为是“国家的钱”,“纳税人的钱”、“公众的钱”的观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几千年家计财政、人治财政、专制财政的封建余毒一直在顽强地起作用。与经济市场化的进程比较、与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比较,政府收支公开化、透明化的进程明显严重滞后。关键是作为财政运行机制的预算制度改革滞后,公开化和透明化的程度非常之低。直到1999年才开始考虑这方面的问题,推出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收支两条线等改革。但现在问题仍然严重地存在着。

(1)预算不完整,政府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政府收支规模到底有多大,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很难说清楚。现在还在执行的那么多的收费(基金),为什么要收,是不是履行了法律程序,收上来都干些什么,这些问题对于社会公众来说,是很不清楚的。通过收费形成的公共资金分散在政府的各个部门,成为各个部门利益的一块“自留地”,无监督可言。政府收入,预算外一块,制度外还有一块,相当一部分收支游离于预算之外,逃避了人大的监督;不仅是人大管不着,就是财政、审计部门也没有办法。

(2)预算编制粗糙。至今没有建立起基本的复式预算框架,多年来一直沿用的单式预算传统、预算科目体系已经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履行其职能的要求,致使预算安排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预算科目粗,按此编制出来的预算就不可能细化。一些部门资金闲置和浪费,而另一些部门得不到财力保障,许多该办的事情办不了。粗糙的预算成了“灰箱”甚至是“黑箱”,预算分配的合理性根本就无从谈起。

(3)预算执行随意性大。首先是时间上存在预算“空档”,人大批准预算草案的时间比实际执行的时间迟三四个月,约1/4的财政活动没有法律依据,这个问题至今没有解决。预算实际上是“马后炮”,不是“全程”约束。再加上编制粗糙,执行起来形同虚置,有项目就报,想花就要,谁跑得勤快,钱进的就多。频频申请,一再追加,批条子,开口子等现象普遍存在,预算是“橡皮框”,没有刚性。

(4)关键是预算的详细情况不向社会公开,每年两会审议通过的预算、决算报告还是“一张报纸,几个大数”,具体内容不得而知。各级财政部门的网站,数据陈旧,一般是二、三年甚至三、四年前的数字,而且非常笼统。统计年鉴、财政年鉴的数字,也细不到哪儿去。公众、研究人员甚至政府相关部门,都很难从公开的媒体中了解到财政信息。哪个部门花了多少钱,哪个部门预算编制执行得怎样,多少钱用于养人,多少钱用于办事,多少钱用于义务教育、社会保障……钱都花到哪里去了,其中各占多大比重等问题,都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上述这些问题表明,整个政府分配制度背离了公开性和透明性这个基本原则,也就谈不上政府收支的程序化、规范化和法治化。现在要抓紧解决而且能够解决的问题包括:弥补时间上的空档,调整人大每年开会的时间,以便预算执行有法律依据;建立复式预算体系,构筑由经常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财政投融资预算组成的四元预算体系;在复式预算框架下将所有政府收入无一例外地纳入预算体系,实现国家财政统一;向社会公开除关系国家安全的所有财政信息。

三、公共财政是责任财政

预算是纳税人和市场通过代议制机构对政府行政权力的约束和限制,是政府必须接受的立法机构对其作出的授权和委托,其整个活动过程要受到立法及立法机构的严格制约。各国法律都规定,政府预算经立法机关批准公布后便成为法律,预算不被立法机关批准通过,政府就得关门;预算一经批准,政府即承担贯彻执行的责任,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违反预算的行为,必须追究法律责任。

以预算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预算制度体系规定并固定了预算法律关系主体的地位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各预算主体的固定职权和相互间的权利义务,为整个预算过程提供了一个有条不紊地运行的法律秩序。国家权力机关(议会或我国的各级人大及常委会)是预算的权力主体,审查和批准同级政府预算,赋予政府预算以法律效力;作为行政机关的各级政府是预算的全面组织实施主体,政府所属财政部门是预算的具体实施主体,直接实施财政管理职能;与财政直接发生缴拨款关系的各预算部门是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主体。国家审计部门是预算的审计主体,行使对于预算、决算的审计职责。参与预算执行的还有税务机关、海关、中央银行、政策银行以及有关的商业银行。

从财政责任看,预算制度内含着法律责任。构成一级预算的条件是独立地管理和支配一定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独立地编制预算和决算,并对同级立法机构(议会或我国的人大)负责。如果不具备这个条件,就不能构成一级预算。财政责任是行政责任的一部分。在整个的预算制度体系中存在着一个多层次的责任链条。

以我国的情况为例,这个链条是:(Ⅰ)人大作为预算的权力主体对全体人民负责;(Ⅱ)各级政府对人大负责;(Ⅲ)财政部门对本级政府负责;(Ⅳ)各预算部门对财政部门负责。如下图所示。

这里要特别分析的有三个问题:

第一,在我们的政治、行政制度中,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执政党具有领导一切的权力,人大工作也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在省级政府的权力结构中,省委书记与人大主任很多是一个人担任的。在党政关系中,党委书记是一把手,行政长官是二把手。事实上,共产党组织在政府结构中具有最终支配财政资源的权力,党的活动经费与财政也是混在一起的。在第(Ⅰ)层的财政责任上,是党对人民群众负责,还是人大对人民群众负责?在第(Ⅱ)层的财政责任上更存在着人大、党、政府的主体归属问题。到底是党对人大负责,还是人大对党负责?政府是对党负责,还是对人大负责?这些问题需要界定清楚才能最终落实财政责任。这是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党和政府、学术界以及广大的社会公众都在关注这个问题,并在积极探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第二,从部门预算在整个预算体系中的地位看,各级政府预算由部门预算组成,部门预算的总和构成一级预算的主干(另外还有上下级缴拨款预算),部门是最基本的预算主体。预算的整体状况如何,在根本上取决于部门预算工作的优劣。因此第(Ⅳ)层的财政责任在整个的责任链条中处于基础地位,至关重要。部门预算的意义是多重的,它增强财政活动的计划性、归一性、集中性、公开性、法治性,但最根本的意义则是它的责任性。每一个与公共资金“沾边”的政府工作部门都要有一本预算,就是要通过预算明确其财政责任。这是部门预算改革的根本意义所在。

第三,政府是由供职于其中的个人组成的实体,政府责任必须落实到个人,否则就没有任何约束力。在法治行政制度中,包括财政责任在内的政府责任是落实到各级行政首长头上的。目前,我们的预算制度中存在的致命缺陷就是责任没有落实到个人。虽然《预算法》对此作了一些规定,但实际工作中落实得很不到位。与第一个问题相联系,财政责任要落实到个人,是落实到书记的头上,还是落实到行政一把手(事实上的二把手)的头上?财政责任追究不够是严重腐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的财政运行中还远没有解决财政责任问题。

上一篇:地图教学下的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铝电解过程的节能降耗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