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论文范文

2023-09-17

中小学生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育人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解决学生思想问题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服务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为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高校学生资助育人现存的突出问题

1.制度育人层面的缺失。在目前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很多高校多依据学生在生源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同时为了尽快完成国家奖助学金的评定,所以在大一新生刚入学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班级和学院就必须上报贫困生名单,这就造成了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会产生情况了解不全面,为了评定而评定。还有的班级评定会成了声泪俱下的哭诉会,部分学生形容自己的家事极其夸张,使广大同学感受不到资助制度的“暖心”。

2.获助学生感恩意识淡薄。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里,家庭经济学生在面对着繁重学业、生活压力和就业竞争压力,在获取国家、社会及他的资助与关心下,应该要有感恩意识。而目前家庭经济困难这一群体的学生感恩意识普遍比较淡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家、社会对自己帮助缺乏感恩。总认为国家、社会给予的帮助是理所当然,对他人的帮助不思回报,甚至不愿提起,对国家的助学贷款在规定的时间内未按时偿还。二是对教师的教诲缺乏感恩。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师长们对自己的辛勤付出视而不见,对教师缺乏最起码的尊重。三是对父母的养育缺乏感恩的心。有的学生对父母的养育不但不抱感激之情,还对自己的出身环境不满,将自己家庭经济的拮据归由于自己的父母没本事。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攀比心较强,高消费,买名牌衣服、手机、电脑及其他不必要的开支,在大学期间荒废学业,不求上进。以上种种淡薄的感恩意识已经成为各高校德育工作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3.贫困学生诚信缺乏。高校大学贫困生诚信的缺失的主要体现在助学贷款的偿还上,目前国家助学贷款大概有校园地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无论是那种助学贷款都是信用贷款,在校学生无需担保或抵押,但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期还款。目前高校有一部分大学生贷款不守信用,缺乏偿还意识,特别是在毕业后,工作流动性比较大,部分学生由于工作岗位调整以后,离开原来的工作城市后,不主动和银行、学校联系,从而使银行损失巨大。为此,高校应以国家助学贷款为载体,培养学生树立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信自强的品质。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缺乏科学性。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以学生在校期间月平均消费和当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来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贫困档次的做法缺乏科学性。由于地理环境差异,区域间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也有差异,所以在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时,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存在贫困生困难程度的差异。其次,贫困生评定程序缺乏公平性,而且评定操作性不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中家庭情况一般都是靠学生自我陈述,班级学生共同投票,进而导致班级拉票的现象严重;而且,贫困生证明材料由当地民政部门提供,有些民政部门工作的不负责任现象,加之学校每年按照40﹪左右的比例评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量大、时间紧等,导致学校无法核实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第三,学生自身的诚信意识不足,提供虚假评审证明材料。一部分非贫困学生在填写家庭经济情况时弄虚作假,凭借关系,开据虚假贫困生证明,从而达到获取资助的目的。而真正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无能力开具当地相关的贫困生证明,而丧失了减免学费或获取资助的机会。操作层面的空间为学生不诚信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认定了贫困生资格,后续就会有助学金等补助金额,也会使其他同学产生心理的不平衡。

2.资助体系分散。资助工作过于分散,缺乏统一管理。按国家政策规定,各高校应设置独立的学生资助部门,配备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全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但部分高校没有设置独立的学生资助部门或者对资助工作仍缺乏有效管理缺乏优化组合,资助政策交叉重叠。目前资助体系中各项资助政策虽然都指向经济困难学生,但彼此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与统一规划,使其在整个体系中应占的份额、应发挥的作用和应处的位置模糊不清,不同资助政策经常孤立地执行,这使现行政策交叉重叠和学生重复受助现象非常突出,资助不足或遗漏现象同时并存,致使资助的育人整合作用没有发挥到最大。

3.高校对贫困生助困教育针对性不强。高校在开展学生资助工作工程中更注重以经济资助工作为主,而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的关注比较少。在资助过程中,高校资助管理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大部分按部就班,每年都是按照国家的资助政策和高校的相关评定组织开展年度评定工作,下发通知,由班级所谓的民主评议推荐,报院系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最终报送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通过这一流程把学生资助作为一项普通的学生工作去完成,而对于学生的精神资助关注较少。平时在开展的感恩教育中,因为场地、经费等原因,开展的活动多以大会、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内容的针对性、新颖性缺乏。

4.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因素。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除了社会、家庭、高校的原因外,更重要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的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贫困学生的心理发展。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每年占全校总人数的40﹪左右,有的少数民族高校地区的比例更高,这么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在校生,由于来自贫穷地区,家庭条件不好,他们在普通的同学和老师的眼里存在自卑、自尊心不强的现象,他们不能摆脱目前家庭经济窘迫的现状,不能对自身进行客观的评价,反而把国家或社会资助给予的帮助看为是一种施舍。因此,他们不想与他人沟通,内心通常是敏感、脆弱的,面对巨大的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就业压力时感到无能为力。

三、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思考

1.树立全新理念,提升学生资助育人水平。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内容,以“提升能力、意识、素养”为核心任务的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新思路。学生资助工作突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扶贫与励志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品质以及诚实守信、积极上进的道德情操,寓教于助。提高受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意识、诚实守信意识、勤俭节约意识、感恩奉献意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规范管理,推进学生资助管理育人。各高校必须根据国家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建立和完善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以确保困难学生困难程度认定的相对准确性。要于每学年初开展每年一度的认定工作,之后才开展各类资助项目的申请与评审工作。对不同系统在学校不同部门设立的奖、助学金,归口到一个部门(如学生助学管理中心或学生工作处)按统一的规定和程序进行申请和评审,这样既可避免资助工作的互相扯皮,又可避免学生重复申请和获助以及出现困难程度与资助额度不一致的现象。同时,开发和建立操作性强的学生助学管理系统,此系统应包括网上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各项资助项目的申请、审核、审批、修改、数据统计和查询等功能,并能够根据不同的获助条件对网上申请进行限制,从技术层面上避免学生重复申请和获助,从而使助学工作更加准确、快捷、高效。

针对一年级新生对比其他年级的学生没有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受助机会比较低的情况,各高校可在新生中设立新生奖学金,给予高考成绩优秀的新生奖励,奖励金额可与学校的奖学金持平,亦可高于学校的奖学金;在助学金等级设立中,可向新生倾斜,同时在设立社会助学金时,可与捐赠方协商,设立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助学金,以弥补国家资助政策覆盖面的不足。

3.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感恩自强观念。由于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制度原属于“发放式”性质,资金少、获资助难度大,因而获助学生基本上是由教师指定的、认为是学业成绩最好或家庭经济最困难的学生,学生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主动申请资助的积极性,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以及“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因而在目前资助资金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学校要从物质上、思想上和心理上全方位地帮助经济困难学生,教育他们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建立对自我潜能的积极肯定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性,强化他们的主体意识,引导他们根据学校的资助政策,结合自己的困难程度、学业成绩和个人特点来自主选择符合自己的帮困助学措施,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促进自身全面健康的发展。

4.多措并举,主题突出,培育学生资助文化。贫困大学生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更希望得到精神、心灵上的帮助。高校应以培育资助文化为抓手,以感恩、诚信、励志、社会责任感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学习、生活、心理、人际交往等扶助工作,引导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他助到自助的重要转变。

高校在培育学生资助文化、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要体现出资助育人文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整合校内资源,实现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纲要中,要融入大学生资助文化培育内容,比如校内文化宣传部门、学生资助工作管理部门要统筹校内外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资助文化培育工作的指导和管理。二是通过设立创业型勤工助学实践活动,打造特色助学文化。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活动,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可以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职业能力。在开展勤工助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本校特色的资助文化特质,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实现家庭困难学生的自立和自强。三是结合学生自身需求,开展学生资助文化活动。在开展大学生资助工作活动中,要结合家庭困难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以受助对象为主体、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资助文化活动。比如通过举办“校园自强之星”和“勤工助学服务之星”评选以及“助学政策主题征文”等活动,提升在校受助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文化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黄少玲.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25-26.

[2]李岩.建立和完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对策探讨[J].理论导刊,2007,(11):48.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广西学生资助研究专项立项课题《西部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优化与模式构建》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ZZ004)。

作者简介:农庆能(1979-),男,广西百色人,桂林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处)勤工助学办公室主任,助教,桂林理工大学2011级思想政治教育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

中小学生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本文通過分析普通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对其引发的思考和解决对策进行了简要介绍,旨在丰富中小学音乐教育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普通中小学;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是强化才艺的课程之一,其课程本身就有良好的艺术熏陶作用。合理的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融入各项素养教育,能够丰富课程的趣味性,避免灌输式教育教学的弊端,进而实现中小学生教育的全方位发展。

一、音乐素质教育现状

(一)课堂教学方面

首先,据有关资料表明,百分之八十的中学生是欠缺音乐素质教育的。以我校为例,虽然音乐基础课设置较多,如《名曲赏析》等,但真正发挥出教学意义的并不占多数。其次,存在一部分学生目前的乐感和节奏感较差。最后,中学生普遍欠缺音乐基础知识,甚至连五线谱都不会识别。归根结底,还是学生以及教师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投入在了语数外等主要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忽视了音乐课堂教学。

(二)音乐艺术活动方面

一方面,中小学对音乐艺术活动的投入较少,类似于大合唱等集体活动每年度仅会举办一次,而专业性的音乐节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普通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音乐艺术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没能做到使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通常情况下都是经选拔出来的几位代表性学生进行音乐、歌唱以及乐器表演,无法达到音乐艺术活动举办的最终目的。

二、由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引发的思考

(一)当代中学生普遍音乐素质较差

由于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阶段的音乐素质教育受重视程度并不高,甚至在迫于升学压力之下,大部分学校弱化了包括音乐课程在内的辅助课程的开展。这样不仅会导致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断层,同时也会抑制学生音乐兴趣和天性的发展,结果最后造成的局面是,学生虽然也会经常的哼唱歌曲,但无法进行深入的学习和赏析,缺乏艺术的感受力。

(二)女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优于男生

从学生的音乐素质调查来看,女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优于男生。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思维模式导致的,首先由于男生的思维偏于理性,所以对音乐的欣赏力不足。其次,从性别的角度看,男生喜欢的活动多富有挑战性和活跃性,而音乐课堂从某种程度来看,更适合于女生。最后,在学习的自我约束力方面,男生也有所欠缺,这就导致了在本不多的学习时间内,男同学难以掌握音乐要领。

(三)城市学生的音乐素质普遍优于农村学生

一方面,城市学校的师资配备要强于农村学校,并且具备开展专业化音乐教学的实力及硬件需求。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由于教学环境的限制,缺乏音乐学校毕业的专职教师,音乐课通常由其余教师兼任,这不利于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也无法形成课堂的严肃气氛。另一方面,城市的音乐器材较为齐全,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亲自尝试,增加了学习的气氛,从而带动了学习兴趣。

三、解决音乐素质教育现状的策略分析

(一)针对学校的教育环境制定教学计划

首先,合理分配学习时长,适当增加音乐课程的课时,使音乐素质教育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让更多的学生真正的参与进来,感受音乐课所带来的愉悦身心体验。其次,使音乐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中学生的必修内容之一,并作为学期考试的组成。借此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丰富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最后,结合教育现状,制定合理的音乐素质教学计划,例如可进行分班教学,以提高和补充两个方面为主,根据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合理开展教学,在短时间内提高音乐赏析水平。

(二)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中学院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充分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和光荣性,做到既能指导音乐学术研究,又能开展思想教育建设,走进学生生活,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与此同时,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的灌输者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并关注个体差异性,注重因材施教。教师要善于利用专业优势,提高教育热情,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保证课堂效率,培养学生严谨求知的态度及乐观自信的心理。

(三)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和学习环境对于提高中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如下:

一方面,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例如,歌唱比赛等活动载体,均可以作为营造校园音乐文化的手段,促进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

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并加强与高等音乐院校的合作,使音乐家、音乐节等走进校园,让学生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多听、多看、多学,进而感受音乐的魅力。

四、结论

对普通中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要以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和提升为出发点,同时也要求教师掌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对音乐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让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工作更加的细化且丰富多彩,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毛凯歌.简述小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对策[J].明日风尚,2020(02):134+136.

[2]刘南南.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的对应之策[J].智力,2020(12):3-4.

作者简介

陈秀玲,女,湖南永州人,汉族,现职称:二级教师,学历:本科,水口山镇中学教师。

中小学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懂得感恩是一个人立身处世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和修养。感恩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是中小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中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加强中小学生感恩教育,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小学生 感恩教育 有效途径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尊敬家人,师长、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珍爱生命等等。感恩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我国古代的儒家视孝和感恩为“人伦之公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施恩与感恩,很难想象这个社会还能正常发展下去。学会感恩应该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中小学是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期,学校要努力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对我们关心、关爱的人,从而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 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對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 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见到老师漠然视之,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感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少一分浪费、残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 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他们是人民的英魂,是人们的楷模,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是干部或百姓,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高兴时欣慰地一笑,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要从在家做起,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不提过分的要求,节约每一分钱,从小做到勤俭节约,勤劳上进,为父母分忧,关心、尊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才有被爱的资格,首先应该爱父母,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地养育我”,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父母很伟大,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为挽救孩子的生命,她每天锻炼身体……

3.创造良好的感恩环境

一个良好的感恩环境,对中小学生能够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感恩环境对实施感恩教育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把感恩情景即各种人际互动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作为感恩教育的素材,使中小学生的心灵从中受到感染,激发他们的感恩情怀,感受祖国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自豪。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祖国的教育,应从他们耳闻目睹的现实生活着手。祖国强大、富有,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振兴中华民族希望的火种和接力棒,长大后报效祖国。还可以以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感恩节为契机,开展各种体谅父母的艰辛,感谢老师的教诲以及回报社会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感恩氛围。另外,在家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营造一种环境,就像在电视中有一个孩子给一个劳累一天的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这个孩子就是受到妈妈给老人洗脚这种举动的感染之后才有的动作,这就将感恩教育融入生活,孩子才能更好地学会感恩。

总之,通过传统手法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所有人,那么你会发现自己是快乐的、幸福的。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王以富〕

中小学生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班主任 安全教育 教学管理

文学家培根曾说:人民的安全应是至高无上的法律。因此,教师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促使学生在课堂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必备的安全知识,建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因为,只有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安全隐患、能够合理规避危险、具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救助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借助班主任教育管理的时间来为学生普及安全教育,使小学生从小便建立起严谨的安全意识。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借助安全教育来提升学生发现安全隐患的能力,并教育学生学会合理规避危险、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还需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救助能力,使学生了解危险情况下的逃生知识。接下来,笔者将从四个方面简述小学班主任管理中的安全教育。

一、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

在安全教育中,班主任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指人类在进行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一种必须要时刻具备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可以预防危险的发生,减少对学生本人、对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安全教育来为学生敲响警钟,告知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切实在其头脑中建立安全意识。

例如,笔者在每个月的安全教育班会中曾针对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讲述。在安全隐患查找时,笔者首先从校园中的安全隐患进行一一講解。其中包括学习生活中最常见的桌椅板凳——在教室中活动不可追逐打闹,因为一旦不慎摔倒,十分容易被摆放紧凑的桌椅、板凳磕伤;又如,大家在清扫卫生时,切不可为了将窗外的卫生清理干净而将身体伸出窗外,因为一旦不慎摔落则会产生严重的伤害。经过几次课程的教育,笔者已经将校园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了梳理。同时,笔者还针对生活中衣、食、住、行中含有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提醒和讲述,并要求学生始终保持警惕性,保证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

教师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首先就需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严谨的安全意识,并促使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中具备一定的安全警惕性,能够发现危险、远离危险。因此,教师应该指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并告知学生应该在安全问题上警钟长鸣、不可懈怠。

二、师生共同承担安全责任

教师无法随时监督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但是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安全知识,并借此来切实保证学生在校园中的人身安全。因此,教师应该建立校园、班级安全管理机制,并促进学生在安全意识建立与完善的过程中,与教师一起共同承担安全责任,了解安全的重要性,并勇于担当班级的安全管理责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安全、有序的班级中进行知识学习。

例如,笔者在进行班主任管理时,曾在班级中建立安全管理机制。笔者要求,班级每天安排一位安全责任人进行班级安全事务的管理,这位负责人需要在每天放学后进行班级电灯的关闭、电源关闭、多媒体设备电源检查、门窗锁闭等一系列班级事务。同时,教师还要求学生与笔者一起承担班级内的安全责任,通过日常的注意来减少班级中安全隐患的存在。师生共同承担班级内的安全责任不仅是一种有效建立学生责任感的班级管理方式,还是一种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践行安全知识、提升安全管理能力的安全管理手段。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明确自己的安全管理监督责任与学生的安全管理执行责任,切实将班级学生的人身安全加以保障,并有效减少班级意外情况的发生。

三、教授学生安全救助方法

在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承担安全责任,还需要帮助掌握基本的安全逃生、救助方法。在进行安全自救和他救的知识讲述时,教师需要从基本的报警救助电话、自然灾害的自我救助、火灾逃生、人为伤害的救助等方面进行知识教授,并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安全救助方法,以便应对不时之需。

例如,将安全救助方法的教授分为几个部分。分别从自然灾害救助、火灾救助、人为伤害救助等几个方面进行安全救助的知识普及。首先,笔者告知学生: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我们需要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并捍卫他人的生命安全权利,并积极将安全救助知识进行普及,使更多的人了解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救助知识与方法。其次,笔者告知学生:在生活中如果有人寻求帮助,先寻找成年人,而不是能力和力量都不足的小学生。因此,大家对于马路上搭讪的陌生人要心存善意并保持警惕。再次,笔者结合自然灾害如极端天气、泥石流、地震等安全知识进行教授,告知学生面对自然灾害时需要保持的镇定和有效救助方法。同时,笔者特地针对火灾自救进行了详细讲述,并现场为学生演示了火灾逃生中用折叠的湿布进行口鼻掩盖、弯腰逃生的技巧。最后,笔者告诉学生大家要合理规避安全隐患,减少生活中遭遇危险的情况发生。而且,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安全救助知识的讲解,并借此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知识学习和安全救助能力的提升。

四、完善班级安全管理制度

教师作为学生安全教育的引导者,不仅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救助的相关知识,还需要通过班级管理制度的建立来提升班级安全能效,并帮助学生在有效的安全管理参与过程中深化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安全监督员的安排、安全检查登记表的填写、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来完善班级安全管理制度。

例如,笔者在本班的安全管理过程中,首先,通过安全知识讲授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与相关知识;其次,笔者还在班级中建立安全监督员,负责定期针对班级内的电器、门窗、多媒体等物品的情况进行安全检查登记表的填写,并通过细致的填写与及时查看来优化班级环境,减少班级内的安全隐患。同时,笔者还要求学生按时出勤、遵照班级管理制度进行日常学习生活的开展,并结合自己的情况及时与笔者进行生活、学习问题的沟通。而且,笔者在班主任管理中,遇到学生情绪、学习出现问题时,则需要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遭遇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还应该及时与校领导进行汇报,及时找出班级安全事务的最优解决方案。经过上述不同的安全管理方式来进行班级安全事务的管理不仅可以通过严谨的管理来提升学生的安全能效,还能使学生在安全、和谐的班级环境中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

安全问题不容小觑,且应该得到每一位教师与学生的注意。因此,班主任应该通过有效的安全教育管理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并通过师生合力的管理方法来改善班级安全管理效果;最后,班主任还需要在不断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过程中深化学生安全救助知识的掌握。相信经过教师有效的安全教育与学生的积极练习和知识掌握,一定可以使学生成为注重安全、掌握安全知识、具备救助能力的优秀少年。

参考文献:

[1]王喜平.试析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安全教育[J].好家长,2018,(66).

[2]徐英娜.论德育和安全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重要性[J].课程教育研究,2018,(27).

中小学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够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能够评价和使用所需的信息,有效地利用所需的信息;有信息素质的人最终是指那些懂得如何学习的人,懂得如何学习是因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信息,如何找到信息,知道如何利用信息。

关键词:信息技术;培养能力;提高素养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素质作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如同传统社会中要求人们具备“读、写、算”一样,是每一个公民的必备素质。现代教育要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中小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是现代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一、深入研究,加强论证,奠定理论基础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信息素质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随着近几年来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我国出现的,许多与信息素质有关的问题还未解决或还未完全解决,需要深入研究,加强论证,为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提供理论上的说明、指导。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目前国内和国外已有哪些与信息素质有关的研究文献、研究资料,对信息素质的研究已取得了哪些成就,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2、信息的管理、组织方式对整个学校教育产生了哪些影响,所产生的影响中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

3、信息资源的特征(长度、格式、年限)如何影响其效用,如何对信息资源进行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

二、全社会协调统一,共同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社会是一个由诸多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信息素质教育也是一项规模庞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因此,国家的各级组织和机构应协调统一,代表政府、教育、工商、新闻各界的知名人士应共同努力,尽力营造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推动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例如,举办信息素质研讨会,组织研究和传播信息素质的社会团体,出版与信息素质有关的刊物、书籍,建立信息素质网站。同时,向中学生开放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信息资源,引起媒体关注,加强舆论宣传力度,培育有利于信息素质培养的氛围。要让在校的中学生认识到,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信息技术,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从各种资源中搜集、获取信息,如何将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分析、综合和评价,学会探索,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加强网络化建设,提供实践保证

目前,我国中学基本上没有开展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学生缺乏系统的文献信息知识教育,缺乏有关文献信息检索、鉴别、归类、整理的技能训练。因此,应重视和开设文献信息课,循序渐进地向中学生系统传授有关文献信息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图书馆、因特网等)的使用规则和方法。在文献信息课教学中,应根据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尽量把复杂的图书、期刊检索途径与检索方法用通俗化的语言加以阐述。同时,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教给学生通过查找书刊的索引号、期刊名、书刊分类目录等途径快速地查找到书籍的方法。在开展文献信息课的同时,学校必须加强电子图书馆建设、计算机网络化建设。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拥有丰富信息量的现代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教师和学生们一旦遇到难题或需要查询信息资料就难以在短期内获得及时的信息支持,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要想使学校的办学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资金、管理的投入,使馆舍、库藏书籍的数量、质量、管理员工的业务素质、管理水平、自动化网络化建设水准迈上一个新台阶,以适应信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四、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

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发表的教育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也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息素质教育,当然也不可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因此,应建立和完善在职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使各类学科教师对迅猛发展的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有一个及时、全面的学习和了解;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巨大优势对教师进行训练,如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综合训练,利用各种局域网、互联网方式,突破时间限制,不脱产从网上学习;应进一步加大学校教育投资,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同时,给教师提供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学科领域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为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信息素质做出應有的贡献。

总之,我们一定要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中小学生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英语阅读是运用英语技能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主要渠道。透过英语阅读,能使学生的审美观念得以改善,有利于学生德育水平的提升,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与信息处理的能力。旨在探究农村中小学英语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为提高农村英语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英语运用能力寻求对策。

关键词:英语阅读;实践研究;中小学生

在四市统考后,英语阅读部分由30分变成35分,题型赋分上也发生改变,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阅读部分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在这一部分教学上有所突破,改变农村英语阅读教学落后的问题,这是我们目前必须解决的問题。

一、英语阅读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阅读次数不多

调查发现,在农村中小学时常进行英语阅读的学生只占总数的8.5%,有时阅读的只占18%,而从不阅读与较少阅读英语的学生所占比大于70%。纵观英语阅读的持续时间,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的持续时间在30分钟左右,其中,有大约55%的学生阅读持续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次进行1~2小时英语阅读的学生只占5%,大于2小时的学生几乎不存在。

(二)英语阅读资源单调

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在挑选阅读材料方面,最受欢迎的课外辅导书是与教材相配套的课外辅导书。整体上说,农村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资源比较单一。因为中考的影响,学生更多地倾向于把与教材有关的辅导书作为自己的课外阅读材料。

(三)英语阅读的目的非常功利

在大部分农村学生看来,提高考试成绩考进好的高中,改变自己的命运,是进行英语阅读的最终目的。若阅读不具备提高考试成绩的作用,则无阅读的必要。有大于85%的学生觉得,英语阅读有利于应对考试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以及学生对词汇题、写作题的了解。从整体上讲,学生进行英语阅读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就是应付考试。

二、英语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新教材在农村遇到的困惑

1.新教材包含的知识多,教学进度安排紧凑

从设计上看,过渡教材在处理教材知识的过渡上做得并不好。自一开始,学生可以接触到许多词汇,其中还包括很多长单词。农村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大好,再加上基础差、起点低等因素的影响,一堂课下来,学生习得的知识根本不多。

2.新教材的词汇量大,起点比较高

如今,初中英语教材是我国教材使用与改革方面的一个新的突破。但是对农村学生而言,英语入门教材知识的词汇量要求很高,知识难度也比较大。

3.在新理念的反映上,新教材和农村教材的实际相脱离

新教材在设计上坚持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理念,采用了很多新颖、与生活贴近、具有现代化色彩、趣味性比较强的题材。但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新教材的内容大部分选取城市的现实生活为背景,而农村学生并不熟悉。新教材内容的设置脱离了农村实际,城市化味道浓郁。

(二)农村学生自身的劣势

农村的教师、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以及学校均有各自的独特性,最为突出的是,农村学生相较城市学生有劣势。

(三)家庭因素

1.在家长意识方面,农村家长不如城市家长

城市家长具有超前意识,他们往往会通过选报培训班、请家教、鼓励学生参加英语竞赛等方式,让孩子从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所以,在英语学习方面,城市学生的成绩比较好也是可预见的

事情。

2.一些农村学生对学英语的目的与知识的认识不够

他们认为,学习英语纯粹是为了应付考试。一些学生甚至认为,英语阅读是一件浪费时间的事情,不愿意在英语阅读上花费时间。

3.农村学生比较胆怯,怕开口说英语

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受家庭教育与附近特定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时常会使他们不善于语言表达,缺乏自信心,怕被老师批评。

(四)语感培养不足

当学生在培养言语技能、训练语言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后,学生会产生一种语言感悟能力。

(五)缺乏适当的阅读指导

英语阅读教学是一种学和教的双边活动。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一方面,教师要结合农村学生实际情况在阅读过程中给予正确的指引,有计划地训练英语阅读能力,讲授科学有效的阅读方式,不断开发学生智力。另一方面,学生自身要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通过自身努力不断提升其阅读能力。

(六)缺乏英语阅读氛围

尽管目前农村学生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影响而不买书,也不会由于家务劳动等原因没有时间阅读英语,但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与学习氛围,就算有钱也很难买到合适的阅读题材。同时,农村学校图书馆储存的中学生英语读物的数量不多,这无疑会扩大文化背景等知识。

综上所述,提高农村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农村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培养教育遇到了很多问题与挑战,如何才能满足课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增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质量水平,亟待处理。

参考文献:

魏菱.桂西北高校英语专业低年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百色学院学报,2014.

编辑 赵飞飞

上一篇:居民消费经济学论文范文下一篇:林业工程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