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8

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为了解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与挑战,借助问卷法,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形式、途径、影响因素、效果等方面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提供了多样活动的机会,编制了内容新颖、贴合实际的教材等,但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等方面还存在挑战。针对存在的挑战,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调查研究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进一步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那么,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哪些新特点,又遇到了哪些挑战呢?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和社会又该如何开展教育活动呢?基于这些问题,研究者对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途径、影响因素、效果等方面开展了相应的调查研究,并依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建议。

二、研究对象及结果

研究采用问卷法,以北京市某三所中学共计2489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初一年级占44.8%,初二年级占36.1%,初三年级占18.9%(年级信息缺失占0.2%);男生占51.7%,女生占48.3%。调查结果如下。

1.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

(1)学校高度重视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使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本质有了更新、更深刻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德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突出地位,认识到促进人的德性成长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对于“学校最为重视哪一类教育教学活动”,选择思想道德教育类的学生占68.5%;对于学校定期开展思想道德活动的频次,72.8%的学生选择“经常开展”。可见,学校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国家政策的深度落实。

(2)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机会。学校属于社会组织,具有固定的场所、明确的职责、严格的制度和规范,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调查发现,56.8%的学生认为学校提供了较多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机会;45.6%的学生认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内容丰富;82.8%的学生认为这些活动能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人发展;77.6%的学生表示会积极参与这些活动。可见,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德育氛围,以促进学生朝着积极正向的方向发展。

(3)新编教材内容新颖、贴合实际、易于理解。教育部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指出,自2016年起,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起始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称将统一更改为“道德与法治”。该教材依据与儿童生活的紧密程度,由近及远地安排了六大生活领域的内容。调查发现,84%的学生认为《道德与法治》教材贴合实际;50%—60%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新颖、针对性较强、比较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4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易于理解。

(4)学生偏好无压力的思想道德活动形式。调查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的喜好程度时发现,学生最喜欢郊游、参观等相对放松的活动形式,而对一些有压力、有竞争的活动,如竞赛、军训等兴趣不大。如何深入挖掘郊游、参观类活动的内涵、形式、功能等内容,利用学生的偏好和兴趣开展“无痕”思想道德教育是现阶段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5)同伴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时发现,排在首位的是学生自己或同伴组织的活动(占43.35%),其次是学校组织的活动(占37.28%),最后是班主任或任課教师组织的活动(占19.37%)。可见,对于学生而言,同伴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学校可以考虑由学生自主或参与设计与组织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2.新时期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1)中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较大。调查学生认为需要学习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时发现,排在前三位的是心理健康、法律相关教育、时事与政治,而排在最后一位的是“三观”教育。这表明,学生很重视心理健康。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当前的心理压力较大,发展性心理困惑较多。因此,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同时,青少年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加强“三观”教育意义重大。因此,学校和社会也要深入思考如何加强对中学生“三观”教育的引导和渗透。

(2)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力有待加强。在请学生对影响道德成长的因素(按照影响大小)进行排序时发现:同伴>个人反思>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社会。这表明,学生认为对道德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同伴,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所产生的影响较小。教育者认为课程才是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为什么学生认为课程对其道德成长的影响较小呢?如何利用好课程资源呢?这应该引起学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深思。

(3)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有待加强。调查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发现,对学生影响较大的途径分别是个别学生教育、各科教学渗透和大型教育活动,影响较小的途径分别是课外活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调查学科渗透情况后发现,49.3%的学生认为其他任课教师会经常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但另有约38.3%的学生认为学科渗透不多,选择“偶尔或从不渗透”的占12.4%。综合以上结果,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作为专门渗透道德教育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为什么对学生的影响不尽人意?既然学生认为学科渗透对他们的道德成长影响很大,那么学科教师应该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学校层面是否关注思想道德教育的学科渗透?如何寻找其他学科与思想道德教育的结合点?

(4)不同群体对学生的关注点存在差异。调查学生感知的不同群体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身体健康、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的关注程度发现,学生感知的教师和社会关注的顺序为:学业成绩>思想道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生感知的家长关注的顺序为: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学业成绩>思想道德;学生自己关注的顺序为:思想道德>学业成绩>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可见,学生对自己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很迫切的愿望和内在动力。那么,如何为学生提供平台、资源、机会等,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1.融合时代特征,充实思想道德教育内容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学生不仅面临着来自教育改革、升学、自身发展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还面临着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信息化时代的碎片化、学习与知识重构、信任危机、新媒体技术引发的舆论压力及道德危机等问题。因此,学校要基于社会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充实和拓展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和资源,满足学生对心理健康、法律、国内外时事内容的需求,并且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2.激活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活动的联动效应

当前,学校虽然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但是这些活动还缺少人文关怀,学生也缺乏自主性和参与动力,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活动的实效性。因此,学校要基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激活学生自主性,充分发挥不同活动形式的联动效应,形成受学生欢迎的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和方式。

3.拓展资源利用方式,深入推进思想道德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喜欢郊游、参观等相对放松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形式。实际上,这样的校外社会资源十分丰富,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呢?不同资源在什么时候使用较为合适呢?比如,参观是资源利用比较浅的一种方式,限于了解和认识,属于知的层面;在参观的基础上进行体验,加入了情感和态度因素;在体验的基础上同资源提供方一起开发系列活动课程,便与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有了融合,对知识进行了重新建构,这种深层参与型的方式将使学生受益最大化。因此,学校要考虑更多地采用深层参与型的方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深入推进思想道德教育。

4.加强学科渗透,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调查发现,学生认为最能影响自己道德成长的路径是学科渗透,这说明学生坚信学科渗透的作用,并对此抱有很大的期望。教育部2017年出臺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过程,需要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学科中,才能真正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任何学科的教学最终都要落在实现学生的发展上,传授学科知识仅是浅层的学科教育,育德、育心、育人是所有学科教育的最高境界。因此,学校、教师一定要抓住学科渗透德育这条关键路径。

5.巧借同伴效应,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力

同伴效应,是指宿舍、班级、年级或学校内同伴的背景、同伴现在的行为及同伴的产出对学生产出或行为的影响[1]。同伴效应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会以周围同伴为模仿对象,习得一些行为、态度等。那么,学校和教师该如何善用同伴效应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呢?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评选优秀学生榜样,使他们发挥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特别关注并积极引导“不良”团体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采取手拉手活动或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同伴的积极效应等。

参考文献

[1]袁玉芝.教育中的同伴效应分析——基于上海2012年PISA数据[J].上海教育科研,2016(3):30-34.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这块主阵地

思想品德课是有系统、有计划、有步骤,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手段。因此,学校要认真上好思想品德课,并坚持贯彻落实胡锦涛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理论联系实际,用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及优秀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认真抓好五爱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大讲胡锦涛主席倡导的“八荣八耻”,使广大青少年能够明辨是非,树立远大的理想。

二、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放在各项工作之首

怎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先要塑造好青少年一代美好的心灵,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此外,我们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的道德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观念的情感行为教育,从整体出发,点滴做起,把思想品德教育真真正正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遵纪守法教育不可少

法律是由国家行使立法的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的,受国家的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没有严密的法律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就不能实现。所以,加强法制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同样,在一个学校里,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学生必须学会遵纪守法。纪律是在集体中以规章制度、守则、条例等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行为规范。没有纪律,集体就不能从事有秩序、有效率的活动。没有纪律的保证,学校就不可能取得教育和教学的实际效果。

由于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知之甚少,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常认为法律是对成年人的要求,很少把自己的行为和法律联系起来。因此,我们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知法、守法、与不法行为作斗争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是学校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忽视的事情。

纪律和法律虽然在要求、范围、年龄、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是对个体在道德行为方面强制性的约束。因此,学校在进行遵纪守法教育时,应该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

四、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

我们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就需要学校把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系列化,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长期稳定地开展下去。这就要求学校必须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此外,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包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怕挫折、诚实守信、积极进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的养成教育,增强学生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孝敬父母的礼仪修养,加强五自教育,即自我、自理、自信、自立、自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生活、劳动、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五、整合力量,更新手段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思想品德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往往给人以务虚之感。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要想避免思想品德教育空泛,光靠我们学校单方面的努力是不行的,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另外,目前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空泛,教学方法陈旧,并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认同感,要想将思想品德教育的成效提高到一个新阶段,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比如,校园网络、电脑室、多媒体室等,还可利用第二课堂、专题教研、社会调查等活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同时,我们要将课堂教育社会化,使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

六、运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学校要充分运用广播、影视、板报、宣传橱窗等方式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先进集体,开展学雷锋、树新风、献爱心、助人为乐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各种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参观革命圣地西柏坡、华北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请老革命、军烈属、校外优秀辅导员作专题报告,讲革命传统,介绍亲身经历等活动,使学生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

总之,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粗暴。同时,我们要上好思想品德课,把思想品德课当做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责编 张翼翔)

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初中时期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任重道远,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能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教育已经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广大教师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本论文就以此作为研究切入点,针对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随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希望此研究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帮助,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现状;立德树人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4.017

升入初中以后,思想品德成为促进“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达成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素养、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的重任,有助于促进初中阶段学生健全成长,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然而,就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而言,由于受外界诸多因素的干扰,实践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愈发凸显出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难以完成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一、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固守传统教学理念,制约课堂教学效果。长期以来,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一直秉承传统的应试教学理念。在这种教学理念影响下,教师在开展教学时依然局限于教材上的内容,忽视了新课程要求下的内容补充和完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习惯于机械、死板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求不相符;在具体教学中,依然将重点集中在理论知识传授上,忽视了“立德树人”的学科本质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课堂教学过程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调动内在求知欲望,是促进学习效果提升的最高效的路径。尤其是针对初中思想品德这一学科来说,其具有极强理论性,教材上的知识相对比较枯燥、乏味,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调查中发现,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在授课时忽视课堂氛围的调节、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和调整,致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死板、沉闷,难以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三,新课程研究不够深刻,教学目标不明确。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长期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将教学任务和主要精力集中在知识教学上,忽视了新课程、教材的研究,对其把握不够全面、深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存在极强的片面性,侧重于“知识与技能”层面,忽视了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

第四,教学内容滞后。素质教育背景下,思想品德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旨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最终实现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基本上都是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灌输,致使教学内容出现了一定的死板性、枯燥性,甚至偏向理论性,不仅降低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吸引力,也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基于思想品德课程的内涵,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还应关注知识与实際生活的联系,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只关注教材中的内容,人为地割裂了思想品德与实际生活、社会热点的联系,致使思想品德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第五,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模式。教学评价是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围绕既定的评价目标,结合既定的评价标准,科学选择教学评价方法,对教学结果、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全面、科学的衡量。但在调查中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依然束缚在“唯分数论”的理念中,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唯分数论的教学评价模式,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提升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策略分析

(一)转变教学理念,活化教学课堂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的核心在于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自身的教学思维、教学方法、教学方向会随之出现相应的转变。换言之,教师自身有着怎样的教学观念,都将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新课程背景下,要想真正提升思想品德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教师必须及时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教师应遵循思想品德课程的育人价值,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应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人生价值观的培养,确保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学习中逐渐成长为健全的人才;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时刻牢记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辅助者、引导者身份,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借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手段,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最终真正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探究新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

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思想品德课程全新的育人要求。与此同时,在该课程教材的内容方面,同样随之出现诸多变化。在此背景下,教师若想持续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就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同时,还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本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点内容是什么、难点内容是什么。以现行的教材为例,不同年级的教材侧重点有所不同,七年级侧重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八年级则侧重于法律法规教育,九年级则侧重于爱国教育和教育政策等。教师唯有对其内涵、精髓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才能明确新的课堂教学目标,端正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向。在此基础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设计针对性的教学目标,确保学生在全面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发展和提升。另外,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学习诉求等,精心设计更加贴近学生眼下“认知发展区”的教学目标,使得学生在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指引下获得综合素质的发展。否则,一旦忽视了学情分析,就会导致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难度过大或者难度过小,使得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三)整合并拓展教学内容

基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够科学的现状,为了真正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效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合和优化:第一,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针对教材中各个栏目、标题、文字、图像等内容进行整合,挖掘其中蕴含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各个章节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第二,为了实现“立德树人”这一育人目标,还要对教学中的内容进行研究,针对其中滞后的、局限性的内容,在尊重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和改进;也可以结合教学的目标,补充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第三,积极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优化教学内容时,还应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将其进行整合,使其成为最佳的教学内容。

(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围绕既定教学目标,适度改进课堂教学过程,从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激活学习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具备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点燃求知欲望,从而更加专注于课堂学习中。而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借助故事、表演、游戏、辩论等方式给学生创设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如此,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也点燃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学生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第二,融入生活因子。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上来说,以学生的经历和经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熟悉的场景和学习内容中深刻理解和体悟其中蕴含的道德内涵,明确集体、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时,还应遵循“生活即教育”的原则,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契合的教学内容,将其逐步渗透到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课堂上,以此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化情境中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深刻感悟,达成提升认知的目标,切实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育人价值。

第三,现代化技术辅助。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在课堂教学优化这一方面,还需要教师以具体教学内容为依据,合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具体来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这一工具,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进行直观化、形象化的呈现,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学习效果;还可灵活借助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视频引导下展开更具深度的学习。

第四,引入合作探究案例。依照新课程标准中有关思想品德教育的具体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优化时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选择与其相关的教学案例,指引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围绕教学案例展开分析、探究,最终在交流和探究中完成案例深刻解读,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真正落实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还应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科学分组。严格按照小组合作学习原则,将全班学生科学、合理地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另一方面,教师在选择探究案例和任务的时候,应避免随意性、盲目性,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切实保障教学的顺利、有效开展。

第五,打造开放性课堂。为了真正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质量,促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就不能拘泥于课堂中,还应带领学生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中开阔自身的视野,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某一部分内容教学之后,围绕这一中心主题设计出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方案,并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实践调查、查阅相关的资料,最终在实践的过程中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师还可结合实践调查的内容,设计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逐渐打破思维定式,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五)科学设计课后作业,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在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效性这一方面,课后作业的布置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模块,也将对实践教学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可否认,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课后作业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面对《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相关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解放出来,设计出具有趣味性、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具体来说,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在完成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后,就应立足于与其相契合的生活元素,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从而设计更具实践性、生活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作业形式更加新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六)优化和健全教学评价,落实核心素养

教学评价是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使其更加专注于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应在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中明确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随即予以针对性调整、改进,以此增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结合思想品德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紧紧围绕“核心素养”的内容,完善教学评价标准,真正实现教学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其次,对于教学评价的改进,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在展开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同时,对自身的学习成效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以便于在日后学习中进行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最后,完善教学评价。以往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终结性评价模式进行的,这种教学评价方式存在极强的局限性。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教师在完善教学评价时要在终结性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过程性评价,对学生日常听课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等进行评价,真正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应当肩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真正使这门课程成为促进新时代中学生全面化、持续化发展的最优路径。所以,初中思想品德教師还需深入研究思想品德课程教育的现状,从传统的教育理念中解放出来,重塑课堂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设计、作业设计,完善教学评价,真正提升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有效性,实现其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立德.塑造初中生良好思想品德的策略初探[J].学周刊,2021(21).

[2] 兴百磊.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课堂教学的若干策略探讨[J].科学中国人,2017(12).

[3] 王金创.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现状与对策[J].天津教育,2021(8).

[4] 魏梦琪.初中生思想品德课堂问题行为及应对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研究具有其独特性和必要性,意义深远,关系重大。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中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不同,主要表现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对象、内容、目的等方面存在差异。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数量较多,但缺乏群体性研究和差异性研究。

引言

近年来,我国来华留学事业不断发展,留学生人数、生源国不断增加。2012年我国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328330,来自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在我国690所高等院校学习;相较于2002年增加了3.83倍,生源国增加了25个,接受院校增加了296所。留学生学历层次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学历生占来华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从2002年的24.5%增加到2012年的40.7%。学历生中,本科生比例从2002年的77.5%下降到71.8%;硕士生从13.6%上升到20.8%。2010年我国留学生数量占世界留学生总数的7%,位列第四,步入留学生教育大国行列(刘建新,赵原,2013:328)。随着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及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

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意义

我国最早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方针是周恩来总理提出的“学习上严格要求,认真帮助;政治上积极影响,不强加于人;生活上适当照顾,严肃管理”。留学生生源国的社会制度、经济社会环境与中国相去甚远,学生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待人处事、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标准也与中国师生截然不同,我们要做到既尊重来华留学生的巨大差异,又要教育、限制其不参与对我国社会制度和道德以及教学活动不利的行为,最终做到让留学生学有所成、对我友好。他们认为对留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应该通过开课的形式进行,行为训练更有利于留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主张教师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赏、惩罚和纠正。金春花(2005)从来华留学生的特殊性、个体差异性和新形势下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迫切要求等方面论述了对来华留学生展开思想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关秋红(2008)从国际政治局势的不断变化、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了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并指出“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保证教学、强化管理、培养人才的必要举施(措)之一”。程伟华等(2011)指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留学生思想教育并采取一系列针对外国留学生思想教育的新举措。

近年来对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认识到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是基础

来华留学生教育涉及到我国经济建设和和平外交政策,从学校层面来讲,是推进学校国际化进程,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相互交流碰撞的起点;从社会方面来讲,来华留学生教育是多元文化交流,促进社会开放和进步的源泉;从经济方面来讲,来华留学生教育是促进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的重要来源,留学生来华后也为地方经济带来刺激。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是来华留学生能够安心在校学习,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达到最终培养知华友华的高素质留学生的培养目标。

“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重点

来华留学生来自世界各国,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一次来中国,甚至是第一次出国学习,在学校可谓举目无亲,那此时,留学生管理干部就必须要充当留学生家人和教师的双重角色。除了中国学生教师的教育、管理职能之外,更要理解留学生求学的艰辛和远离家人的不易。在生活里,留学生管理干部有时就像妈妈爸爸一样,除了学习之外,必须将留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全,给予足够细致、耐心的关怀。

日常教学活动是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课堂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乃至教师的言行举止都可以渗透对留学生的思想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留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观,提高留学生的思想境界。

各类校内外活动是思想教育的有效载体

通过组织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是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措施之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景点旅游或是校外生活体验等等不仅可以丰富留学生的课外生活,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感知中国正在经历的高速发展,更能与身边的同学产生共鸣,融入社区生活。

思想教育工作研究的不足

近年来随着我国留学生的逐年增加,我国关于留学生思想教育的研究越来越多。各留学生培养、管理单位都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留学生管理办法,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

趋同化管理中的思想教育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推动来华留学工作进一步发展,教育部于2010年底制定了《留学中国计划》(教外来[2010168号)。该计划指出,要“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在经济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国际化程度高、留学生规模大的沿海地区,进一步完善趋同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日益凸显,对留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确实具有诸多优点,并在有的高校进行了实施。

但就思想教育来讲,留学生思想教育不能与中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同。这两种教育对象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也不同。趋同化管理之后对留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干部队伍能否具备使用外语进行沟通、是否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是否都充分认识到留学生培养的重要性等等方面还有待考证;

群体研究,个例研究严重缺乏

来华留学生是一个庞大的集体,这个集体可以根据文化背景、国家体制、宗教信仰,甚至是皮肤颜色而分为不同的团体。而我国的来华留学生思想教育研究往往大而笼统,缺乏针对性。

鲁华(2012)经过研究发现,来自中东、南亚、中亚的留学生具有法制意识强,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等优点,同时,也具有责任感不强,自律性差,自制力差,公德意识淡薄,部分伊斯兰国家留学生深夜不归,酗酒斗殴,并且认为体力劳动是下等人的事等缺点;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措施,特别加强了对留学生宗教问题的研究和引导。王松岩,杜芳(2012),伊莉曼•艾孜买提(2012)分别对在华阿拉伯留学生与教育者中间的跨文化交流问题和中亚来家留学生的跨文化管理进行了研究。陆应飞(2008)对以地理区域划分为界限,分析了非洲留学生的特点,并且主张增强沟通、正确引导、真诚相待、做好重点人的工作、开设文化课介绍中非文化差异等措施促进与留学生的交流,陆应飞(2013)对韩国留学生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有效纠正韩国留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足进行教育。这些研究大多并未涉及跨文化思想教育的问题,但对如何与留学生沟通,如何有效促进留学生健康发展提出了建议。2012年,我国来华留学生生源国家和地区为200个,显然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的思想教育的单独性研究还严重不足。

参考书目

【1】鲁华,艾来提•米吉提,中东、南亚、中亚医学留学生管理工作刍议,《来【2】华留学教育研究》(2012),主编:贺向民,陆应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2-7;241-51

【3】陆应飞,韩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探讨,《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2013)》,主编:白松来,陆应飞,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3:5。168-175

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曹丽娟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其精华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众所周知,中华传统伦理文化的核心之一是“家庭孝敬”,尤其是对父母的孝敬。道德精神是相通的,把最基础、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孝亲敬长”抓好了,其他各领域的具体道德规范就因“一通百通”、“触类旁通”而有了根基。当前,我国几千万个独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独生子女视为“小太阳”,凡事都围着独生子女转,现在的青少年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处于幸福家庭,优越的生活环境,祖辈父辈过多的照顾、宠爱、放任和袒护,致使独生子女从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加上长期以来中国大陆对青少年教育中几乎没有触及“孝敬道德”,致使学生产生了父母宠爱自己是天经地义、本该如此的错误认识。鉴如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孝心灿烂》创新素质实践行系列活动。我们深知,孝敬教育贵在行动。理论联系实际,“学中做”,“知行合一”,是孝敬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只“知孝”而不“行孝”,或对别人有“劝孝”之言,而于己无“尽孝”之行,就难以达到通过“孝敬教育”实现自我道德修养的目的。由此,我们精心设计和组织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和时代精神的孝敬教育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孝亲敬长的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我在学生中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基本状况。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分 1

析和总结,初步设计出了活动实施方案。我们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动员家长积极支持,做活动的指导老师开展了:《今天我当家》、《陪父母上班》、《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三八”为妈妈献上一份孝心——替妈妈梳梳头 、捶捶背 、洗洗脚》等活动,要求学生根据家庭实际情况,设立家庭体验岗位,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父母的事抢着做;会做的天天做,不会做的学着做。在实践中锻炼能力,磨练品质,并要求学生和父母一起将每天的情况真实的记载下来,当然,也可将活动中的感受、感悟记下来,以便总结。

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的活动中,学生回家向父母了解自己的成长,从而明白“我”的生日是母亲的受难日,“我”成长的点点滴滴都凝聚着父母的艰辛。由此焕发孩子孝敬父母的内在激情,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思想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一 、指导思想

以《小学生德育纲要》为依据,坚持以德育为首,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战略,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养成教育,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突破口,以学习和落实新《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为切入点。

二、具体措施

(一)、突出一个重点

继续加强基础道德教育和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加大基础工作力度,优化工作方法,完善德育工作基本制度,以文明礼仪、环境卫生工作及道德品质养成作为重点突破,开展班风班貌评比以及创优秀班级等系列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准时到校,有秩序离校,佩戴红领巾,学生证,爱护公物,保持环境卫生,养成卫生习惯,讲普通话,用礼貌用语等等。

(二)、抓好三项建设

根据德育优化整合原则,充分发挥各种育人途径、阵地的特色,形成整合优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同心协力,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1、育人环境建设

学校以营造优美的校园育人环境,重视学生个人习惯养成教育;以优良的师德、师风树立爱岗爱生,为人师表的新形象。开展校园请讲普通话活动,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都能正确、流畅地使用普通话,使学生变得文明、有礼。以"周周评"来保持环境卫生,使我们的校园更加和谐、温馨,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加强班集体建设。要举行诚实守信和安全教育主题班队会;发挥环境育人功能,让学生在清洁、优美的环境中,轻松愉悦的学习,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德育阵地建设

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多角度、全方位开展教育活动,及时报道学校各项活动,反映校园新人新事新风尚,让健康、高雅、活跃的气氛弥漫着校园。开展"做平常小事,树美好心灵"读书教育活动。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进行法律知识讲座,让学生懂法、知法、守法,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组织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坚持"国旗下的讲话"。

3、德育网络建设

对学生的教育不能只靠学校这单一因素的作用,而应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发挥其作用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进行家访并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支持、参与学校的工作,提高教育子女的水平。形成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合力。开展"爱心活动"为生活有困难的学

生发放学习用品。

(三)、强化五个到位

1、班主任管理到位

学校育人渠道班主任是关键,要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每学期不定时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会,努力提高班主任的业务水平。要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在管理工作上下真功夫、苦功夫、硬功夫,注重向管理要效益、要质量,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认真学习和传达上级部门、学校有关工作意见及依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开展日常教育活动。

2、班级教育到位

要树立"以人为本"与日俱增的教育管理理念,开展三项竞赛、班风班貌,优秀班级,班级板报评比等教育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通过好人好事登记提高学生的正气感。力求在班级教育方面有新招,注重学习,寻找捷径,通过德育科研,在校内形成"名班"效应,脱颖出名副其实的"名班"。3、安全教育到位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传染病预防工作,教育学生不喝生水,重视法制、国防、禁毒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抵御不法侵害的能力。经常对学生进行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技能教育。加强与公安、工商、消防、卫生等部门联系,治理周边环境,加强家校联系,使安全工

作家户喻晓,发现问题,排除隐患,营造全社会关心学校安全工作的氛围。认真落实安全工作制度,每班无违法乱纪事件和无责任事故。

4、心理健康教育到位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上好心理健康课,制订具体的教学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避免意外事情的发生。

5、体验教育理念到位

体验教育作为学校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儿童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让学生担任某种角色,帮助学生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体验中寻找一个"岗位",获得一个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学会一种本领。

德育处

0

8、9

学生思想品德养成教育计划

(2007—2008)

科蒙乡中心小学德育处

0

上一篇:传统孝文化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生命意义教育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