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论文范文

2023-10-30

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中学地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中学地理的教学目的, 是在小学地理教学的基础上, 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 并积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 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高考取消地理科以后, 地理课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培养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1 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展现地理教师的个人魅力

初中生的学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 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与否, 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 那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例如:运用高超, 精湛的教学技术:幽默风趣, 具有号召力的语言表达:赏心悦目的板书:形象逼真, 生动活泼的版图等。如果你能用几分钟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一副形象逼真的世界地图, 那么, 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 初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分水岭, 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么, 我们应该用心灵去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经历体验家庭等方面, 成为他们生活上的良师益友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和喜欢你, 从而“爱屋及乌”而喜欢地理课程。

2 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地理研究的对象, 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或者借助电视录象、幻灯片等手段,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具, 地图又是一种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学生可以从地图上直接获取许多地理知识, 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中学地理课本中的插图, 地理图片是课本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幅好的插图、照片可以充实和简化课本有关内容的文字叙述, 能达到以图释文, 图文结合目的, 教学形象直观, 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能扩大学生的地理视野, 创设地理情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借助地图, 强化记忆。例如:学习非洲的萨瓦纳气候时, 学生对热带草原缺乏感性认识, 难以区分干、湿两季的特点。可以用“热带草原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干、湿两季的自然景色:湿季时, 草高茂盛, 稀树青翠 (典型树木:金合欢和波巴布树) , 成群结队的动物中, 长颈鹿昂首挺胸, 遥望葱绿辽阔的大草原;干季时, 草类凋零, 树木落叶, 动物迁徙, 草原一片枯黄荒凉的景色。通过观察挂图, 再联系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让学生认识到那里处在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下, 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降水丰沛;干季受信风带控制, 降水较少, 进而理解了干、湿季节交替的原因, 掌握了萨瓦纳气候的分布规律及特点。

(2) 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中, 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 有利于学生掌握地理基础知识, 既能起到抓住特征突出重点, 又能培养学生直接学会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 边讲边画, 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 做到了视听结合, 头脑并用, 思维集中, 印象深刻便于记忆, 并且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长江的内容时, 老师在黑板上绘制长江干流略图, 从长江的发源地绘起, 一直画到入海口处, 先画干流, 给学生讲干流象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 然后讲到哪里就画到哪里。首先讲上、中、下游的划分, 把宜昌和湖口两地名称用色笔标在干流上;接着讲长江的支流, 用蓝色粉笔从西向东画出主要支流, 边画边讲哪些支流在上游, 哪些支流在中游;然后讲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 并标注在适当的位置上, 上游“水流湍急, 水力丰富”, 中游“河道弯曲, 容易泛滥”, 下游“江阔水深, 便于航运”。这样有形有意, 展现在学生面前的地理略图不是静而是动的感觉, 可以特别体现事物的特征,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 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了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采用现代教学媒体, 创设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 使学生能见其形, 如临其境, 这样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例如:讲《海陆变迁》时, 教师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 模拟两亿年前到现在的大陆漂移学说过程, 再如, 讲《中东》时, 利用课件展现由新华音像中心出版发行的《今日世界系列之八——中东》第一部分“千年争端, 今日焦点”:让学生从课件中感受中东成为今日焦点的因素。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3 平常教学中, 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

问题及热点问题, 体会到地理的“有用”之处, 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生活中, 时时处处有地理。在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重要地理时事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因为地理课的许多知识比较贴近生活, 贴近实践, 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 讲到我国的气候特征时, 联系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我国海南、广东、等地积温较高, 生长期较长, 可以种植各种瓜果, 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 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产, 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 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 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 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又如,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 人们的着装与气候的关系。这样, 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他促进学生追求知识, 探索知识的奥秘:促进学生全神贯注, 积极思考;因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要想方设法培养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特别到八年级, 很多学生对老师已失去了开始时的新鲜感, 那么, 如何保持他们的兴趣更是我们教育者要努力的工作。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是学校地理教育的关键,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上好第一节课是成功的开始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好第一节课,是开启地理兴趣之门的关键。我在上初一第一节课时,注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

1、学习内容生活化。

初中阶段地理的着眼点是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比如,请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身边的地理现象,谈谈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否与地理有关,让学生切身感受地理知识的生活化和趣味性。

2、学习过程全员化。

学习兴趣的培养,建立在亲身参与和体验基础之上。教师应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地理这门学科的探究中来。第一次的参与,将会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印象非常深刻。因此,在上第一节课时,紧紧抓住初一学生思想活跃、急于表现自己的个性特点,努力让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发言,从而在学生心里播下兴趣的种子。

3、建立和谐愉悦的师生关系。

让学生喜欢一门课,首先得要让学生喜欢这门课的任课教师。教师要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第一节课中,教师应充分展示自己扎实的学识功底、灵活的课堂技巧、风趣的课堂语言,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比如我在第一节课向学生作自我介绍时,把我的名字“向东”与地理中关于方向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一下就记住我了,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二、用精彩的导入制造悬念

好的导入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总结起来,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1、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有利于学生增加兴奋度,把精力集中于课堂教学之中。讲天气与气候时,教师用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故事引入。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思想就特别集中。

2、新闻导入法。

新闻事件是往往是一段时间以来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新闻导入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对课堂教学的关注度。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到70亿。在上《人口与人种》这节课时时正好引入这一重要新闻,引起学生对人口问题的思考。

3、情境导入法。

情境导入法有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力,投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如讲西双版纳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吃过竹筒饭、菠萝饭吗?欣赏过孔雀舞吗?见到过高耸入云的望天树吗?如果没有,那么让我们一起去欣赏美丽的西双版纳吧!”

4、温故知新法。

温故知新,可以进一步掌握新旧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比如在讲气候的时候,复习天气知识,再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三、用生动的语言活跃课堂氛围

语言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最主要的工具。生动有趣、富于启发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地理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满堂生辉。

1、精编顺口溜。

用顺口溜帮助记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记忆效果事半功倍。比如七大洲面积排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人口过亿国家“中美俄日两印两巴,墨孟再加尼日利亚”,中国的邻国“十四邻国陆上环, 俄国蒙古和朝鲜, 哈吉塔巴阿富汗, 印尼不丹缅老南,隔海六国遥相望, 印尼马文菲日韩”。

2、形象比喻。

我在上经线和纬线这节课的时候穿竖条纹衣服,形象地对学生说“今天穿着经线来上课,明天我将穿着纬线来上课”,学生在欢笑声中对经线和纬线的指示方向一目了然,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巧借古诗。

把优美古诗名句引入地理教学,创设诗情画意的课堂氛围,引人入胜,别添风味。比如,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来讲述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垂直分异性规律。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提问黄河的源头。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见牛羊”来描述内蒙古草原的辽阔富饶。

4、妙用谚语。

谚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在教学中运用谚语,可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知识。用“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用“火车一响,黄金万两”来形容交通运输的重要性。用“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来说明秦岭地区的气候特点和耕地类型。

5、借用歌词。

在课堂中适时引入歌词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思考。在讲长江流域水污染时,用歌词“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描述太湖的过去,但现在却不美了,引发学生思考水环境污染问题。在讲长江时,用歌词“你从雪山走来”说明源头,“你向东海奔去”说明注入的海洋。

四、用直观的形象吸引学生眼球

地理研究的对象,其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必须借助教具或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1、传统教具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册和地理挂图进行教学,能达到以图释文,图文结合的目的。借助地球仪等教具,利用直观的形象,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手工绘图引导教学。

在地理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地理略图进行教学,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又能展现教师的作图能力激发学生对作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作图的基本技能。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老师的笔触和语言自然转移,视听结合,思维集中,手脑并用。

3、多媒体手段优化教学。

恰当运用投影、视频、影像、动画、幻灯片等多媒体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复杂为简单。比如用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经线和纬线。多媒体教学还丰富了学生的视听感受,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比如把西双版纳做成课件,从自然环境、动植物资源到旅游产业,让人在绚丽多彩的画面中掌握丰富的知识。

五、用神奇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可以穿插一些相关的趣味小故事。例如,在讲人类对地球的认识过程时,介绍麦哲伦船队充满挑战的环球航行故事,歌颂人类探索科学的伟大壮举。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介绍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地球构造的无穷奥妙,又领悟到了魏格纳敏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介绍因纽特人的生活故事,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体会独特的民居、生活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六、用丰富的活动启迪学生思维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讲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时,列举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让去过这些区域的学生,把自己感受到的自然、人文特点说出来。讲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北京四合院的保护,并总结归纳,充分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讲人口与人种时,让同学们分别举例不同人种的杰出代表,让同学们认识到世界上所有人种都是平等的,没有优劣之分,没有高低贵贱之别。

七、用积极的点评呵护学习热情

教师不仅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注意呵护学生学习兴趣。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积极点评,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要勤于表扬,善于表扬。二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从而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一、展示教师的人格魅力,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学习往往带有强烈个人感情色彩, 对任课教师的喜欢与否, 在一定程度可以影响他们的学习状态, 那么这就要求地理教师更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提升, 例如运用高超, 精湛的教学技术, 幽默风趣, 具有号召力的语言表达, 赏心悦目的板书, 形象逼真, 生动活泼的版图等。如果你能用几分钟的时间在黑板上画出一副形象逼真的世界地图, 那么, 学生肯定对你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 初中生的思想处在一个分水岭, 他们更需要我们去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那么, 我们应该用心灵去关心他们的生活, 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 经历体验, 家庭等方面, 成为他们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学生自然就会感激你和喜欢你, 从而“爱屋及乌”而喜欢地理课程。

二、充分挖掘地理教材, 把兴趣培养贯穿教学始终

(一) 利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境教学

情境的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观, 使学生能见其形, 如临其境, 这样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例如讲《海陆变迁》时, 教师将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软盘装上计算机, 模拟两亿年前到现在的大陆漂移学说过程, 再如, 讲《中国行政区划》时用地理多媒体教学资源课件, 把各省的形状用一些动物形状或特殊物体的形状来记忆。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趣味性, 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中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关键在于教师的激发、引导和强化。地理课程涉及的内容很广, 包含许多有趣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这就要求教师平常要有意识地积累有趣的素材, 例如“一山有四季, 十里不同天” (气温的垂直变化) , “早穿棉袄午穿纱, 抱着火炉吃西瓜” (气温日较差大) 的奇观。讲到中国的气候时可以联系起来,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另外, 有的内容可以编成歌谣, 例如讲到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时, 编这样的歌谣“两湖广宁重河山, 五江港澳青陕甘, 云贵西四北上天, 内蒙台海福吉安。”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图片, 本身就是很有趣味的, 因此, 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素材, 将地理的趣味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就不愁学生不喜欢地理, 学不好地理了。

(三) 利用课外书籍和网络资源, 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中, 我除了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 适当引用一些课外知识, 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求, 更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例如讲日本的文化时, 我给学生一则材料“日本的六艺之道”, 又如讲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时, 我补充了收集的相关资料——“世界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冲击”, 在讲《黄河》花园口时, 让学生回家网上搜索‘花园口事件’, 再让学生到校后讲该事件的过程。这样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四) 注重读图能力的培养, 以图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通过几年的地理教学, 我深深地感到, 地图的重要性, 可以说是无图不题, 地理教材中各式各样的地图, 都是好的教学素材, 如果学生掌握读图的要领, 就能解答各式各样的地理问题, 那么, 学好地理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例如, 讲到《季风气候显著, 气候复杂多样》时, 我指导学生阅读“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时, 重点指导学生了解阅读等温线图的步骤和方法, 学会从等温线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从而分析解决问题。步骤是: (1) 根据图例, 读数值, 了解气温的递变规律, 概括总结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2) 观察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及突变部分, 了解, 分析气温空间变化趋势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 (3) 根据等温线的疏密了解气温空间分布的规律或变化幅度; (4) 阅读南北气温极端数值, 了解气温分布的具体差异。掌握等温线图的判读, 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这样, 学生对地图就不会害怕了。

三、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问题及热点问题, 体会到地理的“有用”之处, 从而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标明确指出, 要求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在生活中, 时时处处有地理。在教学中必须密切关注国内外重要地理时事和身边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 因为地理课的许多知识比较贴近生活, 贴近实践, 可以指导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 讲到我国的气候特征时, 联系农业的发展与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 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改善人们生活水平, 提高人们生活质量, 我国海南、广东、等地积温较高, 生长期较长, 可以种植各种瓜果, 成为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 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而北方地区冬季不适宜果菜的生产, 过去冬季蔬菜品种非常单调, 随着铁路运输的发展, 南方地区的果菜可以运到北方, 丰富了北方地区冬季的“菜篮子”, 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又如,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如房屋建筑朝向与采光问题, 人们的着装与气候的关系。这样, 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 同时, 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 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地理故事;效率;问题

初中阶段学校会开设地理课程,也是初中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地理学科具有独特性,学生通过对地理学科的深入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但是地理学科的特点是过于抽象,比较复杂,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地进入到课堂中。会出现课堂气氛压抑,师生之间无法进行很好的互动,学生对本学科的积极性下降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学习地理的方法固然有很多种,但是要根据地理学科的实际特点以及实践中不断地摸索来看。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在中学地理课堂中的特殊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可以发挥其功效,让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积极性有所提升。

一、地理故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功效

1.巧妙运用地理故事,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

兴趣的培养在学生学习阶段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学生在学习上一旦有了主动性,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发现捷径。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让学生先集中注意力,对课堂产生好奇心理,从而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仅凭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难以让学生进入到学习氛围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进入到地理知识中。教师通过对故事的讲解,设立疑问、分析疑问和讲解疑问的过程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这样会使学生对地理知识有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在牢记地理知识的同时对知识更加理解。

2.巧妙运用地理故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大家都学习过地理,也都有了解,地理知识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说在进行地理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把地理教学和实际生产生活相结合。而不是单单教会学生啃书本,这样对于学生学习地理没有益处,地理教学也就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了,就不能符合新课标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是激发学生兴趣,对地理深刻认识的载体,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学习。

3.巧妙运用地理故事,缓解课堂枯燥氛围

人在有意识的专注做某件事情的时间是有限的。有相关调查表明,中学生专注力一般不会超过半个小时,一节课的时间一般为45分钟,如果教师的教学时间过长,会引起学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低的现象。因此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是影响学生知识积累多少的决定因素。课堂气氛沉闷的情况下,学生可能连30分钟都难以坚持。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中,多注意观察学生对自己的回应,及时对课堂气氛进行调节。在气氛较为紧张的时候,教师可根据讲解的课程穿插一个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小知识或者是小故事,让学生紧张的神经进行放松,从而重新活跃课堂气氛。

4.巧妙运用地理故事,拉近学生与老师间的心理距离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就是很容易凭借心里想法去做事,例如我们常见的就是我喜欢这个教师的上课风格,或者因为这位老师知识渊博,而喜欢上这位老师的课程,相反对于不喜欢的教师可能就失去了对此学科的兴趣。若是地理教师平时爱讲小故事,幽默风趣,自然而然就会受到学生的尊敬,教学效果也会得到良好的回应。

5.巧妙运用地理故事,对学生进行品德方面的渗透

地理课程的改革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立体化课程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觀对思想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大。其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导着学生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对自然与人文多样性的尊重。课堂是进行知识传播最好的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这个平台传播一些公益思想,让学生对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进行集思广益,构建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德育贵在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没有说服力的说教相当于空谈,是达不到德育的真正效果的。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德育素材供学生去学习和理解。例如在讲解某种生物濒临灭绝的时候可以适当渗透要保护濒危动物,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培育为国家做出的贡献,可以通过这个故事对学生渗透要服务国家的德育理念,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进行加强。

地理教师想要在课堂中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在平时日常生活中也要做到:(1)对小故事的日常积累,巧妙地结合小故事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2)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将地理故事合理地引入到课堂中。要有设置悬念意识,才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提升学习效果。(3)对学生定期进行检测,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掌握程度的检验。教师应该在学习完一个单元或者一个章节之后对学生复习和检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学习结果。(4)优化课程设计,运用故事起到点缀作用。故事具有趣味性,虽然在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但是教师要把小故事作为课堂的点缀,把握好一个“度”。故事过多对于学生来说会容易忽略课堂知识的学习,学习的重心就容易偏移。

二、选择地理故事的原则和要求

1.运用地理故事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做到不能与教材的中心内容脱离。讲地理故事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讲故事的过程也就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在听地理故事的同时启发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在了解故事的同时对教材内容记忆深刻。

2.地理故事必须要满足符合科学性和地理学科的特点,具有教育意义。故事内容不能过于牵强附会或者过于庸俗,更要杜绝封建迷信的信息掺杂在地理故事里。

3.讲地理故事要避免长篇大论,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影响了学生的理解,要尽可能短小而精悍。

三、地理故事如何实际运用到教学中

1.引入现代化多媒体手段,构建故事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都想去摸索,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可将地理教材知识与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换一种表达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加的学习效果。比如,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方案,让学生从视觉、听觉多方面得到启发,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对于激发学习兴趣大有益处。

我们以《地球的运动》这一节课为例子,地球的运动给我们的直观感觉内容是较为简单的,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在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和时差问题。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本节课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形式先播放一段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将当时的情景再现并抛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故事的情境中,这样既具有直观性也具有趣味性。想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教师也可以搭配教具地球仪进行演示。由此可见,多媒体在实际教学应用中辅助教学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激活思维巧用故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地理课程较为复杂,有相关调查表示,不喜欢地理课程的学生还是不占少数的。但是听故事是每位学生都最爱,因此,将地理知识融入故事中,结合初中生的特点,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

下面我们以《地形图的判读》这一课为例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鸡、山谷等内容。在课前导入环节教师可以用一部电影《红河谷》中的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片段,影片中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位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并从他们山上搜出一张地图,但是藏族人对这个地图一脸懵懂,只是从表面上看是一只蝴蝶的图案。然而,也就是这几张蝴蝶图案就能够让英国的军队对根本不熟悉的地形顺利地进入。这个故事很生动地将学生引入教师设定的故事情境中,在听完故事之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教材的阅读,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将地理故事和地理知识结合在一起,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模式下枯燥的课堂气氛,让知识由浅入深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理解的扎实程度。

3.突破难点巧用故事,促进认识能力

学习源于思考,思考源于有疑问,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疑问”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善于设置疑问。在不脱离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将地理故事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的拓展和延伸,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

下面以《海陆的变迁》为例子,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难度也相对来说比较大。本节课需要学生对海陆变迁以及大陆分离的若干种可能性进行分析,达到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等能力的目的。在进行本章节讲解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沧海桑田”这个成语故事,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然后进行成语的讲解,“沧海桑田”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然后也可以结合喜马拉雅山上厌食症的海洋生物化石等对故事进行扩大化,让学生对海陆变迁更加深入地理解。

4.鞏固练习借用地理故事,调动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采用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将地理知识融入小故事中,从而达到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了解地理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即在平时的学习中也能调到学生的积极性。

在《多变的天气》这一课的讲解中,本节课的知识点是需要学生区分“天气”和“气候”;对天气符号的认识以及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教师根据课程需要可以编个形象的故事,对新知识进行强化。可以将不同的天气转变为“人”进行自我介绍。引导学生对不同天气的认识,并进一步讲解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有哪些。所以说,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学生也可以在考试中更容易想起来教师当时是用这个小故事引导的本节课内容,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一举两得。

在大力推广新课改的今天,不难看出,合理巧妙地运用地理故事是学习地理学科的一种教学手段,值得广大地理教师去实践和应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更新。更大限度地利用好着一教学手段,并发挥其优势,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也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和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进农.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6).

[2]张恒会.巧用教学案例 激活地理课堂[J].地理教育,2011(4).

[3]王永耕.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实效性的提高策略[J].华夏教师,2016(8).

[4]刘晓冬.打造双赢的地理课堂[J].教学研究,2010(5).

[5]张娜娜,李文.中学地理课堂深度教学目标拟定与教学模式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7(Z1).

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中地理虽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难度跨度比初中地理大得多,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结合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拟从中高考政策、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和要求、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及学习方式等方面找出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的原因,并提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策略。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师;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高中地理以初中地理为基础,但又比初中地理难度提高很多。因此,对广大地理教师来说,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非常重要。

一、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原因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

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差异是导致初高中地理教学出现严重脱节的最根本的原因。

长期以来,很多地方中考不考地理或者地理在中考中所占的分数太少,导致初中地理不被重视,地理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而初中地理课程的设置时间在初一、初二,初三不学地理。很多学生一进入高中,地理学科就成了他们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

(二)初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差异

1.课程理念

初高中的地理课程标准理念都包括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等几个方面,二者在指导思想上具有统一性。不同的是,前者把“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作为首个理念,而后者则把“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首个理念,其他理念都是围绕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设计的。

2.课程目标

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地理的基本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高中则重点强调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探究的方法,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三)初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及要求的差异

1.课程内容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必修课程包括两个模块:地理1、地理2。选择性必修课程包括3个模块:自然地理基础,区域发展,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选修课程包括9个模块:天文学基础、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等。

2.课程要求

初中地理课程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问题,高中地理课程要求学生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因此,初中地理学习侧重“现象”,而高中地理侧重“原理”。初中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般要求知道“是什么、在哪里”就可以了;高中教学内容相对于初中教学内容更加抽象、更注重逻辑性和理论分析,不仅要知道“是什么、在哪里”,还得搞清“为什么、何时形成、将来怎么变化”。

(四)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受到青少年认知水平及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学习心理完全是“经验记忆型”。因此,教学上多采用传统的讲解法和谈话法。高中地理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概括能力、读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心理转变为“探索理解型”,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多采取启发式、探究式。

(五)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差异

初中学生学习受中考制度、教学方式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学习的主要目标就是结业考试,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地理则研究地理知识的本质,强调地理能力和素养的培养,所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以理解分析为主。

二、初高中地理教學的衔接策略

(一)初高中地理教育考试政策的衔接

要从根本上改变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的现状,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工作,就必须首先做好初高中地理考试政策的衔接。目前,高考正在由“3+X”转向“3+3”,那么中考就应该适应这种转变,把地理纳入中考科目计入中考总分,而且分值不能太低,这样才能引起社会各界包括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否则,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就是一句空话。

(二)初高中地理教学理念的衔接

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一定要多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透彻理解初高中地理的教学理念。目前,高中地理课标的一个首要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理念。

(三)初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讲解法和谈话法。而高中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空间思维、读图分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需要经过教师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才能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识。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当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坚持启发式教学原则,提倡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逐步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

(四)初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生学习地理的主要方法就是记忆,而高中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则以理解分析为主。学生如果要适应高中地理的学习,就必须主动改变传统的过分注重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新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今,信息技术已经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取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运用电脑、手机、平板等查阅资料、进行学习。

(五)初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衔接

初高中地理教学需要衔接的内容包括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其中,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是初高中地理共有的内容,而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则是初中有而高中没有的内容。

1.对初高中共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1)地球的运动

讲这部分内容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教具、多媒体或其他办法,具体衔接如下:①在讲自转与公转的区别时,可以用三球仪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然后用表格的形式,从围绕的中心、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学习;②在讲自转时,老师用一只手拨动地球仪,让地球仪自西向东转动;另一只手用手电筒(相当于太阳)从一个固定的方向照射地球,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光亮部分(白天)和黑暗部分(黑夜)的更替情况;③在讲公转时,可以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演示公转的过程,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同时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2)气候

初中教材在介绍气候知识时,只要求掌握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即可。而高中教材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地区,还要根据相关气候资料来分析和判断是什么气候类型、如何形成、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对这部分内容做适当的调整、延伸、拓展、补充,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有机衔接起来。特别对于世界气候类型,在高中不会再讲解,所以我们要尽量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讲全面、讲透彻一些。

2.对初中有但高中没有的教学内容的衔接

这些内容包括经纬线和经纬网、地图、区域地理。

(1)经纬线、经纬网

在初中,只要求学生能从地球仪上看出经纬线、经纬度的划分就行,但高中在学习地球运动、地方时和区时计算、判断昼夜长短变化等内容时,必须以经纬线和经纬网的知识为基础。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来讲解,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掌握经纬线及经纬度如何划分。

(2)地图

地图部分,主要是地图三要素的教学。地图教学的重点,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图、识图,怎样从图中得到自己需要的地理信息。

地图教学中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等高线地形图的教学和判读。老师可以运用计算机动画技术或者利用微课等,让学生知道等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怎样得到和识别各种等高线地形图,怎样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怎样在等高线图上识别陆地上的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3)区域地理

初中区域地理包括初一下册的世界地理和初二的中国地理。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注意抓住影响各区域的主导因素,同时突出各区域的特色。比如,在教学亚洲时,要抓住亚洲面积广大这个主导因素。正是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导致经纬度跨度大,亚洲气候类型多、大陆性气候显著;地形复杂,各种地形都有大面积分布,导致大江、大河多,人口、国家多。

区域地理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狠抓区域地图识图能力的培养。区域地理中的很多地理要素,不只要求学生记住名称,更重要的是把这些地理要素落实到地图上。

(六)初高中地理能力的衔接

根据初高中地理教学目标的要求,初高中地理应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地理能力:地图识图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1.地图识图能力

初中地理只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地图识别基本的地理事物和基本的地理信息即可。高中地理还要求学生能从地图中提炼出隐含信息,根据图中信息读出地理事物的特点,分析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

所以,我们平时在教学中,就要强化学生的用图、读图意识,让学生逐渐养成用图、识图的好习惯;要求学生不但要能“看图说话”,还要能在图中提炼出相关的地理信息,再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推理。

2.地理探究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只提到要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倡探究式学习;而在高中地理课标中有一条基本理念,就是要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学习方式就是探究式学习。可见,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已经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从生活中提取地理案例,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平台。此外,还要主动改变以往“填鸭式”的灌输模式,最好不直接告诉学生知识,要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使教学过程成为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3.地理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课标中提到,地理课程要着眼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高中地理课标的核心理念就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地理实践能力。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呢?一方面,教师可以立足课堂和校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多创造实践活动,并善于运用教材的活动部分进行教学。比如,用乒乓球制作经纬网地球仪、画校园平面图等教学内容都可以设计成这种实践活动课。另一方面,应尽可能地带领或鼓励学生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进入社会,使他们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感悟、理解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孟宪杰.浅谈如何进行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J].中学教学参考,2016(3).

作者简介:朱竞成(1974—),男,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学位;在重庆市荣昌初级中学担任初中地理教學工作,擅长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研究。

地理兴趣地理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内容摘要】自然地理知识在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中是很大的一个版块,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一些基本地理素养,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善性很有帮助。课本中自然地理内容的分布有着一些规律,自然地理的占比也有合理的设计。教师在进行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前很有必要对于这些因素都进行分析,要明确自然地理内容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再来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策略,这样才能够让知识教学的效率有保障。

【关键词】高中地理 教学 自然地理

自然地理方面的知识要点一般来说都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这些知识要点和日常生活也十分贴近。在进行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很有必要对于课本中这部分内容的分布规律、占比以及知识的特点展开剖析,这会让教师进一步明确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并且明确相应的教学方向,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一、把握自然地理在课本中分布的层次性

课本中自然地理内容的知识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层次性,知识间的关联十分紧密,知识的理解难度也会由浅入深的展开。教师在分析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时首先很有必要对于课本中这部分素材分布的层次性有良好把握,在此基础上再来从大的方向上制定教学方案,然后再来将方案进一步细化,让教学的组织和设计更加科学合理。教师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也要让学生意识到自然地理内容分布的层次性,这会让学生以正确的视角理解这些知识要点,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良好构建。

学生在了解了宏观的宇宙环境知识后,逐步接触宇宙中的地球相关知识及其地球周边的宇宙环境,再接着熟悉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具体来说,自然地理环境的内容就是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研究某一区域内这些要素的结构、功能、物质迁移、能量转换、动态演变以及地域的变化规律。人类再根据这些规律,进行生产活动。这是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基本轮廓,也是这部分内容的几个基本层次。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从宏观的层面对于这些内容有一个概念上的认识,这会给学生进一步探究相应的知识打下好的基础,并且有助于学生知识的充分理解与吸收。

二、把握自然地理在课本中分布的比例

教师还要进一步把握这部分内容在课本中的分布比例,这也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的一个重要参考。整体来看,自然地理部分在课本中的占比是很大的,很多知识点都是课程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首先梳理这些内容,结合知识的分布方式、占比以及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来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并且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这样才能够让这部分内容教学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在知识的吸收上也会更容易。

比如,《区域经济发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除了介绍我国经济地带和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国土整治与区域发展及现代技术在国土整治中的作用,水土保持及地质灾害的成因与防治,多项工程建设的意义与作用及工程建设造成的各种影响及对策等内容外,其他都是涉及自然地理内容,从现在高中地理知识的分布来看,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分布比例大。由此可知,自然地理在高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要结合前面学生已经形成的对于自然地理的基本认识,以及已经具备的一些理论基础,来有针对性的理解与分析这些内容,这会让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功效有所体现,学生的知识体系也更容易得到良好构建。

三、加强学生对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掌握

自然地理在高中课本中的地位非常突出,这部分内容并不太难,但是对于学生形成一些基本的分析与判断问题的视角和理论依据来说效用却非常明显。某种程度来说,自然地理知识是学生分析各种实际问题的理论依托,也是学生在分析一些更复杂的问题时的基础。教师要加强对于自然地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对于这些基础知识有更好的掌握程度,这会让学生分析各类问题以及体会其他知识要点时都更顺畅。

自然地理内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分布较为合理,比较符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是根据人们的教育观念与社会发展的改变来编排的,不断地适应时代的发展,较好地满足了地理学的发展,引导了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用另一种眼光来认识世界。教师要把握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分布的层次性以及分布的一些一般规律,结合这些内容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会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知识的掌握更充分。

结语

自然地理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组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也是帮助学生构建理论基础,让学生在分析和解答各类复杂问题时可以有的理论依据。教师要充分分析课本中自然地理知识的分布规律,把握这部分内容分布的特点,并且剖析出最为合适的自然地理知识的授课方式。这会促进学生在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上更充分,让学生对于自然地理的吸收更透彻,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理论基础更扎实,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以自然地理为依托更好的分析各类其他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莹. 高中自然地理规律的教学策略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5.

[2] 易桂芳. 高中自然地理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3] 李宏伟. 高中地理课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11 (15).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阜中学)

上一篇:机电安装项目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保险产品设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