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发展范文

2023-10-28

尊重个性发展范文第1篇

1 摒弃教育的功利目的,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人明确提出,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 扎扎实实的应试教育”。有的甚至搞两面派, 上级检查做样子, 平时还是老一套。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过多地关注教育的工具性, 把教育看成达到自已目的的一种手段, 更有甚者, 只强调教育的功利性目的, 特别是教育的经济目的, 使教育与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目的越离越远。在我国古代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千钟粟, 书中自有颜如玉”的诗句, 揭示了我国莘莘学子十年寒窗苦读的根本用心。尽管现在我们实行素质教育, 在我们的教育方针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但是,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教育仍不过是他们出人头地、寻求更好职业的途径, 他们更重视教育的现实的方面, 考重点中学, 考重点大学, 成为无数家长、教师甚至是幼儿的梦想。教育也被这种风气所推动, 更重视了它的选拔功能, 逐渐脱离了它的本质——人的教育。而教学创新就是要发现人的价值, 挖掘人的潜能, 发展人的个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成为和谐的、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

2 打破教育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教育是在制度化过程中步入现代化的, 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冲击下, 学校教育由于高效率的需求而走向了工业化模式, 学生像大工业生产一样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大批量生产出来。这种教育造成学生呆板地生长, 抑制了学生全面发展, 剥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 使教育背离了其本身的价值。具体到我国而言, 我国基础教育的不足之处,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少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我们的学生是共性有余, 个性不足。学校必须强调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可以说, 没有个性, 便没有独立的个人;没有个性, 便没有主体性。个体的差异, 就是个人的主体性差异, 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其主体性。要想实现这一理念, 一方面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的权利, 另一方面要重新界定基础教育中的学校纪律, 把许多非纪律性规范从学校管理中剔除, 还给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的自由。

3 发展学生个性品质, 体现学生主体精神

我们的教育在发展和培养学生个性方面往往注重合作、顺从、忍耐、与他人保持一致等个性品质。这些品质是重要的, 但对于发挥人的创造性来讲又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学家们对个性和创造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创新决不仅仅是认知与智力的问题, 而是关系到人的整体发展的问题。与创造相关程度高的个性品质包括:对自己能力的自信, 行动上的独立性, 能较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成就动机水平高, 善于自我激励, 高度的挫折容忍力, 不盲从, 喜欢用自己的观点判断问题, 对事物有持久的探究欲, 有幽默感等。实施教学创新, 就是要彻底改变旧的、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个性培养观, 着力培养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的个性真正得到全面发展, 培养完整的人。

实施教学创新, 就是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地位, 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为此, 教师的教育行为应注意以下方面: (1) 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精神生活和追求。 (2)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3) 教师不仅告知学生结果, 还要告知学生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和方法。不仅让学生认识和了解, 还要亲自实践和操作。 (4) 教师从注重学生的统一性变为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淡化标准答案, 允许学生有自已的理解、用自己的思路去思考和回答问题, 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

4 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自主性学习

目前我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 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所以,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不是一种具体方法, 它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理念, 即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发现性、探索性。在以往的教育教学条件下, 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 仅仅局限于被动地接受教育的知识传输, 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并把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 具有重要意义。

5 加强师生沟通,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亲切融洽和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 既是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条件, 也是其活动过程的特点。传统的“师道尊严”和教师权威观念认为, 学生在课堂上胆敢对教师所授知识提出质疑, 就是大不敬, 冒犯了教师尊严。殊不知, 在现代社会, 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信息, 教师不再是传统中的知识垄断者。更重要的是,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置于被动接受灌输的位置, 而应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鼓励学生“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让学生主动参与, 相信和尊重学生, 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 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从他们的兴趣和意愿出发,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教师要平等地参与学生的活动。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给学生的启发、诱导, 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这样, 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 积极大胆主动地参与活动, 在这种融洽的环境中, 能够大大地激发起求知的欲望, 增强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的信心,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大胆尝试, 从而有效地促进自身的发展。

总之, 实施教学创新, 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 把创新的人格与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中心,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便于学生在自由活动、勇于创造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摘要:转变观念, 抓住机遇, 加快改革, 实施教学创新, 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重视学生个体差异, 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把创新的人格与创新的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的中心, 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勇于创造的氛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

尊重个性发展范文第2篇

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要以审美为核心、为基础观念, 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美国著名教育家赫柏特.齐佩尔博士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 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思维水平的提高, 音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学习和理解对音乐的鉴赏分析能力, 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 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 尊重个性, 培养审美情趣

课标中提出把“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培养健康审美情趣和感受, 体验鉴赏音乐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放在教学目的第一位, 然而在多年的高中音乐教学中, 我感到21世纪科技发达, 众多媒介快速传播, 流行歌曲商业化的今天, 学生更多地接触和听到的是流行音乐与流行歌曲, 他们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和具有教育意义的经典音乐作品了解甚少, 并且不屑一顾, 甚至嗤之以鼻, 不愿了解与传唱我国优秀音乐家的歌曲作品, 对教材中必唱的歌曲或必听的音乐不感兴趣, 如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与《十面埋伏》时, 一些学生说“很难听”、“听不懂”“不感兴趣”, 说他们只喜欢周杰伦、林俊杰等, 针对这些情况, 我认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十分必要的。于是, 我选择这样的方式给他们讲解《十面埋伏》:这是一首历史典故并且演奏技术很高的琵琶独奏曲, 演奏技巧包含有“弹”“挑”“分”“扫”“拂”“轮”“推”“拉”“吟”复杂手法, 甚至在课堂上给学生背诵《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给他们解释“轻拢慢捻抹复挑”在琵琶演奏中是什么样的技法, 让他们听“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的是什么样的音乐, 告诉他们通过欣赏与学习对于在高中语文课文中将要学习的白居易古诗《琵琶行》会有所帮助;为了激发兴趣, 还可以让学生听周杰伦的《东风破》, 请学生自己来分析歌曲中的古典音乐元素。这样一来, 学生就不会认为音乐是没有用的科目, 古典音乐是落后无趣的了。我认为学生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认识, 但是他们的某些看法与认识不一定完全正确, 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当然这种现象与孩子们身边接触所看到, 听到的多媒体环境有直接因素, 我认为喜欢流行歌曲与流行音乐没有错, 但我可以让学生知道真正好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也是从优秀的古典作品中脱胎而来的。通过这些教学活动, 我深感自己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重任在肩, 但也有路可走。

3 培养审美能力

高中音乐课是高中阶段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贺绿汀曾说过:一个人有了一定的音乐修养, 不但不会妨碍他的专业, 由于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能使它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高中欣赏课不会像初中阶段时简单地听或学唱, 随着知识积累要通过官能的欣赏 (满足于音乐的直觉感受) 情感的欣赏 (感受音乐的各种要素) , 理智的欣赏 (对作品的形式、内容、代换特征进行分析) 因此作为音乐教师必须以学生明确学习欣赏音乐为目的。具备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 掌握广博的文化知识, 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培养艺术修养, 提高鉴赏能力, 将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中去。

4 欣赏中的引导

针对学生喜欢流行歌曲的普通现象, 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正确引导和启发学生多了解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优秀经典作品, 在欣赏《黄河大合唱》声乐套曲时, 除了播放磁带让学生官能欣赏外, 让学生结合所学我国政治与历史知识了解当时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 通过复听的欣赏, 了解《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歌颂我们伟大祖国和勤劳勇敢人民, 塑造中华民族巨人般的形象, 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大型声乐经典作品, 传唱了大半个世纪, 让他们了解经典的艺术作品才是真正经久不衰的。欣赏《长征组歌》除对曲式风格分析外, 让学生结合中小学曾经学过的有关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的课文, 讲述有关小红军啃树皮、煮皮带吃的感人故事, 让他们知道今天能衣食无忧幸福地坐在宽敞明亮的音乐教室里欣赏流行歌曲和音乐是与先烈们用鲜血打下的江山密不可分, 我们应该懂得尊重历史感恩英烈。

5 审美教育的渗透

兴趣爱好和审美要慢慢培养渗透, 《春节序曲》是以陕北秧歌和民歌为素材, 表现人民群众在过春节时热烈欢腾、互庆互贺喜迎新春的节日气氛。在欣赏过程中我特意选出学生代表来跟着我学习北方秧歌的基本舞步, 先从手脚的配合, 再融入音乐, 让学生在开心的笑声中加深了对《春节序曲》作品的印象与理解, 在欣赏各民族民歌部分的作品时, 请学生列举具有代表性舞蹈动作或代表性的乐器, 如唯吾尔族动脖子、打手鼓, 蒙古族的骑马、马头琴, 傣族有孔雀舞与象脚鼓等, 还请出个别特别爱唱流行歌的学生上讲台表演, 并且对表演作客观点评, 给他们讲解一个歌唱者应有的基本素质与姿态, 还利用多媒体教学穿插及欣赏一些他们喜爱的流行歌手的演唱, 通过以上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互动参与的音乐审美方式, 我发现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与歌曲不再反感, 学习兴趣提高了很多, 因此要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优秀经典音乐作品渗透到学生课堂中, 教师必须提前做好功课, 真正做到备课备教材、备学生, 才能把音乐教师在学生审美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摘要:教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注重个性发展和音乐实践, 增强创造意识, 弘扬民族音乐, 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增加民族意识,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关键词:审美教育,弘扬经典,尊重多元文化

参考文献

[1] 《高中音乐教科书上下册》.

[2] 《中小学音乐教师手册》.

尊重个性发展范文第3篇

1 东方景观风格

1.1 独特的日本景观

日本在唐朝深受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的影响, 但因其自身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孕育了大和民族独特的文化。日本人崇尚自然, 把平凡的自然景观的变幻投射到精心组织的园林景观中, 使景观的艺术得以升华。日本的细节非常精致, 石材精心挑选、树是精心修剪、水是精心设计, 使形态、质感、色彩的组合, 几乎神话, 不是自然恰似自然。在现代的景观设计, 延续了日本传统园林“枯山水”沉静、内敛的特质。

相比中国, 日本园林更加抽象和写意, 尤其是枯山水, 仅以石块象征山峦与岛屿, 体现禅宗“向心而觉”、“梵我合一”的境界, 其形态更为纯净, 意境更加空灵。

1.2 中国景观设计

儒家思想是中国园林景观的理论基础, 佛教信仰的出世、入世的祥和心态是心理基础, 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造就了独特的中国园林。中国传统园林追求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 把人工美与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高超的组景、造景的手法在世界古典园林中已是登峰造极的地步。

中国的古典园林, 除了山石、花草、树, 建筑已经高度园林化, 有轻巧淡雅、朴素简约、随形就势、体量分散、通透开敞的特点, 尤其讲究框景、漏景。建筑本身也是点景之一, 例如山顶的一座小亭, 本是一处赏景、稍歇的绝佳位置, 但在低处仰视时, 又可欣赏其凌空欲飞之势, 景物与建筑水乳交融, 溶为一体。

中国现代景观在全面吸收与继承古典园林成就的基础上, 更加开放与自由, 偏重于整体构图, 有时也分区设景, 但各景之间流动性更强, 界线也更模糊。

2 西方景观设计的特点

2.1 自然纯净之态

英国是典型的自然风景式园林, 造园指导思想来源于以培根和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 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经验, 它更加排斥人为, 强调保持自然的形态。

英国园林的建筑为追求园景本身的自然纯净, 往往将附属建筑搬到看不见的地方, 或用树丛遮挡起来, 甚至做成地下室。主体建筑周围的草坪与主体建筑之间, 往往不需要过渡, 这种“去园林化”, 使整个建筑与景观更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恍若没有人工的修饰。

英国园林的布景, 则类似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步移景异”, 引导游人从诗意中穿过。一连串画意构图, 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不同角度展开, 整体意境宁静而舒远, 一派天然牧场般的田园风光。

2.2 简洁稳重之态

德意志民族的性格深沉、内向、稳重和静穆, 理性主义、思辨精神, 严谨而有序, 在园林造景上都能清晰而深切地体会到德国的理性主义。

德国景观按各种需求、功能, 以理性分析、逻辑秩序进行设计, 简洁的几何线形体块的对比, 表现出严格的逻辑、清晰的观念, 但又不同于法国式对称构图。德国的景观直接、明晰, 没有太多的修饰和衬托, 是一种解读自然、宇宙和空间的理念, 给人更多的是思考的愉悦和理性的磨练。

慕尼黑北部的Mzer草场景观设计, 成片的草地像手指一样插入住宅群中, 与建筑合二为一, 建筑及公共绿地只在草场的边缘地带, 以免增加草地的负担。这样, 缓冲带、模纹绿化带、中心绿化带、起封闭作用的阶地草场以及草场网林, 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补充。

2.3 自由原始之态

美国的先民从遥远的欧洲来到美洲这块自由之土, 纯朴的自然环境造就美国人民自由、奔放、热情的天性。美国人对景观的专注往往集中在原始自然上, 例如黄石国家公园、大峡谷、佩恩蒂德沙漠、佛罗里达大沼泽等, 都最大程度地遵从于大自然的特点, 让人们在这些地方享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美国人对自然的渴求, 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和审美之中, 森林、草原、沼泽、溪流、湖泊、草地、灌木、参天大树等构成了广阔的自然景观, 美国人把它们引入自己的生活中, 同时也把它引入城市乃至建筑中。景观的活泼、热情、自由和随意把生活艺术与商业等组合在一起。

自然而朴实的绿洲——纽约中央公园, 就在纽约市林立茂密的高楼丛林的对面, 设计风格十分简洁, 它的主题是水、草坪与树林, 蜿蜒起伏的山坡、藤蔓丛生的树林以及自由伸展的水体都让人感觉不到人工自然的存在, 充满了自然野趣。

2.4 肃穆庄严之态

法国园林受笛卡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 推崇艺术高于自然、人工美高于自然美的审美理念, 讲究条理与比例、主从与秩序, 更加注重整体, 而不强调玩味细节。法国建筑多位于主轴尽端的高地上, 相对集中, 巨大的体量、尺度不仅统率着整个园林构图, 同时也作为园景的幕布和背景, 这种对称式的格局使建筑和景观显得肃穆、庄严。

法国古典园林的组景基本上是平面图案式, 运用轴线控制的手法将园林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构图, 一切服从比例与秩序。园景一般沿轴线铺展, 主次、起止、过渡、衔接都做精心的处理。由于其巨大的规模与尺度 (如凡尔赛纵轴长达3km) , 创造出一系列气势恢宏, 广袤深远的园景, “伟大风格”由此而来。

3 现代景观发展的趋势

随着科技的传播和文化的融合, 各个区域之间的园林设计经过互相影响、互相借鉴, 现代园林的设计风格和特点较之传统风格更加多元化, 特别是城市园林的形式、功用都有了新的内涵。

3.1 简洁、理性的理念

现代园林设计中, 一些设计师也会使用了一些传统的要素, 但已经不是完全对传统的抄袭, 而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对历史的一种借鉴。现代景观设计去掉了太多的细节, 更注重对工业社会的场所和内容所创造的整体环境的理性探求。城市绿地、滨水绿地更注重空气调节和休闲、道路景观绿化还避免太花哨会分散注意力。

3.2 扩展利用空间

传统的园林中存在着空间的变换, 现代景观设计也将空间的追求摆到首要的位置, 它在于寻找一种新的空间形式, 让人们体验到新鲜、美感。特别是现代城市越来越拥挤, 在有限的空间创造多用空间是现代空间设计的流行特点, 体现在园林设计上就是合理利用植物、建筑进行空间分化, 使空间利用最大化。

3.3 使用功能为主

园林设计的目的各不相同, 但最终关系到人类的使用, 所以使用功能已经放在设计的重要位置, 欣赏功能不是最主要的了, 例如绿化隔离带、休憩空间的绿化区域、绿地上长长的碎石小路, 以及休息的长椅、健身的设施、娱乐的广场等。

3.4 造型形式多样化

现代景观开拓了新的构图原则, 将现代艺术的抽象几何构图和流畅的有机曲线应用到景观设计中, 发展了传统的规则式和自然式的内涵。在今天设计多元化的形式下, 景观设计的发展具有新的内涵和更强盛的生命力。

3.5 注重区域文化内涵

文化底蕴是城市的精髓, 现代城市景观强调保护地方文化, 从景观设计体现出文化的内涵, 不管是文化广场、还是纪念雕塑的设计, 都为现代人找回精神家园、维护文化和谐起到很好的作用。不少公园、旅游的景观设计越来越注重景观的现代性和文化性的结合。

3.6 景观、规划、园林的融合

现代景观的概念实际上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景观、园林、规划必须结合起来, 充分考虑道路、居住区、商业区、自然风光区的互相照应, 从整体出发, 统一规划、合理安排, 力求与自然和谐、与城市和谐, 并最大化尊重人的需求, 以人为本。

4 结语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 往往需要借鉴别人的先进理念, 所以我们在尊重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的同时, 通过东西方景观设计特点风格的研究, 更清晰地认识到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发展的趋向, 并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潮流中为己所用, 使景观设计的优秀思想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摘要:景观设计作为人类的意识文化反应了一个地域民族的文化特点和审美模式, 本文从文化出发, 通过比对东西方景观设计的传统风格和代多元化的现代特点, 来分析和研究景观设计发展的趋向, 并在现代设计多元化发展潮流中为己所用, 使景观设计的优秀思想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

关键词:意识文化,景观设计,区域风格

参考文献

[1] 肖艺, 吴隽宇.禅宗思想影响下的古今日本建筑庭园空间[J].园林历史与理论, 2003 (9) .

[2] 陈英瑾.人与自然的共存——纽约中央公园设计的第二自然主题[J].世界建筑, 2003 (4) .

[3] 维勒格.德国景观设计 (1/2) [M].沈阳:辽宁出版社, 2001.

[4] 张纵, 李智瑛.论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启示[期刊论文][J].艺术百家, 2003 (3) .

尊重个性发展范文第4篇

一、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一)组织机构

长:孔文东校长

副 组 长:黄黎明副校长

执行组长:陈国胜

员:梅建夫

王永权

曾小英

林小慧

区俊辉

石 淳

吴晓宝

吴丽芝

叶满莲

(二)成员分工

1、组长孔文东为本实验课题的总策划人,主要负责课题实验的总体规划、整体指导与监督工作,为实验的开展积极创设条件,确保课题实验的经费等基本保障。

2、副组长黄黎明为本实验课题的主要业务主持人,主要负责课题研究与实验的方案、计划的制定,对实验过程进行必要理论指导,及时检查与监督实验的开展进程等工作。

3、执行组长陈国胜负责课题实验的具体操作指导、协调等工作,及时总结实验进展情况,做好信息反馈与实验资料的积累存档工作。对内为实验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对外做好实验开展的联系工作,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设良好的条件。

4、组员分为两个小组,各负责一个子课题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1)第一小组:由小组长石淳,组员吴晓宝、吴丽芝、叶满莲四位教师组成,具体负责“写作个性化与口语表达个性化”子课题的实验操作工作。

(2)、第二小组:由小组长梅建夫,组员王永权、曾小英、林小慧、区俊辉五位教师组成,具体负责“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子课题的实验操作工作。

二、实验对象

(一)“写作个性化与口语表达个性化”:本子课题的实验对象为一至三年级开展“学法指导”实验的班级及一年级“双语”实验班的学生,共有四个教学班的学生参与实验。

(二)“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本子课题的实验对象为四至六年级开展“学法指导”实验的学生,共有四个教学班的学生参与实验。

(三)衔接问题:三年后,“写作个性化与口语表达个性化”子课题结题后,学生继续参与“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子课题的实验。

三、研究过程活动安排

本课题实验总周期为六年,由“写作个性化与口语表达个性化”和“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两个子课题组成,两个子课题的实验分别安排在一至三年级和四至六年级进行,实验周期各为三年。“写作个性化与口语表达个性化”子课题结题后,该实验班学生将继续进行“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子课题实验。课题研究过程的具体制度

(一)研讨制度

1、课题组成员应积极参加中央教科所、区教研中心等组织的各种探讨学习及年会等活动,把握实验方向与重点。

2、研讨活动分为集中研讨与分组研讨共四种形式,一般情况做如下安排

(1)每学年由学校科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邀请有关专家,到校举办一至二次专题讲座并具体指导实验的开展。

(2)每学期由课题组组长或副组长牵头,组织子课题实验组成员及学校语文教学骨干,集中开展两次课题实验进程研讨活动,主要是进行实验过程计划的设计,实验的理论指导及实验的阶段性总结,提高实验实际效益,确保实验整体规划的落实与实验的顺利开展。

(3)每月由执行组长牵头,组织两个子课题小组成员,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学习本课题实验的理论知识与先进经验,小结本校实验的经验与教训,协调两个实验子课题相互之间的衔接与促进问题,确保实验在正确的指导下前进。

(4)、每月由小组长牵头,组织两个子课题组成员分组开展一次研究活动,主要是研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在互相交流中共同提高实验的操作水平与效益,并努力争取形成理论认识,不断丰富实验的内涵,使实验更有普遍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二)备课制度

1、课题组要建立、健全备课制度。本实验课题组的备课分为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两种主要形式。

2、实验教师要紧密结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子课题实验目标与要求、教师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认真撰写好教案。

3、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重点是从整体规划上解决两个子课题的衔接与配合问题。

4、两个子课题组隔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活动,重点是做好本子课题的具体教学实验设计,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5、实验教师要对备课及其实施情况进行如实总结,不断积累经验,并努力建立起本实验课题的备课资源库,提高实验的层次。

(三)观摩制度

1、学校每学期组织实验教师开展一次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具体展现两个子课题实验的成果,展示教师教学的个性化风格。

2、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实验的学生开展一次讲故事、专题演讲、现场作文竞赛等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情况,推进实验进程,展示学生个性化发展风采。

3、每月由文学社负责出版一期专刊,刊登实验班学生的优秀作品及教师的点评,为师生提供发挥个性特长的舞台,以点带面,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实验的热情。

4、条件成熟时,举办对外的教学公开观摩、演讲会、辩论会等活动,推广实验的成功经验,提升实验的实际价值。

(四)交流制度

1、根据中央教科所及区教研中心的安排,积极参加相关的学习与交流活动,努力丰富知识,提高实验能力。

2、实验教师坚持每月一次经验交流活动,实验班学生坚持每学期一次学习经验交流活动。

3、每学期在语文科组进行实验心得体会交流活动,并虚心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努力改进实验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实验的效益与推广价值。

4、主动参加其他课题实验学校的相关交流活动,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每学期争取与有关课题实验学校进行一次实验专题交流活动,在相互学习中推进实验进程。

四、课题结题与验收安排

(一)本课题结题分为两种形式

1、两个子课题的实验周期各为三年,即2002-2005年,在实验周期中间进行一次中段总结,三年实验结束时,于2005年进行子课题结题总结。

2、总课题实验总周期为六年,即2002-2008年,在“写作个性化与口语表达个性化”子课题结题后,实验班学生将继续进行“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子课题实验,一年后进行中段小结,三年实验结束时,于2008年进行课题的整体结题总结。

(二)验收安排

1、验收时间

(1)子课题申请结题验收时间:2005年。

(2)总课题申请结题验收时间:2008年。

2、结题验收步骤

(1)、由课题组组织实验教师收集、整理、分析实验资料,总结实验经验与教训,提出存在问题及解决建议,将之初步整理后报学校课题组。

(2)学校课题组组织力量撰写课题实验结题报告,做好实验资料的整理与存档工作。

(3)学校课题组邀请罗湖区教研中心教研员等专家进行指导,总结成功经验,深化认识,提升实验的理论层次与推广价值,完善实验结题报告。

(4)将结题报告及实验相关资料报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重点课题“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总课题组,申请验收工作。

(5)、收集、出版有关《实验论文集》、《优秀教案集》及《师生个性化作文集》等,充分展示师生个性特点。

五、经费及其他保障

(一)经费保障:学校保证为课题实验提供正常的经费开支,如参加中央教科所、罗湖区教研中心组织的学习与年会活动,邀请专家到校开讲座,组织教师外出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购置实验必需资料等开支。

(二)其他保障

1、学校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领导保障,学校课题组对实验全过程进行规划、指导、检查与监督。

2、学校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师资保障,选择具备较强研究与实践能力的语文骨干教师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保证课题实验质量。

3、学校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提供教学设施、设备保证,如提供实验活动场地、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等。

《“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实验方案》。

深圳市桂园小学课题组

执笔:黄黎明

尊重个性发展范文第5篇

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从理论上搞清楚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深入师生内部、学生家庭、社区,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状况,找到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劣势、问题。在观察、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及拟采取的办法、措施,制作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明晰学生群体及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状况,发展优势成特长,弥补劣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重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研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恰当地采取有效对策与方法。关注学生差异,可以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闪光点”。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和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予以针对性引导和指导。最为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从而调动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教育的技巧在于充分发掘和发展其内在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成长点,为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尊重个性发展范文第6篇

摘 要:体育教学与学生个性发展息息相关,二者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学校体育教育中,提倡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并将其视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对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和分析,又对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体育教学;个性发展;心理特征;素质教育;自我意识

一、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特征及其必要性

关于个性,其定义为: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个性发展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个性的整体性,即个性是全面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种因素,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个性的独特性,即个性的差异性,它不是芸芸众生共同拥有的品质,而是各不相同的个体所特有的人格或品格;第三,个性的多面性,即个性是由生物因素、心理素质、社会经验和人性倾向等结构组合而成的有机体;第四,个性的动力性,这是由个性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推导出来的特性,即个性是人体的一个内在的动力因素,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个性更加突出,许多学校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在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甚至大大的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笔者建议,学校应该根据青少年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状况,针对其特有的心理特征,来推动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依靠体育教育来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

体育教学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对于体育教学而言,必然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个性发展而言,又离不开体育教学的积极推动和重要影响。

(一)体育教学对个性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像在其它教学中那样,被束缚在固定的课桌前,而是拥有一个相对广阔和自由的空间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任何学生都可以尽情游戏、运动和参与竞赛活动。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同时,其思维活动与机体活动紧密结合,因而个性也就在其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发展。

其次,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的身体运动制造了一定的心理感受,也就是大脑将身体施加给各项感觉器官的刺激转化为主观意识。在一段时间里,如果机体反复多次地感受某种运动形式,就会在个性上形成一种相关稳定的心理特征。

第三,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广泛地参加社会交往活动,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他人的尊重,还可以从体育运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增强其自信与自尊,使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

(二)个性发展对体育教学的影响和作用

第一,学生的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的诸因素中最明显的一种因素。例如,同样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有的学生认真对待,而有的学生却无精打采。其原因就在于学生们的兴趣不同,由于没兴趣而导致心理活动水平下降,身体运动技能未能激活,大脑处于抑制状态。

第二,学生的性格类别也同样影响着教学效果。性格主要分为两种:内倾型和外倾型。前者性格比较安静,反应相对较慢,运动能力也比较弱;后者则活泼开朗,一般情况下反应也比较快,运动能力相对较强。在体育教学中,如果忽略了这种个性差异的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安排做不到合理化,就会造成前者“吃不消”和后者“吃不饱”的情况,催生逆反心理,影响教学效果。

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的建议和对策

结合多年执教经验,总结出几种关于在体育课中发展学生个性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借助课前准备活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堂结构和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准备过程,课前准备活动在促进体育课教学的规范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体育教学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现代体育教学以智能培养、体能训练、性格熏陶为基本思想,其目标任务在于培养具有优良个性品质的新一代人才。因此,体育教学要求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在教学基本要求的约束下,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的表现。

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自锻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在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由选择练习。但是,这种选择是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自锻能力。自锻能力,就是指学生能够动用所学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进行独立锻炼的能力,它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与活动紧密联系。同时,人的自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培养产生的,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自锻能力极为重要。

第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核心内容,标志着个性的形成与发展的水平程度。在体育运动中,自我意识支配着学生的身体运动,同时也渗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和民族精神等因素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以恰当的社会影响因素作为支配他们参加体育运动的内驱力,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一个理想的环境。

结束语: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认真识别每个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地渗入心理训练,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亚平;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意识是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J].河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陈建嘉,何伟,李野;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李桂玲;试论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2004年02期

上一篇:中专毕业鉴定范文下一篇:猪猪侠读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