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养培养论文范文

2024-01-27

信息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信息技术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简称IT)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教育, 其模拟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提供海量的网络资源、具有先进的智能性等优点在很多学科教育中已得到展现。下面就笔者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谈几点体会。

一、巧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科学兴趣

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以及由此引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它是科学素养形成的动力源泉, 是培养科学素养的切入点。因此, 应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对科学的兴趣。

但是教材中的宇宙知识、电学知识、动植物的生长过程等知识小学生比较陌生, 如果只靠教师枯燥的讲解, 或利用不能表现动态过程的挂图、幻灯片来辅助教学, 难以激发学生兴趣, 更难达到教学目标。而笔者利用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技术, 把相关知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动画、视频等形式呈现,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种子的萌发》一课, 笔者应用信息技术方法如下:1、开课时, 笔者播放种子萌发长成植株的视频, 同时向学生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2、随后让学生描述看到的视频内容。3、笔者评价学生的回答后, 随即提问学生:“同学们思考过没有?小小的一粒种子为什么能生根、发芽?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棵植物?种子里面有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入新课。由于《种子的萌发》视频色彩鲜艳, 种子萌发过程生动、直观, 学生被视频中动感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奇妙的植物深深吸引了, 从而对种子萌发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再结合提问设置环环相扣的探索点,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此时笔者导入新课便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课程学习中来。

二、巧用信息技术, 化难为易, 学会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 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理或规则的理解。小学科学中有一些抽象的、难懂的知识, 要求学生掌握, 但由于空间、季节和地域等限制, 难以搜集到实物, 为直观教学带来困难。笔者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就能达到此目的。

如《在星空中 (一) 》一课中, 星座的远近和我们视觉上形成的平面构图之间的关系, 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也是学生比较陌生、最难理解的地方, 需要教师想办法突破。笔者在教学时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 让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空间的概念。教学时, 先用课件显示北天星空图:特别让你感兴趣的星座有哪些?你属于哪个星座?教师简要介绍星座的由来及其作用。这样利用课件将宏观的宇宙微观化, 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通俗易懂地介绍星座, 变枯燥的概念为感性的信息,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接着课件演示建立模型的方法, 小组合作制作北斗七星的模型, 开始探究活动。教师提问, 小组讨论:1、这7颗星的投影跟北天星空什么星座相似, 它们成何形状?2、我们将它的影子连接成线之后还能感觉到这些星星离我们有远有近吗?为什么?3、从星空中不同角度来看星座, 它们组成的形状相同吗?4、星座中看起来比较亮的星星可能跟什么有关?最后课件演示真实的北斗七星排列, 它们是远近距离不同的立体星座, 不同方位看到的平面形状是不同的。从而得出结论:星座是远近不同、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如果从不同角度观察, 图形不同。教学时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再课件演示, 将传统实物建模与多媒体动画和投影手段相结合, 有效地突破“星座是远近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恒星在天空中的视觉图像”这个难点, 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星座是立体的表象。在这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 细化了学生的模拟实验, 化难为易、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同时又吸引学生注意力, 调动学习兴趣, 让学生轻松掌握科学知识。

三、巧用信息技术, 自主探究, 掌握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指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 知道如何科学地解决问题, 会提出假设或猜想, 会搜集相关信息或证据, 会进行判断、推理和决策, 会与他人交往、合作、一起来解决难题。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获得自信, 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而且可以使他们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如《云的观测》一课, 涉及的知识很多, 教师并不能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全部讲授给学生, 于是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从两方面入手:第一, 把相关知识做成课件, 如云的图片资料、天气的划分方法、云的分类等知识在课堂上让孩子自主探索, 得出结论, 同时教孩子查找读取资料的方法;第二, 设置科学信息课, 让学生带着问题 (观云识天气、天气谚语等) 到电脑机房上网全方位、多角度查找与主题相关的资料, 并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摘抄下来办成手抄报或者复制到校园论坛的“自然园地”中的相关位置。这样教学, 旨在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进行有机整合, 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媒体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课堂所能完成的, 针对这种情况, 笔者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如:中国数字科技馆 (http://www2.cdstm.cn/index_cn.shtml) 、中国科普 (http://www.kepu.gov.cn) 、百度等网站, 让学生经常带着问题和任务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活动、自主学习、自主创新、自主发展, 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并培养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目的。

四、巧用信息技术, 拓展创新, 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指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 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 既能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科学 (science) 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 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科。科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 一代代先驱前赴后继, 去伪存真, 日积月累, 才形成了今天的自然科学。

在科学发展史中科学家和科研工作者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人格魅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生动教材。教学中我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搜索大量的、富有趣味的课外阅读资料和科普读物, 如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史等, 让学生阅读, 开阔视野, 了解科学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 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探求问题结论的学习习惯。例如给学生播放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视频 (http://v.pps.tv/play_33HVRY.html) , 爱迪生长达数年以极大的毅力和耐心, 经过五万次的试验, 尝试了1600多种材料, 写成试验笔记簿多达二百多本, 共计四万余页, 方才成功研制出白炽灯。用爱迪生这种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工作者的敬仰,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总之, “与其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全方位的有效刺激,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 培养他们积极的科学情感;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和精神鼓舞, 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动脑、动手, 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 热爱科学, 乐于探究, 并逐步树立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最终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使人类变得更美好。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本文介绍了作者在科学课堂中巧妙利用信息技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会学生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科学,信息技术,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科学课 (3-6年级) 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信息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信息素养, 是一种涵盖面较广的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 是思想意识、文化积淀和心智能力、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的一种综合能力。

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 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 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能力, 并且要有独立自主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能力。1998年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一书中, 从信息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三方面提出了学生学习的九条信息素养标准。

1.1 信息素养

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1.2 独立学习

作为一个独立学习者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它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1.3 社会责任

对学习社区和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学生具有信息素养, 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并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2 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限制, 绝大多数学校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这种单一、被动的教学模式占统治地位。教师的作用只是牢牢地控制住学生, 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 教师垄断了“沟通”,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我们要从如下几点做起。

2.1 开设信息技术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各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然而目前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多采用讲解式的教学方法, 上课时一再强调所讲授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哪里, 一再叮嘱学生哪些知识要记住等等, 却忽视学生信息意识、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的培养。导致许多学生学完课程后收获甚少, 信息技术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 不仅要讲授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技能,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课堂教学要采用“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所以, 只有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正所谓“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 让他们有意识的去使用信息技术, 收集信息, 使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 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2.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根据“课程整合”的概念, 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 或者与社会实践进行整合, 可从多个角度展示教学内容, 能将抽象的东西可视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化的教学寓教于乐, 提高了学习效率。

2.4 创建良好的环境氛围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要通过自己实践劳动获得, 还要尽可能的利用外界知识, 从而更好的拓宽思路, 更高效率的获取前人的知识和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为学习者提供一切可以利用的信心资源, 而最直接最方便获取的来源, 如我们的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信息资源。我们政府应该充分的开放这些资源, 让学习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运用检索方法来快速查找。

2.5 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的能力

可采用任务式教学, 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给他们布置任务, 然而让他们分组收集信息,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任务, 主动地有目的地去发现信息, 并能通过各种媒体, 如互联网、书籍、报纸、电视等, 或者自己亲手调查、参观等, 收集到所需要的信息, 最后各组进行交流, 从做中学。

2.6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当今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资源,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6.1 组建电子阅览室

电子阅览室使学生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基于计算资源的学习, 并借助光盘、软盘等存储设备来进行信息的查询等工作。使用时向学生传授有关查找、检索信息的知识和技能, 了解和熟悉各种信息源的使用方法, 让他们在拓展视野的同时, 也提高了信息检索的能力。

2.6.2 利用网络通信方式

当今网络的发展, 为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实现学生

与教师问的交互。例如可以利用实时聊天系统进行网上的分组讨论与交流, 利用电子邮件或新闻组实现网上的辅导答疑等, 充分培养学生的互相合作以及沟通能力.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6.3 创建Blog

网络日记 (Blog) 的出现丰富了信息素养的培养, 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阅读者也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 并指出解决的方法, 如此交互, 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信息素养的培养。

3 培养信息素养的意义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最为缺乏的能力之一, 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信息素养是社会综合素质的保障, 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量。对于个人来说, 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保证, 给创新意识注入活力。

3.1 高素质人才

信息素养的提高, 可以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 则相应的社会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加成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3.2 终身学习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优势,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意识, 提高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的能力, 并将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 从而影响人的一生, 也为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创新意识

通过学校的信息素养教育, 可以培养学生处理问题、提出问题能力, 并且利用有效的搜索, 可以获收相关信息, 极大的开阔了视野, 为创新打下良好的基础。创新意识的提高, 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总之, 培养信息素养意义重大, 但最重要的还是学以致用, 学生们提高信息素养能力来解决工作学习上的问题, 进行创新, 来建设我们的社会。

摘要:信息素养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能力。本文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及标准出发, 对如何培养学生的素养作了一些浅显的探讨, 最后阐述了培养信息素养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素养,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易志亮, 瞿堃.基于资源的学习者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1 培养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1 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性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各级各类学校都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特别是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中, 其重视程度更加突出。但是, 相比之下,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对于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及提高的关注则相对较少, 而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的中等卫生学校, 对其信息素养的关注则几乎没有。中等职业教育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教育总人数的近4 0%, 如果忽略他们的存在将是我们教育的一大失误。因此, 我们本着教育公平的原则, 必须重视培养和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问题, 同时对于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关注也应应运而生。

1.2 提高信息素养符合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发展需要

中等卫生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会直接就业, 因此, 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首先会影响他们的就业。在如今就业形式较为严峻的客观现实中, 如何能够获得一份满意的工作, 除了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之外也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其次, 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容易使学生获得较为稳定的职业生涯。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 如果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很有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 死守着陈旧的技能和过时的知识必然会影响自身职业的发展。目前无论是医学知识还是医疗手段以及医疗器械都发展很快, 因此如果拥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可以不断的获取新的知识以补充自己, 适应社会的发展。再次, 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毕业后一般直接面向县乡等基层组织进行就业, 这些地区设备、条件较为落后, 信息流通不畅。因此更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以利于自身的发展。

2 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

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状况不容乐观, 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缺乏基本的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 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在信息意识方面, 学生对信息技术应有持久的学习应用兴趣, 有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强烈愿望。然而, 目前, 学生缺乏基本信息意识。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遇到问题只是向家长、老师、或同学寻求帮助, 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太窄。缺乏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问题解决的意识和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缺乏获取信息的基本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

信息能力是指学生要掌握常用信息技术设备和软件的操作技能, 会利用信息源获取信息, 有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学生具有了信息意识还要依靠信息能力来实际解决问题。面对浩如烟海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如何获取、选择、传输、处理信息是学生应该必备的能力。但是目前有许多学生缺乏这样的能力, 这就阻碍了信息素养的提高。因此信息能力的提高是信息素养培养的一个基础环节。

2.3 缺乏良好的信息伦理道德

信息伦理是指个人在信息活动中的道德情操, 能够合法、合情、合理地利用信息解决个人和社会所关心的问题, 使信息产生合理的价值。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由于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自身文化素养不高等原因会在网络上出现一些不道德言行。这些都是信息素养较低的表现。信息道德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方向, 因此必须重视学生信息道德的培养。

2.4 利用信息提升专业水平的能力较弱

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有着自身的专业, 那么利用信息以提高专业水平是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是, 目前的学生难以达到这个目标, 主要表现在获取专业知识信息的能力较差;难以分析所获专业信息的内容, 不能去伪存真;难以将所获信息应用到实际的学习中, 解决实际问题。

3 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素养的培养要靠信息技术教育来实现, 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信息素质, 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目前, 信息技术教育主要分为两种方式, 即信息技术课程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方式, 而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最直接的体现, 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最有效的途径, 也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阶段。

信息素养是一个内容广泛、涵盖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多方面的综合素质。但是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信息能力的培养则有其优势, 通过信息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其他方面信息素养的提高。根据目前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并结合中等卫生学校学生的特点, 在实际教学中, 可按如下方式操作。

(1) 选择适合中等卫生学校信息技术课的授课方法。

信息技术课是培养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最直接的途径。目前信息技术课的授课方式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几种方法, 分别是教练法、任务驱动法、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教学法等。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 每种方法都有其利弊之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一般会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 具体到中等卫生学校信息技术课堂这个特定的环境中, 教师更应该结合学生的特性和课程的内容采用适合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方法的变化不仅仅是让教学形式发生变化,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使其更加有利于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来验证教学效果, 力争形成一系列易操作、好模仿的课堂教学案例。

(2) 抓好授课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切入点。

在中等卫生学校信息技术课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要和学生的专业性相互渗透, 只有这样才使学生的学习更具实用性和实践性, 利于学生的掌握和提高, 并且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切入点则是关键所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之外还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找到两者的切入点, 使得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参考资料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素养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医药卫生类的中等卫生学校, 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内容上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使得中等卫生学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素养,信息能力,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2] 李云莲.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信息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牵涉的内容也日益增多,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高校新闻发言人能够帮助学校同媒体打交道,建立良好与稳定的互动关系,在促进高校同社会、媒体之间沟通的同时增强危机管理能力。但是,若高校任由不实信息通过媒体放大与传播,就会失去维护自身权益的主动权。文章围绕高校相关专业对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的教育进行分析,希望可以向高校输送更多优秀的新闻发言人人才,化解其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危机。

【关键词】高校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教育培养

高校新闻发言人是危机处理的首道屏障,可为危机的化解争取宝贵的时间,求得社会理解与宽容,对高校权益与安全予以维护。

高校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媒介素养

1.明确“传播者”身份定位

高校新闻发言人本质为传导信息、沟通舆情的传播者。发言人代表学校对外发布信息,告知公众他们欲知而未知的信息,完成上情下达、下情上传、释疑解惑、反映民情的任务,最终推动高校与公众之间的良好互动。因此,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发布行为是获得校方授权的。高校新闻发言人应进一步遵循政治意识和担当精神,不断把握业务精髓,依据拥有的授权,顺畅发布信息,准确阐述高校的立场。

2.认识新闻本质与使命

相关学者指出,新闻是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显著相关的、打破常态的事实传播,它用来减少和消除人们认知上的信息不对称状况,为社会提供信息安全保障。高校新闻发言人代表高校发布信息、解疑释惑的职责与新闻的本质和使命异曲同工,他们必须清楚认识新闻的本质和使命,向公众迅速、准确提供高校事实,不断减少与消除公众同高校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3.掌握前瞻性与宏观性策略

新闻发言人须站在宏观性和前瞻性的高度把握新闻发布行为,对发布活动的认识不应仅停留于细枝末节的操作环节。高校新闻发言人要把握高校与公众间信息的传播规律,做到对信息的扩散节奏心中有数,提前做好应对信息需求的准备。前瞻性、宏观性策略有利于合理安排调度人员与快速全面收集信息,保证发布渠道的畅通以及信息的及时反馈。

4.熟悉传播规律与各类媒体特征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使新闻发布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闻发言人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掌握各种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相关信息。目前,全国有75家教育部直属高校都已经开通了各自的官方微信平台,其中73所开设了官方微博。除了这些,微博、微信、APP等,都应该成为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常用工作平台。这种结合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优先规划意识,都应是高校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的重要方面,因为它是发布水平更专业、更高效的源头所在。

高校新闻发言人与相关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现状

笔者在进行现状调查时随机选取了8所高校,对相关新闻发言人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与有效问卷分别为471份与453份。经分析,学生具有的高校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过于依赖网络等新兴传播媒介

在接触率较大的几种媒介中,选择网络媒介的学生数量约占总人数的94%,日均上网时间为3h~5h,表明学生对网络等新兴媒体的依赖性较大,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已然成为他们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2.信息鉴别能力差

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很多学生难以辨别真实与有效信息。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将近八成的学生表示自己在上网时并未制订相应的计划,他们通常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此外,约77%的学生并不清楚获取相关信息的具体途径,他们对媒介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自我判断与接受的阶段。

3.媒介素养教育途径窄

在媒介信息的利用困境上,约82%的学生认为太多的信息增加了筛选的难度,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受众在媒体内容前扮演的只是被动接受者的角色。针对“若媒体发布信息出现偏差或错误,你会持以何种态度”的问题,几乎有79%的学生做出“无所谓,不会有什么明显想法”的选择。以上种种均凸显了學生当前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的缺失。

高校新闻发言人与相关专业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培养1.摒弃传统观念,最大化利用资源

高校新闻发言人与相关专业在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的教育与培养时应对传统观念予以摒弃,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条件,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其一,针对专业的新特征,可在观念引导下培养他们“专业开拓者”的角色认知,增强主动与独立接触,并积极使用媒介的能力;其二,对地区优秀的媒介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与利用,采用实习实训方法与地方媒体建立联系,加速媒介素养教育与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

2.培养学生使用与制作媒介的能力,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应向学生传授基础媒介使用与制作技能,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独立制作采写、设计、策划,经过实践检验并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不断提升专业媒介素养。此外,高校及专业教师应举办新闻发言人点评活动,使学生在接受批评质疑及分析评价的过程中提高自己解构媒体语言的能力。

3.关注政府政策法规及高校相关制度

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职业素养须接受新闻政策与法规的培养与约束。高校新闻发言人与相关专业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应时刻关注政府政策法规的新动态,以政策调控为视角制订现代大学制度,实施针对性教育教学,培育学生的专业媒介素养。

从长远来看,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的培养及其制度的建立已成为现代大学制度建立的重要内容。就高校领导及新闻发言人与相关专业的教师而言,应采取有效的教育与培养措施提升学生的专业媒介素养,强化其发挥职能角色的作用,以向高校自身输送优秀新闻发言人人才。但是,新闻发言人媒介素养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发布活动中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同时,高校也要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明确议事原则,为学生拓宽空间,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参考文献:

[1]梁利伟:《高校新闻发言人的媒介素养》,《青年记者》2012年第14期,第18-19页。

[2]李芒、徐会:《“准新闻人”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及培养途径探析》,《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7期,第56-58页。

[3]史雅娟:《论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途径》,《新闻知识》2010年第11页,第84-86页。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陕西西安

信息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职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职业素养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走向“职场”,通往成功的必备条件。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优良基地,自我管理是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学生必须在成长道路上积极培养自己的职业道德、职业形象、职业态度、职业技能、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使自己成为广受社会欢迎的人。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自我管理;培养

一、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走向“职场”的必备条件

(一)含义: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指高职生通过校企文化熏染、品德形成、技能教育,以及自我管理、自我陶冶和锻炼,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及其岗位需要所养成的职业认知、就业技能、工作态度、职业精神及其心理状态。①

(二)关键: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性专门技术人才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体现自身特色的关键环节。

(三)条件:当前社会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发展,敬业、勤业、精业、成业的应用型职业人才。对于即将走进“职场”的高职学生,要想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士,必须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素养,所以职业素养是高职学生走向“职场”,更好地为社会作贡献的必备条件。

(四)理念:职业素养的养成是高职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高职院校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优良基地。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帮助,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活动,在培养其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内外兼优的职业形象、踏实认真的职业态度、操作娴熟的职业技能、积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上花大力气,下苦功夫,使高职学生成为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人。

二、职业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职业人”在一定的社会职业活动中遵循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并在个人从业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②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是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处事公道、服务民众、奉献社会;职业道德的基本素养有遵纪守法、严谨自律、诚实厚道、勤业精业、团结协作、任劳任怨、开拓创新。职业道德的养成,唯有在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实践中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应该让学生到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感受职业道德,才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二)职业形象。职业形象泛指职业人外在、内在的综合表现和反映。外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的相貌、穿着、打扮、谈吐等他人看到、听到的东西;内在的职业形象指职业人所表现出来的学识、风度、气质、魅力等他人看不到,却能通过活动感受到的东西。职业形象与个人的职业发展紧密相连,在人的求职、社交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良好的职业形象对职业成功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态度。职业态度是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设想及其有关问题的基本看法。它包括职业生涯设计、对正在从业或即将从业的看法等。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在校的职业技术教育给予的知识和技能是有限的,而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当代社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知识能力满足无限的社会要求,可能的契机和途径是对学生职业态度养成的最好教育,好高骛远是行不通的。

(四)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人们运用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活动方式。③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职业技能,不仅需要知识的传授,更主要的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和训练,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这是走向“职场”的基本条件。

(五)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人们在各种学习、工作、生活过程中的交流、互动、协调、完成目标的主观条件。人们在各自岗位工作的过程就是与团队成员沟通的过程④。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高职学生在“职场”通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六)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共同目标而由个体成员相互协作所组成的团队表现出来的共同理念、共同意识、共同作为等心理行为状态⑤。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学会服从,担负起自己的责任,这是构建团队精神的基石。团队精神是高职学生必须具备的就职条件。

三、在自我管理活动中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

(一)在“两课”学习活动中培养职业道德

1.道德教育是人生的第一道防线,无任何强制性,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学生在“两课”学习中必须把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放在首位,形成“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的好习惯,自觉遵守道德法则。

2.纪律教育是人生的第二道防线,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党纪,政纪,校规,家规都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学生要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自觉遵守学生守则,遵守校规校纪,做遵纪守法的进步青年。

3.法制教育是人生的最后一道防线,具有强制性。在学习中知法、懂法、守法,不违法。同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自觉培养爱岗敬业、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等良好职业道德。

(二)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职业形象

1.无论是在校上课学习,还是外出活动,均宜选择简洁大方的常用发型,不染彩发,不戴首饰;穿着服装既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又注意款式的文雅端庄;注意面部表情和蔼可亲,讲究手势动作优雅大方。

2.主动练习标准的待客、微笑与正确的目光交流方式;在体态方面,自主训练站、坐、走、蹲的正确姿势,以及上下楼梯、进出电梯、上下轿车、引领客人的标准动作。在日常交往和对外活动中,有意训练握手礼、介绍礼、致意礼、名片礼、鼓掌礼等规范的礼仪动作。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立足岗位,勤勤恳恳;自觉阅读中外名著、名人传记、警世格言,明白道理,在知识海洋里遨游,陶冶情操、内外兼修。

(三)在实训实习过程中培养职业态度

高职学生在选定专业时就对未来的职业或“职业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职业认知。在高职教育中,实践教学是学生了解职业、了解自己与职业的适合度的最直接、最有效途径。学生可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校内实训实习活动,在职业环境中,了解自己的职业前景、体会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职业以及本职业的日常行为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增强对职业的认同与热爱,完善自我,挖掘潜能,通过实训体验,自行调整,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

(四)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课中培养职业技能

职业技能是人们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也是职业人奉献社会、服务群众的生存之本。高职学生已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阶段是他们一生中增长技能、积蓄能量的重要时期。他们必须获得专业知识,考取各类证书;必须拥有人际交往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

高职学生必须放弃被动的学习方式,主动采用自主性、研究性、创造性学习方法。课堂上认真接受老师讲授的各类知识,全面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各种社会技能。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获得与现实的实际操作相同的体验,逐步掌握职业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能力

人的能力往往体现在沟通上,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进行科学训练,自我培养积极良好的沟通能力。

1.训练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创设谈话情景,多用敬语、谦词等礼貌用语,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培养体态表达能力。体态是人的“第二语言”,其中表情、手势、动作、姿势等功能各不相同,能发挥替代语言表达的作用。学生在集体文艺活动中,自主训练,以恰当的手势、优雅的举止、标准的动作、协调的姿态,有效表达内在思想和气质。

(六)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1.强化团队精神。把团队精神作为学生品德素质培养的重要目标。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注入与团队精神相关的教学信息;通过集体活动和成员间沟通,自主培养团体情感,增强团队凝聚力。

2.内化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内化过程是一种体验、熏染、陶冶、养成的过程。精心组织以增强团队精神为目标的各种集体活动。在各类文体活动中,自我组织、分工合作、共同协调,在活动中尽情体验、感受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注释:

①马斌.略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及其培育[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

②④付晓容.浅谈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15)164.

③应文豹,王秋梅.高职院校构建职业环境提升职业素养初探[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40.

⑤郑巍,曹晶.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4,(28)11.

⑥毛建梁.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73.

信息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师生信息素养的调查研究,分析了信息素养的教育在高职学生的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高等职业;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1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活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时代,网络信息资源呈现方式多式多样,内容也日益丰富,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也越来越广阔。对信息的重视程度及敏感程度,对信息是否具有较强的内在需求,获取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在信息社会变得尤为重要,而这些能力的综合体现就是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一个人综合素养的一部分,是信息化社会对人的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寻找、评价、组织、应用等的基本能力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还包括了合理合法的信息交流与信息利用的素质。信息素养的培养已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重视。

在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中,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成为我国进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高校的文献检索课程及信息素养与终身学习课程等,都是专门针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开设的。作为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对我国人才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开设信息素养培养相关的课程,有助于学生在专业技能之外,掌握必要的信息检索工具,提高信息鉴别能力,增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

2 信息素养的内涵

最早提出信息素养概念的是美国的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保罗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了这一概念时指出[1]: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这一基本概念指出了信息技能、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信息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着,其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着。时至今日,信息素养的概念仍然没有统一的定论,而对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观点相对较一致。信息素养不仅仅体现在信息获取及应用的技能、能力,更体现在对信息的敏感程度、重视程度,知道有什么样的信息需求才能利用信息工具获取、加工、处理信息,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增强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等。同时,信息的获取、传递与交流应当在信息道德规范的约束下进行,应当具有强烈的信息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信息素养是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应用的一种综合能力。

3 信息素养在高职学生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信息社会中信息呈现爆炸式增长,信息的呈现及传递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这些改变进而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信息的呈现、交流方式向数字化、多媒体的方向发展,因此,信息时代对人们的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了,信息素养已经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阶段关系其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是否养成,同时,也关系着高职学生能否为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是关键因素。

3.1高職学生的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融合,促使了信息技术的产生与快速发展,也导致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存储、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智慧城市、智慧校园、工业互联、智能制造、智能办公等,都是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都是信息数字化的结果,数字化信息无处不在,能够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获取有用信息、处理与交流信息,通过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等,将决定个体能否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学生同样需要强化信息素养的培养和信息素质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其未来的竞争力。

3.2信息素养是高职学生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

2005年11月,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高层研讨会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召开,发布了《亚历山大宣言》,《宣言》指出信息素养和终生学习是信息社会的灯塔,照亮了信息社会发展、繁荣和走向自由的进程。《宣言》还指出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的核心,它使人们在生中都能够有效地搜寻、评估、使用和创建信息,以实现其个人社会、职业和教育目标。信息素养能够帮助所有人走向共同发展。信息素养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学习环境以及任何教育水平的每一个人,有助于人们不断掌握新知识、扩展探索获得的深度和广度,有助于积极、有效地开展技术知识交流,因此,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基石。

独立自主学习是终身学习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知道如何从众多的信息资源中获取用来解决问题的重要信息,知道如何位置自己的息网络,知道如何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使自己专业领域的信息资源保持不断更新,是一个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重要表现,高职高专学生学制较短,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不足,要能够满足其长远发展,他们必须要坚持终身学习。而信息素养是高职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条件、促进因素。信息素质越高,越能够促使学习者扩展专业知识面,还能够有效地控制和指导自我学习。因此,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

3.3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引起高度重视,信息素养的培养亦被世界各国列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与评价体系中,也成为当今社会各类人才的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高等职业培养的是面向应用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应当具有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强调了其专业性及动手能力。然而,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信息技术的掌握及应用在各行各业中是少不了的,而且有越来越广泛的趋势,对信息资源的获取也越来越方便,信息交流与传递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信息素养也便成为各行各业对所招聘毕业生进行综合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3.4信息素养与效率提升

作为一种应用信息资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信息素养能够有效提高一个人解决问题的效率。建筑类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经历过绘制图纸的学习过程,其中多数经历过手工制图到使用计算机软件制图、从单机版的制图软件到BIM协作平台的应用,效率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的结果。显然,同样的一个问题,获取不同的信息资源,具有不同的信息处理能力,对问题的解决效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里的关键因素是信息素养。然而,信息素养是如何提高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遇到的问题的解决效率的呢?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信息素养有助于高职学生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发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解决问题的效率;二是信息素养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三是有助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的工具;四是有助于把人力、方法、工具、内容等资源整合起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通过融会贯通,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提升工作效率。

4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

4.1 提高信息素养的认识,增强信息意识

在调查研究和访谈中发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领导、教学主管部门对信息素养的认识不足,对信息素养在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养成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信息素养作为学生的关键能力以及信息素养作为当前综合素质评价的一部分的认识也是不足的,更加认识不到信息素养的培养的首要问题是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学校应当提高领导、教学主管以及教师们对信息素养的认识,树立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摆正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位置,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学校的大力宣传和学生的广泛参与。

4.2 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与课程的深度融合,是高等职业院校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实现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这也为学校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证。

4.3 促进信息素养培养与学科专业课教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孤立的,是需要与场景相结合才能体现出来,例如建筑类学生的绘图制图中制图软件的应用、学生出行时导航系统的应用、学生购物时支付系统的应用等,学生的这些生活、学习中对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处理能力,以及基于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便体现了一个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见,信息素养不是独立的,因此,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不能是独立的,应当与学科教学、专业课的教学相结合,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信息素养的提高又能够为学科专业的学习提供了能力基础,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了保证。

4.4 加强信息道德教育,促进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道德四个要素,这四个组成要素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信息意识是先导,是整个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知识是前提,信息技能是核心,最后,信息道德是保证,其指明了信息素养的发展方向,是信息时代社会伦理道德之一,规范着信息领域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要保证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信息道德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加强信息道德教育,从而促进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

5 结束语

信息素养是信息应用的综合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化社会对高职毕业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信息素养的培养决定着高职学生的培养质量,为了提高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必须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纳入培养方案中。

参考文献:

[1] Michael B E, Carie A L.Kathleen L S. Information Literacy: Essential Skill for the Information Age (2nd ed). London:Libraries Unlimited, 2004.3.

[2] 原娟娟.高师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现状分析与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4.

[3] 劉航,刘秀丽,王江.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情报科学,2013(11):42-50.

[4] 缪向辉.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现状的定量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大连地区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调查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3(7):90-93.

[5] 王吉庆.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7.

【通联编辑:王力】

上一篇:市政园林设计论文范文下一篇:性别教育研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