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实验范文

2023-09-22

有趣的实验范文第1篇

甘茂翠

教学目标:

让学生学会观察, 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摄取习作素材,获得快乐体验,轻松习作。 教学方法:

让学生通过“看、想、说、写”的方法,说一说实验过程中的感受,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降低作文难度。 教学重难点:

把实验过程写清楚 教学准备:

小金鱼

铁架台 酒精灯 烧瓶 火柴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要送给同学们一件礼物,你们想要吗?(想) 老师的这件礼物仅供同学们参观,同学们喜欢吗?(喜欢)。

二、新知探究

1、今天,老师送给你们小金鱼,是有任务要完成的,敢接招吗?(敢)

2、请复习一遍我们的写作诀窍,这节课我们完成一次写作 写作并不难,其实是说话,先想后说有条理;你说我来听,我说你来评;你评我来写,我写你来改;咱们共同来把作文写!

3、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谁能把这可爱的小精灵描写的栩栩

1 如生。

4、学生观察后汇报

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身体,身上的鳞片金灿灿的,尾巴上的白色还带着透明呢!好看极了。

它非常可爱,嘴巴一张一闭,特别有灵性,游的时候,嘴里还会吐出一串珍珠,闪闪发光,可漂亮了。

„„

5、小金鱼可爱吧!这么可爱的小金鱼老师也非常喜欢,不过,老师今天要拿它来“煮汤”给你们吃,同学们舍得吗?说说看。

舍得:说明原因 不舍得:说明原因

同学们都是特别有爱心的孩子,真好!不过老师今天心意已决,一定要拿它做一道“鲜鱼汤”请同学们品尝!

6、请跟老师一起认识这些“餐具”:铁架台、酒精灯、烧瓶、火柴,老师马上就要点火了,此刻,你的心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说:为小金鱼担心、心情紧张„„

7、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待会儿要把老师“煮汤”的过程说清楚。

8、实验,学生观察,上台摸摸瓶底、瓶口

汇报:水开始冒泡、有热气冒出瓶口、水沸腾了,小金鱼还在安然无恙地游来游去„„

三、拓展

此刻,你想到了什么?

原来,老师是从瓶口放火,瓶口的水烧开了,但瓶底依然是冷水,

2 这说明水的导热性能差,传热主要是靠对流,如果把酒精灯放在瓶底,那就不一样了。

四、写作指导

1、接下来,我们要把这节课的内容写成一篇作文,你觉得今天这堂课怎样?(有趣,好玩,有意思,还懂得了一个道理……),那今天的作文你准备拟定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一堂有趣的实验课》《小金鱼历险记》„„

2、这节课我们主要观察了小金鱼的外形和实验过程,你觉得哪个部分详写?哪个部分略写? (“煮鲜鱼汤”的过程详写,小金鱼的外形略写。)

3、在写实验过程时,我们怎样突出同学们焦虑的心情? 从大家的语言、动作、教室气氛、同学们的表现来写,用上“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把同学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写贴切。

4、谁能把它完整的说一遍?指名学生口述作文,其余学生倾听评价,相机指导学生写出开头和结尾。

五、小结:写作文并不难,只要你留心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有作文。

六、学生写作

板书:习作《一堂有趣的实验课》

开头:外形

实验过程

结尾:这节课明白的道理

有趣的实验范文第2篇

一天下午,我在家写作业。突然,弟弟屁颠屁颠的跑来了,他兴奋的对我说:“哥哥,今天老师教了我们一个科学小实验,你想不想知道?”我心想:正好老师让我们做个试验。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想到这里我不假思索:“好!”弟弟听了我的话,诺有所思的说:“但是做实验要一个钢笔笔盖,你有吗?”虽然我不知弟弟搞什么名堂,但我还是忍痛割爱的把钢笔笔盖给了弟弟。

只见弟弟接过笔盖。到水龙头下接了点水。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水溢出笔盖面一点点,但是并没有溢出来。我吃惊的望着弟弟,希望他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弟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说:“这谁没溢出来。接着又对我说:“为了防止你说我作弊,所以我决定剩下的步骤让你做。”我听了,一蹦三尺高,答道:“好!”弟弟郑重的将笔盖递给我。有模仿大人的语气,拖长声调的说:“首先将笔盖放到桌底下。”我照办了。大约过了十几秒钟弟弟说:“行了。”我拿出来。弟弟问我:“你说如果把这个笔盖倒过来会怎样?”我毫不犹豫的说:“溢出来。”弟弟听了,大声说:“错了。”我听了十分疑惑。于是把笔盖倒过来。正如弟弟所说睡没溢出来。我连忙问弟弟:“为什么?”弟弟故作神秘的说:“不告诉你。”

有趣的实验范文第3篇

学生们喜欢上实验课, 喜欢在实验中自己动手操作。如果科学老师在实验教学中, 不能很好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实验教学只能是在闹哄哄中开始, 在乱糟糟中结束, 导致科学探究的目标不能落实, 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无从谈起。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 科学老师怎样才能上好科学实验课, 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

一、在实验教学中科学老师应树立“组教学”的观念, 从四个方面具体做到以点带面, 组织好实验教学的纪律, 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

(一) 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我根据学生座位、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这些方面的情况, 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每个小组的学生个体情况不同, 存在着许多差异, 这样小组内部是异质小组。但每个小组的整体水平相当, 小组之间是同质分组, 这样分组使学生之间的感染和影响达到最好效果。每个学期实验小组建立后, 基本不变动, 这样有利于学生之间合作的熟练和默契, 也利于教师的实验教学管理。

(二) 依靠小组长进行小组管理

选择、培养小组长是小组活动的关键, 也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开展学生自主性学习活动的关键。在选举小组长时, 我提出选举的要求和条件, 然后小组成员根据这些条件, 由小组共同表决通过谁当小组长。教师在实验教学中, 帮助小组长激发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 小组中每个人的表现都和小组息息相关。

(三) 实验组作为教学对象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把教学的个体要看作是一个组, 充分深入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去, 掌握每组学生的学习状况,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作细致的组织工作, 促进小组学习。比如, 通过提问:“你们小组是怎么研究的?”“你们小组的实验结果是怎样的?”“你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等等, 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必要的检查和指导, 对小组之间的活动情况组织有效的交流, 以此来提高小组活动的效率。当我们不断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这样合作学习就会逐渐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四) 建立实验教学的组评价

把科学实验能力作为学生期末考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计入考评范围;学生在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为考评的依据;小组成员间进行自我评价和互评。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 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实验小组的建立, 有利于老师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实验纪律、实验情况和实验效果的管理。这样比管理一个个的学生要容易得多。

二、在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 让他们把握实验探究的方向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达到自觉参与并主动学习, 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 不知不觉地卷入科学实验的探究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儿童的心理、思维活动的特点, 创设符合儿童心理、年龄特点的问题情景,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使他们有激情、有渴求地卷入自行探索、自主学习的课堂情景中来。

在创设情景时, 老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快捷、方便、信息量大的特点, 通过它来展示情景感染学生, 引发他们追求新知的动力。

在每个精心准备的“问题情境”中, 适当强化了学生的学习目标, 让学生明确实验的方向, 了解探究的内容。例如在上《水的浮力》一课时, 应用多媒体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的画面是:一群小朋友在踢球, 球突然被踢入洞中, 谁有办法将球弄出来?孩子们被有趣的场面所吸引, 好奇心一下被调动起来, 七嘴八舌出谋划策, 水到渠成地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课堂要研究的问题上来。又如在《火山爆发》一课中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赏火山爆发时的壮观场景, 他们无不被吸引、震撼, 探究火山爆发原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

兴趣是最好的动力, 只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 老师的实验教学很容易开展。

三、让学生收集事实材料, 整理研究材料, 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即发现过程

这一过程中老师应积极主动地启发、引导、鼓励和帮助学生, 使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观察、实验、研讨和探索的实践活动中。在学生研究时, 我们尽量不要过多地干扰学生, 也不能领着学生一问一答的齐步走, 直奔结论, 而应把有结构的材料交给学生, 让他们尽可能地发现各种现象和规律, 经历像科学家那样去认识事物的探索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 我们鼓励各个小组的学生自定实验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他们在没有任何紧张和压力的氛围中, 愉快地、自主地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和实验材料, 并自行研究。例如在上《电磁铁》一课时, 在研究“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时, 有的学生选取“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电流有关”这个问题来研究, 他们选用的实验方法是增加和减少电池的数量;有的小组选取“电磁铁磁力的大小是否与线圈有关”, 他们选用的实验方法是变动线圈的匝数。不管学生的实验方法和材料怎样变, 他们研究的方向是一致的。而抹杀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个性, 让全班学生在老师的统一指挥下, 做一模一样的实验, 然后全班直奔结论的做法, 是不可取的。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材料, 也可以让他们在课前自带一些材料在课堂上研究, 这样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大有好处的。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充当怎样的一个“角色”, 也是关系到学生实验成败的重要原因, 教师只有做到课前对学生自行探索活动精心设计, 充分准备, 课中对学生自行探索活动全力帮助, 大力支持, 才是真正的角色到位。

让实验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部分, 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科学的一种方式, 学生会安静下来, 也会学会认真思考的。

四、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活动, 这是实验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的研讨:

1、体现民主化的教学思想。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全班研讨的一员, 是一个旁听者。只有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平等的位置上, 学生才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敢于大胆发言。即使学生说错了, 教师也不能随意打断学生的发言。要让学生把话讲完, 并针对矛盾处再征求其他学生的看法。总之, 教师在研讨中要听取不同意见, 不能轻易地肯定或否定什么, 也不要用语言和表情干扰学生的研讨和发言, 将自主探讨的权利交给学生, 乐于当学生的“听众”和“观众”。

2、规范研讨中的纪律。在研讨中教师的“听众”地位并不能动摇教师的指导作用。研讨中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 周密的组织, 细致的安排。研讨活动恐怕很难开展。毕竟研讨是群体性的教学活动, 学生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积极的研讨兴趣, 研讨工作也不会顺利进行。

3、教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将个人讨论与小组讨论结合, 小组讨论与全班讨论结合,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 规范的班级研讨的气氛。

4、研讨中应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在研讨教学中, 教师应克服急噪心理, 不能提出一个问题后, 就急于让学生尽快答出, 给学生思考时间太少, 通常不过1分钟左右, 这样短的时间催促学生, 极可能把研讨变成一种学生的“表现”, 学生会揣摩教师的表情和语气, 尽量顺从答出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只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他们独立思考, 充分讨论, 争论, 回答问题才具有完整, 准确的特使, 才能形成研讨时的高潮。

摘要: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实验去发现、理解、运用的。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 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 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地探究, 激发孩子们的创造精神, 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有趣的实验范文第4篇

《有趣的测量》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对这部分知识的延伸与发展。主要的知识点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橡皮泥,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橡皮泥的体积的方法(把橡皮泥捏成长方体和正方体)。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在学生对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测量束手无策时,我又创设了让学生回顾“乌鸦喝水”这个情境,更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有的学生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趣的实验范文第5篇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经历了千年变迁,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而南京方言也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京方言目前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然而根据史料记载,南京话在魏晋时期以及魏晋以前都是隶属于吴方言的。本文从南京方言的起源开始,通过史料记载的纵向对比和其语言特点与周围的吴方言的横向对比,在几个重点历史时期找出南京方言的历史变迁,论证南京方言是由吴方言向北方方言转化的。并探求出影响南京方言转变的外部原因,分析南京方言的现状,寻求保护南京方言的方法。

关键字 吴方言;江淮方言;历史变迁;语言融合

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与北京、安阳、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文化古都。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后,在今天南京的中华门西南侧建城,开创了南京的城垣史,迄今已有2471年。

公元3世纪以来,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留下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南京地理位置优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钟山而扼长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的南京,其文化和语言也经历了漫长的变化,根据史书记载和后人的推断,南京话最早是属于吴方言的,而目前南京话被划分为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这其中的变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还原历史面貌探求个中缘由并提出可靠有力的证据。而追溯南京方言的变迁和发展也对现代南京话的保护与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 南京方言的历史演变

商代末期,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来到江南建立吴国,以今天苏州为都城,逐渐发展壮大,领长江下游两岸地区。春秋时期吴国强大,向北扩张,最早的南京城在这种情况下建立。据《建康实录》里记载:“越王筑城江上镇,今淮水一里半废越城是也。”淮水指秦淮河,废越城在今南京中华门外右侧,越城筑于周元王四年,这是南京城最早的起源。随着城市的建立,人口的聚拢,南京本土语言在此繁衍发展起来。三国时,吴称建业,西晋灭吴后改称建邺,又因避讳司马邺讳,改称建康。隋唐以后有蒋州、江宁、上元、白下、升州等名称。明代始称南京,历史上通称金陵。和南京的称谓一样,南京话也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

(一) 六朝前期南京话属吴方言,同时存在一种外来方言

据有关史料记载,六朝前期的南京方言属吴语系统。南朝乐府民歌中,有一类题为“吴声歌曲”的民歌,这类民歌,多流行于长江下游一带,是用吴方言传唱的歌曲,温柔敦厚、婉转缠绵,歌词中有相当部分保留有一个典型的吴语词汇

“侬”。据统计,吴歌《华山畿》二十五首之中,用“侬”的有五首,占五分之一,《读曲歌》八十九首之中,用侬的有二十二首,几乎达到四分之一[1]110。孙吴西晋之时建业城绝少有外来居民,人口变动极不明显,无论普通百姓还是统治者及官兵都是当地土著,据《世说新语·排调》记载“刘真长始见王丞相,时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弹棋局曰:何乃渹!刘既出,人问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奇,唯闻作吴语耳。”王丞相指王导,东晋初年大臣。刘孝标注云:“吴人以冷为渹。”这件事发生在建康,王导王丞相会见刘真长,刘真长名惔,字真长,沛国相人。刘是北方人,王导和他谈话仍用吴语,可见当时的建康话也是属于吴语区的。袁家骅先生也在其著作中写道六朝时期“金陵方言似属吴语范围” [2]232。

但是,自四世纪初晋安永嘉之乱以来,怀帝愍帝相继被俘,北方人民遭到巨大灾难,争相南逃避乱。到晋元帝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北方的世家大族更是大举南迁,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王、谢两家,居住在今南京夫子庙附近的乌衣巷内。建康是京城,是南渡客户最集中的地方,随着大量北方人的涌入,北方官话开始在建康流行,特别是从旧都洛阳南来的人带来了洛阳话,结束了有史以来吴方言垄断江南的局面。但这并不意味着吴方言被彻底取代,南京方言在此就彻底向北方方言转变。事实上东晋时期,吴方言仍在南京方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晋郭璞注《尔雅》《方言》,其中称“今江东人呼某为某”、“今江东呼某”、“今江东音某”等,共一百七十余条。但是建康是江东首府,地位十分重要,郭璞在区分方言时并没把这一地区另外处理,可见当时的建康话在吴语范围中[3]38。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南方土著居民中的士族阶层颇为时兴说北方话,吴方言与北方方言在建康并存的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南朝颜之推在《颜氏家训·音辞篇》中描述当时建康方言状况时说:“易服而与之谈,南方士庶皆操吴语,所以‘数言可辨’;北方士庶皆操北方话,所以‘终日难分’”。语言成为区分南北士庶的一个标志。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个时期的南京城内存在着两种方言并存的现象,一个是以洛阳话为代表的北方方言,另一个是南京土语为代表的吴方言。

(二)隋唐、宋、金、元时期南京方言进一步向北方方言靠拢

南京在六朝三百年间,经过历代的建设,在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很发达,到梁武帝时期,成为当时我国最大的城市。但是经过侯景之乱,建康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建康一百多万居民大量减少。隋兵灭陈后,隋文帝又下令“建康城邑,平

荡耕坑”把南朝偏安的基业彻底根除[4]123。建康经历这两次大破坏,人口变动很大。隋唐两代对金陵都采取抑制政策,但是由于金陵的重要地位,还是逐步恢复,南唐建都南京,经济文化相当繁荣,其中当地居民中不少是来自北方。南唐后期,宋兵南下,金陵人又经历了一次大聚散。北方人参与其间,推动金陵话继续向北方话转变。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北方人民又大量南来,早期多集中于建康,随后金兵破江宁,次年抢掠烧杀而去,建康遭毁灭性破坏,遗留下的居民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这次浩劫后,大批北方人逃来,而且多为汴洛人,后来建康又逐步繁荣起来,在这一人口聚散过程中,南京话自然又向北方话进一步转变。元初金陵人口只有九万五千人,比南宋《景定建康志》所记载四十三万人大为减少,由此可见其中人口变动之大。

(三)明清时期南京方言结构有所变动

明朝时期,朱元璋建都南京。据史书记载,明初南京人口变动很大,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十三云:“初明太祖之下金陵也,虑反侧,尽迁其民于云南,而徙南直隶浙江民二万户于京师,充仓脚夫。命户部籍天下富民万四千三百余户,徙其家实京师,曰富户。”时至今日,昆明、西宁等地有许多人都说她们的祖辈是明初从南京迁来,昆明方言到现在还和南京方言有某些共同点,在风俗习惯上也很相似[5]43。而迁来的富民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数来自江浙地区。他们的语言极其复杂,由于吴语区的语言较多,可以推测,当时的南京话中的吴语成分有所增加。由于南京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因此南京话也被作为官话广为传播。明初官修的《洪武正韵》就是以当时的南京话为主体,“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的基础上编订的。由于南京话在前面历朝的演化中已经趋近于北方方言,而中原汉语自古为全国通语,因此为了更好地行使官话的职责,南京话被官方修订为更接近中原汉语。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如利玛窦、金尼阁等,他们就是学习了以南京话为主体的明朝官话。他们回国后著作的《西字奇迹》和《西儒耳目资》用拉丁字母拼音方案拼写汉字,采用了汉语传统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五个声调,是符合当时的南京话的。直至清代,南京话的官话地位才被北京话取代。清代直到民国期间,南京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经历了几次战争涂炭,无论是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日军大屠杀,都给南京本地人口带来巨大的冲击。随后填充来的人口大多来自江淮方言区的苏北一带的人

民,南京方言的北方话成分又大大增加,对向北方话转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这样漫长得历史变迁,南京方言已然逐渐的脱离了吴方言向北方方言靠拢。

三 南京方言中的吴语痕迹

虽然目前南京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已经与吴方言相去甚远,特别在语音上,已经很难寻找到吴方言的痕迹了,但是通过研究词汇,我们还是能发现不少南京话与吴方言相通的地方。【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卷一[6]8,有方言一篇,所举皆明代中叶流行南京之常用语。“南都方言,言人物之長曰‘苗條’,美曰‘標誌’,蠲曰‘乾淨’,不蠲曰‘齷齪’、曰‘邋遢’„„;其不聰敏者曰‘鶻突’、曰‘糊塗’„„”其中所列的词语如“龌龊”“鹘突”是吴方言也在使用的词汇。

《江苏省志 方言志》第五章[7]43常用词对照表中江苏各地的方言词汇都有列举,其中一些词汇,南京方言和吴方言区的苏州方言有着相通之处。如“正宗、地道”苏州话会说“道地”,而南京话即说“地道”也说“道地”。形容不错,苏州话说“蛮好”,或者“勿错”,而南京话也习惯用“蛮好”,等等。

不难看出,南京方言中还和吴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吴方言相对稳定和保守,而南京方言经过几次动荡变迁,相对易变和开放,和吴方言间的联系已经越来越远了。

四 探究南京方言演变因素

(一) 空间因素

又可称作地域因素,南京地处长江下游沿岸,靠近东南沿海地区,是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且地势开阔平坦,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人口流动量大,相对开放和包融的地域。因此在南京这里,融合了多民族多地域新事物新思想的复杂文化,这种文化的包容性也带动了语言的开放和包容性。我们知道南方方言,如吴方言、闽方言等等许多词汇到现在都沿用自古语,保留的相当完整。而南京话中词语的更迭十分频繁,从古流传下的词汇几乎没有了。易中天在其著作《大话方言》中解释道:南方坑坑洼洼,重重叠叠,云遮雾障。南方更向往“鸡犬相闻,民至老

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生活[8]24,而南京通便的地理位置和条件也使得其很难保持吴方言的语言特点。

(二) 人的因素

根据史料记载,我们能轻易的发现,南京不仅仅在空间上人口往来频繁,在历史的时间层面也经历了多次人口聚散。人口的巨大变动带来的是对南京原有文化和语言的冲击。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种性质决定它的发展只能是渐变的,而且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平衡的。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发展的两大特点[9]177。因此虽然南京话早在六朝末期就已经存在两种语言并存的现象,但是真正的完全脱离吴方言转而投向江淮方言也经过了极其漫长和反复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点: 1 人口迁徙导致外来方言在同化本地语言的同时留下了原住民语言的底层

根据史料记载和语料资源我们可以推断出在六朝时期南京方言是属于吴方言区的,随着永嘉之乱北方人口大举南迁,带来了包括洛阳方言在内的北方方言。在接下来的数百年时间内,随着一次次北方人南迁带来大量的北方方言,南京方言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已经属于了北方方言的江淮次方言。虽然南京方言已经由当地的吴方言转化为了江淮方言,但是在今天我们仍能在今天的南京方言中发现吴方言的痕迹。可以说,形成现在的南京方言很重要的原因是人口迁徙,同时也离不开在人口迁徙前的原住人口的语言作为现在南京方言的基础。 2 多层次、多来源的移民层层叠加,形成了层叠型的方言结构

南京历史上经历了大大小小数次人口聚散,补充到南京人口既有北方方言区的人口,亦有来自南方吴方言、赣方言等方言区的人口,同时人口迁移的年代各不相同,在多种方言与南京原住民方言的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方言层叠的现象,构成了现在南京方言的形式。

3 人为的设立通语促进了南京话的转变和传播发展

南京在历史上有六朝古都之称,是多个王朝的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其语言必定会作为官方语言广为传播,特别是在明代,南京话作为全国通语的基础为全国通用甚至流传海外。但纵观历史,中国帝都多建在北方,除南京外通行的通语也都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因此南京方言要成为全国通语其无论是语音还是词汇语法上都要受到北方方言的影响,被人为的加以规范和整理并大面积推广使用,使

得南京方言不仅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发生转变也在成为通语的过程中受到规范和转变。

目前的南京话,虽然已经不再是全国通语,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普及,南京方言也受到极大地影响,已经逐步在向普通话靠拢。

南京方言的现状

在今天的南京市区,并存着两种南京话,称为“老南京话”(被称为“地道的南京话”)、“新南京话”(一般所指的“南京话”) 。所谓“新”、“老”,也仅就当代而言;相对于历史长河中各个时代不断变迁的话音则没有意义。目前南京城区同时并存着老南京话社区、新南京话社区和普通话社区。普通话和新南京话之间很容易沟通,而和老南京话则较难沟通。老南京话,即一般所指的“地道的南京话”,俗称“白话”,是明清两代南方官话的代表方言,它和北方官话的最大不同在于保存了入声系统,往往被称为“真正正宗的南京话”。老南京话主要通行于老城区的南京本地居民社区,流行于城南及城西的老南京居民中。此外,古代南京居民移居外地而传统保持较好的群体,如西南地区屯堡“京族”的屯堡话,和老南京话有接近的地方。老南京话和新派的南京话分歧较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老派的南京话有尖团之分,而今天60岁以下的南京人已经不能够区分。如,老派南京话中,“江”和“浆”,“千”和“牵”都是不同音的,而现在它们都同音。

2.老派的儿化音很丰富,新派的儿化音在消失之中,这可能是受附近扬州、镇江、芜湖以及南京郊区的江浦、六合方言的影响(这些方言都无儿化)。

3.老派的卷舌音zh,ch,sh ,r有区分,如:“张”与“脏”,“竹”与“足”都不同音。而新派的卷舌音只出现在i和e前。如:“迟”和“词”能区分,而“张”和“脏”不区分。

4.老派的an,ang不能区分,如“关=光”,而新派受普通话的影响,则能够区分。

5,.普通话中读e的非入声麻韵字今天的年轻人都读成如普通话的e,而老派则读[E]或[EI];普通话里读e的果摄字,老派都读[o],而新派[o]和[γ]任意

读[10]20。

以上是语音上的差别,新、老南京话在词汇上的差别也很大。对于许多老方言词,使用新南京话的年轻人都会感觉陌生,比如“手勒儿-手帕、捋绳儿-窗帘、孟浪-冒失”等等,同时老南京话中常用的儿化词和以“子”结尾的词,如“筷儿、小孩儿”等,如今在新南京话中也很少使用了[11]86。今天南京城区的年轻人,大多已经不会说纯正的南京话了,这一点就连南京人自己也承认说的是“南普”。而江宁,江浦等地还保留着比较正宗的方音土语,但是由于南京是政治文化中心的缘故,郊区人到了南京市区也会改说不纯正的带有普通话味道的“南普”,或者直接讲普通话。如果再不加以保护,过不了多久,这种正宗的南京白话就再也听不到了。可见新老南京话之间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了,并且老南京话迅速衰退,新南京作为主要方言已经成为目前南京话发展的趋势。

通过史料的记载和后人的推断以及南京方言中残存的吴方言的痕迹,我们可以推断南京方言最开始是属于吴方言的,经过长达千年的历史演变,及其特殊的地理因素和人口变迁,南京方言逐步向北方方言靠拢,目前属于北方方言下的江淮次方言,并有进一步向普通话靠拢的趋势。

普通话的推广对于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普通话的推广,许多方言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逐步向普通话靠拢,这并不利于文化和语言的多元化发展。目前来看,在南京青少年中,老南京话已经很少人使用了,出于对本地方言的保护,建议在提倡普通话的基础上同时加强对青少年南京方言的教育,加强他们对家乡语言的认同感,这将不仅仅是对语言的保护,也是对南京古城千年历史和文化的保护。

参 考 文 献

[1]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有趣的实验范文第6篇

——據說是因為他愛上了那只兔子。

但是,那只兔子並不愛他。兔子喝n加侖的咖啡,聽搖滾High歌,幾天幾夜地不睡覺。

——據說是因為他愛上了那只熊貓。

但是,熊貓一點也不Care他。熊貓把五彩的油彩塗在身上。

——據說他愛上了五彩的鸚鵡。

但是,鸚鵡覺得熊貓一點兒也沒品位。鸚鵡學游泳,爭取每天憋氣能多一分鐘。

——據說鸚鵡愛上了小魚。

可是,小魚覺得鸚鵡特別Trouble,小魚整天戴著頭套,吹泡泡。

——很明顯,他愛上了阿狸。

阿狸因為掛的時間太長,掛了。

所以,後面的每一段愛情故事就這樣悲傷下去……

上一篇:克服困难的作文范文下一篇:西方建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