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

2023-09-18

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部成立于二0一三年二月,专业部自成立以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和谐、文明、务实、创新”的校风,秉承“成人、成才、自信、自强”的校训,以立德树人、博能强技为宗旨,以学生成才、家长满意、社会认可为办学目标,全体师生团结协作,真抓实干,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专业部现有学生三百八十余人,专职教师三十一人,兼职教师四人,其中高级职称十人。二0一三年七月机电党支部被学校评为先进党支部。。

未来几年,机电技术应用专业部将坚持以学校“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为中心,围绕两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积极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全面实施“模块化、阶段性”管理模式,构建教学管理多元化评价模式,精心做好三门精品课程开发和两门校本教材编写工作,培养三名专业带头人、七名骨干教师和六名“双师型”教师,使在校生规模达到600人以上,双证合格率达96%以上,就业率达100%,全力创办“规范+特色”的专业部,努力培养“合格+特长”的毕业生。

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的重要环节,文章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从目标、内容和管理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情况,提出了“一体两翼、阶段递进”的教学目标体系和“四段式”的教学内容体系,通过阐述教学管理体系的6个组成部分,确保实践教学体系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高职;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

作者简介:王继水(1965-),男,江苏常州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潘雪涛(1973-),男,江苏常州人,常州工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教育管理;朱轩(1982-),男,江苏镇江人,江苏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2015年度江苏省教改课题“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15JSJG115),主持人:李俊生、潘雪涛。

随着现代化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和升级,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是,由于目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局限于专科层次,培养出的技术型人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型的产业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仍处于内涵建设阶段,与本科层次办学要求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贸然将现有的高职院校升格成本科院校,将会出现“高职教育质量的滑坡或高职教育体系上新的断层[1]。为了改变高职院校的办学现状,实现职业技能教育向本科及以上的合理衍生和有机链接,2014年国务院颁布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文件,提出 “在办好现有专科层次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2],为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阶段与应用型本科教育阶段的实施分段培养提供了政策保障。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与常州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实施专业对接,开始试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试点项目,按照“专业对接、课程衔接、实践导向、专本一体”的建设思路,构建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在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人才培养阶段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应遵循应用本科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工程设计能力。通过对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工作过程、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等要素的分析,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构建遵循“一体两翼、阶段递进”的原则。其中“一体”是指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围绕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为主体,“两翼”是指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为辅助,高职阶段和应用型本科阶段根据定位不同在能力培养上遵循“阶段递进”的原则,逐层推进,如图1所示。

在专业知识上,高职阶段主要培养学生掌握面向电气自动化设备公司、电气自动化集成公司,从事电气自动化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等岗位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阶段则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技术、控制技术和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电力系统等系统工程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在职业素质上,高职阶段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软件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基础职业素质;应用型本科则进一步提升对工程素质、职业资格素质的培养。在专业能力上,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高职阶段倾向于操作能力、生产能力、维护能力和销售能力的培养;应用型本科阶段则上升到设计能力、工程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总之,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技能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目标的构建必须以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专业知识、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以理论教学和项目实践落脚点,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的潜力,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落实实践教学目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策略[3]。根据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典型性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的调研和分析,分段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根据岗位技能培养的一般原则,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顺序,构建“四段式”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主要由基础技能实训、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四个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分段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由低到高的层次安排实践教学课程顺序,并将电子电工行业规范标准融入到实践教学课程之中,提高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质量。其中在高职阶段安排电工实训、电子实训、钳工实训等电工电子类基础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电子电工基础操作技能;专业专项技能实训通过“工业机器人系统编程实训”实践课程展开,依托“PLC技术”、“单片机技术与C语言编程”等理实一体化课程,实施围绕电装工业机器人项目展开的相关项目实践,重点培养学生信息分析和软件应用的能力;专业综合技能实训主要培养学生掌握自动化设备电气系统的设计安装及调试的能力,这个阶段注重学生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综合能力培养;顶岗实习阶段是对学生前三个阶段实践能力的最终检验,通过企业真实环境和项目的锤炼,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

应用型本科阶段则在高职阶段的基础上,不再安排基础操作类的实践课程,在专业专项技能实训中,主要安排软件开发、计算机及控制类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技术开发能力;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则通过选修的方式,在“电力工程”、“电机控制技术”、“楼宇消防安保技术”等专业选修实践课程项目中,学生可以自行选择方向进行实践操作,这个阶段重视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阶段让学生进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团队中,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是组织、协调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在构建分段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时,根据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实施方法,将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分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践课程管理规范、实践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践教学过程实施控制、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以及实践教学效果反馈和改进等6个部分组成,如图3所示。

在分段培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中,人才培养方案作为纲领性文件由常州工学院和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团队与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开发,确保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安排的合理性。实践课程标准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针对具体课程执行过程的教学大纲,规定了实践类课程的课时、教学内容和考核方法,是实践课程实施的执行文件;教学实施与控制环节是对实践课程准备、设计、施行检查和评价各个环节的管理和监控,不同类型的实践课程需要根据各自课程的特性施行,并对实践课程的各个实施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详细设计;考核评价是对实践课程教学结束后,对实践课程教学质量有效性的判定,根据工作过程表现和工程项目质量等因素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实践教学效果反馈是对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课程标准是否合理的有效验证,通过走访毕业生和实习单位了解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情况,为专业进一步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实践类课程管理规范是围绕规范实践类课程开展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实践课程实训、企业定岗实习、专业毕业设计等方面的管理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中实践教学活动的展开都需要以实践类课程管理规范为指导,确保整个实践教学活动有章可循,教学检查有制度可依。

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分段培养的实践效果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3+2”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后,在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常州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之间进行联合教学试点,经过多轮的教学实践,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提升具备良好的促进效果。

(一)形成了岗位能力层次递进的“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联合欧姆龙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有限公司等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和自动化设备应用企业,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入手,依据电气自动化技术职业岗位中设备制造、设备组装、设备运行调试和设备保养维护的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真实企业项目为载体,按照基础技能、专业专项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企业顶岗实习四个层次递进关系,形成“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高职和应用本科阶段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有效衔接。

(二)实施了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首先,校企共建的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于引入企业项目资源,使得校内课程教学项目具有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明显提高,能够很好的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其次,通过企业项目的实践,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第三,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项目,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现状,明确专业的就业岗位,对合理规划个人职业发展和增强就业信心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第四,通过解决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实问题,学生能够对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加融会贯通,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明显加强,岗位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构建高职与应用本科分段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实现了高职教育与应用本科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建设思路,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檀祝平.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3(24):80-83.

[2]张祖华,丁泗.高职与本科“3+2”合作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3):27-28.

[3]郭德怀,王峰.高职院校“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J].职教论坛,2014(5):84-88.

责任编辑 王国光

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本文主要介绍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分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路径,并着重对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电一体化;课程体系;能力培养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兴起的一类新型教育,主要以应用为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这既是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向。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机械技术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性学科,是在信息论、控制论以及系统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在教学计划中需要让学生既懂机械又懂电子,教学内容涉及到机械、电子、计算机三大学科,而这三大学科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在两年的有限时间里全部传授给学生,这种专业定位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最终造成了学生既不太懂机械,也不太懂电子的情况,很难实现培养目标。现行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并不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明显偏重于机械方面,并没有将电气控制以及数控技术应用的地位凸显出来,而后者又恰恰是当前实际应用的重点。

同时,体现现代工业发展水平的课程设置有待突破,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也很少组织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存在方向单一、市场适应力弱的明显缺陷,难以满足行业发展以及就业岗位的需求。一些高职院校采用的部分机电一体化专业教材内容陈旧,与机电一体化先进技术并不相符,且课程体系内的各门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之间相关的知识并不能得到有机的渗透,每门课程都要保持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反而影响了彼此之间的融合,忽视了专业知识的综合性,这并不利于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更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理论课的比重要明显大于实践课,教学实践训练水平并不高。由于资金的限制,很多高职院校缺乏机电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实训设备,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以及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后,严重影响了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的开展。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和路径

1.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建设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定、课程结构的调整等诸多环节,所有的一切都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首先要确保能够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改革要从课程重组和教学内容重新选定入手,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与课程体系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设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单元化、专题化、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应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需求出发,以技术应用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入手,对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等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具体而言,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其一,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课堂,以确保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更富有针对性和适用性;其二,注重市场调研,课程设置要考虑与区域经济的联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贯彻产学结合思想,除了要反映企业的岗位需求,还要遵循学生当前的学习规律和今后的职业成长道路;其三,课程体系改革应建设宽泛的专业基础理论框架,将素质教育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以满足机电一体化技术快速发展和學生今后就业的需要;其四,课程体系改革应加强机电一体化实训室的建设,制订与学生实践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学生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其五,课程体系改革要明确职业资格考试的内容和要求,将相关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加强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总之,课程体系改革要以能力为本位,即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

三、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1.遵循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课程体系设置应强化专业方向

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就要遵循以能力为中心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来开展教学活动,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对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防止重复现象发生。课程体系设置应强化专业方向,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充分考虑到与地方经济的联系,拓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路径,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2.注重“机”与“电”的联系,课程体系设置应更具应用性

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就要注重“机”与“电”的联系,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里,合理安排机械与电子的学习时间,确定相应的课程,注重知识之间的渗透,使其能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真正成为既懂机械又懂电子的综合性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体系设置应强调机械、电子以及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结合,使课程设置更具应用性,而不必完全在意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的制订应以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准,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3.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建设一体化综合实训室

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就要对现行的课程设置加以调整,将某些与实训课有关的专业理论课,融合到实训课中,采用一体化教材、一体化教师以及一体化教室,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这样既节省了教学资源,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在理论指导下的技能训练,能够使学生掌握更具实用性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实训是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使实训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有必要建设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以满足机电一体化技能培训的需要。实训课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如对学生电机驱动的培训、编程控制技术的培训、传感器检测的培训等,这是培养学生掌握职业技能的关键环节,因此,实训课的开展一定要有真实的机电一体化实训设备予以辅助。机电一体化的综合实训室的建设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具真实性的综合学习平台,借助职业化的实训设备,培养出职业化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四、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1.机电一体化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职业基础能力课程包含了机电一体化专业最基础的理论和知识,主要培养学生较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内容,主要有机械技术基础、电气技术基础以及计算机技术基础。

机械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机械制图和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图结合机械CAD进行综合实训,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产品零件和装配图的能力;机械设计基础主要包括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运用机械CAD技术进行机械设计和加工编程的应用能力。

电气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主要有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基础。电工基础涉及到电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电磁和电磁感应、电容、磁路等内容,电子技术基础涉及到半导体器件、集成运算、集成触发器、直流稳压电源、组合逻辑电路、数/模转换等内容,结合电工综合实训和电子设计自动化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日常电工工具、电工测试仪器仪表、电子仪器设备以及设备维修的能力,还有运用计算机绘制电路图以及设计相应的印刷电路板的能力。

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有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语言基础以及单片机原理和应用,结合单片机综合实训,主要培养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以此来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以及“全国单片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师证书”。

2.机电一体化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

机电一体化职业技术能力课程是指那些必须落实到实际岗位能力应用的课程,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应用内容。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主要是以岗位必需的能力为主线来进行课程设置,这部分课程多是技术相对独立的课程,课程内容主要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构成,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主要依靠这部分課程的教学和实训来得以实现,因此,这部分课程必须突出应用,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机械控制技术、机电设备检测与维护技术、自动生产线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其中,机械控制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由电机与电力拖动、电气控制与PLC以及液压传动与气动三部分组成,结合液压传动与气动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电机的基本原理、主要结构、性能及应用的能力,还有设计、安装和调试典型液压气动控制系统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获得“全国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师证书”。机电设备检测与维护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有机械设备修复技术、机械设备故障诊断技术等,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进行测试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自动生产线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有自动生产线的基本机构、控制和管理基本方法,结合自动生产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进行典型自动生产线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以及维护的能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课程内容主要由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分析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两部分内容组成,结合机电一体化技能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组装、调试、维护的能力,并通过这些能力获得“机电一体化专业职业技能等级培训证书”。

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新技术发展的需要,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建设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正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对其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和探讨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福固,王恩凤.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8,10(2):31-32.

[2]王恩凤,李福固.以综合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基础——浅谈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8,12(4):10-11.

[3]陈云庭,钟波.新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建设[J].大众科技,2006,13(7):159-161.

[4]施卫保.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29(9):9-11.

[5]姜鑫,刘龙江,修学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构建“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双证融通”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J].学理论,2011,13(1):252-253.

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摘    要:文章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背景和基础,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专业群建设思路。通过专业群建设,以期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专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集成化能力培养,形成教育与社会集成发展战略的核心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专业群;产教融合;产业链;集成发展;教学改革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互动,产教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已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主题[1]。在这种背景下,很多地方高校开始主动走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之路,许昌学院也进行积极探索,开展了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旨在进一步推动许昌学院转型发展,加快构建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型产业相衔接的特色专业体系,并提出主动适应许昌市产业发展需求,以专业对接产业为主线,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为根本任务,打造深度融入产业链的专业群建设指导思想。

一、电力装备与制造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背景

许昌学院开展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着力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驱动力,学校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就电力装备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来讲,有其特殊的建设背景。

1.从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背景来看: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电力工业面对规模创新高、技术领跑、结构更优化的发展态势,需要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的电力行业人才做支撑;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等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加大电力工业人才培养改革,主动适应电力行业的高速发展态势;《中国制造2025》把智能装备、智能产品以及生产过程智能化作为经济战略中的优先发展重点,强调制造环节中以高度柔性与集成的方式进行,对制造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电力装备制造业振兴和产业升级,急需在电气装备领域中,加大电气、制造、智能技术集成应用与智能人才的有效结合,改变电力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模式,从大背景来看,急需通过专业交叉融合,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

2.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新型工业化的推进,电力是重要支撑。推动“中国制造”加速走向“中国智造”,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制造业是发展重点。从《河南省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中国制造2025许昌行动纲要》等文件来看,要形成以中原电气谷产业集聚区、平高电气城、许继电气城为载体,以深化与国家电网战略合作为主要途径,形成完整的输变电装备制造体系,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电力装备研发中心、制造中心、系统集成中心,发展成为面向世界的产业发展平台和重要的电力装备出口基地。许昌正在着力建设全国电力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以许继、森源等骨干企业为龙头,以电气谷为核心,形成电力装备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必将需要一大批从事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的电力装备制造技术人才作为支撑。

综合以上,着力提升现代工业核心竞争力,电力装备制造类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开展电力装备与制造专业群建设,实现各方面资源整合,形成与地方、企业融合发展态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快速发展培养技术人才。

二、电力装备与制造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基础

实施专业群建设项目,必须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支撑和优势特色。就电力装备与制造产教融合专业群来看,该专业群建设能够结合许昌及其周边地区的产业布局、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着眼于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2]。目前,专业群建设已具备了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践平台、师资团队和校企合作等基础条件,具有进行专业群建设的必备条件。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许昌学院抓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发展机遇,将电气信息类专业确定为重点发展专业,将机械类专业确定为重点培育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和通信工程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这些专业能够充分融入到中原电气谷、许继电气、森源电气、远东传动、许昌烟机厂等电气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通过加强电力装备与制造类相关专业的资源整合,优化自然科学基础模块,拓宽专业面向;在学科建设方面,依托许昌电气装备制造地方优势产业和新能源特色产业,积极开展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建设,目前,该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学科建设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可以反哺于专业群建设,通过机电融合,学科交叉,提高专业建设的可持续性。

发挥学科建设基础作用,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科的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发挥其教育载体性和工程系统性,有益于综合能力强和整体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平台建设方面,通过实验室资源整合,实现了电力工程、电子与电气、先进装备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工程、科技创新等实践教学的统筹管理,资源优化,开放与共享。其中与本专业群建设相关的实验室有50多个,实现了从基础、到专业、到创新的全链条实践教育和训练。其中电力工程實验教学中心和电子与电气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实验室为许昌市重点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共同打造了10多家较为稳定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接纳能力强,设备先进,制度完善,拥有足够的高、中级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开展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等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电力装备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涉及电子、电气、机械、计算机、控制、自动化等领域,具有一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基础,师资建设和教学团队基础也比较扎实,具有较强的校企合作基础,这些条件都有助于使专业群建设融入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创新之中,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专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集成化能力培养,形成教育与社会集成发展战略的核心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电力装备与制造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思路

电力装备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建设内容涵盖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等内容,各建设内容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出现较强的耦合和交叉影响,需要进行动态反馈管理和实时监控。

(一)专业结构优化调整

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是专业群建设的核心内容,其建设内容涉及特色专业培育和建设、现有专业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专业升级改造、通过新专业建设,拓宽专业面向等。就电力装备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来讲,一是做强做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两个核心专业,发挥核心专业的牵引作用,实现核心专业在特色人才培养上的优势,逐步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支撑学科建设和硕士点培育[3]。二是要以核心专业为带动,加强群内各专业建设,形成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物联网工程、产品设计等专业的协同发展,进一步实现机电融合、信息与网络互通、设计与制造对接,实现群内资源优化配置。三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和新兴产业发展,充分考虑行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新建智能电网信息工程(080602T)和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080604T)两个特设专业,拓宽专业群建设面,实现各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挥集群优势。

(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群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也是专业群建设的主要内容,需要通过前期调研、中期实施、后期反馈等具体过程,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持续改进。(1)通过走进企业、融入行业,开展深入调研,对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岗位技能结构等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专业群建设的总体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群内各专业具体特点,科学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标准。(2)根据群内各专业的特点,在部分专业开展双证教育,落实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等相关政策,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3)建立起较为完备的校企合作育人体系,比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打破专业壁垒,跨年级、跨专业创建科技创新实验班;加强专业群内课程开放和共享,通过开放选课机制,实施人才的有针对性培养,如创建先进电气制造实验班、网络工程实验班、产品设计实验班等,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4)加强和相关院校的联系,遴选一些专业,开展专业共建和联合培养,不断取经,并反馈到群内,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课程体系重构

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必须做好课程体系重构。(1)结合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对就业岗位人员的素质要求,进行课程定位和课程标准建设,并实现课程体系优化。(2)要预测区域发展对人才规格变化的需求,及时调整课程布局,使课程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形成以提升综合工程技术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3)积极推进课程体系综合改革,按照专业群建设的总目标,及时调整和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的调整与优化,研究制定符合专业群建设发展需要、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能够突出工程应用的科学合理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4)加强具有特色的课程群建设,开设专业特色课程、网络课程和反转课堂等,并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四)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对电力装备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来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环节。(1)在深入研究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状况下,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动态变化的机制,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把实践教学体系看作一项系统工程,加强实践教学体系中各要素的分析,实现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的统筹控制策略。(2)加强实践教学课程总体规划,加大实践教学资源整合。通过“模块化”“项目化”“岗位化”等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3)挖掘校内实训基地资源。根据专业特点,按照“理实一体”原则,对现有实训建设资源进行挖掘和整合,满足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并提高项目创新性,提高项目的开出率[4]。(4)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按照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的原则,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地建设要与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相配套,并能够满足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需要。(5)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和实践教学体系。树立实践教学开放式运行的理念,把开放式运行贯穿于实训基地和实验实训室运行、管理全过程,创建开放的实践环境。通过对实践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重组、重构,建立开放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6)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由利益相关方参与的实践教学管理委员会,协调专业群内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设计、过程实施与监控评价,理顺实践教学管理的各方面关系,形成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运行管理机制。探索一条专业群实践教学建设和优化的有效途径,使实践教学资源中教学软件、硬件配置和实训方案与行业协会的需求相契合,并能使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优质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受益面,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与学的过程管理,对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进行优化,逐步实现主动学习和个性化教学。

(五)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

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5]。(1)考虑到电力装备与制造专业群建设涉及校内多个学院、多个专业,必须加强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从学校层面出台院系间专业合作,资源共享的专业群建设机制。(2)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群建设必须和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区别开来,要在专业群建设中进一步和学科建设相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要发挥专业群建设中的学科带动作用,联合学科办公室,制定专业群和学科群建设相互协调的支撑政策。(3)在专业群建设中,要加大服务地方经济能力的研究,并积极发挥专业集成服务于产业集成的作用,要联合科研处、校地合作办公室等机构,制定专业群建设中科技合作、横向开发、成果转化等措施。(4)要充分考虑专业群建设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共建实验室等方面的影响,联合教务处、设备处等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规范专业群建设中实践平台的有效建设、开发和利用。(5)专业群建设必须走出校门,融入企业,出台校企合作政策,建立校企常态沟通机制,形成校企共建专业群、专业群对接产业群的良好态势,密切关注区域电气类、电子信息类、通信网络类行业发展,实时跟踪职业岗位新的技术、技能要求,主动适应产业需求。加强校企联合,出台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的合作政策,实现专业群与产业协同发展。

专业群建设是一项校内外教育资源交叉的复杂系统工程。电力装备与制造产教融合专业群建设以电力装备制造业发展和区域产业发展为背景,是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驱力、学校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电力装备与制造产教融合专业群能够结合周边地区的产业布局、特色产业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着眼于区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能够在实施过程中突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这些条件都有助于使专业群建设融入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协同创新之中,实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专业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集成化能力培养,形成教育与社会集成发展战略的核心优势,增强产业集群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笔者从专業结构优化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专业群发展机制建设等方面探讨了具体建设思路,学校将通过政策落实、条件建设、过程管理、制度保障和持续改进,不断推动专业群建设。

参考文献:

[1]关丽梅.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的学科专业群建设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2]姜志军,李睿思.论地方经济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群建设    现状[J].继续教育研究,2015,(2).

[3]董淑华.与企业价值链协同的专业群建设研究[J].当代教    育科学,2012,(19).

[4]万军,胡宁.专业群建设视角下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    业技术教育,2013,(11).

[5]方飞虎,潘上永,王春青.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群建设评价    指标体系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5).

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的社会发展十分迅速,对于专业能力和职业化的人才需求逐渐增多,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将实践课程的开展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指导方向,因此,学校也应该结合岗位与企业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建设专业课程。机电专业是中职院校的一个基础专业,但是当下大多数院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过于偏向理论化,从而忽视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所以,教师需要对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课程进行改革与创新。

关键词: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

目前电工学与计算机技术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并且渗透到传统的机电学科领域,使得机电学科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得到一定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机电专业人才,是中职学校所需要思考与探索的问题。机电专业是一门实操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在讲解该课程时,不能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还应该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出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这就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创新与改革,建设一个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

1 重视课程专业体系标准化建设

随着教育的创新,课题的研讨上也需要教师做出一定的改变,从而达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规范。教师将专业的课程标准作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能够有效的避免出现混乱的教学课程。还有一些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不够重视,只注重最后的结果部分,这就导致教师在开展专业化教学的过程中其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得不到有效的落实。[1]因此,为了建设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性课程,教师可以将一些权威的行业协会对于专业内容的定义作为课程建设的基础部分,并且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过程中都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生的技术的培养与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偷懒的行为,还能够有效的保证教学的质量,实现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提升。

2 优化考核制度保证教学的质量

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是中职学校对于机电技术专业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具体程度的一个检测手段,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当中要优化考核的制度来保证教学的质量。一般来说,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主要分为两种评判方式,分别为教师评判和学生考评,机电专业的学生其考核的内容则是针对专业课程的标准考核,这也是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的保障。在现阶段,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机电技术课程考核的体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考核的制度都是教师按照以往的制度进行规定的,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与社会的发展。在考核制度方面,教师还需要创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建立起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够完成考核的检测,这样才可以保证学生将夯实的机电技术应用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促进学生的发展。

3 完善实训专业机器设备的建设

中职学校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开展的教学方式为实训教学,因此,这一课程的特殊性也就导致教学的机器设备有着很好的利用率,也是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在中职学校当中又很多具有专业设备的实训室,而在专业机器设备的建设上,针对设备的添加和改善都应该由专业课教师直接的参与进去,并且结合学生的发展和当下该工作岗位的实情给出合理的建议,从而形成一个教学合一的实训方案。[2]除此之外,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训室作为一个小规模的教学基地,需要保证日常的管理制度,制定专业化的管理方案,让学生对于实训设备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且在管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基于专业项目开展一体化教学

课程的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离不开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与进行,教师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教学时,就是“工作过程”的体现。现阶段的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教学,主要的教學课程具备规范性、标准型和科学性的特点,教学课程的建设主要根据教学内容来设定具体的专业化项目,采用一体化教学的理念,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为核心,课堂教学为辅助的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教师将技能与知识教学转变的体现,贯彻的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一体化,在课堂上不再是教师针对理论课程讲解的模式,而是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更加侧重学生专业化能力、自主探索意识和学习方式的培养。[3]比如,在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知识按照教材当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就算是教师讲解的十分细致,学生还是难以将该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而一体化的项目教学将实践操作作为核心,以学生为基础形成台钻速度的调节、千斤顶的拆装等多样化的项目,将理论知识落实带项目学习当中。这样的学习方式在于从实践当中探索真理,将教学内容和教学地位进行了翻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与应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针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进行课程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求,对于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强化专业化的课程建设,不仅能够提升我国机电行业的技术水平,并且规划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体系的发展方向。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该始终围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进行开展,将培养社会技术人才作为核心重点,凸显出岗位需要和工作实践的重要性。最近几年,机电技术应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教师要掌握实际的发展方向,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从而来推动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建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艳梅.浅谈中职机电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11)

[2]王振振. 创新及深化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  内燃机与配件. 2020(20)

[3]包小平. 中职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究[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23)

机电专业技术工作总结范文第6篇

1 利用网络技术的课堂教学

传统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模式在利用了网络的测试技术课堂教学对课堂授课、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空间进行了改革。

1.1 提高课堂授课实效

在测试技术的传统课堂教学中, 过去仅仅是讲授课本的主要内容。在利用了网络的“测试技术”后, 网络提供了教学目标、例题讲解、学习指南、相关查询, 给予适时的师生交流、交互内容的检测及友好的人机界面;在利用了网络的“测试技术”后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测试技术动机, 充分了解测试技术的主要内容及测试技术当前的应用, 激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 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利用了网络的“测试技术”后也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导向, 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从而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 学好课程内容。不仅如此, 利用网络的测试技术课堂形象、生动的测试动画更是把枯燥的学生不易掌握的原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抽象的理论不再感到枯燥,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1.2 拓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自学的空间

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 利用在网络的知识管理中, 引导学生拓展知识, 同时提供国内外相关网站链接, 引导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在计算机上查询相关资料, 做出相关习题, 给出对习题的答案, 答案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会引发学生的思考, 激发思维灵感、想象力和创新思维。不仅如此, 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书, 相关的资料, 大大拓展了学生的自学空间, 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能力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章节去学习的惯例。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2 利用网络支持实验教学

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是本科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进行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虽然能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内容, 但却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激发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失去了“实验”真正的内核, 只剩下机械模仿性的“操作”。新的网络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个性化的实验报告。

2.1 开放性的实验环境

在开放性学生实验中, 提供了同系统相关的仿真实验和多种虚拟仪器设备, 使学生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实验仿真。学生先自主选择实验, 并在网上与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 网上申报所选择的实验项目和提交实验设计的方案。让学生独立按自己的设计方案去完成实验, 使他们能获取知识更好地在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分析中培养克服困难的毅力, 培养独立思考、学习和分析的能力。这样在实验中, 通过网络环境引导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也不再是垄断者。学生按其实验设计, 来实验室领取相应的仪器设备, 自己组接成测试系统, 排出可能的故障进行实验, 处理分析实验数据。实验时间也无限制, 以实验者自己认可为止, 实验项目也可多选、多做。

2.2 个性化的实验报告

在个性化的实验报告中, 实现给学生留有一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面对同一个实验, 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不同的实验方法、查找不同的测试仪器、在不同的试验台上进行实验, 充分发挥学生个体的潜能。在实验报告中, 也给出自己对这次实验的心得体会或是对进一步改进实验进行建议, 现在的实验报告在绝大多数实验报告中都能明显地体现出报告者对实验内容的认识和理解,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结语

对传统测试技术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改革, 实现了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辅, 学生为主。学生在领会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研究创新性、实验过程中的构思和操作环节, 进一步掌握课程知识,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对测试技术实现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根据几届学生准备实验、完成实验和提交实验报告的分析, 这种以类似工程实际的项目为要求, 以网上资源为载体,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总的来说在刚开始实践时, 大部分学生不适应, 有点无从下手。几次下来, 大家普遍感到有收获, 感到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动脑又动手, 有利于理解学科知识, 同时学生的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学习过程中, 许多学生态度认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 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然而, “测试技术”的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摸索和不断改进的环节, 只有把这个环节做好了才能有效的提高“测试技术”教学的质量, 为国家培养一批复合型的专业人才。

摘要:本文分析了传统“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方法, 针对传统测试技术课程教学的不足, 探讨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测试技术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改革, 通过相应的教学实践, 证实了能够提高和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测试技术,网络环境,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 吴世雄, 王成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7 (1) :108~109.

[2] 陈晓军.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创新与实践[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7 (1) :80~83.

[3] 陈世强, 张登春.建环专业测试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 2008, 17 (1) :118~121.

[4] 化春键, 尤丽华, 周一届.测试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8, 28 (1) :69~72.

上一篇:二年级学生自我总结范文下一篇:器材友情交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