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专文凭范文

2023-09-21

大专文凭范文第1篇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学历失业”已由个别、偶发现象演进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高学历失业”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深入探讨“高学历失业”产生的原因,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解决的对策与建议等等,成为现阶段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高学历;失业;高等教育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学历失业”已经由个别、偶发现象演进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尤其是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猛烈冲击下,中国“高学历失业”大有日趋严重化的趋势。

面对日趋严峻的“高学历失业”,迫切需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深入探讨什么是“高学历失业”,其发生的原因与机理是什么?它对经济社会发展到底有什么影响与效应?中国应采用哪些对策加以应对及治理?国内学术界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就对上述问题展开了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较丰硕的成果。本文拟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与综述,指明前沿与焦点问题,提出值得深入探讨的难点问题,以期引起学术界及管理层的进一步关注,推动“高学历失业”问题研究的深入及有效治理。

一、关于“高学历失业”范畴内涵的界定问题

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必须首先要概念明确,把基本范畴的内涵界定清楚。老一辈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有一句名言:“学者之所以成为学者,在于咬文嚼字、概念清楚。”因为研究者对概念含糊不清,或对概念理解发生歧义,整个研究会发生偏误,甚至会得出全然不同的认识和结论。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学术界首先对“高学历失业”范畴的内涵界定问题展开了讨论与研究。

1 何谓“高学历”。基本上有三种意见:一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水平。孙彩霞同志认为:“所谓的高学历,主要是指大学本科以上的学历水平”。淦未宇、仲伟周二同志也持有相同观点,认为“高学历”是大学与大学以上学历的“知识型人才。第二种意见认为“高学历”不仅包括本科生与研究生,也包括大专生。他们不同意第一种看法,认为他们把“高学历”的门槛限定得太高了,把大批具有大专文凭或学历水平的知识人群排斥在“高学历”之外,不符合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规定与实际。按照我国现行高等教育制度的规定,各种类型的高等专科学校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毕业生的学历水平属于“高学历”。凡是国家承认的电大、函大等大专以上的学历水平也属于“高学历”之列。学术界一般都同意上述意见,认为具有大专毕业文凭及学历水平即可认为是“高学历”。以上两种对“高学历”的不同界定,直接引致“高学历失业”的内涵界定及统计范围与数量的不同。显然,第二种意见对“高学历失业”界定较为宽泛,按这种界定来对“高学历失业’’进行统计明显要多于第一种意见。

第三种意见把中专学历与水平也纳入“高学历”之中。吴回生同志认为:“大中专毕业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其失业是一种“知识失业”,中专显然属于中等教育而不属于高等教育,把中专学历与水平纳入“高学历”,同样不符合现行教育制度规定与实际。

2 “高学历失业”是否就是“知识失业”?学术界有相当一部分人把“高学历失业”等同于“知识失业”,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当属北京师范大学赖德胜、田永坡二教授发表在《经济研究》2005年第11期的论文《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尽管此前也有一些文章论及“知识失业”,如高小玲、董志强和宋奇成、吴回生、杨卫军、李薇辉、常素巧和赵振江等,尤其是杨卫军的《对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和李薇辉的《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都把“知识失业”作为“高学历失业”来分析。李薇辉认为:“知识失业是指接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在大学毕业后的一个时期内努力寻找工作而找不到工作岗位这样一种经济现象”。赖德胜、田永坡在上文中认为“知识失业”是指“受过一定教育者的失业”,“在我国,通常把educated unemploy,ment翻译为‘知识失业’(谭崇台,2001)”,此后的2006~2009年,专门探讨“知识失业”的研究论文便连篇累牍问世,不少文章直接把“高学历失业”直接等同于“知识失业”,如窦宝华、王秀丽、高先勇在《從知识经济到知识失业》一文中讲:“步人新世纪后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呼声不断,甚至出现了硕士博士卷入失业大军,领取失业保障金的现象。这种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处于不得其用的现象被称为知识失业(educated unemploy—ment)。”

学术界有些同志认为,把“高学历失业”概括为或等同于“知识失业”,并不科学。首先,“高学历”并不代表高水平,更并不代表高能力,尤其不代表在市场经济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其次,“高学历”者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知识,“高学历失业”是“知识群体”失业,但知识同失业不仅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反而却是远离失业的重要条件与手段。“知识失业”的提法容易让人误解失业乃“知识之恙”,颇有一种知识是造成失业的根本原因的味道儿。

二、关于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成因问题

造成“高学历失业”的原因是什么?这是学术界及有关决策部门一直在思考和探究的重要问题。综括国内已有的研究文献,对中国“高学历失业”成因的分析与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意见和观点:

1 “市场分割”论。持这种意见的同志认为,现阶段中国出现的“高学历失业”(他们称之为“知识失业”,以下不再说明)主要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造成的。赖德胜、田永坡二同志运用工作搜寻模型,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劳动力供需双方的搜寻行为分析,指出:“在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由于额外工作转换成本的存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保留工资上升,同时,单位的用人成本也由于某些体制安排而被提高,从而导致其劳动力雇佣量少于市场的均衡时的最优量,这些都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说:“现阶段出现的‘知识失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引起的。”武秀波同志则强调劳动力市场的部门分割指出:“由于非正规部门从属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导致大学生不愿到非正规部门就业,而正规部门提供的职位又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因此产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2 “供求数量不对称和结构错位”论。李薇辉同志从社会供求角度来分析“高学历失业”生成的两个原因:一是由于供求数量不对称形成的。具体原因有:(1)受社会总体就业形势影响,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二者差额过大;(2)是相关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的结果;一方面相关部门对知识劳动者的需求相对或绝对的减少,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对知识劳动者的市场供给不断增加。二是由于供求结构的错位造成的。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1)求职预期与实现条件错位;(2)“普及化”教育与“精英”就业错位;(3)培养模式与“职场”需求错位;(4)市场供需空间错位;(5)学历文凭与实践经验错位;(6)专业知识与综合素质错位。综上分析,李薇辉认为,中国

的“知识失业”完全是由知识劳动者供求的数量不对称与结构错位所造成的。

3 “三矛盾”与“三失衡”论。郭疆蓉、刘丹二同志通过分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与人才过剩的令人困惑的现象,指出中国“高学历失业”的症结在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内部障碍,其具体表现为“三个矛盾”及“三个失衡”。三个矛盾是:(1)规模扩张与质量保障的矛盾;(2)精英化教育标准与大众化需求的矛盾;(3)学院化培养与社会化选择的矛盾。三个失衡是:(1)学科专业结构失衡;(2)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失衡;(3)地区结构性失衡。正是由于上述三个矛盾及三个失衡导致大学生失业越来越多,出现了所谓“教育过度”与“人才过剩”现象。

4 “四因素综合”论。贾哗楠、李仙娥二同志明确地把“知识失业”界定为“高学历失业”,指出它“是指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劳动者处于不得其用的状态”,并在此基础上对“高学历失业”进行了较系统的经济学分析,指出其发生的4个原因:(1)教育扩张引起知识性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2)劳动力市场城乡二元化及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分割;(3)知识性劳动力把失业当做对获得好工作的一项“投资”;(4)知识性劳动力的保留工资过高,与市场均衡工资存在差距,这都是导致“高学历失业”的重要原因。

5 “教育过度”论。学术界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目前我国出现的“高学历失业”主要是由高等教育发展过度造成的。唐可月、张凤林二同志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方面由于传统观念。书读得越多表明能力越强,用人单位普遍倾向于雇佣研究生,其实他们从事的很多工作本科生是可以胜任,这些研究生所得的待遇和地位与以前的本科生相同;另一方面,本科生难以找到工作,只能从事着原本是大专生或中专生的工作,同时享受着中专生或大专生的待遇。说明我国已经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教育过度”。殷朝晖、欧阳红兵二同志论证了我国“教育过度”的表现,分析其存在及发生的原因,明确指出:“我国的‘教育过度’并不是教育总量上的过度,而实质上是‘结构性失衡’所导致的过度。”邓光平同志还运用西方教育过度理论来对中国现状加以分析判断,认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过度,它主要通过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反映了出来。尽管目前尚未出现整体上的高等教育过度,只是一种结构性问题,但却存在着社会需求增长缓慢而供给急剧增加的态势。”安康、谷安平同志还对我国高等教育过度问题进行了区域实证分析指出:“对北京、上海和国内大中城市及沿海地区,笔者认为过度教育现象肯定是存在的,并且是普遍的、长期的,”而“对于贫困山区来讲,是绝对没有教育过度现象的”。还有个别同志认为,当前我国的教育过度“是全方位的、长期的。”因此,它所引致的所谓“知识失业”是一种总量供过于求的、全国性的、多行业的,不是暂时的,而是长期的。

除上述观点外,还有“教育深化”论,“主客观因素”论、“制度性原因”论等等。

三、关于“高学历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问题

综观已有的研究文献,对我国“高学历失业”或“知识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负面效应分析颇多,且较全面、透彻,不乏真知灼见。

1 “浪费资源”论。“高学历”者是高知识型劳动力,其失业意味着人才资源的闭置、损失与浪费,且由于其“高学历”是用“高投资”换取的,失业本身又损失了应有的投资收益。这是绝大部分研究者的共识。袁宁同志认为。知识失业“造成严重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他指出:“知识失业者较一般失业来说,浪费更大。据统计,我国在受到初等教育的每5300人中才产生一个博士,相当于每投入3580万元才培养出一个博士。如果按着这样的计算方法,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失业或从事低等教育者的工作,意味着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和教育投资率的低下,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穷国办大教育’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这种代价是极其昂贵的,并可能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

2 “影响教育投资与消费”论。邵汝军、胡斌在论证“知识失业危害”时指出:“知识失业影响人们正常的教育投资与教育消费。首先,知识失业会引起经济宽裕的家庭不断加大教育投资,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教育投资的增加必然会影响家庭的其它消费;其次,知识失业导致教育投资收益下降风险增大,这会使一些贫困的家庭减少甚至终止教育投资;再次,知识失业向劳动力市场发出了错误信号。这些均影响人们正常的教育投资与消费,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引发社会不公”论。靳娟同志认为,知识失业不仅造成人力资源浪费与损失,还“引发一系列社会不公”。她指出:这种“社会不公表现在:第一,导致社会成员对更高学历的盲目追求,使得教育投资加大,而处于社会分层较低位置的社会成员是无力投资的,从而造成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第二,导致知识主体在求职过程中,更多地求助于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先赋因素)而不是自身的知识能力(自致因素);第三,导致了不公正传承性概率的加大。弱势群体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占有上处于一种不利的位置,如今又因知识失业失去了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地位的这一途径,从而使其下一代改变命运的机会较以前更为减少。”

4 “引发社会应激与动荡”论。“应激”是一种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复合性概念,是指外界刺激对个人生存状况构成威胁时个人所产生的防御性反应。夏侯宏、邹小华二同志认为,大学生失业呈现群体化、游民化趋势,会对和谐社会带来严重冲击。他们指出:“失业带来的生活贫困、身心痛苦超过个人的承受能力便会产生负面的应激反应,陷人心理危机和行为失范”,“在某些事件,特别是发生不公正的社会排挤事件的刺激下会加剧他们的反应,甚至引致各种形式的反社会行为。”,”贾哗楠、李仙娥二同志也认为,当失业引发的经济社会问题,“突破了高学历者普遍心理承受能力时,它将以社会冲突或其他方式释放出来,这必将引起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正因为“高学历失业”或“知识失业”具有以上严重的负面效应,所以学术界及有关部门都一致认为应认真整治,全力解决。王效仿同志认为“知识劳动力一旦对社会产生不满,其破坏力更大”,因此,他主张:要“尽量将知识失业的程度降到最低限度”。

除了关于“高学历失业”负面效应的分析以外,也有一部分研究成果分析了“高学历失业”的正面效应。他们一致主张辩证地理陸地看待高学历失业。

四、关于治理“高学历失业”的对策问题

绝大部分学者关于治理“高学历失业”的对策建议,都建立在对中国“高学历失业”形成原因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效应的分析与判断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及可操作性。

1 消除劳动市场的区域、城乡及正规部门与非正规部门的壁垒与分割。基于中国“知识失业”主要“是由于勞动力市场制度性分割造成的”分析与判断,赖德胜、田永坡二同志提出三点对策建议:(1)消除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某些不合理制度,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2)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3)

对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度规模重新界定。武秀波认为解决“知识失业”关键是解决“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其思路是:首先扩大正规部门的就业吸纳能力,增加就业机会;其次是规范非正规部门,改善该部门的就业环境,使大学生愿意到非正规部门就业。

2 调整与解决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失衡,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结构的动态平衡及良性互动。针对中国“高学历失业”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规模与结构失衡造成的分析与判断,李薇辉同志提出如下解决思路与建议:(1)实行知识劳动供求的有效对接。为此要做到:一是知识劳动供给总量要适度;二是知识劳动供给结构要优化;三是要确立新型知识劳动就业观。(2)政府部门要为知识劳动就业架桥辅路。为此要做到:一是引导大学生“西移”、“下移”、“内移”;二是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三是制订有利于大学生到“非正规部门”就业优惠制度措施;四建立有效的网络服务与指导等。(3)建立适应“普及化”就业的教学模式。鉴于“三矛盾”与“三失衡”论基本上属于高等教育内部结构问题,因此,郭疆蓉、刘丹二同志所提对策主要是调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层次结构,达到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动态平衡,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3 适度控制高等教育总体规模,防止与避免扩招规模失控,但又要保持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针对中国“高学历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度”的分析与判断,一些学者建议:必须适度控制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和招生规模。常素巧、赵振江二同志提出,政府从整体和大局出发加强预测和调控,从教育总量适度超前于社会总需求和保持两者相对平衡的角度来规划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加强高校招生的宏观调控,严格把握扩招的规模、对象、扩招政策倾斜的方向及程度;避免扩招失控。虞乐、娄佳二同志依据中国高等教育结构性过度的认识,提出:不能因噎废食,应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保持高等教育的适度超前发展,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通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解决“教育过度”问题。

4 调整教育投资政策与方向,抑制个人教育需求过度增长,教育投资向中等及以下教育倾斜。针对“教育深化”产生“知识失业”的分析与判断,不少学者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主张。吴回生同志认为,要消除和防止“知识失业”,必须抑制教深化,防止教育过度发展。为此,应采取下列政策措施:(1)调整教育投资政策,提高个人教育成本的投入比例,抑制个人教育需求的过度增长;(2)调整教育经费投资方向,改变教育经费投资分配中高等教育所占比例偏高,中等教育比例较低,而高等教育投资收益低于中等及以下教育投资收益的状况,今后教育投资必须向中等及以下教育倾斜。

5 大学生要克服“精英主义”就业观,国家要全力发展经济,保证充分就业。基于中国“知识失业”是由于知识劳动者主客观两方面因素造成的分析与判断,米红、李国仓二同志提出要从大学生与国家两个方面“双管齐下”来解决:(1)从大学生来讲,对自己要合理定位,克服“精英主义”就业观,树立大众化、普及化就业观,避免对就业期望过高,扭转追求大城市、高薪酬、好单位、高福利等倾向;(2)从客观上讲,国家要大力加快经济发展。因为这是解决大学生失业的根本途径。

由于学者们对“高学历失业”形成原因的认识与判断不同,因而所提建议或迥异,或基本趋同,或相交叉,或针锋相对,上述归纳综述也不可能全面、准确,只是为了供学界及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参考。

五、需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难点问题

1 如何科学合理地界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搜寻时间”?如前所述,大学毕业生已成为当今中国“高等历失业”的主体,其职业搜寻时间已成为界定其是就业还是失业的一个关键环节,更是理论研究与实际操作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再也容不得“模糊”或回避下去了,必须给予理论与实践上的明确界定。

关于11个月职业搜寻时间的界定,时间过长。有些同志主张将大学毕业生职业搜寻时间界定为6个月(半年),不仅理论上说得通,也比较切合中国实际。但有一条即是:与西方国家的失业范畴界定及统计大相径庭。在西方经典与权威的失业范畴定义中职业搜寻时间只有4周(或1个月)时间。如今中国早已加入WTO,已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已同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接轨,整个国家经济统计体系也已经采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统计体系,那么我国失业及“高学历失业”的统计,要不要也同西方国家失业及“高学历失业”的统计接轨?

笔者认为,为了同西方国家失业统计口径相同和便于比较,应该采纳西方经济学关于失业范畴的科学定义,将大学毕业业职业搜寻时间界定为4周(1个月)。大学毕业生职业搜寻时间从其毕业离校那一天算起定为4周,确实显得短些,但对大学毕业生是有利的,因为他们毕业后4周仍找不到工作,便可去领失业救济金,而有了失业救济金,基本生活便有了保障,还可继续搜寻工作岗位。

2 “高学历失业”生成的根本原因在高等教育部门“内部”还是“外部”?从上分析可见,关于我国“高学历失业”生成原因的研究,是存在重大争论与分歧的。文中概括的多种观点尽管未必十分准确、全面,但基本上反映了研究的全貌与前沿,大体上可分为三派观点:一是“内部派”,即“高学历失业”生成的主要原因在高等教育部门“内部”,如“高等教育结构失衡”论、“三矛盾”与“三失衡”论等;二是“外部论”,即“高学历失业”生成的根本原因主要在高等教育部门“外部”,如“市场分割”论、“制度性原因”论等;三是“内外结合派”,即造成中国“高学历失业”既有高等教育部门内部原因,又有高等教育部门外部原因,但究竟哪个原因是主要或根本的?

上述三派哪一派是科學的7这三种观点直接影响并决定着应对和治理“高学历失业”的对策重点、政策取向,涉及国家、高等教育部门在教育体制改革及治理“高学历失业”中的准确定位和责任承担问题,直接关系到“高学历失业”治理工作的成败,甚至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迫切需要通过“求实”及“求是”的研究,给予科学正确的回答。

3 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正负效应比较与权衡问题。从现有的研究文献,笔者基本上没看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数文献强调“高学历失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及损失,仅有少量文献论证其有“正效应”,论证其同时具有正负效应者,甚少。

但是,中国“高学历失业”是否同时具有正负效应并如何进行比较与权衡问题,至关重要。中国“高学历失业”有正效应,是否像有些人讲的那样,它是“人才储备的重要手段”,是“文明社会的标志”,是“历史进步”?既然它是这么好的东西,还有什么必要加以整治?“高学历失业”具有负效应,并且很大,需要认真整治,已经形成大家的共识。但是它是否只有负效应?一些同志认为应当理[生地承认其正效应,如吴克明、方芳二同志所分析论证的那样。但正负效应如何权衡与比较;是负效应>正效应,还是正效应>负效应?这个比较与权衡极其重要,它直接涉及我们应对“高学历失业”的战略对策抉择的重点及主攻政策取向。试想:中国“高学历失业”正效

应>负效应还有必要下大力气进行整治与解决吗?政策主攻方向应是大力提倡与全力推进才是!反之,若是“高学历失业”负效应>正效应,那就大不相同了,政策的主攻方向便是大力整治、全面解决了。因此,笔者认为,应进一步将中国“高学历失业”的正负效应及其比较与权衡问题研究透彻,讨论清楚,这是应对“高学历失业”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治学态度与治学方法,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讲演[J],议政,2002,(3)

[2]孙彩霞,分析高学历就业难现象与追求高学历之风的形成[J],消费导刊,2008,(8)

[3]淦未宇,仲伟周,我国高学历失业的经济学解释[J],科研管理,2m4,(1),

[4]高小玲,对我国知识失业问题的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12),

[5]吴回生,知识失业现象。原因和对策[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8),

[6]李薇辉,对知识失业问题的理论探讨[J],上海经济研究,2005,(3),

[7]窦宝华,王秀丽,高先勇,从知识经济到知识失业[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4),

[8]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囚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1),

[9]武秀波,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大学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J],辽宁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10]郭疆蓉,刘丹,浅议高等教育大众化与人才过剩[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6,(3)

[11]贾晔楠,李仙娥,对我国当前“知识失业”问题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探索,2006,(7)

[12]唐可月,张凤林,高校扩招后果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2006,(3)

[13]殷朝晖,欧阳红兵,我国的结构性教育过度及其原因探讨[J],现代教育科学,2005,(3)

[14]邓光平,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与教育过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3)

[15]安康,谷安平,我国高等教育过度的区域实证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6,(1)

[16]袁宁,我国知主只失业现象及其负面效应解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17]邵汝军,胡斌,知识失业的成因、影响及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6,(12)

[18]靳娟,我國知识失业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6,(5)

[19]夏候宏,邹小华,大学生失业群体的游民化及其社会干预[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报),2009,(3)

[20]王效仿,对我国知识失业问题价值定位的争鸣[J],中国青年研究,2006,(10)

[21]常素巧,赵振江当代中国知识失业问题探析[J],河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22]虞乐,娄佳,论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过度”问題[J]科技风,2008,(4)

责任编辑:郑洪昌

大专文凭范文第2篇

2、我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是在什么背景下开展的? 近几年,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连续扩招,规模的扩大使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办学条件全面趋紧,这势必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因此,教育部决定对全国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3、评估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按照《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通过系统地搜集学院的主要信息,准确地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质量作出判断,形成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评估结论。

4、评估的本质是什么?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标准,运用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的一种价值判断,即对学院教育目标和标准适应社会需要的程度和人才培养工作达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作出价值判断。

5、评估的依据是什么?

(1)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依据:主要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新时期教育方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育部高等职业学院设置标准(暂行)》、《普通高等学院教育评估暂行规定》。

(2)教育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规律和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培养规律,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

(3)管理科学依据:遵循高等教育管理、评估理论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评估理论,重视全面质量管理和系统方法在高职高专教育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4)工作依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是评估工作的直接依据。

6、评估工作的主要指导性文件有哪些?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的主要文件有三个,一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二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指南(试行)》,三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工作细则(试行)》。

7、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以教育为先导,以教学改革为核心,以教学基本建设为重点,注重提高质量,努力办出特色。

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关于评估的明文规定是什么? 高等学院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接受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由其组织的评估。

9、评估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以邓小平关于教育要“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依法治院、以德治院的统一,以能否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作为评价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基本标准,引导学院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办出自己的特色。

10、评估的目的是什么?

(1)开展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工作,是通过系统总结人才培养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定位,规范办学标准,自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自我保障和监控机制;总结优秀学院的办学经验,树立典型,不断增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声誉的内在动力;发挥评估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规范、导向作用。

(2)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逐步建立起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质量保障机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认可制度;积极探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评估理论和制度体系;改善与加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宏观管理,促进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3)通过评估工作的实施和评估结果的公布,发挥社会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与监督作用,为用人单位择人用人提供信息依据;促进学院主动服务社会,把满足用人单位、家庭、学生的社会需求作为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基本依据。

(4)应对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的挑战,推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11、评估的意义? 通过评估,进一步加强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宏观管理与指导,促进学院主管部门重视和支持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学院自觉地按照教育规律不断明确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12、评估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以评促建”就是以评估工作带动学院各项建设和发展;

“以评促改”就是通过评估工作推动学院的改革与创新; “以评促管”就是要通过评估更新学院的管理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说明评估只是手段,通过评估工作加强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最终的目的。

13、评估的原则是什么?

评估专家组对学院评估,一般把握如下原则:

(1)学院内部自评与外部专家评估相结合。专家评估与被评学院学生和教师对本院评估相结合。通过内外结合的评估,有效地促进学院的持续健康发展。

(2)条件、过程、目标、结果相结合。既要重视“硬件”条件,更要注重“软件”建设;既要重视过程,更要重视结果,即更加重视学院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工作的结果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 (3)全面评估和重点评估相结合。评估一定要抓住重点,对重要指标予以特殊控制。

(4)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相结合。既重视学院的现实状态,更要重视其与时俱进的状况,重视其发展过程的进步程度与今后的改革发展趋势。

(5)符合性与多样性相结合。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即学院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学院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学院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抓住三个“符合度”,有助于实现学院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防止千院一面的趋同倾向。

(6)规范性和创造性相结合。在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强调学院开拓创新,办出特色。

(7)注重客观、科学、民主、公正、效率和效益相结合。

14、评估正确的导向应当体现在哪里?

(1)导向就业;(2)导向依法自主办学;(3)导向创新;(4)导向卓越。

15、评估的方式是什么?

主要是国家教育部制定标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进行评估,教育部进行抽查。

16、评估的重点是什么?

评估的重点是要考察学院是否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考察学院的教学质量和教学基本建设情况,特别是实训环节的建设情况。

17、评估工作关注的基本要点是“三个符合度”,其内容是什么? (1)学院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符合社会、学生需要和国家规定的程度; (2)学院实际工作状态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3)学院人才培养结果(毕业生)符合学院确定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程度。

18、评估的程序是怎样进行的? (1)学院自评;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成员对被评学院上报的文件材料进行审核; (3)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组到学院进行现场考察评估;

(4)省级评估委员会审议专家组评估结论建议,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向社会公布评估结论; (5)学院根据公布的评估结论和专家组的考察评估意见制定并实施整改方案; (6)教育部将组织专家组不定期对省级评估结论进行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

19、学院的自评工作有哪些?

(1)组织干部、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有关评估的文件,准确理解《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的基本精神,掌握各评估指标及观测点的内涵与等级标准,以及学院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 (2)认真回顾总结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管理发展的成果、经验和特色,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的对策,制订整改的方案和措施,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落到实处。

(3)按评估指标、观测点的等级标准和特色或创新项目要求,系统地搜集、整理、提供主要信息。提供的资料可分两类:一是各评估指标的依据材料,需单独成卷供专家组审阅;二是其他背景材料和原始材料需列出目录备查。

(4)组织院内专家和干部、教师,按评估指标和观测点的权重系数进行分项自评赋分,并提出各二级指标的自评等级建议。必要时,组织专门小组,系统总结学院改革创新成果,确定学院特色或创新项目,撰写特色或创新项目的论证报告。

(5)填写学院自评结果汇总表和学院分项自评结果一览表(内容包括指标名称、自评等级,评定该等级的依据说明、证据或佐证资料目录四个方面)。

(6)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由学院党政领导审定,最终形成学院的《自评报告》。自评报告一般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学院概况(沿革与现状);自我评估(包括在改革、建设、管理、发展总体上取得的成果和自评结果);特色或创新项目的简要说明;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方案、思路及措施。

(7)自评材料和数据的准备应本着实事求是、少而精的原则,充分体现针对性、原始性、真实性,不允许临时突击补充和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对于修改原始材料和数据的,一经发现并核实,将严肃处理。 20、评估专家组考察评估时采取哪些步骤? 专家组考察评估时间一般不超过4天,必须完成以下环节的考察评估任务: (1)听取学院自评报告;

(2)参观考察学院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等; (3)查阅资料;

(4)教师、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5)听课; (6)个别访谈; (7)召开专题座谈会; (8)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测试; (9)学生专题研讨会; (10)专业剖析;

(11)专家组全体会议,在各小组汇报基础上,经过民主讨论,由各位专家分别赋分,综合汇总确定各项指标的得分与评估等级,投票确认特色或创新项目,形成专家组对学院的考察评估反馈意见和评估结论建议;

(12)专家组工作小结,并安排评估材料上报及归档工作;

(13)召开考察评估情况通报会,由专家组长代表专家组向学院及其主管部门领导反馈考察评估意见,各位专家发表个人的意见和建议,主动听取学院和主管部门的意见(不宣布评估结论建议)。

21、《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多少项指标?包括7个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其中重要指标8项)。

1、办学指导思想 1.1学院定位与办学思路 1.2产学研结合▲

2、师资队伍建设 2.1结构▲ 2.2质量与建设

3、教学条件与利用 3.1教学基础设施 3.2实践教学条件▲ 3.3教学经费

4、教学建设与改革 4.1专业▲ 4.2课程▲

4.3职业能力训练▲ 4.4素质教育

5、教学管理 5.1管理队伍 5.2质量控制▲

6、教学效果 6.1知识能力素质 6.2就业与社会声誉▲ 特色与创新项目

注:上表中打“▲”号的二级指标是重要指标,共8个

22、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多少个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

包括15个二级指标下设36个主要观测点:(1)学院定位与发展规划;(2)教育思想观念;(3)教学中心地位;(4)产学研结合;(5)学生与教师比例;(6)专任教师结构;(7)兼职教师数量与结构;(8)质量;(9)建设与发展;(10)教学行政用房;(11)教学仪器设备;(12)图书馆及校园网;(13)体育运动设施;(14)院内实训条件;(15)院外实训基地;(16)职业技能鉴定;(17)经费保证情况;(18)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19)专业设置;(20)教学计划;(21)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2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23)教材建设;(24)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25)实践训练体系;(26)职业能力考核;(27)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工作状态和效果;(28)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情况;(29)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30)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31)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调查;(32)职业能力;(33)必备知识;(34)基本素质;(35)录取新生报到率及毕业生就业率;(36)社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

23、评估有哪几种类型?其结论有哪几种? 高职高专院校评估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选优评估,一种是合格鉴定。已有至少三届毕业生的学院可以申报选优评估;

评估的结论为四种: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

未满三届毕业生的学院可申报合格鉴定,结论为两种:合格和不合格。

上一篇:化学的基本反应范文下一篇:高校学生思政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