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制定规划范文

2024-04-16

德育课程制定规划范文第1篇

摘要:在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前提下,制定班级发展规划的必要性和它所体现的教育理念,班级发展规划与过去的班级计划的区别,及制定班级发展规划的方法。

关键词:班级发展规划理念样式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中对课程、学生、教师、教学手段的研究日臻成熟,这些因素在整个教育进程中的角色和作用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但对班级发展的研究还十分肤浅。既然新课程改革仍然无法改变班级授课制,那么班级及其发展的研究就应是新课程改革研究中的“必修课”。

如何制定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班级发展规划(以下简称班级发展规划),是相对与过去长期实行的班级计划而提出来的,反映由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后,教育从“批量产出”走向“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是班级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班级发展规划的角度讲,班级管理在更多的时候应该叫班级发展。

班级发展规划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由学生和班集体结合学校实际、自主所做的关于班级未来发展的规划。它不是学校规定的计划,不仅仅是班主任或者校方的意志体现,它体现全班学生和班集体发展的要求,班主任和校方对其只具有指导性,而没有指令性。它是一个班级在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既包括硬件建设,如教室布置、书报订购、宿舍陈设等;也包括软件建设,学生素质、学习成绩、活动设计、班级管理及制度建设等。

一、班级发展规划必须提现的理念

人本主义理念,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在人类经过长时期工业时代后“异化”的人性寻求复归的呼唤中产生的,人及人群本身的需求和发展是人本主义教育关注的核心,班级发展规划应该体现人本主义思想,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创新教育与个性化发展要求,班级授课制实际上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它强调统一性,规模化,大批量,这种教学的组织形式,虽然在普及教育及高速传承人类文化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其弱点已在信息时代到来时暴露得越来越明显,信息时代需要创新

教育,而创新教育必须是个性化的教育,不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已没有立足之地。班级发展规划作为学生发展和班级建设的设计,就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更多的内容将涉及每个学生的发展,而不再是过去只强调集体活动的计划。

层递性发展要求,班级的发展总是参差不齐的,制定班级发展规划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关注每一个同学的发展,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都应得到发展,一定要有横向的比较,也应该有纵向的比较,在不同参照下,各个层次上的同学都能得到发展。规划原则上不放弃班级中任何一个同学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原则,全面发展不是全优发展,李岚清指出:“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最有用的人。”(《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更是中国国情的需要。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就将“高境界的理想、信念与责任感、强烈的自主精神、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列为21世纪人才规格的突出特征。显然,班级发展规划必须按照21世纪人才规格的要求制定。

教育公平理念,班级发展规划中的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规划设计是人人参与,规划内容涉及每个学生,提供每位学生发展的机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各类层次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量规。

二、班级发展规划与班级计划的区别

制定的目的不同,班级发展规划的目的是班级全面发展的需要,而班级计划只是一般活动设计,只是一段时间内班级工作的安排。

操作程序不同,班级发展规划的制定是自下而上地进行,由班级同学自主制定、教师或学校指导完成,班级计划一般是由班主任或者班长来完成,是自上而下的进行。

参与的人群不同,班级发展规划的制定参与者有班级中各种群体:有学习的强势群体,也有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有性格内向者,也有性格外向者;有班干部,也有学生群众;也应考虑班级中少数民族同学的参与。当然在其制定过程中还要广泛征求家长、校领导的意见,所以,还必须有他们的参与。

内容不同,班级发展规划应包括学生个人发展和班级建设两方面的内容,而班级计划则只是对班级活动的整体安排。

时间不同,班级发展规划,是设计较长时间内班级及学生的发展,一年至三年不等,而班级计划一般是一学期或者一年内班级活动安排。

三、班级发展规划的制定

制定班级发展规划要分析班级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明确应先解决的问题、未来的主要目标、所要的投入与工作等。

第一步,收集学生信息。

班主任是信息收集者,全体同学都可能成为信息整理者,而家长、原学校、社区或村镇、学生、班干部、档案材料等都是信息源。如下图:

班主任与班集体共同建制班级发展规划应该掌握的学生个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如:座谈会,意见条,个别谈心,家庭调查,原校信息,班团活动,档案材料等。

第二步,研究制定规划。

筛选收集到的信息,广泛讨论,民主决策,制定规划,上报申批规划。制定班级发展规划,必须尊从其理念,人人参与、多方参与,注重发展,自下而上是关键,千万不能把它制定成仅仅体现学校意志的东西。

四、班级发展规划的基本内容与结构

第一部分,学校概况及变化

描述述学校、教师、校舍、设备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学校在本的发展变化及发展规划。

第二部分,班级概况及变化

班级学生基本情况、班级基本精神、班级变化及学生个人发展目标。特别强调学生个人发展目标项中,学生自己描述在本班

第三部分,班级发展展望

第四部分,班级发展规划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及评估 说明过去班级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哪些目标实现了,

第五部分,下一年优先解决的问题

通过广泛交流,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排序,尤其要关注提高教学质量应尤先解决的问题,然后明确每一类中最主要的问

第七部分,班级基本情况与其它信息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

德育课程制定规划范文第2篇

[摘 要]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教学方面,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

[关键词]测控技术与仪器 纺织工程 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作为仪器仪表学科领域唯一的大学本科专业,主要开设精密仪器仪表设计制造以及测试与控制方面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开发方面的课程,培养能面向各种国民经济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由于国内各高校原来的学科基础情况不同、服务企事业单位对象有所不同,所以现有学科设置、办学特色、教学水平具有很大差别。为体现教育部提出的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教育指导思想,培养创新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经过多年的办学探索,按照新的测控专业教学大纲在课程教学、实践教学设置以及办学特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定位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专业方向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是近年来各个工科高校着力发展的本科专业之一,但各个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研究方向和专业基础各不相同,培养方案也具有极大差异化。本校测控专业的起步在国内较晚,自2006年开始招收测控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于机械工程二级学院。与天津同城拥有“精密测试技术及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及“仪器仪表”专业博士后流动站的天津大学相比,在软硬实力和学生素质方面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本专业创始之初,就在探索如何有创新、有特色的办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本系对于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及实验实习等各环节进行了探索,确立了面向纺织科学与工程,以纺织生产设备和纺织工业工序检测与控制为载体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

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12年,已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初,教育部第三次学科评估结果显示,本校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东华大学,彰显了百年纺织学科的优势和特色。纺织学科建成并拥有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先进纺织复合材料”为代表的高水平研究和实验基地,在纺织复合材料、纺织机械自动化技术和纺织材料表面处理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测控与仪器学科和专业知识在纺织工业中有大量的应用,比如对于纺织工艺、纺织材料的检测以及对纺织设备和纺织过程的控制,这些都是关系到纺织产品质量优劣的重要保证。如今在国家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之下,国纺织机械设备发展迅速,纺织工艺有重大改进,对PLC、工控机、变频器等控制元件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与广泛。纺织设备的测控技术与仪器技术研究开发也是本校测控系教师的研究重点方向,因此利用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知识对纺织工艺、设备进行了最优化的研究和大量改进,结合测控专业原有的实践与培养基础,形成了有特色的专业办学模式。

二、加强具有纺织特色的测控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实习就业

首先,在理论教学方面,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系对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进行认真讨论,组织教师试讲和相互听课,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互提建议,并到其他开设相同专业的院校进行充分的调研,避免不同课程之间讲课内容重复,高效利用课堂授课时间。在已有专业基础课设置之上,同时加大专业任选课的内容,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并充分体现了面向纺织工程的特色,专业拓宽类的任选课内容反映了本专业前沿技术。将在机械设备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和纺织机械的故障监测与诊断结合起来,在光学工程课程中将高清晰CCD检测技术应用于纱线外观测试。本专业也加大了与国外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与德国莱茵—瓦尔科技应用大学,韩国国立庆尚大学等开设相关专业的国外高校交换了各自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就各个学校的培养特色和培养模式进行了交流。选用和编写适合的教材也能提高教学质量,本校近年来出版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创新设计实用教程,测控专业英语等教材,从而为教学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其次,在实验教学环节中安排内容丰富的、面向纺织工程的实践环节。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纺织和纺机测试控制领域的各项技能,另外可以举一反三扩展到其他各个工程应用领域。重点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和实验指导教师开设设计性和综合型实验,提高此类实验指导课时费,加大实验耗材补助,推荐师生组合参加学校的实验教学比赛。组织测控系的教师和纺织学科、自动化学科的教师进行实验交流,探讨和研究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进行实验的重新设计和优化改进。纺织机械动态经纱张力检测与控制原本属于纺织工程学生开设的验证性实验,现在经过变革和改进成为测控专业学生传感器课程中的设计性实验,并将纱线张力检测与控制实验设计理论方法扩展到对于梁、钢缆和受拉细长杆的检测与控制实验之中。此外结合纺织工程中的关键技术,在纺织机械和纺织工艺中的单轴独立驱动、多单元同步控制、张力在线检测与控制、自调匀整、电子送经与卷取、纺织品质量在线检测等领域,都已经过革新和改进成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实验内容,扩展后将测控专业知识灵活合理地应用到其他工程设备的检测、监控系统设计开发中。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研室的教师还承担了校企合作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测控专业本科生可以利用这些项目助研活动使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得到提高。

最后,学科竞赛和实习实践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非常重要的综合性教学培养环节。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种科技竞赛,以赛代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这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观念教育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立测控技术与仪器科技竞赛兴趣小组,每年在暑期开设单片机技术应用和测控电路设计等领域的培训制作夏令营,深受测控专业的学生欢迎。测控专业本科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的获奖比例达到全部学生人数的65%以上,特别是在纺织机电产品检测与控制竞赛和制作方面斩获不少成果。我校根据现有的实习实践条件和就业形势,制定了集中与分散、校企结合、学校派遣和自主选择多种形式并存的专业实习模式,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学院所拥有的天津市现代机电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现代纺织企业成套生产装备,远程液体染料无管路自动配液机,巷道式立体仓库等大型纺织机电装备,为学生提供了优越的实习条件,实现学生与工厂企业现场设备的“零距离”接触。此外,学院与山西经纬纺机等知名企业建立了生产实习基地,建立青岛胶南纺织机械创新平台,和天津海泰高新技术开发区企业签订了实习协议,保证本专业的实习实践培养方案的有效实施,还给毕业生提供了自主创业的机会。这种体系不但使得本专业的毕业生具有纺织工程类专长,而且可以服务于其他工程应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作为曾经隶属纺织工业部的传统纺织强校,测控专业的毕业生每年在就业季也能搭上校内大批纺织类企事业单位招聘的顺风车,每年有45%以上的本专业毕业生进入纺织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开发研究以及生产运行管理等工作。如同检测与控制作为纺织工业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与环节一样,本校测控专业毕业生也深受广大纺织类企事业单位的欢迎。

三、结论

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属于光、机、电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综合工程技术学科。经过近八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已经形成了以纺织设备与产品信号检测、光学测量以及机电控制为特色,侧重于测量与控制、仪器与系统设计制造等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围绕科专业在科研、教学、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已具有一定的优势,面向纺织工程办学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并且得到较好的社会评价和用人单位的认可。

[ 参 考 文 献 ]

[1] 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本科教学规范[Z].2007.

[2] 宋爱国,况迎辉.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1):16-18.

[3] 李辉,田立国,赵丽等.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建设与实践[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6(4):37-39.

[4] 樊尚春.北航测控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仪器仪表学报,2010增刊,(8):185-190.

[5] 王桂梅,吴炳胜,柴保明.本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办学特色探讨[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78-79.

[责任编辑:陈 明]

德育课程制定规划范文第3篇

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发展党员过程中过于求稳, 思想保守。二是年轻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偏少。三是缺乏科学地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和有效机制。根据工作情况, 党委必须科学制定发展党员规划。认真做好扩大入党申请人队伍工作;注重在青年职工和学生中发展党员, 解决党员队伍年龄偏高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使党员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增加教学一线年轻党员力量。

二、采取配套措施, 全面落实发展党员规划

(一) 加强党内教育管理, 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1.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 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 (1) 坚持“三会一课”制度, 以制度做保证, 提高党员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 突出重点, 有的放矢地开展“党员作用”大讨论活动, 保证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深入开展。 (3) 搞好“创塑”活动。把塑造共产党员形象同开展“党员作用”大讨论结合起来, 使党员自身形象得到提高。2.引导党员增强参政议政意识, 提高党员政治地位。首先, 无论单位出台哪些举措, 党支部要坚持做到:党员先动员、先讨论、先行动。其次, 党委要坚持思想分析制度。基层党支部要每月向党委反映工作中的难点、热点等问题。培养他们参政议政的意识。再次, 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 使党员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3.以活动为载体, 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条件。要积极开展党员责任区模范岗位活动, 做到月考核、季讲评、半年一总结。通过开展活动, 提高党员的整体形象, 增强党员的责任心。同时, 党员与群众开展谈心活动, 帮助引导青年职工和学生积极向上, 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为扩大申请人队伍打下坚实基础。

(二) 突出重点, 认真做好扩大申请人队伍工作。1.扩大申请人队伍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工作中, 通过发动党员开展谈心活动, 激发师生的政治热情, 启发引导他们靠拢党组织。发展党员中, 要将重点向青年职工和学生倾斜。还要建立和完善谈话制度、思想汇报等制度。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到位, 对具备条件的积极分子及时发展, 保护入党积极分子的积极性, 使师生切实体会到党组织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2.实行党员群众工作制度。为改变一些党员做群众工作不积极、不主动问题, 要在提高党员责任感的同时, 制定党员群众工作制, 要求党员主动帮助和教育责任区的思想素质好, 工作勤奋, 学习刻苦的青年职工和学生, 通过开展“一帮一”活动, 有意识地启发和引导他们积极靠拢党组织。3.落实帮教“三熟悉”制度。各基层党支部把党员帮教对象确定下来后, 要求党员做到“三熟悉”:既熟悉帮教对象工作表现及性格爱好;熟悉其家庭情况和工作学习经历;熟悉思想状况和存在问题。极大地调动党员做好群众工作的自觉性。

(三) 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和考察。1.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 是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重要环节。学院党委要认真做好积极分子党课培训工作, 对他们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 确保培训质量。各党支部经常分析入党积极分子情况, 定期检查党小组的工作, 加强指导。有目的地让他们参加一些党内活动。平时向他们提要求, 交任务, 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考验, 尽快成熟起来。2.搞好共青团推优工作。为了确保“推优”质量, 各基层团组织定期向党支部汇报状况, 党支部专题研究“推优”工作。党支部要采取“双导师制度”, 即指定一名导师负责其专业技能;一名导师负责其政治思想。这种制度对青年成长极为有利, 使他们在专业技能上有所提高, 在思想觉悟上进步更快。

(四) 坚持标准, 严格把关, 确保新党员质量。1.严把计划关。每年初对各支部上报的发展计划, 党委认真审核, 组织员深入支部了解积极分子表现, 并向党委汇报, 根据了解的情况, 党委研究后, 确定全年的发展计划。党委组织部门定期检查支部发展党员规划落实情况, 进行具体监督指导, 把支部完成发展党员计划纳入考核指标。2.严把考察关。组织员要经常深入支部, 通过个别谈话或召开座谈会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表现, 做到对积极分子的成长情况心中有数, 减少发展工作中的失误。3.严把材料审查关。党委每年举办两次支部书记、支部委员业务培训, 每年搞一次支部书记经验交流会, 使组织发展材料得到进一步规范。4.严把质量关。在组织发展工作中, 坚持成熟一个, 发展一个的原则, 对有争议的和群众不满意的积极分子坚决不发展, 确保发展的党员质量。

摘要:科学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 党组织才能保证发展党员质量, 改善党员结构, 更好地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本文结合工作实际, 探讨新形势下制定和落实发展党员规划的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党组织,党支部,发展党员

参考文献

[1] 何贵生.新时期入党培训教材,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6 (7) .

[2] 范平.新时期党的建设教程, [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8) .

德育课程制定规划范文第4篇

1 模块教学的概念及外延

1.1 模块教学的内涵

模块教学是指依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规范、技能要求, 调整课程设置与结构, 将课程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专业模块, 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于一体的教学模式。是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新课程的模块定义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 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课程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课程结构上的多层次, 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 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 打破学科的界限壁垒, 灵活地进行组合, 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在模块教学中, “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组件, 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连的指示内涵。它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模块具有一定的弹性, 教学内容可进行适当的调整。二是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学习的系统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某一运动技能的水平。三是模块教学计划又是学时计划的依据, 它能使学时计划成为一种连贯性的教学过程描述。

1.2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模块概念

高中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课程”的形式。从已公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来看, 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分两大类:第一类是必修模块+平行并列的选修模块;第二类是必修模块+系列+递进式的选修模块。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我们将“模块”概念引进体育教学, 试图突破传统的小单元单个技术教学模式, 建立大单元体育课程观, 将“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实践指导思想, 把与某项运动相关的一系列知识技能等作为一个整体, 视为一个教与学的“模块”, 进行有目标、有系列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 每一模块都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学习和评价单位, 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意, 能突出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变静态的、分割的、单一的技术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性的教学体系, 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探索一条新路。

1.3 在高中体育课中开设模块教学的意义

首先, 模块教学有利于进行课程模块的整合, 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就有可能使学校课程真正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其次, 模块教学有利于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化课程, 在完成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不同科目和不同深度的课程, 使之更加切合自己的需要和水平。这样, 学生所实际学习的课程不仅是国家规定和设计的, 也是自己选择和期望的, 作为课程的主体, 开始具有课程的主动权。再次, 模块教学有利于组织学生自主的探究式学习活动。将学科课程拆开成为模块之后, 每个模块不一定要完全以学科的知识框架为基础进行建构, 有的模块则可以相对集中地对某个专题进行学习, 而这样的专题比较容易组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另外, 模块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面对的生活和实际问题来设计课程模块, 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度的综合,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提高学习欲望。

2 模块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应用

2.1 模块教学的基本思路

传统意义上的模块教学, 一般指就教材中有共性的章节进行归类, 形成大模块, 又将大模块分解成若干小模块, 然后在大模块之间与小模块之间进行比较, 找出其异同, 讲清重点难点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助于可以提高辅导效率,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在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本质方面有其自身优势。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比义务教育阶段更偏重于一些运动技能的学习和应用, 在制订模块教学计划时应注意将学习内容置于学习目标管理之下。在安排教学内容时, 需尽量考虑如何实现多方面的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的安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必须注意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处处多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尽量避免重蹈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单纯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覆辙。

2.2 模块教学在体育课程中的模块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模块教学模式突出学习方法的设计, 强调师生交互,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探索问题。健美操运动学习内容的选择应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辅助教材内容要有助于主教材教学的展开, 主要选择各种有助于体育运动内容学习的体能练习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各种游戏活动;学习方式的选用要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关系, 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体育能力的培养。

2.3 制定模块设计方案

模块设计方案应包括模块教学计划和一个单元计划。一个单元是反映模块中某一项目技术动作连续3~5学时的连续的学习过程的计划。模块教学计划要以目标引领内容, 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落实、可执行的;模块内容的选择一定是经过选择和编排的, 不是盲目的罗列, 还要分清主、辅教材的构成。在课时计划中要体现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要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策略。另外, 课时计划的设计一定要科学、合理、方法多样、多元、过程清晰、注重学生实际学习的效果。课时计划的设计不管采用哪种格式, 都应该包括学习阶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教师教学方法和行为、学生学习方法和方式、学习效果评价与反馈、课后教学反思等。

3 结语

模块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实现课程的多样化。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只有课程多样化, 才可能实现选择。从模块内容的组织来看, 有利于解决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与现代科学迅猛发展的矛盾, 并便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从教学组织来看, 模块便于学校合理而灵活地安排课程, 也能够相对减少学生的并学科目, 从而保证学生集中有效地学习。在教学中, 在提出基准的要求和目标的同时, 应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 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式模块, 使个性与共性在合作的团队中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只有在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把学生的差异看成一种教学资源, 使其乐意接受具有挑战意义的学习内容, 才能通过不断地合作学习和探究, 实现模块中设置的处于学生自身最近发展区的目标。

摘要:模块教学是由若干个不同但互相联系的功能部件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在高中体育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将模块教学概念引进体育教学, 能突出体育教学的整体功能, 变静态的、分割的、单一的技术教学为动态的、整合的、开放性的教学体系, 从而为提高体育教学的综合效应探索一条新路。

关键词:高中体育,模块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 魏毅.我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过程性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德育课程制定规划范文第5篇

一、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情况及分析

我校完成第一个五年规划后,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以教导处德育室为主导,以团委、保卫科、年级组长、班主任、思想品德课教师为主体的德育工作队伍,以德育工作研讨会、年级组工作会议、家长学校、班主任例会、学生会、学生社团、国旗下的讲话、主题班会等为依托,在日常规范教育、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科技创新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一定成效,学校德育工作逐步规范。但也存在不足,德育教育激励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德育工作队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各部门的联系沟通需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需进一步强化。

二、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整体目标及目标体系

(一)整体目标:

文化导引、道德践行、德性培养

(二)基本原则: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性化工作原则

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来设计规划我校的德育工作,工作中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培养合格人才为落脚点。

2.统筹兼顾、明确责任的原则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工会、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能动性,在抓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同时,做好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教职员工的德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党支部统一安排实施;学生的德育工作,由学校德育室、团委、学生会、各年级团总支、学生社团、各班团支部共同管理实施。

3.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不能期望德育工作一蹴而就,必须把德育工作贯彻到我们整个工作日程中,要抓住重大事件以及重大纪念节日等关键时期,集中进行德育工作。

4.全程、全员和全方位育人的原则,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原则。

(三)目标体系:

1.形成一支素质全面、信念坚定、品德高尚、业务精湛、心理健康的德育工作队伍;

2.形成健全的德育工作职能机构和完善的领导管理体制;

3.形成比较完善的德育课程体系;

4.形成社会、学校相对稳定而规范的具有不同功能的德育教育基地;

5.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开放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6.形成完整充实的德育内容、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途径、比较完善的德育研究体系。

三、学校德育发展的实践措施

(一)六项建设工程

1.德育队伍建设工程;

2.德育制度和保障机制建设工程;

3.德育课程建设工程;

4.德育基地建设工程;

5.德育网络建设工程;

6.德育科研建设工程。

(二)八项教育任务

1.“八荣八耻”教育;

2.理想教育;

3.基础道德教育;

4.心理健康教育;

5.青春期教育;

6.民主法制教育;

7.劳动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

8.环境保护教育。

(三)三项专题教育

1.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拟成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完善心理辅导工作模式。

2.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教育内容由单纯性生理知识教育向性心理、性伦理道德、性规范法制及性审美教育发展;教育途径从学校拓展到家庭、社会,并努力使家庭教育成为主渠道。

3.加强法制教育

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重视做好问题学生的帮教工作,开放校园网吧,开通网上绿色通道,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四)开展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文明从脚下起步主题教育活动

包括:以蚌埠市建设成果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修身活动;以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感恩教育活动;以勤俭节约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以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可持续发展主题教育活动。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

按照国家教育部、宣传部有关规定,认真做好一年一度的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

3.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

开展文明学校创建活动,提升学校综合素质和育人水平,深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到与学校特点相结合,与学校自身的文化传统相结合,与学校整体工作相结合,与社区文明建设相结合。

4.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做好学生社团组织管理工作

5.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创建省级乃至国家级绿色学校

(五)整合学校内外德育资源

学校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学科教育,思想政治课和班会课,班主任工作,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课程与课外活动,校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建设,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

1.推进校本德育课程建设

提高德育工作的规范性、系统性、实效性,必须进行德育课程建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创新,青春期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保护教育、法制教育、远离“黄赌毒”教育、健康上网教育、国防教育要加大力度,这些都是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2.发挥班集体育人的重要作用

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和个人目标,教育学生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做好班集体组织机构建设工作,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规范集体纪律,使班集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

3.发挥团委、学生会作用

积极开展中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教育学生学会热爱、学会认真、学会坚强,成才报国。

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让心灵更美好”;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让思维更科学”;

九年级:“迈好理想第一步”、“让信念更坚定”。

4.整合社会教育资源

以参与文明城市建设活动为主线,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优秀影视剧,开展团队主题教育和体验活动、环境教育活动,办好家长学校,正确指导家庭教育,引导青少年开展维权活动等。

5.推进德育基地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陵园

◎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等

◎法制教育基地:市公安局宣教科、新城区交警支队

◎科普教育基地:市青少年科学宫

◎环境保护教育基地: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公司、市环保局宣教科等

6.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包括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校长研修班、德育骨干培训班,教育局和学校开设的班主任培训班等。

7.推进德育科研

为加强理论研究,推进德育创新,要重视理论学习,转变德育观念;要结合实践探索,推进德育模式创新;要以学生健康成长为本,推进德育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四、学校德育发展的保障机制

构建整体有效的育人机制,应加强领导,调动和整合学校内外的一切教育力量、教育因素、教育资源,并从不同角度提供必要保障。

组织保障:在学校党支部、校长室的领导下,形成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的工作体系;要健全和稳定德育工作机构,提高工作实效性,

队伍保障:要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德育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政策水平、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置于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要求教师要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努力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制度;建立健全对学校、教师、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评优表彰制度;建立健全对学校、班级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评估制度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努力实现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经费保障:逐步增加对德育的投入,设立专项德育经费,保障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时空保障:确保德育工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德育渗透的育人功能,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要把校内德育活动和学生的课余活动、校外活动纳入学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使德育工作延伸到社会、家庭,真实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结合的教育网络。

五、分阶段达成目标

第一年(2006.9-2007.8)为养成教育年。以管理育人为主导,着重抓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强化校训、校风教育,营造优良的校风。

第二年(2007.9-2008.8)为爱国爱校、巩固养成教育年。进一步强化校训、校风、班风教育,以做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建文明学校为主线,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树立爱国爱校、献身中华的思想。

第三年(2008.9-2009.8)为热爱科学教育年。着重进行学习目的、热爱科学和尊师重教的教育,培养新型的、亲密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学风。

第四年(2009.9-2010.8)为理想教育年。通过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构建开放的学校德育工作新格局。

上一篇:第一章民法的概述范文下一篇:德育自我鉴定高三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