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企业范文

2023-09-21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1篇

根据国内外技术创新领先者的启示,根据系统组织规律,作为企业创新机制的运行系统,从结构上,至少可分为六个子系统——即六个要素: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技术。

创新的本体,是人才;创新的空间定向,靠决策;创新的生存条件,靠保障;创新的时间延续,靠激励;创新的高度,靠信息优化;创新的深度,靠系列渗透。

人才、决策、保障、激励、信息、技术,六大要素之间,还有一种瓶颈制约的关系,即当某一要素的创新,成为整个系统的薄弱环节,并影响和制约其它要素创新时,其瓶颈作用就突出了,成为需要重点创新的要素。

既然目标是构建企业创新的机制,真正推动技术创新。那么,我们是怎样构建“企业创新”的特有机制?

企业从创立到发展,首要的是人才。因此,首先要抓住“人才”的创新。要抓紧通过政策乃至法定手段,确立企业各级人才的竞争聘用。

一是要根据总体的科学设计,坚定、积极、逐步地对企业领导实行比例淘汰制和公开招标制。二是每年对企业领导至少进行一次德、能、勤、绩创新性定量化考核,按5%—10%的比例进行末类淘汰。三是新增、空缺的企业领导岗位,要进行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标竞聘,不分官员、平民,不分部门界限,所有合法合规公民,都可以一试身手。四是严格任期限制。由此,推举、重用创新人才,防止假公济私、黑箱操作和任人唯亲。

总之,要害在于确立一个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上岗有竞争,到岗有压力,下岗有“机遇”。由此,不断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意识,又不断培训开发每个员工的创新能力;在活水奔涌的良性循环中,不断迸发生机和活力。

第二个是“决策性”的要素。这里的要害是抓紧用政策乃至法定手段,确定科学的民主的决策程序,必须有效防止专横独断决策、盲目冲动决策、反复无常决策。同时,确立适合创新的管理制度、力促官本位向科学本位转变。依照法律法规,抓紧选拔和配置真正懂行、真正理解创新的人才,加大创新力量参与决策的力度,充实、优化决策班子,切实抓紧决策系统的高效改革。

第三个是“保障性”要素。这个要素复杂性在于:资金保障、工作环境以及衣食住行等互动因子,主要应由企业单位来解决。但是,有效保护创新性成果、合法性专利,则必须靠法律法规、由主管部门来真正落实。否则,必将形成破坏性的社会化的恶性循环。多年来,市场上大量的“伪劣假冒”,就是最充分的反证。

第四个是“激励性”的要素。其中的关键:一是遵循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知分配等原则,实行相对的高额年薪制;同时不限资历,不限职务,实行创新人员按成果收益、利润分成;二是将创新人员科研开发、成果收益,按比例量化配有股份;每年按股分红;合法退职时,按当时市值兑现。由此,合理拉开差距,向创新贡献者倾斜。通过股权形式,以产权为纽带,使员工真正和企业共兴衰,与技术的创新共存亡。三是创新奖励制度,在对象上,根据创新成果的不同质量、不同数量,分清主次,重奖骨干,兼顾一般;在内容上,重奖产业权益,兼顾津贴待遇。四是抓紧构建特别适应创新的企业文化,用企业精神、企业形象、企业民主,进一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主动性、积极性。

第五个是“信息性”要素。主要应该采取多种方式,组合不同专长不同职能的人才,多向沟通思路,交流信息;乃至通过不同见解的冲撞,不断用批评、自我批评,从过去和现在的项目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消费者的使用过程中得到启发,力求更富综合性、更高层次的创新。

第六个是“技术性”要素。主要是不断开拓并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并由此确定:产品、工艺、营销、原材料、组织管理等系列创新。根据规律,设定系统策划、开发研制、测试反馈、营销组合等。要各有专攻,按核心技术、超前技术、实施技术,进行梯级配置;同时,保持开放引进,恰当采用国际上先进的方式:技术温室策略、收购“小尖子”策略、播种与合作开发策略等等。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2篇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新合力

区委区政府把发展科技事业列入每年的党代会、人代会、政协大会的重要内容。每年召开全区科技工作会议,对全区科技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区长办公会议专门讨论和研究有关科技发展重大事项,如科技工作中领导干部配备、科技经费预算、科技政策的制定、技术人才的引进、重大技术交流以及大院大所的引进等等。同时,经常召开科技工作座谈会、外籍人才座谈会,通报xx区科技工作发展情况,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征询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为加快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了“高新技术企业行”活动,实地了解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情况,现场办公解决企业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困难,极大地提高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二、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环境

一方面通过学习和培训来提升企业家的发展理念。根据xx区企业的发展现状,成立了全市首家企业家俱乐部,采取交流研讨、考察调研、专题讲座等形式开展活动。开办与复旦大学合作ceo(总裁)高级研修班、已连续3年每年投入40万元与国务院国资委合办中外名家系列讲座等,进一步加大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同时,积极举办和参加各类人才交流会,落实人才工作各项措施。通过对企业家的学习培训,使广大企业家树立了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进步之路的发展理念,并在企业家中形成了走创新之路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我们通过政策引导树立科技创新理念。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科技政策,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几年来共制定出台科技发展政策18个,其内容涉及科技宏观管理、高新技术产业培植、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资金扶持、创新体系建设、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度较大,成效显著。

三、加大科技投入,确保财力支撑

科技要发展,财力需保障。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科技投入,每年财政预算优先保证科技经费的安排。财政科技经费从200x年的1021万元到200x年的1480万元、200x年的2132万元、200x年的2500万元,其中三项经费均占财政科技投入经费的50%以上。每年安排500万科技创新资金,专门用于扶持、奖励民营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很好地发挥了政府科技投入“四两拔千斤”的作用。区政府每年投入近100万的资金举办全国性的科技展览会,至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7届全国性的科技成果展览会,共签订技术合作项目1466个,技术成交额达10.3亿元,其中xx区共签订技术合同45项,成交额达6300万元,展览会的举办加强了全市的科技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的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此外,在政府的鼓励和市场竞争的驱动下,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越来越大,200x年全区科技经费总投入为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9.5%。

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构建人才支撑体系

人才是实现科技进步、经济腾飞的决定性因素。推进科技进步,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和技术、管理人才队伍。xx区始终把科技人才工作放在首位,坚持培养、引进两手抓。在政策上创造优势、环境上营造优势、机制上运用优势,充分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坚持多方联动,把引才、育才、用才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构筑人才高地。一是加强调研,摸清底细。全面开展了科技人员普查,详细掌握科技人才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情况,并建立区人才信息库。二是拨出专项经费,为科技人才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区里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人才引进工作。三是抓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把培养人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经常性举办研修班、学术讲座、科技报告会等,对广大科技人员进行“充电”,以保证科技人员知识更新的需要。四是建立良好科技人才工作环境。设立xx区高新技术创新协会,为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提供一个学习提高的场所,满足科技人才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开展“xx区十佳外籍科技人才”评比活动,每年召开科技人才座谈会,营造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五、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个轮子”一起转

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定期召集科普联席会议,听取科普工作汇报,分析和解决科普工作中碰到的问题,以科普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努力抓好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素质培训,每年培训党员干部达2500余人,近两年培训农民学员5000多人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3篇

分类号:G7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395 (2010)02-0323-0

2一、“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第一,打破现阶段校企合作停留在“冠名班(订单班)”的粗浅模式。“订单班”是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抓手,但是现在很多院校的“订单班”还仅仅停留在“冠名班”的层次。通常是企业出点培养费用或奖教基金,班级以企业命名,学生实习.、毕业要求留在企业。院校和企业没有更深层次的融合,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理念甚至连企业特有的工作流程、方式都需要到企业后再进行岗前培训。深化校企合作必须要打破现有的停留在“冠名班”的粗浅模式。

第二,与浙江知名酒店集团进行试点合作,探索校企融合“企业学院制”模式。“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将会成为校企融合“企业学院制”教学模式中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常态。新型“平台十顶岗”的学习地点在学院和酒店之间交替进行,在学院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到校企合作的单位进行具体的实训和实践活动,学生经过实训、企业的实践活动,可以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身在专业技能、职业礼仪、业务素质等方面的差距和不足,这样可以使学生回到学校学习以后,更加用心、更加刻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运行,不但会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业务技能,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养成了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学校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企业学院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创新点

第一,确立新型的培养目标,校企联合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与课程体系。通过到企业调研和邀请企业专家到学校进行授课、讲座,针对真实的工作过程,校企共同进行岗位分析、能力分析,共同探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要求,就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构成、专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等问题进行探讨。科学制定基于工作过程的、贴近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的、校企共同参与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完成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在建设中实施,在实施中建设,不断提高其有效性,企业全过程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控制,课程评价标准将教育标准、企业行业标准统一起来,以达到人才培养的要求。

第二,改变“2+1”教学模式。根据酒店企业需求、专业特点和高职教育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教学通常定为“2+1”模式,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进行顶岗或预就业实习。这种完整的课程学习阶段十毕业实习的2+1模式,操作比较简单,学生有一个整体学习和实习过程,也深受酒店企业欢迎。但各阶段的课程不能与工作需要很好地结合,学生工作实习对课程学习的反馈不及时,工作和学习相互促进作用不大。因此我们将通过对原有“2+1”模式进行调整,构建“理论——实践——边实践边理论——独立实践——顶岗就业”的符合职教理念和行业运行规律的、贴切的酒店管理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第三,建立“平台十岗位”的课程体系。为了更好地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为依据、以能力为本位”的专业建设理念,“融合职业标准、实行项目教学、注重效果评价”的课程建设理念及“师德责任立人、项目能力强人、课程技能成人”的师资建设理念,酒店管理专业按照岗位工作过程的职业要求,基于“平台十岗位”的课程体系,构建“二维一体”的酒店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采取“2211”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即2个学期核心技能课,2学期岗位课,1学期拓展课(含专业综合实训),1个学期顶岗实习。在为期l学期的拓展课,把课堂设置在校企合作酒店,以企业的工作流程、企业文化来培养学生。当然在前面的4个学期,课程以模块化教学,让企业的关键岗位员工与教师一起进行教学工作。

第四,主干课程导入“模块化”教学方式。在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下,将对各主干课程,如《餐饮运行与管理》、《客房运行与管理》以及《前厅运行与管理》等课程导人模块教学的形式,将以学生的兴趣为重要基点,突出课程、教材应当具有的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采用项目教学法,教材内容以实训为主,密切结合企业实际j以具体项目贯穿,使学生有目的的学习相关知识及内容。从而,不但可以让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得更快,而且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充分锻炼和提高,不但可以提高学习兴趣,而且“学以致用”的意识将得到更好加强。

第五,建立“双轨制”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校企合作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是否属于真正的人才,能否对企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科学评价校企合作,有利于把握校企合作活动规律,促进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校企合作对社会发展需要的满足度;也有利于总结经验,发扬优势,找出差距,克服不足,推动校企合作工作更好地开展。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有不同的体制、机制束缚和不同的目标及追求。因此对校企合作的评价就不能用熟悉的单.一行政方式,而需要采取内外有别的“双轨制”评价模式。“企业学院制”拟从“柔性协商评价——内部评价”和“社会引导评价——外部评价体系”两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三、全方位服务企业,谋求与企业的深度融合

第一,学院大力推广“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学院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依托旅游行业,由旅游行业主管部门浙江旅游局举办的专业院校,拥有强大的行业背景。而且为了进一步提升学院品牌,办出学院特色,促进学院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学院决定在“广度”和“深度”上深化校企(地)合作,实施“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六个一”校企(地)合作工程是指学院预计三年时间,同行业合作建立百个生源基地、百个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百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创业)基地、百个学生就业基地、百个专业教师培养基地和百个行业名师基地。

第二,形成学生、企业、校方三方共赢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互相支持、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双赢”为基本原则,从实际、实用、实效出发,探索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共同建立长期、稳定、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深层次的产学共赢。校企双方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设置、承担教学任务和保证实践教学的实施,实现教育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的和谐统一。校方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企业方委派管理人员负责企业文化、员工手册、规章制度、各部门服务与管理规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努力构筑师生共同成长的良好平台,为企业、行业解决饭店行业进入门槛低、人员素质低、员工流失率高的不良现象。此外,与“企业学院制”合作企业建立常态的企业服务机制。建立管理培训基地,院方作为企业方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可定期根据企业方具体需要为企业方管理者提供酒店管理专业培训服务。

参考文献:

[1]崔承琦.高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白云学院学报,2007(6).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4篇

摘 要 根据区域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状况、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筹)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构建了“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通过建立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构建相应课程体系等方面的实践,着力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学生、学院和企业的三方“共赢”,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等问题。

关键词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物业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积极引入新技术、新方式和新业态,大力提高物业管理的技術含量、产品附加值及增值服务,谋求从粗放型的传统服务业向集约型的现代服务业转变。但是,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不高,尤其是物业服务企业基层管理岗位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业管理专业人才严重匮乏,极大地影响了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的转型升级,阻碍了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筹)(以下简称学院)作为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建设类高职院校,紧跟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的变化,与物业管理行业协会及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致力于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凝练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特色,构建并实施了“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工学结合”的内在要求,根据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特点、学生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基于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背景构建的一种工学紧密结合的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四阶递进”即根据学生在五年学习生涯中的成长轨迹,将其学习生涯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提高期、成熟期四个阶段,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实现由入门—入行—入道—入职的递进;“工学四合”即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校内教学环境”与“校外教学环境”结合,“学生身份”与“职业人身份”复合;“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联合;“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融合。 二、“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发展有其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依据其规律开展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角度出发,五年制高职学生有该年龄段的特点,学院必须在深入分析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其规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教育。 (二)构建准备 1.学生特点分析 五年制高职生源为初中毕业生,他们年龄较小,可塑性大,喜欢动手实践,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专业思想易于稳定,这些特点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先天优势。但同时他们也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未养成等特点。因此,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热爱所学专业,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制订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其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爱动手、爱实践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职业兴趣,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学院通过对江苏省90多家物业服务企业的人才需求调研,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物业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和职业道德,在物业服务企业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等基层岗位从事物业管理客户服务、行政人事事务管理、品质管理等工作,能适应且满足江苏省物业管理行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创新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目标岗位工作特点分析 通过调研分析,形成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分析结果显示:物业服务企业客服专员、行政人事专员、品质专员等基层岗位工作涉及具体业务多、涉及面广,兼具专业性、政策性、操作性、技术性和服务性,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尤其是职业素养要求高,由此决定了物业管理专业复合性教学内容多、人才培养周期长、需要强化职业素养的培养,初中后的五年制高职教育要充分利用学制长的优势对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设计和创新。 (三)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学院通过借鉴国内外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经验,并结合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学生特点、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工作特点,设计建立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统筹兼顾学院、企业、学生等相关者的利益,促进现代企业与现代学校的融合。通过搭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就业共担的校企深度合作、开放管理平台,构建行业企业用人标准与学校育人标准对接、校企双向监控、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为学生、学院、企业三方参与者找到校企深度合作的结合点。“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的基本功能差,通过不同阶段工学结合的学习方式实现职业能力的递进,使学生在学习的每一阶段获得成就感,并将职业道德、专业兴趣、企业文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学习生涯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学习、职业能力形成和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 (四)运行实践 1.建立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 学院在综合考虑有意向深度合作企业的愿景、成长性、利益诉求、资源、规模、能力等要素的基础上,通过双方深入沟通与交流,优选了万科、世茂等11家前期与学院已有很好的合作基础、管理严格、服务规范、社会声誉好的品牌物业企业,这些企业在文化及价值追求等方面和学院有共融性,管理层具有宽广视野和较强的创新意识[1],确保了校企“双主体”共育人才机制的形成,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保障。 2.构建工学结合、以工促学、工学相长的课程体系 学院根据“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要求,深入分析物业服务企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要求,归纳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突出工学结合、以工促学、工学相长,开发了《物业管理实操》《跟岗实习》《行政人事事务管理》《公共关系应用》《物业服务品质管理》《物业管理投标文书编制》等一系列工学结合课程,构建了能够配合与推进“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见图2)。 3.打造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学团队 学院建立了校企人才交流和“双师素质”提升机制,通过与合作企业互聘员工、学校专职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及提供技术服务、对企业兼职教师加强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专题培训等途径[2],增强学校专职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开发水平,提高企业兼职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能力,把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专兼职教师打造成一支既能指导服务操作又能进行知识传授的“双能力”,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学知识的“双知识”,既具有善于处理师生关系又具有善于处理企业、社会、人际关系的“双素养”的“双师素质”教学团队,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4.创建真实(仿真)的教学环境 学院一方面在万科、世茂等知名企业为学生开辟了“零距离”接触物业服务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以“职业人”的身份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通过识岗、跟岗、轮岗、顶岗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还聘请了相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设计论证,根据真实物业服务的技术和流程为学生创建物业管理情境教学室等真实(仿真)的职业情境,作为其学习的主要环境,兼有理论教学、小组讨论、实际操作等功能,让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去体会物业服务企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使学生能够在职业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中“做”和“学”,学生之间精诚合作,师生高度互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通过上述办法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优良的教学环境保障。 5.采用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要求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师必须采用以“行动导向”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结合五年制高职教育特点、学生特点和专业特点在《物业管理实操》《物业管理投标文书编制》等一系列工学结合课程中合理选用了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行动学习,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教转向了学生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从信息的收集、工作计划的制订到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及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学生真正地实现了自主学习[3],有效地促进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6.构建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融合的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 学院为配合“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积极寻求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校企双方合作构建并实施了“双主体、开放性、多元化”的、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融合的学业考核与评价体系,实现了知名物业服务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要求与学校评价体系的融合[4]。在管理体制上,坚持学校考核与企业评议相融合;在评价标准上,坚持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要求相融合;在评价内容上,坚持职业能力、素养考核与知识考核相融合,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真正接轨,提高了学生学业考核与评价的科学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加快了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双向监控与持续改进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形成,从而为“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了良好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 三、“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效果 “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自2008年9月在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以来,将企业用人与学校育人有效结合,促进了物业管理专业教学活动与工作实践、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解决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职业能力系统训练和职业素养内化的问题,实现了人才培养过程“教、学、做”一体化,达成了学生能力培养与行业发展水平、岗位要求相适应的教学目标,有效提升了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就业竞争力,满足了物业服务企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2008、2009级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实现100%对口就业,90%以上的毕业学生被万科、世茂、新城等知名物业服务企业录用。此外,万科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于2010年还向学院下了“订单”,成立“万科班”,有效地促进了学院办学声誉的提升,真正地实现了学生、学院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四、“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 在“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会存在一些冲突,有时会导致校企间的摩擦,甚至还会出现工作上不协调、相互排斥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四阶递进,工学四合”的有效运行。学院应把企业文化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的整体规划,根据自身特色,积极借鉴物业管理行业企业文化,把行业企业文化精神融入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5],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更符合物业服务企业的需要。 (二)进一步提高企业合作的动力 校企深度合作是“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有效运作的前提,提高企业合作动力是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途径。因此,学院在“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过程中应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主动了解企业发展方向,向企业开放校内专业实训室,利用学院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按照企业需求开发订单式培训项目,使企业转化为学习型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企业与学院深度合作的动力。 (三)重视工学结合教材的建设与开发 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与开发是实现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现有五年制高职物业管理专业教材不能完全满足“四阶递进,工学四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需要。因此,学院要在选用近期出版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工学结合校本教材开发工作,建立校企共同参与教材开发模式,教材在内容上要符合五年制高职特色和工学结合特点;在形式上可呈现多样化,如项目式教材、手册式实训指导教材、案例式讲义、工作页式“任务书”等。 参考文献:[1]彭后生.基于产学研结合的高职“双主体”教学过程管理实践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1(14):35-38.[2]陈浩,魏成惠.新时期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4(6):27-28.[3]韩秀婷.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下学生角色转向路径探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7):83-85.[4]彭后生.高职“物业管理实操”课程考核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5):146-147.[5]古志华.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特色文化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7-89.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5篇

一、企业进行文化创新的价值

文化是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支撑,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实则就是为企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涵, 使员工可以忠于自己的岗位, 员工上下都能共同努力, 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文化还能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是积攒企业凝聚力可行性方法之一。企业在进行创新管理过程中, 应将文化创新作为其改革的重要内容, 具体表现为其一,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公司企业制度创新的基础, 可以培养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其二, 良好的文化可以成为企业分析创新战略的参考;其三良好的文化可以成为企业市场需求的指向标, 向企业提供技术的创新。

二、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 有利于形成现代企业制度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也在对原有的企业制度进行改变, 逐渐朝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发展, 这就需要企业不断的进行创新, 进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定的优势地位。一个完善的企业制度离不开企业的改革, 企业改革能对企业实现有效的管理, 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将企业的创新管理与制度进行有效的结合, 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改革的真正目标。时代的发展, 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也要跟着变化,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和企业公司的技术、产品、市场进行有机的结合, 来更有效的实现对企业管理的调整, 推动企业发展, 是对企业管理的要求, 也是企业创新的核心, 更是企业展开创新管理的一个基本内容。

(二) 有助于企业形成持久竞争力

当前,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应该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绝部分企业对如何建立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以及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 在核心竞争力方面, 一些较为知名企业, 如海尔、联想等, 他们在不断的发展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并可以维持他们的长久发展, 在市场中占一定地位的。要想知晓其中的愿意无非就是他们可以对企业的管理与核心竞争力间的关系有了明确的认知, 并不断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 因此, 企业发展离不开对管理的创新。

三、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一) 有助于企业实现新市场的开拓

文化是企业管理中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在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人在不同文化模式下, 所表现出来的消费方式不一样, 因此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也会呈现较大的差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逐渐的被新的价值观念所替代, 使其消费观也会发生改变。企业市场也应不断的发现社会文化的差异和变化, 这样会有助于企业能更好的融入到市场当中, 从而找到更广阔的发展方向。

(二) 有助于企业实现产品创新

我国市场中产品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 同一种产品却能卖出不同的价格, 出现此种价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受到了品牌的影响, 而主导企业素质得到提升的根本原因就是企业文化, 卓越品牌的高附加值与产品的质量以及知识技术含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其中最为重要的应属企业的品牌推广和企业在社会上地位声誉, 使其文化理念可以始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 企业在对产品进行出售的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消费者的文化价值观念, 不能只单单追求经济利益, 因为企业文化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产品不断朝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三) 有助于企业对新项目进行科学决策

当前, 我国市场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要想很好的适应这种新形势, 就需要使企业决策不断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 只有这样才可以制定出符合目标市场的社会文化, 也只有这样企业项目才会富有创新意义, 才能不断的满足市场需要。

(四) 有助于企业合作创新的有效开展

知识经济时代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一个企业在进行管理时, 应构建出一个完善的网络结构, 合作创新也将会是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发展的一种主要趋势。只有共同的语言文化或相同的文化背景, 才可以避免一些思想上的交流阻碍。加快知识的创新以及传递的步伐, 加强与企业、市场等的沟通联系, 这些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 企业在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要结合企业文化, 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带来一定的推动作用。

结语

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在进行企业创新的时, 应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创新,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不断的推动企业朝着高效率、高活力的方向发展, 也是企业创新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文化创新, 将会使企业管理更加高效, 资源配置更加先进。

摘要:创新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创新是一个企业稳定且长久发展的主要动力, 可促使企业变得强大,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有助于推动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俊山, 刘俊生.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2] 沈涛.我国企业文化创新的几个发展方向[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05 (06) .

[3] 杨波.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发展的关系[J].山西焦煤科技, 2005 (S1) .

[4] 周壹, 李卫琴.论企业文化在CI设计中的应用[J].青年文学家.2011 (12) .

创新型企业范文第6篇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我国的民营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发展迅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截至2018年5月末,我国小微企业名录收录的小微企业已达8700多万户,占国内企业总数的80%以上,创造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岗位以及50%以上的税收。小微企业在缓解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持续凸显,其健康有序发展大大有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虽然近些年,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一直是制约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小微企业融资情况的调查,以巢湖市小微企业为研究对象,剖析当前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期为解决巢湖市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一些参考。

一、巢湖市小微企业发展现状

(一)小微企业数量质量进一步提升

2018年,巢湖市现有以渔网厂、锚链厂、制衣制鞋厂和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中小微企业700余家,小微企业占据过半江山,有力支撑了民企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巢湖市兰天大诚门窗幕墙有限公司”跻身2018年度安徽省认定的100家成长型小微企业,实现了成长型小微企业的零突破。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成长加快。仅2018年度,巢湖市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得到公示认定的就有15家,包括新增11家,重新认定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创历史新高,目前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2家,多数为小微企业,囊括了渔网具、钢结构等传统产业以及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新兴产业,有利促进了巢湖市产业转型升级,扩充了巢湖市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进一步提升了巢湖市自主创新能力。

(二)扶持政策措施可操作性进一步增强

结合国家出台的各种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合肥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等,如《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通知》《合肥市天使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合肥市高校毕业生创业项目扶持资助实施细则》等,巢湖市则针对地方特色,在合肥市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又出台了由科技局、经信委、金融办、商务局、组织部和人社局牵头的20多条针对小微企業创业、融资、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巢湖市培育新动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巢湖市“税融通”业务实施方案》《巢湖市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办法(试行)》等。同时,加大宣传“税融通”“政银担”“续贷过桥”等省内融资贷款政策,进一步简化申请环节,提高批复实效,着力打造“一键申请”“一天即用”。

(三)小微企业协会作用进一步发挥

2016年9月,巢湖市成立了巢湖市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协会。经过两年多的建设、运作,协会积极发挥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服务、咨询和沟通平台。一方面,协会充分发挥平台功能,提高多方对接的频率频次,加大扶持政策的宣传力度,明确申请的流程和程序,突出申请中的重点,提高申请成功的概率;明确小微企业发展的优势和重难点问题,为小微企业下一步发展指明方向。通过定期不定期举办一些线下活动,加强协会成员企业间的沟通交流,加速形成小微企业聚集体,拓宽产业发展链条。另一方面,积极制定小微企业发展的行规行约和有关标准,协调协会会员企业间的经营行为,监督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小微企业发展的规范性、有序性,为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小微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一)小微企业主管部门不明晰,管理较为分散

工业一直是巢湖市的支柱产业,也是当前小微企业进入的主要行业。巢湖市经信委主管全市的工业企业,但仅主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主管小微企业,亦没有小微企业详细的信息;而涉及融资的主管部门金融办则主要是政策发布以及小微企业申请贷款或者其他补贴时,负责审核企业资质。中国人民银行巢湖支行、市发改委也分别主管一部分业务。也就是说,有很多部门都对小微企业有一定的管理权限,但是主管部门不明晰,没有职能部门主导负责小微企业管理,而是“多头分块管理”,导致出现管理分散、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小微企业也面临“一对多”,无形中提高了沟通难度,降低了沟通效率,最终出现许多好政策无法有效落实,而小微企业却难以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的优惠政策等现象。

(二)小微企业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

小微企业发展规模有限,且巢湖市以家族企业、小作坊居多,没有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意识,缺乏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真实全面的财务制度,导致政府、银行和担保公司无法清晰地评估出企业的成长前景,降低了企业获得贷款支持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缺乏现代企业制度,与规模以上企业相比,小微企业在信用上存在一定问题,存在骗贷现象。由于注册企业的门槛变低,巢湖市出现部分小微企业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低息贷款,不用于企业生产经营,而用于投资或继续放贷给其他企业最终造成贷款没有收回的情况,进一步加剧了小微企业整体贷款难度。

(三)小微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僵尸企业较多

最新公司法将创立新公司的注册资本条件,由实缴改为了认缴制,也取消了最低注册资本,有效提高了大众创业的积极性,小微企业数量显著增加。但是任何行业的市场都是有容量限制的,企业创立门槛的降低,也带来了小微企业“盲目进入,艰难退出”的尴尬局面。看到别人收益颇丰,就觉得这个行业“未来可期”,不经思考盲目注册进入市场,导致小微企业质量良莠不齐。同时,短时间跟风行为也影响了首批企业的发展,没有获得应有的“创新红利”,企业发展不如预期,无法做大做强。

企业数量激增,市场加速饱和,企业无利可图,想退出,却又陷“退出沼泽”。据某小企业陈总介绍,企业要注销需要核算前3年的财务报表,而由于小微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报表有漏洞,无法经受核算,有“下乡收粮有些农民只认现金,回来没有及时入账,稍不留意就做不平账目”的情形出现。因此,企业即使想退出,也需要3年时间,导致市场上存在大量的僵尸小企业,浪费了土地、厂房、设备等大量资源的同时,也挤压了其他企业的发展空间,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进而影响企业的贷款资质。毕竟行业的发展前景也是金融机构评估贷款资质的一个方面。

(四)融资供给结构不合理,小微企业融资供给不足

虽然当前政策一直在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但是由于贷款风险和供给方的强势地位,大型国有银行对小微企业融资方面的工作就是照章办事,缺乏开拓市场的动力。大型国有银行偏好规模以上企业,因为有政府支持,货款回收容易,而贷款给小微企业,由于贷款面广,抵押物不足,风险大,在不缺利润的前提下,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无心开拓风险较大的小微市场。同时,巢湖市市属国有担保公司数量少,针对小微企业的注入资金不足。巢湖市市属国有担保公司主要参与省内的“政银担”贷款业务,承担40%的代偿责任。注入资金缺乏,供给力不足,导致少量企业的代偿责任就会拖垮担保公司,无法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实际效能。

三、相关的政策和建议

(一)加强管理机构建设,政府主动作为

在我国大力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背景下,适时成立专门的小微企业管理部门,全面负责小微企业工作,包括小微企业的管理、相关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以及扶持资金的利用等。通过“专人专管”,在“在其位谋其政”的政绩倒逼下,促使管理人员深入思考,集中精力做好工作。当然,由于小微企业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如果在成立专门部门有难度的情况下,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定某一部门为牵头部门,通过牵头部门和配合部门,多元共治,形成发展合力,共同推动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与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府信息公开化,畅通沟通渠道,主动对接,了解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提供支撑。提高政策宣讲频率频次,确保小微企业能够事先充分了解和掌握融资的相关政策,积极帮助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申报政策补贴和奖励等。设立培训机构,开展小微企业管理者的培训和辅导,协助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对接座谈,为供需双方提供对接渠道和面对面沟通机会。

(二)加大市场监管,优化营商环境

小微企业的发展不在于数量之多,而在于质量之优。巢湖市各行业的市场容量有限,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加大市场监管,合理控制行业内的企业数量。一方面,对首批发现新产业、新商机等的创新企业,应给与相应的“创新红利”,根据实际行业和市场情况,对首批入市的企业数量和发展年限做出限制,例如,在中小学教育辅导培训行业,对首批取得完整资质的小微企业提供3年的发展时间,三年内不允许同类的企业进入,3年之后完全放开市场。将这3年时间变为“创新红利”,有助于小微企业做大做强,增加征信等级,降低融资难度,同时也有助于维持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防止恶意竞争,损害行业整体利益。另一方面,紧跟国家战略,对于高能耗、高污染等当前“钱景广阔”的行业,增加企业登记注册难度或不予注册,防止出现因政策性产业调整,整个行业融资难或贷款后无法收回的情况。例如,巢湖中垾镇的锚链产业本是巢湖一大支柱产业,信用良好,融资难度小,但由于是高能耗产业,受环保政策影响,产业链出现问题,贷款逾期和无能力还款的企业高达贷款企业数量的80%,极大损害了银行的利益,大大增加了下一步获取银行贷款的难度。

(三)创新金融产品,加大担保投入

当前巢湖市针对小微企业的“税融通”“政银担”“续贷过桥”等产品都是省内通用性产品,针对性不强,没有对放款时间、期限、还款方式等要素进行细化。银行等金融机构可针对巢湖市具体情况和特色优势,对于某些未来前景好,产品销路好,企业还款快,但属于季节性用款的行业和企业,创新开发具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按需设置放款时间、还款方式和还款期限等。以巢湖槐林镇为例,槐林镇渔网产业是巢湖市支柱型产业,发展模式较为成熟,产品销路有一定保障。扬子村镇银行针对渔网产业专门设立了专属贷款产品“渔网贷”,量身定制,精细化放款时间和还款时间,保证企业急需用钱时能及时拿到钱的同时,加快了资金的周转率。同时,针对轻资产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探索担保方式多样化,拓宽质押物选择范围,开展股权质押和智力质押等新方式试点。此外,进一步加大国有担保公司的投入,充实资金池,合理设置企业的代偿比例和担保费用,充分发挥担保公司作用。

(四)强化小微企业管理制度,完善财务制度

“打铁还需自身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强化自身制度建设,提高财务可信度是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的根本途径。巢湖市小微企业多数是家族式管理,亲戚套亲戚,经营没有具体章程,容易导致产权不明晰、责任不明确等问题。通过制度建设,降低小微企业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科学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加速财务透明化进程,进一步完善自身财务制度,明晰企业财务,提高财务可信度,为融资贷款夯实基础。积极提高市场竞争力,足额缴纳税收,按期还贷,进一步提升信用等级,扩大信用贷款额度的同时,增加资金供给方的认可。

(五)发挥小微企业协会功能,设立帮扶基金

协会是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依托已成立的巢湖市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功能,加强信息沟通,根据巢湖地方特色,挖掘地方潜力,加强创业指导,引导创业方向,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产业整体优势的同时,加速小微企业成长。探索以会员会费形式设立企业生产帮扶基金,形成互帮互助资金池,用于会员企业发展,起到“急时应急”和“日常互助”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基金申请和使用规定,在会员企业有实际困难时,发放短期的低息或无息互助贷款,帮助会员企业发展。

(作者單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动员研究发展中心)

上一篇:职业探索的途径范文下一篇:一般纳税人税收征收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