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哲学的知识点范文

2023-09-22

政治哲学的知识点范文第1篇

1“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 总结 ”不等于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教材第8页出现了“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的观点。在考试中,很多出题者喜欢把“总结”改写成“总和”,这样究竟可不可以呢?

我们知道,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等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本质。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它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并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因而教材说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等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由此可见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不能把哲学看成对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简单相加,即不能说成是总和的关系。那种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的观点是错误的,它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辩证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和唯物论的相加”

教材的第12页和20页都提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很多学生在学习中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和唯物论。其实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还包括认识论部分。这是很多人往往不太在意的地方。如果概括不全,就必然会在解题中出现由于知识体系欠缺而有失偏颇。

例如:结合材料说明在抗旱问题上应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哪些观点。 (8分)3解决这个问题:(1)既要运用唯物论的知识坚持实事求是观点, 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认识抗旱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等。 (2)辩证法的知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情况的抗旱措施坚持关系和发展的观点, 把抗旱当作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并考虑抗旱活动对自然较近的和较远的影响。 (3)又不可忽视认识论的知识:坚持实践观点,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等。这样才能做到全面、准确、严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3“单个人的活动”不等于“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教材第43页中说:“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 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可以看出,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可以进行群体活动(如做报告或集会等),也可以进行单个人的活动(如:一个人在实验室里搞试验),只是活动形式不同而已,但必须都是社会性的活动,即不能脱离一定社会关系。

而孤立的活动就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的活动,它不同于单个人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孤立的活动,但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当然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的孤立的个人活动也是不存在的。

4“人为事物的联系”不等于“人为主观的联系”

教材第55页中说“人为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事物一旦人为就势必会带有主观性,但我们教材中仍然说它是客观的,这是不是相互矛盾呢?

教材指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这种联系仍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而人为的主观联系是一种不按照客观实际情况, 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对事物做出判断。这种完全依靠自己的主观想象做出决定,是主观主义的表现,是唯心主义。因此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能简单随意地等同。

5“新事物”不等于“新出现的事物”

教材第64页提到了新事物这个名词,新事物能不能等于新出现的事物呢?

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一般而言,旧事物往往产生在先,新事物往往产生在后,是新产生的东西。但是新产生的东西并不一定是新事物,有些旧事物也往往会重新包装,以一种新的面孔出现,利用一些假象来掩人耳目。如: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搞算卦、相面、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的人也会利用计算机给人们测字算命,所谓“电脑算命”看似是一种新鲜的事物,实质仍然是封建迷信思想在作祟。因此,不能完全以时间出现的先后来判断新旧事物。

6“重点论”不等于“抓重点”

重点论和抓重点两个词语出现在教材第73页。那么是不是坚持重点论就等于抓重点呢?

重点论是指在认识复杂事物发展的过程中, 要着重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即抓重点和关键;在认识某一矛盾中,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本质和主流。可见重点论是主次矛盾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体现,是两点中的重点,即既要抓重点,又要抓主流。

而抓重点仅是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体现,如我们常说的“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要位置”、“牵牛要牵牛鼻子”、“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是讲要抓主要矛盾。所以抓重点是重点论中的一点,二者不能混同。

当然在哲学教材中,诸如此类的观点还有很多,这都需要我们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认真分析对比,给学生讲清楚、说明白决不能有一丝的遗漏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只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浮于表面,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品味教材、深化教材,面对困惑和疑难,学生就不会无奈和彷徨。 .

摘要: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教材是现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对象和依据,也是学生课堂学习参考的依托,学习哲学常识的方法很多,但在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材中疑难易混知识点,会使学生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增加哲学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政治哲学的知识点范文第2篇

1、 犯罪最本质的特征: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2、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从事生产劳动

3、 国家的本质:在阶级社会,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4、 奴隶制国家的本质: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

5、 封建制国家的本质:地主阶级统治农民阶级的工具

6、 资本主义法律的本质:是资产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维护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统治的工具

7、 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统治的工具

8、 资本主义民主的实质:资产阶级享有的民主

9、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0、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

(六)“目的”

1、 人民法院适用刑罚的目的:预防犯罪和减少犯罪

2、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商品生产的目的:交换

3、 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4、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根本动机:千方百计追逐剩余价值

5、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 改革的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全体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七)“制度”

1、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 实现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政治制度:议会制度、选举制度、政治制度

3、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政治哲学的知识点范文第3篇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经济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经济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经济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商品的条件:1)是否劳动产品;2)是否用于交换。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2、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消费类型: 1)钱货两清消费2)贷款消费3)租赁消费。影响消费的因素:1)居民收入2)物价水平。

4、树立正确的消费观: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5、生产决定消费: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3)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4)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消费的反作用:1)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倒向作用,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增长3)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6、就业观,择业观:自主择业观、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7、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8、分配方式: 1) 按劳分配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3) 按生产要素分配

9、财政收入的来源:税收收入(主要来源)、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根本因素)、分配政策。财政支出的种类: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债务支出。财政的作用:1) 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 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 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10、宏观调控的目标: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1)经济手段;2)法律手段;3)必要的行政手段。

1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1)贸易全球化2)资本全球化3)生产全球化

12、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一边是发达国家财富的不断积累,一边是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不断加剧

1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在一起,这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使得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可能殃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基本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前,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第一要义:发展;2)核心:以人为本;3)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4)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二:政治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政治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政治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政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国体及本质:我国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民主的特点: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

3、公民的权利和义务: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本权利);2)政治自由3)监督权。公民的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4、公民的政治参与: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 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5、政府的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6、政府的宗旨: 为人民服务

7、政府的原则: 对人民负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8、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立法权, 决定权, 任免权, 监督权

9、人民代表大会的特点:民主集中制

10、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12、党的执政方式: 1)科学执政2)民主执政3)依法执政(基本方式)

13、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民族共同繁荣

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

15、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6、国际关系: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17、国际竞争的实质: 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8、我国外交政策: 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外交政策。外交政策的基本点:1)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2)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3)基本立场是独立自主;4)基本准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19、政协的职能: 1)政治协商2)参政议政3)民主监督

20.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三: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

三、文化生活模块总结。下面是关于高中政治会考考试中经常出现的文化生活版块中的考点。希望同学们把这些最基本的文化生活会考知识点掌握住,并通过高中政治科目的会考考试。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2、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特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容并蓄

4、伟大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6、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7、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8、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文化的含义:对于经济,政治而言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10、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的时间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1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12、社会注意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1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四:生活与哲学

高中政治会考知识点生活与哲学模块(原理 → 方法论)总结。哲学知识是最容易出问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所以这一块需要掌握的哲学会考知识点比较多。希望同学们在高中政治会考试题练习的时候,除了巩固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好一定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一、 辩证唯物论(

四、五课)

1、 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论:①一切从实际出发②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

2、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辨证关系

原理:规律是客观的,它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另一方面,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方法论: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变害为利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六课)

1、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实践决定认识(理论),认识(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阻碍作用。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反对教条主义,反对思想僵化

2、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三、 唯物辩证法 (

七、

八、

九、十课)

(一)联系的观点 (七课)

1、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2、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地位,部分从属于整体,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功能的形成离不开部分原有的功能,部分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状态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法论:①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二)发展的观点(八课)

1发展的普遍性

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法论:①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③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④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都是在量变和质变的两种状态中不断发展的。方法论:①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②要坚持适度原则③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④要重视量的积累⑤学会优化结构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方法论:坚持用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准备走曲折的道路、

(三)矛盾的观点(九课)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每一事物的始终,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方法论: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和揭露矛盾;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辨证关系

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联结;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学会正确认识事物,掌握认识秩序②学会科学的工作方法

4主次矛盾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而次要矛盾则处于从属地位,不起决定作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5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原理: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而次要方面则是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6、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原理:主次矛盾和主次方面的相互关系原理。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四)辨证否定观

1、辨证否定观原理: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辨证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辨证法的革命批评精神原理: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评的革命的和创新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开拓新节境界。

四、人生观、价值观(十

一、十二)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之起阻碍作用、

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①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①相信群众②依靠群众③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

3、价值观导向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导向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

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当个人活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反之,起阻碍或破坏作用、社会条件和社会规律又制约着个人的活动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①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②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③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政治哲学的知识点范文第4篇

2、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3、我国的基本国情是。

2、我国的基本国策有、、、我国的基本战略有有

4、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6、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核心内容:

8、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

9、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

分:、、。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是

10、国家的根本大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要求:

依法治国的前提:。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是: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12、发展社会主义文化首要的和根本的要求牢牢把握

人口现状的三个基本特点:、、

13、三步走战略:、

14、三下乡”活动:、、。 城市“创三优”:、、。

15、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

向:、、。

16、维护民族团结的“三个尊重”:、、。

17、我国的根本制度是: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制度。 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制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是:。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我国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

则:。

18、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有国家、根本、国家根本、基本经济制度等。

19、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

2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21、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

22、对于人的成长来说,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我对自己负责任,说到底,也就是:。

23、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24、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

持。

26、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集中体现:精神、精神、精神、精神、精神、精神等

27、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的竞争、的竞争。

28、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一个中心指的是:。

29、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30、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31、、四项基本原则:

32、、发展两岸关系的原则:。

33、社会主义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三个原因或表

政治哲学的知识点范文第5篇

1.人的基本情形有四种:喜怒哀惧。

2.我们在竞争中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道德和法律。

3.诚信的基本要求:对人守信,对事负责。

4.我国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5.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

6.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7.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9.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

10.我国环境的基本状况: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

11.我国资源的基本国情: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十分严重。

12.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立法)、有法必依(守法)、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执法)。

二、“基础”、“基石”类

1.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民主平等。

2.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四项基本原则。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

4.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发展教育和科学。

5.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6.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宪法。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宪法。

三、“根本”类

1.国家的根本任务: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

3.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4.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育。

6.实现经济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大计:发展科技、教育。

7.从根本上巩固合法按照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8.提升广大人民综合素质的根本: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9.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10.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宪法。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宪法。

11.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12.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3.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

1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四、“本质”、“实质”、“性质”类

1.犯罪的本质特征: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质: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3.我国改革的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性质:社会主义社会。

5.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6.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发展问题。

五、“最”类

1.调节情绪的最根本方法:理智控制法(借助自己理智的力量,去控制不良情绪)。

2.人类的生命最具有:智慧。

3.自然界最珍贵的财富:生命。

4.应对挫折最积极的态度:精神升华。

5.学会尊重最重要:维护人格。自尊的人最看重:自己的人格。

6.培养自立能力最基本:立足于自己的当前生活、学习中的问题,从小事做起。

7.法律最基本的特征:强制性(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8.避免违法犯罪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自觉抵制不良诱惑。

9.竞争最理想的结果:“双赢”。

10.公民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人身权利。

11.公民最根本的人身权利:生命健康权。

12.作为人应当受到他人最起码的尊重的权利:人格尊严权。

13.最能考验公民的责任意识:国家处在为难时刻。

14.维护集体荣誉和利益的最高表现: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

15.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6.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地位、效力、最具权威:宪法。

17.当代中国最基本: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8.克服考试焦虑最重要:增强自身实力。

19.为了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党和国家提出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20.维护国家长治久安最有效、最根本的办法:依法治国。

21.人类的最高理想:共产主义。

22.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六、“主体”、“主要”、“主角”、“主导力量”类

1.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公有制。我国分配制度的主体:按劳分配。

2.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我国经济大舞台上的主角:公有制经济。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有经济。

七、“集中”、“集中体现”类

1.社会责任感的集中表现:不言代价与回报的奉献精神。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直接体现共同富裕原则的经济成分:集体经济。

4.艰苦奋斗的集中表现:创业精神。

八、“决定”类

1.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

2.决定一个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教育。决定人们一生命运的事业:教育。

3.我国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九、“制度”类

1.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我国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十、“核心”、“中心”类

1.美好道德的核心:诚实。

2.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我国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的中心:经济建设。“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中国特殊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

5.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创新。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十一、“关键”类

1.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成功起着关键作用:优良的意志品质。

2.挫折和逆境对人生造成怎样的影响,关键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应对。

3.自强的关键:战胜自我。

4.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关键:尊重理解。

5.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十二、“目的”、“目标”类

1.党的基本路线确定的奋斗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根本目的: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关键的奋斗目标:力争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4.2020年我国要实现的目标:全面小康社会。

5.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十三、“原则”类

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2.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3.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

四、“前提类”

1.交往的前提:尊重。

2.我们与父母沟通的前提:彼此了解。

3.获得信任的前提:诚实。

4.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稳定。

5.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

十五、“保证”、“保障”类

1.保障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的制度规则:正义的制度规则。

2.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党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四项基本原则。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六、“重要”、“重点”类

1.告别依赖,一个重要的表现:独立生活。

2.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

4.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七、“不是”、“不能”、“不等于”、“不意味”类

1.人应该诚实,但不等于无所顾忌地、不适当地说出一切,有时需要保持必要的沉默。

2.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辨、麻木不仁。宽容是有原则的,不是盲目的。

3.自立不是拒绝帮助,依靠不是依赖。

4.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实的道德。

5.珍惜文化遗产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传统文化不是回到过去。

6.不能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也不能只承担义务而不享有权利。

八、带“一”的知识点

1.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配偶、子女、父母以及对公婆或岳父母尽了主要赡养义务的丧偶儿媳、丧偶女婿。

2.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毫不动摇地坚持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十九、带“二/两”的知识点

1.挫折对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

2.我国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部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3.财产继承的两种方式:法定继承和遗嘱继承。

4.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

5.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

十、带“三”的知识点

1.交友三原则:善交益友、不交损友、乐交诤友。

2.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最显著特征);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3.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诉讼可分为: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

4.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的法律标志)、刑罚当罚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基本国情的三个方面: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

7.“三步走”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8.发展先进文化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9.公有制经济的三种成分: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政治哲学的知识点范文第6篇

哲学唯物论的主观题训练(1)

1、2013年9月16日,2013年中国文化产业峰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一场商业与文化融合的盛宴,本次峰会聚焦政府政策沟通、产业投资优化和繁荣中华文化三大重要方向。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发展文化产业是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提出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能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规律,不断创新。

请结合材料,分析说明我国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所体现的唯物论道理。

2、突如其来的贺江水体污染事件再次昭示,拒绝“污染经济”刻不容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截至2013年7月6日晚的监测数据显示,有的江段镉溶度超标5.6倍严重威胁沿江群众饮用水安全。在7月7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贺州市相关负责人称,已基本找到污染源。位于贺州市江马尾河江段沿岸的部分企业虽然已经“人走厂停”,但流出来的污水中重金属仍然超标。当地政府正在逐家排查这些企业,以锁定“元凶”。在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关系方面,我们只有用制度管人,按法治办事,才能规范大家的行为。

联系材料,分析政府在应对污染问题上应怎样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荣膺“2012CCTV中国经济人物创新奖”称号。获奖理由:中国成为美国之后全球第3个拥有精度在10米以内的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的国家。6年时间,发射了16颗卫星,获得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研发工作困难重重,但北斗团队也在一次次挫折中走向成熟。2012年,北斗第16颗卫星成功发射,随着北斗明年即将投入商用,中国不仅摆脱对GPS的依赖,北斗也将衍生出惊人的卫星定位产业。 结合材料,运用人与规律的关系,谈谈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能够走向成功的原因。

4、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础和支撑,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某校时政学习小组以“关注新型城镇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同学们搜集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规划先行

规划是城镇科学发展的先导。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各地区已经做出了一系列的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等。在今后的乡镇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重视具体的规划工作。如小城镇规划的重点应在县级区域单元。应根据所规划地区社会经济状况,预测未来10年、30~50年可能转入城镇的人口数量,根据人口的就业结构规划小城镇的分布和规模。

(1)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分析在我国城镇化发展中坚持“规划先行”的合理性。

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平均每年提升1.01个百分点。城镇化进程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把握。除了总体发展速度要适度外,各地区的城镇化进度应与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人口密度相适应。在农村地区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重速度、轻质量的局面。

(2)请你结合材料和辩证唯物论知识,谈谈如何实现我国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5、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我国治国安邦的大事。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改变而不得不听命河流的阶段;二是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灌溉和航运工程并利用河流的阶段;三是随生产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改造河流为自己服务,但也对河流健康造成巨大伤害的阶段;四是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等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要和谐发展的阶段。

结合人类治水的历程,说明我们应如何按客观规律办事。

6、雷锋精神犹如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雷锋精神、开展学雷锋活动,要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今天,雷锋勤俭节约的美德可以转化为低碳、节能等环保意识,雷锋助人为乐的品质可以转化为奉献、互助等志愿者精神。

结合材料,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知识,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开展学雷锋活动。

7、湖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今后五年的总体任务:坚持以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四化”指新型工业化、农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全面小康,加快建设两型社会,努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 结合上述材料从唯物论的角度谈谈应该如何进一步推进湖南省的“四化两型”建设。

8、2012年11月29日,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并对中国梦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实现过程进行了论证。

材料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凝心聚力、强国之魂。

1. 根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让人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1. 运用《文化与生活》知识,谈谈对上述论断的理解。

材料三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美好的梦想是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前进的强大动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求真务实”才能实现“中国梦我的梦”。

1. 根据材料从哲学上说明,为实现梦想我们应如何做到“求真务实”?

哲学唯物论主观题(1)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是面对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提出的。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③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把握文化发展规律,认识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明确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优势。

④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①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面对污染,要制定科学的防污制度。②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面对污染,应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维护人民利益。③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治理污染中,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客观条件,既要促进经济发展,又要保护环境,把两者结合起来。

3、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坚持按规律办事,实现了6年来发射卫星百分之百的成功。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任务团队,以良好精神状态迎接困难和风险的挑战,在一次次挫折中走向成熟。③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性成果。

4、(1)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坚持“规划先行”能够增强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性,避免盲目性。

②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指明正确的方向,推动我国城镇化的科学发展

(2)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对下一步城镇化的进度应该有一个科学的把握。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各地区的城镇化化进度与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人口密度相结合。③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在农村地区小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应避免出现重建设,轻质量的局面。

5、①要尊重客观规律。人类治水历程告诉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可违背规律

②要充分发货主观能动性。兴水利,除水害,是我们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民的体现。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我们要立足实践,不断深化对规律的认识,按规律办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6、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时代要求开展学雷锋活动。

②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创造性地开展学雷锋活动。

7、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湖南省可以因势利导,抢抓机遇,重势而上,坚定不移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利用原料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建设和发展。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富民强省为主题,坚持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③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推动湖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8、(1)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了中国精神。

②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③弘扬中国精神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和生命力。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增强国际竞争力,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①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并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公民文化素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④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保证人们基本文化权益,能更好地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3)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立足实际,真抓实干,将梦想变成现实。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推动梦想的实现。

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实现梦想。

上一篇:高中班主任寄语范文下一篇:论亮剑精神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