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范文

2023-10-30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1篇

一是精准选派科技指导人员。通过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围绕扶贫工作重点村产业发展需求,精准选派科技指导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截至目前,已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 104 名,选派省级科技特派员 60 名;同时,将 60 名省派科技特派员按照一人指导帮扶 3 至 4个村原则,实现 233 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科技指导人员全覆盖,并在村中悬挂了科技指导人员公示牌。今年以来,又筛选了 22 名高校专家、农业企业及合作社技术人员注册了省科技特派员。

二是组织开展科技扶贫服务队开展服务活动。依托科技特派员及省派科技指导人员组成科技服务队,积极组织服务队围绕帮扶村技术需求,通过“技术讲解、宣传培训、线上指导”等多种形式开展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各类培训指导 60 余场次,指导服务群众 300 余人次,有效解决群众生产技术问题 12 个。

2、强化科技扶贫技术平台建设

一是实施农业科技项目带动工程。以实施与中央引导专项资金项目与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提升工程等农业科技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及科技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结对帮扶,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发、引进、示范和推广,激发贫困村脱贫致富的

内在活力,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共承担实施省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 2 项,结对帮扶 4 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建成 2 个科技扶贫示范基地,转化 2 项农业科技成果。

二是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平台建设。精准筛选农业科技企业、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按照市场导向、主观自愿的原则,在扶贫工作重点村布局建设集农技推广、科技培训、乡土科技人才培养、农村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农科驿站。今年,又成功备案 2 家省级农科驿站截至目前,已完成 6 家农科驿站备案,其中 4 家农科驿站建设在省扶贫工作重点村。

3、强化科技扶贫技术服务效果

一是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强化基层科技人才培养。充分借助科技扶贫云平台、微信等现代化信息服务手段,同时依托省派优秀科技人才到各县区开展技术服务,强化科技人才结对培养。今年以来,已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 35 人次。

二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服务。根据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通过科技特派员及省派科技指导人员,广泛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体的精准培训。同时,发挥互联网作用,将农科微课堂等技术培训课程推送到农民群众手机上,实现便捷培训。今年以来,已通过各种手段培训各类群众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2篇

(一) 致贫原因方面

西方庸俗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曾首先进行了人类贫困问题的研究, 其指出, 社会物质资料和物质财富的增加是按算数级数递增, 而人口的增长是按几何级数递增, 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存在的贫困、饥饿、失业等问题是由人口增长的客观规律所决定, 与资本主义制度无关。同时马尔萨斯认为, 人口的递增必将降低劳动生产率, 引起环境的退化和社会物质财富的耗费, 从而阻碍经济增长, 导致新一轮的贫困。此后的学者们纷纷对致贫因素展开不同角度的研究, 如熊彼特指出, 资源的相对欠缺性是致贫并阻碍经济发展的主因, 教育的落后则属于辅因, 要想彻底消除贫困, 必须从诱因出发, 优化资源的均衡分配并加强教育, 从根本上摆脱“低水平均衡陷阱”的恶性循环。印度经济学家Amartya Sen从落后的生产方式角度研究了致贫原因, 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生产能力的欠缺是导致贫困的主要方面。总之, 西方主流经济学者普遍认为, 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社会、人文、资源禀赋等方面存在差异, 所以致贫原因各不相同, 但经济方面的贫困是统一的表象。

(二) 扶贫模式方面

对于扶贫问题的解决, 必不可少的要借助经验主义方法论, 即主要借鉴西方国家扶贫方面的成功经验。首先, 基于国家投资基础的20世纪西方世界经济危机期间罗斯福政府所采取的以工代赈之法, 通过对各类工程的财政支持和基础设施的不断加强, 有效缓解了人口失业压力、环境压力和经济复苏压力。第二, 同样是国家主导, 通过完善国家的养老金计划、社会保障计划、医疗卫生、教育等计划, 保证全体国民拥有平等无差异的各项基本权利的扶贫模式。第三, 韩国所实施过的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新村运动, 既有效解决了贫困问题, 又实现了收入分配的均等、社会保障的完善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此外, 还有孟加拉国政府强制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政策;新西兰政府加强干预, 通过经济社会均衡发展确以消除贫困的模式;针对不同地区拟定针对性强的教育、文化、职业技能、特色产品综合考虑均衡发展以获得更大发展机会的救助计划扶贫模式等等。

(三) 扶贫经验方面

结合国外各国扶贫模式的有效实施来看, 的确取得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 对于我国贫困地区实际情况的调查摸底、信息的搜集与统计, 扶贫计划的拟定以及扶贫策略的实施具有指导借鉴意义。

首先是美国通过加强国家立法明确扶贫法案明确扶贫的法律定位, 从教育、医疗、失业救济、住房保障等多侧面、多渠道进行直接补助的同时, 建立足够数量的非营利性机构为贫困群体提供资金、发展机会等方面切切实实的帮扶与援助, 体现“弱势群体表达诉求的渠道较为畅通, 扶贫减困有稳定的资金来源, 贫困救助体系健全, 各类扶贫减困项目能够得到较好实施”等特点。

第二是巴西, 同样通过完善政府政策确保国民经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助力扶贫, 通过实施积极的税改政策, 完善社会保障, 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制定贫困家庭人口的救济标准, 改革现有的土地制度, 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脱贫计划, 加强思想宣传鼓励贫困人口抓住机会自主脱贫, 整合教育、医疗、文化等资源配置, 消除资源分配不均现象, 有效解决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第三是印度, 政府同样通过立法形式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保障计划, 并且注重政策向贫困群体的倾斜, 确保困难人群的最低生活保障, 结合本土农业情况, 积极引进国外优良农作物品种, 通过农业种植科学技术的培训与推广, 不但提升作物产量和附加价值, 以产助贫, 并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为贫困人口降低脱贫成本, 成效显著。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已有30多年的扶贫历程, 国内许多学者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就开始着手扶贫理论与路径的研究, 成果颇丰, 但是与国外相比, 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 扶贫政策实施的意义方面

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 贫困问题始终存在, 而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贫者越贫, 富者越富现象越来越明显, 当前我国基尼系数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 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李金祥等学者指出, 经济社会进步的成果应该由全体国民共同享有, 解决好贫困问题正是这一过程的生动体现, 更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全面表现。全力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正义和道德文明的充分体现。柏振忠, 宋玉娥等人认为, 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和实施的过程中, 必须充分凸显生态建设的重要性, 提倡项目开发过程中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实现贫困地区产业增长与生态环境优化的良性互动。综上, 我国贫困地区科技推广工作已经开展了较长的时间, 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中已经总结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新模式, 为其他贫困国家和地区扶贫的开展提供了信心与勇气。

(二) 已取得的扶贫经验

2013年11月, 习近平在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 此后在长期坚持不懈的扶贫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之路径, 各中经验不断丰富。宫留记指出, 我国必须建立与贫困农村实际情况相匹配、相融进的扶贫模式, 尤其要注重困难群众自身脱贫致富积极性的调动, 彻底扭转过去“输血”式扶贫, 变“输血”为“造血”。王国勇, 邢溦则认为, 我国农村扶贫经验表明, 解放思想应当放在首位, 贫困阶层应当转变观念, 适时顺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品经济的要求, 积极探索能够转变为价值的生产要素和可行产业, 拓宽农业生产的附加值空间, 彻底摒弃依赖政府、自暴自弃、听之任之的消极被动思想, 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竞争, 立足自身解决根本性问题。

(三) 关于扶贫途径的研究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贫困县扶贫模式”, 在扶贫形势不断变化的情况下, 该模式逐渐暴露出制度设计的局限, 于2011年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战略实施后, 被“集中连片扶贫开发模式”所取代, 通过选取交通较为便利、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经济结构较为合理、资源较为丰富、人口较多的地区作为“扶贫中心”, 通过由“点”向“片区”转变的科技扶贫新形势, 带动贫困地区科技经济发展。片区扶贫模式打破了过去由各行业部门分头负责扶贫政策、扶贫资金、扶贫项目而难以突破跨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等瓶颈的传统模式, 将自然地理相连、气候环境相似、优势产业相同、文化习俗相通、致贫因素相近的贫困县连片划分, 通过国家扶贫资源的有机整合打造解决区域性贫困问题的全新平台。

结合国内外贫困人口改进和发展经验, 扶贫必先扶智, 通过加强教育能够有效克服起点的不公平而最终实现结果的公平。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助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助力农民创收, 达成科技扶贫的政策目标。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绿色农业, 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效率, 培养科技特派员, 政府出资创建农业专业技术协会, 加强地方农业高效与科研院所与地方农业产品的有机结合, 注重科技扶贫与项目扶贫、产业扶贫和人力资源开发的结合, 借鉴国外经验构建各利益主体利益共享新机制, 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形式, 与农户结成利益共担、风险共担实体, 共同助力科技扶贫。

三、结语

根据各个国家的扶贫治贫经验, 科技扶贫是众多扶贫模式中较为高效的机制, 而我国过去长期以来, 农业都属于弱势产业, 科技含量极低, 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并提升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 建立科技扶贫长效工作机制, 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 科技为主, 扶智为上,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全民族共同利益和福祉, 针对我国长期以来贫困群体脱贫困难、因病致贫等实际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中明确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规划与思想。此后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精准扶贫”列入专章专节加以详述, 并重新规划了改革攻坚阶段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要求、新路径和新模式, 充分体现了执政阶级对全体国民共同发展和共同利益的注重。目前, 我国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已经进入“瓶颈期”, 扶贫脱贫成本不断增加、难度不断增大, 为达到真正的“精准化”扶贫目标, 必须付出比以往时期更多的智慧和努力。文章研究表明, 为切实实施“精准扶贫”战略, 助力贫困区域建立创新发展的路径, 必须构建起科技扶贫的精准长效机制。

关键词:科技扶贫,工作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金祥.创新农业科技, 驱动精准扶贫[J].农业经济问题, 2016 (06) .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3篇

正是由于这样一批科研工作者不断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我国煤矿机电领域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瓶颈,在绝大部分装备上不落后于国外,某些关键技术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荣誉得来非造化!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他们先后获得中国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特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吴教授个人也得到了“政府特殊津贴”、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原煤炭工业部“业务拔尖人才”等荣誉。

一支充满活力的创新团队其发展不能仅靠外部引援,更需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吴淼教授高屋建瓴,始终准确把握科技发展方向,站在国际学术前沿:并组织众多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建立起多支研究队伍攻克亟待解决的科技难题。在取得显著科研成果的同时,许多综合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如薛光辉、郝雪弟、田劼等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已能独当一面,使得吴淼教授倍感欣慰,同时也使科研队伍保持着旺盛的创造力。

煤矿安全重于山

这些年来,我国现代化高产高效矿井的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年产千万吨的工作面已不鲜见。煤矿生产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得益于其机械化、自动化、集约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煤矿高产高效关键影响因素之一是其关键设备的开机率,归根结底是这些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该问题在“一矿一面”、流水线作业的现代化矿井中尤为突出。煤炭采、掘、运、提等环节的某一关键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导致整个工作面甚至全矿井停工停产,严重影响煤矿的生产秩序,甚至引发一些安全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和企业巨大的经济损失,社会影响极坏。因此如何提高煤矿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日益受到关注。

实践证明,采用现代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煤炭生产关键设备的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建立以设备技术状态为基础的预防维修体制,是提高其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有效途径之一。

薛光辉博士指出:国内外设备状态监测与健康诊断技术发展迅速,在许多行业已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煤炭生产时常面临着瓦斯、水和粉尘等恶劣而苛刻的环境。煤矿安全重于山,要求在煤矿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必须取得煤矿用电气设备安全标志证书,地面普遍使用的仪器设备不能也不允许在煤矿井下使用,使得在地面已经较为成熟的技术难以在煤矿井下推广应用。

为适应煤炭行业的迫切需求,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该科研创新团队开展了“煤矿大型关键设备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研究”。他们认为该项研究的难点和技术瓶颈是如何获取设备关键状态数据,提出了三种解决思路和方法。

其一,利用便携式仪器采集记录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带至井上进行分析处理。针对煤矿井下的环境特点,成功研发了YHJ(A)、YHJ(B)和YHJ(c)三代便携式矿用数据记录仪及相应分析软件,实现了包括振动在内多种信号的获取。在冀中能源、潞安、晋煤等多个矿井得到了应用,效果良好,为在煤炭行业推广普及简易故障诊断技术,开展精密故障诊断奠定了基础。

其二,采用机载数据记录装置获取煤矿井下设备的原始状态数据。该科研创新团队研制的矿用大容量机载数据记录装置,使煤矿采掘设备也有了自己的“黑匣子”,可以跟踪、记录和分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温度、压力等各种状态数据。特别是多路振动信号。薛博士透漏采煤机和掘进机用的样机已经开发成功,目前正在积极开展工业性试验研究,利用该技术将可获得煤矿采掘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为煤矿机械设备的设计、开发、制造、使用和维护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准确把握技术发展方向是优秀创新团队的必要素养。吴教授团队认为,基于网络的远程故障诊断是设备故障诊断技术重要发展趋势和热点之一,煤矿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也为其提供了重要的应用平台和基础。目前,该团队已开展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建立了煤矿井下大型设备关键状态参数远程传输试验平台,正在研究如何利用网络把煤矿井下关键设备的状态数据传输到远程客户端,再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该技术若获得突破,可在地面建立设备远程状态监测和健康诊断中心,甚至在整个集团与大学或研究机构成立联合设备健康诊断中心,将专家和现场技术人员的优势相结合。建立现场简易诊断与远程精密诊断的二级设备预防维修体制。

薛光辉博士介绍:在吴教授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在该领域的探索得到了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和教育部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等多个纵向资金的支持,与国内主要的煤机生产和使用企业开展了多层面的服务与合作,取得了省部级科技奖励1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

技术升级建功勋

煤矿自动化和少人甚至无人采掘工作面一直是国内外采煤行业追求的目标。发展煤矿采掘装备自动化和远程监控核心技术,提高井下自动化水平,将对保障我国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减少事故隐患,促进煤炭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虽然巷道掘进机已在各主要产煤国得到广泛应用,但工程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综掘工作面环境恶劣,空间狭小,黑暗潮湿,粉尘水雾大,危险程度高。掘进机作业条件差,空间狭小,司机视野严重受限,司机手动操纵掘进机截割定位定向困难。掘进效率难以大幅提高,工人劳动强度大,掘进安全性低。手动控制极易造成超挖欠挖,截割断面成形质量差,截割臂摆速自动化控制程度低,掘进成本难以降低。掘进机虽可借助巷道激光指向仪指示掘进方向,但无法进行自身定位定向,运行姿态出现偏差时手动纠偏无精确依据且操作困难。上述诸多问题使得巷道掘进速度与回采速度不匹配。采掘失调问题突出。研发掘进机自动控制系统,提高掘进机的智能化水平,成为煤炭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实现煤巷掘进自动化的必经之路。

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推动掘进机自动化发展的进程。2005年掘进机科研团队在吴淼教授的带领下,与冀中能源集团公司和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精诚合作,历时3年研发了“掘进机智能型恒功率自动成形截割与定位控制系统”,经同行专家鉴定为“国际

领先”水平。

田劫博士介绍说:该项目已经成功应用于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的主打产品EBZ160、EBZ200、EBZ300型掘进机上,井下工业性试验效果良好。截割误差小,满足煤巷技术考核指标。能实现截割自动成形和悬臂摆速自动控制及掘进机全无线遥控。其中EBZ200型掘进机在内蒙古准格尔旗官板乌素煤矿投入生产运行,在半煤岩巷道煤岩硬度f≤7、断面20平方米的作业环境下,应用掘进机自动截割成形技术,创造月进尺过千米的新纪录。

正是基于这些前瞻性的研究基础。2008年该团队联合石家庄煤矿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冀中能源集团公司、中煤装备集团公司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等单位组成了集产、学、研、用于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以较高竞争优势夺得了“十一五”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煤矿井下采掘装备遥控关键技术”的研究任务并具体负责课题1“掘进机远程控制技术及检测系统”。该团队重点负责其中“掘进巷道断面自动成形控制、截割头自适应PID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以及掘进机定向掘进控制”等四个关键技术研究,解决掘进机位姿自动检测、煤巷掘进断面自动截割成形、截割悬臂自适应牵引调速控制、掘进机定向掘进自动控制、掘进机全无线就地遥控等技术瓶颈,促进煤矿综掘设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控制水平的整体提高,使得我国掘进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将来实现井下少人甚至无人掘进工作面奠定基础。目前该课题已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审发明专利3项,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

节能环保显神通

当“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绿色环保”、“低碳经济”这些术语日益为人们耳熟能详时,吴淼教授团队已经为黏稠固废的绿色处置忙碌了十年。工业生产中往往会产生一类黏度高、颗粒细、难以沉降、极易污染的工业副产品或废弃物,吴淼教授命名为“高浓度黏稠物料”,涉及20多个行业,如果无法有效消纳和处置则不得不四处堆积或抛弃,成为“高浓度黏稠固体废弃物”,属固体废弃物中极特殊且难以处理的一种。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黏稠固废产量日益巨大,2006年我国煤泥年产量即达约7500万吨,脱水污泥约2000万吨,赤泥3000万吨以上,电石渣1200多万吨。废弃物实际上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些黏稠固废同样也是巨大的潜在资源,如煤泥仍具有相当大的热值。燃烧发电是煤泥的最佳出路,对此国家投入巨资研究。

然而废弃物变成资源并非易事,仍以煤泥为例,尽管低热值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技术早已成熟,但如何将数量巨大的煤泥送入锅炉却是技术难题。传统的皮带机、刮板机和运输槽车等敞开式输送方式不能适应锅炉燃烧工艺,输送本身跑冒滴漏现象严重,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长期以来煤泥不能大量工业利用,不得不丢弃堆放,占用了大量土地。造成了土壤、水体等环境的严重污染,成为全国煤炭行业节能环保最为严重的老大难问题。

国内外实践证明,采用管道是输送煤泥入炉燃烧发电的最佳方式。然而煤泥具有浓度高、黏度大,常温常压下不具有流动性,高压管道输送时呈浓密膏体状,管道输送阻力极大,超越了传统浆体管道输送理论的研究范畴,属国际固体管道输送前沿研究领域,理论与技术依据匮乏,成为煤泥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瓶颈。

针上述现状,吴淼教授科研团队深入研究煤泥特性和锅炉燃烧煤泥对管道输送的各种要求,一方面研究膏体管道输送理论,一方面进行工程应用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发了服务于高浓度煤泥资源化利用的管道输送技术及成套装备,使其资源化利用得以实现,并成功推广到城市污泥、电石泥、化工污泥等十几个行业黏稠固废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

有专家评价:该项目适用范围广泛,应用简便,在煤泥等黏稠固废管道输送技术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明显优于国外同类技术。

郝雪弟博士介绍该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时认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项目以煤泥膏体高压管道输送技术为核心。将煤泥的‘预处理一管道输送一处置’等环节一体化,创立了基于管道输送的煤泥资源化利用新工艺:(2)通过建立国内唯一研究高浓度黏稠物料管道输送的专业化实验室,研发多种专用测试装置,开展大量基础理论与实验研究,建立了浓密膏体管道输送的理论框架;(3)解决了高压长距离泵送、单管输送多点给料、在用系统与备用系统切换等主要难题,攻克了11项关键技术,为煤泥等长距离管道输送的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4)研发高浓度黏稠物料一体化管道输送与洁净储运的成套装备,成功推广至其他黏稠固废的焚烧、填埋、资源化利用等多种处置方法中,将黏稠固废的产生、管道输送、储存和最终处置有机结合,全过程不落地、无污染。

相关资料显示,该项目应用效果非常显著。至2009年底,已有299套输送煤泥累计约1.23亿吨,用户燃烧发电直接经济效益约140亿元。还有96套成功应用于市政、造纸、化工、石化、冶金、制糖、电力、建材、有色金属、印染等十几个行业,资源化利用与处置污泥、电石泥等累计约0.27亿吨。产品几乎占有国内全部市场,并实现了出口。

吴淼教授告诉笔者,该项目获得过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称号,获得过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包括已获得授权专利31项,正在实审中专利14项(11项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以及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项。该项技术已经成为黏稠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输送的首选方式,有2项有关国家标准正在编写之中。“四会”人才做栋梁

在简短的采访过程中,我们就发现吴淼教授培养的这三位学生都具有极高的素养,反映了该团队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培养人才上也不落人后。吴淼教授一直按照自己独特的“四会”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深受学生爱戴。1993年至今,已有59名研究生毕业(其中硕士43名、博士13名、博士后3名)。现在仍有硕士生1g名,博士生8名、博士后1名在吴教授门下深造。

所谓的“四会”人才指的是“会想、会做、会写、会讲”。吴淼教授认为:研究生教育是最高层次教育,科学研究是其最主要培养方式。课题人人不同,来源广泛,要求多种多样。按照“四会”要求对研究生进行针对性较强的综合训练才能有利于在个性化教育中抓住主要矛盾和共性因素,培养出研究生较高的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专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使之成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

简而言之,“会想”是指努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全面、深入、系统地思考问题,及时了解发展趋势和动态。“会做”就是要求学生数学能力、专业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研究能力、各种实验操作能力和与人沟通能力等都要提升到过硬的水平,而且具备自信与勇敢的精神。“会写”就是具备极强的文字表达能力。无论实验报告、中英文学术论文、立项申报书、鉴定材料、学位论文、研究笔记等都能做到熟练准确。逻辑性强,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他要求学生要特别注意培养制作留存影像资料、做好笔记、经常整理各种资料的习惯。倡导学生用1/3时间学习+实验+工作,1/3时间思考,1/3时间整理各种成果。“会讲”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讲话绝不啰嗦,开门见山,紧扣主题,注重技巧,过程结论调理清晰。训练学生做各种报告都要精心准备,做到概念清楚、条理清晰、口齿伶俐,并擅于博证旁引,精准掌握时间,同时善于倾听、提问和回答问题。还特别强调要高度重视PPT制作。使其成为“再创作、再凝练、再提高”的过程。

“积极迅速积累经验”,“善于总结发现规律”,“在规定的时间里面做规定的事”,“要让思维充满创意”,“若无热情则无大志”,“先宏观,后微观:先综合,后分析:先发散,后收敛”,“会应用知识,才会产生力量”,这些都是吴淼教授经常对研究生说的话,看似简单,却浓缩了吴教授研究生教育的思想理念。他说,只要研究生按照以上“四会”去要求自己,不管做什么课题,都会达到较高的研究生培养标准。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都会有较高的素质和较好的基础,会有宽阔的事业前景和迅速发展的潜力。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有了这样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相信吴淼教授希望学生达到的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目标也一定能实现!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自媒体时代,手机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过去的农业科技传播只能依赖于传统传媒,其传播力度有限,而在手机时代,农业科技有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对于农业技术的指导将会更加有力,如何利用好这一手段是现阶段的重要社会课题。本文拟从现代社会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进行传播的总体环境分析入手,展开对其传播优势的分析研究,希望帮助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强化应用手段。

关键词:手机;农业科技传播;多元化

引言:

手机是现代社会十分灵活的信息传播媒介,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终端。农业科技要想更加快速而准确的转达到农业从业者手中,必须要更好的利用起手机这一媒介,大力提升农业科技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与灵活性,更好实现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活动的有力指导。

一、利用手机做好农业科技传播的总体环境状况研究

(一)手机作为传播媒介的技术发展状况

手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之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全面应用,这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是十分有利的。有别于传统媒体,现代手机技术使得农业从业者可以通过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学习农业知识。如农业科技知识可以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现给从业者,而且手机的“体型”也让这些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反复研习。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4G、5G的网络正在逐步的覆盖全国,这对于信息传输速度又会有一个质的提升,更大程度上方便了从业者知识的学习。另外,智能手机的不断升级更新,价格的不断下降让这一切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有效。

(二)手机用户数量的剧增,为广泛的农业科技传播夯实基础

就现阶段的发展来看,全国手机网民的数量已经近10亿,而这个数量还在不断的增长,农村地区的手机网民数量也在不断增大,这样的普及率使得农业科技以手机为媒介进行传播成为必然之选,结合国家的新农村建设,今后的手机网络用户将会更大。这样的基数之下,民众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完善,价格还会不断的下降,手机用户还会不断增长,手机的作为一个最为快速的现代传媒媒介必将成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强大助力。

(三)国家在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助力农业科技的手机传播

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建设,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不断的深入,而信息化建设正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农业科技传播与手机媒介的结合正是与国家的农村发展计划完美配合的重要方式。国家的五年计划对于农村地区的信息化设施的建设给予了高度关注,这对于农村地区智能手机的大力普及也会起到不小的推进作用。此外,国家在这一工作上还有更加直接的扶持,像是对农民购买智能手机的一些补贴工作,都能很好的促进手机在农村地区更快的普及,为农业科技通过手机传播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1]。

二、强化农业科技通过手机媒介广泛传播的优势分析

(一)手机媒介使得农业科技传播变得更加多元化

抛开传统媒介的诸多限制,手机可以更加灵活的通过移动网络实现信息的传播,对于农业科技传播来说,每一个参与者都可以更加快速的将这些信息展示给每一位手机用户。可以说手机作为媒介会将农业科技传播的主体进一步扩大,不论是主管农业生产的政府部门、相关的农业技术研究机构,还是农民本身都可以将农业科技的相关知识进行传播、转播。作为

主管政府部门可以更好的发挥其权威的指导作用,及时将相关的国家政策信息传达给每一位农民,农业技术研究机构也可以及时将最新的技术研究成果发布出来,同样的农民在接收到这些信息之后可以更好的做到相互的转达分享,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传播力度,也让传播的主体更加多元。

(二)手机让农业科技传播的形式更加丰富

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更多形式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摆脱了过去的图文限制,音频、视频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讓农民接受农业科技信息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农业科技知识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多样,研发机构可以将这些农业科技新知识制作成更加直观而生动的形式,为农民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方便,农民在学习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时不再需要“头疼”那些繁复的文字描述,这会大大提升农民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而且手机传播的方式可以让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更好利用科技资讯做好“现场指导”,有力的提升农业科技的实际利用效率,对于农民之间的分享交流也会起到一个不错效果。

(三)更好的整合多种媒介,整合式的农业科技传播渠道

手机媒介有十分强大的优势,可以很好的将传统媒介进行融合,并弥补其中的一些不足,可以说是整合了纸媒、电视、广播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性的传播媒介,而且其还具备了这些单向媒介不具备的沟通功能,可以实现农业科技研究者与农民之间的直接沟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农业科技的指导效果[2]。

(四)手机支持下农业科技传播的广泛性

手机作为现代人社会的必备品之一,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利用手机用户量巨大的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业科技传播的广度与深度,而且这些知识的传播不再局限于农业从业者,还将扩展到更为广泛的民众之中,提升全社会对农业科技的认知水平。此外,手机本身通讯功能可以更好的巩固农业科技研究者与从业者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沟通网络。

三、结束语

移动互联网技术还在不断的升级,手机的功能会更加强化,在信息传播、沟通交流方面的功能会更加完善,其对农业科技传播的促进作用也会进一步加强,各相关部分和人员应当高度重视手机的媒介功能,更好的帮助相关人员做好农业科技传播。

参考文献:

[1]张艳云.乡村振兴背景下手机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8(04):68-71.

[2]敬廷桃,易婧,丁志祥,阎应红.手机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应用研究[J].乡村科技,2018(21):117-118.

作者简介:方锦,出生年月:1986.11,女,汉,新疆哈密,本科,研究方向:科普传播。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奥运;科技北京;城市发展

一、提出:科技奥运理念及其基本内涵

历届现代奥运会的实践证明,科技与奥运紧密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奥运的时代特征。正是充分看到了科技与奥运之间这种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北京在申奥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科技奥运”的理念。

在奥林匹克历史上,作为三大奥运理念之一,“科技奥运”理念第一次被正式提出。通过总结奥运筹备建设多年来的实践和经验,目前对科技奥运理念及内涵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概括起来,“科技奥运”就是以科学思想统领奥运战略,有效集成满足奥运需求的科技资源,为“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先进、可靠、适用的技术保障;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奥运成为传播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促进科技进步与产业发展并惠及社会的平台,达到“科技助奥运、奥运促发展”的目的。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一是“以科学精神组织奥运”,就是弘扬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奥运战略,把奥运会的国际规则、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务实可行、充满活力的本地化战略;将科学思维、科学管理贯穿于奥运筹办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用科学的态度组织奥运,实现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盛会的目标。

二是“以先进技术支撑奥运”,就是紧密结合国内外最新科技进展,集成北京和全国的优势科技资源,努力满足奥运筹办的技术需求,以先进、可靠、适用的科学技术提升举办水平和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为高科技含量的体育盛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三是“以奥运成果惠及社会”,就是以奥林匹克精神丰富科学思想,促进科学文化传播,提高公众科技素质;通过满足奥运科技需求,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带动科技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奥林匹克精神与科学技术的高度融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践行:科技奥运促进北京城市发展

科技奥运根据奥运会筹备建设提出的科技需求,集中攻克了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开闭幕式等方面与奥运直接相关的若干关键技术难题,开发应用了绿色建筑、清洁高效能源等一大批与“绿色奥运”理念落实相关的技术成果,围绕交通与信息、安保与食品等,完成了与奥运城市建设相关的一批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促进了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

1.奥运场馆设计与施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为北京提供了一流的体育场馆设施

围绕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技术特点和要求,科技奥运全方位应用了先进、成熟、可靠的高新技术,成功满足了场馆建设对技术的需求,同时,也为北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奥运遗产”。国家体育场作为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用钢量最多、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的超大型钢结构工程,首次采用了“鸟巢”式新型建筑空间结构形式,多项技术堪称世界第一。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目前国际上建筑面积最大、功能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工程,它以泡沫结构为基础分割出建筑的整体形状和各个内部空间,实现了从墙壁到天花板的整栋墙体结构连接的顺畅自然。奥运场馆关键施工技术的突破为施工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持。“鸟巢”施工中采用的灌注桩基础工程施工技术、超长结构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双斜柱综合施工技术、厚钢板焊接技术以及巨型马鞍型空间钢结构卸载技术等,以及“水立方”施工中采用的“散拼”钢结构组装式施工新技术,膜结构和膜材料技术等,保证了“鸟巢”和“水立方”的顺利完成,并成功塑造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奥运“精品”工程。

奥运会场馆的建设充分考虑了体育、文化、会展、商贸、旅游、健身、娱乐之间的功能转换,以及与交通、通信、安全设施的衔接贯通,为未来的商业利用提供尽可能大的调整余地和盈利条件。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国安俱乐部的主场,还将成为商务会所、健身和餐饮中心,国家游泳中心将成为北京的一个水上娱乐中心,奥运会期间的会议中心将作为北京市重要的会议和展览场所,举办各类国际、国内的会议和展览,举行灵活多样的表演等商业或公益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奥运场馆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数字奥运”和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北京城市信息化建设

科技奥运实施了一系列“数字奥运”和智能交通等信息服务技术的研究。其中,“多语言综合信息服务网络系统”研究的许多成果已经投入运行,基本实现了通过电话、互联网、移动设备、信息咨询台等多种方式为300多万名奥运会注册人员、国内外观众和旅游者提供相关奥运赛事和城市服务的多语言综合信息服务,使北京市的公众信息服务水平和国际化形象得到极大提升。“北京数字工程”的重大项目——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北京一号”的成功发射和应用,能定期提供覆盖北京市的遥感影像,将在奥运后继续为北京市城市规划、生态环境监测、重大工程监测、土地利用监测等方面提供服务。智能交通技术的应用建立了快捷、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北京市智能交通(ITS)规划及实施研究”等奥运交通车辆管理领域的重大项目成果丰硕,许多成果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基于覆盖全市的千兆宽带网和无线集群通信网络为支撑的智能交通管理平台,形成了覆盖市区主要道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此外,数字化执法系统、停车诱导实用系统、BRT智能系统等研究成果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北京市交通运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提升了北京交通管理和运营效率,有效缓解了北京部分地区交通紧张的状况。

3.奥运安保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提升了北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科技奥运建设相关部门开展了大量的支持奥运安全保障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保证了北京奥运的顺利举行,同时,也有效提升了北京市公共安全风险管理水平。例如,通过实施“奥运体育场馆防火系统设计技术研究”,科技奥运提出了奥运体育场馆火灾安全性能化评估方法,该方法已应用到国家体育场、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馆、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篮球馆、老山自行车馆、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华贸中心商厦等国家重点工程的风险评估和消防性能化设计中。“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已经完成相关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的制定,研制出大量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违禁化学品和生物毒素等有害物质检测设备和检测方法,建立了水泡性口炎病毒、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和猪水泡病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并针对奥运会的特殊要求,建立了奥运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利用GPS、温湿度自动记录装置、RFID电子标签等科技手段将奥运会的宾馆、场馆、运动员村、生产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运输车辆、医院等全部纳入监控。奥运后,已经建立的首都食品安全监控系统、奥运追溯系统和监控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将继续使用,保障广大市民的食品安全。

4.生态改善与环境综合治理技术的推广加快了北京生态型城市建设步伐

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科技奥运实施了一批重点科技项目,其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改善了北京城市生态环境。例如,通过开展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挖湖堆山、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恢复的“生态廊道”规划与建设,建立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区域性生态系统(城市“绿肺”)的示范工程;“北京市防沙治沙”重大科技项目等构筑了北京奥运的重要绿色生态屏障;“奥运绿化和美化科技工程”,已成功培育出能够在8月份盛开的花木700多种;大气污染预报、预测和预警技术等研究项目,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蓝天工程”提供了政策建议与技术保障;北京城市垃圾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控制技术研究、城市污水SBR处理设备成套化研究等项目,为北京实现城市垃圾全部进行安全处理,垃圾资源化率达到30%,分类收集率达到50%,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回用率达到50%目标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三、转化:“科技北京”——科技奥运的宝贵遗产

奥运筹办以来,北京市始终把充分利用奥运机遇,提升发展水平和城市竞争力作为重要的施政方针和发展目标。科技奥运建设的实践表明,科技奥运的建设过程同时,也是北京市加快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北京在城市发展中越来越强调以科学的精神组织城市管理,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城市建设,以科学技术成果为市民造福,北京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北京”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1.经济发展动力从生产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科技奥运的实施增强了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加速了北京经济增长动力从人力、资本等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自主创新环境和氛围不断优化,科技投入和产出大幅度增加。科技奥运实施以来,北京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意见》及20余项配套政策,有效激发了全市科技研发热情。2007年,全市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919.5个亿,是2001年的2.52倍,约占GDP的9.83%;2007年全市专利的申请量达到3.2万件,是2001年的2.62倍;实现技术的成交额882.6个亿,比2001年增长了3.6倍。根据《北京现代化报告2007—2008——北京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研究》报告,2001—2006年,北京市创新型城市总体实现程度从73.5%稳步提升到83.6%,提高了10.1个百分点,北京创新型城市已经初步建成。

二是一批关键的技术和标准的突破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据统计,科技奥运实施七年来,“科技奥运行动计划”共组织和动员了全国近200家企业、170多个科研院所和50多所高校的3.5万名科技人员,参加科技奥运的各项工作。七年间,科技奥运围绕场馆建设、节能减排、绿色能源、生态环保、信息通信、高清转播、智能交通、运动科技、奥运安全、食品卫生、气象预报、医疗救护、新材料等十几个方面,完成了千余个项目,在集成电路、疫苗、新能源、生物技术等领域催生出一批里程碑式的自主创新成果。比如国家体育场“鸟巢”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规模最大、技术含量最高、结构最为复杂、施工难度空前,仅“鸟巢”的创新技术和创新点就多达几十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则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结构要求最复杂的膜结构场馆;围绕建筑标准建设,科技奥运建立了绿色建筑标准,这一标准填补了我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和方法的空白,为规范和推进绿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评估手段,成为北京市乃至我国建筑业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

2.城市组织管理进一步科学高效

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北京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教练员、新闻媒体以及奥运观众纷纷聚集北京,这对北京的城市组织管理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奥运的实践证明,科技奥运成果的大量应用有效提升了北京城市组织管理效率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奥运后,科技奥运成果将更广泛地应用于北京城市建设和组织管理,“科学管理”日益深入人心,将成为今后北京城市组织管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途径。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奥运成果的作用,实现科技奥运成果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和应用,推动科技奥运成果对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长远和广泛影响,北京市政府、市科委启动了“科技奥运成果推广计划”,计划利用2—3年的时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科技奥运成果推广工作机制,为北京城市建设和城市组织管理提供更加便利的科技支撑。例如,在城市交通管理方面,北京市政府已明确提出要加强智能交通体系建设,提高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并确定了包括1个共享平台、7个应用领域的智能交通建设架构。目前,北京市正在抓紧建设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智能公交系统、高速路不停车收费系统等。其中,轨道交通运行管理中心、自动售检票系统等智能公交系统建成后,北京将实现全路网的一卡通和无障碍换乘,大大提高公路交通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又如,TD服务、奥运无线INFO等科技奥运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了北京“无线城市”建设的步伐。奥运会前期,北京市实施了“北京无线城市”项目,一期、二期已经启动实施。到2010年年底,无线北京第三期将实现北京市城乡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届时,北京将建立起为各行各业提供便捷、高效信息服务的平台,加速城市信息化、数字化的进程,为更加科学高效的信息化城市组织管理提供技术保障。

3.城市建设进一步向“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方向推进

奥运筹办期间,北京在31个奥运比赛场馆、45个训练场馆以及奥运道路连接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奥林匹克公园等实施了160多项奥运绿化工程,绿化面积达1 026公顷。北京城市园林绿地增加了1万公顷,树木增加了2 271万株,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目前,北京市的林木绿化率已达到51.6%。另外,北京市从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调整工业经济结构布局入手,对全市200多家重污染企业实现整体搬迁转产,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均达到96.5%。

奥运会的举办和节能减排技术等科技奥运相关成果的示范应用大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人居意识,使社会更加注重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这对北京市建立环境治理和环保节能的长效机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奥运后北京重点关注的方面。关、停、并、转“三高一低”企业,以及包括首钢在内的重工业制造环节“外迁”,成为北京加强生态建设、打造宜居城市的积极信号。特别是公共环保意识将成为绿色奥运的宝贵遗产,更加关注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生态涵养发展区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促进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将成为未来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此外,北京在奥运会期间临时采用的减轻环境压力的措施给奥运后生态环保建设积累了经验,为继续促进北京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奥运期间环保部门采用的大部分措施是长效的,而且到奥运会之后还要继续实施。但是,北京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并真正迈入国际先进城市行列,还需要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关注生态,关注环境保护,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将成为北京今后长期发展的自觉行为,成为贯穿于北京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的一条主线。

参考文献:

[1]董传升,邢怀滨,王健.科技奥运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化的三个关键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7,(2).

[2]周秀平.奥运的社会参与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08,(2).

[3]符亚明,等.奥运经济对北京市产业发展直接影响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7).

[4]董传生.科技奥运的人文价值与困境[J].中国软科学,2006,(4).

[5]陈剑.奥运经济:北京的创新与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08,(1).

[6]金汕.重视后奥运体育场馆的利用[J].北京社会科学,2006,(4).

责任编辑 王 佳

科技扶贫农业科技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目的 对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活动进行全面分析,为其科技创新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为例,对科技评估的一般程序、方法、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分析。结果 根据实践分析提出完善科技评估工作建议: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评估机制,逐步转移政府评估职能;结论 评估指标构建时应重视各方参与,保证评估指标的科学合理性; 建立一套评估与部门管理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估结果的有效机制,以评促管充分发挥科技评估的作用; 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库作用。

关键词:科技创新 青海 科技评估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指标体系

科技评估作为一项专业化的活动,能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是政府管理部门了解科技活动基本情况、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增大科技投入产出效益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科技评估工作已经制度化,并融入到科技计划管理的各个环节。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都在积极开展科技评估活动,许多发达省市的科技评估体系已初具规模,全国的科技评估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近年来青海省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科技投入作为科学创新的物质基础,省级财政每年都对科技投入大量资金以促进科技创新。以2015年为例,全省财政科技投入4.12亿元,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20亿元,共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301项[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保障科研活动质量,改善科技计划管理水平,增强青海省科技项目制定和实施的科学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各地科技创新评估的成功案例,结合青海省当前科技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开发符合该省省情的科技评估体系,为推动青海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1 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基础

2008年,青海省科技厅印发《青海省科技计划(课题)概预算评估评审暂行办法》[2],明确规定要对科技项目进行经费预算评估评审,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及组织开展经费审计和绩效考评等工作。2009年,青海省科技厅发布《青海省基本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3]和《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管理暂行办法》,这些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对申报的科技项目实行专家评审与行政决策相结合的立项审批制度,同时要对项目的实施加强监督和评估。2009年,青海省科技厅、省经济委员会和省财政厅三部门联合发布《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办法中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评审、考核评估、验收等作了明确规定,制定了包括组建期和運行期在内的整套考评体系。2009年,青海省科技厅和青海省财政厅联合发布《青海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同年,青海省科技厅发布《青海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办法》 ,2013年,青海省科技厅发布《青海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实施细则》 ,这些文件规定“青海省重点实验室评估实行定期评估,具体的评估工作由省科技厅组织相关专家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实施。评估结果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对排序在20%的确定为优秀实验室,给予重点支持。对评估不合格的重点实验室,按照评估意见限期整改”。2013年,青海省科技厅印发《青海省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方案(暂行)》 ,对科研机构的创新绩效评估做了相关规定。

2 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概况

青海省开展科技评估工作以来,相继设立了一些专业的科技评估机构。目前,从事科技评估的专业机构主要有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科技评估中心、青海省生产力促进中心、青海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几家科技评估咨询机构。从青海省目前已开展科技评估活动来看,评估的对象主要有:科技计划评估;科技项目评估;科技成果评估;科研机构评估;科技人才评估;科技创新平台评估等。从评估阶段来看,具体包括:科技成果的评估;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估评审、中期评估和验收;科技计划的评估,如青海省“十二五”评估,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的可行性论证,青海省“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执行评估及绩效评估;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科技创新平台评估,如重点实验室评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评估;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考核评估;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评价工作等,见表1。

随着青海省科技评估范围的逐步扩大,评估程序走向规范化,评估方式不断调整优化,青海省科技评估的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如青海省科技项目的立项评估、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评估等都制定了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为青海省科技评估工作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指标体系。

以青海省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工程中心)评估实践为例,完整的评估体系包括评估方法选用、程序的确定、评估指标的设计及权重划分、评估标准的制定等。作为我省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水平技术人才集聚的重要科技创新平台,评估的目的在于加强工程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高工程中心对科技成果的工程转化能力,确保资金的有效投入。

2.1 评估内容、程序及方法

2.1.1 评估内容

包括工程化能力与水平、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依托单位效益与影响三个方面。

2.1.2 评估程序

评估流程如下:提出评估需求——评估准备——评估分析与综合——评估结果。

具体评估过程包括:(1)明确评估的目的,设计评估方案以及制定评估指标;(2)各工程中心依托单位提供相关考评材料;(3)组织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召开评审会,会上组织各单位负责人就工程中心建设和发展情况进行答辩,与会专家结合答辩情况及相关材料进行评估打分;(4)相关部门根据专家打分结果,对参与评估的工程中心进行排名。

2.1.3 评估方法

在综合考虑各种评估方法的准确性、适应性以及合理性的基础上,采用专家会议评估打分和指标体系相结合的评估方法。

2.2 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2.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⑴ 全面性原则。评估指标应完整全面的反映工程中心的运行及发展情况,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真实有效。

⑵ 一致性原则。评估指标的制定应结合工程中心的发展方向,保证评估目的与其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⑶ 定量性原则。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避免评估工作中出现的主观随意性[11]。因此,评估指标应尽可能量化,并为各指标合理分配权重系数。

⑷ 科学实用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科学合理,能够充分反映个工程中心的实际水平。同时,指标要简便、实用、可操作性强。

2.2.2 指标及权重的确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估的关键。在评估指标的具体设计中,根据对工程中心各方面的研究调查,对工程中心的工程化能力与水平方面的评估,从其研究方向与定位、研究开发能力以及科技成果产出三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方面的评估,以其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吸引国内外人才,基础设施开放服务以及规章制度建设和运行管理等为主要依据,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对外开放交流和运行管理进行评估;对依托单位效益与影响方面的评估,主要从依托单位所取得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本行业领域的影响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评估。

具体的工程中心评估指标体系主要包括3个一级指标,即“工程化能力与水平、对外开放与运行管理、依托单位效益与影响”,7个二级指标。此外设置加分项,包括“高端人才”、“知识产权”、“首台套设备和工艺”和“大型仪器设备”4项指标。在评估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作用大小不同,赋予的权重系数不同,经过综合考察,权重分配比为6∶3∶1∶2,在实际评分中总分按120分计,其中加分项20分。具体的指标及相应的权重如表2所示。

2.2.3 评估细则的制定

为了使专家打分过程中对评估指标的度量标准趋于一致,降低人为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针对每个指标制订了具体的评分细则。以“工程化能力与水平”的二级指标“研究开发能力”为例(设定该指标的分值为32分 ),相应的评估细则如表3所示 。

2.3 评估结果及其应用

通过评估及讨论,对专家打分排名在前15%的工程中心给予滚动支持,对运行情况较差的工程中心提出整改意见,对不按规定期限和要求提供相关评估材料的或无故不参加评估、不符合青海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运行管理要求的单位取消工程中心资格。评估结果对工程中心的了运行情况、完成效果与影响、经济效益、组织管理的有效性等进行了很好的评判,为后续的平台建设、资金支持、管理和调整定位提供了依据 。

3 提高青海省科技评估能力的建议

面对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科技创新活动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评估工作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以往行之有效的评估方法面临挑战甚至失效。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评估在科技创新管理工作中的服务支撑作用,该文结合青海省科技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出完善相关评估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3.1 评估主体方面

该省当前的科技评估工作是在省政府的主导下展开的。评估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组织和管理,在评估活动的设计和实施、评估方式、评估对象以及评估内容的选择上受到很大程度的行政干涉,严重违背了科技评估的独立性、公正性、客观性原则。为此,政府应逐步转移评估职能,委托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减少对科技评估的具体管理,将工作重心放在制定政策、调整计划、加强监督、强化管理和优化环境等职能上。同时,进一步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第三方科技评估体制机制,在第三方独立评估机构有效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同时,推行政府问责制,强化监督管理,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

3.2 指标构建方面

青海省的评估指标的设置多数都是由行政作导向,自上而下进行的,主要参考的是管理部门的意见和专家咨询意见,而评估客体参与性不足,容易出现评估指标选取不合理,导致评估结果失真的情况。因此,政府管理部门在指标设置中应当重视与评估各方的沟通与交流,统一理念,明确评估方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3.3 评估结果的运用方面

目前,虽然各单位都开展了评估工作,但尚未有单位通过评估为管理提供好的建设性建议,更多的只是分析评估指标然后得出评估结论无异常,对评估结果的运用多流于形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没有引起各参与单位足够的重视。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一是要做到评估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确保评估质量;二是积极探索和建立一套评估与部门管理相结合、多渠道应用评估结果的有效机制,以评促管充分发挥科技评估的作用;三是建立评价结果反馈与监督机制。相关部门要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将评价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及时反馈给被评价单位,并督促其落实整改,以增强评价工作的约束力。将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作为评估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即形成“決策——管理——评估——结果——反馈——整改”的评估模式。

3.4 评审专家队伍建设方面

专家评议作为主要的评估方法之一,评估专家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估质量。目前青海省已初步建立了科技专家库系统,评估专家主要从专家库中抽选。但由于我省专家资源比较匮乏,存在行业覆盖不全面、专家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等问题,挑选的专家在评估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对评估内容把握性不足的情况,从而影响评估质量。此外专家库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缺乏完备的管理手段,如专家信息更新不及时,缺乏专家信用评价体系等。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我省科技专家库建设工作,通过多渠道、开放式地征集和选取的方式扩充专家库,同时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完善专家库制度,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库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旭,李光强.2015年青海省科学技术发展报告[M].青海:青海省科学技术厅,2016:3-4.

[2] 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科技计划(课题)概预算评估评审暂行办法[Z].2008.

[3] 青海省科技厅.青海省基本科技计划管理暂行办法[Z].2009.

上一篇:德育和育德研究论文范文下一篇:农业技术农业结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