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范文

2023-09-22

文化艺术范文第1篇

广西中国东盟当代艺术中心揭牌暨中国—东盟书画展开幕

3月8日,由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主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等承办的广西中国东盟当代艺术中心揭牌暨中国—东盟书画展开幕活动在广西南宁东盟国际·鹏岱3D建材城举行。

活动以“大家艺术,艺术大家”为主题,展示了历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书画艺术精品,表达了中国与东盟人民友好交流的美好愿望。同时,亦为促进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艺术交流及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文化艺术范文第2篇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运用了大量的几何图形纹样来装饰器物,到了战国时代,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装饰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时候的纹样造型除了反应地方的人文风貌,民间习俗等表现形式,也有大量的动物植物,自然景观造型,这些纹样的取材十分的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是当时南方的第一个诸侯国,楚人属于华夏族的一个分支,在楚国最全盛的时候他的版图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以及河南南部,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都属于其中。在浩瀚历史长河中,这里的先辈们用自己的勤劳汗水孕育了许多的文化和艺术瑰宝。许多优秀的文物和艺术品都代表了当时最先进最精美的制造水平。

在古代,纹样用来装饰器物,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有喝酒,盛饭用的实用器,也有祭祀用的特殊一意思的器物,在出土的文物中,漆器,衣物,玉器上面都有纹样刻在上面。纹样随着人们的生产活动的不断发展而逐步产生。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纹样可以说是传统文化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贯穿全程,和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息息相关。不同时期的纹样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可以根据文物上面的纹样来了解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信息。原始社会纹样和奴隶社会的造型普遍是简单,粗犷的,在许多的青铜器上我们都可以了解到,进入到封建社会以后,纹样的造型结构开始变得复杂,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有寓意吉祥幸福的图案,都反映着所处时代的艺术风格和价值取向。

几何纹属于纹样的一种艺术形式,所谓几何纹样,就是用各种直线,曲线等基本元素构成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几何形纹样用来装饰的纹样。基本的造型元素包括点,线,面,体。这些基本的设计元素通过重复,渐变,特异,正负形等排列技法构成了具有美感的图形,大多数几何纹样都是抽象的,也有一部分是具象的表现,多广泛应于建筑,编织物的装饰上面。

从考古的资料上来看,几何形的纹样不仅有抽象的几何纹,也有许多描绘了风土人情,动物,植物的简化了的纹样形式,世界各国在原始社会里,从装饰纹样上来看,都普遍采用了几何形的纹样。由此表明了几何形纹样在原始社会里具有普遍性,这对我们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春秋时期的楚国,运用了大量的几何图形纹样来装饰器物,到了战国时代,继承和发展了这种装饰形式,艺术来源于生活,这时候的纹样造型除了反应地方的人文风貌,民间习俗等表现形式,也有大量的动物植物,自然景观造型,这些纹样的取材十分的广泛,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发展是十分迅速的。

在目前考古挖掘楚的楚国漆器品种,大部分属于彩绘漆器,从雨台山楚墓出土的272个漆器耳杯中,仅仅有少数的耳杯是没有纹样装饰的,其余大部分的耳杯上面都有彩色的纹饰,纹饰所采用的色彩主要是金色,黄色和红色等,江陵望山楚墓出土有白色的花纹装饰的耳杯,出土的彩绘木雕座屏上采用了多种颜色组合的装饰方法,从河南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的漆器上我们可以看出,上面的装饰纹样的色彩有红、黄、绿、蓝、白、金等。这些彩色的漆器装饰,必须和植物油搭配使用才能产生多种颜色的效果。

从楚国的漆器外形上来看,装饰纹样主要描绘的有自然生物,妖魔鬼怪。说明当时的楚人对自然世界怀着崇拜敬仰之情,也正因为这样,当时的艺术家们利用精湛的记忆表现出了自然界的生灵,有飞禽走兽,这些都是他们临摹塑造的对象,这些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装饰手法,充满了大自然中的有和谐美好的一面也有生存竞争的不同

环境。

楚人对神灵充满敬畏和信仰,他们相信世间的万物都有神的存在,这些信仰在他们的文化中也表现了出来,他们理解的神灵形象也来源自大自然的真实生命的重新组合,像龙纹和凤纹,楚国非常流行蟠螭纹,蟠螭纹也有称蟠虺纹或蟠蛇纹的。螭,《说文》;“若龙而黄”,是传说中五角的龙,《广雅》;“无角曰螭龙”。从纹样上看,龙纹有显著的张开的嘴,蛇类则体躯甚细,有的称之为变形龙纹。在传统纹样中,北方的燕国地区饕餮纹仍占一定地位,反映了燕国趋于保守的意识观念。龙纹在各国均被应用,此时的龙纹多做交缠穿插状,仍为蛇形长体,有交龙纹、多头龙纹等。有鸣叫状、飞舞状,此时的饕餮纹简化,向汉代的俯首纹过渡,而龙纹和凤纹,已是汉代四神纹中青龙和朱雀的雏形,向定型化转变。从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传说中的龙凤就就是人类在综合了许多动物的特种后在脑海里形成的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拟的动物形象,这些虚拟的动物展现了人们对于神灵的信仰和喜爱。

从绘画风格上来看,纹样的绘画主要是用线描和平涂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这种手法可能是从青铜器的纹样上发展演变而来。当时绘画的工具是毛笔,所以描绘的纹样细腻流畅,微妙微翘。

对于漆器的装饰手法,除了彩绘之外,还有一些贴金、描金的技术,贴金装饰不只是楚国的漆器上有,早在商朝时期的墓穴中,就发现了贴金的漆器艺术品。这种装饰方法是用漆作为一种粘合剂,将金箔贴在已描绘好的漆面上。“描金”,就是在漆器的表面用金色来绘画,有的金色的色彩,有的是金粉直接画在上面。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漆器上面,就发现有用很细的金彩画在兽身的周围,长沙仰天湖战国墓出土的彩绘雕花板纹饰上也采用的这些装饰手法。

楚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一颗明珠,他让我们了解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勤劳和智慧,也让我们现在的艺术形式产生深远的

影响。

(作者单位:武昌工学院)

文化艺术范文第3篇

(大同市文化艺术学校,山西 大同 037000)

摘 要: 就目前的教育形式看,文化艺术学校培养戏曲人才的方式依然是传统的单一式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科班加文化”的教育理念已经不合时宜。如何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戏曲教育的当务之急。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一专多能”的戏曲人才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文化艺术学校 一专多能 戏曲人才 多元化 教育模式

艺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戏曲教育是艺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戏曲艺术不能将自己束之高阁,而应该面向市场经济的需要,培养出较高实用性及适应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将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际应用中加以运用,满足社会与市场的双向需求。艺术学校作为培养戏曲人才的摇篮,首先要明确培养一专多能戏曲人才的重要意义,其次对于如何培养一专多能人才要有科学系统的方法。

一、文化艺术学校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重要性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市场和观众审美发生变化。戏曲艺术由以往单一的表演形式逐渐向综合性表演形式发展。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戏曲表演人才与时俱进,全面发展,不但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而且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不会与时代脱节,才能在之后的就业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脱颖而出,从而很好地融入高速发展繁荣的社会中。

文化艺术学校作为培养戏曲人才,传授专业知识的集散地,更要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创新理念与知识体系。

人才培养是戏曲艺术传承的主要形式。文化艺术学校作为培养戏曲艺术人才的摇篮,应当在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同时,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走一条有特色的、开创性的办学之路。

就戏曲专业上而言,文化艺术学校的该专业教育是在戏曲科班教育、戏曲教育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专业课的教学几乎是一脉相传。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戏曲教育工作者曾经用“科班加文化”形象地描述目前的戏曲专业教育。由此可见,艺术院校的教学思路相对而言依然比较传统,方式比较守旧。具体表现是,对于学生的培养比较单一化、模式化。学校过多地注重专业知识结构的传授和戏曲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空间和进步速度,改革势在必行。

二、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一专多能”的戏曲人才的主要对策

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是转变教学模式的导向。这就要求学校以市场需求为首要依据,以国家的经济、文化的发展方向为先导合理设置专业,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即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学生基本功的扎实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有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从而达到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要在艺术院校的戏曲教学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注重对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方面的高标准要求。在“一专多能”中,“一专”依然是戏曲教育的前提所在,并且戏曲专业是专业性很强的教育。所以,不能放松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训。艺术教育的特色在于,定向传授知识与技能,专业性非常强。所以,在教育教学上应坚持对专业知识的严格要求,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目前,从艺术院校的调查结果看,专业教育和训练的质量和时间在逐年减少,很多学生每天不能保证六个小时的训练时间,这种状况令人担忧。所以,加强专业知识的训练势在必行。

第二,从社会发展的趋势看,仅仅掌握一门知识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于的需求,戏曲专业同其他所有艺术专业的学科一样,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学校,应当培养多能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交叉多能型人才的需求。首先,应建立一支多样化、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专多能”的教育目标之一。正如戏曲舞台表演讲求行当齐全一样,在戏曲专业的教育上,各项任务都需要由具备相应专业知识技能的人员完成。在教职人员配置上,尽量做到专业化、多元化和规范化。教师是教育的灵魂,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流的教学队伍,才能有一流的戏曲专业人才。除此之外,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是多元化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戏曲专业课程之外,还应设置一些舞美、化妆、音乐制作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使学生在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关联学科的相应知识,以实现学科之间互相渗透、融会贯通,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学习空间,形成新知识、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这样不仅对专业课有利,同时能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更重要的是如果熟练掌握关联学科,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职业选择。例如,有些剧团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于艺术表现多元化的需求,急需复合型艺术表演人才。某些剧团招聘时,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备戏曲表演能力及戏曲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歌舞、小品、武术等一些综合技能,甚至要求应聘者懂得灯光、化妆、舞美设计等方面知识,以丰富剧团的表演形式获得更多观众的青睐。作为戏曲人才的培养学校,不仅要因材施教,还要按需施教,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

第三,要培养“一专多能”的戏曲人才,还要在教学硬件方面动脑筋。学校应具备条件设施齐备的排练场、琴房及舞台等。此外,还应加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让现代化的教学設备深入课堂,这样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而且能提升学生的上课兴趣,提高上课效率。目前,戏曲专业的发展出现瓶颈,戏曲表演各方面的条件急需改善。希望不仅仅是在学校内部,更多的是在学校的外部环境中,对戏曲专业大力支持,为振兴我国的戏曲事业打好基礎,改善戏曲表演专业教育各方面的条件。

第四,如何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一直是艺术专业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戏曲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在实践方面不能落后,做到说拉弹唱样样精通,这就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戏剧理论知识的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在理论课上,不仅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理论知识,还能从老师那里学到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从而为日后从事教学工作奠定基础。某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就是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忽视理论方面的知识,这为日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埋下隐患。所以,戏剧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具体课程的设置上,专业理论课包括音乐基础知识、艺术概论、中外戏剧史、表演知识、台词、小品、戏曲编导知识、戏曲表演赏析等课程,艺术学校应该开设并且要求学生认真学习。此外,实践课程依旧是戏曲学习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实践课程是学生学校学习与适应社会的桥梁。所以在戏曲专业中,既需要安排部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不能忽视实践的锻炼。有目的地增加实践训练,学生的专业课程才能很好地适应表演的要求。目前,某些艺术院校采取戏曲进大学校园的活动,发挥同龄人易于沟通的优势,既能让大学生了解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又给艺术院校的学生很好的实践机会,巩固和丰富专业技能,增强自信心,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很好的基础。

第五,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不容忽视。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工程,“以人为本”更是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应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积累,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增强社会竞争的意识,力争成为“德艺双馨”的有用的人才。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人文教育更不能缺失。目前,社会上一些人文精神、人文价值观出现负面沦丧的现象。文化艺术学校应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坚持人文精神和理想的人,坚持艺术至上的人。艺术工作者应当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推动力量,对于社会思想和舆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为社会的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文化艺术学校应培养一专多能、全方位发展的戏曲人才,不仅仅是“一专”,更要“多能”。教学只有立足于市场的需求,重新定位人才的目标,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戏曲人才。在学好戏曲专业的基础上,能学习其他关联学科,触类旁通,并且处理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成为集知识、能力、技能和素质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从而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社会的考验和工作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唐悦.复合型戏曲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J].剧影月报,2005(1):66.

[2]宁洪梅.艺术院校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J].林区教学,2010(6):100-101.

[3]石峰.对高职音乐学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25(1):78-79.

[4]刘燕洲.高职音乐专业实践型人才培养途径[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8(3):65-68.

[5]吴静,马毅.艺术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声乐表演专业为例[J].音乐时空(理论版),2012(7):43-44.

文化艺术范文第4篇

数字艺术对文化艺术传承的影响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设计艺术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 摘 要: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上,我们一方面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在自然、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下塑造自身的艺术价值观念。现在数字艺术以高速的发展以及丰富的艺术手段,倾入来不及思考的人们的脑海中,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空间,开拓了艺术家创意的潜能,同时,也为受众带来了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数字艺术;文化艺术传承;传统艺术;审美0 前言 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认识和生活要求不断提高。新的时代必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历史研究表明,文化的发展总是和人类文明的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远古人类的肢体表达信号到人类四大古文明的书写文化—象形文字;自从中国人毕昇发明了印刷术,人类文化的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分别进入了机械时代和电气时代,文化的发展和流传就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被完整地载入史册;再发展到今日,人类进入了新的文化艺——数字艺术文化时代。 1 走进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正在成长为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为艺术家们全方位地进行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1.1 概念的界定 “数字艺术”是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化就是把客观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过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数字化的优点在于,它在制作和传输过程中不易丢失信息,而且存储的信息量很大。[1]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2] 而我们所说的数字艺术,泛指使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同时也具有模拟现实的虚拟性,艺术创造的想象性、交互性和使用数字媒介的基本特征。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卡通动漫、电脑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展示、流媒体广告、网络游戏、手机动漫、数字插画、数字特效、数字摄影摄像以及数字音乐等等。就其特性表现上来说,数字艺术具有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交相融合的鲜明特性和数字时代崭新的文化艺术特性和审美特性。就其内容形式上来说,数字艺术实际上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它首先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其次,在数字技术作用下,图像变成了比特,可以储存,也可以成为网上互动的图码信息。最后,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创造出更富有想象力的新的艺术作品。所以也有人称数字艺术是“诗和数学的统一”。 1.2 特征的分析 数字艺术究其创作手法、风格与传播方式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原创性、交互性和使用数字媒介三大特征。 (1)原创性。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数字艺术作品由于它表现介质的特殊性,使它表现为“复制”的无差别性,它可以被反复的拷贝、粘贴,源文件稍稍更改表现内容就会有改变。[3]但是,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的素材来源便捷和作品形式的普泛,也就对数字艺术作品的原创性的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交互性。数字艺术许多种类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这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让欣赏主体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不仅可以在视觉上进行沟通,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数字艺术带给欣赏主体的乐趣,这是绝大部分传统的艺术作品创作无法做到的。如果说传统艺术是一种“只读艺术”,那么数字艺术就是一种“可读写艺术”。 (3)使用数字媒介。数字媒介包括数字化工具与网络媒体等。数字艺术中的技术和工具是传统美术创作工具的重要延伸。画笔变为数位板,画布变为显示器等,所以,很多传统的手法所变现不出来的肌理或效果,通过数字工具得到实现,当然,那些传统手段在传统的表现介质上可以表现的,数字艺术也能够表达出来。数字作品的传播也因为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融合大大优于传统艺术,其网络传播的效率之高,是数字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高高在上,数字媒介的介入使的艺术真正贴近于生活,造就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条件。 2 对于文化艺术传承的影响 数字艺术不管如何的特立独行都离不开传统艺术的传承。但作为技术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的是数字时代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的美学思想。 2.1 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拓展与颠覆 数字艺术为人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摄取、生成、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艺术表现媒体和表现形式,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新颖的视觉天地。以往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甚至完成的比预想的还要好。例如,传统以“手绘”为核心的技法以来于纸笔、颜料等实际存在的一些物质工具;而电脑技法则以“笔墨”的概念,而非真实的笔墨进行肌理效果的表现。数字化技术作为手与脑的延长提高了设计的表现力和效率。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迅捷的方式和手段,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开拓了艺术家创意的潜能。 数字艺术相较于传统设计有着不可比拟的高精度、高效率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从而使人们能够摆脱大量枯燥、繁杂的制作和修改。资料表明:从最初的构思到作品完成,修改的比例大约是70%以上,全部重来也屡见不鲜.电脑图形设计的修改便利和“所见即所得”(即任何改变都可迅速反映在屏幕上),对任何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和恢复,电脑给人们提供了后悔的权力。[4]在发达国家艺术学院中数字技术已成为继素描、色彩和摄影之后的第四大基础课。电脑图形技术缩短了创意和成品之间的距离,因而被广泛地接受。 2.2 对于大众审美的冲击 “科学追求的是‘真’,艺术追求的是‘美’。审美,即是对美的欣赏,是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审美愉悦,是数字艺术最主要的情感价值所在。”[5]数字艺术不仅传承了传统艺术形式,而且多媒交融、形式多样。数字化的美学特质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一件好的数字艺术品,能够吸引受众产生共鸣,是因为具备有技术美与艺术美的品质。人们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与互动,完全沉浸于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其想象、情感、认知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活,进入一个忘我的虚拟艺术世界,开始了不同的心理体验的历程,获得审美享受,这正是数字艺术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传统艺术形式和数字化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渊源的不同:传统艺术创作是建立在地域性文化底蕴和民族国家历史渊源上的,包涵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观念,能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及地域民族文化,作品形式大多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新一代的数字化艺术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化设计,信息传递、网络界面之类数字语言都具有非物质性质和非传统化,因此凸显的是一种“全球化”的形式。其次是视觉感知的转换。在视觉审美的过程中,当数字化技术下的图像图形超越了现实的真实进入到另一个虚幻的世界,并让眼睛观看到了最极端的表现,人类由认知图式所带来的想象就彻底地被改变,观看主体对于视觉化画面不再抱有由辨认的快感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转而去期待一个更为刺激的虚拟彼岸。[6]主体的这种好奇心成为数字化技术下进行观看行为最为普遍的读图动力,从而也导致了观看方式由“辨认的快感”转向“悬念的刺激”。[7]数字艺术的出现为我们的审美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试听感受。虽然它不能为我们创造真正意义上的感官体验,但是它强大的虚拟功能可以使人们的审美全方位的发展成为可能。 2.3 对于视觉文化形态的建立 从手工模仿到相机复制,再到数字图像技术。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这艺术的蓬勃发展。数字艺术的发展造就了新的虚拟文化的产生。借助于电脑,人的视觉想象力和空间探索范围进一步拓展,从而进入了轻盈的全息世界,视觉图像的组合、变异和更新的可能性提高了,各种电脑软件和程序,为视觉创新提供了契机。电脑的出现也预示着另一种全新文化的到来——虚拟的文化。电脑对形象的处理和塑造完全可以在没有原本的情况下进行,虽然电脑也是复制,但这种复制已与摄影有质的区别。它把视觉文化的虚拟性发展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虚拟文化的出现,迫使我们思考新的问题,调整我们的创作策略,建构新的美学方式来面对这些深刻的文化变迁。美国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8]数字艺术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也将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再次转换。 3 对于数字艺术的反思 由于数字艺术诞生的时代,是一个传媒高度发达,人们沟通十分便捷的时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数字技术的“普遍化”,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大众化”,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艺术形式,其审美取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纯美术”艺术作品的差异。对于数字艺术而言,工具和技术的确重要,但并不是工具至上也不是技术至上,在同行业内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大家的工具和技术水平已经难分高下,这时的关键便是发挥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创意。[9]任何技术层面表现到位,但是缺乏原创性元素的作品,是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的。 数字技术正赋予艺术家新的灵感与新的创作方式,它不仅营造了一种可游可居的虚拟环境和空间,还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全新的审美体验。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实现了欣赏层面的主、客互动和情景交融,给人们提供了多方位的直观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却失去了思考和反思的文化内涵,导致了艺术的价值取向在技术运用中的沉沦与消解。就此来看,我们应把握大局、权衡利弊,把数字艺术的多媒融合、情境交互、深度参与特性控制在能被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与审美原则之上。参考文献:[1] 黄荣怀.信息网络与教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2] 彭一刚.创意与表现[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 陈权.浅谈数字艺术[J].交流论坛,2006(06).[4] 阚延龙.科学与艺术的融合[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6,16(1).[5] 邱国鹏.论数码艺术的审美及其影响下的价值取向[J].集美大学学报,2008(4).[6] 李敏珍.数字化与视觉艺术[J].学术论坛,2008(18).[7] 吴瑜,陈汗青.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J].探索与争鸣,2008(7).[8] 李海峰.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J].宁波大学学报,2008(7).[9] 吴强,王安安.网络时代数字化艺术带来的新思考[J].理论与探索,2007(7).[10] 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1] 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2] 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刘黎明(1986—),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助教,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应用研究。

作者:刘黎明

文化艺术范文第5篇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设计艺术学重点建设学科项目 摘 要:技术的进步对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在文化艺术的传承上,我们一方面继承传统艺术的精华;另一方面在自然、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下塑造自身的艺术价值观念。现在数字艺术以高速的发展以及丰富的艺术手段,倾入来不及思考的人们的脑海中,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表现空间,开拓了艺术家创意的潜能,同时,也为受众带来了审美标准和审美形式的深刻变革。 关键词:数字艺术;文化艺术传承;传统艺术;审美0 前言 随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美认识和生活要求不断提高。新的时代必定产生新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也是遵循这个规律。历史研究表明,文化的发展总是和人类文明的科技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从远古人类的肢体表达信号到人类四大古文明的书写文化—象形文字;自从中国人毕昇发明了印刷术,人类文化的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人类分别进入了机械时代和电气时代,文化的发展和流传就更加丰富多彩,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被完整地载入史册;再发展到今日,人类进入了新的文化艺——数字艺术文化时代。 1 走进数字艺术 数字艺术正在成长为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的新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为艺术家们全方位地进行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 1.1 概念的界定 “数字艺术”是数字化时代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数字化就是把客观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过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数字化的优点在于,它在制作和传输过程中不易丢失信息,而且存储的信息量很大。[1]艺术是指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有典型性的意识形态,它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等。[2] 而我们所说的数字艺术,泛指使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同时也具有模拟现实的虚拟性,艺术创造的想象性、交互性和使用数字媒介的基本特征。其作品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卡通动漫、电脑动画、虚拟现实、多媒体展示、流媒体广告、网络游戏、手机动漫、数字插画、数字特效、数字摄影摄像以及数字音乐等等。就其特性表现上来说,数字艺术具有数字技术与文化内容交相融合的鲜明特性和数字时代崭新的文化艺术特性和审美特性。就其内容形式上来说,数字艺术实际上是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上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艺术,它首先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其次,在数字技术作用下,图像变成了比特,可以储存,也可以成为网上互动的图码信息。最后,数字艺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创造出更富有想象力的新的艺术作品。所以也有人称数字艺术是“诗和数学的统一”。 1.2 特征的分析 数字艺术究其创作手法、风格与传播方式都具有其自身的特色,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原创性、交互性和使用数字媒介三大特征。 (1)原创性。数字艺术和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是以审美为主导的原创性活动。大凡艺术都要讲究原创,没有原创就没有艺术。数字艺术作品由于它表现介质的特殊性,使它表现为“复制”的无差别性,它可以被反复的拷贝、粘贴,源文件稍稍更改表现内容就会有改变。[3]但是,由于数字艺术作品的素材来源便捷和作品形式的普泛,也就对数字艺术作品的原创性的保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交互性。数字艺术许多种类是以互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在相互交流的方式下进行,这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单向式的创作和欣赏过程。让欣赏主体参与到作品的创作中来,不仅可以在视觉上进行沟通,还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进一步感受数字艺术带给欣赏主体的乐趣,这是绝大部分传统的艺术作品创作无法做到的。如果说传统艺术是一种“只读艺术”,那么数字艺术就是一种“可读写艺术”。 (3)使用数字媒介。数字媒介包括数字化工具与网络媒体等。数字艺术中的技术和工具是传统美术创作工具的重要延伸。画笔变为数位板,画布变为显示器等,所以,很多传统的手法所变现不出来的肌理或效果,通过数字工具得到实现,当然,那些传统手段在传统的表现介质上可以表现的,数字艺术也能够表达出来。数字作品的传播也因为计算机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融合大大优于传统艺术,其网络传播的效率之高,是数字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艺术形式,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高高在上,数字媒介的介入使的艺术真正贴近于生活,造就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条件。 2 对于文化艺术传承的影响 数字艺术不管如何的特立独行都离不开传统艺术的传承。但作为技术与美学,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的是数字时代的新思维,新技术和新的美学思想。 2.1 对于传统艺术形式的拓展与颠覆 数字艺术为人们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摄取、生成、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艺术表现媒体和表现形式,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新颖的视觉天地。以往用手工很难实现的视觉效果,被计算机轻而易举地完成,甚至完成的比预想的还要好。例如,传统以“手绘”为核心的技法以来于纸笔、颜料等实际存在的一些物质工具;而电脑技法则以“笔墨”的概念,而非真实的笔墨进行肌理效果的表现。数字化技术作为手与脑的延长提高了设计的表现力和效率。计算机所提供的各种迅捷的方式和手段,将人们的双手从繁重、缓慢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空间,开拓了艺术家创意的潜能。 数字艺术相较于传统设计有着不可比拟的高精度、高效率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效果,从而使人们能够摆脱大量枯燥、繁杂的制作和修改。资料表明:从最初的构思到作品完成,修改的比例大约是70%以上,全部重来也屡见不鲜.电脑图形设计的修改便利和“所见即所得”(即任何改变都可迅速反映在屏幕上),对任何的内容都可以进行无数次的修改和恢复,电脑给人们提供了后悔的权力。[4]在发达国家艺术学院中数字技术已成为继素描、色彩和摄影之后的第四大基础课。电脑图形技术缩短了创意和成品之间的距离,因而被广泛地接受。 2.2 对于大众审美的冲击 “科学追求的是‘真’,艺术追求的是‘美’。审美,即是对美的欣赏,是满足审美需要而引起的审美愉悦,是数字艺术最主要的情感价值所在。”[5]数字艺术不仅传承了传统艺术形式,而且多媒交融、形式多样。数字化的美学特质也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语言。一件好的数字艺术品,能够吸引受众产生共鸣,是因为具备有技术美与艺术美的品质。人们通过对艺术品的欣赏与互动,完全沉浸于计算机所创造的虚拟环境中,其想象、情感、认知等各种心理能力便被激活,进入一个忘我的虚拟艺术世界,开始了不同的心理体验的历程,获得审美享受,这正是数字艺术所具有的不同于传统艺术的魅力所在。 传统艺术形式和数字化艺术创作审美情感的差异,首先是文化渊源的不同:传统艺术创作是建立在地域性文化底蕴和民族国家历史渊源上的,包涵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和审美观念,能体现出深远的历史传统及地域民族文化,作品形式大多有一定的固定形式;而新一代的数字化艺术是在科技和工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虚拟化设计,信息传递、网络界面之类数字语言都具有非物质性质和非传统化,因此凸显的是一种“全球化”的形式。其次是视觉感知的转换。在视觉审美的过程中,当数字化技术下的图像图形超越了现实的真实进入到另一个虚幻的世界,并让眼睛观看到了最极端的表现,人类由认知图式所带来的想象就彻底地被改变,观看主体对于视觉化画面不再抱有由辨认的快感所带来的审美愉悦,转而去期待一个更为刺激的虚拟彼岸。[6]主体的这种好奇心成为数字化技术下进行观看行为最为普遍的读图动力,从而也导致了观看方式由“辨认的快感”转向“悬念的刺激”。[7]数字艺术的出现为我们的审美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试听感受。虽然它不能为我们创造真正意义上的感官体验,但是它强大的虚拟功能可以使人们的审美全方位的发展成为可能。 2.3 对于视觉文化形态的建立 从手工模仿到相机复制,再到数字图像技术。科技发展的同时也推动这艺术的蓬勃发展。数字艺术的发展造就了新的虚拟文化的产生。借助于电脑,人的视觉想象力和空间探索范围进一步拓展,从而进入了轻盈的全息世界,视觉图像的组合、变异和更新的可能性提高了,各种电脑软件和程序,为视觉创新提供了契机。电脑的出现也预示着另一种全新文化的到来——虚拟的文化。电脑对形象的处理和塑造完全可以在没有原本的情况下进行,虽然电脑也是复制,但这种复制已与摄影有质的区别。它把视觉文化的虚拟性发展到了极致。更重要的是,虚拟文化的出现,迫使我们思考新的问题,调整我们的创作策略,建构新的美学方式来面对这些深刻的文化变迁。美国文化理论家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指出:“我坚信,当代文化正逐渐成为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8]数字艺术时代的来临,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也标志着一种新传播理念的拓展和形成。当然,这更也将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再次转换。 3 对于数字艺术的反思 由于数字艺术诞生的时代,是一个传媒高度发达,人们沟通十分便捷的时代,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数字技术的“普遍化”,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大众化”,在这种环境中诞生的艺术形式,其审美取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与“纯美术”艺术作品的差异。对于数字艺术而言,工具和技术的确重要,但并不是工具至上也不是技术至上,在同行业内技术水平发展到相当程度后,大家的工具和技术水平已经难分高下,这时的关键便是发挥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着力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创意。[9]任何技术层面表现到位,但是缺乏原创性元素的作品,是不可能得到公众的认可的。 数字技术正赋予艺术家新的灵感与新的创作方式,它不仅营造了一种可游可居的虚拟环境和空间,还带来了一种不同于传统艺术的全新的审美体验。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实现了欣赏层面的主、客互动和情景交融,给人们提供了多方位的直观的审美享受;另一方面却失去了思考和反思的文化内涵,导致了艺术的价值取向在技术运用中的沉沦与消解。就此来看,我们应把握大局、权衡利弊,把数字艺术的多媒融合、情境交互、深度参与特性控制在能被普遍接受的伦理道德与审美原则之上。参考文献:[1] 黄荣怀.信息网络与教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7.[2] 彭一刚.创意与表现[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 陈权.浅谈数字艺术[J].交流论坛,2006(06).[4] 阚延龙.科学与艺术的融合[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6,16(1).[5] 邱国鹏.论数码艺术的审美及其影响下的价值取向[J].集美大学学报,2008(4).[6] 李敏珍.数字化与视觉艺术[J].学术论坛,2008(18).[7] 吴瑜,陈汗青.信息时代艺术研究的特征[J].探索与争鸣,2008(7).[8] 李海峰.数字艺术发展的文化思辨[J].宁波大学学报,2008(7).[9] 吴强,王安安.网络时代数字化艺术带来的新思考[J].理论与探索,2007(7).[10] 鸣奋.数码艺术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1] 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2] 斯特.第二媒介时代[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作者简介:刘黎明(1986—),女,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系教师,助教,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应用研究。

作者:刘黎明

文化艺术范文第6篇

企业文化建设是理性改良和感性突破的结合,它的本质是价值观的革命,它的核心是价值观的统一。在企业文化的建设过程中,组织成员通过不断地自我检讨,对自身的惯性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进行反思、改进,然后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的目的。

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企业文化建设的辅导计划,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的积极作用,特编制本企业文化建设规划方案。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统一企业思想,规范员工行为,营造企业活力,激发工作热情,提振员工信心。对内,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工作效率,对外,提升企业的美誉度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绩效的持续、健康增长。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公司随着“二次创业”的深入推进,企业管理已经实现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转变,并开始逐渐进入“文化管人”的阶段。

“人”作为我们公司的第一资本,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重视人的价值,逐步培养和凝聚一批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打造一批能够成为企业文化“传播者、感召者,践行者”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把员工培养成为企业文化的追随者。

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全力促进企业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在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同时,能够不断为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达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共同实现。

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1、坚持实事求是、服从战略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不喊口号,不搞形式主义。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如果脱离了企业的总体战略规划去搞企业文化,这样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岂但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还会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干扰和阻碍。

所以,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一定要依托企业的战略部署和具体工作进行,从企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方针、管理模式、人员状况等实际情况出发。

2、坚持以人为本,开放融合的原则

“爱你的员工吧,他会百倍的爱你的企业”,用感恩的心态,包容、接纳每一位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打造优秀的精英团队,建设高素质、综合能力强、执行高效的员工队伍作为我们的中心任务。

坚持“一切以客户为中心,聚焦创新,关注员工”,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团队协作、创新务实”的企业内部环境。

3、坚持循序渐进、不断创新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通过不断地宣传、引导,渗透企业理念,规范员工行为,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统筹、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要按步骤、分阶段、有重点的推进,注重质量,求真务实。

企业文化宣导的工具、方式、方法要切合实际,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有我们公司的特色,要满足各层次、各部门、各岗位员工的具体需求。

充分利用现代的媒体功能,实现企业文化宣导的一体化、专业化、个性化。

4、坚持引导适应、统一协调的原则

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不断调整、完善、渗透的过程,在企业文化推行的过程中,我们要导入“pDCA管理循环”工具,对每一个具体的计划、方案进行不断地检讨、提高,以保证文化推行的有效性、适应性。

企业文化建设要跟企业各职能部门的业务相联系,正确处理文化建设和部门工作的关系,协调好公司战略和部门目标的关系。

四、企业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案

企业文化建设就是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各个文化层面,结合公司的战略发展规划和目标,通过规范、提升、推进各项文化建设,在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以及各项理念的渗透下,实现企业长远、健康的发展。

1、精神文化层面

根据对我们公司现有企业文化理念、制度的挖掘、提炼和梳理,形成了我们公司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理念、人才观、质量观、创新观、学习观、市场观、团队观等系列的理念识别系统(MI体系)。

对这些相关的理念进行大力的弘扬,使其成为公司全体员工共同遵守的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核心理念,塑造企业的灵魂。

通过宣传教育,使之为全体员工所熟知、认同,并内化到行为上。且要求管理层级员工(职员)对理念程度掌握在98%以上,生产层级员工(职工)对理念程度掌握在95%以上。

2、制度文化层面

建立、健全企业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绩效考评体系。对不符合企业文化核心理念和企业发展客观要求的制度进行修订,对不切实际的要及时废止,让公司的每一项制度都可以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每个人,而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加大对制度文化的建设力度,从而有效规范企业的管理行为,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引下,形成依法、依规治企,提高企业整体的管理水平 。

3、行为文化层面

通过前期MI体系的建立,把理念导入到员工的行为当中,规范员工行为,让企业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对员工行为的规范,除了要在制度上保证,还要有一套可量化的员工行为考核标准。

根据公司发展的实际,结合行业特点,对现有的《员工行为规范》进行完善和延展。对该项工作的开展,我们要参照公司的BI体系,完善企业的行为宣言、行为公约、行为准则、行为规范。

具体来说,行为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支撑体系,我们需要从六个方面进行展开

①安全文化。建立体制科学、机制灵活、考核严格、运转高效、行为规范且具有公司特色的安全文化体系。通过逐步灌输、渗透“以人为本,规章第一”的安全理念,形成“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安全观念文化;“遵章守纪,规范操作”的安全行为文化;“科学严谨,具备实操”的安全制度文化;“设施完备,标准规范”的安全保障文化,并通过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教育培训,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②执行文化。没有执行,一切的规章、指令都是虚的。我们应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断提升全体员工的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执行意识,通过执行文化的建设,让岗位职责明确,工作流程清晰,目标设定精准,实现执行有力,行动高效的企业作风。

③班组(团队)文化。班组作为企业管理的基础单元,我们要提升企业的执行能力,保障安全生产,就必须要夯实这个基础,对班组文化的建设就是通过班组文化教育和管理体系,提高班组成员的素质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纪律观念。

④服务文化。“员工为企业服务,企业为员工服务“,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让每个人都必须要树立一种服务的意识,一种奉献的精神,通过建立和完善服务制度与保障体系,增强全员服务意识,让人人都是活雷锋,又让雷锋不吃亏,企业洋溢服务的氛围,树立企业良好的形象

⑤廉洁文化。建立预防教育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形成具有公司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通过文化建设,制度保障来增强各层级管理人员、采购人员的廉洁意识,加强他们廉洁从业的自觉性。

⑥礼仪文化。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导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导,让公司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在言行举止、待人接物方面充满和谐、儒雅的气质,让每个人都内心平和,敬天爱人,并形成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以期达到企业文化与公司战略的和谐统一,公司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统一,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

通过上述系列的规范要求,促进员工的行为养成和规范形成,以此来调整和规范员工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切行为,让每一个铭普公司的员工烙上铭普的印记。

4、物质文化层面

物质文化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严格按照公司的VI体系要求,规范各种企业标识(标准名、标准色、标准字、司旗、司徽、司歌等)营造企业整体的文化氛围,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

五、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

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有步骤,有计划的建立一套务实、科学、系统的企业文化建设体系,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四个方面整体推进,构建一个符合企业实际,操作性强的企业文化规划体系,并将其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成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

六、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2012-2014年)

1、三年发展目标

①让具有公司特色、体现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企业每一位员工都必须对企业的理念达到熟记、熟知的程度,并在具体的行动中自觉践行,理解并认同企业的愿景,有着共同的行动目标和使命感。

②大力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企业标识和品牌形象在内部的认知度要达到100%,在新老客户的认知度要达到100%,在同行业受众中的认知度要达到90%.③公司所有员工,对公司的愿景、使命、行为规范体系,能做到熟知。职员类对行为规范的自觉遵守,愿景、使命的理解要达到98%,职工类对行为规范的自觉遵守,愿景、使命的理解要达到95%

④公司所有员工都认同且能在实际的行动中践行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在企业内外都能以自己是铭普人为傲。

2、三年工作规划

①启动推进阶段(2012年重点工作)

A、做好企业形象识别体系(VI),企业文化理念体系(MI),企业行为规范体系(BI)的梳理、归纳,完成企业文化核心理念的表述和诠释。

B、在各部门建立企业文化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网络。

C、在CI体系的基础上(包括VI、MI、BI),制订《员工行为量化标准》《员工诚信管理档案》《企业文化建设考核办法》《廉洁文化手册》。

D、在VI体系基础上制订《视觉识别体系手册》在公司的日常工作和经营活动中全面导入VI体系,并将其纳入到公司的7S稽核内容。

E、完成CI体系的导入(包括VI、MI、BI)并按照CI体系的整体要求统一企业标识,制作企业理念的各种宣传挂图、文化看板,让企业理念深入人心,增强企业文化的感染力。

F、在企业各层级实施企业文化培训,加大对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初步拟定的培训内容如下:

⑴中高层人员的培训内容

a、企业文化管理的兴起及发展趋势;

b、有关企业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c、对企业文化功能的认识;

d、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企业经济效益这三者间的关系;

e、《企业文化手册》的讲解、研讨;

f、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企业文化个案分析与研讨。

⑵基层员工的培训内容

a、企业文化管理的兴起及发展趋势;

b、有关企业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

c、行为规范在实际岗位中的实施

d、《企业文化手册》的讲解。

说明:基层员工的企业文化建设要与具体岗位和业务相结合,并且要结合部门实际。

②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工作重点)

A、完善各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和工作网络。对在上一的优秀部门进行表彰,并作为示范点在全公司推广。

B、实施企业文化主题年。从2013年开始每年围绕公司的中心工作,明确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主题,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文化建设,落实文化工程。

C、制订系统性的文化推广系列活动,采用有效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对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进行宣贯和推介,在企业内部形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

D、根据企业的战略部署,开始在各子公司导入公司的CI体系,以达到在整个铭普实业各公司规范、统一的文化体系,形成企业合力。

E、总结推广典型事例和模范人物。对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涌现的典型事例和模范人物进行深度剖析和大力推广,多视角、多层次、多维度进行文宣,一方面对企业文化的优秀执行者进行正面激励,另一方面将抽象复杂的理念形成鲜活而深刻的直观传播。

③ 总结提高阶段(2014年工作重点)

A、基本完成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建设,并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做全面评价。

B、召开企业文化建设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先进事迹进行表彰,汇编成册,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阅读刊物在企业内部、各子公司流通。

C、在总结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水平和高度,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持久深入开展,建立符合公司实际和发展规律的先进企业文化,并着手开始制定下一个三年的文化建设规划。

七、2012年工作计划

1、成立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推广机构的组织架构(2012.9)

参照企业安全组织架构的模式,分为公司层面、部门层面。

①组织架构说明:

A、公司层面。公司董事长为企业文化建设第一领导人;总经理为企业文化建设直接领导人;企业文化专员为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实施人;各一级部门总监为企业文化建设成员。

B、部门层面。总经理为各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第一领导人;部门总监为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领导人;各部门指定专人兼本部门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实施人;部门经理(副经理)为部门企业文化建设成员。

②组织成员职责:

A、企业文化建设第一领导人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统筹、指导;对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把握;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各项政策、方针发布的签署。

B、企业文化建设直接领导人负责企业文化建设中各项政策、方针的最终审核;在第一领导人的授权下对各项政策、方针的签署;对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工作的指导;对企业文化建设各项实施方案的核准。

C、企业文化建设专管员

a、公司层面:企业文化专员是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实施人。负责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中各项政策、方针的拟定;配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实施各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具体实施各项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在公司及各子公司的落地;协同人力资源部对公司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审核、修改、制订;指导各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的开展;对企业文化建设推进过程中各项工作的检讨、完善;对企业文化建设中各项推广方案的审核;协调人力资源部员工关系专员在有关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涌向的典型事件、模范人物进行宣传,组织、策划各种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活动;协调人力资源部培训专员对企业文化各项内容的培训。

b、部门层面:各部门指定专人作为本部门企业文化专管员负责本部门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实施人。是企业文化建设中公司企业文化专员与部门的窗口对接人;配合企业文化专员推广公司各项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具体实施各项企业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在本部门的落地;对本部门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涌向的典型事件、模范人物进行提报、宣传;组织、策划本部门的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并送企业文化专员审核后报上一级企业文化领导人核准。

D、企业文化建设成员负责企业文化建设各项政策、方针在本部门落地的督导;配合公司企业文化专员(企业文化建设具体实施人)对企业文化建设各项活动的开展;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各政策、方针、推广方案的建议权。

2、在各部门组织、发动企业文化大讨论(2012.10)

讨论形式由各部门自由开展(例如:辩论会、读书会、演讲会等)。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三查三看”。

一查自身优点,看清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以便于更有利的开展工作和促进自己的成长;

一看优良传统,本部门或企业存在的优秀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

二查自身差距,寻找自己需要完善的地方以及为人处世的不良行为方式;

二看管理不足,本部门或企业存在哪些影响和阻碍企业发展的错误思想观念、有待改善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

三查自身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责定位,把握自己成长和事业的方向;

三看未来希望,在企业文化建设的宣传和推广活动中本部门所拥有的优势和可以发挥的潜能。

大讨论活动的开展必须在CI体系建设工作全部完成后,在企业文化推广的过程中实施。“三查三看”活动原则上部门所有人员都要参与,部门开展完“三查三看”活动后,要整理、汇编本部门“三查三看”活动的书面资料给到企业文化专员,并在《铭普家园》上进行发表。

3、完善铭普文学通讯社(2012.9)

《铭普家园》自刊行以来,稿件的来源较窄,为拓宽稿件来源,增强员工的参与度,辐射受众面,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铭普文学通讯社。

每个部门根据本部门的人数比例,必须选派1-5人加入到铭普文学通讯社。在现有《铭普文学通讯社章程》的基础上,每位通讯员还有职责和义务配合本部门的企业文化专管员,在本门推行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本部门的好人好事以通讯稿的方式在企业内刊上宣传。

4、建好宣传平台

A、利用公司的网站建设,把公司的网站打造成为企业品牌推广和企业形象提升的窗口。网站负责人要及时把能够提升公司形象,能够体现公司核心价值观的各类活动、事迹在网站上宣传,以提高公司在客户、各类受众中的美誉度。

B、利用公司的OA、skype内部网络系统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方案,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等各理念的宣传报道,以提高内部员工对公司企业文化的印象。

C、对公司现有的宣传资料进行整理、完善。依据正邦VI体系的要求,对所有涉及到企业标识的宣传图、册,ppT、DVD、word文档等文字、音像资料进行规范,以保证企业标识的一致性、规范性,提高企业标识的辨识度。

5、制订企业文化建设考核制度(2012.11月底前完成)

根据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分解各部门的企业文化建设指标,量化目标责任,制定详细的指标考核表。做到企业文化建设有检查、有督导、有考核、有奖惩。

6、组织企业文化培训

正邦公司的CI系统完整交付之后,首先由正邦公司进行一次培训,再根据正邦公司的培训内容,结合公司的实际状况,在全公司(包括各子公司)进行轮训,让每一个铭普人都能够清楚、理解、认知公司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

在新进员工培训中增加企业文化的培训内容,让新员工在入职之日起开始认知公司企业文化的各项内容。

7、开展企业文化推广活动(2012.10月、2012.12月)

争取在农历年底开展1-2次的企业文化推广活动。活动的形式可以是运动会、业务比赛(岗位技能竞赛、岗位知识竞赛、服装礼仪秀)、文化节(演讲比赛、辩论会、书画展、文化论坛、征文比赛等)、休闲活动(烧烤、钓鱼、爬山、品酒会、企业选美、单身聚会等)、歌舞活动等。

文化培训和文化活动的推广,建议协调人力资源部的培训专员、劳资关系专员去推行。

附记

行胜于言。文化只有和行动统一才有意义。组织文化的伟大不在于口号的漂亮,而在于组织是否长期坚持自身的基本价值观,并将它们渗透到整个组织,形成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契约,自然而然规范的员工言行。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范文下一篇:脱产本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