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论文范文

2023-09-16

小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小学教育存在极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怀特海从过程哲学出发论述了教育的目的,小学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小学教育的理想及教育的节奏,其思想对解决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怀特海;教育思想;教育目的

一、怀特海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目的论

英国著名数学家、哲学家,过程哲学创始人阿弗烈·诺夫·怀海德(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1947年12月30日)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深受英国盛行的形式教育影响,怀特海认为这样的教育把人的思维变得僵化陈腐,培养出“呆滞的思想”。为此,教育的目的不应在于考核教材知识,而应该使人们掌握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艺术;教育的任务不应只注意到教会教材上的内容和评价学生学习到的应试教育知识,而应该“把生活中的直接事件看作我们一般思想的实例”。

(二)技术教育及其与科学和文学的关系

怀特海认为要培养学生既能掌握某些知识,又能出色地完成某些事情。首先,学习文学是有必要的。通过进行语言表达技能锻炼,掌握语言结构,人们可以成功地运用语言交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最后用语言的方式把世界智慧保存下来。其次,学习科学也很重要。科学教育是一种“训练观察自然现象的艺术,以及训练指示与训练对涉及一系列自然现象的发展进行演绎推理”。但不同的自然现象有与之相对应的科学,每种科学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演绎法则各不相同。在人类一生有限的时间中,不可能完全摄入全部科学教育。最后,技术教育是重要的。技术教育的价值就在于“遵循我们内心深处的自然本能,将思维转化为手工技术,将手工活动转化为思维”,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改变生活、改善生活的力量。然而由于现代社会劳动力具有流动性,学习者接受技术教育训练不能过于专门化。三者在教育中的比例,应该是在有侧重点的情况下,无论侧重文学、科学或技术教育,要不失协调地融入其他两种教育,共同促进受教育者的个人发展。

(三)教育的节奏

人是教育的对象,因此教育应该按照人的智力发展规律促进智力发展,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而言如此,从课程教学角度而言更应如此。应该按照课程自身的方式构成一种涡式循环,引导出它的下一个过程。每个涡式循环都应包含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

浪漫阶段是直接认识事实和开始领悟的阶段。学习者通过对事实直接认知而产生浪漫体验,在好奇的情绪下认识事实,并探寻事实间的关系,探寻能获得前所未有的兴奋感。精确阶段是学习者掌握分析事实方法的阶段。精确阶段的学习建立在浪漫阶段获得的知识体验上,在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后,按照条理化、系统化的方式,对零散、广泛的事实进行归纳、揭示和分析。

综合运用阶段是将精确阶段获得的分类概念运用于具体事实的阶段。学习者将所学的准确而详尽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事件中,从而发现更多新的潜在问题,引发更高级的好奇心,重新进入浪漫阶段。

二、怀特海的小学教育思想对小学学校管理的启示

怀特海所提出的教育节奏思想对我国小学教育课程开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那就是:掌握教育节奏,正确理解小学教育的循序渐进;重视现实,摒弃以不可知未来为指向的教育目标。

(一)掌握教育节奏,正确理解小学教育的“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教学时教师尤其推崇的教学原则。对于循序渐进的解释,《学记》中有所记载:“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意思是不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教学叫做“循序渐进”。然而怀特海却对“循序渐进”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在教授难的教学内容前教授容易的内容是错误的,与此相反,应该先教最难的内容,再教容易的内容。

(二)重视现实,摒弃以不可知未来为指向的教育目标

怀特海曾说过:“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就唤起它;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即刻就进行;不管你要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它。”由此体现出怀特海的教学中注重对现实的及时把握。

目前我国的中等小学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仍处于不断探索的发展阶段。要有效地提高中等小学教育质量,只有不断学习人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怀特海从过程哲学出发,对教育的节奏和教育的本质作出了与传统教育理念不同的解释,提出了他的技术教育理想,即“工作就是娱乐,娱乐就是生活”,对小学学校具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志勇.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J].淮海文汇,2009(3).

[2]张艳.决不放弃任何一位學生[J].科技咨询导报,2007(3).

小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语文作为小学基础学科之一,具有培养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发育不成熟,自控能力较低,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在提高小学生文化水平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本文对班级管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的关系展开探讨。

关键词:班级管理 小学语文 关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66

小学生是国家的希望,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所以,小学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但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知识点的教授,对思想道德的教育仅停留在口头上,忽视了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导致学生虽然接受了思想道德的教育,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所以,教师要重视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新课改明确指出要将小学语文的教学同班级管理相融合,让良好的班风促进小学生在小学语文上的学习,通过小学语文的教学提高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二者相辅相成,目的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综合

素质。

一、班级管理和小學语文教学的关系

1.班级管理和小学语文的教学有相同的目的

教化是小学语文的重要作用之一,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时,可以为小学生传授人生哲理和德育观念,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掌握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小学生知道哪些底线不能触碰,帮助小学生形成自律能力。

要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小学生通过班级大环境的影响产生团队意识,乐于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他人,在班级中形成凝聚力,促进整个班级向上发展。通过环境的熏陶,促进小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改善自我,主动去帮助别人。因此,班级管理和小学语文的教学要融合起来。

2.协同合作,相辅相成

在小学生阶段,学生的认知普遍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所以,小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不能主动地学习,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甚至明目张胆地和其他同学说话,不仅降低了自己学习的质量,更对其他同学造成了影响。因此,要加强班级管理,让小学生明白课堂环境的严肃性,提高小学生的自律能力,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明确课上与课下之间的界限。

教师还要帮助小学生掌握规划时间的能力。目前,在我国的小学中,学科的分化并不十分清晰,所以语文教师承担了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责任。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学习,学生们要明白为什么要在课堂上遵守纪律,为什么要自律。为了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思想道德的相关内容,教师还可以在相关人物事迹的讲解中,为学生分析相关的道德精神,树立榜样意识,引导学生们向榜样学习。实现班级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辅相成,共同对学生道德文化产生积极影响。

3.坚持以人为本

班级管理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多相同之处,从本质上来讲,他们都坚持以人为本,小学语文的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要向小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同时要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奠基。班级管理也十分重视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学生在班级中发展自己个性的同时,学会对自己进行约束,也让学生看见自己的不足,进而加以纠正,不断前进。

二、班级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意义

1.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管理要打破传统的班级管理模式,不能只将学生框在教师画的圈里,还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小学生的自律性不足,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反应。所以,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这一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手段,寓教于乐,提高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与配合度,这样会大幅度地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打破传统刻板乏味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和班级管理

方式。

2.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教育就是多彩的画笔,教育决定了这张白纸上的画是什么样子。所以,接受良好的教育对小学生的人生是很重要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含有很多积极向上的故事,通过故事来讲述道理,有的赞颂了英雄舍己为人的精神,有的传递了人生哲理,还有的讲述了人的美德。所以,小学语文的教学对小学生道德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但只靠口头叙述,而不进行实践,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应该将小学语文教学同班级管理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学生健康发展。

三、班级管理和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的策略

1.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可以通过教材内容,让学生明白,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学习中,都要保持阳光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面对困难时,只有心态乐观,才能沉着冷静地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们,一个人再强大能力也终究有限,只有集体的力量才是真的强大,就像在班级中,每个人都是班级里不可缺少的一员,在遇到困难时,只有同学们齐心齐力,才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这是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集体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2.结合教材进行引导

教师不能只重视教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材是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编写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教学,让学生们明事理,辨是非,在养成基本思想道德观念的同时,学会如何将其进行应用和实践。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对课文的重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抓住中心思想,形成思维逻辑体系。在学生了解教材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加强班级管理的方式,检验学生在思想道德上的实践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在遇到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纠正。

3.合理分组,共同进步

守纪律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所以,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时,要采用恰当的手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和效率。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合理开展良性竞争,将学生进行分组,在每次教学结束后,根据各组表现情况公布小组名次,激发排名较低小组的斗志,让他们可以主动发现身上的问题,进而不断改进。在班级中进行良性学习竞争,有利于激发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从而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个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由此,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体。在给予学生一定个性化发展空间的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小学语文教师承担起了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责任。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许多饱含人生哲理的课文,但教师仅仅进行口头讲述,无法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还处于“三观”逐渐形成的阶段,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班级是小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场所,所以班级氛围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将班级管理与小学语文教学相融合,充分发挥两者在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世波《刍议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20期。

[2] 宋春霞《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有效融合探析》,《中国校外教育》2020年第10期。

[3] 吕记军《小学语文教学和班主任管理的结合探究》,《课程教育研究》2020年第13期。

[4] 邢彦文《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结合》,《西部素质教育》2019年第14期。

[5] 朱秀娟《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有效融合》,《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19期。

小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所谓课堂沉默是指在课堂上,当教师讲授知识或者提问时,绝大多数学生表现冷淡,乃至沉默不语,缺乏该有的应答踊跃性和自觉性,形成“沉默课堂”。只有紧密联系农村小学科学课堂的实际,深入研究分析造成这些因素的原因,并提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以此来减少课堂沉默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补充了我国对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研究的空缺,引起科学教学者对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的重视。

【关键词】 科学课堂;课堂沉默;对策研究

一、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现状的归因探析

1. 农村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面子意识”、“应试文化”都在影响着科学课堂的沉默现象的发生。农村学生畏惧老师,生怕回答错了问题遭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就不回答问题,只听老师讲授或是其他同学来回答。

应试一直是困扰科学等综合学科高效開展的绊脚石,由于科学不需要考试,学好、学坏都不会影响成绩,造成了学生对于科学学科的不重视,甚至在科学课上做其他主学科的作业。

2. 农村教师的因素

农村教师落后的教学理念间接地导致了学生课堂的沉默。比如在访谈中,很多学生觉得不愿发言的原因是“老师总喜欢找那些成绩好的同学回答,我举手了,老师也不喊我回答”。教师不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导致了科学课堂上总是那些所谓的优等生在做主角,与此同时也打击了一大部分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

3. 农村小学生自身的因素

(1)农村小学生的性格内向

农村学生因为内向不太喜欢参与小组和集体活动,在课堂中也不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能力弱,导致其在大众面前发表意见的欲望降低。

(2)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缺乏

农村学生缺乏自信是科学课堂也是其他课堂沉默的一大因素。农村的小学生由于所处的环境、家庭的背景等影响,自信心更加缺乏。

因此,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沉默现状的原因可归纳为两大方面:一类属于“主动型沉默”,此类是由于农村小学生的自身因素造成的。另一类则属于“被动型沉默”,这可归结于农村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因素、农村教师因素、农村家庭因素等造成的。

二、关注个性特征,消除“主动型沉默”的因素

1. 增强农村小学生的求知欲

挖掘和培养农村小学生的学习乐趣是增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的前提。比如,结合农村小学生生活在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植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指导学生观察植物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的各部分各起到了什么关键性作用?让学生观察校园或田野的具体植物,写下观察记录。活动中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植物的生长变化,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提出、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农村小学生的积极性

农村小学生性格内向是因为无法让他们感受到生在农村的优越性。如观察蝴蝶、蟾蜍、知了、猫、树木这些很常见的动植物;喂养小动物和种植植物,并观察其生命周期,研究其繁殖过程,进而探究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特点;同时,进一步观察动植物的形状特征,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城市里这些内容会受到一定制约,但是就农村的孩子而言,以上所列出的教学内容则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容易实现。这也是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科学上为之骄傲的。

农村优越的自然条件也表现在其具有十分充裕的非生物资源岩石、土壤等等。教师只要恰如其分的利用,发挥它们独特的作用,农村小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一下便被点燃了。

3. 增强农村小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在促进学生知识发展的同时,也对在成长变化中的学生的灵魂进行塑造。因此教师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时常表扬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竞争。农村小学生在学习科学上的求知欲激活了,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科学的自信心增强了,科学课堂上的的“主动性沉默”便自然而然的消除了。

三、改善环境,降低“被动型沉默”的影响

1. 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因素

农村的小学生更加畏惧老师,生怕回答错了问题遭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还不如不回答问题,只听老师讲授或是其他同学来回答。这就需要我们的科学老师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相处。久而久之学生对老师的畏惧便会逐渐消失,变为热爱科学教师、热爱科学学习。

2.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与教学技能

对于农村科学教师必须要开展各种专项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促进教师自主发展,提高自身的反思能力,反思自身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影响。通过不断的培训和反思,找出和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更新专业知识,加强教学研究能力建设,促进专业发展。农村科学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课堂教学就能得到优化,沉默的课堂便能好转。

3. 改善家庭因素对学习科学的负面影响

农村孩子的家长较低的文化素养对孩子也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这些客观因素无法改变,但是作为一名农村的科学教师有能力改善这些客观因素的负面影响。让家长在家庭经济许可的条件下,为孩子开展课外的科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向前. 论课堂沉默[D]. 曲阜师范大学,2005.

[2] 吴康宁. 课堂教学社会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小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人们无价的瑰宝和精神上的财富。对于促进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德育的提高起着关键性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小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学生来说教育意义十分重要,能够让学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前提下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带来的乐趣。然而有些学校一味地“填鸭式”教育,忽视了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重要性,对于传统文化与教育的碰撞有着教学上或者方法上的偏差。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华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小学德育课堂这一问题来深入浅出地进行研究和分析,并且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与小学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德育;传承中华文化;小学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几千年来源远悠长,是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随着国家不断的进步和持续的发展。它包含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内容:诗词、歌赋、礼仪、文化、艺术、孝道、书法等等数不胜数。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贯穿于人们的脑海意识和行动,是世世代代相传的瑰宝。而现在传统文化与小学课堂的碰撞,让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生活中,融入广大的群众中去,对于小学德育的培养有着难以言语的意义。

一、传承传统文化的含义与精髓

中华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伴随着人们的成长[1]。然而,传统文化核心的根本在于人,道德与精神文化的传承,各种观念各种文化融汇交融,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最后所留下来的便是其最终的奥秘。它是古代历史文化上几千年的政治统治,是精神、经济、思想、文化上的归纳,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即华夏文化,华夏文明,中国的优秀文化。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沉淀。文化其实就是道德的延伸。文化有其自己的本质,文化即生活,生活即文化,文化即内心,内心也皆是文化。然而把中华传统文化渗透融入小学德育课堂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悄然开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些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宝,润物无声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

二、统文化渗透小学课堂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教育改革一直呼声很高,也在不断进行完善,但是,文化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在教科书中找不到了,这一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小学教科书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功能。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包括以后的为人处事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提高传统文化小学德育课堂的滋养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教育内容的单一会让学生失去对文化汲取的热情,传统文化主要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述,但并不是全部。传统文化还包括礼仪、德行、素質、修养、内涵,这些是没有在书本上表述的,我们的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化的熏陶,给学生营造一个传统文化的环境[2]。

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的碰撞,首先应从小学的课程内容和体系中去进行改良,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知识掌握程度来设计不同的教学体系,一些学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来设定不同的教育体系[3]。生动有趣地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自发地进行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滋养。其次,利用传统文化节日来进行传播渗透,传统节日本身就是我国文化底蕴的沉淀,通过对传统文化节日的了解能够让学生更形象的了解传统文化,也能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德育课堂当中[4]。在我国小学的传统文化教育中教师缺失较多,为此加强传统文化对于教师的培训也是尤为重要的事情,对于小学的教师首先要设立一定的资格与制度,从根源问题上去解决这一问题。择优选择,挑选优异的教师来培养更加优秀的学生。通过对于教师的文化底蕴培养,从而能够让学生在小学的教学德育课堂中融入进去。可以多开展课下活动让学生去完成例如给妈妈洗洗脚、在家里帮忙打扫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学生和家长都是宝贵的财富和记忆。

中华传统文化无声滋养已过千年,其中的精华韵味,传承在小学的德育课堂当中,对于小学学生的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的过去,继承良好的传统美德。也有很多学生热衷于国外的文化,这并不是不可取。在现在看来,首先要了解融汇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通过传统文化对小学德育课堂的渗透把传统文化融入每一位学生心中,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这才是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卢一慧.传统文化融入小学教育教学的探索[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1.

[2]苏全.楚雄州小学教育中彝族传统文化传承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

[3]黄承斌.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教育教学的启示[J].东方企业文化,2010(15):150-151.

[4]安晶,孙芳芳.传统文化与小学教育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102-103.

编辑 李烨艳

小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课堂管理模式产生了很大的改变,以人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越来越受老师关注。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课堂管理的现状,并着重阐述了健全课堂管理制度、提高老师教学与管理水平、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这些策略对以人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的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 小学课堂管理 自我管理

引言

随着人们对于小学生教育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人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策略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在传统的小学课堂管理中,学校与老师的权威性被过分的强调,老师通常仅仅根据教学任务的安排和计划来进行课堂的教学工作。这样的模式不仅阻碍了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发展,对于老师的教学创新性也产生了抑制作用。因此,对于小學课堂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成了学校和老师工作的重点问题。在小学课堂管理中引进“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能够弥补这些传统课堂管理的漏洞。

一、小学课堂管理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落实程度的加大,很多小学已经对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但是,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依旧存在于大多数的小学课堂之中。现阶段,小学课堂管理仍存在着四大问题:第一,课堂互动较少。老师在进行课程的开展时,虽然一定程度上给了学生们参与课堂的机会与权利,但是,由于老师教育观念的落后,以及学生们看老师“眼色”回答问题的习惯,使这种参与依旧掌控在老师的手中,忽略了学生的创新与发展。第二,忽视身心健康发展。老师在课堂管理时,更加注重学生的课堂纪律问题,为了防止教学工作被影响,压制着学生们活泼的天性,影响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第三,教学方式单一。老师在课堂上多使用填鸭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并不注重学生们主体性的发展。由于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沉闷。第四,对于多样的问题解决方式不够完善。小学生的课堂有着很多的问题存在,例如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小动作多、不服从老师管教等等[1]。这些问题都需要老师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技能型解决,而不是一味的使用高压的政策来处理。

二、建立以人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一)健全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制度

合理的制度是保障以人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建立的基础和依据。要改进现有的小学课堂管理模式,不能仅靠老师的力量来进行,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付出一份力量。尤其是学校,作为老师们直接接触到的教育工作环境,对于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改革的作用就更加强大。学校可以通过展开教师职工会议进行商讨并建立健全起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制度,来促进老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改革的力度。例如,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奖惩制度、职称评定制度等等方式,来增加老师对于以人为本课堂管理改革的重视度,真正的落实课堂改革,提高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促进老师和学生更好的发展。

(二)提高老师教学及课堂管理水平

影响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模式改革的程度的还有老师的教学和课堂管理的水平。老师们仅仅意识到了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改革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自身的水平也直接影响着改革的发展。要增加老师的教学技能,要让老师的课堂“活”起来。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就是要制造出一种和谐良好的课堂氛围,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敢动”,得到更多的尊重,让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使老师之于学生们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习道路上一起前行的陪伴者。例如,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新颖的观点后,老师不能不予理睬,应该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对于值得深思的观点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锻炼创新的思维,实现自我的更好发展[2]。

(三)改善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

在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模式中,老师应该淡化自己的“权威性”,不应该让学生对自己的话“唯命是从”,而是应该更多的使用赞美和鼓励的语言,改善小学生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小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学校和老师应对小学生课堂教学环境的物理环境和制度环境都进行优化和改善。在进行物理环境的改善中,可以通过改变传统的排座方式来实现。例如,可以将传统的“教会式”排列方式进行调整,变成“小组式”的排列方式。也可以随着不同的课堂需要进行随时的调整。在优化制度环境时,可以通过规则教育让学生清楚的判断行为与事物的对错,为学生提供更加有序的学习环境。

(四)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想要将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贯彻到底,使小学生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就要在管理中,对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进行培养。首先,老师与小学生的交流不能仅仅保持在学业上的交流,在感情上也要与学生进行联系与沟通。让学生在课堂、老师面前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教育模式从传统的“教师权威”逐渐转向“民主管理”。其次,老师要逐渐淡化自己的课堂管理决策的权威,引导小学生逐渐参与决策,进行自我管理。最后,随着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不断的发展,一些学生已经能够独立的进行自我管理的活动。老师可以适当放权,让这些学生进行班级的管理,促进班级内学生的更好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以人为本的课堂管理模式对于小学课堂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健全以人为本课堂管理制度、提高老师的教学及课堂管理水平、改善学生的课堂环境、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显著提高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使学生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西.以人为本的小学课堂管理策略研究[D].鲁东大学,2017.

[2]杨丽,鞠伟.浅谈中小学课堂管理中以人为本[J].新课程(上),2017(02):210.

作者简介:

杨春梅(1979年10月)女,籍贯:安徽阜阳颍上人,汉族,现职称:小教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论文范文第6篇

课改是当前教育下面临的必然趋势,十九大期间再次提出“课程改革”,就当前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成与败,课程改革对整个国家人才的培养关系重要性,做了一系列的报告。课改是必然趋势,但对目前面临的实际情况而言,农村课改与城镇课改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教师的整体素养、学校的硬件建设、家长的认识度,都有待提高和完善。希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加大力度重视并行动起来,建立课改的有效机制,通过各种手段使广大农村小学教师,又快又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形势发展的需要,作为一线的课改参与者,对当前课改面临的困惑与措施浅谈以下几点。

一、农村学校现状

1.学校建设

课改不是完全对教师而言,对学校的基础建设也是有相当要求的。电子教室、备课室、电子白板,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就目前大部分农村学校及教学点的状况,设备不全的仍有很多很多,这就阻碍了课改的进程。

2.教师素养方面

课改对教师的综合素养要求更高。而农村小学,由于“进程热”,导致大部分年轻教师留不住,教学优秀的教师与年轻教师向城市转移,以至于留下了一部分教师,他们不但对网络与信息难以运用,而且任务繁重,专业知识不足,对课改显得力不从心。

3.教师的考核制度

一直以来提倡素质教育,但评价教师的体系至今仍不够完善成熟,大部分地方仍以成绩为考核标准,这样一来就失去了教师对课改的热情度。

4.家长的认识度

学生家长一直以分数来评价孩子,也将孩子的成绩来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使得教师对课改信心减退,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困惑,一片茫然,望而止步。

5.学生的大规模择校

近年来农村家长对农村学校有偏见,认为农村学校就是不如城镇学校,导致学生进城潮,使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峻,甚至个别学校全校学生数不足一个标准的班额大。这又进一步制约了课改的步伐,使得课改无从下手。

二、想法与现实的冲突

(一)在教学中有想法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课改对一部分老师而言一直在探索阶段,不敢放开尝试,心里有过多的困扰,一旦课改失败,既怕家校对自己的评价,又怕上级给自己戴上不负责任的帽子。所以一线教师已经习惯了陈旧的满堂灌,学生也习惯了贯穿式教育,这样一来就违背了课改的理念——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现实中,大部分教师的课改属于形式化

为了完成上级对课改的检查应付,教师七拼八凑来完成一堂演示课,从没有把课改放在当前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再者,当前农村的发展现状永远比不上城市,农村学生对一些高科技一概不知。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现实决定了农村学生的见识度,这样一来达不到课改的实质性要求。

能把课改搞起来,必须有一套能推动课改的措施,以下几点是需要重视。

1.加大力度对学校投入

课改是一次革命,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大工程,涉及面广,真正实施课改,学校的负担随之加大。如教研、教师培训、硬件建设都需要很大的支出,只有加大投入,才能让课改循序渐进。

2.教师评价体制

课改是对课堂教学模式和价值的演变,所以,必须要对原有的教师评价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激励教师转变上课的观念,改进方法为依据,建立综合考核办法,打破分数评价机制,放开一片天地让老师敢于尝试,敢于实实在在的探索,从而达到课改的目的。

3.多培训多学习,提高农村教师的综合素养

(1)结合农村学校实际,多让教师在城区分流培训学习,走出去增长见识,体验课改中教师的参与度与认识度。(2)多听专家的讲座,锻炼着上示范课,以自己的觀点评课,增强教师的自信心。(3)自主培训学习,自己根据课改理念备课、上课,再请课改名师给自己评课,多听取专家的建议,力争上好每一节课,在锻炼中渐渐成长。

4.宣传力度

加大课改的宣传力度与奖励机制,用宣传的力度来转变社会、家长对课改的陈旧思想,如报刊、手机微信、新闻媒体等。学校在必要的时候制定学校开放日,让家长进校听课,使家长认清新课改是当今教育系统中的必然趋势,从而取得社会、家长对学校课改的正确理解与支持。

5.教育部门的职能

教育部门应发挥职能,加大力度控制学生的进城热,指导学生就近入学,让课改能吸引学生踏实放心地在家门口上学,真正实现城乡学校的均衡发展,才能使课改在农村学校生根发芽。

6.转变课改的思想

课改应避免形式化,应放眼长远,转变模式,让教师在课改中有紧迫感、责任感,真正实现教师转变,让其在理论学习、师德素养、教研教改、心理健康等方面不断提高,成为一名适应新时代的全方面有思想的教育者。

总之,课改是当前教育事业的必由之路,是发展和建设小康主义的基础,尤其是农村学校的课改,是脱贫治愚解放思想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站立在长远的角度,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到课改中来,为课改贡献一份力量。虽然一路会遇到很多困难与挑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坚持到底,勤于钻研,定会取得好成绩。

编辑 刘瑞彬

上一篇:项目合同论文范文下一篇:语文单元教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