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

2023-09-20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第1篇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的学生黑板报

元宵节习俗

到了明朝,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北京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朝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朝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二、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朝。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朝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三、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我国古朝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四、舞狮子

舞狮子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五、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六、祭门、祭户

古朝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七、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安生。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蚕桑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八、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九、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朝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十、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十一、偷菜节

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

十二、巴乌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

十三、迎紫姑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第2篇

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8

风涛翻复拂天池(打一地理词语):暴涨潮

门(打常用语二):阔别,活动

虚心参加比赛(打一军队用语):空中战斗

三头六臂(打一常用语):多面手

力主议和(打一战争):阻击战

羽(打一常用语):复习

无尺土之封(打字一):一

尾生死前犹念伊(打字一):一

为数虽少,却在百万之上(打字一):一

东郊远树看如画(打字一):邦

泪(打一成语):颠三倒四

羽(打一成语):出言不逊

弃女(成语一):一掷千金

马虎(成语一):千里同风

春秋(成语二):一年半载,无冬无夏

周转(成语一):无动于中

认祖归宗(民族名一):回族

洋为中用(民族名一):纳西

本地户口(民族名一):土家

公开课(宗教名一):明教

授课不虚假(宗教名一):全真教

满纸荒唐言(宗教节日一):弥撒

蓝天(佛教语一):色即是空

一再躲避(佛教语一):三藏

无息贷款(佛教语一):舍利

交(现代历史事件):八一起义

药(现代历史事件):双十协议

北风吹(打一省名):云南

1)初一离家除夕回(猜成语一)满载而归

(提示:刚好外出满一年,一年又称一载)

2)喜上眉梢(猜字一)声

3)氢汽球上天(猜成语一)不翼而飞

4)点爆竹(猜成语一)一呜惊人、一触即发(均算对)

5)半放红梅(猜字一)繁(放、红、梅各一半)

6)旷课(猜新学科一)未来学7)走读(猜新学科一)行为学

8)启蒙教育(猜新学科一)人才学

9)神密的大地(猜欧洲名城一)奥斯陆

10)光谱(猜国家名一)以色列

11)学当保姆(医学新词一)试管婴儿

12)孟母三迁(医学新词一)转移因子

13)北方男子,请勿入内!(麻醉品一)杜冷丁

14)随手熄灯(文明礼貌语一)请多关照

1、春节放假三天(字一):人

2、喜上眉梢(字一):声

3、琴盒(成语一):乐在其中

4、大禹称王(节气名一):立夏

5、妇女节前夕(中药名一):三七

6、童话(文学名词一):小说

7、临终遗言(文学名词一):绝句

8、文(红楼梦人名一):晴雯

9、正月初一(红楼梦人名一):元春

10、黑棋已输(水浒人名一):白胜

11、翼德之婿(古代人名一):岳飞

12、爱面子(复姓一):慕容

13、第一枪(人体部位一):头发

14、醒药(国名一):苏丹

15、太后(神话人物一):王母

16、断代史(电影名词一) 故事片

17、偷竹子(成语一):做贼心虚

18、相声表演(物品带数量谜):一听可乐

19、齐欢笑(秋千格)(中国县名一):乐都

20、清明前夕(节日名一):元宵

21、老来还乡(中药名二):当归、熟地

22、依法离婚(蓝球术语一):两分有效

23、证件不许借别人(成语一)

24、梨花片片随风舞(书法名词一):飞白

25、燕子空中上下飞(字一):北

26、点横撇捺(文学名词一):散文

27、胆结石(唐诗一句):粒粒皆辛苦

28、飞行员之歌(唐诗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

29、傍晚有零星小雨(宋词一句):到黄昏点点滴滴

30、上不问下不查(围棋术语一):中盘

31、周围白茫茫(中、西成药名一):四环素

32、木偶(字一):林

33、纯洁的爱情(字一) 爰

34、严禁喧哗(成语一) 默守成规

35、一骑红尘妃子笑(县名四) 乐至,长安,玉环,闻喜

36、出口品(词牌名一)

37、道是无晴却有晴(县名四) 密云,沈阳,蒙阴,日照

38、刻意求新(《三国》人名二) 杜袭,陈式

39、元首(体育术语一) 并列第一

40、引导消费(卷帘格)(服饰名词一):花领带

41、缘何中秋洒鹅毛(唐诗一句)

42、唧唧复唧唧(桥牌术语二):再叫、加倍

43、一人(秋千格)(中国地名一):大连

44、我(徐妃格)(树名一):梧桐

45、旅行写生(白头格)(美术名词一):油画

46、闲话中山 (文学名词一):议论文

47、morning(字一) 暎

48、π(成语一,字一) 不三不四, 泗

文 章来源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第3篇

确定 "世界计量日"是在纪念世界《米制公约》签署125周年时由计量学家提议的。1875年5月20日,17个工业国家的高级外交官相聚在巴黎法国外交部的一间会议室。这不是一次普通的聚会,它签署了《米制公约》,同意使用十进制的米制计量单位,以简化国家间的贸易、结算及计量,勾划了未来世界计量的方向和框架。与此同时,成立了国际计量局(BIPM),负责保持米、千克单位以及现今国际单位制(SI)最重要的计量单位;还成立若干委员会和工作小组,有的存在至今,成为世界计量学界的最高技术权威。现今,已有48个国家签署了这一公约,包括了所有主要工业国家。我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签署了《米制公约》。计量单位制已由米制发展为现今的国际单位制并被各国普遍接受。

2000年5月20日,在纪念世界《米制公约》签署125周年之际,国际计量大会(CIPM)的官员和出席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URSI)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精密电磁计量学术会议(CPEM)的计量学家在悉尼天文台集会,建议每年的5月20日为"世界计量日"(World Metrology Day),后由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第21届大会批准确认,规定2001年5月20日为第一个"世界计量日"。这就是"世界计量日"的来历。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第4篇

纪念屈原说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 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 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 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说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恶日说。

据《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其父曾令其母遗弃田文,理由是这一日生的孩子要害父。东汉《风俗通义》也有“五月五日生子,男害 父,女害母”的说法。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 遍现象。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龙的节日说。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呆;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 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 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第5篇

端午节快到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战国末期,有一个叫屈原的楚国人,他生于公元前340年,这个人对他的祖国无限忠诚。屈原最先在楚怀王的朝廷工作,但是却经常受到奸臣的排挤得不到楚怀王的重用。无法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楚怀王死后,他的儿子楚襄王当上了国君,屈原尽力地工作。同时,提醒楚襄王要富民强国,才能抵御日渐强大的秦国。这段时间,屈原做做出了很大成就:促成了齐楚联盟。但是,楚襄王却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外地。

屈原在外流放期间, 创立了著名的“楚辞”文体。

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九章》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九歌》包括:东皇太

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

屈原在外流放期间,很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由于他的官名叫大夫,老百姓都亲切地叫他屈原大夫。

后来,在公元前278年五月,屈原流落到汨罗江边,听到楚国为秦所亡的消息,悲愤地投入汨罗江中,自尽而死。

屈原大夫投入汨罗江这一天,正是阴历五月五日,当地的老百姓很尊敬屈原,为了避免鱼儿吃屈原的遗体,就用米包了很多粽子投入汨罗江中喂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包粽子,就是为了纪念

屈原。

这就是端午节的来历。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马场镇波那小学四年级学生蔡江丽

指导教师点评: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范文第6篇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

长期保持着清明节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节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节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节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节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好范文,全国文秘工作者的114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上一篇:小学班队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