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鲁迅故居有感范文

2024-03-22

观鲁迅故居有感范文第1篇

上海鲁迅纪念馆,1950年春由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筹备,谢旦如先生负责筹建,1951年1月7日正式开放,周恩来总理题写了馆名。

上海鲁迅纪念馆原与山阴路上海鲁迅故居毗邻,1956年9月迁入虹口公园(今鲁迅公园)。同年10月,鲁迅墓由上海虹桥路万国公墓迁葬于虹口公园,并由毛泽东主席题写碑文。

今年10月的一天,我们凉城四幼的老师来到上海鲁迅纪念馆参观、凭吊,寄托自己对这位伟人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上海鲁迅纪念馆坐落在鲁迅公园(原虹口公园)里,它始建于一九五一年。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两年前扩建后的新馆。新馆仍保留二层庭院式江南民居的风格,青瓦粉墙,山墙高耸,在正面墙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当年题写的“鲁迅纪念馆”五个大字,白底黑字,鲜明耀目。走进大门是一个庭园,右首是“百草园”,种有许多鲁迅作品中写到过的植物,如何首乌、木莲藤等,我们还没有参观展览,已经走进了鲁迅作品的特有氛围。穿过庭园,便是高大轩敞的大厅,无论建筑材料、建筑语言都是现代化的,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格调。

在大厅左首,一座高二点五米的鲁迅全身铜像端坐在窗前,先生手执烟卷,神情肃穆,目光深邃,似在沉思。在一楼还设有“奔流艺苑”与“朝华文库”。前者乃专题展厅,由巴金题额的“朝华文库”则专门收藏鲁迅的弟子、友人以及与鲁迅有直接接触的现代文人的文化遗存,每人一库,我看到有冯雪峰、陈望道、许广平、巴人、黄源、曹靖华、李霁野等十六人的专库,从他们身上也折射出了鲁迅的光辉。

我们从大厅拾级登楼,二楼是鲁迅生平陈列厅。宽敞的大厅里,弧形的墙上排列着六幅浮雕,每幅高二点六米,宽一点一米,用黑玉石雕成。每幅都有先生的头像,背景、画面不同,反映出先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战斗与生活,生动而概括地展现了鲁迅的一生。纪念馆的的陈列,改变了以往的以生平为线索的旧例,在陈列框架上以专题划分展区,分“新文学开山”、“新人造就者”、“文化播火人”、“精神界战士”和“华夏民族魂”5个专题展区,突现鲁迅的重大业绩与主要精神的几个突出方面。重点突出、氛围浓郁,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个纪念馆、一个展览,拥有丰富的馆藏和展品是最重要的关键。目前鲁迅纪念馆收藏文物八万余件,大量珍贵的鲁迅手稿、遗物,文献照片,使人倍感亲切。其中有《藤野先生》、《<坟>的题记》、《为了忘却的纪念》等手稿,《毁灭》的译稿等,鲁迅逝世前两天所写的未完稿《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手稿,这一切都显示先生真是用自己的笔战斗和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令人肃然起敬,激动不已。鲁迅的一些遗物、实物、照片也弥足珍贵。这一切都是鲁迅光辉人生的历史佐证。展览还采用了多种艺术展示手段,特别是多媒体、电脑、影视、声光电控制等高新科技手段,给人强烈而全新的感受。如展厅中《阿Q正传》的场景、三味书屋的活动模型、鲁迅逝世前十天与青年版画家围坐交谈的蜡像等,都紧紧地吸引住了我们的眼球。

离开鲁迅纪念馆后,我们又到公园里的鲁迅墓去凭吊、瞻仰了一番。我们也曾去绍兴鲁迅纪念馆参观过,两次参观都让我们心情难以平静。“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诗人臧克家的著名诗句在我的耳边响起。是的,鲁迅先生是不会死的,这里分明仍然回响着他伟大的声音,仍然跳动着他生命的脉搏。

观鲁迅故居有感范文第2篇

本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本单元训练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3.多角度了解鲁迅,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关于鲁迅的小说《故乡》

《少年闰土》节选自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故乡》,本课标题是编者加的。《故乡》写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它所描写的是从辛亥革命时代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之前的农村情况。辛亥革命以后,地主阶级、北洋军阀政府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和苛捐杂税更重了,农民生活日益穷困。小说中通过‚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刻画了农民闰土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反映了农民被剥削的真实情景和当时农村急剧破产的情况。作品中,回忆了闰土少年时的形象:活泼、聪明、勇敢、天真,突出了‚我‛和他的友谊。然而‚我‛三十年后回到故乡时,闰土变得像个‚木偶人‛,见了‚我‛不像以往那样亲热了,反而恭敬地称‚我‛为‚老爷‛。说到生活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使他只觉得苦楚难言。作者就这样刻画了一个被重重剥削欺压的农民形象,从闰土的少年到中年的对比中,表达了对被剥削欺压的农民阶级的无限同情,对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极大愤怒。

17 少年闰土

表达特点:

1.通过肖像、装束的描写突出人物的外貌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2.作者以一种回忆的方式叙述了一段儿时的往事,表达了作者渴望友谊、渴望丰富多彩生活的思想感情 分段段意:

全文共17个自然段,可分为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记忆中的闰土勇敢机敏。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我‛和闰土是主仆,他来‚我‛家帮忙,所以‚我‛和他认识了。

第三段(第4、5自然段):‚我‛第一次跟闰土见面,他很怕羞,但我们很快就熟识了。

第四段(第6~16自然段):写闰土给‚我‛讲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等有趣的生活。

第五段(第17自然段):闰土和‚我‛分别了,友谊也中断了,但‚我‛很怀念他。

章法结构:

第1自然段写了‚我‛印象中闰土的样子,从‚我‛对他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个勇敢的少年。

第2、3自然段写‚我‛从长辈口中得知了闰土是我家‚忙月‛的儿子,他之所以叫闰土,是因为他是闰年生的,五行缺土。

第4~16自然段写了‚我‛开始非常盼望闰土的到来。年末时闰土来了,从他的外貌上可以看出他是个朴实的农村孩子,并且长年生活在海边。接着写了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有趣、希奇的故事,如: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瓜地刺猹、看跳鱼儿等。让‚我‛感到闰土心中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闰土是个聪明、勇敢的孩子,他的生活丰富多彩,使‚我‛这个富家的少爷感到自己的生活空间是那么狭小,单调而没有趣味。

最后一个自然段写‚我‛和闰土要分别时依依不舍,但最终闰土还是被父亲带走了,之后我们互相赠送了一两次东西,从此再没见面。

‚我‛与闰土虽然相识时间不长,但是却建立起了纯真的友谊。可结合书中第二幅插图,让学生感受当时人物的心情。

在这里老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知识。文中说‚我‛和闰土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在几十年后,‚我‛再次见到了闰土,那时他已变成了一个木讷的中年人,儿时聪明、伶俐的影子荡然无存。这里主要揭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使人变得冷漠、麻木。

写法提示:

抓住了人物的特点写。闰土的特点是聪明能干,知识丰富,活泼可爱,生活在海边的农村。作者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闰土和“我”讲的希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表现了少年闰土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向往孩童时代纯真友谊的思想感情。 2.学习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分析闰土的性格特点。

3.学习本课7个生字,要会读、会写、了解意思。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训练重点的体现:

①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

这句话中的两个破折号是起补充说明的作用。‚无端‛一词是‚没有理由,没有根据‛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我‛不仅那时,就是现在也都不知道猹是一种什么动物,只是主观上认为它的样子像狗而且很凶猛。

②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素‛,向来的意思。‚新鲜事‛是指闰土对‚我‛讲的那许多关于农村、海边的事,这些事‚我‛从来都不知道,所以感到新鲜。‚如许‛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句子从两个方面述说这些新鲜事:一是海边有如此多的五色的贝壳,二是讲关于西瓜被猹等动物咬食破坏的危险。‚我‛向来不知道这许多新鲜事,因为‚我‛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从未接触过这些事。这句话表达了‚我‛对少年闰土的羡慕和钦佩。

18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文内容、结构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周晔写的回忆伯父的纪念性文章,文章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分五段。课文先写伯父去世后,‚我‛看到他受到很多人的爱戴。接着触景生情地转入对伯父生前的点滴回忆,分别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最后总结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第一段是果──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后几段是因──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在叙事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一基本主题。课文以小孩的口吻叙述,给人以朴实、亲切之感。‚伯父‛是侄女对鲁迅的亲切称呼,‚先生‛则是对鲁迅的崇敬与爱戴。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讲人民群众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许多人都来到万国殡仪馆参加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大家都悲痛不已。

第二部分(2--3)讲伯父跟‚我‛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我‛读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伯父幽默而委婉地批评‚我‛。从此,‚我‛读书不再马马虎虎了。

第三部分(4--13)讲伯父在与‚我‛的谈笑中抨击旧社会。伯父开玩笑说‚四周围黑洞洞的‛,‚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我们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顽强斗争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恍然大悟‛,自以为明白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伯父的话。

第四部分(14--22)讲鲁迅先生热情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不仅为他包扎伤口,还送给他药品和钱。表现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深厚同情和深厚感情,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第五部分(23--24)讲女佣阿三对鲁迅先生的回忆。鲁迅先生在病重时,还坚持用手中的笔同反动派作斗争。还常常关心佣人的健康,劝她多休息,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课文

二、

三、

四、五部分,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做出了回答。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

二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表达特点

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如谈《水浒传》一段,‚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句中,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长辈风度和诙谐风趣的话语特色。文章通过对伯父动作的品味,感受伯父的慈爱和宽厚,和小周晔一起走进那段茶余饭后的惬意时光。

再如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课文抓住这些有特色的语言,体现人物不同的感情(车夫的痛苦及感激之情、伯父和爸爸的关切之情、救助后伯父的愤激之情、‚我‛的疑惑不解)。 训练重点的体现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这简短的语言描写,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理解这句话时适当介绍时代背景:因为当时社会非常黑暗,革命者根本没有言论自由,而鲁迅为了唤起民众觉悟,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写出了一篇篇犹如匕首的杂文,引起反动派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他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句中‚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

19 一面

本课的结构、布局谋篇:

《一面》这篇课文分两部分,先回忆‚我‛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后讲述‚一面‛对我的影响和激励。回忆同鲁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课文重点展开叙述的。先写作者与鲁迅先生这一面之交的原因:因为要等早班车回来,为了避雨,因此到内山书店去躲一躲。再写内山先生的热情接待和作者买书缺钱的困窘,为鲁迅先生的出场作铺垫。接着重点记叙作者与鲁迅短暂而激动人心的会面,这里既有对先生的外貌描写,又有对先生推荐书、送书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表达上的特点:

在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课文中的六次外貌描写,由远及近,由粗到细,逼真传神,给人一种‚一面‛胜似数面之感。第一次是在远处,在暗中,‚我‛是在无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从整体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龄。第二次是在近处,在明里有意识地进行观察,刻画比较具体、细致,重点描写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备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对面地‚惊异‛地望着鲁迅,观察更细致,连烟嘴是‚黄色‛的、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这三次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连同另外三处写‚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训练目标:

在这里想具体谈一谈文中的这个句子: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不会错,一定是!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望,可没有蹦出来。

在理解这个句子时教师要提供当时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才会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如此欢喜却没有表露出来。一个是崇拜鲁迅的文学青年,一个是关心、热爱文学青年的鲁迅,心有灵犀,一见如故。‚我‛那种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抑制,但又不能不按捺下去。‚结结巴巴‛,显示出‚我‛突然发现自己崇敬、热爱的鲁迅先生就站在身边,激动的神态和幸福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我向四周望了望‛,表现出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和险恶,怕有密探之流在旁边。作者阿累当时是‚左翼剧联‛成员、中共地下党员,养成了高度警惕的习惯。‚没有蹦出‛鲁迅先生的名字,一是当时环境的险恶,不能暴露鲁迅;二是作者有意强压自己的感情,竭力保护鲁迅。这表现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由衷敬爱之情。

20 有的人

主要内容:

本课是一首诗歌。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写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来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章法结构:

整首诗歌可以分成三个部分,第一节是第一部分;第

二、

三、四节是第二部分;第

五、

六、七节是第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第一部分是全诗的总纲,第

二、第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触最深的两点分别进行解说和深入挖掘,形成了赞颂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的伟大精神的情感主线。 写法提示:

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教学时要注重对比朗读的训练。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因此,教师在朗读指导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对比朗读的形式,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一是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的对比;二是第二小节和第五小节,第三小节和第六小节,第四小节和第七小节的对比朗读;三是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朗读。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 训练重点的体现:

①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前一句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后一句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骄横的形象,凶暴的本质;‚呵,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统治者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③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④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观鲁迅故居有感范文第3篇

我让它自己选择,这算不算是一种自由呢,子君?

子君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伤逝——涓生的手记》里的主人公,和另一位主人公涓生一样,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追求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由。小说中子君不顾亲人的阻隔毅然决定和自己所爱的人——也深爱自己的人——涓生同居,在一个胡同里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而子君沉浸在这样的“安宁与幸福”中,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家务和侍奉丈夫,变得平庸短浅,沦为家庭奴隶。而这些恰恰是涓生所不能接受的,特别是失去工作之后,他心里的种种不安焦躁与迷茫难以排遣,对于和子君的感情也走向决裂,但子君离开后他依然对未来感到疑惑。有一天当他得知子君的死讯,心里的种种悔恨在脑海里挥之不去,在这种悲痛中,“走向前去”···

鲁迅一生几乎没有写过青年男女的爱情,《伤逝》是唯一的一篇,但少有爱情场面的描写,多是涓生的悔恨和无可奈何的辩解。《伤逝》的重心不在那失败了的爱情本身,而在于涓生两难的选择:若是选择人道主义,面对爱情要虚伪地迎合,这无疑对双方都是伤害;若是选择个性主义必将残酷地毁灭子君,因为涓生明白,子君已经不容于新

旧两个世界,这未免残忍。

这类无论怎样都不免空虚和绝望,而且难以逃脱犯罪感的两难。这也是终身折磨着鲁迅的人生困境——“人醒了无路可走”。涓生感到无法为自己的生存状态作一个真实的说明,他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对事错,只有哀伤和悲悼。“我将在孽风和毒焰中拥抱子君,乞她宽容,或者使她快意······”

纷繁的世界充满诱惑,让他眼花缭乱。在他的眼前,有“怒涛中的渔夫,战壕中的兵士,摩托车中的贵人,洋场上的投机家,深山密林中的豪杰,讲台上的教授,昏夜的运动者和深夜里的偷儿”,有“蔚蓝的天,深山大海,广厦高楼,战场,摩托车,洋场,公馆,晴朗的闹市,黑暗的夜”,有“深山大泽,洋场,电灯下的盛筵,壕沟,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击,毫无声响的脚步”。这些使他辨不清虚实真伪,辨不清前行的路,于是,他只能长久徘徊于苦闷和迷惘之中,最终毫无声息地走向堕落。“我要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我要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文章有两句话引人注意,第一句是子君选择自由时发出的声音:“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女性独立人格的觉醒,但是在一个不承认个性的社会中,在一类仇视自由结合的人群中,这也必然导致自我的孤立。而当她的意向渐渐发生变化,涓生的意志依然保持着原有的恒定性。两人的距离也由此拉开。第二句也正是这样的解答“爱情必须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这是涓生的话,然而却没有得到子君的共鸣,就像沉如水里的石头,理应水花四溅,却只有一声闷响。他有热情但偏于内向,有个性但不够刚直,有理想但较为软弱。这也注定了这悲剧的结尾。

观鲁迅故居有感范文第4篇

这部影片主要讲了,有一个小女孩叫雨心,她家不是很富裕。有一天,雨心和另一个小女孩在写板报时,王小强(她班的一个男生)把黑板擦拿走了,雨心旁边的那个女孩就追王小强,让他把黑板擦还回来。王小强要把黑板擦还给雨心,他便把黑板擦扔向她。可没想到,黑板擦正好打在了雨心的鼻子上,雨心当时就晕倒了。他们赶紧叫救护车把雨心送去了医院,医院们给雨心做了详细的检查,发现雨心的脑袋里竟然长了一个瘤,如果不把瘤切除,就会影响雨心的视力,甚至会导致失明。

最后,医生决定给雨心做手术,雨心的爸爸为了要给雨心交手术费到处借钱雨心的手术成功并很快出院了。

可是雨心的爸爸却病倒了,雨心为了爸爸不去上学而去卖菜。因此,全校的同学们为她举办了一次拍卖会,筹集资金,治好了她爸爸的病,雨心又可以回到学校读书了。

当我看完这部影片时十分感动。因为在影片中,我感到了亲情和友情的伟大。

一个小女孩,可以为了爸爸治病而不去上学,可以为了爸爸而放弃梦想。这亲情是多么伟大啊!同学们为了朋友,再所不惜,这友情又是多么的伟大啊!和影片中的雨心比起来,我感到雨心她好坚强,我真的好佩服她。而我却很胆小,遇事不够坚强。有一次,我遇到了一道难题不会做,我没有做到攻克难题,而采取了逃避。今后,我要向雨心学习,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都应该坚强。

观鲁迅故居有感范文第5篇

2007年5月26日,在颛桥镇流动党支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支部党员一起前往上海市青浦练塘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举行了一次参观学习活动。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位于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由江泽民题写馆名。该纪念馆于2000年6月6日建成并开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楼、二楼的四个展厅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展示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地下一层为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亦以时间顺序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陈列布展充分运用多媒体,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手段,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陈云故居位于主馆的北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现今故居里的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的领导人。从"五四"运动到"遵义"会议;从延安根据地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建国初期的经济整顿到粉碎"四人帮"后支持邓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及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经济建设方面的论述,无不表现出他作为革命家、政治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开拓者和奠基人的卓越智慧和领导能力。他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的爱戴。陈云同志的革命精神、丰富经验和崇高品德以及他的经济思想,党建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展区,我们听取了陈云同志的生平介绍并观看了教育短片,我觉得陈云同志真的是做到了自己对《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提出的六点要求:第一,终生为共产主义奋斗;第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第三,遵守党的纪律,严守党的秘密;第四,百折不挠的执行决议;第五,群众模范;第六,学习。他自己一生按照这一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陈云同志的勤俭作风也是有目共睹的,在展厅里看到陈云同志在窑洞里的生活摆饰,使人肃然起敬;一桌一椅一床,在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陈云同志仍然坚定信念不动摇,为了革命艰苦奋斗。而我们更应该学习这种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学习他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学习他高尚的精神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生活作风;学习他不追名、不求利,一切以群众的利益为先,艰苦奋斗,恪尽职守,严守党的纪律,维护党的统一,逐步加强自身的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的党员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勤奋学习,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生。

通过参观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让我深刻领略到了陈云同志的风采及一名优秀党员的光辉形象,也让我加深了要牢记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新时期的工作、学习以及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保持党员先进性,以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扎实的工作,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汇报人:林 颖

日 期 :2007年5月31日

谈我的感受

我们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党员服务中心的周密安排下,我怀着激动和快乐的心情,与5月26日,进行一天的参观活动。

下面我简要的谈一点,我通过参观后的一点感受,特别是参观了陈云同志历史纪念馆,使我受到了一次教育。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在关键时刻,他为党,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前,我经常看陈云同志的文章,和他的讲话。通过这次参观,使我更增加了对陈云同志的敬意,并加深了对他的了解。陈云同志,二岁丧父,四岁丧母,是舅父舅母收养的。然而,当时的他仅有小学的学历,使我感受到他的一生是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忘我工作的一生。他坚持一不等、二不靠,拓展思路变面貌。他在人们心中是受欢迎和尊敬的人,是党最可靠的人,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通过这次参观,也是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又是一次学习的极好机会。而参观之后,我要哟内革命先辈那样无私奉献和高尚的思想境界,来不断鞭策自己,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在政治上,要更加坚定;思想上,要更加纯洁;团结上,要更加和谐。党的光辉形象,在祖国大地上永远飘扬,使党的威望,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而后,我们又来到了苏州,人们把苏州称之为天堂,使我们感受到天堂之美。我们又来到了苏州的白马龙池生态园风景区,使我感受到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宜人。

我们一路的来回,使我亲眼看到苏州好,我们祖国更好。处处呈现新气象,体会新感受,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巨大变化,必将在祖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进一步表明了我们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在不断改善。我们要立足当前,立足本职工作,以优异的成绩来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流动党员支部 齐修宝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参观学习心得 ──记颛桥镇党员服务中心流动党员组织生活

2007年5月26日,颛桥镇党员服务中心的全体流动党员,在支部王慧书记的组织带领下,前往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陈云故居暨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是经中央批准建立的系统展示陈云生平业绩的纪念馆。2000年 6月6日建成开馆,江泽民同志题写了馆名。

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馆区北依市河,南临西塘港,占地面积52亩,建筑设计体现了江南特色,并与陈云故居及周边民间建筑尽量保持风格一致与和谐。

纪念馆主馆高14米,共三层(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设计既体现江南民居风格,又兼顾现代化纪念馆的大体量特点,朴素而庄重。序厅中矗立着高 3.6米的陈云汉白玉雕像,雕像栩栩如生地刻画了陈云作为共和国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的光辉形象。雕像的背景是雨后春笋,寓意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事业正蓬勃发展。雕像前种了两种竹子--方竹和圆竹。竹是虚心、正直、廉洁与坚韧等美好品质的象征,也是陈云生前最喜爱的植物。一楼、二楼的四个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等史料。地下一层为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以时间为顺序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陈列布展充分运用各种展示手段,力求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陈云(1905~1995)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1905年6月13日生于贫苦农民家庭。2岁丧父、4岁丧母,由裁缝出身的舅父抚养。1919年高小毕业后,因家贫无法升学,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当店员。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同年8月任商务印书馆发行所罢工委员会(后为职工会)委员长,参加领导商务印书馆大罢工,并取得胜利。随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作为劳工组织者从事共产党的活动。历任中共青浦县委书记、淞浦特委组织部部长,中共江苏省委沪宁巡视员、江苏省委常委兼农委书记,中共上海闸北、法南区委书记和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省委书记等职。

陈云同志从他几十年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十五字箴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概括提出了充满唯物辩证法的领导原则和工作方法,是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思想的创造性阐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贡献。这十五字箴言,前九个字是唯物论,后六个字是辩证法。陈云同志曾多次作过解释。不唯上,并不是上面的话不要听。不唯书,也不是说文件、书都不要读。只唯实,就是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处理问题,这才是最靠得住的。交换,就是要经常注意同别人交换意见,尤其是多倾听反面的意见,克服片面性。比较,就是做结论要经过上下左右的比较,要设想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经过反复比较,作出最佳选择,防止匆忙下结论。反复,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决定问题要留一个反复考虑的时间,听听不同意见。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假设一个对立面。吸收正确的,驳倒错误的,使自己的意见更加完整,避免草率做决定。这些都是陈云同志多年的经验之谈,对我们今天坚持和弘扬求真务实精神,都很有指导意义。

陈云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思想和精神是永存的。陈云同志的杰出贡献和高尚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我们应该努力学习陈云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学习陈云同志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作风,学习陈云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应该将他的思想和精神运用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青春和力量。

颛桥镇党员服务中心

党员:许世杰 2007.6.3

陈云故居观感

5月26日,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上海青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馆地处陈云出生地上海市青浦区练塘镇,占地面积52亩,由主馆和陈云故居组成。主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陈列展示面积4500平方米,设四个陈云生平业绩展厅和一个青浦革命历史陈列厅,并设供观众观看播放专题录像的影视厅。陈云故居位于主馆的北侧,是一座砖木结构的老式江南民居,总建筑面积95.88平方米,陈设基本保持了当年的原貌。

陈云1905年出生在青浦区练塘镇,他两岁丧父,四岁丧母,被舅父舅母收养。现在陈云故居即是他舅父母家。他从小就十分贫苦,深知社会上穷人的痛苦,由于贫穷无法继续升学,于是去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店员。后又接触并接受革命的民主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在革命生涯中,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我曾经对陈云同志并不像对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那样熟悉,但是通过今天的参观和学习,我对陈云同志的一生有了很多了解,并深受教育和启发。他实在不愧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

一、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之一。陈云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彻底解放,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顽强奋斗的光辉一生。

进入序厅,一眼就看到了矗立在竹林背后的陈云汉白玉雕像,雕像栩栩如生,显示了他的刚毅和坚韧。纪念馆共有五个展厅,一二三四展厅基本按时间顺序展示反映陈云光辉一生的图片、文献、实物、多媒体史料等,第五展厅展示了青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

陈云参加指挥的“四保临江战役”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战役。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作为党内为数不多的工人出身的领导人,他在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都作出了突出贡献。在遵义会议上,陈云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中国革命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发挥了主要作用。他撰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详细地记录了遵义会议的具体内容,是留给我们后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在抗日战争时期,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对于中共党员人数由3万到121万的大发展功不可没。在多媒体馆厅,我们观看了短短7分钟的记录片,但却足以生动地反映了陈云的光辉一生。聆听着陈云的讲话录音,使我们亲身感受到一代伟人博大而深邃的思想。他参与领导改革、开放事业,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大贡献;他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关于党风问题重要性的论述,至今仍然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是留给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与不法资本家斗智斗勇,虚心求教于马寅初、张元济等经济学家,发行国债等,更是展现出了他的睿智稳重和对党的事业鞠躬尽瘁。陈云同志一生严于律己,有原则的宽以待人,他“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正是这种执着和追求,塑造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为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我们党员要不断努力拓展自身先进性的素质和内涵。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心系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充分发挥先锋模范的作用。在当前形势下,就是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从自身做起,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团结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共同进步。参观已经结束了,但学习不会结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仍然需要努力,我们也要像先辈那样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不懈努力,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榜样,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

观鲁迅故居有感范文第6篇

刘少奇故居为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农舍。前迎池塘,后依山峦,坐东朝西,占地面积600平方米。正堂屋左边为邻居,右边为刘少奇故居,有堂屋、正房、书房、饭堂、厨房、烤火房、碓屋、猪牛栏屋及杂屋等20余间。“文化大革命”中,故居遭到严重破坏。1980年3月按原貌修整后对外开放。大门额上悬挂邓小平题写“刘少奇同志故居”横匾。成沛民作《刘少奇故居联》云:“日月公愁云,六字沉冤,浩浩神州造永恨;山河昭亮节,千秋伟绩,熔炼青史纪精忠。”

在刘少奇少奇故居参观,可见这家人从前的殷实和富足,也看出了这家人的勤劳和井井有条。家里的横堂屋,吃饭屋,厨房,碓屋(加工和储藏谷物的地方),牛栏屋,烤火炉等一应俱全。现在想来少奇少年离家舍弃比较好的生活环境,投身革命,不能不令人佩服。

刘少奇文物馆为三进三院三栋式布局,保存着16000余件少奇同志珍贵遗物和革命文物。文物馆内设有三个展厅,定期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的专题展览和临时陈列。

刘少奇前辈始终坚持走群众的路线,于民同乐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励志的榜样。

生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位高权重,为新中国的成立出谋划策,不辞艰辛,不畏阻碍势力,尽管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在文化大革命的恐怖时代,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经济观点,还是坚持的自己为新中国的一套好的方案。试问有几个人做到?

刘少奇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为党的巩固和发展,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为反帝反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建立了不朽的功绩,赢得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我喜欢他的不放弃,同任何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都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一样,刘少奇同志在工作中也有某些缺点和错误,但他总是忠实地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路线和对内对外的政策,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

刘少奇同志一贯重视研究马列主义理论。他善于根据理论原则,联系实际,周密考察、具体分析问题,具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我们要学习他这种理论和实践统一的科学态度。

刘少奇同志言行一致。他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对广大党员提出的党性锻炼的要求,自己都以身作则地实践了。他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他从来都把自己放在组织之后。 我喜欢他的直率,喜欢他的沉着,喜欢他在文化大革命的乱世中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在以后的未来中,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那种永不屈服、永不服输的精神。

上一篇:管理学课程简介范文下一篇:高考历史全国卷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