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主要功能范文

2023-09-19

文化的主要功能范文第1篇

我们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一定要把握合理的方式方法,制定科学的发展方案,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全面预算管理应用十分广泛,而在竞争中,会促进一些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我国颁布全面预算管理相关制度的同时,众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十分关注,并且运用到企业经营中。

一、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在企业的总体预算中,我们的工作人员为了减少损失,提高工作效率,就会使用全面预算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内部发展具有很强的管理作用。同时,企业在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投资活动。因此,企业还需要在内部建立行之有效的投资管理机制。以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支撑。但是目前,企业扔存在预算规划不足等问题,使得企业并不能对财务现金流进行有效的管理。为了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发生,企业内容应该融入全面预算管理理念,以根本上实现战略目标,有助于控制开支,实现年利润目标。并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使当前的生产工作满足客户要求,这种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可以充分地提高企业各项机制。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框架

为了及时控制企业内部管理工作新方法,我们对企业中人性化的管理目标,使用全面预算管理方法,从而指导企业经营活动,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方向。并针对企业内部的资金结构,严格把握每笔资金的动态和做好预算工作。而在预算判断时需要对企业的产权比例进行分析,如果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规模较大,我们就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预算编制规划工作,在加强预算的观察力的同时,能够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同时,在资本策略中,我们应该市场的变化、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对客户的认知程度等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以促进房地产企业的长久发展。因此,我们要在全面预算管理中,找到充分可靠的管理依据,全面的分析当前的预算考核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手段,我们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方法,并在日常的经营和生产活动中,开展有效的预算管理措施,以对日常的生产和经营环节进行成本的核算。从而使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功能

为了使企业各项工作中管理作用达到最优,我们根据功能信息进行分析探究,具体从以下几点功能进行展开: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规划功能

目前,企业要想促进预算发展情况,必须对内部财务进行分析比较,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探讨。在企业全面预测管理中,我们要面多很多风险问题,由于应收账款与前几年相比,出现了大幅度增加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的企业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信用,我们需要根据市场份额的多少来判断。随着应收账款的不断增大,我们要在正常周期内进行及时解决,企业要对此情况向客户进行要求,降低企业每项安全隐患带来的损失,同时,对于一些延期不还的客户需要加强付款管理,而在一般情况下,商业竞争越激烈,所产生的应收账款也就越高。因此,企业应该对自身进行重新地审视和信用管理,以对一些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客户进行排除,其应收账款的余额在这一阶段相对稳定。在此期间,全面预测管理不能完全消除风险问题,这一系列问题,都会引发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严重阻碍了企业的长久发展。而管理方法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可以使企业的损失降低。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协调功能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为了促进企业中各部门的共同合作,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资源分配来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当前形势下,部分企业的预算能力不强,当企业遇到一些较好的机遇时,企业的资金不能及时收回,从而使得企业资金周转陷入困境。例如:出现企业经济效益变低,导致企业很难经营下去。因此我们在加强预算的同时,要使用全面预算管理,减轻预算风险,加大对企业的发展进步水平。一方面,在对每一项的资金进行管理时,企业如果出现应收账款增大的现象,企业应该及时地采取预防措施;另一方面,根据企业的产权比例,来判断自身的财务风险率。现如今,信息系统技术不断发达,为了使它与全面预算管理更好地融合,我们通过企业中的经营活动和市场的预期环境进行充分配合。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解决企业当中的不协调问题。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功能

为了使企业更好地完成经营目标,企业应该全面应用预算管理模式。在加强相关人员的工作动力的同时,还能够减少资源的消耗,从而在根本上为企业带来更加可观的收入。首先,为了能够降低财务风险,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预算决策分析系统,以提高决策的准确性。究其原因,一些企业在进行投资活动时,并没有对预算决策进行分析,甚至根据没有建立完善的决策机制,从而使得企业的投资行为主观性、盲目性较强;在投资活动中,并没有投资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验证,从而使得企业在开展财务信息分析时,出现不准确和不完整的现象,最终造成财务决策判断出现误差,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在制定预算管理制度时,企业应该对投资预算的情况进行严格的把控,以为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机制提供保障。其次,为了能够提高投资决策的判断能力和提高财务风险的管控能力,企业在面对一些投资活动时,积极的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与投资活动相融合,促进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缩短投资的时间,能够在最关键的时刻开展投资行为,从而让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最后,加强对预算结算环节的管理,以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为做事的原则,促进整个项目的有序开展。还需要对相关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无论是从编制环节-决策阶段-管理过程,还是从行为、做事态度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把控,这样才能为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因此,我们要结合现有的目标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可行性计划,对制定的目标进行分析理解,从而使预算管理更加全面发展。

(四)全面预算管理的沟通功能

在企业预算管理中,我们要重视沟通功能的应用,加强全体员工的沟通能力。首先,定期的召开工作会议,并在会议中传达会议精神,从而在提高管理人员意识的同时,对员工的培训效果进行监督,从而针对培训的结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其次,为了能够提高预算监督的质量,需要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特别是对于一些疏于管理的工作人员,一旦发生问题,则能够有章可循,查找到问题的根源。在此,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判断能力,建立安全体系,在提高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的同时,建立更加可靠的责任生产制度,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工作人员的执行能力和操作能力。最后,加强对各项目的检查,以提高自身工作的职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降低预算风险,促进企业长久发展的目的。

(五)全面预算管理的激励功能

激励功能对企业预算管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司的管理人员想要开展激励措施,则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对员工进行鼓励,在保证企业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激发每名员工的工作热情,根据投资的标准和要求,建立奖励机制。从而使企业的人员管理与企业发展相融合,使工作变得协调有序。在此期间,为了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地使用,我们要根据企业产权比例是否正常来判断投资风险率。并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有效管理,不仅仅是在专业知识上,还需要在思想方面进行有效的管控,从而在提升他们的素养的同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预算工作中来,以保障企业预算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可以根据业绩考核制度对员工进行相应的奖励和处罚,要使每个员工履行自身应有的责任,培养他们的预算管理能力,使每名员工都能发挥自己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中来。

四、结语

由此可见,一个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科学的发展策略,要想实现合理的企业发展规划,我们就要有效地控制企业财务管理,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效益。

摘要:目前, 我国很多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激烈, 为了使企业管理中提升工作效率, 我们会根据预算管理体系, 以及企业的经营状况来进行全面分析。本篇文章通过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概念了解, 对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框架进行分析探讨, 从而对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功能进行探究。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功能

参考文献

[1] 董琦.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框架和主要功能[J].时代金融, 2018 (06) :176+179.

[2] 杨旭旭, 藏冬梅.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框架及其功能阐述[J].中外企业家, 2017 (30) :49-50.

文化的主要功能范文第2篇

1 有效提问的内涵

有效的问题是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根据笔者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经验, 概括起来有效的课堂提问反映的是生物教学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最为重要的是, 有效的提问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促使他们增强生物学习兴趣、学会学习, 此外, 对于初中生物学科而言, 有效的课堂提问还应该有利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使学生在生物学习的过程中感悟历代生物科学家为推动生物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做作出的不懈努力。

2 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主要功能

2.1 开启思路, 激发兴趣

当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思维处在困顿时, 教师用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设置一系列需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解答的问题, 在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需要参考教师给定的问题情景, 按照问题提示的方向思考。这样, 学生需要在自己已有知识和问题的特定情境下寻找思路。在生物教师有效提问的启发下, 学生可以排除干扰, 在寻找到答案的过程中还可以建立对“问题”正确的认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考的方向, 为生物实验和探究提供线索,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准确的把握学习的要点。当面对纷杂的信息时, 学生不能盲目的观察和收集信息, 这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给予学生提醒和暗示。在课堂问题的指引下, 学生能够及时的找出学习的重点, 捕捉生物知识的核心。生物学习本身就是不断设疑和解疑的过程。带着疑虑进行学习的时候, 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在目标的引导下, 学生更容易领会出问题的关键, 充分的利用课堂资源。

2.2 及时反馈, 增进互动

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预定的目标。生物教师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 能够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 勇敢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见解, 使学生体会到初中生物课堂学习的乐趣。初中生物课堂的有效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在生物知识方面的不足, 这种“反馈”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反馈, 而且也是学生对教师的一种反馈, 还包括学生对自我的一种“反馈”。课堂提问可以成为学生探究生物知识的引导, 帮助学生发现问题的所在, 发现解决的方案, 并最终发现知识。学生在初中生物课堂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教师提问所接收到的信息, 比其它形式的信息更具有直接性、具体性和时效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从而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 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搜集、整理提问中得到的反馈信息, 从中提取学生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并反思引起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不断的自我总结, 为自己日后的教学进行积累。“学生也可以通过回答, 从老师那里获得评价自己学习状况的反馈信息, 在学习中不断的审视自己, 改进自己的学习状态、方法、习惯, 使自己后继的学习活动更有成效”。提问在师生双方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反馈对方情绪变化的内容, 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

2.3 巩固知识, 解答疑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生物练习教学围绕着问题展开, 教师通过不断深入的提问帮助学生巩固、活化知识, 加深认识, 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开辟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可以说, 问题是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部分, 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够成为生物难题解决的起点, 提问帮助学生建立问题的情境, 明确问题的内容, 暗示问题解决的途径。进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 使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此外, 课堂提问能够引领学生思考的方向, 转换学生学习的维度, 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过提问巩固知识, 学生能够认识并疏理内容, 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2.4 集中精力, 突破重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不能保持注意力的集中, 也不能一贯的将思绪集中在课上。提问作为活泼的授课形式, 能够帮助调节紧张的课堂气氛, 使课堂学习有紧有松的进行。提问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帮助教师强调课堂中重要的内容。此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每节课都有“重点内容”, 这些重点知识内容往往是大多数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 也是很难理解的内容, 如果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课堂教学, 那么他们就往往不能完全掌握这些生物知识点, 这就会导致他们不会利用新知识解答生物应用题。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凝聚”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这对于突破课堂教学重点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 “中国教育的变革证明, 真正变革性的发展只能是传统的自我扬弃和对外来文化的滤收。任何变革如果不能激发民族自身发展的动机, 不为一场内心的革命鼓舞和维系, 就难以获得在世界格局中的自我驾驭能力和更深刻的民族精神创造。”有效的课堂提问在开启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师生交流、解答疑惑巩固知识、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突破教学重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全面认识课堂提问的功能, 不仅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提问在课堂中发挥的作用, 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实践中有效的应用提问的功能。

摘要:本文简要探讨了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提问的功能这一问题, 在探讨这一问题前, 对“有效提问”的内涵做了简要的分析。“有效提问”对促进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全面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分析或许对研究“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提问

参考文献

[1] 赵丹.初中生物课堂提问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7年5月.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351.

[3] 韩愈.师说, 昌黎先生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4] 关树文.教师要学一点心理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2:1~4.

文化的主要功能范文第3篇

本次实验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混凝土C40、C35P

6、C

35、C30 等等级的配比,对以前的配比进行改进,按照搅拌站的要求进行实验。其次主要是解决我公司外加剂掺入量过大的问题,要降低我们外加剂的掺入量,达到搅拌站的要求,满足施工要求,最后解决混凝土凝结时间比较长的问题。

实验时间

2014年12月3日——2014年12月5日

实验地点

大理市宾川县宾川玉牛劳务有限公司

实验仪器及用品

搅拌机、外加剂、混凝土用的水、公分石、机砂、粉煤灰、水泥、细石、电子秤 实验过程

1、 做实验前的准备,提取公分石(公称粒径在5—25mm,压碎指数在10%-12%)、机砂(细度模数2.5-2.8mm)、粉煤灰(攀枝花)、水泥(大理宾川金鑫水泥,42.5)、细石(公称零数粒径在5-10mm)、外加剂。对搅拌机进行清洗。

2、 预配C40等级的混凝土,根据我们计算的混凝土配比进行预拌,配比记录详见2014年12月3日宾川玉牛劳务。本次实验做15L的小样,分别称取公分石、机砂、粉煤灰、水泥、细石、外加剂。 试配分析混凝土配比合理,预拌效果良好,包裹性好,流动性好,混凝土强度达到要求。可以做一定的调整。

3、 预拌C35P6等级混凝土,根据我们计算的混凝土配比进行预拌,配比记录详见2014年12月4日宾川玉牛劳务。过程如上。 混凝土流动性好,包裹性好,

4、 预拌C30等级混凝土,根据我们计算的混凝土配比进行预拌,配比记录详见2014年12月4日宾川玉牛劳务。过程如上。

5、 预拌C35等级混凝土,根据我们计算的混凝土配比进行预拌,配比记录详见2014年12月4日宾川玉牛劳务。过程如上。 实验记录及分析

实验记录详见2014年12月3日——2014年12月4日云南昆钢建材科技有限公司混凝土外加剂试配实验记录表。

实验结论

本次实验用时4天,做实验10组,为搅拌站基本解决了问题,混凝土强度还在待检,一些结果还得等试块强度出来以后才可确定。将外加剂的掺入量降低到我公司合同上的掺入量。

文化的主要功能范文第4篇

组织文化是指为了控制组织内行为,工作态度。价值观以及关系而设定的规范,它具有多种功能与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它起着分界线的作用。使组织独具特色,使不同的组织相互区别开来。②它表达了组织成员对组织的一种认同感。③它使组织成员不仅仅注重自我利益,更考虑到组织利益。④它有助于增强社会系统的稳定性。文化是一种社会粘合剂,它通过为组织成员提供言行举止的标难,而把整个组织聚合起来。⑥它能够引导和塑造员工的态度与行为。通过对课本知识的比较研究,将组织文化的功能归纳为以下四种

(一)凝聚功能

组织文化总可以向人们展示某种信仰与态度,它影响着组织成员的处世哲学和世界观,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在某一特定的组织内,人们总是为自己所信奉的哲学所驱使,它起到了“粘合剂”的作用。良好的组织文化同时意味着良好的组织气氛,它能够激发组织成员的士气,并且产生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使命感、归属感,从而使组织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导向功能

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产生一种定势,这种定势就自然而然地把职工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组织提倡什么、抑制什么、据弃什么,职工的注意力也就转向什么。当组织文化在整个组织内成为一种强文化时,其对员工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其职工的转向也就越自然。比如,日本松下集团,充分注意了组织文化的导向作用,使职工自觉地把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前进之舵,引寻着组织不断向确定的方向发展。

(三)约束功能

组织文化的约束功能是通过职工自身感受而产生的认同心理过程而实现的。它不同于外部的强制机制,如此处不准吸烟、上班不许脱岗等,这种强制性的机制是组织管理的基本法则。而组织文化则是通过内省过程,产生自律意识,白觉遵守那些成文的规定,如法规、厂纪等。自律意识要比强制机制的效果好得多,因为强制在心理上与员工产生对抗,这种对抗或多或少的就要使强制措施打折扣。自觉地接受文化的规范和约束,并按价值观的指导进行自我管理和控制。

(四)激励功能

组织文化以理解人、尊重人、合理满足人们各种需要为手段,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的。所以,组织文化从前提到目的都是为了激励人、鼓舞人。通过组织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安定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文化的激励已不仅仅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艺术,它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眼前的作用,而更着眼于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的因果循环。

(五)辐射功能

组织文化不仅对组织内部产生强烈的影响,通过自己的产品,通过组织职工的传播,也会把自己组织的经营理念、组织精神和组织形象昭示于社会,有的还会对社会产生强烈的影响。如50年代鞍钢的孟泰,60年代大庆的“铁人”,90年代的李素丽等等,都对仕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就是组织文化的辐射功能。 。作为组织的灵魂和生命力量的组织文化,

践行有效方法加快组织文化建设

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很多,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快组织文化建设的保证。以下几种方法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需要单独或综合选用,合理展开,以达到预期目标。

3.1 示范法

通过总结宣传能代表组织文化精神的先进模范人物事迹,树立与组织文化价值取向一致的榜样,进行组织文化建设的方法。使用该方法须注意榜样的树立应具有代表性,在组织中要有一定的威信,同时要注意对榜样行为的强化。

3.2 激励法

通过开展一系列与组织文化内涵相关的活动,对活动的参与者进行精神和物质鼓励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要使职工切实感到自己与组织的一致性关系,把组织文化的价值体系与工作目标相联系,从而达到共同价值观的认同。

3.3 感染法

通过对组织文化氛围的营造,培养职工组织文化价值观念。使用时要充分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强调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帮助职工打破对领导权威的畏惧心理,建立起平等的人际关系,对职工的指导到位而不越位,让职工有一定的自主选择的空间。

3.4 灌输法

通过宣讲、研讨会、各种媒体等宣传手段对组织人员进行组织文化传播。这种方法要目的明确,观念到位,思想端正,评价有方,环节合理,方式得当。

3.5 疏导法

只对组织文化价值体系的目标行为进行恰当的反映,有目的地举行各种活动,引导职工树立组织文化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使用这种方法应注意把握职工的主流思想,充分发挥组织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等。

3.6 价值澄清法

文化的主要功能范文第5篇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它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和全体师生,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以多种学科、多种领域作为活动的载体的特殊的群体性文化。它既具有文化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一个学校的个性魅力,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它包括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美观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丰富的活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是铸塑校园精神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功能的作用。

一、建设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就是一个学校的显性文化,是现实教育育人目的载体,是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包含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就是能让校园的各个区域都会说话,给人一种幽雅、宁静的感觉,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

校园环境对学生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的作用,一个布局合理,生机盎然、整洁优美、宁静有序、蓬勃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既整齐美观,又大方实用;既着眼于近期使用,又考虑到长远的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对象和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文化环境建设的成功与否。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督和指导,使学生积极参加校园环境建设,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可以使学校的绿化与学生的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学生在参与绿化管理的劳动过程中,既学到了劳动的知识、技能,又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还培养了自治、自理和热爱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加强校园硬环境建设,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的规划要合理、谐调,讲求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的作用。设置相应的宣传栏、图书角、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卫生评比栏等,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

二、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显著特点,体现了这所学校的特有精神风貌。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上;同时做好教风建设,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起“团结协作、勤廉高效”的工作作风,为促进良好校风的建设奠定基础,开展师德教育活动,加强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学习,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人才观,明确现代人才的衡量标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好的校风能激发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作用,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三、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以人为本,优化发展个性、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这有助于广大师生之间达到密切合作,形成团结高效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

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是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师生能力的载体,包含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教学活动、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达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应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中,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充分利用法定节日、传统节日、纪念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还可以结合形势,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还可以开展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学校和家乡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激发了热爱学校、家乡的情感。

大量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意深刻、富有情趣,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育活动具体、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由道德感知向道德情感转化,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

文化的主要功能范文第6篇

摘 要: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并取得实效的决定性因素。从大学教师的主体性视角出发,着重探讨了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诉求、提升文化自觉意识和教学创新能力、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三个方面的内容,认为只有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师取友、教学相长”的教育逻辑,才能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全面系统地规划了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指出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高校思政课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路径与方法。然而,根据北京地区高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发现:“在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教学的满意度不高,除了师资短缺和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等原因外,不少新进入高校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的教师自身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甚至习惯于应用西方心理学、哲学讲授大学生思政课;专职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也深感缺乏系统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储备。”[1]可见,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能够深刻地洞悉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接受能力,驾驭庞杂而深邃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且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法和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教育活动的内在发展规律决定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是其必然承载的重要功能,这一功能的发挥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命运,而教师则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因此,有效地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不仅是增强教学实效的外部推动所致,更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内在必然需求。

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诉求

在认识层面上,学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资源性意义进行了大量的解释性研究,有的高校思政课教师也尝试着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相关内容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但普遍存在的难点或困惑是如何恰当地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二者之间的关系。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目前至少存在两种误区:一是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碎片式地肢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得传统文化教育的逻辑体系缺乏自足性;二是从纯粹的经典文本解读中寻求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忽略了不同的社会人群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现状及需求有何差异等问题的研究。[3]对高校思政课教师而言,既要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独有立场”,又要构建二者有机融合的实现机制,确实存在着从理论研究到实践操作两个层面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如果把握不当,就会出现“以文化性否定或掩盖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的偏差。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并始终坚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政治性较之文化性,是更为根本、更为深刻的本质规定性”“它是以政治取向来汲取文化资源,以政治需要来规导育人规格,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4]。也就是说,教师必须把握住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教学目的和方向,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和法律观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思想品德修养,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

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认识到扎根于传统的文化积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必然,提升文化內涵和文化品位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较之于其他学科课程而言,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问题上,具有最直接和最鲜明的教育目的性,教师要明白“塑造现代的中国人不可能割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只有回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找寻现实社会中的人如何向现代性过渡、转化和契合,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的文化价值诉求和确认自身合法性的前提。”[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教育资源,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必须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必须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

有效提升文化自觉意识与教学创新能力

在当下无法迅速改善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教学资源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觉地加强传统文化素养与提升教学创新能力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大学的关键和核心。

第一,教师自身应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解、认同和自信。所谓“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只有教师具备了良好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有意识、有能力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汲取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眼下最突出的实践性问题,即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资源性意义和政治性价值是高度认同的,但受限于自己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社会背景、行为方式、思维观念和价值取向等诸多因素,要想把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讲深、讲透,却存在实际的困难,于是出现教师时常困惑于如何处理传统文化的素材、比例以及如何讲授的问题。“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点;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6] “四个讲清楚”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熟知名言警句和神话典故,更要阐释其背后所蕴藏的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学科知识、精深的理论知识、敏锐的政治意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解释力,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从中感受到更深层次的认知、学习和体验。

第二,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7]这句话阐明了教师的身教甚于言教,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这才是超越任何知识传授的一种教育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自省自修,它要求每个人在生活实践中身体力行,我们耳熟能详的“知行合一、以行为本”就是这种实践性最直接、最生动的表达。这一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上是高度契合的,高校思政课教师惟有“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让教学更有说服力,才有可能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实践和信仰选择。“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视域中,人的立足于践履体验的自我完善乃是‘须臾不可离也’的一种生命存在形式,而与人生息息相关的一切行为也便注定会成为学问养成的必然表现方式和组成部分。因此,生命化、生活化,从而在自己的切实生存状态之中去渐次提升生命的质量、完善的精神世界、贡献于社会与国家以及努力实现人生的终极存在意义和价值。”[7]对教师本人而言也是如此,只有自己不断地涵养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学问养成建立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之上,从行动本位和个性体验的角度,自觉地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才能以良好的道德人格和行为修养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创新能力。除了学习和践行传统文化,教师的重要任务是思考如何行之有效地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有的思政课程体系当中,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行为和认知变化。了解教学对象的需求进而确定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教学方法的选取是设计课程的基本路径。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學生对传统文化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理性认识,如果仍停留在浅层次的知识灌输或貌似高深的理论讲解,将很难达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教学目的,反而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失去学习兴趣。目前的教学中就存在“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以考核评价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如经典诵读法可能更适合于低龄化学习者,而文化体验法又对空间环境和教学资源有着特殊的要求,教师只能在现有条件下创新教学方式,如以启发式教学增进学生理解认同,以平等中肯的说理为学生答疑解惑,鼓励、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讨论,通过多元文化之间的比较和对话,培养学生跨文化理解能力等。囿于学校与社会的相对隔离和断裂,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存在诸多困难,而教学是一种弥合校园与社会、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差距的最具效率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洞悉能力,要抓住社会敏感事件和热议话题,引导学生分析、辨别和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润物无声地提升能力、塑造价值。教师不仅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可资借鉴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更要以时代精神对之进行创造性的价值转化与传承发展,为培养符合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所需的人才而服务。

这里特别要强调教师团队加强合作式学习,共同找寻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需求和教学规律,系统性、整体性地设计课程的文化知识内容和文化教学环节,克服教学内容碎片化和教学设计随意化的问题。课程设计中强化文化的内容;需要注意融入的方式和效果,遵循文化的接受和认同规律。如前所述,任意地割裂或肢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体系,并不能充分展示理论的彻底性,也无法真实完整地呈现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容易出现泛泛而论、大同小异、忽视传统文化的历史流变与内部差异等问题,不仅教师难以驾驭,而且学生也是一知半解。如果遵循传统文化的知识逻辑和教育规律,也要注意避免流于文化知识的介绍而忽略了课程原本的思想性和政治性诉求。通过教研团队的讨论分析,采集优秀教学案例,分享经验与不足,开展教学评价和需求调研,共同制定指导性的大纲甚至教材,定期进行自我培训和专家指导,力求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环节达成系统性和一致性,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个人发挥文化资源和专业优势形成个性化特色。

整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开发成本过高、利用效益过低的问题,缺乏实现有效融合、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的制度保障。“如果有效地将组织资源、人才资源、时间资源、环境资源、媒介资源、理论资源、精神资源等各种资源要素按其内在联系进行有机的组合,加以综合利用,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8]在大学校园文化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亦是如此,已有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文化公开课、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等已经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但尚未形成日常性和持续性的教育活动。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善于整合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化资源,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和资源,重视网络媒体的传播和力量。在 “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同时,更应关照已开设的传统文化类选修课甚至专业课,众多课程繁杂且孤立,课内外衔接不紧密,教学方式、手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减损了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高校应重视和加强整合自身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教育场域和保障体系,在传统文化的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中形成合力,在机构协调、权责分工、资源配置等方面,实现相互协调和系统运行,激发全体教师、辅导员、党政干部之间开展协同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在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和创新改进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坚定自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为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尤其是课程体系提供可行的思路和经验,只有立足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与理论创新才能对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产生理性反思和行动价值。

本文系2015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本课程研究”(项目编号:BJSZ2015YB26)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北京语言大学梧桐创新平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6PT06)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韩聪钰,贾利军.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分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2(9):46-48.

[2] 杜钢.当代中国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34-39.

[3] 陈继红,王易.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域、问题与趋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89-93.

[4] 沈壮梅.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4-6.

[5] 王东莉.论中国文化精神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启示[J].教学与研究,2001(1):64-68.

[6]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1).

[7] 杜钢.当代中国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J].当代教育科学,2015(19):34-39.

[8] 王刚.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5(5):16-19.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

[责任编辑:于 洋]

上一篇:鼓励自己的一段话范文下一篇:干部管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