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教育范文

2023-09-18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互联网和电子产品几乎完全成了全民的生活必需品,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音乐技术与音乐教育而言,“互联网+”模式在促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由于过度依赖技术而产生文化审美陷阱,由于工具主义而陷入消费主义的泥淖,导致主体性与情感性缺失等。技术是把“双刃剑”,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音乐教育水平,需要我们进行技术哲学的反思,将理性注入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全民音乐教育的良性全面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音乐教育;技术哲学

毫无疑问,如今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变革。“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成为可能,人们通过一个小屏幕就可以尽知天下事,当然包括音乐的学习与制作。五花八门的音乐制作软件似乎把音乐创作变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情,而一些网络社交软件的飞速发展与普及,将音乐传播变成了一件极其容易的事情。互联网技术将音乐行业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不管是属于文化范畴的音乐艺术,还是属于经济范畴的音乐产业,都受到了强劲的影响与猛烈的冲击。而音乐教育,无论是教学实践课堂,还是教学系统或是课程大纲政策系统,互联网技术都以不可抵挡的势头向前进军,将它的影响渗入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

1 什么是“互联网+”音乐教育

1.1 “互联网+”概念的发展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1]经过数年的实践,移动网络、大数据、云计算等不仅与现代制造业完美结合,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电子商务以及互联网金融等线上服务的飞速健康发展。所谓“互联网+”,即将互联网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通过技术变革极大地提升各经济领域的创新实力与生产能力,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从而开创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社会各个领域的关注点和大热点。除了实体经济领域,“互聯网+”对文艺教育等产业同样起到深刻的指导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今音乐教育行业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音乐教育者要积极充分地主动认识互联网,进而理解并且熟练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将自己的教学实践与互联网紧密结合起来,用互联网的工具性能为音乐教育的发展助力,推动音乐教育朝着更前沿的方向发展。

1.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内容

“互联网+”音乐教育就是将互联网的技术发展成果运用于音乐教育的实践当中,实现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双向联动,促进音乐教育的多元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典型的“一对一”的沉浸式教学,师徒之间口传心授,学生做的是传承的工作,是对于老师教学内容的完全模仿,是一种实时实地的互动式讲授与接收。“互联网+”将音乐教育带入全新的线上时代,音乐教育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专业音乐教育与音乐专家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直播或录播的授课与答疑,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与个性化的辅导教学,实现了更加便捷的“互联网+”音乐教育模式,使传统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变革。

2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特征

2.1 开放互动

传统的音乐教育相对比较封闭,音乐产品与音乐从业者比较稀缺,进而导致音乐教育也比较单一,无法普及。但是在互联网时代,音乐资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是传播渠道的电子化、多样化与快捷化,使获取音乐资源成为一件极其容易与方便的事情,音乐教育的场所与时间也变得不受限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开放性。

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音乐技术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音乐人的圈子也得到了扩大,因而各种新型音乐技术设备与新类型的音乐随之诞生。音乐技术与音乐设备的深刻变革,带来了音乐传播与学习过程的变化,互联网让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之间发生多方联动。音乐教育者可以将自己的课程多方分享,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对课程内容与形式进行改进;音乐学习者可以在课程学习之后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需求,通过反馈推动音乐教育者以及音乐制作商进行技术创作的革新,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有效的实时互动模式。除此之外,由于互联网的即时互动性,在音乐教育与学习的大环境中,音乐教育者与音乐学习者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音乐教育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学习者,音乐学习者同时也有可能是音乐教育者。无论是音乐教育者还是音乐学习者,他们都是作为存在主体的人,而互联网技术将他们整合在一起,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音乐制作技术、音乐作品、音乐课程等,以上都是构成“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元素。但是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技术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他认为技术与人的存在互为一体,反对把技术与人分开。也就是说,“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互联网技术与音乐教育的联动,实现音乐教育者、音乐制作技术、音乐形式与音乐学习者的互动。

2.2 平等促进

传统的音乐教育受权威的控制和引导,无论是音乐风格、音乐品味还是音乐的创作发展,权威的音乐专家或评论家,甚至是一些大型的唱片公司,都有可能对音乐行业的发展产生垄断性的影响,将他们认为好的音乐置于市场上,市场上的音乐类型受制于他们的喜好。然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可以平等便捷地获取到更多的音乐资源,推动音乐创作方式与音乐类型多样化发展,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互联网+”音乐教育能推动音乐资源的平等发展。

音乐与技术一直以来都是互相促进发展的。人类的音乐制作,从历史而言始于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无论是音乐的开发、编排,还是重新制作,都是通过技术来完成的。而音乐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留声机、胶片、磁带、光碟到互联网“PC端+MP3/MP4”,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APP”无线音乐的嬗变[2]。因而我们可以认为,音乐本身就是技术的一部分,包括音乐实践活动中对音乐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的构建。从音乐与技术关系的表征主义来看,与音乐相关的技术无论是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精神科学方面,都既有技术的属性,又有艺术的属性[3]。“互联网+”音乐技术的发展迫使传统的音乐教育发生改变,音乐教育的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和互联网一同步入了数字虚拟化和个性化的时代。从极端工具主义的观点来看,音乐技术在推动音乐教育向前发展,故而音乐实践即是一种技术实践。尤其是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音乐技术出现了标新立异的趋势,音乐创作开始运用解构的方式进行,解构调性、解构旋律、解构曲式,因此一些音乐工作者开始理解音乐技术在音乐实践中的价值,并进行相关的运用。比如现在音乐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随时进行音乐的相关学习,而且有很多手机APP可以帮助音乐学习者快速进行音乐创作。因而从这一角度而言,音乐技术的使用会促进技术的发展,而音乐技术又会帮助音乐教育的实践朝着更加高效的方向发展。

3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无理性的音乐

从哲学家海德格尔的“无论对艺术享受还是对艺术创作来说,一切都是体验”[4]一言,我们可以了解到他认为艺术的美学表现在于主观经验的客体。他批评形式主义意义而言的“美学”思想是受“物质与形式”主导的[5],但同时他也指出,计算思维已经进入了人类的主导思维,这是一种笛卡尔主义的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人将自己设定并确保自己为主体……以整体形式存在的存在状态被认为是一切可以产生和解释的事物的代表”[6]。因此,个人和审美对象的分离被认为是经过测量和计算解释的。人类的理性进入一种“被抛入”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我们未必会按照笛卡尔所说的理性去反思我们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存在”的经历,一种“非理性或文化约束的存在方式可以改变其行为的可能性”。[7]在理性被抛弃的时代,人类对音乐的审美也进入了非理性的领地,导致音乐与音乐教育沦陷。从本质上来看,音乐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但是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使文化潮流具体化,尤其是在理性“被抛弃”之后,工具主义更是成为音乐教育的旗帜。人们开始习惯运用技术进行音乐的创作学习与传播,这种音乐学习与音乐教育很难不忽视音乐背后文化意蕴的审美。

3.2 被消费的音乐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技术已经使人类进入了消费至上的误区,因为现代技术使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模糊化,似乎如今所有东西都可以是消费和使用的资源。在此意义上,人类将音乐以及音乐的技术过程变成了自己的消费对象,由于人类的技术手段和目的,音乐成了“为我存在”,而不是“按其应有方式”存在,只关注个人累积利益使音乐的艺术价值与教育价值无处可寻。在“互联网+”时代,音乐产业由于受到商业化模式的启发与影响,也加入了消费导向和利己主义的竞争当中,这无疑加剧了工具主义的盛行[8]。由于数字音乐与互联网数据传输的便捷性,大量的音乐资源与音乐知识以数字化的形式存档,而这些音乐又会通过大数据的筛选,频繁进入学习者的视野,学习者可以通过互联网在任何时候以任何方式消費这些音乐,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音乐的思考。这种技术导向的音乐欣赏与教育,很可能将音乐变成一种纯粹的、符号性质的消费。一旦我们不了解这些音乐的创作与传播过程,那音乐教育就只能沦为音乐商品的“机械加工机器”,这对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无疑是一场大灾难。

4 “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哲学反思

4.1 开放心态,辩证认识

毫无疑问,互联网等技术对于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只是由于人们对于技术本质的理解出现偏差,进而导致对于技术的过度依赖,从而人们步入了机械审美与消费主义的误区。因而我们必须持开放心态辩证去看待技术,一方面,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确实给音乐以及音乐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音乐从业者应该主动培养创新思维积极学习利用好这一工具,为“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生命活力。但同时,我们也要提高警惕,深刻反思音乐技术,音乐教育还是要以艺术性、人文性为基础,我们在音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应该拒绝对于音乐技术的依赖,努力克服工具主义和消费主义,辩证地将技术与音乐教育相结合,为音乐教育开创新的发展方式。

4.2 加强学习,丰富内涵

为了更容易把音乐“卖”给观众,基于消费导向的音乐通常是一些简单的重复,这些音乐都是通过低共鸣的“死亡无人机”去传达各种音乐的符号和声音,与此同时再赋予一些口号式的寓意[9]。这种音乐教育把实在的人和艺术对立起来,将技术和艺术分割开来,是一种功利性的教育,会严重阻碍音乐教育朝着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因而我们必须加强文化历史的学习,同时还要对互联网技术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做到技为艺用,加强音乐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创作到传播再到教育,从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对音乐教育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善于利用技术实现音乐艺术教育的融合发展。

4.3 开展交流,坚守价值

“互联网+”音乐教育是一种新的发展形态,一个新事物的发展,总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进的,在这一过程当中,音乐从业者需要加强交流,而互联网工具的价值与便捷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跨时空的即时交流,推动音乐教育的创新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大发展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升,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在得到极大满足之后,开始对精神生活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音乐因具有娱乐性,很容易沦为消费品,在市场交易中丧失其文艺性,这就需要音乐从业者坚守文艺素养,将音乐的艺术性与美学价值内含于音乐活动的实践当中,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的同时,提升艺术审美与修养。

5 结语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的一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音乐教育带来了机遇,但同时也容易将人引入消费主义与工具主义的陷阱,所以我们需要提高警惕加强思考,反思“互联网+”音乐教育的现有环境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实现“互联网+”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可行性路径。

参考文献:

[1] 朱峰.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DB/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03-05/7103283.shtml,2015-03-05.

[2] 李姗.关于“互联网+”音乐的思考与探索[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73-78.

[3] 毕源红,张震.科学技术的祛魅与音乐艺术的觉醒——解析现代音乐技术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矛盾的新视角[J].文化学刊,2011(6):52-55.

[4] 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7.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3):22-26.

[6] 赵周宽.海德格尔论美学之可能性[J].晋阳学刊,2011(01):90-94.

[7] 赵庆波.技术虚无主义:从海德格尔到福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6):31-36.

[8] 泰勒.新资本主义的音乐[M]//国际媒体研究百科全书.伦敦:布莱克韦尔出版社,2013:151-170.

[9] 潘知常.美学的边缘——在阐释中理解当代审美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56.

作者简介:杨莉(1996—),女,甘肃张掖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郭继海(196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哲学和认识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第2篇

专业代号:A050407 ;专业名称:音乐教育(专科)

注:“标准号”为2002年以前使用

序型

号 序

号 课标程准代号 码

1 0

1 3必70

62 0

2 370

73 0

3 4必72

94 0

4 0必42

9

5 0

5 0必72

1基本乐理 6 考 试 笔教育学

(一) 4 考 试 笔大学语文 4 考 试 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必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4 考 试 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2 考 试 笔 式 课程名称 分 型 方学类试备注 考

07

6 09

6 7

00

7 07

7 2

701

8 03

8 7

01

9 03

9 7

0

11

30 7

01

13

1 7

00

17

2

2100

音乐欣赏(一) 民族民间音乐 学校音乐教学法和声学(一) 歌曲作法(一) 视唱练耳(一) 声乐 键盘 必笔4考 试 必笔8考 试 必笔5考 试 必笔6考 试 必笔6考 试 实必践7考 考核 实必践8考 考核 8 必实

3 1

3 07

9

0考 践考核

4 2

6实

1 7

6

2 7

7

3 7

6

8

4 7

7 3 电子琴 4 考 1选实践考核 3 手风琴 4 考 考1选践 3 舞蹈(一) 4 考 考1选践 3 中西乐器(一) 4 考 考1选践 7 合唱与指挥基础 4 考 考0必践

相关说明:

开考方式: 独立办班

报考范围: 全省

主考学校: 华南师范大学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第3篇

世纪伊始, 世界学前教育组织 (OMEP) 和中国学前教育界已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与审美是培养人格、提升境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在对知识世界和规范世界的批判之下, 热切呼唤儿童艺术教育回归到生活世界中来, 让枯竭冷漠的教育回到真实、鲜活、丰富的生活世界中来, 让它获得源头活水, 这既是儿童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还是儿童作为一个生命体应该享受的权利。[2]

2001年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将幼儿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领域, 并指出:“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即各个领域并非各自分立, 而是相互交流、相互会通的。艺术教育作为领域之一除了有其艺术教育的功能之外, 在不同的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还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个领域都不能比拟的。所以说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3]。相比较于传统的艺术教育, 《纲要》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人文内涵以及其对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影响方面均有极大的改变。其在艺术教育的价值观念上更为关注帮助幼儿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美的收获以及成就感,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乃至创造性地表现美, 以期培养审美能力, 强调自我表达, 最终赋予幼儿满足感与成就感。在艺术教育的内容与组织形式上提出应与幼儿周围的生活环境相契合, 此契合绝非朴素意义上的相同或结合, 表现为内容具有生活性、形象性以及愉悦性的特征, 强调内容本身是否隐含强烈的人文精神及与其他领域是否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形式上则具有开放性、宽容性、自主性等特征, 其更为关注儿童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既能自由感受生活之美, 更能超越常理与常规, 以卓越的创造精神来创造生活之美。

其实这本不是新鲜的话题, 早在古代《吕氏春秋·古乐》便有记载:“帝颛顼生自若水, 实处空桑, 乃登为帝, 惟天之合, 正风乃行, 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帝颛顼好其音, 乃令飞龙作乐效八风之音。命之曰‘承云’, 以祭上帝”“帝尧立, 乃命质为乐, 质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听凤凰之鸣, 以制十二律”。可见聪慧的古人早已发现模仿是音乐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音乐赖以实现的物质材料——声音——本身是先于音乐而存在的。模仿若天然的教育带领人们感受自然的音响, 向自然学习。此外, 人亦是相互学习, 例如《淮南子·道应训》中论述了音乐的起源:“今夫举大木者, 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即人们是在共同劳作的过程中为发表意见方渐渐练出复杂的声音。可见音乐本是来自生活, 如美学家滕敬尧教授近年来所提倡艺术教育的“创生观”, 即创造从来都是“有众生有”, 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回归儿童生活, 还要充分切实地利用本土文化, 达到同质与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近年来以南京师范大学为首的研究人员明确地提出了自己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研究中所持的基本立场:从“生态和谐”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念出发, 力争将“自我中心、相互对立、强调孰轻孰重的状态”, 转化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强调相互支持和共同发展的状态”, 并具体地提出:1) 适当的知识技能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基础;2) 完美的艺术作品是获得审美体验的媒介;3) 高主体性参与的实践是获得审美体验的途径;4) 审美体验的获得是一切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保障, 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的发展返回到了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轨道[4]。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无疑为这一新的改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 上述改革的立场中提出的教育理念无一不贯穿着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精髓, 新课程的实践也很大程度地借鉴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实践。于此,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自身所蕴含的生态性、自主性、开放性、即兴性等价值特征已逐渐被大家所认识、所关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核心概念是“原本的音乐”。关于此概念的特点是以奥尔夫先生本人的解释为蓝本的前提下, 众研究者具有的共识, 即民族性、根源性、实践性、综合性、即兴性、音乐性。即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音乐教育具有时代的意义, 即音乐的教育不再囚禁于古典音乐的藩篱, 音乐的传承不再局限于纸质文本。基于某种意义上来说,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更像是帮助儿童重返音乐艺术诞生的元年, 感受那来自自然纯朴的音乐, 从本质上来说更像是对音乐的发生与发展历程的复演。

卢梭早在18世纪便提出“顺应儿童的天性”这一精彩而具里程碑的命题。现代音乐教育则在儿童音乐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这一思想在儿童音乐教育中具体化。“音乐始自人自身”是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立论点。因此他认为儿童是音乐创作的积极参与者, 而并非是传统意义上被动的听众。奥尔夫音乐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倾听自己”, “从内心出发”, 从“玩和奏”开始。而奥尔夫的歌唱、演奏、舞蹈、形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也是基于对儿童感受音乐后主动表现的观察[4]。他认为:“不是音乐配合某一动作, 或是动作配合音乐, 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的。”[5]

1980年, 亲赴德国学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廖乃雄教授将此教学法首次介绍至国内, 从此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开始在中国进行漫长的本土化之旅。在这30余年里,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幼儿园音乐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它给中国儿童音乐教育界秉承了数千年的重技能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冲击远没有消退, 在教学实践中也产生了许多的困惑。其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何冲破文化的坚冰把握改革传统音乐教育模式的力度, 如何让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合理的本土化, 乃至如何正确地理解奥尔夫教育体系中精髓——“原本的音乐”……

三十载春秋已过, 今日不同于往日。幼儿园教育改革已然开始, 对于儿童音乐教育给予了新的启示。幼儿园音乐教育即将回归生活, 幼儿园音乐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富有生态教育性的奥尔夫教学法到底是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被正确地认识, 合理地使用还是流于表面效果和形式上的模仿乃至“被全然误解地使用"呢?

摘要: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第三次教育改革, 儿童音乐教育逐渐摒弃了以音乐知识作为音乐教学首要目标的观点, 更强调音乐本身带给儿童的乐趣以及儿童由此形成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学目标的关注点由“音乐”转向了“人”。在此背景下, 奥尔夫以“原本性音乐”为主轴, 凭借其独特性和先进性在20世纪80年代传播至中国, 并显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幼儿园,奥尔夫音乐教学,原本的音乐

参考文献

[1] 许卓娅.20世纪我国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概述[J].早期教育, 2001 (03) :8-9.

[2] 黄进.生活·生态·创生:“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早期教育, 2002 (11) :10-11.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M].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

[4] 杜悦艳.回归本原:论现代儿童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发现其存在着偏狭的音乐课程目标、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功利化的课程实施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以及重视师资培训等。

关键词:音乐;课程;民族;多元;问题;对策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文化不变化是没有进步的,传承是为了发展。但是,“种子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希望不要破坏它,但也不能就此说保护它就不要发展了。学校教育,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此,对于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旨在培养民族地区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理念和跨文化的交往能力。这里,我们理性地检视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现状,即可发现它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我们需要做的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存在的问题

问题一:褊狭的音乐课程目标

在一些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由于缺乏多元音乐文化理念作支撑,存在着目标取向偏狭等现象。

1.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

文化熔炉的课程目标取向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汉族应当积极吸纳少数民族的文化,并使之融入到一个整合的文化之中。这种整合的文化,就是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通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共同孕育的文化。

由此看出:文化熔炉论从理论上虽然也承认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存在及其价值,但是仅仅把它作为了主流汉族音乐文化发展中的一个变量,否认了其存在的独立性和发展的必要性。而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也旨在让少数民族学生融入到主流社会,接受和学习以汉族音乐文化为核心的整合音乐文化。为此,学校要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提供相同的音乐课程和共同的音乐教材,课程也要传输共同的音乐知识、技能和核心的音乐文化观念。

这种文化熔炉观点下的音乐课程目标,虽然从表面上看似乎很理想,但由于每一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具有自己的独特境脉,而整合音乐文化无法具体体现每一个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性格,只能截取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些片段或点滴,来融入到主流汉族音乐文化的模板之中,其实质——仍然是坚持“一元”下的音乐文化。

2.激进的多元音乐文化目标取向

当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遇到了种种阻碍和挫折,其前景不容乐观。一部分有识之士由此感到少数民族自身音乐文化有被淹没乃至于消亡的可能,因而极力主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大力彰显本民族音乐文化。这种观点,对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促进民族音乐文化的繁荣和创新,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在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开发的潮流中,封闭、孤立、倒退的激进民族多元音乐文化主义者,也随之而生。他们无视几千年来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历史,反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进行交往和沟通,要求多元音乐课程传承绝对未受任何汉化影响的、“原汁原味”的、甚至“孤僻”的本民族音乐文化。

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分析、概括我国民族和文化时曾指出:中华民族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特色的多元统一体”。由此观念出发,他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可见,尽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有着自己的特色,但它同时又与汉族音乐文化有着割舍不断的渊源和联系。而正是这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和融合,消解了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壁垒,促进了民族音乐文化的吐故纳新,并最终促成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形成。因此,多元音乐课程也必须要把民族音乐文化置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背景中,不能仅凸显“差异”而否定“一体”,要在二者之间寻求适当的平衡。而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则必须坚持追求“多元一体”的目标。当然,“将教育中激进的多元文化论同提倡共存的多元文化论区别开来,却并非易事”。

问题二:汉化的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选择的汉化取向,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一些民族地区在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时,从汉族文化而不是少数民族文化的视角来选择和确立音乐课程内容。这种以汉族文化为中心的课程选择观,没有充分考虑到各民族音乐文化多元的标准,仍以汉族音乐文化价值观为主导。充其量,只是在坚持汉族音乐文化的价值观、表现(表演)形式、立场观点的前提下,附加了一些描写和介绍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内容(知识)。这种“简单”模式下的多元音乐课程,没有充分考虑到民族地区特有的音乐文化境脉和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内容严重背离了少数民族学生的现实生活,致使民族音乐文化在课程中长期处于一种“失语”的状态。

而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内容,其实质是剥夺了少数民族学生在音乐文化选择上的机会和权利,影响了他们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觉得音乐课程失去了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以汉族音乐文化为背景”的、所谓的多元音乐课程,仅仅是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作为珍稀的收藏、猎奇的点缀,或只是供学生学习的某种文化遗迹,实际上——是否定了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使其丧失了蓬勃的生命活力。

问题三:功利化的课程实施

1.“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因为担心音乐课程的开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校的升学率,于是干脆不开设多元音乐课程或仅仅将其列在课程计划上但不去落实和实施。此外,由于办学思想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以及把“应试”当作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背景下,在民族地区的部分学校,音乐课程因不符合“应试”需要而被长期放弃或闲置起来。

2.“短视”的教学观念

民族地区的一些学校,在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知识的传授,把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目的,片面地理解为传递民族音乐文化历史和多元音乐文化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接受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现成的结论、知识、技能、技巧,而不是对民族多元音乐文化进行思考、诘问、批判和创生。教师在民族多元音乐文化的教学过程中,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创新,剥离了多元音乐文化学习与培养民族亲近感、认同感和自豪感的内在联系。这种“短视”的教学观念,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痼疾”。

问题四:不足的师资力量

然而,目前民族地区教师多元音乐教育的素养相当缺乏,已成为制约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瓶颈”。具体表现在:1.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多元音乐教育的理论知识。

2.民族地区教师普遍缺乏对本民族的音乐历史、音乐文化、音乐语言以及与音乐有关的风俗的了解和认同。并且,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认识,往往也是零碎、片面和感性的,缺乏理性的知识和有意识的研究、学习;对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价值也缺乏正确的评价,甚至简单地把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与现代音乐文化孤立地对立起来。3.民族地区教师往往还缺乏系统的《民族心理学》和《民族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心理了解不够,缺乏指导学生学习的具体措施。4.民族地区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知识和素养相对较差,无法适应实施跨文化教育的现代技术需要。

二、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改进策略

策略一:提升民族文化特色,树立多元音乐课程理念

笔者以为,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进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教育,又要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必须植根于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音乐文化之中,必须与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发生关联。

我国著名的民俗学专家陈勤建认为:“我们民族文化的DNA,存在于民俗、民间文化之中。”由此,民族地区实施的多元音乐课程,通过对民俗、民间音乐文化的挖掘,促使少数民族学生了解、体验和感悟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引发他们积极的思考,进而提升他们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等民族音乐文化素质。而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和音乐文化多元理念的教育,旨在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的相互交叉、融合的历史事实,使少数民族学生认识到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进步,必须吸纳其它民族优秀的、先进的音乐文化成分来作为营养。如果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完全封闭,不去与其它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交流,就不可能产生丰硕的音乐文化成果,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命力也会随之萎缩、衰退。

策略二:复归课程民族文化品性,实现多元音乐课程内容上的更新

由于一些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长期以来都是以汉族音乐文化为中心,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实际处于课程文化的边缘。这种汉化了的音乐课程,造成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和学生音乐文化选择权利实现的一些消极影响。这种状况,既不适应多元音乐文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有悖于我国“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精神。因此,还原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文化主体的地位,意味着民族地区的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根据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境脉、理想和追求,来对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加以选择、内化,进而构建各民族特有的多元音乐课程内容。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变革,它不仅是课程形式的改换,更是课程内容的更新。而实施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注意以下几点:1.重视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认同国家主流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让学生平等地对待和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使之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理解,来拓宽视野,开阔胸襟,提高他们跨文化交往的能力。为此,多元音乐课程应该客观地介绍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以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与汉族音乐文化融合的历史事实。2.注重民族性与国家性相结合。在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中,应鼓励学生使用母语来表现音乐,允许各民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属于他们的音乐文化,呈现他们的民族音乐艺术特色。通过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促进学生对“多元一体”的中国文化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把对本民族的认同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3.强调多元性与同一性相结合。也就是说,在音乐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又要体现国家的根本利益。通过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既了解整个社会音乐文化多元的事实,又了解各民族必须共有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观念;既看到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间的差异,又能发现其中隐含的共同的人性、理想和追求。4.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应整体融入而不是零星地、破碎地附加在多元音乐课程中。多元音乐课程可以把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融入到相关的主题,也可以打破民族音乐文化界限,以社会音乐问题或历史上的音乐事件、音乐故事为线索,探讨汉族、本民族及其它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方面的新观点、新经验和新感受。

策略三:加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防止实施的功利化

其一,防止一些学校出于追求升学率,把多元音乐课程视为学科课程的“点缀”,或借口多元音乐课程对教师素质、实施条件等要求过高、目前条件不具备等理由,在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上设置障碍。要么视而不见,搁置一旁;要么迫于行政压力,不得已而为之。

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需要得到政策、资金、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传承民族多元音乐文化、培养学生跨文化交往能力作为民族地区的办学指导思想之一,积极转变观念,使多元音乐课程尽快成为民族地区的品牌课程、特色课程。

其二,防止多元音乐课程实施中的“短视”行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固然是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但也不应该忽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即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批判、重构和创生。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要在学生深入体验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文化批判意识,赞赏学生对多元音乐文化具有独特性的、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鼓励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质疑和超越,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在学习和理解上的创新能力。

策略四:重视师资培训,增进教师对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能力

教师,是民族地区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为了保障多元音乐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必须大力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使教师:1.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的理念,对多元音乐课程具有全面、正确、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了解和掌握民族音乐文化,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修养。3.熟悉和掌握多元音乐课程实施的基本程序、操作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4.能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多元音乐课程的教学,并心甘情愿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学会和学生一起分享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的智慧。与学生共同成长。

结语

21世纪,是全球多元音乐文化并存、发展的世纪。在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既要考虑到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又要考虑怎样保留本民族音乐文化独具的特色。在这样的多元音乐文化视野中,民族地区实施多元音乐课程,就应该在珍惜本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用开放、豁达、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各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的民族音乐,以丰富本民族音乐文化的内涵,让民族音乐文化与时代、与国际接轨,朝着更宽广的道路发展。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第5篇

一、前言

合唱不仅是一门舞台艺术,具有很强专业性,同时具有极大的教育功能。合唱能影响和培养青少年相互配合的能力、培养儿童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合唱有利于儿童美感的培养,给学生以歌唱的体验。所以,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合唱在音乐课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合唱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一个内容,从大的方面来看,虽然已经得到了国家以及教育部门的比以前更多的重视,但在中小学的课程当中,甚至是在音乐课中,还是显得那样的微不足道。另外,从合唱本身来看,作为一门课程,特别是音乐课当中的部分内容,也存在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究。

当今,对童声合唱的研究十分繁多,著作也很丰富。但是,这些著作针对的都是经过挑选的童声合唱团而不是音乐课当中的孩子们。而对于怎样把“合唱作为中、小学艺术教育的一个内容”把合唱贯入中小学的音乐课当中的研究却微乎其微。本文基于上述原因,拟通过对小学音乐课中的合唱课的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童声合唱训练的基本规律和特征提出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对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合唱有所帮助。

二、合唱课的重要性

合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在给学生以旋律美,和声美和情感美的同时,又能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抓好合唱教育尤为重要。

合唱能影响和培养青少年相互配合的能力;合唱可以培养儿童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感;合唱有利于培養儿童的美感;合唱可以给与学生歌唱体验。

三、小学音乐课中合唱课的现状

目前小学音乐教材从二年级就加入了合唱欣赏和简单合唱曲目,很明显合唱课已经成为小学音乐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合唱在音乐课中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教材中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篇幅短小而且简单易唱的,不像专业合唱团唱的一些曲目那么难,在我认为这很适合于音乐课中合唱的学习和演唱。

从教学方面来看,呈现出不均衡的现象。在大中城市的中小学音乐课中,都已经把合唱带入了课堂中,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了解并学习合唱。但由于受多方面条件限制合唱课的开展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等多方面的问题。像有些偏远地区学校的音乐课,甚至是在城市学校中的音乐课,很多还停留在只是“教唱歌曲”的阶段,这对合唱课的开展十分不利。音乐课虽然是小学课程中的必修课,但由于不是重点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所以没有统一的考试,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和严格的教学计划,因此造成了合唱课很随意的问题。

从合唱教师方面来看,水平差异很大。学校合唱课只是作为小学音乐课中的一部分来学习的,还没有专门的合唱教师,教授合唱课的一般都是学校的音乐教师。由于受学历和专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音乐教师教授合唱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有的教师在合唱方面有足够的经验和知识”。

四、怎样解决小学音乐课中合唱存在的问题

(一)对教师的要求

1.作为音乐教师应具备合唱指挥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指挥是一个合唱团的灵魂。“一个合唱团要做什么,能做什么,怎么去做,都要取决于指挥者的水平,能力余决断”。

2.音乐教师要有正确的合唱训练方法

合唱是一种集体的活动,因此要顾及到每个学生,所选的题材也要顾及到每个学生的能力,切勿好高骛远。基本要求达到了,其他问题才容易解决。

3.音乐教师要有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正确的声音训练方法

音乐课中合唱声音的学习虽然不像合唱团的排练那样严谨,但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正确的声音训练方法是教师必须掌握的。

以上三点所讲述的是对合唱指挥的要求,也许在我们的合唱教学中不是很实用,但这对于上合唱课的教师来说是必须掌握的内容。除了以上三点之外,教师还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音乐教学法,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

(二)对上课模式的要求

1.切勿把合唱课上成合唱排练课

合唱课的学习与合唱团的排练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很大的不同。两者都是让学生学习合唱,且都是尽可能的让学生唱出美好的歌曲。但合唱团的学生多是对合唱感兴趣或是有这方面专长的,属于少数人群。合唱课的开展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情操,这就有别于合唱团的排练。

2.从培养孩子们对合唱的兴趣入手

从感受和鉴赏入手:经常给学生欣赏一些中外著名合唱团演唱的作品,让学生有意识地感受乐曲的和声美、旋律美等,并且让学生自己区分童声、混声、女声和男声合唱,逐步领会音乐的妙处, 对合唱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引导他们“想唱”合唱。

由浅入深的学习:在教学时可以先选用一些学生喜欢的独唱歌曲用轮唱形式来演唱,演唱要求声部之间不能比声音大小,大家是一个整体,唱自己声部的时候还要学会听其他声部的演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会让学生觉得比齐唱同一首歌曲有趣得多。

3.让学生随时感受自己歌唱的进步

在学生对于合唱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要逐步给他们提一些要求,让学生感受到“这样歌唱是比之前那样唱好些”。一首好听的歌曲与感情的投入是分不开的,让学生带着感情歌唱是必要的。怎样让学生投入感情的演唱歌曲也是很讲究方法的,如“你觉得这首歌的情绪是怎么样的?那你们能不能带着这样的情绪来唱一唱呢?”这样不仅达到了歌唱的目的,也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唱歌的好处,使学生的演唱水平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在其他方面的学习中渗入合唱知识。

五、结语

当今,在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对合唱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合唱课都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并有专门的合唱教师进行上课,有很多地方从小就培养学生唱合唱。从这点来看,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体系虽然对合唱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相对来说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通过对本文对合唱课的研究说明,希望合唱能得到相关部门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喜爱。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通过教师和学校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得到相应的改进,在不远的未来,合唱教学一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音乐艺术教育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音乐教育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也有着越来越深入的思考,音乐文化与我国的音乐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将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就变得十分重要,而将音乐文化引入到课堂教育之中主要表现在将现代流行音乐、传统民族音乐、民俗民谣等多种音乐引入到课堂之中,使得正在受音乐文化熏陶的少年能够更加直接的接触到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让青少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我国音乐文化的魅力还能够激发孩子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感受到我国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共同促进我国音乐事业和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协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孩子的音乐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就要将我国的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使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之间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但是由于音乐教育就具有一定的教育性,所以我国的音乐文化需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素质的音乐人才,使他们能够传承和发扬我国的音乐文化,同时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将我国的音乐文化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能够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对于我国的音乐文化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探索我国的音乐文化,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这也充分体现出我国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之间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谓的音乐文化就是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创作、时间的检验而留下的宝贵成果,这些宝贵的文化成果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当时音乐文化现象,这些十分具有内涵的音乐文化能够更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所以必须要通过音乐教育的方式将我国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才能够使二者飞速发展,收获更加理想的效果。

一、音乐与文化的区别

音乐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很繁杂的联系,但是他们之间也有着非常大的区别,首先就文化来讲,文化始终是国家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在人们看来,文化是一个十分抽象的东西,但是它却是客观存在的,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等许多方面,所以文化是一种不是所有人们都能够接受的一种人们通过长期创造而形成的一种特有产物。而音乐则是一种具体存在的东西,它作为文化的载体,却与文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音乐可以通过自身表达的方式,来给人们展现出不一样的曲调、演奏者技艺的高低和演奏乐器的不同,而且音乐能够通过自身特有的特质,让人们感受到文化的熏陶,让青少年感受到我国自然文化、政治文化和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方式。

二、优秀流行音乐引进音乐课堂是二者协同发展的标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大量的流行音乐在我国开始流传开来,而流行音乐作为我国当时社会音乐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一般流行音乐是指一些内容比较通俗易懂、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和理解、曲调优美能够被大家所赏识的音乐成为流行音乐,古今中外有许多音乐被收纳到其中,因此流行音乐能够打给人们在视觉和触觉方面等多方面的刺激感觉和享受,因为内容十分通俗,所以会使人们百听不厌,能够平下心来一遍又一遍的去听,而且流行音乐的题材选取十分广泛,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来做音乐,不管是消极的、积极的、让人颓废的或者是让人进步的,都可以用音乐的形式唱出来,所以许多人都想将流行音乐引入到音乐教育中来。但有人对此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第一是流行音乐的题材许多都是以爱情为主要题材的,不能够帮助学生积极进步,反而还会使学生不思进取,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和音乐素质的培养。另一个是教育工作者认为将教育要树立在严肃的古典音乐教育之中,但是,如果这样就不能够用通俗的话语去给学生讲解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是许多人不能够对音乐文化有一个很深的了解,于是学生的审美就会去当前所学习的形式产生差距,给学生的审美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大量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文化的宣传者抛弃了流行音乐,选择了传统而又古典的音乐进行讲解分析,但是大量学生因为审美出现差异而变的十分不愿意去上音乐课,不愿意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造成了十分尴尬的局面。其实,不需要这样纠结,将流行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的教育中是完全可以的,因为许多流行音乐中也存在在这大量的优秀作品,十分适合给学生当作教学材料,而且很多公益歌曲不但内容十分健康,还是倡导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和爱国主义精神,鼓励更多的孩子和音乐爱好者积极投身到公益事业和公益救援之中,让他们为社会奉献出更多的力量。比如说在5.12的地震中,许多人们流离失所,在抗震的过程中,在流行音乐文化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歌曲,这些歌曲都是对在地震中遇害的人的沉痛哀悼和对地震中生还的人的鼓励和帮助,让他们能够重新振作起来,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所以,许多流行音乐都是充满正能量的,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素养都是十分重要的。

在将流行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的这个话题上,我们可以将一部分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和一部分充满正能量的公益流行音乐融合在一起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改变当前音乐学习和音乐教育的现状,让孩子们不在面对一堆严肃的都点音乐,而是面对许多与时代接轨的流行音乐文化,让孩子们逐渐喜欢上音乐课,喜欢上我国的流行音乐文化。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将音乐文化引入到音乐教育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二者之间协同发展重要标志。

三、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融合在一起共同发展

将我国传统的民俗音乐引入到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之中,这对于二者之间的发展史非常重要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的,更是二者之间协同发展的一个全新的起点,所以将当代社会流行的流行音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音乐与民俗音乐引入到当代音乐教育之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民俗音乐作为我国音乐文化中的一个有机整体,更是音乐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不能够重视起民俗音乐的传承和发扬,就会导致我国的音乐文化变得不完整,使得音乐文化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当代的音乐文化爱好者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工作者要积极主动的将一些传统的民俗音乐文化引入到校园的音乐教育的课堂之中,让更多的青少年音乐爱好者能够从小时候接受音乐文化的熏陶,使他们从小对于我国的民俗文化有着一个较深的认识,去接受、去继承、去发扬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激发孩子内在的爱国情怀和对于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探究精神,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音乐文化有了新的要求,我国许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青年歌手选秀节目,而且越来越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和电视观众的喜爱,但是为什么大量的音乐选秀节目能够受到广泛的喜爱呢?首先就是将许多原有的原生态歌曲搬到了歌手的选秀舞台上来,使得大量的民族音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之中,让广大的电视机前的观众和大量的新闻爱好者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也使他们对于民族音乐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的普及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的将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下去,培养更多的、更加优秀的高素质人才,这不仅仅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而且对于发展音乐教育、推广音乐文化更是有着突出的作用,这也是将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二者互动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和重要的标志,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民对于音乐文化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当今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阶段,这对于我国的音乐教育的工作者和爱好者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当今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流行音乐、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族音乐和具有时代意义的民俗音乐都是我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的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离不开我国的音乐教育,而我国的音乐教育也离不开社会上的音乐文化,这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相互扶持、共同发展,共同促进我国音乐文化和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创造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缪天瑞.中国音乐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彭丽.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2015.

[3]汤显祖.民族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4]夏元勇.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互动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姜宝海.论民族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中的地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上一篇:演讲稿格式高考范文下一篇:表彰大会新闻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