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设计环境范文

2023-09-18

室内设计环境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力度不断上升,室内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存空间之一,其安全问题及环保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绿色设计”理念由此得到广泛推广及应用。现代室内设计将绿色理念贯穿始终,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文章通过对室内设计的特点进行分析后,对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点建议,希望能对行业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绿色理念;室内设计;环境保护;发展趋势

1 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对环境保护意识不断提高,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普及范围逐渐扩大,已渗入到各行各业的生产过程当中,由此关于“绿色”的各种问题也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室内设计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同样也面临着“绿色设计”的改革之路。绿色设计已经成为室内装修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住宅用户的需求。

2 绿色设计概念的提出背景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改造世界,创造新的生产力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及生态失衡问题越来越多,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土壤沙化、绿色植被减少、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的产生,加剧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生存空间之间的矛盾。为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们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将自然环境、社会协调与经济发展并行考虑,以此来平衡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这一思想应用于设计领域中,由此产生了“绿色设计”这一理念。

“绿色设计”理念起源于美国一份环境污染法规中,虽然缺乏权威性、统一性的定义,但已经在各个国家得到广泛推广。“绿色设计”理念在我国主要是以人、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为设计目标,利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创造适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而不对生态环境造成过多破坏和污染。通过高水平的室内设计,可以为用户提供高于生理及心理预期值的生活环境。室内空间不同,用户需求不同,室内设计的目的以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多种风格的艺术设计,实现以有限物质条件创设无限精神价值的理想。

3 现代室内设计的特征风格

室内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联系机敏,建筑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室内设计很大程度上受建筑设计的影响;另一方面,室内设计需要考虑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在符合建筑原理的基础上,可提升整体的观赏性;当然,室内设计同样需要考虑施工材料、施工技术、施工成本等各个要素,这一点与建筑设计不谋而合。现代室内设计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3.1 现代室内设计应具有前瞻性。当前人们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用户对室内的要求标准不断更新,这就需要设计者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高度的前瞻性;另外,应提高室内设计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例如,现代室内设计所构建的新型室内环境,在自动化和计算机控制方面具有新的要求,进而提高了室内电气设备、电器通讯的科技含量,与此同时还提高了室内设计及其产品的附加值的科技含量。

3.2 现代室内设计关注用户的生理和心理多方面的需求。由于人的生活和工作多数是在室内环境下度过的,因此室内环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生活环境的安全性以及工作环境的舒适性,以确保用户的身体健康及其工作效率。室内设计不同,给用户造成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不同,如室内空间的大小、布局、裝饰的美观程度、家具电器的风格、墙面地面的颜色等均可对用户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影响。现代室内设计更加注重用户的身心健康和舒适度,以愉悦用户为室内设计的准则。现代室内设计应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室内设计的风格是对用户审美情趣和生活态度的直接体现,不同使用者的个性不同,对室内设计的需求也是千差万别,这就为室内设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3 现代室内设计对环境构成要素重视程度加强。由于人口数目不断增多,人均使用的建筑面积大幅度减少,建筑设计更趋向于节约建筑土地面积的方向发展,这就给室内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室内设计对于环境构成要素的重视程度逐步加强,室内采光、照明、色彩搭配、材料质地及纹理、室内温度、湿度、气体流通程度、隔声效果等均是现代室内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构成要素需根据相关的标准进行科学设计,以使室内设计达到最优化。

3.4 现代室内设计是多种美学的综合体现。建筑设计以外部形体和内部空间给人们展示其艺术美感,而室内设计则通过室内空间设计、界面线性设计、室内家具、灯具、设备的不同搭配,给人们以多种风格的艺术享受,室内设计是设计美学中的空间形体美、功能技术美和装饰工艺美的集中、深入、细致、深刻的反应。因此,从事室内设计的人员,应学习除室内设计以外的,诸如装饰艺术和工业设计等多种学科,以适应现代化室内设计的需求。现代室内设计将汇集多种学科的美学知识,以体现当代用户的多种需求及生活态度。

4 现代室内设计发展趋势

室内设计的主要核心目标是解决或协调物质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之间的矛盾,因此,室内设计可以看作是连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纽带,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改善,生活质量的提升的一种实现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及精神需求不断提高,室内设计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而不断变化,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室内设计由此产生多种风格,多种层次的表现形式。现代室内设计除追求室内空间的功能外,更注重其文化内涵的展现,新的设计技术及设计理论层出不穷,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

4.1 装饰材料的选择趋于环保。传统室内设计侧重于对装饰效果的关注,在设计过程中,无论是设计方还是用户方均对材料价格、款式、质量及其功能是否达标关注较多,而忽视了室内装修材料的材质是否环保,对用户的身体健康或者环境是否造成负面影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于居住环境的质量及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力度持续上升,现代室内设计将更加注重材料的选择,从装修最初点做好环保工作,以体现室内设计健康、环保的社会需求及用户需求。

4.2 室内设计突出绿色景观设计。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深度不断加深,绿色设计理念得到广发用户的认可,人们在进行室内装修时更加注重绿色植物的景观设计。我国室内设计正逐步向回归自然慢慢过渡,利用民间的艺术手法和风格,在住宅中创设舒适的自然环境,给用户提供轻松、健康的居住环境。室内设计最初目的是人类创造适于生活和居住的人工环境,而人类同时又具有亲近自然的本性,二者看似矛盾,实则统一,这一矛盾的化解需要依靠室内设计得以实现。在人工环境中适度引入绿色自然景观,创设自然环境的因素,满足人类对于自然亲近的本能需求。绿色景观除具有装饰室内环境的功能外,还可通过光合作用增加室内的含氧量,提高空气湿度以及负离子含量,降低噪音,减少飘尘,吸收有害气体等,从而为用户提供健康、安静的居住景观。室内绿色植物设计,应根据植物特性、居住环境进行科学设计,使其起到引导空间、沟通空间和限定空间的作用。

4.3 室内设计彰显科技的魅力。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直接导致室内环境的更新换代周期大幅度缩短,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室内设计的需求,现代化科学技术将在施工技术以及工艺设计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利用现代的科技手段,可在室内设计中实现最佳的声、光、色、形的匹配,为用户提供高功能、高效率、高科技的空间环境,实现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5 总结

室内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场所之一,在绿色设计理念极度盛行的今天,室内设计也将以绿色设计为其指导思想,在材料选择、室内设计方面更加体现绿色环保的特点,同时,科技也将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善发挥自身价值,从而构建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陈俭俭.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特征与发展趋势[J].现代装饰(理论),2013,04:65+67.

[2]杨明明.浅析现代室内设计的风格及发展趋势[J].中国包装,2015,

05:43-45.

[3]王晓飞,李明瑾.浅谈以人为本的绿色室内设计[J].四川水泥,2015,

02:171.

[4]李泰艳.可持续发展观影响下的绿色室内设计研究[D].延边大学,2012.

室内设计环境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工作压力的加重,环境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日深。这已是目前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把握以人为本为出发点,浅要的分析了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以人为本;环境心理学;室内设计

随着人们思想意识的提高,对于住宅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居住的基本功能上,而从精神层面上的审美需求有了更高的要求。室内空间环境布局、色彩、光线运用的合理性所产生的安全感、归宿感和陶冶感,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或亲切或温馨或有趣的情感体验,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美满,可以达到满足人们精神与心理需要的目标。这时环境心理学对空间设计的影响就显的尤为重要。

1环境心理学的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什么样的环境最符合人们的心愿。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首要问题是解决人和环境关系的问题,是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需要来创造安全、舒适、宜人和富有美感的环境;反之,也就无法创造出符合人们需要的空间环境。

2人的心理、行为与室内设计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研究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2.1色彩的变化与心理

色彩对人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往往是通过心理来判断的,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左右我们的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例如,红色穿透力强,使人兴奋;高明度黄色刺眼,使人心慌。色彩的这种调节功能经常被商家利用以促销。很多快餐店的室内设计中大量使用橘色,因为橘色能刺激人的脾胃,从而增进食欲。同时,色彩也能使人产生温度感、距离感、重量感等。在一些高温车间的生产环境中往往采用冷色调,而制冷或低温生产场所常采用暖色调。色彩用于交通也由来已久。国外出现了彩色公路,在事故多发地段铺设红色路面进行警示。

2.2私密性、“尽端趋向”与心理

许多人将居住空间,看作其隐私的一部分,只是其私密性涉及更为广泛。比如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他们或许希望能看到的更多,但对于室外之人,往往希望隐藏的更多。和私密性同时存在的还有人的“尽端趋向性”。在日常生活中,集体宿舍中先进入住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说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座位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所以这也成为人们经常选择的位置。

2.3几何变化营造安全感

不同长度、宽度、高度的室内空间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当空间顶部过低时会产生压抑感;在矩形的空间中会感觉稳固、规整,在圆形空间中会感觉和谐、完整;波浪形的空间会给人活泼、自由的感觉。人需要有安全感,需要一种被保护的空间氛围,因此,人们更愿意寻找有所“依托”的物体。例如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更愿意停留在相对散落在厅内、站台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因为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有安全感。所以,现在的室内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融入了穿插空间和子母空间的设计,目的是为人们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心理空间。

2.4趋光性与避光性

光线对心理的影响已经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它的合理运用,能让人身心愉悦,反之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在设计中,我们除了考虑自然采光的合理性这一第一要素之外,对室内外的光线“构建”,对居住和使用者的影响,我们同样应该充分的考虑。但人们往往是对光线强度的适宜和光线的色彩要求更高一些。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人们在室内空间中移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趋光性引导会优于语言和文字的引导。但同时由于私密性心理等等复杂原因的存在,人们往往又有避光的心理。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室内环境的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我们的设计师更应该优先考虑空间与照明的导向性。

3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将空间设计得尽善尽美,一定要了解环境心理学理论。点、线、面的相互搭配相互作用才能变化出更加丰富的设计。聚点可以成线,有一致方向性的几个点会有线性的感觉。这时的点,既具备自身的视觉集中特性,又有延伸的趋势;线可以破面,线穿插在面当中,可以破除面的呆板并给面以一定的方向性;面可以是点和线的聚集体,用点或线构成的面,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设计手法。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否合理是该空间内所有造型的形态和比例相互之间影响的特性共同决定的。我们在做具体案例的时候一定要从大的角度出发逐步细化方案,根据掌握的这些感知觉规律不断调整方案,这样才能得到最让人们满意的使用环境。

我们看到室内环境是加以一定主观感应的环境。虽然人的感知存在个体差异性,但是这种感知还是有很强的规律性可循。对环境心理的研究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这一认识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指导我们的设计,做出具有创新意义又符合人们环境心理的室内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 郑曙旸.室内设计思维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 王令中.视觉艺术心理[M].人民美术出版社:130131.

作者简介:计少妮(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视觉。

室内设计环境范文第3篇

摘要:社会的进步促使大众审美提高、生活观念发生转变,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对于色彩元素的应用与搭配成为建筑室内设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关于色彩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作为设计师的一门重要功课,文章阐述了建筑室内设计中色彩应用的重要性,之后对色彩元素的创新化应用提出了一些设想。

关键词:室内设计;色彩;创新运用

引言:

房屋作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场地,室内环境色彩设计使得居住者或使用者身在其中,感觉是否舒适。室内色彩的调配还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和工作效率。用色彩装点环境,使室内环境由乏善可陈、千篇一律转变成为体现个人魅力、安抚心理、彰显品味的特色空间。

一、建筑室内设计色彩应用的意义

(一)优化空间结构

三维空间是把二维的面进行围合之后的体现。在建筑空间内,设计师需要通过使用设计手段的整体的色彩关系来完成对当下空间效果的塑造。在这其间,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设计后的效果是静态的,然而随着观测环境的改变、视野的移动,为设计赋予了流动的美感和可以转变的观察效果[1]。

对于室内空间的原始结构存有不合理的细节,设计师可通过色彩搭配的手段对于建筑室内空间感的具体呈现效果进行调节。比如在装饰顶棚的过程中加入暖色调,在装饰左右两旁墙体时加入冷色调的应用,可以将狭长的空间带来较为开阔的视觉效果。

(二)辅助情绪调节

心理研究表面,由于人类对于色彩的感知所产生的心理暗示,通过相关色彩的调节和使用,可以极大的影响空间使用者的心理情绪变化。色彩氛围的塑造对身心健康均可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色彩对于人类的影响是一门复杂的学科。比如暖色调的加入,可以制造出热情开朗的氛围,也会带来焦虑烦躁。冷色调的使用可以带来平静镇定的效果,也会有冷清抑郁的相关暗示。色彩科学不单单是红火代表热闹,蓝色代表冷清,颜色之间微妙的平衡,同一色系不同色阶的具体使用均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展示效果。在设计之前充分应考虑使用者的个人特点及需要,在保证实用性效果的同时,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选择倾向。

(三)体现人文涵养

对于色彩的审美体现了每一个使用者独特的个人喜好,有人偏爱清新淡雅的素色系列,有人钟情浓郁热烈的深色系列,室内设计可以将使用者和设计者的巧思、涵养进行外在的展现,非常直观地体现一个人的人文涵养、风格品味。

(四)控制温度感觉

色彩元素在建筑室内使用时,也将为使用者的温度感觉带来调整的作用。不一样的色彩可以带给使用者不同的温度感觉。这是因为,不同色彩会带给人类心理上不同的直观感受。在色彩元素的诱导下,即使不能真正实现对室内温度的调节,也可以对使用者产生认知错觉,进而从感官认知产生相应的物理效应[2]。比如,为调节寒冷地区的使用感觉,可加入暖色调譬如红、橙、黄等烘托出温暖的效果。在炎热的区域,更多地使用诸如蓝、绿、蓝紫等冷色调来产生凉爽的效果。此类不同色调的运用,契合了色彩心理学中关于暗示的相关内容。

二、建筑室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创新运用设想

(一)主体色彩、陪衬色彩及点缀色彩的应用

在建筑室内设计中,主体色彩因其面积占据较大,在所在环境中起到直接影响室内设计效果的重要作用。主色调的选择和使用决定了室内设计的装修风格。比如墙体的主要颜色、天花板的颜色、地板的颜色等,在对这些较大色块内容物的选择上,应当充分考虑地域文化特色、使用者审美习惯等,选择较为百搭的色调。例如,近年来饱和度较高的色彩在使用中会更加谨慎,市场和使用者更青睐莫兰迪色系,其色彩饱和度较低,并且加入了一些灰度,使得颜色看起来更有层次,与其他颜色搭配更能营造出和谐的效果[3]。

通常陪衬色彩的选择在主体色彩选择之后,陪衬色彩的选择范围较小。比比如,主体色彩选择黄色,陪衬角色可以选择同样色调更浅色阶的颜色,不宜过度使用强烈的对比色,以此保障色彩之间不发生冲撞感,达到陪衬色彩和主体色彩搭配的舒适感和整体性。

点缀色彩在建筑室内设计的色彩使用中,面积占比不超过10%。点缀色彩通常体现在较为细节的内容的颜色勾勒、填充或是花纹、图案的表现方面。点缀色彩虽然占比较低,却往往能提到提亮整体、画龙点睛的作用,体现灵动的设计理念。比如市场上使用广泛的几何图形,使用时要兼顾色彩对于使用者心理层面的影响作用。室内空间较高时,可使用近感色,以减轻过于空旷的视觉效果,提升亲近的感觉。如若墙面过大,可使用收缩色,可以减轻空间的膨胀感[4]。因为点缀的色彩有机动灵活的特点,可在使用场景中随具体情况而经常变动。像是窗帘、靠垫这类软装,可以随季节变换色彩和款式。在客厅中摆放的花瓶等小型摆件可以在几个空间中随使用者心境和爱好而自由移动,缔造富有生机的使用环境。

(二)根据室内空间使用情况对色彩进行创新应用

根据使用者的年龄特征进行色彩设计。比如对于低年龄的使用者,儿童房间的色彩适宜使用粉色、青色等带来温暖感觉的色调,塑造出一种柔和、阳光的氛围感,给低龄使用者带来舒适和安全的心理暗示;在设计青年人房间时,可大胆尝试时尚、鲜活的色彩搭配,以符合使用者当下积极乐观的心境;在为年长者设计考虑色彩时,可以使用冷色调为主,并辅以一些注重色彩的科学搭配,使整个房间在体现大方稳重风格的同时,不显得过分严肃和拘谨。

根据室内空间用途进行色彩设计。比如卫生间要突出空间之中的整洁感,可以较多的考虑冷色调搭配浅色系;在书房的色彩设计中,除了要和家居产品色彩相融合以外,应更多地关注色彩和光线、灯光环境之间的关系。因书房具备特殊的使用性能,设计师要参照相关照明光线的冷暖的感觉。只有在设计中综合考量周边环境,才能打造出令人舒适的富有色彩的空间。

根据使用者个人喜好进行色彩设计。每个人对于色彩的偏好都是不一样的,其对色彩的感受和领悟来自成长经历、文化背景以及知识结构等方面,空间的使用感受首先要重视的就是使用者的个人喜好因素。比如部分人群受心理因素影响,对红色较为敏感,不喜欢家居环境中出现此类色彩,设计师在设计中一定要在工作中规避类似风险;某些人群可能由于受地域文化影响钟情于红色系,但是由于在某些功能的房屋如卧室中,因其色彩易造成实际疲劳或产生焦虑情绪,并不适宜大面积使用此颜色。设计师可以提出相关优化方案,在避免大范围使用红色系的同时,可将该色系作为陪衬色、点缀色,或是在家居用品中进行体现。

根据使用者性格特征进行色彩设计。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具备不尽相同的性格特征。色彩的存在,带给每个人不同的影响。设计师在工作时,要结合使用者的个性差异化要求进行色彩的设计和搭配,已达到使室内环境满足使用者身心健康的目的。比如在容易焦躁的使用者空間内,加入令人产生冷静效应的色彩组合。在性格较内向、压抑的使用者空间内,选择明亮的色调进行调节。诸如此类,对使用者形成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室内建筑设计中更好的使用色彩元素对使用空间的视觉效果、使用者的心理暗示、品味展示均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设计师应充分考虑人、环境、色彩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利用科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创新的运用色彩搭配方案,在提升室内设计水平的同时,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李琨. 建筑室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创新运用思考[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 000(024):211-212.

[2]甘泉. 建筑室内设计中色彩元素的运用分析[J]. 建筑与装饰, 2020(16):2.

[3]光辉 刘. 色彩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建筑技术研究, 2019, 2(8).

[4]张容菱. 探究环境心理学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C]// 2018年9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18.

室内设计环境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首先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人文含义进行基本概述,从文化差异修整原则、环境持续发展原则、设计独特性原则三个方面入手,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应用原则进行解析,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达路径。

关键词: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人文精神;表达路径

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不但能够促进室内设计理念的改变,还能更好地迎合时代发展要求,展现人性化设计理念,注重对人类思想的追求,在给人们提供良好室内环境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精神追求,梳理室内环境和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创建和谐、美好的室内环境。通过把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运用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不仅能够展现室内建筑自身的价值,同时还能突显人的思想追求,让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实现升华,促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的稳定发展。

1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含义的基本概述

在人的发展历史中,受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人文。人文作为人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接体现出人类文化思想的改变,并彰显出一种较为健康的文化理念。通常来说,人文主要展现在对人类的高度注重方面,各项工作的落实均需要把人当作主体,综合思考人的思想和感受,把人的情感和思想当作基本,落实各项工作,以此在促进活动目标实现的同时,秉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让各项工作均附有人性化特性,在落实工作目标的同时,也能极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思想需求,给人们营造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1]人文作为社会发展的具体展现形式,直接展现了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理念,是人们在精神层级上的一种展现方式,通过人文思想,能够对人们精神思想有所认识,突显人们的生活追求和向往。

2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应用原则

2.1 文化差异修整原则

针对室内环境艺术来说,其和人文文化之间存在的主要差异是性质差异,两者包含在对应的学科中,其中环境艺术需要借助具体事物进行展现,包含在科学范围内,是一种客观现象,而人文文化则较为抽象,体现的是一种人类思想理念,是主观现象。由于人的思想意识大不相同,在开展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需要结合各种人文文化,根据人文文化自身的特性,对室内环境艺术方案加以适当修正,从而满足各个人员的思想要求,让室内环境更具独特性。[2]假设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没有根据人文文化差异对设计方案加以修整,将会使得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结果较为单一,缺乏个性,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者的要求,更无法获取需求者的认可和信赖。由此可见,在落实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应该因人而异,充分展现人文文化。

2.2 环境持续发展原则

受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人们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在开展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应该秉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把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贯彻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做好人和生态环境协作发展的工作,降低给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实现环境的稳定发展。在具体设计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对室内环境加以科学分配,并根据人文需求,应用环保型设计工艺和材料,实现空间框架的合理分配,在提升室内环境整体效果的基础上,达到环保的目的。此外,把各种文化要素结合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通过和各项现代化技术的融合,促进室内环境和人文文化的结合,让室内环境内涵更多元化。

2.3 设计独特性原则

科学技术作为促进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稳定发展的主要方式,而艺术形式则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展现内容,由此可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也就是科技技术和艺术设计融合之后形成的产物。和其他设计比较,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自身有其独特性,因此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从其独特性的角度入手,不可生搬硬套其他设计工艺和方案,而应该融合其他类型设计的优势,实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创新和完善,在突显其独特性的基础上,优化设计方案和理念,保证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独特性,从而更好地迎合社会发展要求。[3]

3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表达路径

3.1 科学设定人文标准

将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运用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设计的需求,从而在为人们提供良好设计服务的同时,还能促进人们精神的追求。在此环节中,人作为所有设计的主体,设计目标在于满足不同人的设计要求。因此,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应该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标准,对人们的设计需求加以科学定位,掌握人们的居住习性和心理追求,再根据各个人群的具体状况编制相应的设计方案,让设计方案更具合理性和规范性。[4]根据人们的需求,在分布室内空间的过程中,应该科学规划空间框架,为各个人群提供针对性服务,极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居住需求。在进行室内色彩搭配时,需要考虑各个人群对色彩的审美情况,适当修正色彩搭配方案,采用多种色彩组合的方式,创建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室內环境。

3.2 注重人的心理活动

室内空间参与人员在各个阶段对环境场所需求有一定的差异。从空间角度来看,室内环境设计应该在满足人们物质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让人们在空间格局中感受人文层级中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针对室内空间而言,因为受到空间格局、色彩搭配等因素的影响,给人们营造的视觉感受也会有所不同。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注重人群心理活动的发展走向,将人们心理定位和设计理念充分结合,才能设计出满足人们心理要求的空间,如果和人们的心理定位出现偏差,将会影响人们的心理感受,产生消极情绪。[5]例如,当室内空间较为宽广时,将会给人们带来舒展、愉快的感受,但是空间格局较为庞大时,则会让人产生一种自身渺小的感受。而空间格局较小,则让人感到压抑。所以,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应该把人们的精神追求当作主体,把特性空间框架和人类思想情感结合起来,注重人们的心理追求,真正达到“以人为本”。

3.3 应用多元文化要素

文化作为民族发展之后物质财物和精神财物融合形成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较高价值的内在物质。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结合各个民族文化,形成了具备独特特性的多元民族文化。民族文化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习性和发展,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在开展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时应用多元民族文化,不但能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同时还能展现民族文化自身的价值,让室内环境突显各种文化要素,开阔文化视野。设计工作人员在进行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个领域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性,把多元文化要素融入设计方案,让人们对各民族文化有所认识,充分体现民族文化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迎合人们精神追求的基础上,实现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促进社会价值的展现。

3.4 营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

室内空间环境作为空间格调和品位升华的关键,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注重人的参与,把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和心理追求当作最终标准。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全面发挥人们的互动能力,充分融合多元化的空间要素,提升室内空间的自由度,注重空间和应用人员的对等性。在空间构建方法方面,可以借助设计工作人员专业的设计工艺和方式,实现室内空间格局的优化,利用艺术设计体现空间意境,从而达到美学和舒适性的均衡。在室内空间设计时,应该极大限度地注重人和空间情景的融合,设计工作人员应该赋予空间更多的想象和力度,展现出设计的独有魅力。好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体现设计流程,在设计过程中,各项设计要素均可以进入人类视觉系统中,给人提供感官上的感受。[6]并且,人们在认知室内空间的过程中,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等多方面进行感悟。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动态化的空间意境,能够让人们在工作、生活中得到满足。

4 结语

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能够促进室内设计的稳定发展。在设计时,应该秉持设计要求,突显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形式,展现设计的人性化。把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融入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在营造良好的空间格局和意境的情况下,让人和室内环境和谐发展,充分展现人文情懷。

参考文献:

[1] 苏畅.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现状及其发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2):59+61.

[2] 李月.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价值研究[J].大众文艺,2016(11):88-89.

[3] 张帆,尤美淇.城市居住环境中人文关怀的表达与呈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02):109-110.

[4] 邢亚男,魏薇.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5(18):89.

[5] 杜嘉伟.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文关怀与人文精神的解析[J].艺术科技,2014,27(06):284.

[6] 李熙成.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处理分析[J].中国包装工业,2013(18):31.

作者简介:姚思聪慧(1990—),女,河南开封人,硕士,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室内设计环境范文第5篇

摘要:将图形仿生、形态仿生、意象仿生、功能仿生运用于现代产品造型设计,形成产品仿生设计系统观,为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手法。

关键词:仿生;产品设计;艺术;造型

仿生学是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性状、原理、行为,为工程技术提供新的设计思想、工作原理和系统构成的技术科学,是一门生命科学、物质科学、数学与力学、信息科学、工程技术以及系统科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仿生学并不等同于仿生设计,仿生设计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研究内容丰富多彩并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完善、扩大,应用到更多个科学领域。模仿则是仿生设计的基础,仿生设计是以自然界事物的“形”、“色”、“音”、“功能”、“结构”等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有选择地应用于设计中,为产品设计提供新的思想、方法等。

一、仿生设计中的情感因素

通过仿生手法的运用,各种代表自然情怀的符号很好地融入到现代人们的日用品中,这不仅仅给我们带来心理上和视觉上的满足,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人类传统自然哲学的升华。仿生这种自然主义与设计一直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激发着设计领域的创造思维活动。在我国的设计发展历程中,产品设计包罗万象,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着我们周围的一切,比如:家具趣味化设计,它不仅仅是家具造型的幽默、结构的新奇,也是指家具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汽车外形设计,它不仅是改变汽车的外形,更是从视觉上对这些“硬邦邦”的物件进行人性化设计。我们生活当中的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包括室内设计等等都开始逐渐地注重人性化设计以及舒适度等等。因此产品设计应是极为理性和含蓄的,追求家具产品的趣味性和工业产品的人性化,满足深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体现一种情感需求。通过情感过程,人们可以对产品建立某种“情感联系”,原本没有生命的产品能够表现人的情趣和感受,变得有生命。那么产品就将不再是单纯的物,它就将成为具有生命力量并且能够使人类与环境达到融合统一的媒体。我们以仿生手段和各类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将这两者有机结合,通过仿生设计的手段增强产品附加值。

二、仿生设计中的应用原则与造型趋势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模仿蜘蛛编网捕鱼,受果实和昆虫的滚动发明轮子;工业时代,模仿人与动物发明机器人;信息时代,模仿人的运算发明机器人,这些例子代表并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成就。

在现代的产品设计当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运用各种动物、植物、人物等形象进行抽象、整合成设计元素进行产品设计。在产品设计中我们设计的对象是产品,设计的目的却是人。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设计什么样子的产品最终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设计是人为的设计,设计也是为人设计的。产品设计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就仿生设计的形态寓意来讲其实就是更为人性化的设计,设计中全面地考虑人类各方面的需求,将生态观念巧妙地导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

1. 图形仿生中对形体轮廓的视觉认知。首先,我们先看图形的仿生,大自然的形态千千万万,很多图形都是我们设计的源泉,一朵花一棵草,一块石头甚至一粒沙。俗话说,给我们留下最初印象的往往是最让人难忘的,因此便有了进一步的深入思考,便有了设计。

图形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想象,可以是大自然的生命体也可以是已经出现在我们周围的物体。比方说我们经常看到的建筑、车辆、座椅、玩具等等,我们通过对这种外形轮廓的采纳形成一种新的视觉冲击,因为对此形态的熟悉产生自然的亲和力,并且在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中对原有形态的再造,打破一贯的认知和原有的属性而产生一种新鲜感。仿生设计已经出现在众多的设计当中,形形色色的物体冲斥着我们的生活。例如:图1这款儿童座椅以向日葵为原形进行设计。首先我们应该想到儿童的性格,设计定位首先要迎合孩子们的喜好。向日葵的中间制作成一个可爱的笑脸,两边的小叶子衬托中间的圆形,坐垫是个圆墩墩的小身子,刚好迎合了儿童爱动爱玩的天性,曲线与圆形设计不容易让孩子在运动中受到伤害,很好的起到保护作用。颜色则是暖暖的黄色和翠绿色的底衬,也适合小孩子朝气般的特点。图2这款座椅也是款儿童座椅,原形则是足球。在足球圆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座位与靠背等就是由一整个足球塌下去那么一块,而四周还高出一定长度,孩子坐到里面可以很好地保护他们在玩耍时不会磕到碰到,起一定的保护作用。

以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东西为设计元素,动物、植物甚至是已有的物体在使用当中触动我们的灵感而设计出来的,或者是改良设计或者是原创设计,但是基本点是一样的,那就是模仿。

2. 形态仿生中心理通感的形成。形态的仿生研究的是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人类)和自然界物质存在(如日、月、风、云、山、川、雷、电等)的外部形态及其象征寓意,以及如何通过相应的艺术处理手法将之应用与设计之中。形态从其再现事物的逼真程度和特征来看,或者透过眼睛构造以生理的自然反应,诚实地把外界之形映入眼睛膜刺激神经后感觉到存在的形态,它比较逼真地再现事物的形态,因此具有良好的情趣性、可爱性、有机性、亲和性、自然性,人们普遍乐于接受;或者用简单的形体反映事物独特的本质特征,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经过联想和相象把形浮现在脑海中,是一种虚幻的、不实的形,经过个人主观的喜怒哀乐联想所产生的形变化多端、色彩丰富,这与生理上感觉到的形大不相同。

有些我们认为是仿生在汽车设计中的经典范例,其实它们并不是从娘胎里与生俱来的。大众公司经典的甲壳虫,它的造型诞生于斯图加特的一个风洞,一开始只被大众公司冠以一个简单的名字,而最早叫“甲壳虫”这个名字的却是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人,就因为他看到这款汽车第一个心理感觉就是一个甲壳虫在那里游走(见图3)。甲壳虫汽车(见图4)之所以成为大众经典,不仅仅是因为它造型上的成功,它让驾驶员和乘坐者感受到了情趣性、亲和性和自然性,让我们繁杂而忙碌的生活及身心得到了放松,消费者从心底里接受它。

3. 意象仿生中的情感共鸣。文学中的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的,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而在设计当中的意象是一种会意,是最初形成在设计师头脑中的一种模糊的概念打造出来的物体,是使用者看到时的第一印象。

唇椅(见图5)是一款经典的座椅设计,嘴唇的上半部分作为椅子的靠背,下半部分作为椅子的座椅,从立面上看就是人的嘴唇,而且颜色也选用了红色,达到更为仿真的效果,深受现代年轻人的喜欢,而成为一款经典设计。我们认为这款设计的“意”就是从人唇这个意出发,模仿人的嘴唇而进行“象”的设计,进而完成这一创意。在“鸟巢”(见图6)的设计运用中,我们认为就很好地运用了意象,“鸟巢”之所以是“鸟巢”,就是因为整体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巢穴的样子。又如蜂巢由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六棱柱形小蜂房组成,每个小蜂房的底部由3个相同的菱形组成,这些结构与近代数学家精确计算出来的菱形钝角109°28′和锐角70°32′完全相同,是最节省材料的结构,且容量大、极坚固,令许多专家赞叹不止。人们仿其构造用各种材料制成巢式夹层结构板,强度大、重量轻、不易传导声和热,是建筑及制造航天飞机、宇宙飞船、人造卫星等的理想材料。而这一概念在“鸟巢”当中把其作用发挥到了极致,“鸟巢”是成功的,仿生设计不仅造就了它气宇轩昂的外观、精妙绝伦的构造,更重要的是使它尊崇自然,并洋溢着浓厚的人文主义气息,使它游离于浮华喧嚣的闹市,成为我国源远流长的美学传统之典范,表现了中国人民对美的感悟、对人的关怀、对大自然的崇敬。

4. 功能仿生对使用情境的塑造。卢吉·考拉尼(Luigi Colani),这个名字大家知道吗?每次当你拿起佳能的单反相机,其右手无与伦比的握感就是他带给你的。他曾经说到“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也许这就是对他一生的设计生涯最精辟的评价了吧。

考尼拉认为,设计的主要工作是把当代最新的材料和生物界新的事物结合起来,重点在于考虑明天会发生什么事情。而对于设计,遵循4个“L”的原则“Leise、Langsam、Leicht、Lustig”,即“轻、慢、简单、有趣”,设计的产品要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外观固然漂亮,但内部的功能性更为重要,同时还要考虑到环保的要求,对于考尼拉的设计来说,功能最重要,外观是白送的。就犹如佳能的单反相机,在你握住它的那一霎那你不得不为它惊叹,它右手的握感是无与伦比的。他的设计崇尚自然,认为当今的设计有很多东西不是生产上的问题,而是观念结构的问题。比方说欧洲的汽车厂都有自己的设计部门,他们一般不会完全采用外来设计师的作品,只可能会采用其中一部分的设计。而大的汽车公司里的设计师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他们只是整个设计流程中的一环,没有办法形成创新。汽车的设计周期很长,用的人也很多,所以设计师的设计不可能完全被他们采纳,而他画的每一笔完全是靠感觉,信手拈来,而所画的每一笔首先想到的是这种设计能不能生产,缺乏生命力。四五十年前,当时的设计师比较敬业,每一辆车都不一样,现在的车型都大同小异。

三、结论

在产品设计中仿生设计思维是产品基本功能更合理化的一项训练,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仿生设计是对自然物的再创造过程,而不是单纯的模仿,注重“神似”而非“形似”。

仿生设计在当今的设计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不仅仅在工业设计领域,现在在服装、建筑等设计中等都出现了大量的仿生设计。仿生思维是设计师在设计创意阶段的原创性思维,它能将设计师思维扩展开,从更深层面考虑问题。因为无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任何时期,自认环境适中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依附环境,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一主题,生活当中的仿生意识始终左右着我们的生存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童秉纲,崔尔杰,陈洪渊,等.仿生学的科学意义与前沿[J].科学中国人,2001,(5).

[2]张明,陈嘉嘉.品造型设计实务[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周小儒,朱天阳,姚敏.仿生设计在北京奥运主场馆中的应用[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3).

[4]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杰 卿

责任校对:王岩云

On the Study of Bionic Design of the Product Modeling

Wang Beijia1,Zhao Jianxia2

(1.Graduate Shool, He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050018, China;

2. School of Gem and Material Craft, Shijiazhuang Economy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Key words: bionic; product design; art; molding

室内设计环境范文第6篇

摘要: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加剧了我国环境污染的趋势。为了预防与治理环境污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起来。本文对环境监测与治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以为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长足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发展; 问题; 对策; 分析

改革开放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造成废水、废气、废渣以及噪音、辐射等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使得我国环境污染蔓延趋势不断加剧。近些年来,碳足迹为首的环境问题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加之一些新的污染物特别是有机污染物危害的显现,使环境监测与治理问题被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但是,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就需提出相应的对策。

1 现阶段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监测结果难以对环境质量做出全面的反映

现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同我国的实际环境状况并不完全适应,主要表现为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和污染指标滞后严重。受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的限制,目前,我国环境监测的频次普遍偏低,难以对实际环境质量及污染情况进行完整、准确的反映,在环境监测与治理方面,对企业排污行为的判定仍处于被动。当前我国对于大气、水等污染要素实施例行监测,但却对环境诸多要素中的有害物质并未做系统性的监测,缺乏对一定区域内环境质量的总体掌控。

1.2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手段落后

当前,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中,对于污染物的采样及分析缺乏系统性,对于污染物类型的不同而要采取不同的采样和分析手段,缺乏统一的监测标准。在环境治理方面,同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很多相关治理技术仍沿用最初的形式,技术更新不及时,在遇到新型污染物时,缺乏形之有效的监测与治理方案。

1.3 环境监测和治理技术缺乏应急措施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发展至今,仍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应急监测体系,对于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及其后续治理工作,现行标准同现场动态、快捷的紧张形势并不适应,且分析成本较高、治理代价昂贵。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所配备的应急设备、仪器同发达国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加之,我国地形复杂,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更有一些地区交通不便,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下环境监测与治理的难度。

2 环境监测与质量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对策

在对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状况以及环境监测现状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要明确今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点,要注意总结和汲取历史教训,虚心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在尊重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对我国的环境污染采取科学有效的监测与治理措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

实施科学的环境监测,才能使环境质量得以真实的反映,也才能对症下药,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首先,制定合理的监测因子,依据不同污染物产生的有害物质浓度,选取出现频度高、危害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力求以特征性指标取代综合性指标,使监测结果更科学、更真实;其次,强化连续、自动的监测形式,以准确、及时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变化趋势和动态状况加以掌握;再次,重视毒理、生物学监测,使用毒理生物学来监测污染物对于人体的危害性及环境的污染,从而使有毒有害物质毒性能够客观的反映;最后,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的评价,当获得了大量的可信环境监测数据之后,依据监测数据背景进行相关性研究,做出有预见性、综合性的分析评价,并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提供依据。

比如水环境污染的治理中,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要吸取西方国家的教训,决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对现实情况进行客观科学的分析,要知道实现真正的统筹规划,有效控制新污染源的出现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付出长期的努力。建立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保护管理模式,实行水量水质统一管理,健全流域水环境监测网络,实行动态监测、区域联防。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目标,加强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当前,尤其要注意强化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管理,供水与需水统一管理,水量与水质统一管理。搞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保护,努力提高水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和保护水平。为了防治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的地面沉降,各级水利部门要认真加强对地下水的监测和采补平衡分析,提出回灌规划,充分利用洪水及间隙期多余的水量,采取各种补给入渗技术回灌地下水,争取地下水早日恢复平衡,抑制地面沉降的发展。流域水环境监测网是防治水污染、改善水环境的尖兵与耳目,应该优先建设,先行发展。对跨界河流与重大污染事故实行动态监测,定期向社会公布水环境信息。应加强省际边界水体的监测,积极开展跨省的污染联防。

2.2 明确环境监测与治理的标准化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规范化中的支柱作用,首先应充分的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进行管理的依据,是做好环保工作的基础。随着环境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在关注化学污染的同时,也开始注意到辐射等物理因素造成的危害。这种危害的监测需要环境监测工作来实现,从而为环保工作规范化的进一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对现代环境监测、环境治理、采样制样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取其精华,对于存在缺陷的地方,积极进行改进。国家投入相应资金,完善环境监测与治理设备,缩小同发达国家间在环境监测、治理领域的差距,引用发达国家相应标准,作为标准的技术参照。

2.3 加强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

首先,明确突发环境事故的监测与治理重点,快速确定突发环境事故的动态变化及具体处理措施。待处理结束之后,查明原因,总结相应事故处置经验并分类建档,构建环境事故应急体系并经常开展应急演练。其次,采用多种预警和应急手段,使用应急检测车等仪器,采用标准的采样与分析方法,配备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从而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环境事故处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预见性。最后,加强对自动化、便携式检测仪器设备的研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以科技指导行动,才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实现长足发展的必然出路。

3 总论

环境污染的愈演愈烈,使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责任,但是基于其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我们要实施积极的应对措施,使其环境保护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最终实现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继.室内环境监测与治理前景分析〔J〕.山西建筑.2010,21:2-3.

[2]刘琼玉.我国环境检测与治理技术有关问题探讨〔J〕.江汉大学学报.2009,4:34-35.

[3]汪水生.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与治理〔J〕.科技致富向导.2010,19:11-12.

收稿日期: 2011-06-28

作者简介: 李素花(1969-),女,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监测.

上一篇:二年级数学教研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周记端午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