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专业论文范文

2023-09-16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林业技术专业 工学结合

[文献编码]dol 10 3969/j issn 0450-49889(C)2011-01-026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的同时,着力加强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多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构建和实施林业技术专业教学体系,完善“校场一体、工学交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构建

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林业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主要是森林培育工程技术员、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工程技术员、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造林工程监理员、森林病虫害防治员、林政管理员和天然林保护技术员。为准确把握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行业开展了社会调研,分析归纳出林业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两种素质和两种能力,即政治思想素质、身心素质、社会工作能力和职业岗位能力。然后,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从工学结合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与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一)目标体系

通过对林业技术专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分析,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建立了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和“两种证书”为支撑的教学目标体系。其内涵是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群)工作需要的职业岗位技能,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学生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和从事林业生产岗位(群)工作的职业资格证书。

(二)内容体系

专职教师与行业专家和兼职老师一道,根据相关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的分析,按照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从林业生产领域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着手,构建以职业技能培养为核心、具有高职特色的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内容体系。这个体系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理论内容体系,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包括基本技能训练、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等3个部分,包含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林木种苗生产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等17个大项,每个大项又分若干项共50余项;对应课程和教学环节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森林调查技术、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技术等近20门课程的训练,以及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森林病虫害防治员等4个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的培训和开展对外技术服务、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见图1)。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则是服务于上述实践教学环节的近20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体系。

(三)保障体系

1 制订工学结合教学方案。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2001年举办高职林业技术专业起,就重视实践教学,至2004级实践教学学时数一直保持在50%左右。2005年,学院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大的修订,实施了“2+1”教学模式改革,即第一、第二学年完成课程理论教学、课程实训(含课堂实训和课程实习)和职业技能鉴定,第三学年强化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有机会则在第二和第三学年结合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见图2)。新的教学方案课堂实训合计约500学时、课程实习12周、专业综合实习10周、毕业顶岗实习28周,总实践教学时间达2000学时,占总教学学时的65%,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提供了时间保证。

2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建设好与之相对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贯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建设了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林业技术专业有得天独厚的校内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实训基地和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由生态环境实验室、生物技术应用实验室、森林经理实验室等3大综合实验室,以及教学实验林场、柳州赛特植物组培研究中心、教学苗圃和特种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组成。(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加强与社会生产的密切联系,使人才培养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学院分别与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等12个区直林场,以及广西金桂林业有限公司等5个外资林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了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接纳学生的毕业顶岗实习。

3 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建设高水平教学教师队伍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内培”和“外聘”的途径,保证了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1)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的培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双师”素质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采取“以老带新”、到教学实验林场和校外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参与科研和技术服务活动、承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任务等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目前,林业技术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30人,通过各种途径已培养了“双师”素质教师27人,占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总数的90%。(2)聘请校外指导教师。为加强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实习期间的指导工作,同时实现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视从校外企业、公司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的实习指导教师。这些校外指导教师注重将本专业、本行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新技术补充到实训当中,使实训内容更符合当前生产实际,保证了实习内容的时效性。

4 建立工学结合教学评价标准。与行业专家和兼职教师一道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建立了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在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方面,改变传统的考核评价方式,既考理论知识又考操作技能,既重视结果评价又重视过程评价,从学习和实训工作表现、作业与实训报告成绩及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成绩等方面综合评价总评成绩。

为使技能考核更具客观性、科学性

和可操作性,保证技能考核的顺利实施和实际效果,各相关课程均建立了相应的技能考核题库和量化考核标准。如“划分立地类型”的考核,要求学生在开展土壤和植被调查的基础上独立编制立地类型表,并从土壤剖面调查等4大项13小项量化评分(见表1)。

二、高职林业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最终要落在教学改革上,只有深化教学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林业技术专业探索实施了“校场一体、融入行业、工学交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表2)。

第一,深入探索课程实训有效方式。课程实训是培养高技能人才最基础、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教学环节。林业技术专业各门课程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探索课程教学的有效方式,根据实训内容的特点分别采取模拟实训、个体承包和班组承包等方式开展课程实训,有机会则结合课程实训开展对外技术服务,培养了学生过硬的专业技能及林业项目管理的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如“造林施工管护”采用班组承包方式开展实训,具体做法是在教学实习林场建立学生专业劳动基地,每年从基地中划给林业技术专业每个班一块林地,组织学生挖坑+种植一抚育,全过程责任落实到学生班,每道工序验收合格后林场付给相应的劳务报酬。实训指导教师由任课教师和林场技术人员组成,责任是设计造林施工管护方案、加强造林施工管护过程的指导和检查,并按考核标准验收造林成果和评定学生成绩。

第二,广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目前,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林业技术专业开展的职业技能鉴定工种主要是林木种苗工、造林(更新)工、抚育采伐工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员,其内容涵盖了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两大模块,是对森林培育和林业有害生物控制模块教学的巩固和深化。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既培养了学生过硬的职业岗位能力,又使学生获取了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扎实抓好专业综合实训。为强化课程之间的链接,将“课程技能”上升为“专业技能”,使学生顶岗实习阶段能直接上岗,在第三学年学生离校顶岗实习前安排10周的专业综合实训。综合实训项目的选择,一是考虑林业生产实际需求“旺盛”的项目;二是考虑综合性强的项目;三是考虑“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四是考虑不与技术服务项目重复。为确保专业综合实训的效果,要注意三点:一是选派技能过硬的教师分工负责不同项目的指导工作;二是分管实训的系领导要认真审核专业综合实训方案,并加强实训项目和带队教师间的统筹协调;三是加强实训的考核工作,对质量高标准要求。

第四,精心组织技术服务。开展技术服务是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又一重要形式。近年来,广西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验收、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生态公益林效益评估等生产任务很多,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力量。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发挥专业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结合相应课程的课程实训或专业综合实训积极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据统计,近3年来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开展对外技术服务项目达40多项,合同金额达1500多万元。通过开展对外技术服务,既培养锻炼了学生的综合技能,又培养了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确保项目完成的质量,应注意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每个小组选派1位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带领,并负责对学生进行管理和工作考核;二是对参与对外技术服务的师生开展培训和试点,经考核合格后再全面铺开;三是在内业资料整理阶段层层审核把关。

第五,认真安排顶岗实习。为使人才培养实现与生产实际的“零距离”对接,专业综合实训结束后安排28周的顶岗实习,即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和其他林业企事业单位“跟班实习”,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培训,使学生在“准工作岗位”上带薪实践锻炼,熟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生产流程和相关岗位(群)的工作要求,掌握岗位操作技能,缩短教学与生产的差距。为真正达到顶岗实习的目的,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三个方面做好组织安排:一是千方百计安排学生到对口业务单位和部门实习;二是在实习单位聘请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三是派出巡回指导教师关心、指导学生,协调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高职林业技术专业通过建立工学结合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完善“校场一体、工学交融”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项目管理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学生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职业技能,积累了有用的社会经验,增强了对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得到提升。

责编:黎原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认同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而作为信息技术教育成败的关键——信息技术教师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背景下,有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已逐渐兴起。然而,由于特殊的文化背景和复杂的学校环境,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始终举步维艰。以往的研究已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以及专业发展的培训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如有研究者从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新课程改革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结构的要求[1];也有研究者通过对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提出校本培训是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2];近年来,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边缘化生存状态[3]以及职业倦怠[4]等问题。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看出,如何促进教师的自我与专业发展,特别是“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理念已成为研究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然理路,“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要求关注教师个体的情绪以及感受。因此,本文拟从专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国内也有学者将其译为“职业认同”,但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分析,笔者认为表述为专业认同较为合适)的视角切入,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做初步的探讨。

一 现实关照: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堪忧

随着国家对教师教育的重视,我国教师的专业地位以及专业化水平已有大幅提高。然而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群体,其专业发展却不容乐观。

1 从教师专业背景看,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来源多样,结构复杂

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来源十分复杂,学科基础参差不齐,这已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信息技术教师学科来源涉及教育技术学、计算机教育等专业,甚至还有物理、数学等专业,而且还有信息技术教师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的情况。信息技术教师复杂的学科背景致使其知识水平、专业技能以及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相差甚远,而且教师队伍中学历层次也是高低不一,因此传统整齐划一的培训模式难以解决这一问题。

2 从专业发展的环境看,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生存与发展环境不甚理想

虽然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受传统势力和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校的职业生存与发展环境依然不甚理想,具体表现在薪酬待遇及专业地位较低,职业晋升机会少,工作中多重角色的冲突等。在这种缺乏重视和激励的职业生存环境中,即便偶尔有培训与提高的机会,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很难获得实质、持续的专业发展。

3 从专业发展的主体看,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感较低,职业倦怠感严重

信息技术教师是其专业发展的主体,其自身的意识和情意认同对其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其职业以及自身角色的认同感并不强,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不感兴趣,工作中也很难体会到成就感。有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存在职业倦怠,尤其表现在低成就感上。[5]

4 从专业发展的途径看,研究者和实践者不约而同地重视信息技术教师外在行为的改变和专业能力的提高,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因素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教师专业化水平多是从学生的角度和复杂的标准来衡量的,教师专业发展多是以社会的要求和学生的发展为基点来考虑教师角色的转换和知识重构的,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尤为如此,不少专家学者在不同场合提出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应如何改进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如何实施培训来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水平等等,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结构和培训策略的讨论上,对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因素缺乏分析,实践中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意识、自我认同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在专业发展的途径方面,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模式非常重视教师外在行为的改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寄希望于通过硬件环境的改善、教师培训、专家指导、案例观摩等外在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希望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塑造”合格或优秀的教师,即便是强调教师的反思,也带有强烈的机械主义色彩,试图教会教师如何反思,怎样反思等。

综上所述,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然而,这一切问题又都离不开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的意识和内在的发展。要使当前信息技术教师得到持续的发展,必然要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尤其是“专业认同”。

二 专业认同: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1 教师专业认同的含义与特点

何谓教师专业认同?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纽曼(Newman)认为,教师专业认同结合在教师的个人认同之中,下面的几个问题可以说明教师的专业认同: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对教学的信念是什么?在我的课堂中,我要和学生做什么?在学生和家长的眼中,我是怎样的老师?[6]结合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本文认同谈儒强关于教师专业认同的定义[7]:教师对其个人和专业两方面关系整合的专业发展过程与专业自我形成过程,并且他还认为专业认同问题可谓“专业化”的中心问题之一,也是衡量一个职业专业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教师专业认同实际上也是教师基于实践体验对从事的专业活动以及自身角色所具有的意义的整体看法。具体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教师专业认同则是指信息技术教师对所从事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改善目前的状况以及寻求自我的发展。

从以上含义可以看出,教师的专业认同内涵丰富,包含多个层面的认同。有研究者将专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和持续三个子维度。[8]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亦可以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是一种认知性专业认同,表现为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活动的了解,比如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理解,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认识与反思,这是产生其专业认同的基础,也是其专业发展的基础;其次是情感性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心理的情感愉悦和需要的满足程度,表现为信息技术教师愿意积极投入信息技术教育工作,愿意以积极的态度和主动的行为去迎接各种挑战并不断发展自我;再次是持续性的专业认同,是教师积极行为以及愉悦满足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而非一时冲动,表现为在实践中不会因为一时的困境或难题而退缩,亦坚持一贯的积极态度和主动行为,从而形成持续性的专业认同,寻求持续性的专业发展。

根据认同所具有的特点,结合教师专业的特殊性,我国学者李彦花认为教师专业认同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自觉性,教师个体积极主动地在教育教学专业实践中感知、理解自己身为教师的概念、意象,在自己思想意识层面逐步形成的有关“作为一个教师,我到底是谁”、“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老师”等问题的回答;建构性,从教师专业认同形成过程看,它是在外部社会制度所规定的和教师个人所理解接受的双重碰撞下逐渐形成和建构的;动态性,教师的专业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环境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内涵和特征。[9]

2 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传统的教师教育非常关注教师在行为和能力层面的改变,希望通过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使教师形成预期的角色,然而对于教师内在的发展,尤其是对教师专业认同较少关注。[10]专业认同作为对自身以及专业的认知和态度,对教师专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对当前面临多重困境的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而言,意义尤为重要。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外因是通过内因而作用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加速和减缓事物的发展进程。教师专业发展也不能违背这一原理。在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其自身的认识、意识和需要至关重要,它们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因,决定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存在与延续。教师专业认同反映了教师对其专业价值内化的过程,也反映了教师自我专业意识的形成与改变。以往的经验显示,专业认同感强的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种培训来,在实际工作中也能积极地应对各种困境,寻求自我发展之路,而专业认同感弱的教师只会被动地接受培训的知识,甚至还会出现培训中不认真,玩游戏等现象,在工作中也是敷衍了事,勉强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传统的培训和被动的传授只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外在手段,而如何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建构起积极合理的专业认同则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不断调整自我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并采取积极的行为应对各种挑战的内因,积极合理的专业认同能使信息技术教师以超前的眼光正确看待当前的困境,在当前这个特殊时期正确理解自己的价值并建构起一定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当前形势下,专业认同才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其实现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而且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师群体不同于一般的中小学教师,最显著的优势就是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他们在信息素养方面表现出来的强意识、高能力为实现其自我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们能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专业知识,有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现实中,我们也能感觉到,更多时候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是能力和水平问题,而是他们的态度和情感。因此对他们来说,专业发展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情意问题,而情意的首要问题是专业认同。只要他们有足够的专业认同感,辅以他们独特的专业优势,其专业发展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3 专业认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关于专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已有不少学者提到过。如我国学者魏淑华等人曾提到,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密切,教师专业认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师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的强弱与教师专业认同的高低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行为的数量与教师专业认同程度的高低有关。[11]结合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困境,笔者认为,专业认同对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专业认同呼应了“教师本位”的专业发展观,弥补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的不足

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素养的解析和培训策略的设计上,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信息技术教师的情意因素。现实中,人们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关注也不够,以至于信息技术教师逐渐成为学校中的“边缘人物”。而专业认同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它反映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体状态和心理过程,是其主动谋求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能从心理上解决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问题。对专业认同的关注也就是对信息技术教师个体的重视,体现了对信息技术教师情绪和感受的关照,突出了“教师本位”专业发展观的主体性原则。

(2)专业认同关注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12]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或)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13]专业认同并非纯粹主观意念,并不凌驾于实践之上,而是基于个体的实践体验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因此,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体验对于专业认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们知道,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比较晚,部分地区直到近两年才开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有大部分教师还是青年教师(年龄在40岁以下),虽然他们的理论观念比较新,技术能力也比较强,但教学实践经验相对其它学科教师而言要缺乏,加之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的不成熟,教师对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认识与理解也极有可能产生较大的偏差,因此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实践性知识成为其专业发展的一块短板。从这一点看,专业认同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对其专业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3)专业认同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理解和反思的过程,这些理解和反思对于信息技术教师走“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道路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教师即研究者”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反思能够促进“研究者”意识的变化、洞察力的提高、思维能力和智慧的增强等等,它为“教师即研究者”的实现提供了很好的思维取向。前文提到,专业认同是教师对“我的教学有何意义?”、“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我的课堂教学对学生和自身有何价值?”等问题的回答,是教师不断理解和反思的体现,而这些反思能解决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不足的问题,并且对超越经验型教师、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 追根溯源: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面临的内外困境

在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对自身以及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较低,没有信心也没有动力去主动参与其专业发展活动。根据笔者的访谈与调查,在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他们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校不被重视,是学校的边缘人物,在学校的职业地位不高;而且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埋怨待遇低,任务繁重,有些原不属于份内的事情也要他们完成;另外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大多是“混日子”、“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自己没有提出明确的发展要求,甚至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还有“有条件了就不当信息技术教师”的想法。可见当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问题极为严峻,也十分紧迫。

有研究认为,教师的职业认同,既受到教师的个体特征因素如性别、年龄、教龄、所教学科领域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的传记性因素如先前做学生的经验、重要他人、重要事件和教学经验的影响,还受到教学环境如课堂环境、学校文化与领导、学生和教育争论等的影响。[14]然而,对信息技术教师而言,影响其专业认同危机的主要因素可以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外部因素。一方面,学校都在围绕着“中考”、“高考”这个轴心转,由于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还只有试点地区才被纳入会考,而与高考并无关系,而在某些地区甚至只是为了应付上级要求的教学计划而开设的一门无关紧要的课程,学生也只是把信息技术课当成“游戏”、“放松”的课程。学校领导以及周围同事总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只是副课,一遇“非常时期”,信息技术课就得为传统的主课让路,因此,在这种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地位自然上不去,直接影响着专业认同。另一方面,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不清。信息技术教师在中小学校往往身兼数职,在学校的教学与信息化建设中扮演着多重角色。据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反映,学校里只要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事情就要信息技术教师处理,甚至“学校每次月考的标准化答题卡数据的处理都让信息技术教师来做”(某省重点中学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如是说),这样一来,不仅给信息技术教师带来繁重的工作任务,分散了信息技术教师的精力,同时也使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地位“边缘化”。受制于这些现实因素,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自然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内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因素。在艰难的现实环境中,信息技术教师没有准确地给自己定好位,没有认清自己的角色和重要性,更多的表现出 “随波逐流”的状态。很多教师仍然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未来缺乏信心,对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的价值和地位缺乏自我的认同。信息技术教师表现出低落的情绪,不愿意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愿意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教学,久而久之,进入了一种“麻木”的状态,其专业认同感也逐渐削弱。另外,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前教育及专业实习阶段的感知与理解也是影响专业认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职前教育以及专业实习阶段是教师涉足其专业领域的最初经历,是其一生中专业发展的基础。

四 合力突围: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的关键要素

当前形势下,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程度,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帮助信息技术教师增强其专业认同,已成刻不容缓的研究问题。

1 提高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师的重视和认同

随着对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在教师专业化的进程中,教师所在的学校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教师任职学校是教师工作、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教师的专业认同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学校及同事的重视及尊重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认同。在当前的中小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是一个急切需要改善职业生存环境、渴望得到重视和发展的群体。因此,为增强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认同进而促进其专业发展,中小学校首先应尊重和满足信息技术教师的合理需求,这里包括重视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方面,不仅要努力改善其工作、生活条件,而且要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重视,应该形成一种“信息技术教师也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职业,不是学校的‘打杂工’和‘附属品’”的认识。

2 重视职前的教育以及专业实习

任何发展历程中,早期的经历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样,职前的教育以及专业实习对教师专业认同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师的职前教育是其职业生涯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在职前教育阶段所产生的感知与理解对后期的专业认同的稳定性以及坚韧品质都是极为关键的。往往,他们在职前教育或专业见习、实习中会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职业性质和价值产生初步的反映和认知,这个“第一印象”对后期的专业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增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感,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要重视职前教育以及专业实习,让准信息技术教师在职前就形成正确的专业意识和坚韧的专业品质。

3 提高教师的反思意识与专业素养

反思与提升是信息技术教师专业认同的核心词汇。通过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能不断了解和把握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问题和趋势,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和发展前景才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才能充分认识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实际意义,进而形成积极稳定的专业认同感。另外,反思也是教师走向“研究者”、“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通过反思,信息技术教师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促成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教育环境的生成。专业发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个体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师应通过反思首先明确以下问题:我的价值何在?我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我应做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工作还是做好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这些问题也是对专业认同最直接的回答。另外,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一定要从自身出发,端正工作态度,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得到自己的认同。“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首先要自我尊重;要想获得别人的认同,首先要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 赵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20-22.

[2] 李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易凌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边缘化现象探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4,(11):55-57.

[4][5] 张兵,孙淑晶.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成因分析及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8,(10):94-96.

[6][10] 翟艳,杨春芳.教师专业认同:教师教育改革的新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8,(5):33-35.

[7] 谈儒强.从情感视角看教师的专业认同[J].教育与现代化,2008,(1):51-55.

[8] 王顶明,刘永存.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调查[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8-22.

[9] 李彦花.教师专业认同与教师专业成长[J].课程•教材•教法,2009,(1):78-83.

[11]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20-23.

[12] 殷晓静,文进荣.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52-55.

[13]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104-112.

[14]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8-9.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改变了传统教育手段,对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以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为基本点,结合教学实践,从整合的目的与意义、途径与方法等方面阐述笔者的看法与思考。

关键词 信息技术;电子技术;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目的与意义

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课程,主要研究各种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应用,是后续电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然而,电子技术课程概念抽象、电路原理复杂、内容多、实践性强。传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主要通过教科书、黑板及有限的实验来传递教学信息,在承载信息种类和能力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信息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的特点,更具有可视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智能化等优势。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有效结合,融入到电子技术教学的各个层面,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消除电子技术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

利用网络资源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网络不仅为电子技术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还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有效利用网络资源,是优化电子技术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首先,对于丰富的电子技术网络资源,应将其分类整理并加以保存,建立自己的资源库。例如,可以将电子技术网络资源分为教案、题库、课件、教材分析、课程改革、竞赛辅导、生活中的电子技术等几类,并加以保存。其次,使用搜索引擎。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利用各大网站的搜索引擎查找资料。例如,教师准备给学生做一次“集成电路”的专题讲座,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集成电路”,经搜索后可以得到许多文字、图片、图像或者视频资料,经整理加工后即可进行“集成电路”的讲座。第三,利用网络交互平台进行协作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博客和播客、聊天室、BBS等形式进行交流,对各种问题进行探讨、剖析,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利用网络资源服务于教学,使用方便、灵活,可操作性强,可以革新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构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新模式。

采用多媒体课件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像、文字、声音、影像等特点,能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可以满足信息社会教育的需要,是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电子技术教学,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主要作用有:第一,能激发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中的图像、文字、声音等能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进行多维度的刺激,能把电子技术的许多现象形象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第二,采用多媒体课件能突破教学难点,电子技术的许多概念和原理是比较抽象的,有些现象无法用传统的实验演示,学生对这些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但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如在讲解结型场效应管这节课时,其教学难点就是“结型场效应管的工作原理”,以往在讲到结型场效应管工作过程时,由于其内部结构抽象,学生感到困惑,现在通过多媒体动画形象地展示结型场效应管内工作过程,分析过程让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教学难点;第三,采用多媒体课件能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如载流子的形成,用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演示载流子形成的过程,但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就可以使学生很清楚地看到载流子运动,了解载流子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但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应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结合传统教学方式,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应用仿真技术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在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中,为了验证某些电路的功能,通常的方法是,焊接一块试验板或在面包板上搭接电路,使用电子测量仪器来进行测试,最后分析得出电路特性。这样做既耗时、费力,又浪费材料。用实际电路进行操作演示,若演示结果有误,就得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排查故障,教师常常为解决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困扰而大伤脑筋。此外,用实际电路进行操作演示,不易控制各种参数,也不方便调换元器件。最后,还受仪器、仪表等硬件的制约,测量精度差。随着仿真技术的发展,在电子技术课程中应用仿真技术,直接在计算机上构建电路,可以非常直观地进行演示操作,既避免了复杂繁琐的理论计算,又可模拟演示实验,还可克服仪表读数的不精确,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建设精品课程网整合电子技术课程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建设电子技术精品课程网,是将优秀的教学资源、教学改革新成果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精品课程网站应该设有课程简介、师资队伍、教学大纲、教学资源、实验教学、网上教学及网上交流等模块。精品课程网的建设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站上的资源,进行学习讨论、网络答疑、解题指导及在线测试等。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问题与反思

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电子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作为电子技术教师,不被时代所淘汰,就必须要加强学习。一方面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关注电子技术的发展动态。主动利用信息技术把自己对电子技术教学的思想、设计等呈现出来。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更新观念,拓宽视野,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需要将传统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多媒体,并且用多媒体技术替代了其他经典的教学手段,把教学环节、教学内容等全部用多媒体手段来再现,鼠标代替粉笔,屏幕演示代替教材,课堂上看似生动形象,但学生获得的知识、能力却很少。其实,在教学中如果能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会收到更理想的效果。比如,在使用多媒体的同时,一些重要的框架式的知识点,教师若能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它不仅能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而且还能提高学生记忆。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建构适应学生发展、适应未来需要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模拟不能完全代替实物演示或学生实验

电子技术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过程体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态度和精神。信息技术模拟实验是虚拟的,缺乏真实感和说服力,也缺乏实物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如“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这个演示实验,实验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当二极管两端加正向电压时,二极管导通,灯泡发光,但当其两端加反向电压时,灯泡就不亮,这时就会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探讨二极管的性能。尽管相关的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做得有声有色,我们也不该采用。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不断进步,教学模式随之发生质的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是广阔的研究领域,而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教学实践表明,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少杰.多媒体课件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甘肃教育,2009(16):17.

[2]吴青萍.Multisim 2001在电子类专业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3):39-41.

[3]夏云周.高职机械制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双楼中等专业学校)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二十一世纪作为知识经济的时代,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显然是不可忽略的,企业想要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竞争力。而在很多企业内虽然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多投资,却完全得不到效果,从企业的内部因素来说,多是由于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不协调造成的,那么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下对技术创新具有哪些影响呢?

关键词:企业 技术管理 技术能力 协同 技术创新

知识经济的时代来临,企业在生存和发展上更是要依靠于人才的储备,来完成技术的创新,因为技术创新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是保证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当前形势下,很多企业虽然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对企业带来的效益,而且为了企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来促成技术创新,但总的来看有的企业并没有在技术创新上得到与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相匹配的利润回报,总的来看,这是存在有多方面原因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但是我们今天从企业自身出发,从企业内部出发试图分析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在技术创新无法满足与企业投入相匹配的技术回报时,从企业内部出发,一般是由于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所导致的,一般来说,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仅仅重视技术管理或者技术能力单方面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或者将两方面做区别的考虑,却不曾考虑到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下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因此造成的企业技术创新入不敷出的局面。

1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要素

1.1 企业技术管理要素

企业的技术管理,总的来说,就是企业对其技术创新中所有基本的各类资源的管理,其中包括对人员、设备、时间、材料以及资金等要素。具体来说在企业的技术管理中,分为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部分,其中技术的资源管理中是对于企业技术资金、企业技术的设备、企业人力资源以及企业技术信息的管理;而技术的质量管理是对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时制定的保证技术质量合格与否的方针、政策等,其中还包含有对技术标准化的管理、技术风险的管理以及技术的成果的管理;最后是技术的组织管理,企业在技术上的组织管理是依托于企业自身部门设置,明确各部门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保证组织内成员团结合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对于组织的管理。

1.2 企业技术能力要素

企业技术能力是从企业中各角色的能力出发,来完成对企业技术的创新,主要构成包括,人员的能力、信息的能力、设备的能力以及组织的能力这四方面的要素共同构成,在人员的能力方面,分为科技人员与高级技工,人员数量、员工在年龄层次的构成以及员工在知识层次上的构成;信息的能力的衡量是依靠于信息网络的发达程度、技术相关档案的数量以及技术相关档案能否满足技术创新需求共同衡量的;设备的能力是包含有设备完好状态和国际前沿研究设备的数量来决定的;最后是企业技术能力中的组织的能力,它是通过技术研发的经费和技术储配的情况来共同决定的。

2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

2.1 企业技术管理对技术能力的作用

企业在技术创新上,企业的技术能力不能够直接的将技术转化为创新后的成果,这时就需要企业的技术管理来将企业技术进行催化,使之成为技术创新进而完成企业技术的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增长。简单来说,企业的技术管理是在企业技术能力的作用之下进而提升技术创新绩效的,而技术能力是不能直截了当的转化成为技术创新后的成果,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要加强技术管理手段,技术管理手段可以有效的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还可以有效的帮助技术创新的成功,将技术创新后的成果强有力的转化为企业经营的绩效,保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2 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

前文可知,企业的技术管理对于技术能力是催化促进的作用,所以企业技术能力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假若没有了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所以企业的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前提要求,只有一个企业拥有一定的技术能力,才需要技术管理来帮助企业的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为企业谋取绩效。本质上来讲,企业技术管理就是对企业技术能力的管理,通过对企业技术的挑选、吸收、运用和改进创新完成对技术能力的管理,所以说,在企业技术能力对技术管理的作用上,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管理的基本条件,没有技术能力,就不存在技术管理,更不存在对企业技术创新成果为企业带来绩效。

2.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相互作用

在分析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之间分别对各自的关系的作用后,我们可以知道企业想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获得更多的绩效,需要在自身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正确地处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关系,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部分,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可以说是一种相互的耦合性的关系,而在企业的技术创新中要努力扩大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耦合程度,这样才可以有效的提升企业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的绩效。而且在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耦合度上也存在有一个度,也就是两者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各自占有的比例要保持在一个科学的比例内,防止两者中任一部分突破比例发展也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3 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在企业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协同下,对技术创新作用的体现具体上是通过企业技术管理要素同技术能力要素两者中的具体要素的协同共同构建下对技术创新产生的作用,具体表现在日常企业项目和技术开发中的作用,如:

3.1 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立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企业建立在一定的技术能力前提上,需要将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用以提升企业绩效,而技术能力的转化离不开技术管理的催化促进作用,所以企业要在深刻理解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的前提下,建构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体系,帮助企业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的成果,进而加强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而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关键是拥有技术能力的人员,所以,人才依旧是企业发展的战略性关键,在技术管理体系中加入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机制,保证企业持续的技术能力,也正是企业技术管理的立足之本。

3.2 对于企业整体上来说,技术管理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应用无非是源于市场竞争下对技术经济的变革,所以相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技术管理应该更多的表现在企业技术管理机制的革新上,包括对技术管理中技术的资源管理、技术的质量管理以及技术的组织管理这三方面的不断的创新,为企业中技术能力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提供更多的机会,才能够为更多的技术人才提供开明的、开放的技术创新机遇,保证个人能够实现自身需求的同时,完成对企业绩效的提升。

3.3 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所在,是企业的技术能力,而技术能力又是技术管理的前提,所以在三者中,保证企业完成技术创新,有效提升企业绩效的关键还是企业的技术能力,所以企业在建构完善的、科学的、合理的技术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保证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技术管理是相匹配的,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中注重对人才的吸收和培养,并且为人才提供适度的空间,保证创造性的思维得以实现。

4 总结

在未来的市场经济中,企业的发展依靠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而技术创新的成果又依赖于企业技术管理和技术能力的协同作用,作为根本存在的技术能力还是依靠人才这一时代下的关键性要素,所以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完成绩效的提升,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的关键还是人才的储备。

参考文献:

[1]张唤娣.基于NKC模型的技术管理与技术能力协同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2]陈力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演进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2.

[3]刘炜.基于企业技术能力演化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4]付敬.企业共性技术创新、吸收能力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

[5]丁学智.企业技术能力成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1.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农机推广环节必不可少。农机推广可以有效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阶段农机推广工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改进。本文对农机技术推广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引言

基层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与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十四五”规划就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基层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打造更专业的农业发展团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真正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增效、落实乡村振兴发展中资源节约与环境和谐发展等提出了建议和要求。基于此,进一步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优化基层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力度,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更多动力,成为我国高山丘陵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迫切任务。

1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机推广工作中的作用

互联网信息技术在农业中构建专业数据库,社会农业的有效扩展,通过扩大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能够有效地建立专业数据库,主要控制某一地区农业的使用和基本信息,使农业能够定期管理和维护,有助于提高农业设施扩大的有效性,促进农业信息发展。

2基层农机管理与技术推广现状

2.1基层农机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基层农机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农机深入基层中,没有设定专门的管理单位。虽然部分地区设置了专门的基层农机管理机构,但是对于农机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甚至管理人员身兼数职,再加上相关管理体系不完善,很多农机管理措施都停留在表面,基层农机存在很多管理隐患。农机技术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不及时、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等原因,限制了基层农机管理水平的提高与技术的有效推广。

2.2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水平有待提高

当下农业机械发展,主要应用对象以平原与浅丘地区为主,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改变了农业生产模式,但是却存在局限性,针对高山山地条件的农业机械研究较少。虽然目前市面上小型农机类型、品种较多,但是整体适用性不强,不能适应山地丘陵等作业条件较差的耕种区域。虽然平坝地区频繁使用农机设备,但是设备出现问题概率较高,不仅影响到农机的正常应用,而且还会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及技术推广。整体来讲,农业机械更新换代水平有待提高。

3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发展中的具体应用

3.1构建农业物联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互联时代即将来临,借助多种传感器设备,可以构建连接人们的庞大网络。农产品网络还在建设过程中利用各种数据采集设备,收集农业生产中照明、温度、湿度、肥胖等方面的数据,并根据科学分析,制作一系列信息图表,帮助管理农业生产,推进以信息工具为基础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利用农产品信息技术网络可以大大提高农业产业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减少农民的工作内容,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结构调整。

3.2科学灌溉施肥系统

防水是农业作物生长的最直接因素,水质管理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并允许利用信息技术建立自动化灌溉系统,与传感器、控制器和灌溉网络相结合,使人们能够快速简便地确定土壤含水量,并在达到一定阈值时由中央处理器自动灌溉。同时,信息检测系统检测土壤养分,补充了农业作物的需求,允许准确施肥。

3.3农机监控技术

農业管理是指农业利用的质量和效率,利用信息技术实时监测农业运作,远程管理和控制数据收集分析,确保农业安全高效地运作。与此同时,监控设备允许将监控画面转发给监控中心,及时控制农业设备的存储环境,避免损坏、火灾、盗窃等,并能够利用定位系统实时跟踪农机的准确位置,实现统一规划管理,最大限度地扩大与农机的合作。

4现代农机推广工作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制定相关策略

4.1政府采取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方面的有效投入

对于现代农具的发展来说,农机的购买和使用是农业发展的重要问题,确保农机的现代化和协调,提高农机使用的效果和质量,为农业现代化奠定重要基础。在农业机械的实际扩散方面,有关部门必须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与合作,首先了解到农业企业的采购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使政府能够采取相应的政策,调动财政和政治支持,有效地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然后在农业用地的扩散方面,使地方政府能够采取财政政策措施。

4.2增加农机的推广宣传工作,深化农民的互联网意识

农业机械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鉴于农业生产活动的悠久历史,以及大多数老年劳动力从事的工作缺乏思想和技能,地方农业部门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增加农业机械的传播和培训,提高对农业机械作用和价值的认识,从而提高农民的好奇心。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有助于社会信息的多样化、快速和便利的传播,而扩大社会信息的范围对未来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在推广农业机械时,必须扩大相应的农业教育运动,建立新的农民教育制度,提高农民的互联网意识,并根据农民的经验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职业技能和社会服务,从而促进农民机械方面的正常人。

4.3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

农业技术的传播需要一定程度的规划,只有不断发展劳动和管理制度才能推进预定目标。主管当局应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确保在农村一级具体开展工作,实现区域管理,提高农业安全使用,避免与侵权行为有关的严重安全问题。建立IT管理体系时,应着眼于农民,注重促进经济效益,促进农民的主动性和主动性。

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有效推广和应用,能够更好地助推乡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缓解农民群众的劳作强度。

参考文献

[1]肖立.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7(15):80-81.

[2]阿米娜·阿布都如苏力.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技术推广中的意义及方法[J].南方农机,2018,47(03):37-38.

[3]杨洪荣.论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01):39+142.

技术专业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文章分析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探析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教学内容,旨在为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电工技术与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 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

一、前言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教学是非电类各专业本科生必须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是学生系统的学习和掌握电工技术理论以及实验技能的关键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逐渐的被应用到众多领域中,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合理的讲述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教学内容,然后再配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以此强化学生对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掌握和理解。

二、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思想

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思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其一,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的需求分析,目前,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来说,应该以帮助学生掌握和记忆更多的电力知识为出发点,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实用技能;其二,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的内容分析,在制定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制作的过程中,应该以网络教学的知识点为基本教学单元,明确教学知识点的联系,方便学生进行随意的选择和学习;其三,教学对象的分析,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应该遵循相应的教学规律,先将各知识点根据不同的层次以及各个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构成知识点网络。然后再将所有的知识点网络添加到网络教学系统中,构成相应的学习单元,然后再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以及控制机构。绕知识点建立WEB互交界面、热键系列、导航结构、素材库等,通过这周给设计思路,能够实现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的共享性、开放性、互交性以及易维护性。

三、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教学内容

1.网络课件。网络课件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系统的自主学习型课件,其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将动画演示、例题、案例等以知识单元的形式展现在该模块中。该网络系统中时,通过相应的教学目标,准确的了解该章教学的学习要求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再通过和课程教学相配套的应用超文本语言HTML制作相应的网页式课件,将课堂中讲授的知识以及其他相关的内容加载到网络课件中,当学生进入到该网络系统中时,实现了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此外,通过交互动能,网络课件中还根据教学中的疑难点以及关键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解析,保证不同认知水平以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正确的理解和掌握网络课件中的内容。

2.网络辅导。网络辅导系统是针对学生复习课堂讲述的知识点、解答学生疑问以及监测学生自身的学习成果而设计的,该系统中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两个方面,其中包含了20个学习单元,并且每一个单元中都包含了该单元的学习目标、学习难点、学习重点、学习方法、例题练习、问题解析等内容,该辅助系统中涉及的内容全部都是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教学中多年的学习重点与教学难点,通过总结各方面的经验与知识点,对相应的难点以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析方法,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学习,进一步的強化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

3.课件点播。在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系统中,在可能网络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摄制的教师江河的电子教案、音频信息、视频信息等转化成同步的视频课件,然后将这些课件传输到网络中,学生们通过登录该网络系统,就能够点播相应的课件,这种供学生随时点播的网络课件,使学生如同在教室中聆听教师的教诲,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4.模拟实验。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模拟实验,是通过借助计算机技术模拟软件,以一种模拟的空间来模拟现实中的实验环境,通过在网络环境中演示实验的整个过程,能够紧紧的抓住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学习实验的兴趣,并且在演示的过程中将试验的理论、概念、重点以及难点等都标注出来,方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实验教学的所有内容,这种模拟实验能够定量的分析电力以及系统的性能,加深学生对相关实验内容的理解。

5.在线检测。在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中,还设置有在线自测题库,通过ASP技术管理相应的测试题库,该测试题库中包含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所有教学内容,测试题目的难度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部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测试题目,ASP技术能够根据学生选择的项目,实现对测试题目的快速组合,并且其还具有自动批阅以及分析问题的功能,当测试结束后,该系统能够自动的将试题的测试结果,其中包含测试的时间、试题的正确率、答题率以及测试的最终结果,然后将正确的答案以及答案的解析提供给学生,帮助学生加深对测试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网络教学系统是为了辅助课堂教学而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对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因此,在进行电子技术与电工技术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时,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的所有教学内容都涵盖到该网络教学系统中,以此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香婷,刘涛,徐瑞东,张晓春.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2(30);62-64.

[2]张晓春.电工学综合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0(2);139-140.

[3]孙宏国,吕曙东,周云龙等.工电子实验技术教材的建设与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5);115-116.

上一篇:高新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酒店财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