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

2023-09-23

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辩证法内涵。

“事实”和“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在“事实”的基础上求“是”之所以是必要的,是因为“事实”和“是”是有差别的,对立的,因了解的“事实”仅是个现象,还没有达到对事物的完整认识,只有通过“求”(研究)才能把握“是”,解决本质问题,从而完成认识的任务。大量的科学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似乎在围绕着我们转,“地心说”与人们的这种日常看法基本一致,但是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表明,不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绕着太阳转,“日心说”才是正确的结论。另一方面,在“实事”的基础上“求是”之所以是可能的,是因为“实事”与“是”是互相联系的、统一的。任何“实事”中都包含着“是”,任何“是”都要通过“实事”表现出来。

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为了求“是”就要去认识事物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要去探求和把握事物的本质,而要准确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全面研究事物的各种矛盾,和矛盾的各个方面,就要对“事实”的了解要力求全面。

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最集中的中国化表述,始终坚持事实求是思想路线,才能坚持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最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际的相统一,也就是“事实”与“是”的相统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共产党人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这个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如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方式,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等都是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寻求到的符合当时革命规律的方法,最终取得了革命的成功。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毛泽东同志一贯倡导并坚持的思想路线和最根本的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准则,是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文化大革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一些人的主观人为想法,不是建立在客观需要之上的,它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来的社会实际证明,“文化大革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克服了种种压力,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潮,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使一些人从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僵化半僵化状态中解放出来,使思想认识重新跟上了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实现了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在这一思维的指导下,邓小平同志看到了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成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现阶段主要矛盾得到正确解决的必然结果。要达到这一结果,还必须全面研究和正确解决与主要矛盾相联系的各种次要矛盾,诸如经济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党内的腐败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矛盾等等,要发现解决这一系列矛盾的正确方法,就要在认识和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维工作原则。

由于客观事物在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着,我们在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发现原有的一些思想认识已不完全符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状况,有的影响了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在此重要历史发展时刻,江泽民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鲜明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赋予了党的先进性以鲜明的时代内涵,进而促进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取得了世界属目的巨大成就。

随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中国的快速发展又前行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资源人均占有量较少的国家,从中国的快速发展来看,走的基本上是一条粗放式发展的路子,其发展动能突出表现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而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难以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前进的,中国究竟应该“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前,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经过长期的对我国现实情况的研究和思考,在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又一次体现,这一思想是根据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实践,十分鲜明的回答了现在的中国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据统计,200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10%,对国际贸易增长贡献率超过12%,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约8%,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的比重由1978年的1%上升到2007年的5%,这些都充分表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思想理论创新的力量源泉,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新的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

三、我们日常工作中,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工作方针,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

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何为底线思维

“底线”本意是指“篮球、羽毛球、足球等运动场地两边的界限”, 引申义为在社会活动范围内人们不可以逾越的纵横两边界线, 包括义务的责限界线、权利的权限界线、失败后果的认定界线等, 现在主要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对某种事态心理上能够认可或承受的最低限。

“底线思维”主要是指以“底线”为导向的一种思维心态和方法, 也就是指从最坏处打算, 争取实现最好的结果, 对各种事态风险进行全面预测和推算, 预计可能发生的最坏状况, 能够坦然接受结果并且能够敢于面对困难, 积极进取, 力争实现最好的结局。

二、新时代坚持底线思维的必要性

(一) 坚持底线思维方可正确决策

“底线思维”就是要在事发之前做出正确的决策, 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 对于提高自身作决策想问题的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把握“底线思维”就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从源头上严格把控决策的发展方向, 避免出现决策失误的情况。把握“底线思维”就是始终坚持以“底线思维”的方式开展实地调研, 确保各项决策部署正确, 不偏离方向。由于决策内容、决策环境和决策要求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因此在作出决策之前一定要多搞实地论证调研, 做到多比较、多调查、多实践、多接地气, 宁可在作出决策之前花费多一点的时间, 也不能“拍胸脯做事、拍脑袋决策、拍屁股走人”。把握“底线思维”就是要广泛听取各种意见, 广纳群言、广开言路, 做到问计于民、问计于专家, 凭借“外脑”做好法律咨询、政策咨询、风险评估和技术咨询等各项工作, 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把握“底线思维”就是要严守各项程序, 不管工作头绪多么多, 工作任务多么重, 工作数量多么大, 也不能减少议事的决策程序, 坚决按程序办事, 确保做出的决策不出问题。总之, 只有坚持底线思维, 方能确保决策正确。

(二) 坚持底线思维方可遵规守纪

领导干部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显著成绩, 离不开优良的职业道德, 这就是领导干部必须遵守而不可超越的底线。底线是一种最起码的标准、最基本的要求, 假如突破了底线, 就会导致害人、害己、害社会的不良后果。各级领导同志坚持底线思维, 就是坚守做人底线, 坚决不能损人利己;坚守挣钱底线, 坚决不能取不义之财;坚守为官底线, 坚决不能尸位素餐;坚守政治底线, 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守廉政底线, 做到两袖清风;坚守法律底线, 做到公权公用;坚守生活底线, 做到务实作风。总而言之, 领导干部只有守好各种底线, 才能走好人生每一步。

(三) 坚持底线思维方可增强本领

“底线思维”是一种可把握工作主动权的思维模式。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 各种不确定因素较多, 领导干部只有使用“底线思维”的方式, 增强工作本领, 提高决策水平和能力, 才能应对挑战, 促进发展。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 我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 给领导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 领导同志只有增强问题意识, 使用辨证思维、战略思维, 特别是运用“底线思维”, 才能有效化解改革过程中的各项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科学制定改革方案, 切实提升化解各种改革风险的能力, 使改革取得切切实实的效果和突破。

三、新时代坚持底线思维的途径

(一) 树立底线意识

新时代在处理各种问题的过程中, 应当坚持采用两点论的方式来看待问题, 坚持使用唯物主义辩证的方法, 认真思考哪些是工作中的次要矛盾, 哪些是工作中的主要矛盾;具有哪些方面的有利因素, 哪些方面的不利条件;导致破坏性质变发生的关键点和界限是什么?如何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实现未雨绸缪, 并且通过努力创造有利条件来获得更好更大的发展成果。只有如此, 才能切切实实地开展好各方面的工作, 将事业不断推向一个又一个新的高潮, 取得显著成效。

(二) 严守政治纪律

对于新时代的领导干部而言, 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守纪律、讲政治, 这是坚决不能逾越的底线。试想, 假如一个领导干部不遵守纪律、不讲政治, 那么他必定会信念不坚定, 容易迷失行动的方向。要想做到守纪律、讲政治,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遵守纪律没有特权、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执行纪律不存在例外”。作为领导干部必须严格遵守各项纪律规定, 任何人都不允许人前一套, 背后一套, 也不允许欺上瞒下,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坚决不允许有禁不止、有令不行的现象存在, 在执行和贯彻各项部署决策时坚决不能做选择、打折扣、搞变通。

(三) 坚持科学发展

很长时间以来, 我国各领域的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 股票市场上下波动明显, 不断对我国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发起挑战。对此, 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 积极吸取这些事件的深刻教训, 做到举一反三, 平衡好控风险和稳增长之间的关系, 尤其是要及时化解和防范各种风险, 紧紧守牢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除此之外, 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生态环境破坏这一突出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 领导干部要求决不能越雷池半步, 假如超越这个底线将会受到严厉惩罚。因此, 各级领导同志一定要严格遵守底线思维, 坚持发展与保护同行并重, 坚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一时经济。

(四) 注重改善民生

领导干部就应当时时刻刻以人民为重, 给人民办实事, 发展经济的目的也是为了给人民造福。需要注意的是, 改善和保障民生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 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伟大工程。因此, 各级领导同志在工作中不但要重视发展经济, 还必须重视民生的改善, 时刻秉承“突出重点、守住底线、引导舆论、完善制度”的原则, 以保障低收入人群生活为重点, 从解决看病难、上学难、养老难、住房难等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和最现实的问题抓起, 使人民群众在分享发展改革成果的同时, 过上安康、稳定的生活。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新时代, 各级领导干部可通过树立底线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改善民生等有效途径坚持底线思维, 以积极的态度迎接各项困难和挑战, 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摘要:新时代, 领导干部鼓励人们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解决问题, 所有事情都要做最坏的打算, 向最好处争取, 才可做到遇事不慌、有备无患, 切实掌控主动权。基于此, 本文从底线思维的概念入手, 在分析新时代坚持底线思维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了几条坚持底线思维的途径, 希望本文对提高新时代领导干部底线思维决策能力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时代,底线思维,必要性,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古荒.底线思维之方法论探析[J].学术研究, 2018 (11) :1-6.

[2] 周亚东.底线思维:习近平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之一[J].理论视野, 2017 (02) :23-26.

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第一,学习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需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一生信奉‚枪杆子出政权‛的毛泽东同志,摸得最少的是枪,最放不下的是书。无论是爬冰卧雪、草根果腹的长征途中,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书籍都是毛泽东同志最珍爱的‚宝贝‛。 周恩来年仅十三岁就庄重的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邓小平同志也是学习的典范。十年**期间,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60多岁的他在每天的劳动之余,读书至深夜。对这位被迫离开领导岗位的老人来说,读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寄托,更是对民族前途的苦苦探索,对国运兴衰的深刻反思。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把‚讲学习‛作为‚三讲‛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一再强调全党同志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并形成了中央政治局领导同志坚持集体学习的制度。可以说,无论是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党员,要想踏准时代的节拍,在工作中有所创新、有所创造,都离不开持之以恒的学习。不学习,就会落伍掉队;不学习,就会闭目塞听;不学习,就会贻误事业,错过发展的良机。 第二,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性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在急剧增长。20世纪中叶特别是80年代之后,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据估计,最近30年产生的知识总量,相当于过去2000年产生的知识量的总和。知识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源泉和动力。知识的力量、科技的力量,引发了世界范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安全格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和重大变化。要顺应时代潮流,就应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学习,自觉地把学习作为实现自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要求。如果不愿意学习、不注意学习,就会墨守成规、缩手缩脚,只有抓好了学习,才能对新事物、新知识了然于胸,新情况、新问题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满足工作的需要。

第三,学习是成就事业的需要。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美国当代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指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并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我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朱熹也曾作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典故大家也许都很熟悉。三国时期的东吴大将吕蒙,初不习文,后受孙权的开导发奋学习。一次,鲁肃路过吕蒙驻地,鲁肃还以老眼光看人,觉得吕蒙有勇无谋,但在酒宴上两人纵论天下事时,吕蒙不乏真知灼见,使鲁肃很受震惊,感叹道:‚我一向认为老弟只有武略,时至今日,老弟学识出众,真所谓:士别三日,刮目相看。‛我国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楷模——许振超有一段发人深省的感悟:‚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一个人可以不进大学校门,但不可以不学习,我认为,只有发奋学习都能成就事业,将来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只要发奋学习就一定能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纵观这些,无非是告诉我们:要成才,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勤奋学习,深入实际,努力吸收各种知识营养,才能在艰苦的锻炼中成才。

第四,学习是提高道德修养的需要。我国宋朝大诗人苏轼有一首流传至今的名诗:‚粗缯大布裹生涯, 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说,一个人尽管衣着不够华丽,可依然仪表堂堂,英气逼人,那都是他饱读诗书的结果。邓小平同志也曾经指出:‚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容易庸俗化。如果说要变质,那末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自古以来,凡有作为的人,都把学习作为道德修养的第一要求。诸葛亮也曾有句名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确如此,人的一生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品味人生真谛,淡化身外之物,保持道德操守,做到不义之财不取,非分之想不贪,重品行、有节操、守信用。很多事例也证明,修养高的人、懂得人生的人,是能够抵制外界种种诱惑的人,也是十分注重学习的人。我们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抵制不住诱惑,经受不起考验,关键还是他们放松了学习,对党纪国法缺乏敬畏,对礼信廉耻缺乏操守,才导致信念淡化,走向犯罪的深渊。只有注重学习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到‚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 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的深刻含义。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他之所以能够抵制住美色的诱惑,不是没有七情六欲,而是长期的学习使他明白名节对人的一生非常重要,用理智战胜了欲望。各级党员干部,也理应把学习作为修身养德的重要途径,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真正在名利面前做到失之淡然,处之泰然,始终保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优良传统,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然而,面对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知识、新信息迅猛增加,人们所要学的东西非常多,可由于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将这些知识都能够一一学会,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更多知识,提高适应能力,关键是要学习做好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提高实践的能力。具体讲,就是要强化‚三个方面‛知识的学习。

一要强化对“有字书”的学习。人的一生是学习的一生,人的差别是理论层次的差别。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的号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花大力气、下死功夫学习好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科学技术,结合实际进行钻研和理解,培养战略思维,树立世界眼光,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更好地贯彻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必须加强对新时期党的政治理论的学习研究,加强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新观念、新决策、新思路、新举措的学习研究,加强对省委、省政府重大工作部署的学习研究,加强对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和前沿知识的学习研究,不断提高政策的把握能力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都能达到领导的要求,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要强化对“无字书”的学习。人们常说:人生处处皆学问。这个‚学问‛,就是‚无字书‛的内涵和精华,任何人都只有通过长期的积累和摸索才会对此深有体会。周恩来同志也曾有过名言:‚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可在实际工作,却仍有少数同志不善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不注重向基层干部群众和身边同事的学习,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导致发展思路不宽,工作方法不多,也还存在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愿学,学不深等突出问题。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要处处向生活学习,生活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和领悟,这样,我们就会处处有收获,常常有提高。有些人文化学历并不高,却很有能力和水平,就是因为他们很善于向实践学习。

三要强化对业务知识的学习。对于各级党员干部来说,学习的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学习为了工作‛。据有关部门的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期间所学的知识,只能满足工作所需知识的10%,剩下的90%知识需要人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学习积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立足岗位实际,认真钻研业务知识,从最简单的地方学起,本着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一点一滴积累,一步一步提高。只要能力提高了,即便是从事最普通的工作,也同样大有作为。相反,若是大家业务上不熟悉,能力上提不高,现在的好岗位,不等于将来就有好发展。为了更好地做好工作,服务好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 学习要讲究方法。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对于怎么学习的问题,我国从古至今就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警言名句。如,‚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等等,这些都是历代仁人志士立志求学的座右铭,也理应成为大家孜孜以求的学习动力。尽管学习方法很有讲究,但学习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关键要做到‚三常一挤‛。

一要常坚持。俗话说:水滴石板穿,绳锯木头断,日久见功夫。学习贵在坚持,最岂一暴三寒。我国东晋时期的伟大书法家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几十年来契而不舍地刻苦练习,终于使他的书法艺术达到了超逸绝伦的高峰,被人们誉为 ‚书圣‛。王羲之练习书法很刻苦,甚至连吃饭、走路都不放过,真是到了无时无刻不在练习的地步。没有纸笔,他就在身上划写,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划破了。有时练习书法达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练字竟忘了吃饭,家人把饭送到书房,他竟不加思索地用摸摸蘸着墨吃起来,还觉得很有味道。当家人发现时,已是满嘴墨黑了。王羲之常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现在绍兴兰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庐山归宗寺等地都有被称为‚墨池‛的名胜。另外,我还想跟大家讲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明朝万历年间,崇祯皇帝决心整修万里长城。可是在整修到山海关时却遇到了难题,因为 ‚天下第一关‛匾额题字中的‚一‛字,早已脱落多时。为了补上这个‚一‛字,全国各地的名士都纷纷挥毫泼墨,却没有一个人的字能够表达‚天下第一关‛的雄风豪气。最后,竟然是山海关旁一家店小二用一块抹布写出的‚一‛字被选中。当人们好奇地问他是怎么写出这么好的字时,他回答说:‚其实,也没什么秘诀,只是在这三十多年里,每当擦桌子时,我就望着牌楼上的‘一’字,一挥一擦而已‛。总之,无论是流芳千古的‚书圣‛,还是无名小卒的店小二,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关键是他们能够持之以恒,一以贯之的坚持。从中我们也应该领悟到:‚勤奋成就天才‛的深刻内涵。

二要常记录。在学校期间老师就常跟大家讲:‚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国清代杰出的文学家浦松龄,为了收集更多的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专门在路旁开间茶棚,路人喝茶时只需讲个故事即可免费喝茶。晚上他便回家整理这些故事,终于以其毕生的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这些故事多采自这些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郭沫若对他的评价是‚写人写鬼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我也认识许多从事新闻工作者的朋友,他们身上都常带一个小本子,出差在外,遇到好句子,好标题,都不忘记录下来,日长天久,他们的文章都非常精彩。对于大家而言,也经常参加一些会议或各类培训,可认真记录的不多,听完了也就都还给了老师。其实,无论是领导的讲话也好,还是参加培训也罢,这些都是学习的很好机会,因为领导的讲话是经过深思熟虑,认真思考的,要么是传达上级领导的意图,要么是针对某项问题的提出,如果不认真听,不认真记,就可能领会不好上级的意图,就可能会出现差错,甚至延误工作。有句古话叫着‚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们在座的很多同志将来都要走上领导岗位,若是平时不注重学习,不注重积累别人的经验,到头来就很难适应工作的需要,只有平时做个有心人,多记、多想,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三要常总结。总结是提高能力的关键。大家也都经历过许多类似如年终总结、工作小结等总结活动,但大家对总结的认识却很局限性,总把这项活动简单地看成评比先进,开展表彰的过程。其实,这只是总结的一部分,总结真正的目的在于发现成绩,查找不足,明确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总结对个人的成长进步也是非常重要,它不仅可以让人们明白自己做了什么,还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如果不善于总结,就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就看不清别人的长处,就容易滋生怨言,把自己的失败归咎到别人的头上,长此以往,就会怨天尤人,不思进取。相反,一个善于总结的人,也是提高很快的人。尽管人无完人,谁都难免出现失误,关键是要‚吃一堑长一智‛, 不要在同一个问题上犯同样的错误。

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任何事物或是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一定的根源, 也可以说任何新的理论都来自于前者的经验, 而任何理论肯定都来自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实践, 正所谓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本之木。我国能够形成当今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思想, 可以说是其理论的来源深远而广泛, 丰富且深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就是由数辈人在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上不断形成并且发展过来的, 并越来越适合我国当今的发展, 也是全人类未来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渊源概括起来有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从我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养分。世界上不同的国家都有其各自的历史文化, 我国新时代的思想必定也有对我们辉煌的历史文化继承的成分。例如我们的主流传统文化中孔子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 以仁爱之心对待万事万物;还有我们熟知的孟子提出的“斧斤以时入山林”告诫我们一定要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其次,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的最直接来源也是重要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阐述了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 认为人和自然是相统一的, 并且是人连接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最后,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也是对我国各个时期的领导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理论的继承再发展。例如植树造林, 到“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再到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发展战略高度, 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时代在发展, 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同样在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不断地创新有关生态文明理论。

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生态环境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的历史进程中, 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 生态环境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的向好的方向逐步发展。中国共产党越来越能够处理好我们自身和环境的相处关系, 不断地更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论。同时, 政府也随着社会各个方面的改革的变化, 一直重视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 不断地推出新的政策措施来建设我们美好的祖国。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刚刚过去,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就十分关注我国的生态问题, 注重环境保护, 不断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政策。中国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法的认识不断加深, 处理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深化。实践“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我国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共同发展;推动绿色发展, 越来越多的地方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促进优质发展的动力。从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来看, 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文明制度的改革, 并且这一切的实际证明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四十年里, 围绕生态环境我们积极探索制度改革, 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和众多理论成果, 当今的生态环境保护可以说是赢得了很大的成功。与此同时也让广大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到了这一伟大成果,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最终受益的一方肯定还将会是我们人类自己。当然, 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和对当前生态环境的改善。但我们更要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生态的现状和在当今时代将面对的全球生态挑战。站在新的起点上, 全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我们将站在前人的成果之上, 站在新的高度, 面对新的挑战, 但我们必将会取得生态文明的胜利, 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三、新时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直以来所探讨的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含有的思想也是实现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新时期的中国生态建设将这一理论作为重中之重, 在新时期, 是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新理论成果, 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进步。

一方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始终走在路上, 所以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研究不应停止。理论上, 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系分析和认知过程的回顾, 不仅可以提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科学内涵, 而且可以为揭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提供思想的源泉。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 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他们研究的焦点。人类发展不涉及自然界,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这些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由历届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 成为中国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最终将为我国的生态文明服务。面对中国当前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紧迫的生态建设任务, 已成为中国生态思想体系的最新成果, 也是中国生态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念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中国梦的实现乃至全球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另一方面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新时期的重大社会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 我们又有了全新的需要解决的矛盾, 那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现实。那时, 人们对物质和质量文化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当人们对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财富感到满意时, 他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将越来越迫切。人们对美好和谐的生态环境的向往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生态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退化,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更加难以满足。这一矛盾已成为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做好生态污染治理的斗争。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战略。到2035年, 中国必须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美丽中国的目标基本实现”。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 我们不仅需要政府的领导, 还需要所有社会实体和全体人民的参与和支持。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项战略任务和每项基本国策, 都使党充满活力, 战斗力更强, 能够更好地带领我们取得生态治理伟大的胜利。我们从理论层面和历史层面分析和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阐明概念的内涵, 核心本质和实践方向, 最终目的是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因此,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及其正确的对策, 有利于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出更好的策略, 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总之,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最终一定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现代化国家。

最后, 新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为中国梦实现提供了发展新理念, 也推动现代化建设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不仅开启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也为世界上其他国家, 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为全球共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有利于促进改善全球的环境问题, 与偶利于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

摘要:自古以来人和自然界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并且各个时期的人类也十分关注这个问题。无论是中国古代数位先哲有关于人和自然的讨论, 还是马克思主义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更或者近代以来我国各届领导集体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些都表明着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那就是在新时代, 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西安同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86)

【摘要】本文以企业多元化,改制企业为重点研究对象,以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系统创新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尤其是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三方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协同作战,才能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关键词】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协同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进程的加快,一大批国有企业转换所有制体制,资本结构,以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迎来了企业发展的新机遇。而企业改制以后,面对新的市场和环境,如何“重新”统一员工思想,团结力量,不断培育企业核心优势,实现企业较快的发展,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提出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会的战略,正是解决当代中国诸多问题尤其是企业的一项“治标性”措施,创新正成为各企业永恒的主题。而系统创新作为一项创新的组织管理技术, 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一、系统创新在企业经营的可能性

系统创新作为一项创新的组织管理技术,是对组成系统的诸要素、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结构、系统流程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动态的、全面地组织的过程,以促进系统整体功能不断升级优化。企业只有不断的探索和创新才能保持持续发展,保持企业常青。系统创新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子系统(也有学者认为是六个系统,本文把其中最重要的三项作以分析)。

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生命的源泉,一次新的技术的创新将赋予企业一轮新的生命,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等内容。通过技术创新,能改善企业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进步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2、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就是创建适应环境变化与生产力发展的新组织形式的活动。组织创新最核心的意义是企业资源的重组。包括组织制度、结构、流程、治理等方面。即引进很多新的组织因素,进行一些内部结构的调整,以形成较为完整的企业功能,是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横向联合,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优化。通过适时的组织创新,使企业组织结构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3、市场创新

通过新的市场要素的引进以求开拓、占领新的市场,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着眼于开拓新领域,创造新需求。市场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出发点和回结点,企业的各种创新,都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最后的落脚点,企业创新的效果也必须由市场来检验。同时,市场创新应该辅助有营销创新。

二、系统创新各子系统的相互促进作用

1、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

企业没有技术创新就没有新产品,也就没有市场创新。产品创新通过开发新产品,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开拓新的市场。而向市场推出具有新属性的产品和服务是市场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经营是占据市场和实现市场价值的重要环节,市场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关键。企业经营要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两大问题,具体来说:一是要掌握市场需求,不但要掌握现实的需求,更要捕捉潜在的需求,做到洞察先机,这是经营创新的要点之一;二是要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更要研究如何能动

- 1 -

地影响市场需求,这是经营创新的要点之一;三是要解剖自己、解剖竞争对手,发现对手优势和劣势,做到知已知彼才能制定有效的措施参与竞争,这就要求市场与技术有机结合。但现实中,企业往往人为地将管理、经营和技术分割开来,有人搞管理,有人搞经营,有人搞技术,人马都齐全就是拢不到一块,形成不了合力。 所以市场创新要求我们先研究市场,以市场为导向,市场今天要什么现在就做什么,市场明天要什么现在就储备什么。可见,市场创新不仅仅是市场经营模式的转变,还要将先进的技术与先进的市场创新结合起来。

2.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

国有企业在转型期的改制后,必将带来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相应的职工与企业的关系也要发生重大的转变。根据新的变化给员工的心理与行为带来的冲击去重塑新的战略目标、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来有效运作,从而实现与环境的适应,打造组织实力,赢得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过程要求并推动与之相适应的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创新。创新是具有特殊性质与规律的活动,对于组织的性质、结构、功能、机制等有着特定的要求。相当数目的组织创新源于技术创新产生的新要求。在进行组织创新的同时还必须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股东关系,二是劳动关系。一方面,国企体制改革以后,有些或全部职工就会持有公司股份——成为股东,即职工和企业是股东关系,作为股东的职工享受一定的权利和义务,比过去那种虚位的国有企业主人更实在,这种关系处理得好就会给职工带来无穷的动力,毕竟企业的成功与失败与自己身家性命相关联,而处理不好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以至伤害职工积极性。所以树立起企业是职工自己的“家”,“我当家”的思想就显的尤为重要了。这样为了赢得市场,适应生存而打出的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的“组合拳”才能发挥效用,使得公司发展渐渐走上正轨。

3、市场创新与组织创新

企业组织具有自适应性。组织是一切行动的根基,组织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与承担不同的任务,它要不断地调整与创新。成功的市场经营战略必须有成功的组织创新作为保障体系,市场诱发下的组织创新主要是为实现企业经营战略和市场目标的组织保证。近年来根据市场变化引起的企业管理新变化,如企业流程再造,产品价值链、服务链的再造,以及竞争规则的创新,无不体现着市场创新对组织创新的要求,也反映了组织创新对市场创新的支撑作用。

三、发挥协同创新作用,促进企业发展

一般来说,核心能力不一定等于核心竞争力,核心能力只有经历系统创新后才可能转化为核心竞争力。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系统的成功取决于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爱因斯坦说:“你不能用提出问题的方式解决那个问题”。这就暗示在单项创新上有优势的企业,如果缺乏系统创新,不一定有竞争力。企业创新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此系统中,单一要素或部分要素的创新离不开整体,否则,这种创新要么没有意义,要么就进行不下去。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说:“一个元素在系统内部的行为不同与它在孤立状态中的行为。你不能从各个孤立部分概括出整体的行为;为了理解各个部分的行为,你必须把各种从属系统和它们的上级系统之间的关系考虑进往” 。组织创新是企业所有创新活动的保证,技术创新是整个创新活动的核心,是组织创新的诱因,市场创新的保证与动力基础;市场创新是技术创新的目的与外在推动力,同时也是组织创新的诱因。因此,要打破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组织创新之间相对封闭与隔绝的状态,必须根据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把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三者的有机协调与组合是企业取得终极竞争上风的关键。例如:企业在产业突变期,产业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产业创新的回报也是很丰厚的,不创新即死亡也是千真万确的。要突破已有产业结构的约束,应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或组合创新来改变产业结构或创造全新产业从而获取竞争优势。

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的实践活动时,必须以企业总体战略为龙头而展开,使各活动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有利于整体的发展与功能完善,而不是彼此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抵消。为了实现企业创新目标,提升市场竞争力与生命力,以市场创新为总的指导思想,视三者为一整体,发挥三者之间的协同作用,搞好组织创新为技术创新搭建良好的平台。

最后,特别就创新意识和观念问题再做阐述。 “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因此,包括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营销人员等的企业员工在内的文化创新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适应变革的内外环境,甚至主动变革,培育创新意识,建立崇尚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改制企业,要特别注意是改变员工的陈旧思想观念,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饭大家吃而无饭大家饿的观念必须废除,牢固树立创新意识与观念,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建积极向上和充满活力的工作氛围,汲取员工源源不断的创新意识,以创新促企业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 柳卸林.技术创.北京:出版社,1993.

[3]傅家骥 .技术创新——中国企业发展之路. 北京:企业治理出版社,1992.

坚持对创业的重要性范文第6篇

大家都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如果你不珍惜你的生命,让生命之花凋零,你永远不会有第二次生命。但即使这样,依然有人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其中离我们小学生最近的就是乘坐摩的和黑车上下学。 可能有的同学还不知道乘坐摩的和黑车有什么坏处。因为摩的和黑车一般都没有保险,所以如果出事故了你找不到人理赔,赔也赔不起。其中一些“摩的”与抢夺犯罪活动结合,引发“飞车抢夺”和“抢劫”治安案件。 如果是出租车、公交车之类的运营车辆,你出了事故,他会第一时间给你赔偿,并且没有任何发生抢劫的可能性。有的人为了贪小便宜,乘坐摩的和黑车,其实,这就是拿你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有的同学说:“那我乘坐这么多次怎么也没事呢?”俗话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你发生事故的时候,没有人赔偿,躺在医院里,付不起治疗费的时候,抑或是遭到抢劫等治安事件时,你后悔也晚了。现今社会,摩的和黑车的数量正在急剧增多,据常州市政府统计,目前在常州地区从事载客生意的“摩的”有1000多辆 !如不进行控制,对社会将造成严重的危害。

说到摩的和黑车,不得不让我想起去年11月的那件触目惊心的“校车事件”。2011年11月16日9时15分许,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榆林子小博士幼儿园一辆运送幼儿的校车,由西向东行驶时,与由东向西行驶的重型自卸货车发生正面相撞,造成21人死亡,43人受伤。本应乘坐6人的小客车,竟超载了64人!据初步调查分析,事故原因是小客车严重超员,在大雾天气下逆向超速行驶,导致事故发生。这就是乘坐黑车的一个惨痛的教训。我们不应该只看事情的表面,也应该对事件背后的东西进行深思:由于缺乏交通安全意识因为超载,19条花一样的生命逝去了。同时由于小客车没有保险,这些孩子的治疗都成了问题。

上一篇:基层党组织工作框架范文下一篇:搅拌站拆除技术交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