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安全论文范文

2023-09-16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在古代的秦朝,秦王建造了世界奇观万里长城。到了唐宋年间,中国的国防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代,在这两个朝代里,英才倍出,有李白、苏轼等大名人,我国的国防在全亚洲算得上最强大的一个,没有人敢来侵犯我国,这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清朝,历史开始走下坡路,经济衰退,政治腐败,因此国防减弱,亚洲的帝国主义者纷纷前来侵略中国。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他们把我们国家古代的结晶抢掠一空,为了毁灭证据,他们用一把大火,将这结晶烧毁了。

之后,小日本又来侵犯,慈禧没兵力,只好凭日本军大肆进攻,令全中国人民印象最深的便是南京大屠杀,可恶的日本人,仅仅一个星期杀了我们同胞三十几万人,惨无人道、血流成河,南京同胞沦陷入了无边的苦海之中

这些历史的教训过去几千年几百年了,但我们依然不能忘怀曾经所承受的痛苦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防系着我们的心,它保障了我们的未来。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从文献计量角度研究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可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即1985年之前的学科草创、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进与国际战略态势的演变、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与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发展、与国家实力增强,以及与经济学术进步息息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推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进步。从整体上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呈阶段性、动态性和不均衡性,滞后于主流经济学发展。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的国防经济学发展表现出跳跃性、平稳性和连续性的特征,未来则有与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新中国 国防经济学 演变 特征

[文献标识码]A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学取得了长足进步,有大量经验教训,对此加以总结研究,无疑可以洞观长期以来在国际战略形势变化与国力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防经济学围绕国家利益指导下的军事战略变化,研究军费投入、军工生产和管理、军事人力资源、战争冲突以及裁军等国防经济问题的思想变化过程。而对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根本的任务是全面回顾国防经济学演进过程,在全面搜集、整理、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按照当代国防经济学学科体系,分阶段、分专题整理出不同线索,如不同阶段的军费研究、军工经济研究等,确立学术发展本身的基本事实,揭示其发展脉络,并在有限范围内进行简单评价,评价标准将采用还原历史、解释历史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史学领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揭示出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历史科学。本文将在回顾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基本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剖析学科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并为学科建设提供丰富材料,为国防战略决策提供学术依据。

一、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学领域一门兼具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的学科。从整理文献中发现,我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就开始了,经过前17年观念形成与视野开拓、“文化大革命”十年战备动员研究,真正系统的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建立起一个包括国防经济学基础理论和多门内容充实、现实性强的分支学科在内的、比较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国防经济理论体系。从国防经济学演进历程看,似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85年以前的学科草创、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以及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时期。

(一)1985年以前的学科草创

这一时期可分为1949~1966年、1966~1976年、1976~1985年三个阶段。

1.1949~1966年的国防经济学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经济学在战争经济研究基础上,针对新现实,运用新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国国防建设问题。在此阶段,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外国防经济发展的经验,从文献聚集度看,主要是研究美国国防经济政策与问题的深刻影响,大量文献被翻译引进,学界针对美国国防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军费变化、军工经济以及军事采办和军火贸易问题、军事人力经济学与裁军问题等,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美国依靠军事实力,通过不断增加军费拨款,广泛建立军事同盟和军事基地,其目的是独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撑就是“实力论”。该阶段国防经济学尽管并无国防经济学科正式建立,但无论是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力图解决的基本问题,已经与当代经济学范围出入甚小。

2.1966~1976年的国防经济学研究

这一阶段理论研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趋于停滞,国防经济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战备经济领域。通过整理文献发现,十年中研究论题基本上针对苏联的战争威胁,围绕“深挖洞、广积粮”式战备动员和“劳武结合”式军备建设展开。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重视国防科学技术、减少军队员额、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故对此问题的论述较多。但是该阶段很少有产生长期影响的学术成果。主要论(译)著散见《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和其他地方报刊,如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的通讯和综述文稿等,党的文献也占一定分量,这些资料都代表了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声音,受到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国防战备经济学术思想的演变。该阶段苏联海权的崛起初步受到关注;台湾学界对于中国军事思想及海权的研究有所进展,代表性论著如:《国家建设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6年)、杨珍《海权论文集》(台北国防研究院1968年)、魏汝霖、刘仲平《中国军事思想史》(台北国防研究院、中华大典编印会1968年)、包遵彭《清季海军教育史》(台北国防研究院1969年)等。

3.1976~1985年国防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国防经济学科的建立和一批国防经济研究机构的涌现1975年,邓小平提出了“军队要整顿”的思想。进入新时期后,确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围绕着这些重要思想,学界更加注重国防建设中的科技与经济问题研究。该阶段发生的几场现代化局部战争直接推动了国防现代化学术研究。瞄准战争准备的需要,认真研究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经济和技术特征,提出应对措施的应用性研究,成为该阶段的一个亮点。

此阶段,国防经济研究方法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根本基础,但是在思想解放运动的带动下,一些运用现代观点和方法,如“系统论”等三论的学术成果已经崭露头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观点,较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国防经济学创新;同时学科的成立为各种研究机构科学运用学术资源、展开现代战争中亟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平台,并促使下一阶段国防经济学繁荣时期的到来。

(二)1986年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

该时期国防经济正式列入学科目录,成为应用经济学的有机组成,学术研究空前繁荣,钱学森、宦乡等贡献很大。先后涌现了一批专家学者,一批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始通过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进行国防经济学研究,一批专业性期刊开始出版,大批学术专著涌现,学术年会也逐渐成为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的常规活动。该时期的学术研究是继20世纪80年代前后几场现代局部战争、高技术战争深入发展、新军事革命思想提出后,在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基础上全方位推进的,在军事战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经济资源的配置、军品属性等理论方面,以及在军费理论、军工经济与军品采办和军品贸易理论与实践、海权论、国防动员理论、军事人力经济学问题等方面有很多论著。该阶段,国防经济学研究手段出现较大差异,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本手段的理论型国防经济学和以数量方法为基础、重视实证研究的当代国防经济学都有所发展,而且两种理论体系进行了多方面学科对话,对于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学术体系的诸多建设问题提出了种种方案。这一时期又可分成

1986~1993年的稳步发展期和1993年到20世纪末的学术活跃期两个阶段,其标志是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之前的国防经济学在方法、对象和内容诸方面,沿袭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其后随着当代经济学方法的引进,出现了向当代国防经济学发展的趋势。

(三)21世纪以来国防经济学转型

严格意义上的国防经济学转型,发生在1985年学科建设正式开始后,只是其被明确提出是在21世纪之初。学界一般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的国防经济理论,为我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防经济建设的现实问题越来越多,要求运用数量分析等工具进行研究直接推动着当代国防经济学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运用较为规范的研究假设、模型构建、科学计算、实证验证等研究程序,并推广到一般,即从以往既重视归纳式研究又重视演绎式研究向重视演绎研究模式转变。而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当代国防经济学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学科新体系,如研究军费及其效率等资源配置问题等。在研究内容上,更加重视建设现代国防经济学科体系,把威慑、规避战争以及战争的爆发与终止,战略影响、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等内容列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样,曾经普遍采用的军品生产一消费的研究范式,开始向研究战略、战争、军费、军品和军人等问题的范式转变。在此过程中,一批中青年国防经济学家群体正在崛起,如姜鲁鸣、罗敏、武希志、陈炳福、郝万禄等。当然,国防经济学科的转型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可能还要经历相当长时间。

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学的发展演变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阶段性上,包括研究方法选择、对象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研究范式(即研究国防经济学的一种科学习惯和学术传统)变化是主要线索。由于国防经济学科的应用性质,学科发展与国防经济现实密切相关,包括国际战略态势变化、本国国防战略演变、军费经济发展、军工经济改革等,都对新中国国防经济学产生深刻影响,是决定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后,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摆在国人面前的重大任务,同时医治战争创伤,建设家园,也成为全民族的主要任务。1949~1966年的17年,中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较为和谐,军费投入保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步增加,也初步建立了与国防战略要求相适应、与国力基本相适应的国防工业体系。积极防御战略有效抵御了外敌战争威胁和入侵,取得了国防建设胜利。这个阶段由于中美互为现实中的敌人和战略敌人,学界把美国战略的变化、军费增长、军事经济相关问题以及断续发生的所谓“裁军”和军事人力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方法深入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中苏关系交恶,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并威胁进行核战争,我国不得不暂时放缓经济建设速度,积极备战,在“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战略指导下,采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把较多经济资源放在国防建设方面,同时着眼“劳武结合”,建立国防后备力量,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但在经历“文化大革命”中的经济停顿后,国防建设处于捉襟见肘的局面,使国家面临严重的外敌威胁。在此阶段,学界重点转向苏联的战争准备和海洋扩张问题,海权论进入研究视野;而研究方法几无变化,研究内容较为狭窄,其中对于战略对手的研究较多。随着改革开放和冷战后期中苏关系的缓和,裁军和军转民成为世界潮流,国防资源如何用于民用、国防资源的经济效益成为学界焦点,不少学者纷纷探索经济上的国防问题,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科的诞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国防经济学说史研究认为,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初。从学科主体来看,西方国防经济学是从研究经济中的战争问题开始的。当然,苏联国防经济学走的是不同道路,军品、战略中的经济问题是其着眼点,间或也有国防经济效益问题的论述,但是苏联国防经济学更加强调国家在配置国防资源方面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从各个时期学界对美国和苏联国防经济理论的翻译和研究来看,都对我国国防经济学产生了深刻影响,90年代之前,主要是苏联国防经济理论影响学界,表现在从方法到对象、内容等方面。在此之后,我国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因为苏联解体,学术焦点又开始投向西方,西方经济理论引进中国越来越多,运用当代经济学范式的国防经济论文也日渐增多。除了学术著作翻译和对国外文献的研究产生的影响,冷战后中外军转民国际论坛,以及西方院校和我国国内相关院校举办的学术交流,都推动着国防经济学科的国际化进程,而且诸如裁军问题研究亦为联合国所关注。

冷战结束后,各国国防战略大幅度调整,军事和国防资源大规模向民用转移。美国提出了国家安全即经济安全的论断,并把国防资源投向保障美国霸权地位和维护其全球经济利益方面;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把主要军事和国防资源的多余部分加以销毁,实施军转民战略;我国早于美苏两国国防战略的转变,在1975年邓小平提出军队要整顿、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后,军费大幅度减少,实施国防工业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并在1992年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国防资源的配置手段开始由计划向市场配置转变。这些新的变化都对国防经济学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学界就国防建设的目标问题、军费的规模、结构与效率问题、军品的性质问题、军工企业的经营体制和运行机制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并给予回答。此阶段,国防科工委资助完成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民品发展战略》、《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高技术产业》等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了《中国军转民与地方经济发展》专题研究。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学会、联合国合作进行了《军转民宏观有效机制和地区发展》、《建立军转民国际交流与培训中心》等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国内外几场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对于我国国防建设指导思想,进而对于国防经济学的研究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战争的起因,显而易见是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又是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因,为了说明这些战争的经济原因及其内部的联系,学界开始运用投入产出模型、新古典增长模型等加以研究,这可视为我国国防经济学转型的起步;还应注意的是,由于冷战结束和各国国防战略的转型,现代化局部战争一时成为战争的主要特征,以往备受冷落的战争经济动员、国民经济动员问题,重新受到重视并有所发展,国外相关著作开始介绍到国内,研究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问题、平战转换的临界求值、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军费筹集,乃至后来对非战争经济动员问题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的建立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一批国防经济学机构相继成立,成为新时期以来国防经济学进步的核心动力。首先是武汉军事经济学院建立了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等军事经济学术机构,出版了期刊《军事经济学院学报》和《军事经济研究》,招收培养国防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继有国防大学成立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出版期刊《中国国防经济》,并在2004年出版年刊,

承担大量高层研究课题和学科建设任务,同时地方多所大学相继建立国防经济研究中心等相应学术机构,学术空前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研究方法的创新。实际上,国防经济学方法离不开经济学方法的创新,这一点我国与西方不同,因为西方国防经济学研究更多由一般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方法加以研究,而我国国防经济研究最早却是从军队院校开始的,往往是研究军事和国防问题时,需要解决一些经济问题。从学术发展历程看,国防经济学方法往往滞后于主流经济学,如较早发表的有关经济数量方法的文章是在1964年,直到1987年前后被重新提到,当年第9期《经济研究》发表了一组“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问题讨论”的文章,此后数量方法和数理模型才被国防经济学研究所普遍采用。从国际学术界的情况看,“在国防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诸多贡献中,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博弈论领域;而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冲突理论的提出”,在我国,国防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的贡献可能主要在于扩大了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在方法上更多是把经济学原理推广应用到国防经济研究领域。

1993年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国防经济学的演进推动力巨大。无论是从一般经济学刊物,还是国防经济学专业期刊,或者是有关研究课题,所探讨的国防经济问题范围更宽、深度更深,表现出了与经济学理论同步发展的前沿性,其重要表现之一是许多以往无法度量的问题,开始用计量方法加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如军费预算的PPBS制度研究、军事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军费分配结构的定量分析模型优化问题等,研究以上问题需要大量数据和经济学模型,这些任务只有受过当代经济学教育的学者才能高质量完成,随着越来越多具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研究者开展国防经济学研究,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发展。例如,《中国国防经济》年刊历年所发表的专业文章中,基本上都是运用经济学模型的论文,即使是国防经济史学文章,也采用了规范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上表现出与以往的些许不同。政策研究也取得很大进步,本时期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了《毛泽东屯垦思想及其对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高技术战争经济论》等课题研究。

总之,近60年来,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进与国际战略态势的演变、与我国国家发展战略变化、与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发展、与国家实力增强,以及与经济学术进步息息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推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进步。以上发展往往立刻反映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中,显示了国防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特色,也反映了新中国国防经济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国防经济学,并把理论研究与国防建设现实紧密结合的扎实学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对于国防经济理论与实践的贡献是巨大的。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特征

应当承认,历史的机缘使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较为曲折,但改革开放后学术成就斐然。

(一)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整体上看,表现为阶段性、动态性和发展的不均衡性,并且较为滞后于主流经济学相关学科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阶段性特征与我国的政治、经济周期是吻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国际战略形势变化息息相关,尤其与主要国家的军事战略变化高度关联,这是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科的地方,但是60年学术经验表明,国际因素对国防经济学的影响显然服从于国内政治经济状况,因而本土特征是国防经济学的主要因素。但是,从不同时期国防经济学研究对象、内容看,学术研究往往立足国内现实,对于国际战略态势变化对本国的影响做出合理推断与解释,以服务于国内的政治经济要求和本国军事战略要求。而从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动态性上看,国家的大事件或者国内形势的变化,往往对理论研究造成现实需求,围绕重大事件的研究在特定时期较多,一旦大事件影响式微或者出现新因素,学术对象就会出现根本转向,这种状况对于学术正常发展和学术积累造成负面影响。再从发展的不均衡性上看,表现为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的比例不均衡,对策研究过多,基础理论研究往往受到忽视,不断出现学术断层,如对于“增殖型国防”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学科建设初期就已开始,但是直到2005年前后还有学术争论,这说明那场争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当时并未解决。不均衡性还表现为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学科发展的不均衡,从国外的学术经验看,国防经济学更多的研究者是学术机构中的经济学家,但是在我国,国防经济学的重镇在军队,尽管进入新世纪后地方院校学科建设发展很快,但是学术梯队的形成、学术领域的科学拓展,其投入与产出周期都会较长。如果从国防经济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性上看,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式、或者研究方法上的落后,这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即国防经济学本身在国际范围内出现得较晚,我国国防经济学研究与主流经济学的分离,以及研究范式处于转型之中,旧范式的影响仍旧很大,新范式并没有获得共识。

(二)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发展表现出跳跃性、平稳性和连续性特征

所谓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的跳跃性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上,更多院校投入力量建设国防经济学科,更多教材翻译引进和编纂出版,更高培养层次不断出现。而学术发展的平稳性和连续性,则来自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国际战略态势发展越来越有利于我国的和平进步等有利因素,对于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追求和谐与效率的大前提下,学术的发展与分化,观念的不断进步、视野的不断开阔,学科领域的不断拓展和融合,都带来了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飞速进步。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表现出与主流经济学相融合的趋势

直到21世纪初,我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仍然是政治经济学的,所谓范式转型问题刚刚提出。无论是国防经济学的研究队伍来自经济学界,或者来自国防理论界,或者来自历史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其研究对象大抵脱离不了国防问题和经济(史)问题,所存在的差别无非视角或者工具运用,但是研究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并不因表述不一致出现相反的结论,不同视界下的结论只有相互补充意义,所以,不同学科在一种学术语言下交流,障碍会越来越少,而这正是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趋势,它表现在众多成果中,所谓学术转型或者范式转型就是这个道理,也是指与主流经济学的融合,并形成普遍接受的范式。

综上所述,新中国国防经济学60年来取得了巨大进步,为国防经济理论发展、为国防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做出了重大贡献。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发展受到国际战略态势变化、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防与军事发展战略、社会整体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影响,与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相一致,新中国国防经济学表现出了较强的阶段性特征,新世纪的国防经济转型及其与主流经济学的不断融合,将为国防经济学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责任编辑:张蒙]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国防教育;素质教育;相互关系

高等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大学生作为我国人口结构中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既是祖国的建设者,同时也是祖国的保卫者。因此,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防教育是指按照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颠覆和侵略,维护世界和平的目的要求,对公民的品德、智力和体质等施加相应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国防教育法》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和观念的教育;关于军事科学、国防科技、国防法规、国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教育;以轻武器射击、战术三防、地形学为主的军事技能教育;以《内务条令》《队列条令》《纪律条令》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

所谓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据此,把素质教育分成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身体及心理素质这五个方面是比较有利于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的。在任何一个国家,素质教育都是提高民族成员素质的奠基工程。实施素质教育更是我国当前基础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和主课题。同时,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样的,其中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国防教育。

从以上阐述我们可以看出,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既有内在的一致性与互补性,又有一定的区别。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这些学科知识,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丰富和充实了素质教育的内容,对素质教育起到了促进作用,它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国防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国防教育取得成果的评价标准,并为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动力。而且,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侧重于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纪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一、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13条指出:“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一条例的规范下,国防教育通过“军事理论课-集中军事训练-经常性国防活动”的三位一体化教育,将素质教育的五个方面予以展开,特别是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方面,更是集中地进行了强化。

没有国防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它不仅是是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必要载体,同时也是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强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行方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二、国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

国防教育,其作用不仅仅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更能振奋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豪情、凝聚民族斗志,它还表现为从人的意志力层面上升华人的素质。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所共有的思想意识,主要表现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共生存意识、共同利益追求,同时也表现为民族成员为了民族的整体利益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意愿。民族精神的升华,就是爱国主义。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毛泽东对此曾高度概括:“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正是这种团结进取、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爱国奉献的伟大精神,才使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成为我们的民族之魂。

在当代国际风云瞬息万变的多极化的复杂世界,强化青少年的国防观念,增强其建设和巩固国防的自觉性;对民族的兴衰乃至国家的存亡,都有这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古人云:“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又云:“多难可以兴邦”即患难,能使人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发其自卫意识,从而自觉地增强国防意识,正所谓“常思危困必无危。”忧患意识是任何国家的人民都需要的但忧患意识又不是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然保护的。国防教育,就是和平时期强化人们忧患意识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国防教育作的好,人们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就能经常保持忧患意识,国防建设才能得到重视和加强,只有国防就会巩固,国家才能安定,人们才能在和平的天空下享受人生。因此,有充分必要大力开展国防教育,坚决与和平麻痹思想做斗争,确保中华民族能在新世纪振奋民族精神,以极大的热情和智慧,积极推动国防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持久发展。

三、素质教育是指导国防教育的可靠的理论基础

多年的素质教育活动,使得从理论上的研究到实践上的探索,素质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和较为可行的操作方式,这就为国防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基础。国防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把素质教育贯穿国防教育的始终,在课程设置、学术活动等方面体现出素质教育的色彩。

素质教育有利于克服国防教育中的一些偏差。在素质教育这个标杆的比对下,国防教育在某些方面就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存在着因课时较少而盲目追求近期效果的短期行为和满足于走过场的问题;教育的目标上比较狭窄,只是将其看作是一次军事技能的训练、国防意识的培养;教育内容上层次较浅,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以课程教学代替国防教育,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的智育化的教育方式等倾向。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从国防教育的价值观入手,将“入学-军训”的即时教育延展到“日常素质教育”和“长效机制”层面,深化国防教育成果,拓展国防教育的内涵,提高国防教育的效果,建立基于素质教育的国防教育体系。

再有,素质教育有力地推动了国防教育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国防教育的活力源泉。素质教育给国防教育的创新提供了宽广的基础和全新的内容:文学艺术能激发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丰富人的想象力;历史为人们提供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教训,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可以在创新的路上少走弯路;哲学能够使人在错综复杂的科学问题面前,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为科学技术研究提供多重思维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人们确立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基础,为坚持创新可能遇到的挫折提供继续前进的动力。

新时期,各种竞争的激烈化对人才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对国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防教育者除了对受教育者进行军事理论教育、军事训练外,还应着重强化心理素质教育。要设置一定的难题和障碍,并加强劳动教育和训练,以此磨练其意志,进而塑造其精神,提高其情商,使他们最终拥有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心理承受力,成为善于化解痛苦,勇于面对危机与不幸,敢于迎接挑战、信念执着、工作努力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

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在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下,拓宽各高校国防教育的渠道,拓展教育功能,积极创新,逐步推进,能够极大地调动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帮助澄清各方面对国防教育的误解,从而为我国国防教育事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为持续深入地开展地方高校教育工作提供充足的动力。同时,用国防教育的手段不断丰富、发展、创新素质教育体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强化国防教育的价值观,解放思想、开拓视野、创新观念,让新时期的国防教育跨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邵灵红,欧阳美平.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新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2]古添雄.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26(8).

[3]史济纯,高中桥.论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

[4]黄妍,熊鸿生.论素质教育对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的作用[J].高教高职研究,2009,(2).

[5]黄妍,金久仁.普通高等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09,(3).

[6]黄乐.浅谈高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相互关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2).

[7]吕敬.学校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5).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对于建筑工程实体施工,建筑工程施工测量其展开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对于施工质量控制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提前把设计图纸上的建筑物测设到施工现场,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还要用到很多的测量仪器;在工程竣工以后为了给后续的扩建和维修提供依据,也必须要对其进行竣工测量。从建设工程动工到最后竣工,测量工作都是伴随始终的,同时也直接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构成影响。笔者从多年的经验出发,谈谈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

关键词:建筑工程 施工测量

由于建筑工程施工之前一定要提前把设计图纸上的建筑物测设到施工现场,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还要用到很多的测量仪器;在工程竣工以后为了给后续的扩建和维修提供依据,也必须要对其进行竣工测量。从建设工程动工到最后竣工,测量工作都是伴随始终的,同时也直接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和进度构成影响。因此施工测量的质量控制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以下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一谈对建筑工程测量内涵的理解,建筑测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建筑工程测量的定义

在建筑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和管理各阶段中进行测量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称为工程测量。建筑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它直接为建筑工程建设服务的。

按照建筑工程建设的进行程序分类,建筑工程测量可分为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和竣工后的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

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主要是提供地形资料。取得地形资料的方法是,在所建立的控制測量的基础上进行地面测图或航空摄影测量。

施工兴建阶段的测量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设计要求在实地准确地标定建筑物各部分的平面位置和高程,作为施工与安装的依据。一般也要求先建立施工控制网,然后根据工程的要求进行各种测量工作。

竣工后的营运管理阶段的测量,包括竣工测量以及为监视工程安全状况的变形观测与维修养护等测量工作。

二、建筑工程测量存在的问题

1、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合格,人员不够

很多的建筑工地现场没有专业的测量人员,测量工作都是由其他专业的人员去担当的。由于这些人员不是专业的施工测量人才,所以其专业素质不到位,对于仪器、设备的各项性能指标都很不熟悉,对于测量现场出现的情况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掌握,自然这些人员测量得到的施工质量也是得不到保障的。

2、测量人员流动性很大,设备仪器管理比较混乱

由于工程测量这个行业的工作都是在施工第一现场,因此施工测量人员长期要在野外工作,风险高,条件比较困难,不管是普通工人还是管理人员,在这个行业呆了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寻求机会转行业,这也就使得在这个行业留不住人才,造成人员的流动性特别大。另外一方面,测量仪器的保养和使用等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没有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经常在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错误之后才会处理,还有不少企业干脆将设备仪器的保养、修护交给其他非专业部门操作,导致了测量仪器的管理十分混乱。

3、测量的质量控制不足

建筑工程质量目前的是由政府监理和社会监理一起监督,对某些大型企业还会有自己单独的工程监督部门,可谓三管齐下。但是事实上,在工程施工途中和竣工验收的时候,监理单位通常只会关注其他的施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对于施工测量质量的检验通常都会忽视。对于施工测量质量的检测,很多监理部门都是到现场走走过场,而不会认真的用专业的仪器设备进行复核。这种不正常的行为导致很多的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误以为施工测量不太重要,从而忽视了对测量施工的重视,最后导致工程质量出现质量问题。

4、测量设备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现在仍然有很多的施工企业没有满足施工测量工作所足够的测量仪器,甚至还有某些企业根本就没有这些测量仪器。另外,对于施工企业所拥有的大部分测量仪器,在施工的实际中也并不都能够满足施工测量的精度要求。施工的进度也会由于误差过大或者测量仪器的不足而有所拖延。

5、测量人员与设计、技术部分沟通协调不畅。随着大型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涌现,工程测量在先进仪器使用、精度要求上日益专业化,技术建筑工程师已不能完成施工放样、模板安装位置检查、隧道断面测量等工作,需要测量建筑工程师的全程参与测控。

三、施工测量问题的应对措施

1、认识到施工测量的重要性

改变观念,必须强化对建筑施工测量的监督、管理和投入,突出建筑施工测嚣在当前建筑施工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建筑工程,我们必须要立足长远,做百年工程,因此建筑工程的测量人员一定要坚决的摒弃得过且过的心态,要有决心改变当前施工测量行业现状,时刻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另外对于当前的施工测量领域,仪器设备的质量和数量都达不到要求,施工企业要加大对其投入,避免出现出现问题之后再亡羊补牢的做法,为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做好充足的准备。

2、强化施工测量的队伍建设

随着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投入也是越来越大,所需的各个行业的施工人员需求增大,但是当前从事施工测量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必须要改善目前施工测量人员的待遇,并且逐步培养专业测量人员。要鼓励建筑施工测量人员自学,或者组织专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对于建筑工程的施工测量人员,必须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于施工工程的质量也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任何条件下要有保证工程质量的决心。

3、加强对建设工程监理的控制

对建筑工程施工测量的检查和验收时建筑工程监理的职责所在,工程建设监理要切实将这些工作纳入平常的工作之中。对于施工测量的质量监控,始终秉持着\" 事前、事中控制\"原则,加强对施工测量的控制力度,避免出现问题之后再处理。并且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测量工作,在测量之后还要运用其他的方法再进行一次复核,防止出现问题。建筑施工测量的监控工作做好,对于避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帮助,同事也可以提高施工测量人员的专业素质。

4、完善管理制度

测量成果的交接、复测以及其它的一些列工作都要严格按照企业有关的施工测量管理条例和规范操作,避免错误的操作给工程质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任何事情没有规矩,也就不成方圆,施工测量也是如此,只有通过制度的约束,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施工测量的精度,最后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满足要求。

结语

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工程测量中常见的错误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因此,加强测量人员的技能训练是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环节,在测量中必须明确测量工作的任务和作用,并要养成认真、负责、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进而才能更好的服务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与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建辉。浅谈工程建设标准规范与工程质量的关系[J]。铜业工程,2004(2):95~96

[2]罗烈响.工程测量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应对措施[J].管理观察,2008.

[3]耿义军.浅析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科技博览,2009(9).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第5篇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国防科大”)是国防部和教育部双重领导下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国防科大是所有向往军校的考生的理想学府。

《求学》:报考军校,需要哪些条件呢?

高超:首先,考生要符合军校的政治条件;其次,考生的身体条件要达到军校体格检查的有关标准;再次,考生要符合相应的年龄条件。

军校的学生首先是军人,将来还要成为军官。考生在选择军校前,要对军校生活做一些必要了解,做好初步规划,为将来的军旅生涯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只有这样,考生才能自觉接受军校的锤炼,成长为担负强军、兴军重任的新一代革命军人。

《求学》:考生在报考军校的时候,有哪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

高超:考生要掌握好相关信息,在提前批次填报军校名称和专业。考生在填报专业志愿时,要注意区分工程技术类专业和军事指挥类专业两种不同的培养类型,并且注明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军检结论为“指挥合格”的考生既可以报考军事指挥类专业,也可以报考工程技术类专业;“非指挥合格”的考生只能报考工程技术类专业。

《求学》:工程技术类专业、学历教育合训类专业对考生的要求有何不同?

高超:国防科大的本科专业分为工程技术类、学历教育合训类两种。两者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身体条件和高考分数两方面。在身体条件上,学历教育合训类专业比较严格;在高考分数上,根据近几年的录取情况,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稍微高一些。考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估分情况来填报第一志愿。

《求学》:请介绍一下国防科大开设的“钱班”和“卓班”?

高超:“钱班”是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卓班”为卓越指挥人才创新拓展班。这两个班级都是国防科大的特色班,国防科大每年都会遴选若干名优秀学生进行培养,制定实施个性化培养方案,实施导师组集体指导制度,学生将有许多到国外访学或实装演练的机会。

《求学》:军校生在校期间可以享受哪些待遇?

国防安全论文范文第6篇

2、国防教育与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的构建

3、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军参干运动的背景考察

4、查览九州资源 服务万家用户

5、当前国际形势下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

6、积极顺应全面深化改革大势深度推进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

7、迈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时代

8、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9、毛泽东国防思想对新时期国防教育工作的启示

10、践行强军思想 共筑强大国防

11、中国共产党人民战争思想的创立与发展

12、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在国防动员潜力数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3、精英教育视野下的军校人文素质培养

14、打赢信息化条件下人民战争的制胜之道

15、谈军队改革与军民深度融合

16、刍探现阶段加强中小学国防教育的意义

17、坚持“三个注重”加强国防教育

18、论推进国防建设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19、军民融合式发展背景下深化国防动员建设的战略思考

20、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防建设新思路

21、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路径的研究

22、梧州市以梧州舰为共建新平台促融合发展

23、毛泽东布局新中国国防工业

24、严格履行政府职责 积极服务国防事业

25、浅析军工产品生产质量控制

26、论我国计算机犯罪的表现及其防治

27、皑皑雪原见证“兵”的意识

28、增强四种意识 牢固树立全民国防观念

29、中小学普及国防教育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探究

30、加强市场经济制度下大学生国防意识教育

31、论毛泽东国防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32、军民融合背景下基于ANP 的“民参军”企业信誉度评价方法

33、提高学生国防意识的对策与措施的研究

34、新时代加强大学生征兵工作的若干思考

35、新中国军费开支的历史演变

36、第十五篇 军民融合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37、让数字诠释“油城”国防

38、巩固军民团结 共筑国防安全

39、科研一线的“常胜将军”

40、对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41、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加快建设航天强国

42、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刻不容缓

43、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高校学生军训工作

44、论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建设

45、外交部: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政策光明正大 无可指责

46、浅谈我国国防教育实施应着眼的几个问题

47、苗圩:深刻认识无线电管理新形势新要求

48、2021年军工资质讲解暨军品采购业务培训会在泉州举办

49、习近平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特色

上一篇:巴蜀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金融学博士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