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范文

2024-04-06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范文第1篇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言素养的综合体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中明确指出教学促进发展,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良好的教学走在发展前面并引导之”。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现有写作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距离,需要教师提供写作支架,将写作知识可视化、易操作,使学生达到从“个”到“类”的能力迁移,最终内化成个性化的写作能力,达到新的写作层级。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缺乏对作文要点的教学整合,淡化过程性指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作文评改教学中评改形式单一,缺乏具体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训练针对性不强。基于此,笔者做了紧扣序列化开展写作指导和修改教学一系列的尝试。

一、遵循教材,设定序列化教学内容

统编版初中教材以读促写,除单元写作练习外,还以课文中的经典篇目为阅读主线,按一定的序列穿插综合实践活动。因此如何利用好教材是促进写作教学有序开展,提高学生序列化写作水平的关键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如下设定序列化教学内容的尝试。

(一)关注教本,确定写作方向

笔者对统编教材教本中写作部分进行了梳理,从而关注学习到每个写作知识点,设计出系统的写作练习。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一共有36个写作专题,其中涉及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之相关主题共有23个。

(二)探寻规律,梳理写作体系

教材中写作单元的要求之间有一定的序列性,但是序列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凑,层级不够清晰。笔者梳理教材写作内容,根据目标适当调整次序,整合课程,重新制定教学安排,使作文教学既不脱离教材的训练点,又不失其序列化。笔者采用双线结构开展写人记事的作文教学:(1)从“学会记事”“思路要清晰”到“怎样选材”“如何突出中心”到“学写游记”“学写故事”,循序渐进,进行记事作文的序列化教学;(2)从“写人要抓住特点”到“抓住细节”“写出人物精神”到“学写小传”,循序渐进,进行写人作文的序列化教学。因人而成事,因事而表现人,以“写人”和“记事”二线并行,两者相辅相成,并有序间以其他写作主题或专题训练,从而形成序列的写作教学体系。

(三)基于学情,设计教学流程

在一系列的实践探究后,笔者认为写作教学需要基于学情,通过搭建支架和修改指导从而系统教学。具体的实践步骤是“一标、二课、二稿、三评”,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写作目标设定评价标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形成初稿,以初稿为例,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或找亮点,或找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指导的写作修改教学,师生共同修改初稿,修改之后再进行评价,为第二次修改打基础,形成更完整的系统。如图:

二、明确目标,制定序列化写作标准

(一)借力确定写作起点

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单元写作要求,同本单元精读课文所学习的内容相吻合,单元文章可作为学生写作范文,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内容情感之余,掌握写作方法。对应写作的序列化教学,阅读中的写作手法掌握也可进行序列化引导。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利用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展现寿镜吾先生“宿儒”形象,正适用于本单元写作“写人要抓住人物特点”。随着写作层级的提高,对应单元的精读课文在技法教学上也大多相应提升,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取《回忆我的母亲》等传记范例为该单元的写作练习“学写传记”进行铺垫,通过学习传记文体进一步帮助学生夯实写作功底。因此筆者利用教材提供的范例,挖掘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课文的教学目标与对应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紧密结合,以读促写,制定有层级同时可操作性高的细化目标。

(二)着力指明写作方向

面对序列化的写作教学,写作知识需要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术语来指导写作。遵循序列化写作教学目标,制定发展性评价层级表,以发展性层级评价,从而构建起一个关于初中语文“双线”记叙文写作教学表达升级体系。笔者通过评价表制定教学设计,提供策略方法,获悉学生习作成果,学生通过层级表学习相应知识,判断自我水平状态,获取明确的发展方向。在体现学生主体的原则下,让学生有迹可循,有法可依,使不同学情的学生个体在写作技能上获得序列化提升,促使学生在写作中自我定向、自我矫治和自我反思。

同时,随着写作教学的序列化进行,作文的评价标准需要序列化递进。发展性层级表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判断及修改提示,随着学生学情的变化以及序列化写作教学目标的提升,层级表中的评价标准也逐步提升,逐步细化。这其中既包括对学生写作题材及内容的发展性要求,更包括写作技法的提高和扩展。如在“思路要清晰”中主要是对于列提纲的教学,只要求学生写清事件,符合刚入初中的学生学情。在“取舍材料”中,学生除有选材意识之外,要学会运用细节突出中心。而“学写故事”中的评价标准则更高,学生还需运用想象、联想等技法丰富细节,使得故事情节生动曲折,除了正面描写的运用外,还要求学生借助侧面描写使细节更生动,事件更真实。

(三)助力提升写作素养

随着序列化写作教学的进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到评价中来,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进而能够评价自己与别人的作文。通过师评、生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制定写作标准时对写作有了方向,学生的评价、鉴赏能力逐步提升,促使写作教学充分发挥评价主体的多元和互动,由单一的评价变为多元的评价。

其次,多元评价可通过评价内容的多维化实现。通过多维度评价标准的设定,要求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习作中的不足之处,也关注习作中存在的优点,让学生有能够得到肯定评价的机会,从中体会到写作的乐趣。

三、一课一得,提供序列化写作策略

蒋军晶老师认为先天的“一般”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提升的,写作水平也可以通过运用一定的技巧进行练习从而提升。因此,笔者依据写作标准,提供写作策略,进行写作指导和修改指导。学生知道如何去写,如何一步一步提升写作水平,激发写作兴趣。

(一)运用整合策略,避免记事松散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教学重点是学习运用整合策略,学写列提纲。如“我的初一生活”写作训练中,为表现如清茶般苦涩但清香初中生活,学生有意识运用并用式提纲,并对暑假人格训练、参加运动会、期末漏答一页试卷、被评为“文明学生”四件事进行详略安排。可见,运用整合策略,整体上谋篇布局,学会安排思路,对写作的内容会有更清晰的规划。

(二)运用情境描写,避免记事无味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突出中心”写作教学中,有学生的作品出现说得直白,缺乏意境的问题。例如一学生原文的结尾是“现在‘做人一定要守信用’是我最常说的话”。由于文章开始就已经写到父母经常在吃饭的时候说到做人要守信用,同时文中也提到母亲已经想好把丰收的丝瓜送给谁了。所以结尾就不用再重复点题了。可通过联想与眼前相关的情景,描写一种美好的情境来含蓄地点题。文章的结尾就变成了:

我喝着丝瓜汤一边想象着,我们家的丝瓜大丰收。我和弟弟抱着一大堆的丝瓜送给外婆外公和种花人。他们笑呵呵地接过了妈妈种的大丝瓜。

可见,在文章已经明确中心时,结尾可以通过描写一种美好的情境替代直言中心,让文章变得更含蓄耐读。

(三)巧设情节波澜,避免记事无趣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学写故事”的教学重点是能够巧设波澜,使得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达到尺水兴波的效果。如在“学写故事”修改教学中运用此策略修改《钱包的故事》。

波折一:吃早餐饭途中,“我”莫名其妙被一名男子撞到。

波折二:享受美食后付钱发现钱包丢失。

波折三:尴尬之余,“我”认定是撞我的男人是小偷,却因为胆小不敢揭发。

波折四:犹豫再三,“我”准备向早餐店老板寻求帮助,让里面的钱包重获自由,却被爸爸提醒钱包忘在家里了。

可见,作品利用冲突,不断制造矛盾,形成情节波澜,使文章妙趣横生。

(四)运用抑扬策略,避免人物单薄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寫出人物精神”的教学重点之一是学习运用对比、衬托、先抑后扬等写作手法,突出人物的精神。“写出人物精神”修改课上,学生指出例文中描写老师的形象方式比较单一,认为可以使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去展现对陈老师认知的转变,凸显陈老师给我带来的影响。因此添加了对陈老师的最初印象的文字“初次见到陈老师是在开学。那一天,他迈着有力的步伐走来,看上去神情严肃,不太亲和。我感到失望,撇了撇嘴,叹了口气……”与后面的温和形成鲜明的对比。抑扬策略的运用使人物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人物的精神更丰厚、饱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运用聚焦策略,避免人物空洞

“写出人物精神”的教学重点之二是学习运用抓住典型细节表现人物精神。“写出人物精神”修改课上,学生指出例文中描写老师提醒学生上课讲话这件事不够细致,不能充分表现人物精神。修改为“有一次,陈老师正在分析古诗,忽然停了下来,正在我疑惑时,他已用犀利的眼神环顾了四周,有一个偷吃糖的同学一下被逮住了,随即那双眼就紧紧地盯着,先前柔和的神情也渐渐紧起来,眉头紧皱,嘴狠狠地抿着。看着这阵仗,我们的心怦怦直跳,被老师的表情吓住了,正当我们以为这位同学要倒霉时,陈老师只简单地说了声‘继续上课!’笑容又重新回到了脸上。而我们,却一时间回不过神来,哦,陈老师骨子里都是温和。”聚焦课堂表现,用我们的反应来烘托紧张的气氛,与陈老师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陈老师的温和。

(六)运用合理想象,避免人物呆板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学习小传”教学重点之一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合理发挥想象,并运用适当描写,增强传记的生动性。石欣怡同学的习作以记录外婆的实际生活情况为主,符合小传材料真实的要求,却缺少了文章的生动性。为了填补事实的空虚,传记可以进行合理的想象,更加传神地表现人物,打造出人物的“高光时刻”。例如合理化想象外婆反抗婚事,表达外婆内心的痛苦和隐忍:“外婆二十岁时,在父母的安排下,嫁给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外公。听母亲说,外婆曾反抗过这门亲事。我仿佛看见年轻的外婆正和她母亲争论的样子:她用力瞪着灰白的眼珠,眼底仿佛含满怒火:‘结婚是我自己的事情,你们凭什么替我做决定?’曾祖父则冷脸相对:‘你都这样了,不嫁,还有谁要你!’外婆咬着下嘴唇,不再反驳。她仰起头,硬是不让眼泪掉下来……”运用合理的想象,增加细节描写,可以表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四、循序渐进,收获点滴成果

“双线”序列化写作,既能让学生每堂课有收获,又能在循序渐进中学会写人记事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对于这一类的问题的变化和拓展,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解决问题中寻找出问题的共通之处及不同之处,引发群体的思想碰撞,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语文核心概念,积累语文活动经验,形成语文思想方法。

笔者通过“双线”序列化写作的实践与研究,从中发现教和学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再眉毛胡子一把抓。明确写作教学目标,清晰写作修改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要求呈现出梯度化、层级化,提高课堂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自身的课堂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从目前浙江省各地的中考作文题来看,作文题越来越关注写作的思辨性和功能性,用写作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双线”写作不仅要呈现在写人记事类记叙文写作教学中,还需要关注功能性写作的序列化教学。因此,如何全面实践“双线”写作教学是值得探索的重要议题。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2]张玉珍.“统编本”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教学实践与反思[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学研究,2019(10):291.

[3]王荣生主编.申宣成执行主编.语文综合性学习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章新其主编.任学宝丛书主编.初中学科考试命题研究丛书 语文命题技术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

[6]李晓霞.坐稳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J]考试周刊,2019(11).

周爱红,浙江省宁海县西店镇初级中学教师。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范文第2篇

强调护“嗓”比练“嗓”更重要:

处在生长期的儿童,发声器官非常稚嫩,如不注意保护嗓音,平时的喊叫、感冒、不正确的发声方法或用嗓过度等都可能造成儿童声音的嘶哑或声带小结、息肉,严重的甚至失声。

总结归纳了一套适合儿童的“嗓音保健法”,其内容主要是:“轻声讲话”、“弱音发声”、“合理用嗓”“半声练习”,以及包括生活中应注意的不能迎风歌唱、(比如:对着电风扇或坐在摩托车后面时),边跑边唱和在运动前后、饮食前后、歌唱前后和“四季”等的嗓音保健法。另外,不要过度用嗓,不要尖叫不要在嘈杂的区域高声讲话。如果感觉嗓子发干或者说话嘶哑,那就停止讲话。讲话的声音要保持正常,不要过高或过低,低声讲话对于保护嗓音来说也是不利的;不要过多地清嗓子,因为当作这种动作的时候,气流就会猛烈地震动声带,从而损伤声带。如果觉得喉咙难受,那么就小口地饮水或是吞咽。但如果必须不停地清嗓子,那就去找医生检查一下,也许是反流性疾病、过敏症等疾病在作怪;当因为感冒或者感染而嗓音嘶哑的时候,尽量不要讲话。

呼吸:呼吸是唱歌发声的基础动力,由浅入深逐渐引导大家掌握

1 好强、弱、快、慢各种气息的运用。歌唱的呼吸要深一些,气息控制在下肋周围,形成歌唱发声的支持点。要经常纠正呼吸紧张,吸气过多,发出声响,耸肩颈粗等不良习惯。了解歌唱气息用法,让学生双手掐于腰上,张嘴呼吸感知感知口腔打开和呼吸所带来的横膈膜扩张,腰外扩。注意,观察学生,不要出现提肩呼吸和故意鼓肚子的现象。(在这里,胸式呼吸及腹式呼吸的区别及各种细节有待考察)这时教师应该做示范。可以用打哈欠的例子来启发学生,也可以用闻香味的例子。

姿势:不论坐和站,头部要保持正直,脖颈自然放松,不可伸长,以免影响喉部器官的正常运用。上身挺直,有精神,双肩自然放松,稍向后但不耸肩,使胸腔不受拘束和压力。

站姿:男生脚略微岔开,两脚间距离约为一拳。女生丁字步。身体挺直放松。(由于学生年龄小,很容易做成停止紧张状态,注意纠正)

坐姿:班级里最好准备的凳子不要太高,以学生坐上去脚能踩地的高度为适宜。坐着歌唱时,也应该保持站立时的上身放松挺直,身体坐凳子的前半部分,这样有助于学生自觉地就挺立上身,要保证双脚全部踏地。

口形:不能过扁过宽,而要象竖着的鸭蛋,下颚要完全放松,不使运动过度而妨碍发声。嘴唇要灵活有弹性和舌头配合演唱,比说话时的动作稍稍夸张一些。

发声训练

练声:发声练习要以中声区为主。低声区的训练比较容易见效,因为练低音的呼气压力较小,声带很自然地放松,用“mo”的母音下行练习,再用“ma”、“mi” 母音从弱到强找准位置扩大共鸣。在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之后,再逐步向高音扩展。发声练习要从柔和的富有弹性的音阶练习开始,经常注意克服喊叫、喉音等坏习惯。除了这些注意点之外,童声合唱还有一个真假声结合的问题特别值得注意。由于儿童的声带发育不成熟,较为柔嫩,音域不宽,当唱高音时,声带靠边缘振动,如果高音不用假声,就会使声带受伤,嗓音损坏。

为启发学生歌唱,应该开发这个年龄段感兴趣的练声曲,初级阶段练声时间不宜过长,10~15分钟为适宜。

发声练习谱例:

3 谱例及训练要领:

(注释:这首歌曲作为完整曲目练习的第一首,所以到的作用是:灵活运用气息连贯活泼的唱出跳音乐句。这样有利于初学儿童对气息的控制以及对歌唱产生兴趣。注意这首歌曲在教唱时一定要注意渐强渐弱的处理,以表现出儿童活泼可爱的特点。)

4 (注释:这首歌的的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字头要爆破出来,突出对每一句歌词字头的训练,另外这首歌中出现的附点也应该强调,让学生充分找到唱附点的感觉) 5 (注释:这首歌曲的训练是要突出在弱拍进入歌曲,训练学生在弱起进入歌曲的能力,以及结束句的唱法。教学时应突出的是吐字要清晰和下波音的唱法)

(二) 声音处理的基本技巧

把“看不见”“摸不着”的声乐技巧,融化在儿童直观的形象思维中对于研究儿童声乐教学的教师必须明确:儿童歌唱与成人歌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成人歌唱方法与儿童歌唱方法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如用成人的方法来考虑指导童声,那将难以获得好的效果。在学习中,应针对儿童用浅显的、容易理解的方法去达到目的。

美声歌唱的技巧重要部份是在气息的支承下,使声音从喉头进入到鼻咽腔的通道上,从而获得较好的头声。这是每个学习歌唱者必经之路,也是儿童歌唱的必经之路。这个听起来似乎较深奥的理论,我在训练时,故意轻描淡写化,用“开火车“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我说“声音好比“火车”,“鼻咽腔通道”好比“铁轨”,火车必须在铁轨上运行,这是学生们容易理解的浅显道理,火车到达的方向是“北京站”,我指着前额的眉心处,示意声音要唱到的地方;开火车的动力在这里,我指着腰腹部,示意气息;大脑是总指挥,每个同学身上其实都带着“老师”,这个“老师”就是“耳朵”啦!

当学生声音不对时,我风趣地说“你们的老师听听,火车离开铁轨啦!”学生会很快的把声音调整好;当注意了上面的“通道”,又不注意用气息时,我又说:“火车没有油了,开不动了!”学生赶紧用手摸腰腹部,注意使上劲,把气息找回来;当声音通过“通道”到达前额眉心处时,

7 我高兴地鼓励道,”“啊!对了,你开的„火车‟顺利的到达了„北京站‟啦!”学生高兴得手舞足蹈,很有成就感!。训练,是获得头声的基础。

轻声的“哼唱”唱的权威哈蒂在著作中说“一般儿童在他们未受到相当好的训练之前,决不允许大声歌唱,否则,美的音质就会消失”。我的体验是:儿童要获得好的头声,从弱声的哼唱训练开始。过程是:抓住自然状态的“哼唱”训练有气息支托下的“哼唱”使儿童声带其各器官充分调节好了之后,再慢慢地予以加强和扩大。

如果注意观察会发现,“哼唱”其实是儿童本身最自然、最喜欢的状态,在放学的路上、回到家里、同学相聚时经常可听到儿童自哼自唱,这也是最宝贵的歌唱最初时的自然状态,要抓住这一感觉。因为哼唱“ng”会引起软腭后面垂直部分振动,并导致鼻咽腔通道的打开,同时放松了下颚,在呼吸的配合下从而使学生可获得较好的头声。 视唱练耳训练:

视唱练耳是解决识谱、音准、节拍、节拍感的一种练习。它要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单的音阶练习到各种节拍的练习曲,包括音程和声的练习。

加强音准训练。统一和谐是合唱对声音的要求,所以合唱对音准的要求非常高。童声合唱的音准训练应由浅入深地进行,先练习音阶、音程、旋律。通过训练使学生的音准能力得到提高,为二声部训练打

8 下扎实基础。快速时要防止音趋高,慢速时注意音偏低;强音要防止音趋高,轻声注意音偏低;遇到难唱的音程,必须重点突破,把好音准关。

声音的系统处理: 打开腔体

首先强调的是打开腔体,即常说的打开喉咙。打开腔体最常用的方法是深呼吸。自如地深呼吸,感觉一股凉气顺着鼻腔进入(此时小舌头、软腭随之向上拉起),顺畅地通过后边的通道进入小腹站定,这样腔体就打开了。

这种状态是为了学生更容易体会整体歌唱的感觉。歌唱的主要通道是喉咽部以上、以下,即后边这个通道,这个通道上通鼻咽腔、头腔,下通喉腔、胸腔,打开腔体就是指打开这个通道。

在打开腔体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然”二字。我们只须用深呼吸的力量来打开腔体即可,任何多余的力量都是错误的,千万不可滥用力量。否则就可能发生一些常见的毛病,如用力下压喉头,虚撑开大喉头,张大嘴巴,哈欠打过头等。

喉咙打开的问题,在打开腔体的过程中同时得到解决。喉咙的位置随深吸气,同时自然放下,放在什么地方,这要凭教师的耳朵来听,来告诉学生应放在那里。标准是,既能得到丰富的共鸣,又保持优美的音色,同时声音运用自如。深呼吸是打开喉咙的法宝,没有脱离深呼吸打开喉咙的方法。在发声过程中,吸着气的状态是保持打开腔体稳定来歌唱的最好的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常错以为打开喉

9 咙就是打开喉咙口,使喉咽部打开撑大,结果使喉咙底部没有打开,反而缩小。打开喉咙指的是打开喉咙底部。

小腹支持

所谓支持,就是把吸近来的气保持住,不让它跑掉,保持用吸气的感觉来歌唱。人们常说“歌唱的艺术就是呼吸的艺术”,虽有夸张之处,但却说明了呼吸控制的重要意义。在讲如何支持之前,首先来说明吸气的部位,我们自如地坐在椅子上,双腿分开,两肘放在膝盖上,这时吸气,会感到吸的深度与力量是在腰围、后背、后腰,并且有膨胀的感觉,这就是吸气的部位。我们站起来也要找到同样的感觉,吸到同样的深度,同样的部位。找到了吸气的部位,我们来说明为什么要用小腹支持?我们知道最常说的是横隔膜支持,我所说的小腹支持只不过是横隔膜支持的一种变相说法而已,只是为使学生更易懂罢了。

小腹支持是这样的,保持吸气的状态,小腹微微内收,感觉声音是站在小腹上,小腹源源不断地供气把声音输送出去。小腹的支持可以简化为支点的支持,想象肚脐下的一点是一个弹性支点,声音是靠这个支点的支持发出来的。 呜母音状态

歌唱的共鸣是非常重要的,而头腔共鸣尤其重要。要想得到充分的头腔共鸣,最便捷的方法是借助于呜母音。呜母音是使声音通向头腔的最容易的母音。呜母音上部的空间感,就是头腔的位置。唱呜母音时,小舌头和软腭都是拉起来的,把声音唱到它们后边即可通向

10 头腔。呜母音是意大利的声柱,学好了它,其它的母音也就好找了。最常用的母音是呜、啊、噫,呜有向上发挥的本能,啊有向下发挥的本能,咦有向前发挥的本能。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念能,用呜带啊,用呜形成腔体状态,用啊拓展声音的宽厚。用噫形成声音的色彩。

这三个原则贯穿在我教学过程始终中,学生的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的,三者在教学过程中密不可分,切忌单打一,否则就不会形成完美的歌唱。

谱例及训练要领:

(注释:这首歌曲加入了十六分音符,这个音型的处理是要连贯及快

11 速平稳,这里我建议把谱中的“哈哈”改成“啦啦”,因为儿童处理“哈哈”容易开口过大,找不到声音的支点及位置,这首歌曲要求演唱者运用清新活泼的声音来演唱。) 12

(注释:这首歌曲中加入了大音程的跳跃,音域在短时间跨度较大,要注意音准。这首歌还可以巩固前面学习到的跳音的演唱)

小结

大量演唱作品是提高声乐技术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虽然练声一直是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练声并不能解决所有演唱的技术问题,很多的技术、技巧是大量存在声乐作品当中的,只有通过演唱作品才能顺利的解决这些问题,变成自己的技术、技巧。演唱作品也是培养训练音乐感觉的最佳武器。作品的风格问题、语言问题、感情表达问题、民族习惯问题、民族审美问题,这些靠发声练习是不可能解决的,只有靠演唱大量作品才能得到解决。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范文第3篇

摘 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应准确分析自身不足,积极应对,引入现代化的教材管理理念,更新高校教材管理的手段,提升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及管理水平,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及教学服务。

关键词:教材管理;高校;水平

作为高校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及高校教学的基本工具,高校教材反映了高校教学、科研水平及其成果,是体现高校教学方法及教学成果的知识载体,因此高校教材的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教学正常开展,保证高校日常教学质量和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人才的关键。

一、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大众化教育进程不断加快,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的办学层次逐步提升,专业方向不断更新拓宽,网络信息化的广泛运用等新形势下,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存在的弊端逐渐显露。首先,传统的高校教材管理部门只是简单地发挥行政管理的职能:每年依照在册学生人数统一订购、购买并下发教材,这种计划式的教材管理体制缺乏活力,没有适时地对学生平时的教材及相关学校书籍加以预估,将教材发放当做是一项按部就班的任务加以执行,没有体现出市场竞争意识及多元化服务的意识,经济效益低下,资金积累少,难以满足新形势对高校教材管理的要求。其次,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欠缺必要的前瞻意识,发展较为缓慢,且自主发展能力较弱,只是刻板得对教材进行照搬使用,忽视了对象、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容易造成订购的教材版本陈旧,与学生现今的实际教学不适应,难以跟上日益加快的高校变革节奏。再次,高校教材的管理手段水平仍有待提高,尚未对教材管理的数据加以深入挖掘,也没有构建相应的教材信息网络平台,在教材的计划、选用、订购、入库、发放等诸多繁杂的环节中使用信息化的程度不高,工作效率低下。此外,许多高校普遍认为教材管理是一项极为简单的工作,不重视教材管理的队伍建设,教材管理人员的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专业知识缺乏,综合能力有限,加之高校教材管理的激励机制不足,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服务态度及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二、相关对策

(一)引入现代化的教材管理理念

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摒弃传统的旧观念,引入教材商品化观念、教材市场营销观念、市场竞争观念、效益观念等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到教材供求当中的价值规律,提高教材经营的意识,关注教材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算好教材的经济账,在充分考虑利润的基础上开展日常的经营性服务,满足师生的购书需求,提高创利的能力,只有提升了教材管理的经济效益,才能真正实现其服务于教学、科研等社会效益。可实行公开的招投标教材采购制度,会同高校相关机构,审查教材供应商的资格与资质,公开招标,与教材供应商在教材采购、价格、服务和时间保障等方面达成协议、签订合同,有效规避了因教材的订购周期产生的教材落实问题,不但确保了教材按质按量按时供应,还有效提高了教材管理的效益。此外,运用市场手段开展教材管理服务,由学校出资或参股由学校出资、参股,或是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将教材的采购、保管、发放等权利转给供应商,由校方或者是供应商在高校校园中启动经营性书店模式,为学生的教材征订工作服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个性化学习要求自主购买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以顺应新形势下高校的个性化教育对教材的需求。

(二)更新高校教材管理的手段

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工作人员应做到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化这一现代化的手段,积极更新管理的手段,努力提升高校教材的管理水平及其工作效率。首先,可依托校园网,通过引进或是自主开发的途径建设现代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中涵盖教材计划、教材订购、教材入库、教材出售、教材款结算等功能系统,以及设教材入库、教材出库及教材库存的查询功能,统一协调并管理教材订购、教材供应、师生选购等与教材管理相关的工作,会同教学管理部门的课程管理,实现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不但有效统一协调了教材管理的各项工作,规避了错订及漏订等现象,其查询功能也为高校师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利用系统还及时清点库存并核对教材账目,有效开展教材的财务管理,降低发行金额差错率,降低教材管理的经济损耗。其次,高校教材管理人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建立教材管理信息网站,为教材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在网站上发布高校教材使用情况及最新的教材出版信息,介绍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材样书、汇编与教材相关的文件、提供教材的出版链接,同时开设信息查询、教材需求及教材评价等与师生互动交流的功能,方便师生用户查询,与用户零距离交流,不断提升教材管理的水平,为高校教学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此外,还可充分利用供应商的销售网络,解决教材的库存及退换问题,实现教材积压零库存,提升教材管理的专业化职能。

(三)提升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及管理水平

高校教材管理不是一项简单重复的劳动,而是一门极具科学性的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学术性及业务性。教材管理人员是这项工作的执行者,其服务水准及管理水平是保证教材管理质量的关键。新形势下,高校教材管理人员应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参加定期的学习培训及业务交流,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高校教材管理人员还应不断加强与图书业务、人才培养等相关的知识学习与培训,以顺应高校拓宽专业方向、开设更多专业等形势对教材品种及内容的更大需求。不断加强高校教材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使其认识到这教材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认清自身的工作职能是为高校师生及教学服务,了解本校各专业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专业发展、课程设置、人才市场、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等,选用优质的教材,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加强与高校教师的教材信息交流,为其提供必要的咨询和参谋,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充分考虑学生需求及经济承受能力,做好教材为学生的服务。此外,高校教材管理人员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和技能,实现教材管理的现代化,提高教材管理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林开仕.高校教材科学管理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潘洪峰.试论高校教材管理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范文第4篇

我们**中心小学本着“依托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理念。推出了校本课程——手工制作这一特色。根据我们农村学生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五年级校本教材—种子贴画。在学校领导的时刻关心,美术教师的精心指导,及班主任教师的大力配合下,已经走过了四年的历程。在制作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们做事认真有耐心的好习惯,而且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在这四年中,师生们共同努力,对种子贴画进行了发展和创新,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在选取的工具上,不同的种子选用不同的工具。小一点儿的种子如:小米,碎玉米碴,直接用手把他们均匀地撒在涂胶的地方。大一点儿的种子如:大米、黑米,用沾了胶的牙签一点一点地去摆。再大的种子如:绿豆、红豆、黄豆、葵花,用镊子夹着去摆。

其次,在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拓展。除了选用常见的大米,小米,绿豆外,还加入了花、树的种子及干果的果壳。例如:用瓜子壳来粘贴小鸟的羽毛。由于瓜子壳有天然的纹理,所以用它粘出来的小鸟惟妙惟肖,就像要展翅高飞。 为了解决种子颜色单一这个难题,同学们想出了涂色、染色的好办法。用水粉或水彩颜料把大米染成红色。这样,做出来的小鲤鱼,颜色鲜艳,人见人爱。一幅幅五颜六色的种子贴画就呈现我们面前了。

在这四年中,勤劳聪明的学生们创作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作品。学校将这些优秀的作品制成展板,供师生们欣赏和学习。当各级的领导检查时,对这些作品赞叹不已。远道而来的同行们用相机来记录这美好的一瞬间。

种子贴画已经成为宁小一道亮丽的风景。在今后的校本教材开发中,宁小的师生们一定会对种子贴画继续研究、创新。让种子贴画这朵奇葩在宁小永远绽放。

DIY——有趣的种子贴画

黄豆、红豆、绿豆、黑豆、玉米渣、苡米……这些五谷杂粮可以制成美丽的壁画。种子画以植物的种子作为颜料进行创作,大到黄豆、瓜子,小到草籽,都成了小朋友创作的上好材料。

(

在一颗种子上,画上头发、眼睛、嘴等,就成为有丰富表情的人物头部,再把几颗种子按不同角度拼摆,便可成为人物的身体形态。在任意拼摆调整形态时,乐在其中。种子贴画的取材容易,且价廉物美,可经常更换,不断创新。

同学们可以收集颜色各不相同的植物种子,采用“绘”、“剪”、“剥”、“粘”、“铺”等制作方法,将形态各异的植物种子粘到预先绘好图案的纸上,加上后期的装裱,即可成为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

植物种子颜色各不相同,而且是世界上最自然、最纯正的颜色,任何画家都不可能调制出这样的色彩。种子画因其取材的多样,表现方式就更为丰富而细腻,对开发小朋友的智力,提高小朋友的想象力有很大促进作用。 制作方法:

A.准备好各种颜色的豆子,颜色越多越好。 B.把豆子按颜色、大小分类。 C.在白纸上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 D.沿着图案的线条抹上胶水。

E.把豆子按照自己喜欢的颜色粘到图画上。

F.最后,为了长久保存以免豆子脱落再用透明胶带把做好的贴画封住即可。

小蜘蛛

种子贴画,不同于一般的手绘绘画,它即可动脑又可动手,真可谓一举两得,你也来尝试和创作吧,相信一定会做得更美、更好! 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 《种子贴画》

设计者: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种子创作图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互动的集体制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种子贴画的基本技能。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各种植物的种子、胶水(或透明胶、双面胶)、蜡光纸、吹塑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脑袋和一双特别灵巧的小手,你们一定用它画了许多漂亮的画,对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制作一种特别的画,那就是种子贴画。 二.学生制作:

(一)了解工具和材料。

1 .师:同学们,你们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和工具呢? 2 .指名说一说。

(二)个体制作。

1 .师:你想做什么?准备选用哪些种子和材料? 2 .学生思考以上问题。

3 .师:大家想好了吗?那就开始作吧!比一比,看谁做得快? 4 .学生实践,师巡视辅导。 5 .(停下来)部分完成了的学生展示作品,评议: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你还有更好的建议吗?

6 .质疑解难:没有完成的同学,你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吗?

7 .集体交流制作技巧。

8 .没有完成的同学继续做完,已经完成的同学进一步完善 。

(本环节设计思路:此环节的设计是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粘贴种子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摸索、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激发创作兴趣,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小组制作。

1.师:大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种子贴画,真是了不起。能不能发挥小组的智慧,创作一幅更精美的画呢?咱们现在就来开展一场比赛,看哪个小组分工最好、完成最快、贴的画最美? 2.小组创作,师巡视。

(本环节设计思路:此环节是在个体创作的基础上,集众人智慧于一体,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总结。

从今天的这节课来看,你们都是聪明、能干的孩子。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勤动脑、多动手,以后一定能制作出更美的种子贴画来。你们愿意在课后试一试吗?

教学内容:《种子贴画》 设计者:

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种子创作图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小组互动的集体制作,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种子贴画的基本技能。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准备:

各种植物的种子、胶水(或透明胶、双面胶)、蜡光纸、吹塑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常聪明的脑袋和一双特别灵巧的小手,你们一定用它画了许多漂亮的画,对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制作一种特别的画,那就是种子贴画。 二.学生制作:

(一)了解工具和材料。

1.师:同学们,你们准备了一些什么材料和工具呢? 2.指名说一说。

(二)个体制作。

1.师:你想做什么?准备选用哪些种子和材料? 2.学生思考以上问题。

3.师:大家想好了吗?那就开始作吧!比一比,看谁做得快? 4.学生实践,师巡视辅导。

5.(停下来)部分完成了的学生展示作品,评议:你觉得他做的怎么样?你还有更好的建议吗?

6.质疑解难:没有完成的同学,你们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困难,需要大家的帮助吗?

7.集体交流制作技巧。

8.没有完成的同学继续做完,已经完成的同学进一步完善。 (本环节设计思路:此环节的设计是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粘贴种子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通过摸索、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通过展示、介绍自己的作品,激发创作兴趣,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探究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小组制作。

1.师:大家每个人都完成了自己种子贴画,真是了不起。能不能发挥小组的智慧,创作一幅更精美的画呢?咱们现在就来开展一场比赛,看哪个小组分工最好、完成最快、贴的画最美? 2.小组创作,师巡视。

(本环节设计思路:此环节是在个体创作的基础上,集众人智慧于一体,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三.总结。

从今天的这节课来看,你们都是聪明、能干的孩子。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勤动脑、多动手,以后一定能制作出更美的种子贴画来。你们愿意在课后试一试吗? (课后小记):本教学设计力求突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个体制作即一次创作体现全体参与性。学生人人参与实践,充分展示个性;二是小组制作即创作体现合作性和创造性,小组成员合理分工、亲密合作,提高作品质量;三是三次制作即课堂的延伸,课后的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把课内学会的知识技能自觉运用到课外在生活中不断探究,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孩子们对新生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往往在区域投入新材料的时候总是一涌而上,种子贴画对于他们来说又是新鲜的,为了更好的指导孩子进行种子贴画,让他们获得成功,区域活动的时候我首先指导了两位进行了种子贴画。区域讲评的时候请孩子自己想同伴介绍种子贴画的过程,还和小朋友一起讨论了一些种子贴画的规则,如种子要贴一个拿一个,不能洒落在地,要保持桌面的整洁,不能随便拿种子在手里玩耍(避免孩子将种子塞入耳朵鼻子等)。其次讲解了双面胶的使用方法。第二天区域活动时,很多孩子都选择了种子贴画。在操作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次次的操作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探讨。

1、双面胶的贴法。

有的学生是顺着线条一条一条一点一点的贴,把整个画面都贴满了再粘贴种子。还有的是贴一条双面胶贴一点种子。由于画面的线条都是有弧度的,故贴起来非常慢。在区域活动即将结束了,有的学生才刚刚将双面胶贴完。为了加快速度,我让学生们把双面胶只管直着贴,不要管它线条。只要注意外轮廓线就可以了。因为一会把上面的一层纸撕掉后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线条了。这样做起来明显快多了。

2、种子的选择和排列。

有的种子大比较重而贴不牢,贴画上的种子一颗颗的往下掉。有的孩子贴的时候会根据种子的颜色间隔有序的排列,还有的孩子会把种子按一个方向很整齐的排列,比如都是横着贴等。为了提高孩子种子贴画的水平,我和孩子们一起对作品进行了赏析,“这副画好看吗?哪里看上去很美?……”孩子们在观察中发现了种子贴画还有这么多的讲究和学问

《制作豆贴画》案例及反思

设计者:

设计思路:本次活动是制作豆贴画,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动手制作的乐趣,发现颜色、大小的搭配和组合的乐趣。采用提问、示范、讨论及作品赏,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在评价整理阶段,给学生鼓励。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方法,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上网等活动方式了解用各种小豆子制作粘贴画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了解装饰画的特点,能合理利用材料的美加以巧妙的组合,因势造形,形成一个新的图形,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尝试和研究。

3、培养学生做事细心认真的态度。

教学难点:

巧用材料和不同颜色的搭配(各色豆子间的搭配;豆子本身色彩与底纹纸之间的搭配)。

课前准备:白胶,小刷子,各色的豆,pt板,铅笔,。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活动流程:

一、激趣导入:

师:桌子上摆放的这些豆子除了用来吃的,还可以制作美术作品,这就是老师用小豆子做的粘贴画。(出示豆贴画)

二、欣赏观察范图,探究制作方法

观察图,说说制作豆贴画需要哪些材料 根据画面构思选择材料 。

2、粮食的选择(小豆子)

认真观察这这些豆子有什么特点?

3、探讨胶水的选择

白乳胶 胶水 双面胶 玻璃胶

4、构成一幅画,需要些什么元素?(点、线、面)

三、教师示范制作方法。

第一步骤:底板的选择

首先要想好画什么内容,再选择底板的颜色,(如鱼类采用蓝色底板等,)也可先选择豆,再根据豆的颜色选择底板的颜色。

第二步骤:设计底稿

首先要想好画什么内容,比如苹果,在选好的板上轻轻地把线的轮廓勾勒出来(最好选择粗线条的画。)

第三个步骤:选择豆子

各种豆子都有各自的形态、色彩、肌理等视觉特征:厚重、轻薄、粗糙

细腻、鲜艳、灰暗各不相同。我们要合理地选用材料,根据画面的选择合适的子材料,同学们在选颜色时,可以根据内容来搭配你们认为最合适,最好看的颜色。

第四步骤:涂胶水。(用毛笔沿着轮廓涂上胶水)

第五步骤:贴豆子

选择你要的粮食,沿着轮廓粘贴出来。(提示:如果是比较小的种子可以用镊子帮忙,如果是比较大的种子可以直接用手粘贴。)粘贴比较小的种子时(如米、小黄米、高粱和芝麻等)也可能用撒的方法,最后用镊子或小刷子稍加整理。你还可用一些棉花、叶子等进行装饰

四、学生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制作。

五、展示交流、评价整理

学生按要求对作业进行评述,并评选出最独特的作品。

教学反思:

豆贴画这节课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一节课。我让学生们第一次尝试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粗粮在课堂中完成自己的作品,大家的动手能力都非常的强,课后总结了一下,发现还是有以下几点需要改进:

一、老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老师讲得过多,过详细,导至学生制作时间不多。

三、可让学生通过同学或小组互评,进行对照和反思,促进学生认识自我和评价他人能力的提高。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范文第5篇

目录:

《中国画》校本课程纲要……………………………….教学设计:

第一课:国画起步……………………………………….第二课:水墨荷花的画法……………………………….第三课:蝌蚪与荷叶的画法…………………………….第四课:樱桃的画法…………………………………….第五课:小草鱼的画法………………………………….第六课:鸭梨的画法…………………………………….第7课:草莓的画法…………………………………… 第8课:枇杷果的画法…………………………………. 丹青美术 《中国画》校本课程纲要 一、课程概述 1.课程名称:中国画 2.课程范畴:丹青美术 3.课程内容:

能掌握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花鸟、瓜果、昆虫等 教学重点:

笔法与墨的训练 教学难点:

构图,审美意识的培养 4.开发依据:

课程标准提出:尝试不同工具,用纸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的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

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5.课程目标:

总目标:

1.让学生认识中国画这门民族的传统艺术中国国画字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国画视频,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使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艺术得以继承和发扬。

2.培养学生对国画的兴趣和爱好,进而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和热爱。

3.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画的基本技法和特点国画山水,初步掌握以线造型和追求意象的特征及绘画技法国画欣赏国画牡丹,使他们的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4.培养学生具有国画的欣赏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国画欣赏,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5.培养学生的国画创作能力,为学生走进国画艺术殿堂奠定基础。

学期目标:

1.掌握笔、墨、纸、砚、颜料等工具材料的特点。

2.学会正确的握笔姿势和良好的坐姿。

3.掌握正确的执笔、用笔和用墨方法。

4.在绘画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墨与彩的乐趣。

5.初步学会墨色、水分的控制及笔和墨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国画表现能力,会画简单的花鸟、瓜果、昆虫等。

二、课程实施 1.学生情况分析:

中国画校本课程选修人数有40人,学生来自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低中段学生对中国画学习兴趣极大,参与积极性很高,家长也很支持,但是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较弱,这也正适合开设写意花鸟课程,写意花鸟是中国画的入门课程,学习门槛较低,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学习。

2.具体实施(在下表中填写)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第一周(2.19) 1.执笔姿势及坐姿 2.怎样运用毛笔笔法(中锋、侧锋) 3.墨色的运用 4.颜料的调配等 1.创设学习情境, 2.注重文化引领, 3.教师示范、讲解 4.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多角度立体式全面展示教学重点 第二周(2.26) 1.执笔姿势及坐姿 2.怎样运用毛笔笔法(中锋、侧锋) 3.墨色的运用 4.颜料的调配等 第三周(3.5) 教学示范,学习各种线条的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四周(3.12) 教学示范,学习荷花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五周(3.19) 教学示范,学习荷花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六周(3.26) 教学示范,学习荷叶与蝌蚪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七周(4.5) 教学示范,学习樱桃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八周(4.12) 教学示范,学习樱桃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九周 教学示范,学习小草鱼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周 教学示范,学习小草鱼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一周 教学示范,学习鸭梨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二周 教学示范,学习鸭梨的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三周 教学示范,学习草莓的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四周 教学示范,学习草莓的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五周 教学示范,学习枇杷果的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六周 教学示范,学习枇杷果的画法;

注意掌控用笔及墨色。

第十七周 老师命题,由学生进行创作。总结,评比课堂作业 第十八周 学期总结 三、成果展示形式及效果:

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的场景展示、学生国画作品展示,形成浓厚的国画学习氛围。

教学设计:

第一课:国画起步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的毛笔 掌握墨线的各种变化,简单了解国画用笔的方法;

学会欣赏自然界以及美术作品中的线条,感受线条的魅力和多变的特点;

能够把线条运用到艺术创作中去,表现身边的物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列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握笔姿势、水墨的渗透、扩散特性,泼墨画技法。展示部分优秀作品,使学生感到水墨画其实并不难,们也能画好水墨画,激发兴趣和信心。

2.五指握笔法对握笔的姿势、指法和腕、肘部的运动和力量都有一定的要求。

(1)·姿势 要求笔垂直于画面上,不要出现斜角,要达到“笔如悬针”的状态。

(2)·指法 五指并拢,拇指和食指捏住笔杆,中指勾住笔杆往里拉,无名指顶住笔杆往外推,小指抵住无名指。握笔的五指要有力度,切忌松垮,手掌要虚空,就象握住一只鸡蛋,要求“指实掌虚”。

(3)·腕、肘 要求以肘作为支点,腕部虚悬,运动前臂。

对握笔的这些要求主要是针对中锋用笔的线条,特别在进行线条练习的时候,更要严谨规范,这样才能充分了解中国画用笔的规律。当然,在实际绘画中,不可能使用千篇一律的中锋笔法,特别是写意画,笔触的提按转折、笔锋的中侧顺逆等千变万化,但是,用笔的一切变化都建立在正确的握笔方法和对用笔基本功的掌握上。

3.用笔与用墨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关于绘画技法的六个要点。

用笔和用黑是分不开的,所在称为“笔墨”。用墨好,皆由于用笔。在《画说》中提道:“古人云:有笔有墨,笔墨二字,人多不晓,画岂无笔墨哉?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

有皴法而无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1)、积墨法:山水画表现的对象比较复杂,要求画面能有“大”、“多”、“深”、“厚”的感觉,为此,必须通过反复勾、皴、擦、点、染,层层递加,始能造成深厚凝重,繁茂丰富的效果,这就是“积墨法”的长处所在。即使轻淡透明的画,也非一挥而就,也需积染递加,形成淡而不薄,轻而不浮的佳境。积墨虽难,也有规律,不难掌握,其要点有三:

①第一遍干定之后,再递加第二遍,否则两遍渗化一起,不但不觉深厚,反易臃肿浮涨。

②第二遍是第一遍的补充、交错,不是第一遍的重复与描画复线,加的结果是多种笔法的交汇统一,“错综而复杂”,犹如印刷术之套网纹。

③每加一次,都要保持极强的整体观念,当疏则疏,当密则密,当重则重,当轻则轻,当强则强,当弱则弱。不可心中无数乱施笔墨,而是愈加到后来;

愈要有整体感。

(2)、破墨法:破墨,是在前一笔不太干时,趁势再补充上去看来一笔,使其融和渗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产生鲜活生动、和谐滋润的效果。破墨时因笔墨先后有别又可分为六种用法:

浓破法 ----先施以淡墨点树叶树头部分,待半干时,穿插以浓墨树枝,立时枝叶交融,浑然一体,如天然生成。这种方法,画树最为适用,当然,只要用法得当,无处不可。

淡破浓 ----先用浓墨勾树枝或房屋,然后趁其未干定时,加以淡墨点叶或皴擦房屋之檐下墙根,使其干湿渗化融合,产生自然衔接和浑然天成之感。

湿破干 ----先用干笔勾画山的轮廓及皴擦山的脉络,趁其似干未干之际,再交错以湿笔皴、擦、点、染,使两遍之间若接若离,浑厚起来。

干破湿 ----在反复进行积墨、破墨数遍之后,往往出现花(局部与局部不协调)的现象,需要调整整体。

墨破色 ----这种方法,花鸟画多用,但山水画的局部间或用之,如大笔画出赭石或汁绿的水边、土坡、岸边之后,趁色不干,用墨笔点以小草,色墨交融,别有生趣。

色破墨 ----有时在用水墨画完远山后,趁其未干,追加一笔湿笔花青,色墨渗化,向外延伸,又天然生出一层色墨混化的远山,别有天趣。

用笔技法:

一、笔锋的运用方法:

笔锋可分为“中、侧、逆、拖、散”等。

中锋用笔:握笔较直,笔尖在笔道的中间,笔痕呈圆柱形。

侧锋用笔:笔锋略向左右倾斜,使笔尖、笔腰同时一侧着力,笔痕变化较多,有时出现一面光一面成锯齿形的效果,能同时表现线与面。

逆锋用笔:将笔头倒逆面行。顺笔作画时,笔根在前,笔尖尾随;

逆久=锋用笔相反,笔尖在前,笔根尾随,自上面下,自右而左逆毛而行。

拖锋用笔:拖锋也叫拖笔,露锋。笔头侧卧于画面,顺毛而行,行笔放松,可边行边转笔,笔痕舒展流畅,自然松动。

散锋用笔:笔毛散开而行笔痕丰富虚灵,轻松飘逸。在写意人物中,一般以中锋为主,辅以侧逆散拖,不可主次倒置。

二、行笔的方法:

凡行笔,都有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基本动作,起笔和收笔在注意逆入藏锋,以自然含蓄,忌锋芒毕露,如书法中“欲上先下,欲左先右”之意。运笔的关键在于掌握好力度和速度。行笔时的用笔的力度,在于掌握好提与按的力度,还要注意虚实。行笔时用笔的速度,包括快、慢、轻、重、顿、挫、转折等运用,也有一定的规律。快笔是笔行的迅速,生动流畅,富于运动感。快笔适于表现运动感,但容易产生轻浮平滑的毛病。慢笔是行笔迟缓,积点成线,产生稳重、安定感,俚容易出现滞涩和毛病。转折用笔,圆转为转,方转为折,笔的转折要掌握力量均匀,笔虽折而气不断。

三、勾勒,皴擦,点厾:

勾勒法。实际上就是用线的技法,线条是最有表现力的一种语言,中国画始终把点、线作为最基本的手段。中国的艺术家始终刻意求索线条世界的奥秘,使线的表现力,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用线表现客观物象的形、质、神、态、以及画家主观的情感、意趣。

皴擦的技法。过去多用于山水画,现代写意人物画家,吸收皴擦的笔法,来补充、丰富线的造型。所谓皴,就是以连续用笔的复线,来表现物体的体感和质感,量感,用以调节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以某些线条无法表现的内容。所谓擦,即是以连续用笔时比皴笔更短促,用笔更虚灵、松动,要尽量不见笔痕。

点厾。厾法是一种扩大了的点,或粗肥的线,写意人物画中大面积的墨色,常用此笔法 二、体验:

1.对比以前学过的铅笔画、蜡笔画、彩笔画中的线条,感受墨线的多变:请几位学生上台,分别用铅笔、蜡笔、彩笔画一条S线,而老师则用毛笔来画,请台下的学生仔细观察,墨线与其他笔画出来的线条有什么区别。从中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

2.感受墨线的粗细变化:小比赛,谁能画出最细的墨线?谁又能画出最粗的墨线呢?让学生自己研究怎样才能画出老师要求的效果。然后请学生上台示范,引导观察他们的用笔,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的区别。再尝试画一条有变化的曲线,两头粗中间细,并引导反思:在画这条线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感受提笔与按笔的区别。

3.感受墨线的曲直变化:在这个环节里,我们除了学会画直线、折线和曲线外,还要懂得不同线条给人的不同感觉。我们先通过名家作品,感受不同线条的区别。大致的感觉是,曲线柔和、柔软,直线平稳、硬朗。但欣赏名作时教师不宜多说,应该是多问。引导学生找出自己的感觉来。这样他们的认识会更加深刻。在有了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画圆圈和正方形。圆圈要注意手腕的转动和中锋用笔,方形则要主要拐角的地方要藏锋。这些我们都可以在实例观察、对比中引导学生掌握 4.感受墨线的干湿变化:方法与上面同。主要在练习时要注意水分的控制。

5.作品欣赏:包括名家的作品和小朋友们的作品,找找他们运用了哪些线条,并猜猜他们是怎样画出这些效果的。

第二课:水墨荷花的画法 教学目标:

1.学习祖国传统绘画,传承民族精神,陶冶美好的情操。

2.通过国画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潜在的智慧与才能。

3.学习用泼墨法表现荷花,感受国画中的笔墨情趣。

教学任务:

1.能控制毛笔的水份,并用不同层次的墨色来作画。

2.能借助毛笔和水墨的功能来表现自己心中感兴趣的事物。 3.能大胆的挥豪作画,并加入自己的见解。

一、课前准备 1.毛笔、墨汁、宣纸、调色盘、水桶、书画毡等。

2.教学相关资料及教师示范用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A、以诗歌导入荷花,让学生在背诵与荷花有关的诗句中,感受诗人诗歌里,描绘的荷花美。

B、让学生欣赏一些荷花的图片,感受现实生活中摄影家眼中荷花的美。

C、通过欣赏古今国画大师的荷花作品,让学生感受画家笔下的荷花的美,重点介绍张大千、齐白石、八大山人的画,对他们的风格、题材及用笔用墨进行比较,感觉国画托物寄情的功能。

(2)发展阶段 A、教师黑板上示范作品,展示泼墨写意荷花的绘画过程,让学生体会写意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及构图。

B、学生自由练习,老师随堂辅导,画时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营造古典美的意境,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绘画中表扬,鼓励学生,大胆、自由、轻松的绘画。

C、作品完成后,将学生的部分作品粘贴在黑板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的点评,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明白自身画作的优缺点,从而更好的学习国画。

拓展:

1.通过欣赏历代国画大师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国画作品,揭示国画的人文情怀,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画的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2.学生课后自行完成2—3幅泼墨荷花作品。 3.查找、搜集与荷花、牵牛花及梅、兰、竹、菊相关的作品,体会画家的托物寄情的意境,并试着临摹一幅喜爱的作品 第三课:蝌蚪与荷叶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画面的构图,布局,把握蝌蚪与荷叶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

导 入:

1.小朋友们知道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吗?有谁能讲一下? 2.好的,那你能画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吗? 绘画过程:

(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复习上节课内容。

2.调出淡墨(在废纸上试试轻重),画出蝌蚪的一半身体,然后补上一笔画出整个身体。

3.画出蝌蚪的尾巴 4.调出藤黄,笔尖蘸浓墨,画出荷叶(注意先后顺序)。

5.蘸焦墨点出蝌蚪眼睛。

6.完成 7.由学生自己重新画一遍,老师对个人进行详细指导。

8.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3.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练习黄瓜的画 法。

第四课:樱桃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掌握材料的水分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大胆尝试;

把握樱桃的外形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以前学过国画吗? 那么你们知道国画都需要哪些工具吗?好,那我我就给你们介绍一下我们画画的工具:

笔:狼毫、羊毫、白云;

墨:松烟、油烟;

纸:生宣、熟宣;

砚:研墨的石头;

颜色:有十几种或更多,主要的三原色是,朱红、藤黄、花青。

2.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墨加入水之后有几种颜色吗?那你们就用手中的笔来试一下! 墨分五色:浓、淡、干、湿、焦。(老师示范,逐一让学生领会。) 3.好,学完了墨的五种颜色,那我们就再来来学一学,毛笔的用法。

中锋、侧锋 好了,小朋友们,那我们就一起来试一试,樱桃该怎么画的!(边讲边示范,学生跟着画)。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讲解什么是藏锋 露锋。

藏锋:笔锋从内部开始起笔 露锋:笔尖在外面起笔 1.找出颜色“曙红”、“胭脂”“墨”“花青”。

2.白云笔润水调曙红,笔尖蘸一点点胭脂,用侧锋两笔勾出樱桃,留出高光点。

3.重复以上动作,将樱桃错落有致的放在一起,要有遮有挡、有疏有密。

4.一组樱桃画完后,用小笔蘸浓墨勾 樱桃柄。

5.洗笔,挤出多余水分,调花青 勾盘子。(注意起笔露锋,二笔藏锋) 6.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多做练习。

第五课:小草鱼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怎样把握好小草鱼的体型特点。

教学过程:

导 入: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草鱼是生活在哪里的吗?(江河湖泊)。

2.你们能抓得到他吗? 那么我们把它画到纸上好不好?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准备花青、墨。

2.控制毛笔水分,调和花青,在蘸重墨。

3.起笔露锋,中锋下压一笔画出鱼的身子。

4.用笔上残留的颜色画出 鱼尾、背鳍(中锋下压)。

5.用重墨点出鱼眼、鱼嘴。

6.调淡墨中锋勾出鱼头、鱼的身体(中锋)。

7.侧锋画出鱼的双鳍。

8.换大笔,调淡墨,笔尖蘸浓墨,侧锋画出荷叶,侧锋干墨画出茎,浓墨中锋勾叶茎。

9.重复以上动作,画出多条草鱼,注意要动态不一,大小长短。

10.等待画干,完成,题名字。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多做练习。整理工具。

第六课:鸭梨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颜色的搭配。

教学过程:

导 入: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喜不喜欢吃鸭梨? 2.吃鸭梨对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好处吗?(能祛痰止咳,对咽喉有养护作用;

易被人体吸收,增进食欲)。

3.那么你们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孔融四岁的时候,常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从此,孔融让梨的故事也就流传千载,成为团结友爱的典范。) 绘画过程:

1.准备颜色:赭石、藤黄、紫色、绿色、墨。

2.小笔调淡赭石,画出鸭梨外轮廓(中锋两笔画完)。

3.重复以上动作,画出另一个鸭梨轮廓(可以根据想象多画几个)。

4.调淡墨,点出鸭梨的斑点,要有变化。

5.狼毫笔调出浓墨,中锋画勾梨把,要有弧度。

6.在鸭梨外轮廓下方画两串葡萄,中锋用笔,一笔一颗,重复动作。

7.调淡紫色,笔尖蘸墨,中锋露锋勾出盘子。

8.大笔调淡藤黄,填上鸭梨外轮廓的颜色。

9.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要学生记住今天所讲的主要内容,注意笔法的运用,颜色可以适当调多一些,要大胆。不怕错,多做练习;

整理工具。

第7课:草莓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怎样掌控好壁上的两种颜色。

教学过程:

导 入:复习上节内容。

1.小朋友们都吃过草莓吗? 2.那你们还记得草莓长得什么样吗? 3.好,谁能给我画一下?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学生找出颜色,藤黄、曙红、胭脂、墨。

2.大笔调藤黄(保证水分),笔尖蘸曙红,中锋顿笔自下向上画出草莓左半部。

3.用同样的笔法画出右半部(注意停笔时间不要过长)。

4.小笔调藤黄由下向上点出草莓的小刺(注意刺不易过大)。

5.重复以上动作,画出多个草莓。

6.小笔调浓墨,在多个草莓上点叶蒂(露锋快速点出),勾柄(中锋)。

7.可根据学生喜好,画上盘子,或者上节课的东西。

8.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绘画的技巧,那么下次课,你们就可以画出你们喜欢的东西,或者你吃过的东西。要大胆尝试。

第8课:枇杷果的画法 教学目标:学习写意国画的基本知识,感受笔墨韵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笔法、墨的使用方法,以及颜料调配,感知水墨画的独特效果。

教学难点:叶子的画法及大小的控制。

教学过程:

导 入:复习上节课内容 1.小朋友们你们吃过枇杷果吗?我还真没吃过? 2.它是什么味道的? 3.好,既然我没吃过,那就画一画解解馋吧。

绘画过程:(老师进行示范)注意画面布局。

1.找出颜色,藤黄、赭石、墨。

2.中笔调藤黄(注意水分),笔尖蘸一点赭石,中锋顿笔画出枇杷形状。

3.重复动作,多画几个(可大可小,三个一组、两个一对)。

4.用浓墨画脐,淡魔勾枝。

5.中笔调花青,笔尖蘸淡墨,侧锋画叶子。

6.等待画半干,小笔勾出叶筋。

7.焦墨题名字。晾干完成。

小结:1.展示画好的作业 2.评价作业优缺点、学生自评、互评。

课后小结:注意画面布局,整体统一,多多练习。

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范文第6篇

1 如何分析与评价一部好的外语教材

一部好的教材的编写总是受语言学和教学理论的制约。同样, 好的英语教材不仅应当体现当代语言学和教学理论研究的最新成就, 同时它也必须结合中国外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忽视国外最新教学理论或置中国国情于不顾, 都是不可取的做法。一部以交际教学理论为编写原则的教材与另一部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编写原则的教材有着包含其他理论成分的差别。Cunningsworth在1995年出版的Choosing Your Coursebook (《如何选择教材》) 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英语教材评价的方法 (Cunningsworth, 1995) 。在该书中它提出了整体印象评价 (impressionistic overview) 和深入评价 (in-depth) 两种方法。整体印象评价是指教材评估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材进行的整体性, 印象性的主观评价。但是, 由于这种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单靠这个是不可取的。而深入评价是指对教材进行的一种更深入性评价。也就是既要评价教材本身的思想性, 科学性, 系统性和趣味性等;又要评价教材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学生的需求分析, 大纲或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等等。因此, 分析和评价一套外语文字教材是否科学合理, 我们应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 即如何选择语言材料、组织语言材料和呈现语言材料。

1.1 如何选择语言材料

在选材时, 要注意知识、技能的难度是否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教材中编排的知识点、确定的基本技能是否符合外语教学大纲的规定, 是否能落实大纲规定的各种能力的培养;语言材料的分量、难度是否能够达到教学目的, 在内容和程度上是否有弹性, 弹性是否适度;语言点解说中的例句、练习的编排等是否能较好地配合知识点和各种技能编排的知识、技能是否是基础的, 是否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成果;选材内容是否具有思想性, 是否在材料中恰当渗透了思想教育, 有利于形成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情感、态度等。

1.2 如何组织语言材料

对于语言材料, 要注意教材的编排顺序从外语学科逻辑顺序来看是否科学合理, 是否符合螺旋式上升的原则, 是否由易到难, 复现率如何;外语教学活动设计是否运用了现代教学媒体, 鼓励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 是否还具有启发性;单元、课文的结构框架或编排是否能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学习过程, 是否有利于改进教学方法;语言材料的密度是否合适, 例如每课时的新知识量是否适度, 难点分布是否合理;在整套教材中, 其技能、能力训练和培养是否构成体系, 是否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最后还要看看是否能与其他学科教材在内容、进度上相互配合, 是否有整体效应等。

1.3 如何呈现语言材料

语言材料的呈现包括文字叙述、图表编排、版式设计、结构性线索等。对于文字叙述, 主要看叙述是否科学、准确, 表达是否简明易懂、生动、有启发性;图表方面主要重看编排是否科学、准确, 使用是否恰当, 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字内容;版式设计主要看该材料是否清晰、醒目、重点突出、美观, 便于阅读;结构性线索方面着重看是否有表明课文结构的线索, 如小标题、字体变化、空行、过渡性语言等等。

2 外语教材的选材应该注意的问题

外语是有声的, 与文字教材配套的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编制得怎样将直接影响着实际教学效果。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 文字教材与音像教材、多媒体教材的配合还有待提高。长期以来, 我国的外语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而缺乏对相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外语教材要在培养学生能力上发挥作用, 还要做大量的工作, 特别是在以下两方面下大功夫:一是理论联系实际, 即在教学外语知识的同时, 培养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二是从外语教学内容中提炼出方法论, 既教给学生学习外语的好方法, 又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要想达到这些目的, 外语教材的选材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外语教材首先要确保学生的意义学习

外语教材要对学生有潜在意义, 使语言材料清晰、稳定而明确的意义得以体现。这就要求在教材中强调词语的基本概念、表达方式的基本规则。教材编写要合理组织, 使学生学到的是逻辑意义连贯的知识。还应该根据学生认识新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顺序来组织教材, 并且从横向上加强教材中的词语概念、语言规则、课题以及各课或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指出所学词语或表达方式在意义上的异同, 了解他们的不同用法, 使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结构融会贯通, 这是提高学生进行意义学习的前提。同时, 教材应努力为创造外语情境服务, 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感兴趣, 自觉地将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新知识结构建立联系, 顺利地实现认知结构的迁移 (包括技能、知识、情感或态度) 。

2.2 其次要把科学的学习方法融于外语教材之中

科学的方法就是指认识和研究客观事物的各种方法, 可分为特殊科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两大类。特殊科学方法是各个具体学科采用的专门的具体方法。例如, 学习外语需要掌握发音的方法、辨音的方法、模仿的方法、记忆的方法、读解的方法、交际的方法、传递信息的方法等等;一般科学方法是从各门具体学科的特殊方法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方法。例如观察的方法、假设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分析的方法、综合的方法等。在编排外语教学内容时适当融入这些方法, 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产生直接的影响。

2.3 对于所选教材一定要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一直是大家探讨的最热的话题。而外语教学一直受到广泛批评的原因是, 虽然教师教得很辛苦, 但到头来学生掌握的还是“哑巴”外语。事实证明, 学习外语不仅仅是掌握教科书中提供的语言材料, 更重要的是语言实践。教师和教材是改进外语教学的两个方面, 改进教材的整体设计和编排可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保证学生的意义学习。在实际教学中究竟运用哪种方法应根据外语学科的性质、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知识状况以及学习条件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在外语教材中, 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习题的编制上。学习外语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 外语教材中习题的配备有很大潜力, 关键在于尽量减少那些让学生套用句式的机械性练习, 提高习题的效率, 处理好习题的量和质的关系。

3 外语教材的配套练习要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门外语必须有大量的“输入”, 才有可能转化成“输出”。所谓输入主要是靠听、看和模仿达到效果, 而输出则是在语言实践中加以运用。教材的主要作用是为学生学习外语的输入创造条件, 所以必须扩充教材的深度和广度, 从而增加教材的“弹性”。还要编入适量的供各阶段学生使用的听和阅读的内容, 可以给学生的自学留出一定的余地。当然, 完全以一套教材来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教材还应该告诉学生从其他方面摄取知识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地去开发更广泛的外语课程资源。

同时, 为了便于学生自学, 教材应努力贯穿可接受性原则, 分散难点, 突出重点, 深入浅出, 通俗易懂。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形象化的照片、插图来帮助理解。教材易学并不等于降低教材的水平和质量, 而是旨在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使学生不必总是被动地在课堂上听老师讲。他们也可以借助好的辅助教材在课外进行预习、复习, 甚至自学部分或全部内容。这种便于自学的外语教材, 还有利于通过学生的课外努力, 弥补教学水平的差异。这样, 教师的职能就可以更多地转向指导学生, 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进行积极的思维。

4 结语

综上所述, 一部好的外语教材是离不开对该教材的分析与评估的。事实证明, 学生外语交际能力差往往是由于教材练习的误导模式和教师对练习处理不当所产生的定势造成的。这种误导和弱能力定势就是脱离真实的交际环境、语境、情景、目的, 脱离学生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单纯、孤立、分离地练习语言。这样一来, 教材就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意义。可见, 要使现代外语教学具有科学性和交际性, 教材和教法也必须具备科学性与交际性, 即要从教材材料的如何选材, 如何组织, 如何呈现这几方面下手。更重要的是该外语教材还要确保学生的学习意义, 也就是以交际交流为目的。在教师方面, 教材也要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的教材才可以算是好的教材。目前, 如何编写出更适合当代学生的外语学习资料已成为新世纪外语教学领域值得思考的课题和外语教师培训的主要任务。否则, 即使有符合现代外语教学的科学性和交际性的新教材与大家见面, 也达不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摘要:随着人们对外语教材建设在培养外语人才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逐步加深, 对外语教材的分析与评价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 即教材与教学理论的关系, 外语教材的选材问题, 教材的配套练习三个方面来进行一个简单的对外语教材评价研究与评估标准的讨论。

关键词:外语教材,分析与评价,评价研究,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 Cunningsworth.A.Evaluation and Se-lecting EFL Teaching Materials[M].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 1995.

[2] 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J].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3] 丁朝蓬 (1998) .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课程·教材·教法, 7.

上一篇:建筑垃圾处理规划范文下一篇: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