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范文

2024-01-25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范文第1篇

我国是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2010年发生的贵州关岭滑坡、甘肃舟曲山洪泥石流、云南贡山泥石流等大型、特大型地质灾害,造成了千余人的死亡和几亿元的经济损失。受汶川大地震影响,加之极端气候事件,以及工程建设引发的地质灾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不断上升等因素,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工作的形势更加严峻。为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调查评价体系、监测预警体系、防治体系、应急体系,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为今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为了更加科学、系统、有效地应对地质灾害多发、频发事件,我们必须立足防大灾、应大急的理念,加快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体系,全面提升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

一、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组织体系建设、地质灾害预防和预警机制、应急响应、应急保障、预案编制与管理方面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总体来看,我国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亟待大力加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机构不健全,专业应急队伍力量薄弱。在国家级层面,虽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办公室和应急中心,但只能针对大型、特大型突发地质灾害开展应急或指导地方开展应急工作,应急中心专家和技术人员难以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省级层面,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组织实施主体是各级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厅、局)的地质环境管理机构,但因人员编制太少,未能成立专门管理的应急办公室,多数省份的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技术支撑队伍尚未建立,已经成立的省级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还很不健全。绝大多数地(市)、县国土资源局没有专职地质环境管理人员,没有支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的专业队伍,无法承担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响应工作。

2.应急工作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一是地质灾害调查经费投入不足。先期部署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项目经费一个县(市)20万元,不能对宏观判断的地质灾害隐患投入勘察工作量进行稳定性评价和趋势分析,调查程度较低。二是应急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评估的技术方法研究不够深入。目前的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多是专家在现场根据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有针对性的应急监测、处置和评估方法研究很少,需要投入一定的技术力量和经费开展相关理论方法研究。三是群测群防队伍工作经费没有保证。地质灾害大多分布在贫困山区,地方财政经费承担群测群防员工资费用的能力差,监测设备也十分落后;财政经费没有能力保证,靠行政命令部署群测群防工作,极大地影响了群测群防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成效。四是应急培训演练不够,应对突发地质灾害能力亟待提高,需要投入经费开展各种训练和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

3.应急装备能力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应急工作装备刚刚起步,虽然在国家层面已经开发组装了车载应急监测和远程会商系统,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设备也在逐步到位,但在省级以下各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中,装备配置比较弱。应尽快编制、分级提出地质灾害应急装备标准,推进省(市、区)、地(市)、县(市)各级地质灾害装备建设,改进群测群防员的监测设备和手段,提升地质灾害应急装备保障能力。

4.统一协调、反应灵敏的应急管理体制尚未形成。目前,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已经形成并得到有效执行,但国家一省一地一县分级应急值守还没有形成灵敏的联动机制,针对某一特大型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的应急响应仍未形成统一指挥、综合协调、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

二、应急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专业化应急队伍建设

以全国地质环境监测体系为基础,立足现有条件,着眼近期需求,统筹优化资源,平战结合,分级分区建设一专多能、反应灵敏、协调运转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建实建强国家地质灾害应急中心,逐步建成西南、西北、中部、东南、东北和三峡库区六个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分中心,促进和带动各省(区、市)建立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队伍。充分发挥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地质环境监测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履行“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中心”职责,适当扩充技术人员,精细选聘应急专家,合理调整业务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形成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工作队伍。同时,加快组建省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队伍,建立省级应急专家组,加强基层应急处置能力,重点县(市)可相应地适度建设应急处置队伍。

(二)应急支撑平台建设

按照《国土资源部突发地质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方案》,制定数字化应急预案,建设应急技术平台、配置完善的应急装备、建立应急培训与演练基地、编制应急响应技术标准规范,形成可支撑应急预案快速、高效运行的基础系统。主要内容为:

1.应急技术平台建设。运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GIS、GPS等高新技术手段,构建一个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应急中心和相关部门互联互通的基础平台,形成满足国家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和应急管理需要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系统,包括应急值守管理子系统、应急预案管理子系统、应急资源调度子系统、灾情险情分析子系统、应急决策专家支持子系统、应急培训与演练管理子系统、应急队伍评估子系统和专用数据库管理子系统等。

2.应急装备建设。根据地质灾害应急技术工作的装备需求,制定地质灾害应急装备规划,分轻重缓急配置、改造或研发必要应急装备,建成基本满足专业队伍应急需求的装备系统。

3.训练基地建设。根据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保障、训练、会商和档案存储等需要,建设国家级地质灾害应急训练基地。在北京建设具有应急指挥、室内培训、后方保障、桌面推演、专家会商和档案存储等功能的后方培训基地;在三峡库区建设具有模拟不同灾情险情、启动应急响应预案、开展应急调查监测和远程会商、模拟避险撤离等功能的现场演练基地。

4.技术标准规范。遵循通信、网络、数据交换等方面的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规范网络互联、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建设工作,采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人口基础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基础空间地理信息等数据标准规范,按照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标准规范和地方兼容中央、下级兼容上级的模式,形成全国应急响应平台在功能规范、业务流程、数据定义与编码、数据交换上的统一标准化体系。

(三)社会化应急网络建设

依托群测群防体系和社会应急资源,建立应急资源共享平台,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群众参与,推进地质灾害应急防灾减灾进社区,全面提高基层地质灾害应急能力,一旦突发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可实现临灾反应、先期处置、就近支援和协作响应。

1.辅助性应急网络。集成社会优势应急资源,尤其是国土资源系统优势技术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在面临重大地质灾害灾情险情应急响应中,实现就近支援、协作响应,为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提供辅助应急支撑。

2.普遍性应急网络。依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结合群测群防“十有县”建设,建设“地质灾害应急减灾示范社区”,探索建立地质灾害应急志愿者队伍,重点县(市)按需建设应急处置队伍,以点带面推进社会化应急处置网络建设。

(四)应急信息远程会商监控平台建设

以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网络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利用专项和公共信息,建设满足地质灾害应急需求的信息平台。

1.远程会商系统。通过有线网络、卫星通讯网络,架构国土资源部、应急中心、灾害现场的远程通讯与信息传输,推进“平灾兼容”的全国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建设,为应急指挥、信息传输和远程会商等提供通讯与信息保障。

2.远程监控系统。依托全国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网络和重点地区监测网络,基于调查、监测和治理工作成果,实现灾情速报与动态跟踪;通过有线或无线网络,架构灾害现场与后方应急中心的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为全国地质灾害及时反映及处置等提供视频值守平台。

除此之外,还要做好一些配套保障工作,如:积极推进地质灾害应急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起草相关技术标准规范;争取多方支持,形成以财政为主导的多元化经费来源渠道,积极申报关键技术研究经费,支持关键领域科研和发展;开展地质灾害应急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注重成果转化、推广与应用;细化应急预案,统筹国土资源系统应急资源,综合社会专业资源,协调联动,为应急体系建设提供运行保障。

(作者: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院长)

(本文责任编辑 赵端)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范文第2篇

1 关于地质灾害的概述

地质灾害是人为及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表现, 对环境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威胁。众所周知, 我国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 海岸线长,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地质形态, 才会频繁的出现地质灾害。可若是出现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就有可能会危及大众的人身安全, 且还会给受灾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带来不利影响, 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所以, 必须加强对地质灾害的防护, 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 当地政府都应当给予大力支持, 对出现重大灾害的地区, 应当加大关注力度, 设置地质灾害防治系统, 有效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 保障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2 地质灾害防治的作用

就目前地质灾害的情况而言, 其不光属于科学研究领域, 还属于社会公共学研究领域。从宏观角度出发, 地质灾害的防治不只需要及时消除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还应对利用地质环境引起重视, 目的是为尽快解决问题。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 就必须提高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基于此, 就应对地质灾害的防治加强研究, 降低地质灾害出现的几率, 同时还应及时处理地质减灾问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为突显防治效果, 必须从以下方面开展, 分别为:地质灾害的防治、地质环境利用。

3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一旦出现, 其带来的损失无法估计, 就连引发的安全问题也无法预测。所以, 就需要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有效解决安全问题, 必要时, 还应采用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进行防治。

3.1 创建地质灾害调查区域

就目前情况而言, 要想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 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必须在地质灾害频繁出现的地区创建调查区, 而且还需要成立特别调查小组, 专门研究地质灾害的地形地貌、气候等特点, 做到可以精确预测出地质灾害的发生, 并及时采用措施进行处理。除此之外, 还应依照地质灾害的特征合理划分等级。等调查研究结束以后, 调查小组还应对地质灾害高发地区的特征展开探究, 并采用有效措施防治地质灾害, 进而为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2 设置警报装置

为对地质灾害地区的防治成效进行分析, 必须事先在该区域设置警报系统。如果警报装置应用符合要求的检测技术, 就可以检测地质灾害, 而且还能在灾害出现以前, 将收集到的地质信息及时反馈给所需部门, 并积极采用防治措施, 目的是为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3.3 创建紧急处理制度

当前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也开始对地质灾害的处理提出严格要求。除了创建地质灾害调查区域以外, 还应构建灾害紧急处理系统, 尤其是那些频繁出现地质灾害的地区。此外, 还应采用先进技术, 并将其和相关资源结合在一起, 创建灾害响应制度, 并对其进行完善。一般来说, 上述机制主要是由网络信息平台、应急设备以及处理技术等组合而成。一旦出现地质灾害, 便能在短时间内到达灾区, 快速开展救灾工作, 保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受灾损失, 稳定社会。

4 地质环境利用

4.1 利用建设工程地质环境

在工程地质环境建设中, 利用地质环境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具体可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 (1) 对工程的地质信息以及影响因素等进行分析。只有全面了解地质环境的风险种类, 才可以创建安全、稳定的工程地质环境。当然, 在建设地质环境的过程中, 还应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避免再次出现地质灾害; (2) 树立长远发展理念。众所周知, 长远发展理念在防治地质灾害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单就地质环境的利用现状来说, 人为因素不容小觑。 (3) 当创建工程地质环境时, 不光需要对工程和地质的稳定性进行评估, 还应当确立可持续发展观, 有效的提高对地质环境的利用。

4.2 区域地质环境的利用

在对区域地质环境进行利用时, 应综合考虑工程建设的特征。总体而言, 应该着重注意以下几点内容:一, 对区域地质环境的安全情况进行分析与判断, 并依照地质环境利用评价体系来了解区域的地质环境;二, 在了解地质资源之后, 还应合理利用其它地质环境。结合实际情况, 对地质环境进行细化,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期间, 更应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来带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

5 结语

综上所述, 当突发地质灾害时, 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来进行处理, 同时还应利用地质环境, 将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落实到位, 并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

摘要:最近几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们开始对生产建设环境提出严格要求, 尤其是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单就地质灾害来说, 其会直接破坏生产建设环境, 而且还是毁灭性打击, 所以, 就需要及时应对上述情况, 并提前制定好预防方案。此外, 还应对地质环境利用引起重视, 因为它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建设, 当然, 还有必要对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结果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更好的明确工程建设的范围和规模, 从而尽快实现经济发展目标。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环境利用,分析,阐述,研究

参考文献

[1] 汪磊.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风, 2017 (24) :104.

[2] 闫国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地质环境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 2016, 35 (10) :207-209.

[3] 王亮, 刘长宪.解析地质灾害防治及其地质环境利用[J].建材与装饰, 2016 (11) :205-206.

[4] 张朝月.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利用问题研究[J].科技展望, 2015, 25 (06) :129.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范文第3篇

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

地质灾害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于地球板块的结构或者是板块运动所造成的, 地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过程当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恶化, 甚至还对自然资源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由此可以看出, 地质灾害加剧了人类生命财产的损失, 所以一定要对其进行严格的防控。如果从自然角度来说, 地质灾害比较难预测和控制, 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仅仅凭借人类的力量是很难对其进行防控的。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 政府和相关部门越来越意识到对于各种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先进防治措施。可是还是存在少部分地区并没有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被动层面上, 只是在灾害发生之后尽量减小其所带来的各种损失。而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主要应该从预防控制做起, 只有做好了预测工作, 才能针对性地作出相应的防控措施。地质环境主要包括了水体、大气以及岩石等多种要素。从狭义方面来说, 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石风化物, 在具体演化过程中地质环境也相应地发生了一定的改变。由此可以得知地球不断演化过程可以促使地质环境发生一定的变化。然后通过能量的相互作用和交替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质环境。在具体形成过程中会涉及比较多的因素, 比如生物圈、大气圈以及水圈等。这些因素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人们在对地质环境进行判断的过程中, 人们也可以据此断定地质运动背后的深层规律。然后通过对地质灾害的预测, 可以有效防控灾害发生时的危害, 以此来减轻其给人们所带来的损失。

2、地质灾害防治策略

2.1 加强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

在各种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当中, 地质灾害调查区划的建设工作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环节, 在具体评价调查工作当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对周边的地质界限进行详细出勘察, 对地质灾害发生的相关地质环境条件进行摸底查清;其次, 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进行准确的预测, 并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 同时还应该确定出重大地质灾害的危险点;再次, 充分结合地质灾害的破坏程度和等级来制定出最为科学合理的预防方案, 并配合相关部门做好预警措施。

2.2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防治的过程中, 完善的监测预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 其主要是利用预警监测体系对相关的地质灾害进行充分的反映, 然后采取相应的防灾减灾措施。一旦监测区域范围内的地质环境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那么预警系统便会及时发出警报, 提醒相关的工作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尽量减小灾害为人们所带来的损失。

2.3 健全搬迁治理工程体制

当相关管理部门接受到监测预警信息的时候, 应该及时根据监测的数据结果对该区域的灾情进行详细的分析与预测, 如果预测到灾害的危险等级比较高且波及范围也比较广的话, 应该采取搬迁措施以减轻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害, 同时也更好地确保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大大降低了灾害所造成的损失。除此之外, 在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的过程中, 还应该对灾后的土地整理和地质环境合理利用进行一定的考虑, 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结合, 进一步达到防灾减灾以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双重目的。

2.4 完善地质灾害应急处置方案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以及破坏性三大主要特点, 那么想要有效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害, 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科技条件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 方案当中应该包含对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建设、应急处理体系的完善以及相关应急设备的配置。这样一来在地质灾害发生的时候, 便可以第一时间严格按照相关的科学流程来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 以最大程度降低地质灾害给人们所造成的损失, 尽量减少一切人员和财物损失。

3、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应用

3.1 构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体系

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过程当中, 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可以更好地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就要求应该不断加强对地质灾害各种风险的防控和对环境安全的分析与研究, 不断建立健全地质环境评价体系。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对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有效评价;其次, 对地质环境工程实际容量的评价;再次, 对工程地质环境相关功能区的评价;另外, 对治理各种风险调控和地质灾害防范的评估。在具体评估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结合该区域的实际特点来实施, 采用最为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对环境进行调查, 不断提升评价活动的合理性, 尽量减少地质灾害给人们所带来的影响。

3.2 加强工程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

地质环境安全一般情况下包含了地质成分、地质结构、工程性质以及外部形态等多个方面, 不断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安全评价可以更好地规避各种风险, 具体应该做到, 相关的管理部门应该不断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的认识, 尽量做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不断促进地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地质环境安全中的技术层次引起重点关注, 主要包括对建设工程区域地质的安全评价、建设工程单体地质安全评价以及建设工程场址地质安全评价。

总而言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地质环境来进行最为科学合理的预测, 并制定出相应的防控措施, 不断提升地质灾害的防治成果。

摘要:由于地球板块的不断运动, 地质不断变化, 从而引起了各种地质灾害。虽然近些年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 但是自然改造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在人们的改造活动过程中, 势必会给自然环境造成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所以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 而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也为防控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鉴于此, 本文先对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理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然后对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和防治过程中地质环境的应用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地质灾害,防治策略,地质环境应用

参考文献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范文第4篇

江西省德兴市昄大中学同学们用手托起老师平日地理教课用的地球仪,表达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珍爱和呵护。

烟台市潇翔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展示环保绘画作品。

台州市椒江区中心幼儿园碧海明珠分园的小朋友们展示亲手制作的环保袋。

环球

美俄最大石油公司联姻

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与美国最大的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战略合作的火花在近几日集中爆发。两家公司4月18日在纽约向投资者公布更多细节,称双方周一已签署一揽子石油开采合作协议。多家国际媒体称,这一合作投资额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意在开发俄罗斯在北极圈及黑海的庞大能源储备;作为交换,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可以获得美孚公司在美加等地一些项目的石油开采份额。(中国矿业报)

第三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举行

4月25至26日,第三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3)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首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智能电网等11个合作倡议的进展情况,并就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清洁能源供给的政策、计划和创新战略、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可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行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新华社)

时政

国土资源部:今年将建一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4月24日国土资源部举行土地整治新闻发布会,今年我国将建设一亿亩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国土资源部表示按照2011-2015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整治建设四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去年已经完成6000多万亩,今年将继续新建一亿亩。(中央电视台)

徐绍史:把绩效管理试点作为改革发展新动力

4月13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绩效管理和干部考核总结表彰暨工作部署会。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讲话时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差距、手段和目的、统筹和融合、内生和外控、管理和效率、继承和创新等六个关系,把试点工作作为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国土资源报)

胡存智:以依法行政为核心提升法制水平

4月18日,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法规处长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部署今年的国土资源法制工作。胡存智在讲话中提出,加快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法治化要实现“三个必须”,即必须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必须将法制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龙头,必须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大局和中心开展法制工作。胡存智要求,各地要始终坚持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全面提升国土资源法制工作水平。(中国国土资源报)

国家海洋局公布实施《全国海岛保护规划》

国家海洋局4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正式公布实施。据介绍,规划是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岛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从事海岛保护、利用活动的依据。规划全面分析了当前海岛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海岛生态保护显著加强、海岛开发秩序逐步规范、海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力度增强。(中国国土资源报)

各地

广东:与中国科学院签约研发数字广东空间信息云服务技术

日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与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署了《关于联合推动数字广东空间信息云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厅和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将共享资源,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应用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探索特色鲜明、有行业影响力的空间信息云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广东省空间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效率。(中国国土资源报)

江西:页岩气调查研究院挂牌

4月22日,全国首支页岩气专业地质调查队伍——江西省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在江西地矿局挂牌成立。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为研究院揭牌时指出,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的成立,是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大事。省政府将成立强有力的机构,指导开展相关工作。江西省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将加大页岩气地质勘探投入并加快开发利用页岩气资源,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新华社)

焦点

今年地灾应急管理重点锁定六项工作

4月25-26日,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暨技术培训会召开。会议明确今年汛期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重点锁定六项工作:

一是做好应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告,遇灾情、险情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二是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范围,努力提高预警精度;三是继续加强全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国土资源部将编制出版《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实例汇编》供各地参考应用;四是加紧制定完善地灾应急技术标准,对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和应急演练等进行规范;五是继续推进地灾应急管理和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加强应急机构和人员力量;六是继续发挥好区片专家作用,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中国国土资源报)

数字

79亿

4月24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采矿及金属业的并购活动持续增长,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矿业并购交易额高达79亿美元,是去年同期交易额的5倍。(中国矿业报)

2400万亩

4月24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表示,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我国“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400万亩,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央电视台)

43.64%

4月17日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赵松所长在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成果发布会称,全国主要监测城市房地产用地供应总量一季度大幅下降,保障性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同比提升,达43.64%。(财经网)

60万

4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表示,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增资源储量静态工业总产值达万亿元,潜在利润数千亿元。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稳定职工就业60万余人。(中国国土资源网)

1580

4月23日,河南省地矿局地调一队承担的河南省小秦岭金矿田南中矿带金矿普查项目ZK3902钻孔,创下河南金属矿产勘查1580米孔深新纪录,标志着国产机具开展小口径岩芯钻探技术跃上新水平。(新华网)

热点问题面对面

从四个方面强化汛期防治工作

Q:当前湖南已经进入主汛期,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湖南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A:当前,湖南主汛期已经来临,湖南将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暴雨天气条件下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掌握汛情灾情。二是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明确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保持信息畅通,遇到险情及时组织人员撤离。三是加大对险情重、危害大的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回检查力度。四是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准备。逐点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做好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各项准备,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快速高效应急处置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Q:目前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怎样?

A:湖南属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是全国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6.38万km2,占总面积的30%;中等易发区面积10.60万km2,占总面积的47%。

到2010年底,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9954处,其中滑坡6596处,崩塌990处,泥石流442条,岩溶地面塌陷523处,采空地面塌陷412处,地裂缝103条,不稳定斜坡878处,地面沉降10处;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50.47万人,间接受威胁人口达80多万,潜在经济损失82.91亿元。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地震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经济、民众安全以及社会发展,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与影响,而且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若无法正确掌握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特征,必然会导致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迄今为止,我国因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人员伤亡数量不计其数。为此,有关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应当积极探索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根据地震类型与地方特征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而切实降低地震地质灾害引发的巨大危害。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006

引言:虽然近几年我国整体的发展趋势十分理想,但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为辽阔,蕴含诸多不相同的地形、地势,稍有不慎,就会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下引发地震灾害。

一、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地质灾害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和广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危及生命安全。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地震,其次是自然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大量人为利用矿山和河流等地质环境产生的自然灾害。1949年以来,中国有70多万人死于重大事故,约占各类灾害死亡总人数的2/3。(2)非法破坏各种水利基础设施,破坏公共财产,造成巨大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灾害是大地震,其次是山体垮塌、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和特殊地质和岩土结构工程的地质物理病害。铁路工程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有建筑房屋、铁路、公路、桥梁、车站、码头、水库、电站、管道等。(3)非法破坏农业、食品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巨大的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地质灾害有岩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山等地质和土壤灾害,以及地质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特种地质和岩土保护工程、地质和土壤病害等。(4)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自然灾害地质形成类型主要有山地构造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水土地质构造、土壤水与海水地质盐渍化等灾害地面地质构造沉降山地地质构造、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

二、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坍塌类型

地质塌陷也是一种重大的山地地质事件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这种特殊类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虽然死亡率较低,但其破坏性比自然环境更大,因此必须时刻予以密切关注。根据2016年中国西部地断层地质构造塌陷区山地生态形成现象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山地生态多样性主要是自然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我国相关地方气象部门调查统计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类似地面严重山体突然下沉灾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东部的平原地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以及华南地区,其中类似的地面严重垮塌的新闻报道时有发生。对于煤矿矿区地表沉陷的主要类型及其自然资源类型主要做如下分析,主要类型分为自然人为行为和非自然人为行为两种,其中一些属于自然人类行为模式的煤矿沉陷主要类型是指自然资源沉陷是由于煤矿采空区的开采而引起的,这造成了大量的外来开采损失和自然资源的浪费。这在没有露天开采资源的大面积地区也很常见。

2.滑坡类型

滑坡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类型,在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统计中,滑坡灾害发生率最高。滑坡具备不同类型,目前,滑坡规模主要分为巨型高速滑坡、大型高速滑坡、中型高速滑坡和小型高速滑坡。在目前的数据统计中,小型高速滑坡的规模所占比例最高,说明该滑坡的发生率较高。从滑坡的整体区域分布来看,小型I級滑坡多发生在东部和中部丘陵地区,而在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中型II级滑坡所占比例较高。在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中,青藏高原是主要的滑坡场地。根据岩质滑坡的主要材料,岩质滑坡可分为土质岩质滑坡、岩质岩质滑坡和碎屑岩质滑坡,在我国不同海拔地区发生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平均土壤类型滑坡的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出现滑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超过80%,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在黄土高原地区山体滑坡是70%,和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滑坡在东南和西南中国超过60%。青藏高原大型滑坡事件较少,滑坡所占比例约为50%。从历年岩石滑坡的数量来看,西南和东部山区岩石滑坡的比例最高。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泥石流砾石滑坡十分常见。

3.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是目前我国影响较大的第三类自然地质灾害。数据分析表明,泥石流在我国今年地质自然灾害预测风险中占8%。根据分析结果,在现实中,划分泥石流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自然物质流的组成,根据泥石流的分类,它可以明显分为地质泥石流、水质土石流和泥流。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泥石流的总比重仍是最大的,占总重量的60%以上,其次是长江水库泥石流,最后是泥石流。从泥石流的具体成因来看,直接影响泥石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强风暴雨。一般来说,暴雨会直接造成大的泥石流。在暴雨期间,泥石流的自然发生率较高。如果暴雨非常大,就会直接造成大面积的泥石流。简单来说,山体滑坡再次发生的原因与我国降雨量有明显的关系,所以对于泥石流这类典型的地质灾害来说,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量较多的部分地区,如:西南地区与长江水库山体滑坡等泥石流再次发生与暴雨发生有显著的关系,但由于暴雨发生的地区不同,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混凝土泥石流一般主要发生在大理石、云岩、石灰石、砾岩和缺乏生长的花岗山脉中部,这四种类型的滑坡岩体均位于山区,岩体中的碱性土物质含量相对较小,泥石流中酸性物质淤泥在岩体中的含量有限,故人们称其为山水泥泥石流。而大泥石流则发生在土壤含量较高的河谷地区,如黄土高原地区。

三、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1.分布差异较大

(1)砂土液化及地面地质变形,如:土质沉降、黄土碎石截留地震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周边河流阶地、冲积平原等地区,以及富含大量砂土和砂质粉砂土的低洼地区,在西北、西南、华北等低洼地区分布明显。黄土铺展层液化和黄土沉降也是西北中部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2)黄土地震构造塌陷地质灾害主要涉及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黄土碳酸盐岩断裂分布区、黄土页岩分布区和矿区。河湖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西部主要河流的下游河道和东部水库的坝区。长江水库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在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直接形成地震和海啸。南海海城地区是直接引发地震和海啸的最大热点地区。

2.分布面积广泛

中国西部地震物理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强震频繁发育、高山和破碎岩体的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均位于青藏高原山区附近。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常见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灾害。在中国北方,虽然周围的地震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该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位于河阶地或影响平原,在特殊地质和地理条件有利于熔岩地质灾害的形成,如软土液化等等,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广东雷州半岛南部和海南岛北部,震级大小和振动频率水平都比较低,但在特殊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下有一些有利特征,如:沿北海岸的山地、软沙和沿海全年雨量大的地质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地质条件,如地震灾害的产生发展。而主震区以外的大余震区均为弱中性震区,地震引起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概率很低。

3.分布周期不均

大多数地质自然灾害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共同变化特征,不同变化形式的灾害反复发生并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崩滑流域灾害虽然随发生时间而波动,但各波的周期波动并不等于高强度波动的交替,而是表现为一个波状周期高于一个大波的周期高潮。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突变的频率以每年3.3到4.8的平均速度增加。地面沉降自然灾害的变化越来越严重,使其更加突出。在我国地面沉降发展升级的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属于初步升级阶段,60年代以后属于初步发展升级阶段,70年代以后属于快速发展升级阶段。目前,我国约有70个城市形成了地表水下沉城市,其中80%是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表塌陷和大盆地裂缝在我国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影响广泛的重要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四、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预防策略

1.组建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1)对所辖区域内各单点地质地震灾害风险隐患监测点,设置地灾监测管理桩、边界监测桩、警示牌,编制一个单点地质防灾应急预案,向相关地灾监测管理人员、责任人和其他监测管理人分别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应急任务,明确各地质受灾点灾害隐患监测点的所在位置、大小、范围、类型、诱发性等因素,落实当地监测管理人员及其他监测人的责任人及当地险情可能发生后的地灾应急处置措施等;向当地受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灾害防范应急手册,确定当地险情可能发生时的应急报警处置信号和应急撤离安置路线及应急避险安置地点。(2)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各镇各区乡道街根据需要及时指定汛期安排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驻守片区西部地质安全地震监测灾害隐患巡查点和隐患排测定位点根据需要指定安排专门的安全地质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汛期期间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根据需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定期组织进行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灾害巡查隐患情况调查、巡查点和隐患定位排查等各项准备工作,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对各片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定位点都根据需要定期进行一周两次、雨季每天一次加密的定期隐患巡查,做好安全地质监测隐患排查工作记录。

2.强化地震灾害勘察力度

运用先进的地震科学检测技术,识别当前施工中正在进行的地质灾害的最大可能性和准确的分布位置情况,以有效保护各区城镇、企业、主要交通干道、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在区域内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必须首先对当前地质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定性可以与检测量化相结合来评价当前建设区域地质灾害的整体动态发展趋势,并应避免在有地质灾害的地区发生灾害。制定完整、科学的防震防灾工程规划,针对不同的防灾工程建设不同的减灾、防护、加固设施。根据地质调查和地质评价的分析结果,在适宜的位置建设开发基地,结合开发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生产人员伤亡和其他经济损失。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属于一项周期长、难度大、且防治过程与内容十分繁杂的高难度工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掌握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各种类型,根据类型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此外,还应在确定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后分析分布特征,只有这样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才能得到有效防治,社会大众与经济发展才能越发理想。

参考文献:

[1]苏立彬,郭永刚,吴悦.基于GIS的西藏地区活动构造分布特征及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508(03):395-401.

[2]王盈,金家梁,袁仁茂.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研究, 2019,191(03):126-135.

[3]徐煜,赵其华,王旭.松坪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89(01):25-30.

[4]李升甫,贾洋,杨天宇.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川九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诱发条件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36(03):110-115.

[5]杨志华,郭长宝,吴瑞安.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1,48(5):91-101.

[6]李雯,陈文凯,周中红.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特征分析[J]. 灾害学, 2019, 034(001):222-228.

[7]王俊勤,羅进华,张广旭.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海底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039(004):87-95.

[8]刘小梅,吴晶,梁春涛.龙门山断裂带最新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 2019,62(04):126-136.

地质环境地质灾害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质灾害;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引言

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采矿业在我国历史悠久,特别是近20年来,矿业开发程度不斷加大,采矿活动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渐展现出来,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水土污染等,其中矿山地质灾害最为普遍和突出。矿山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矿山地质环境,而且会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的重要性也突显出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和演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和技术方法。本文对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建立依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的自动、高效、及时的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全时监测和监测预警,达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目的。

一、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方法

以往的地质灾害监测,通常是以人工或半自动的监测为主,但是范围较大时,往往常规的监测方法就无法满足。在诸多新兴自动化监测体系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布设多种传感器,建立基于无线通信协议的一种自组织、动态变化的局域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接收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且能进行相应的数据融合处理,再通过连接远程传输网络传输至监测中心的服务器。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网络系统通常是在充分现场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部署一系列的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其变形状况与诱发因素,如地表位移、岩土含水率等,再利用汇聚节点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存储或处理,最后通过建立WSN与外部远程无线传输网络的连接,实现多源采集的信息以集中方式进行批量传输,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系统、数据远程无线传输网络、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以及预警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

二、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等[2]。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矿山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可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中,一般设计的专业监测方法有:雨量观测、裂缝测量监测、变形测量监测、深层侧向位移监测、GPS测量监测等,测量仪器一般为全站仪、经纬仪、GPS、测距仪、裂缝计、地应力计等。在实际应用中常受到通信条件、地形、天气等限制,部分仪器专业性较强难以操作,监测间隔时间较长且不连续,加密监测频率则使得外业工作量大,导致监测经费投入较大,最终形成矿山企业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落实情况较差和监测效果较差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监测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周密、喻小等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杨乾坤、杜建涛等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技术运用于地面塌陷测量和监测,对其测量精度和监测效果进行了论证。此外,陈蒙等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地质灾害监测数字化技术应用中采用了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手段。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也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中来,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法。

三、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一)智能化监测设备

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应用过程中,智能化监测设备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对专业监测数据进行获取,这其中涉及的内容有地面以及坡体监测设备、雨量和水位精密监测设备等。实际智能化监测设备的应用,应满足以下几方面需求。第一,很多地质灾害出现位置集中在偏远地区,位置偏僻,供电不便,监测设备在运转时需自己为自己提供电能。第二,由于不同变形地段中的隐患点存在差异性,为此,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监测采样频率,这也是维护监测数据完整性的根本所在。但从实际实践应用过程中能够看出,上述内容还需要得到有效改进。例如,在地质灾害数据监测需求明确上,如果隐患点前期变形较小,并不需要采用过高的采样频率,否则冗余数据将会大幅增加。在后续工作之中,还会涉及高频采样,以此获取加速变形阶段的数据可靠性情况。截至目前,最为常见的监测设备中监测频率以人工设计为主,不能做到根据灾害点变化情况调节采样频率,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便会导致预警信息漏报问题。所以说,在具体设备监测时,工作人员需要维护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原始数据无法将隐患点实际变化规律呈现出来,需要进行预处理操作。目前监测数据的处理,主要以第三方软件应用为主,设备自身处理监测数据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原始数据过多,数据发送压力也会大幅度提升,例如原始次声监测数据数量一般要比处理过滤后的数量多出10倍以上,很多偏远地区信号质量较差,让监测数据压缩和发送受到影响。因此,做好对监测数据的有效分析和过滤,是该类设备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地质灾害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子系统需考虑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应急、消防、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业务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并可分层级扩展在市级单位部署下级平台,或是通过互联方式与市级平台进行对接,整合形成全省范围的地质灾害共享大数据。统一基础数据,通过前置库方式对接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共享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信息、全景影像以及预警信息;通过WebService服务的方式共享省气象局、水文局雨量数据信息;采用数据推送方式,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统计信息推送至省自然资源综合统计与决策支持系统共享,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等监管信息推送至省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与监测预警系统共享,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与安徽省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共享交换数据。另外,动态消息交互。采用动态消息交互机制,为海量数据队列推送给应用程序提供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总线,消息被接收之前都可安全保存。实现移动APP与后台无线网络通讯,当网络信号出现抖动时,消息交互机制能够支持断点推送。网络信号差时,消息保持在队列中,信号正常后,消息立即推送到移动APP。

(三)视频监控自动识别预警

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实现对灾害体形变状态的监测与报警,利用超高清监测系统对重点地质灾害发生体进行有序监测,并对监测的画面数据进行实时对比分析,当灾害体出现微观形变时,可进行及时报警,由专项负责人进行防灾减灾防治工作指挥开展。在视频监控自动识别预警技术应用时,可基于微波信号传输,实现对地质灾害体的动态监测,如山区存在信号盲区,基于微波无线网络进行动态监测,快速对地质灾害体进行形状分析。微波无线网络的安装成本较低,可基于GIS技术的应用,为控制室提供准确的地质灾害体形变坐标,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关区域,并发出预警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监测指标异常时自动预警,有效地解决了地质灾害监测专业人员的不足和偏远山区受地形气候限制的难题,提高了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频率、效率及效果,有助于矿山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为矿山开采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杜建涛,闫丽,赵超英.蔚县矿区地面沉陷InSAR多维形变监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0,48(01):168-173.

[2]陈蒙,林锦富,段昌盛.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地质灾害监测数字化技术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8,29(04):54-57.

[3]吴君平,叶小兵,王士友,杨黎萌.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污措施分析[J].西部资源,2019(01):101-102.

上一篇:中小企业绩效评价论文范文下一篇:紫色叙事思想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