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范文

2023-09-18

地质灾害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防治;工程措施

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岩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岩土膨胀、砂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热害等。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易发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65%。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其中特大型和大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隐患点25000处。1995-2007年,全国因地质灾害共造成13650人死亡和失踪、财产损失达717亿多元,平均每年因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1050人,直接经济损失55.2亿元。地质灾害防治的任务越来越艰巨,地质灾害的防治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由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必须具备灾害体和受灾体。这两方面条件决定了成灾程度。因此,防治地质灾害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

1.限制灾害源,消除或消弱灾害体活动能量,解除或缓解灾害活动威胁; 2.对受灾体采取防避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

虽然各种地质灾害的防治途径基本相同,但具体措施不一。因此,对地质灾害现象,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勘查工作,以查清灾害体范围、性质、活动条件和受灾体类型、分布情况等。并在勘查的基础上选择防治措施,并合理地设计工程规模,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工程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为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优选和方案优选提供依据。

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

地质灾害防治的根本目标是取得充分的减灾效果,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遵照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原则;

2.防灾减灾的相对性、持续性原则; 3.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结合的原则;

4.防治地质灾害与其它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5.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 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

崩塌、滑坡、泥石流在地质灾害中是发生数量最多、造成危害最严重的灾种,通过分析地质灾害事故原因及灾害过程,结合笔者通过近年来从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治理工作的体会,对崩塌、滑坡、泥石流这三类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如下主要工程措施:

1.崩塌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拦挡

对中、小型崩塌可修筑遮挡建筑物或拦截建筑物。拦截建筑物有落石平台、落石槽、拦石堤或拦石墙等,遮挡建筑物有明洞、棚洞等。

在危岩带下的斜坡上,大致沿等高线修建拦石堤兼挡土墙,即可拦截上方危岩掉落石块,又可保护堆积层斜坡的相对稳定状态,对危岩下部也可起到反压保护作用。

(2)支撑与坡面防护

支撑是指对悬于上方、以拉断坠落的悬臂状或拱桥状等危岩采用墩、柱、墙或其组合形式支撑加固,以达到治理危岩的目的。

对危险块体连片分布,并存在软弱夹层或软弱结构面的危岩区,首先清除部分松动块体,修建条石护壁支撑墙保护斜坡坡面。

(3)锚固

板状、柱状和倒锥状危岩体极易发生崩塌错落,利用预应力锚杆或锚索可对其进行加固处理,防止崩塌的发生。锚固措施可使监空面附近的岩体裂缝宽度减小,提高岩体的完整性。因此,锚杆或锚索是一种重要的斜坡加固措施。该方法适用于危岩体上部的加固。

(4)灌浆加固

固结灌浆可增强岩石完整性和岩体强度。经验表明,水泥灌浆加固可使岩体抗拉强度提高0.1MPa,相当于安全系数提高50%以上。在施工顺序上,一般先进行锚固,再逐段灌浆加固。

(5) 疏干岸坡与排水防渗

通过修建地表排水系统,将降雨产生的径流拦截汇集,利用排水沟排出坡外。对于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可利用排水孔将地下水排出,从而减小孔隙水压力、减低地下水对滑坡岩土体的软化作用。

(6)削坡与清除

削坡减载是指对危岩或滑坡体上部削坡,减轻上部荷载,增加危岩体和滑坡体的稳定性。对规模小、危险程度高的危岩体可采用爆破或手工方法进行清除,彻底消除崩塌隐患,防止造成危害。削坡减载的费用比锚固和灌浆的费用要小得多。但削坡减载有时会对斜坡下方的建筑物造成一定损害,同时也破坏了自然景观。

(7)软基加固

保护和加固软基是崩塌防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对于陡崖、县崖和危岩下裸露的泥岩基座,在一定范围内喷浆护壁可防止进一步风化,同时增加软基的强度。若软基已形成风化槽,应根据其深浅采用嵌补或支撑方式进行加固。

(8)线路绕避

对可能发生大规模崩塌的地段,即使是采用坚固的建筑物,也经受不了大型崩塌的破坏,故铁路或公路必须设法绕避。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或绕到河谷对岩、远离崩塌体,或移至稳定山体内以隧道通过。

(9)加固山坡和路堑边坡

在临近道路路基的上方,如有悬空的危岩或体积巨大的危石威胁行车安全,则应采用修筑与地形相适应的支护、支顶等支撑建筑,或是用锚固方法予以加固;对深凹的坡面须进行嵌补,对危险裂缝应进行灌浆处理。

通过上述崩塌落石的治理措施完全消除崩塌落石的危险是很难做到的,因此通常仅对即将崩塌的岩石进行清除,作为其他防治方法的配套措施。通过削坡来阻止崩塌落石的土石方工程很大,在经济上往往是不可取的;而作为加固或支护的各种措施都有其特定的适用条件,在坡面整体性和稳定性较好时才能达到防治的目的。

被动防护措施并不试图阻止岩石崩落,但必须避免崩落的岩块危及被保护的对象。在崩塌落石规模较大或(和)发生频敏的区域,采用交通线路绕行、隧道通过或改变工程位置等避让方案可能是最为有效而彻底的预防措施,但由此必须带来工程投资的明显增加。

2.滑坡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

滑坡滑动多与地表水或地下水活动有关。因此在滑坡防治中往往要设法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避免地表水渗入滑体,减少地表水对滑坡岩土体的冲蚀和地下水对滑体的浮托,提高滑带土的抗剪强度和滑坡的整体稳定性。

地表排水的目的是拦截滑坡范围以外的地表水使其不能流入滑体,同时还要设法使滑体范围内的地表水流出滑体范围。地表排水工程可采用截水沟和排水沟等。

排除地下水是指通过地下建筑物拦截、蔬干地下水,降低地下水位,防止或减少地下水对滑坡的影响。根据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和工程的施工条件,可采用的地下排水工程有:截水盲沟、支撑盲沟、边坡渗沟、排水隧洞以及设有水平管道的垂直渗井、水平钻孔群和渗管疏干等。 (2)减重与加载

通过削方减载或填方加截方式来改变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也可以达到治理滑坡的目的。但这种措施只有在滑坡的抗滑地段加载,主滑地段或牵引地段减重才有效果。

1后部主滑地段和牵引地段减重 ○如果滑坡的滑动方式为推动式,并具有上陡下缓的滑动面,采取后部主滑地段和牵引地段减重的治理方法可起到治理滑坡的作用。减重时需经过滑坡推力计算,求出沿各滑动面的推力,才能判断各段滑体的稳定性。减重不当,不但不能稳定滑坡,还会加剧滑坡的发展。

2滑坡前部加载 ○加载,即在滑坡前部或滑坡剪出口附近填方压脚,以增大滑坡抗滑段的抗滑能力。采用本措施的前提条件是滑坡前缘必须有抗滑地段存在。与减重一样,滑坡前部加载也要经过精确计算,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目的。

(3)抗滑挡土墙

抗滑挡土墙工程破坏山体平衡小,稳定滑坡收效快,是滑坡整治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措施。对于中小型滑坡可以单独采用,对于大型复杂滑坡,抗滑挡土墙可作为综合措施的一部分。设置抗滑挡土墙时必须弄清滑坡滑动范围、滑动面层数及位置和推力方向及大小等,并要查清挡墙基底的情况,否则会造成挡墙变形,甚至挡墙随滑坡滑动,造成工程失效。

抗滑挡墙按其受力条件、墙体材料及结构可分为浆砌石抗滑挡墙、混凝土抗滑挡墙、实体抗滑挡墙、装配式抗滑挡墙和桩板式抗滑挡墙等类型。

(4)抗滑桩

抗滑桩是以桩作为抵抗滑坡滑动的工程。抗滑桩是在滑体和滑床间打入若干大尺寸锚固桩并使两者成为一体,从而起到抗滑作用,所以又称锚固桩。桩的材料有木桩、钢板桩、钢筋混凝土桩等。近年来,抗滑桩已成为滑坡整治的一种关键工程措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滑桩的布置取决于滑体的形态和规模,特别是滑面位置及滑坡推力大小等因素。通常按需要布置成一排和数排。我国铁路部门多采用钢筋混凝土的挖孔桩,截面多为方形或矩形,其尺寸取决于滑坡推力和施工条件。

(5)护坡工程

护坡工程主要是指对滑坡坡面的加固处理,目的是防止地表水冲刷和渗入坡体。对于黄土和膨胀土滑坡,坡面加固护理较为有效。具体方法有混凝土方格骨架护坡和浆砌片石护坡。在混凝土方格骨架护坡的方格内铺种草皮,不仅绿化,更可起到防冲刷作用。

(6)绕避

绕避属于预防措施而非治理措施。对于大型滑坡或滑坡群的防治,由于工程难度大,防治工程造价高,工期长,有时不得不采取绕避的方式来预防滑坡灾害。对于线路绕避,有时也要修建工程以便线路通过,或在滑床下以隧道通过,或在滑坡前缘外以旱桥通过,也可以跨河将线路移到对岩较稳定地段。

(7)其他措施

针对滑带土的不良工程性质,通过提高滑带土强度的方法防止滑坡滑动。这种方法包括钻孔爆破、焙烧、化学加固和电渗排水等。从理论上来说,这些方法是可行的,但由于技术和经济方面的原因,在实践中还很少应用。

滑坡作为一种常见地质灾害,其产生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运动机理复杂多变,预测预报困难,治理费用昂贵,一直是世界各国研究的重要地质工程问题之一。近20年来,特别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开展以来,国际上研究和防治滑坡灾害空前活跃,防治工程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如地下排水工程开始大量采用平孔排水和虹吸排水,支挡工程发展为大直径抗滑桩、锚索、锚索抗滑桩、微型桩群、全埋式抗滑桩、悬臂式抗滑桩和土钉墙等,这些治理效果好、工程费用合理的新技术措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 (1)跨越工程

在泥石流沟上方修筑桥梁、涵洞跨越避险工程,使泥石流有排泄通道,又能保证道路的畅道;

(2)穿越工程

在泥石流下方修筑隧道、明硐和渡槽的穿越工程,使泥石流从上方排泄,下方交通不受影响。这是通过泥石流地区的又一种主要工程形式,对于隧道、明洞和渡槽设计的选择,总的原则是因地制宜;

(3)防护工程

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及重要工程设施修筑护坡、挡墙、顺坝和丁坝等防护工程,从而抵御泥石流的冲刷、冲击、侧蚀和淤埋等危害;

(4)排导工程

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排导工程,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排泄能力; (5)拦挡工程

修筑拦砂坝、固床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拦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削弱泥石流的流量、下泄量和能量,以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对于防治泥石流的工程措施,常须采取多种措施结合应用。最常见的有拦碴坝与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导流堤、拦砂坝和急流槽相结合的拦排工程,拦砂坝、急流槽和渡槽相结合的明洞(或渡槽)工程等。防护工程也常与其他工程配合应用。多种土程措施配合使用,比单纯采用某一种工程措施要更为有效,也更为经济合理。

防治地质灾害除上述工程措施外,还要加强灾害监测,有效地进行灾害预测预报,根据需要及时疏散人口、财产,或采取其它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并且合理保护和治理各个区域的地质自然环境,以消弱灾害活动的基础条件。其基本途径是根据区域条件,科学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特别注意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避免过渡开发。在广大山区应广泛植树造林,治山治水,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林则林,涵养水土,防治水土流失;在城镇和沿海地区,也应注意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量入为出,以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质灾害,确保生命财产安全,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维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范文第2篇

江西省德兴市昄大中学同学们用手托起老师平日地理教课用的地球仪,表达他们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珍爱和呵护。

烟台市潇翔小学二年级一班的学生们展示环保绘画作品。

台州市椒江区中心幼儿园碧海明珠分园的小朋友们展示亲手制作的环保袋。

环球

美俄最大石油公司联姻

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俄罗斯石油公司与美国最大的石油巨头埃克森美孚公司战略合作的火花在近几日集中爆发。两家公司4月18日在纽约向投资者公布更多细节,称双方周一已签署一揽子石油开采合作协议。多家国际媒体称,这一合作投资额可能超过5000亿美元,意在开发俄罗斯在北极圈及黑海的庞大能源储备;作为交换,俄罗斯石油公司也可以获得美孚公司在美加等地一些项目的石油开采份额。(中国矿业报)

第三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举行

4月25至26日,第三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CEM3)在英国伦敦举行,会议主要讨论了首届部长级会议上提出的电动汽车、生物能源、智能电网等11个合作倡议的进展情况,并就提高能源效率和增加清洁能源供给的政策、计划和创新战略、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可发挥的作用以及未来行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新华社)

时政

国土资源部:今年将建一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

4月24日国土资源部举行土地整治新闻发布会,今年我国将建设一亿亩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国土资源部表示按照2011-2015年全国土地整治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整治建设四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去年已经完成6000多万亩,今年将继续新建一亿亩。(中央电视台)

徐绍史:把绩效管理试点作为改革发展新动力

4月13日下午,国土资源部在北京召开绩效管理和干部考核总结表彰暨工作部署会。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讲话时强调,正确认识和处理绩效管理试点工作的成效和差距、手段和目的、统筹和融合、内生和外控、管理和效率、继承和创新等六个关系,把试点工作作为推动国土资源管理改革发展的新动力。(中国国土资源报)

胡存智:以依法行政为核心提升法制水平

4月18日,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法规处长座谈会在广西南宁召开,部署今年的国土资源法制工作。胡存智在讲话中提出,加快实现国土资源管理法治化要实现“三个必须”,即必须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必须将法制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龙头,必须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大局和中心开展法制工作。胡存智要求,各地要始终坚持以依法行政为核心,全面提升国土资源法制工作水平。(中国国土资源报)

国家海洋局公布实施《全国海岛保护规划》

国家海洋局4月19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国海岛保护规划》正式公布实施。据介绍,规划是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海岛资源的纲领性文件,是从事海岛保护、利用活动的依据。规划全面分析了当前海岛保护与利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海岛生态保护显著加强、海岛开发秩序逐步规范、海岛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特殊用途海岛保护力度增强。(中国国土资源报)

各地

广东:与中国科学院签约研发数字广东空间信息云服务技术

日前,广东省国土资源厅与中国科学院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签署了《关于联合推动数字广东空间信息云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厅和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将共享资源,通过产业技术创新、应用集成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探索特色鲜明、有行业影响力的空间信息云服务模式,切实提升广东省空间信息服务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效率。(中国国土资源报)

江西:页岩气调查研究院挂牌

4月22日,全国首支页岩气专业地质调查队伍——江西省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在江西地矿局挂牌成立。江西省副省长姚木根为研究院揭牌时指出,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的成立,是江西省经济发展中的大事。省政府将成立强有力的机构,指导开展相关工作。江西省页岩气调查开发研究院将加大页岩气地质勘探投入并加快开发利用页岩气资源,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新华社)

焦点

今年地灾应急管理重点锁定六项工作

4月25-26日,全国地质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暨技术培训会召开。会议明确今年汛期地质灾害应急管理重点锁定六项工作:

一是做好应急值守和应急处置工作,灾情发生后第一时间报告,遇灾情、险情及时启动应急响应;二是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扩大预警信息发布范围,努力提高预警精度;三是继续加强全国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国土资源部将编制出版《地质灾害应急演练实例汇编》供各地参考应用;四是加紧制定完善地灾应急技术标准,对应急调查、应急处置和应急演练等进行规范;五是继续推进地灾应急管理和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加强应急机构和人员力量;六是继续发挥好区片专家作用,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中国国土资源报)

数字

79亿

4月24日,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国采矿及金属业的并购活动持续增长,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矿业并购交易额高达79亿美元,是去年同期交易额的5倍。(中国矿业报)

2400万亩

4月24日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表示,根据《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我国“十二五”期间将通过土地整治,补充耕地2400万亩,以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中央电视台)

43.64%

4月17日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价所赵松所长在中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成果发布会称,全国主要监测城市房地产用地供应总量一季度大幅下降,保障性住房用地占住宅用地的比例同比提升,达43.64%。(财经网)

60万

4月16日,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表示,我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工作取得重大突破,新增资源储量静态工业总产值达万亿元,潜在利润数千亿元。该项工作开展以来,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7年,稳定职工就业60万余人。(中国国土资源网)

1580

4月23日,河南省地矿局地调一队承担的河南省小秦岭金矿田南中矿带金矿普查项目ZK3902钻孔,创下河南金属矿产勘查1580米孔深新纪录,标志着国产机具开展小口径岩芯钻探技术跃上新水平。(新华网)

热点问题面对面

从四个方面强化汛期防治工作

Q:当前湖南已经进入主汛期,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方面湖南将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A:当前,湖南主汛期已经来临,湖南将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加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暴雨天气条件下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及时掌握汛情灾情。二是执行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制度,明确带班领导和值班人员,保持信息畅通,遇到险情及时组织人员撤离。三是加大对险情重、危害大的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巡回检查力度。四是做好应急处置和救援准备。逐点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开展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做好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各项准备,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快速高效应急处置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仍十分严峻

Q:目前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现状怎样?

A:湖南属地质灾害频发地区,是全国地质灾害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6.38万km2,占总面积的30%;中等易发区面积10.60万km2,占总面积的47%。

到2010年底,全省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9954处,其中滑坡6596处,崩塌990处,泥石流442条,岩溶地面塌陷523处,采空地面塌陷412处,地裂缝103条,不稳定斜坡878处,地面沉降10处;地质灾害隐患直接威胁50.47万人,间接受威胁人口达80多万,潜在经济损失82.91亿元。

地质灾害范文第3篇

【摘要】地震地质灾害对于我国经济、民众安全以及社会发展,均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与影响,而且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多样,若无法正确掌握地质灾害的类型与分布特征,必然会导致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难以有效开展。迄今为止,我国因地震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高达数十亿,人员伤亡数量不计其数。为此,有关部门若想从根本上实现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防治,应当积极探索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分布特征,根据地震类型与地方特征开展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而切实降低地震地质灾害引发的巨大危害。

【关键词】地震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特征

【DOI】10.12334/j.issn.1002-8536.2021.30.006

引言:虽然近几年我国整体的发展趋势十分理想,但由于我国土地面积较为辽阔,蕴含诸多不相同的地形、地势,稍有不慎,就会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干扰下引发地震灾害。

一、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危害

地质灾害会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危害和广泛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危及生命安全。自然灾害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地震,其次是自然地貌崩塌、滑坡、泥石流以及大量人为利用矿山和河流等地质环境产生的自然灾害。1949年以来,中国有70多万人死于重大事故,约占各类灾害死亡总人数的2/3。(2)非法破坏各种水利基础设施,破坏公共财产,造成巨大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灾害是大地震,其次是山体垮塌、滑坡、泥石流、矿山地质灾害和特殊地质和岩土结构工程的地质物理病害。铁路工程基础设施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有建筑房屋、铁路、公路、桥梁、车站、码头、水库、电站、管道等。(3)非法破坏农业、食品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巨大的间接社会经济损失。主要地质灾害有岩石地震、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山等地质和土壤灾害,以及地质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特种地质和岩土保护工程、地质和土壤病害等。(4)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危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自然灾害地质形成类型主要有山地构造塌陷、滑坡、泥石流、水土资源流失、土地沙漠化、水土地质构造、土壤水与海水地质盐渍化等灾害地面地质构造沉降山地地质构造、地表塌陷、水土流失等。

二、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1.坍塌类型

地质塌陷也是一种重大的山地地质事件和突发性自然灾害。这种特殊类型的突发性地质灾害虽然死亡率较低,但其破坏性比自然环境更大,因此必须时刻予以密切关注。根据2016年中国西部地断层地质构造塌陷区山地生态形成现象的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山地生态多样性主要是自然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根据目前我国相关地方气象部门调查统计数据分析表明:近年来我国部分省份类似地面严重山体突然下沉灾害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东部的平原地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以及华南地区,其中类似的地面严重垮塌的新闻报道时有发生。对于煤矿矿区地表沉陷的主要类型及其自然资源类型主要做如下分析,主要类型分为自然人为行为和非自然人为行为两种,其中一些属于自然人类行为模式的煤矿沉陷主要类型是指自然资源沉陷是由于煤矿采空区的开采而引起的,这造成了大量的外来开采损失和自然资源的浪费。这在没有露天开采资源的大面积地区也很常见。

2.滑坡类型

滑坡灾害是我国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类型,在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统计中,滑坡灾害发生率最高。滑坡具备不同类型,目前,滑坡规模主要分为巨型高速滑坡、大型高速滑坡、中型高速滑坡和小型高速滑坡。在目前的数据统计中,小型高速滑坡的规模所占比例最高,说明该滑坡的发生率较高。从滑坡的整体区域分布来看,小型I級滑坡多发生在东部和中部丘陵地区,而在西北和西南丘陵地区,中型II级滑坡所占比例较高。在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中,青藏高原是主要的滑坡场地。根据岩质滑坡的主要材料,岩质滑坡可分为土质岩质滑坡、岩质岩质滑坡和碎屑岩质滑坡,在我国不同海拔地区发生的概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他平均土壤类型滑坡的发生,在中国西北地区出现滑坡灾害的几率非常高,超过80%,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在黄土高原地区山体滑坡是70%,和其他类型的土壤的平均利率滑坡在东南和西南中国超过60%。青藏高原大型滑坡事件较少,滑坡所占比例约为50%。从历年岩石滑坡的数量来看,西南和东部山区岩石滑坡的比例最高。在我国西部青藏高原中部地区,泥石流砾石滑坡十分常见。

3.泥石流类型

泥石流是目前我国影响较大的第三类自然地质灾害。数据分析表明,泥石流在我国今年地质自然灾害预测风险中占8%。根据分析结果,在现实中,划分泥石流的主要目的是基于自然物质流的组成,根据泥石流的分类,它可以明显分为地质泥石流、水质土石流和泥流。据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泥石流的总比重仍是最大的,占总重量的60%以上,其次是长江水库泥石流,最后是泥石流。从泥石流的具体成因来看,直接影响泥石流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强风暴雨。一般来说,暴雨会直接造成大的泥石流。在暴雨期间,泥石流的自然发生率较高。如果暴雨非常大,就会直接造成大面积的泥石流。简单来说,山体滑坡再次发生的原因与我国降雨量有明显的关系,所以对于泥石流这类典型的地质灾害来说,主要分布在我国降水量较多的部分地区,如:西南地区与长江水库山体滑坡等泥石流再次发生与暴雨发生有显著的关系,但由于暴雨发生的地区不同,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混凝土泥石流一般主要发生在大理石、云岩、石灰石、砾岩和缺乏生长的花岗山脉中部,这四种类型的滑坡岩体均位于山区,岩体中的碱性土物质含量相对较小,泥石流中酸性物质淤泥在岩体中的含量有限,故人们称其为山水泥泥石流。而大泥石流则发生在土壤含量较高的河谷地区,如黄土高原地区。

三、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

1.分布差异较大

(1)砂土液化及地面地质变形,如:土质沉降、黄土碎石截留地震等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周边河流阶地、冲积平原等地区,以及富含大量砂土和砂质粉砂土的低洼地区,在西北、西南、华北等低洼地区分布明显。黄土铺展层液化和黄土沉降也是西北中部地区常见的地质灾害。(2)黄土地震构造塌陷地质灾害主要涉及我国西南、西北地区黄土碳酸盐岩断裂分布区、黄土页岩分布区和矿区。河湖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西部主要河流的下游河道和东部水库的坝区。长江水库地震等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在其他地方是非常罕见的。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地区几乎不可能有足够的资源直接形成地震和海啸。南海海城地区是直接引发地震和海啸的最大热点地区。

2.分布面积广泛

中国西部地震物理灾害主要集中在西部强震频繁发育、高山和破碎岩体的地区,特别是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均位于青藏高原山区附近。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常见的地震和地球物理灾害。在中国北方,虽然周围的地震的频率相对较低,因为该地区的许多地方都位于河阶地或影响平原,在特殊地质和地理条件有利于熔岩地质灾害的形成,如软土液化等等,作为一个整体,也是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福建东南沿海、广东雷州半岛南部和海南岛北部,震级大小和振动频率水平都比较低,但在特殊的地质和地理条件下有一些有利特征,如:沿北海岸的山地、软沙和沿海全年雨量大的地质特征,也有不同程度的地质条件,如地震灾害的产生发展。而主震区以外的大余震区均为弱中性震区,地震引起突发性地质灾害的概率很低。

3.分布周期不均

大多数地质自然灾害都具有非常突出的共同变化特征,不同变化形式的灾害反复发生并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严重。具体表现为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越来越高,经济损失越来越大。崩滑流域灾害虽然随发生时间而波动,但各波的周期波动并不等于高强度波动的交替,而是表现为一个波状周期高于一个大波的周期高潮。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突变的频率以每年3.3到4.8的平均速度增加。地面沉降自然灾害的变化越来越严重,使其更加突出。在我国地面沉降发展升级的历史上,20世纪50年代以前属于初步升级阶段,60年代以后属于初步发展升级阶段,70年代以后属于快速发展升级阶段。目前,我国约有70个城市形成了地表水下沉城市,其中80%是70年代中期以后开始形成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地表塌陷和大盆地裂缝在我国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世界上影响广泛的重要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

四、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预防策略

1.组建地震灾害预防体系

(1)对所辖区域内各单点地质地震灾害风险隐患监测点,设置地灾监测管理桩、边界监测桩、警示牌,编制一个单点地质防灾应急预案,向相关地灾监测管理人员、责任人和其他监测管理人分别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应急任务,明确各地质受灾点灾害隐患监测点的所在位置、大小、范围、类型、诱发性等因素,落实当地监测管理人员及其他监测人的责任人及当地险情可能发生后的地灾应急处置措施等;向当地受灾害威胁的人民群众发放当地防灾管理工作灾害防范应急手册,确定当地险情可能发生时的应急报警处置信号和应急撤离安置路线及应急避险安置地点。(2)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各镇各区乡道街根据需要及时指定汛期安排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各驻守片区西部地质安全地震监测灾害隐患巡查点和隐患排测定位点根据需要指定安排专门的安全地质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汛期期间所有驻守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监测工作队员和每个驻守片区上级相关部门负责人都根据需要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定期组织进行各个片区安全地质灾害巡查隐患情况调查、巡查点和隐患定位排查等各项准备工作,群测群防相关工作人员对各片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定位点都根据需要定期进行一周两次、雨季每天一次加密的定期隐患巡查,做好安全地质监测隐患排查工作记录。

2.强化地震灾害勘察力度

运用先进的地震科学检测技术,识别当前施工中正在进行的地质灾害的最大可能性和准确的分布位置情况,以有效保护各区城镇、企业、主要交通干道、桥梁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在区域内进行重点工程建设,必须首先对当前地质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测,定性可以与检测量化相结合来评价当前建设区域地质灾害的整体动态发展趋势,并应避免在有地质灾害的地区发生灾害。制定完整、科学的防震防灾工程规划,针对不同的防灾工程建设不同的减灾、防护、加固设施。根据地质调查和地质评价的分析结果,在适宜的位置建设开发基地,结合开发区的地质和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合理的开发,从而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生产人员伤亡和其他经济损失。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属于一项周期长、难度大、且防治过程与内容十分繁杂的高难度工作,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因此,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掌握我国地震地质灾害的各种类型,根据类型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此外,还应在确定地震地质灾害类型后分析分布特征,只有这样我国地震地质灾害才能得到有效防治,社会大众与经济发展才能越发理想。

参考文献:

[1]苏立彬,郭永刚,吴悦.基于GIS的西藏地区活动构造分布特征及地震灾害危险性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508(03):395-401.

[2]王盈,金家梁,袁仁茂.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地震研究, 2019,191(03):126-135.

[3]徐煜,赵其华,王旭.松坪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主控因素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20,89(01):25-30.

[4]李升甫,贾洋,杨天宇.基于空间分布特征的川九公路沿线地质灾害诱发条件分析[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20,36(03):110-115.

[5]杨志华,郭长宝,吴瑞安.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21,48(5):91-101.

[6]李雯,陈文凯,周中红.中国大陆地震灾害生命损失时空特征分析[J]. 灾害学, 2019, 034(001):222-228.

[7]王俊勤,羅进华,张广旭.琼东南盆地陵水研究区海底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和成因机制[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9, 039(004):87-95.

[8]刘小梅,吴晶,梁春涛.龙门山断裂带最新地震活动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 2019,62(04):126-136.

地质灾害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地质灾害;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引言

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采矿业在我国历史悠久,特别是近20年来,矿业开发程度不斷加大,采矿活动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渐展现出来,主要有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水土污染等,其中矿山地质灾害最为普遍和突出。矿山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矿山地质环境,而且会对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预警的重要性也突显出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对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制定了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和演化过程研究,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模式和技术方法。本文对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方法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建立依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的自动、高效、及时的监测系统,实现自动化全时监测和监测预警,达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目的。

一、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方法

以往的地质灾害监测,通常是以人工或半自动的监测为主,但是范围较大时,往往常规的监测方法就无法满足。在诸多新兴自动化监测体系中,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应用最为广泛。通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布设多种传感器,建立基于无线通信协议的一种自组织、动态变化的局域网络系统,不仅能够接收传感器采集的数据,且能进行相应的数据融合处理,再通过连接远程传输网络传输至监测中心的服务器。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网络系统通常是在充分现场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部署一系列的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其变形状况与诱发因素,如地表位移、岩土含水率等,再利用汇聚节点对监测数据进行预存储或处理,最后通过建立WSN与外部远程无线传输网络的连接,实现多源采集的信息以集中方式进行批量传输,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监测网络系统、数据远程无线传输网络、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以及预警信息发布与管理系统。

二、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矿山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采空塌陷、不稳定斜坡等[2]。针对不同的地质灾害类型,矿山在地质灾害监测中可采取不同的监测方法。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土地复垦方案中,一般设计的专业监测方法有:雨量观测、裂缝测量监测、变形测量监测、深层侧向位移监测、GPS测量监测等,测量仪器一般为全站仪、经纬仪、GPS、测距仪、裂缝计、地应力计等。在实际应用中常受到通信条件、地形、天气等限制,部分仪器专业性较强难以操作,监测间隔时间较长且不连续,加密监测频率则使得外业工作量大,导致监测经费投入较大,最终形成矿山企业的地质灾害监测工作落实情况较差和监测效果较差的局面。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逐渐提高,监测设备也越来越智能化。周密、喻小等运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技术对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杨乾坤、杜建涛等用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技术运用于地面塌陷测量和监测,对其测量精度和监测效果进行了论证。此外,陈蒙等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地质灾害监测数字化技术应用中采用了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手段。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也应用到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中来,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更多有效的方法。

三、矿山地质灾害监测方法与自动化监测预警系统应用

(一)智能化监测设备

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应用过程中,智能化监测设备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能够对专业监测数据进行获取,这其中涉及的内容有地面以及坡体监测设备、雨量和水位精密监测设备等。实际智能化监测设备的应用,应满足以下几方面需求。第一,很多地质灾害出现位置集中在偏远地区,位置偏僻,供电不便,监测设备在运转时需自己为自己提供电能。第二,由于不同变形地段中的隐患点存在差异性,为此,工作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佳的监测采样频率,这也是维护监测数据完整性的根本所在。但从实际实践应用过程中能够看出,上述内容还需要得到有效改进。例如,在地质灾害数据监测需求明确上,如果隐患点前期变形较小,并不需要采用过高的采样频率,否则冗余数据将会大幅增加。在后续工作之中,还会涉及高频采样,以此获取加速变形阶段的数据可靠性情况。截至目前,最为常见的监测设备中监测频率以人工设计为主,不能做到根据灾害点变化情况调节采样频率,一旦出现突发情况,便会导致预警信息漏报问题。所以说,在具体设备监测时,工作人员需要维护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如果原始数据无法将隐患点实际变化规律呈现出来,需要进行预处理操作。目前监测数据的处理,主要以第三方软件应用为主,设备自身处理监测数据的能力十分有限。如果原始数据过多,数据发送压力也会大幅度提升,例如原始次声监测数据数量一般要比处理过滤后的数量多出10倍以上,很多偏远地区信号质量较差,让监测数据压缩和发送受到影响。因此,做好对监测数据的有效分析和过滤,是该类设备未来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地质灾害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子系统需考虑与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应急、消防、气象、水利等部门的业务实现数据共享和交换,并可分层级扩展在市级单位部署下级平台,或是通过互联方式与市级平台进行对接,整合形成全省范围的地质灾害共享大数据。统一基础数据,通过前置库方式对接全国地质灾害信息平台,共享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信息、全景影像以及预警信息;通过WebService服务的方式共享省气象局、水文局雨量数据信息;采用数据推送方式,将地质灾害防治相关统计信息推送至省自然资源综合统计与决策支持系统共享,将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等监管信息推送至省自然资源综合监管与监测预警系统共享,将地质灾害预警信息通过省政务数据共享交换服务平台与安徽省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共享交换数据。另外,动态消息交互。采用动态消息交互机制,为海量数据队列推送给应用程序提供信息发送和接收的数据总线,消息被接收之前都可安全保存。实现移动APP与后台无线网络通讯,当网络信号出现抖动时,消息交互机制能够支持断点推送。网络信号差时,消息保持在队列中,信号正常后,消息立即推送到移动APP。

(三)视频监控自动识别预警

该技术的合理应用,可实现对灾害体形变状态的监测与报警,利用超高清监测系统对重点地质灾害发生体进行有序监测,并对监测的画面数据进行实时对比分析,当灾害体出现微观形变时,可进行及时报警,由专项负责人进行防灾减灾防治工作指挥开展。在视频监控自动识别预警技术应用时,可基于微波信号传输,实现对地质灾害体的动态监测,如山区存在信号盲区,基于微波无线网络进行动态监测,快速对地质灾害体进行形状分析。微波无线网络的安装成本较低,可基于GIS技术的应用,为控制室提供准确的地质灾害体形变坐标,快速准确地找到相关区域,并发出预警信息。

结语

综上所述,矿山地质灾害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实现了监测指标异常时自动预警,有效地解决了地质灾害监测专业人员的不足和偏远山区受地形气候限制的难题,提高了矿山地质灾害监测频率、效率及效果,有助于矿山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能够为矿山开采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杜建涛,闫丽,赵超英.蔚县矿区地面沉陷InSAR多维形变监测[J].煤田地质与勘探,2020,48(01):168-173.

[2]陈蒙,林锦富,段昌盛.绿色矿山建设中的地质灾害监测数字化技术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8,29(04):54-57.

[3]吴君平,叶小兵,王士友,杨黎萌.矿山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污措施分析[J].西部资源,2019(01):101-102.

地质灾害范文第5篇

①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行规范规定地质灾害有6种: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②不良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库岸浸没、冻胀与融陷、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地下采空区变形塌陷、岩溶和土洞、隧道开挖中的瓦斯、突水、突泥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③不良地质现象: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现行规范规定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9种,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等等。

形成的机理:

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范文第6篇

①地质灾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

现行规范规定地质灾害有6种: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②不良地质作用:指由地球内力或外力产生的对工程可能造成危害的地质作用。

不良地质作用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库岸浸没、冻胀与融陷、活断层、场地地震效应、地下采空区变形塌陷、岩溶和土洞、隧道开挖中的瓦斯、突水、突泥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③不良地质现象:由地球的内外营力造成的对工程建设具有危害性的地质作用或现象。

现行规范规定的不良地质现象主要有9种,有断裂、地震、岩溶、崩塌、滑坡、塌陷、泥石流、冲刷、潜蚀等等。

形成的机理:

山体崩塌:是指陡峭斜坡上的岩体或者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发生崩落、滚动的现象或者过程。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或者山地坡面上,由暴雨、冰雨融化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介于挟沙水流和滑坡之间的土、水、气混合流。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体或者土体受自然作用或者人为活动影响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而造成灾害的现象或过程。

地裂缝:是指在一定地质自然环境下,由于自然或者人为因素,地表岩土体开裂,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上一篇:班组管理方法范文下一篇:企业经营承包责任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