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7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美术教育既能够培养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又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意识的提升,美术教育也需要改革和创新。文章通过分析当前美术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美术教育改革创新的理念和策略。

关键词:美术教育;改革;创新;民族文化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作为辅助学科,是学生陶冶情操、培养艺术修养主要手段。但美术教育长期以来得不到重视,再加上教育者对于美育意义认识欠缺,在专业学习的环境下也备受排挤。随着人们对教育认识全面性的提高和追求美的愿望日益强烈,美术教育必将体现出更多的功能和实用性价值。因此,对于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备受关注,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背景下,实际美育改革创新过程中的难题必定能够得到解决[1]。

一、美术教育现存问题分析

当前美术教育中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创新过程中的难点,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美术教学方式落后

美术教育中的主要问题是教学方式落后,缺少趣味性。以教师讲述知识为主要授课方式,辅助以粉笔+黑板+讲授的单线知识传输模式[2]。虽然这种方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讲述大量知识,但并不适用于美术教学工作。如果美术教学工作中学生并没有较高的参与度和亲自动手的机会,就会降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吸收能力,增加学生听讲负担,降低学生学习兴趣[3]。

(二)评价方式不准确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是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时,没有考虑学生的想法和灵感,只依赖自己的主观印象进行评价,会极大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严重伤害学生们的自尊心。评价方式不应该局限于老师对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以及学生对老师作品的评价中都能够听到学生们的真实想法和创作灵感。评价内容也不应限于学生绘画水平的高低和构图、色彩的选择。让学生讲述绘画意义和原因,以及自己找出缺点,对自己作品进行评价,能避免评价的片面性或错误性[4]。

(三)学生差异性的忽视

在美术认识和学习过程中,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审美评价以及知识感悟能力都会有较大差异。在实际绘画教学中,从学生绘画里可以发现学生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有巨大的差异。有些同学的绘画技巧较好,而有些同学的感知能力较强,还有的同学结构色彩选择十分奇特。基于此种原因,美术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观察每个同学的差异性,挖掘学生的美术潜能和创新能力[5]。

美术教育的受众少。在我国的美术教育中,只有小学和中学生开设相关的美术课程,除去相关美术工作者外,其他人很难学习到相关的美术知识。美术教育作为影响人一生的素质和情操教育,不应局限于一小部分人和学生,它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所有人,涵盖所有年龄段。

(四)民族文化影响力弱

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过程忽视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美术教学大多以西方绘画知识和绘画技巧为主,只注重对油画、素描等实用性强或考试内容进行讲解[6]。而我国经过多年来积淀下来的传统民族文化知识却鲜有人提及,民族文化包含的美术知识没有广泛普及,水墨、木版画等传统的绘画技巧和工艺正在慢慢流失。如果我们能够将民族文化中相关美术教育和绘画技巧的观念和方法提取出来进行总结和广泛的普及,这样必将使美术教育焕发生机。

二、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要影响

传统的应试教学是选拔知识型人才的方法,导致学生仅限于学生认识书本知识,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活动。民族文化是历史的宝贵财富,注重素质化的教育观念和因材施教的差异性教学方法。为了进行美术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当前教育工作中,可以以民族文化影响力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创造性思维和增强信心等。

(一)激发美育学习的动力

美术是追求美的学科,而美术教育工作不仅要将美术知识和技巧传授给学生,更要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自主欣赏的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民族文化时,潜移默化间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才是美术教育的主要职责,也是美术教育改革和创新的立足点。

基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观念,美术教育不应拘泥于传统课本的专业性美术知识,将专用名词和绘画技巧全部进行照本宣科并不能有良好的教学效果。美育工作者应该基于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开发,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采取相对灵活多变、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只有推进老师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让学生们有机会说出个人的想法,例如通过讲述背景故事、画家小故事等加强学生们对作品的了解状况等,才能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老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才能摩擦出灵感与艺术的火花。美育工作者是美术的启蒙人和引路人,只有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美术学习和欣赏中去,才能提高美育学习的动力,提高审美和创新能力。

(二)激发创造性思维

美术教育重视的应是学习的过程而非传统学科注重的学习结果。在美术教育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灵感和启发,这些灵感和启发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学习的结果,更能够使人受益一生。美术教育相比于传统知识型学科,具有更大的创作空间和思维自由发展的空间,美术是主观和客观性相结合的学科。以民族文化元素为导向的美术教育,更能够发挥美术特有的自由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优势,注重对学生良好审美观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美术专业知识的培养和美学观念的建立。在对美术作品评价时,人们受评价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影响,往往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因此,老师在进行评价时应该综合考虑,对作品和学生的评价具有包容性和理解性。不是画工和技巧高超就一定可以得到好的评价,还应综合考量作品的寓意感情以及创新性,鼓励学生进行作品创新。

(三)增强自信心

当前的美术教育中,评价和作品难免过于急功近利。虽然有的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刻苦努力,但因为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因素,作品往往存在创新性不足、手法技巧不成熟等问题,因此老师应当从这些角度给予鼓励和肯定,对不足之处多加指导和帮助。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下,应本着老师和学生平等的原则,进行美术知识与教学的双向互动讨论,这样更能够拉近彼此间距离,促进教学与学习相长。在这样的交流互动的美术学习氛围下,学生能够增强自信心,发揮想象力和创造力,更有利于美术的教育和学习。

三、美術教育改革与创新方法

在民族文化的前提下,面对当前美术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创新的基本方法有:一是对教材进行完善,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二是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三是多种教学方式并重,因材施教,采用创新的评价和考查方式等。

(一)完善教材内容,满足新时代要求

对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首先应完善美术教材。在现阶段的美术教材中,并没有绝对权威性的美术教材,因此在进行美术教学时,应该基于学生状况和专业状况编纂相关性更高的教材。根据当前的发展要求,应根据专业性的不同来进行美术教育的细化分类,通过适当删减老旧思想技巧、增加人们新兴的理念,满足时代要求,做到教与学的与时俱进,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推进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创新工作的进展。

(二)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审美观念培养

美术的学习过程往往需要极高的主观性,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习。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审美观念,在艺术氛围中陶冶情操,感受和欣赏进而创造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念。通常可以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表1所示。

(三)创新教学,创新评价

应试教育的弊端在于很难引起学生兴趣,对于美术来说亦是如此。如果学生只是临摹,就达不到学习美术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

教师通过创新性的成绩评价模式进行作品评价,根据学生反馈了解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调整教学计划。学生能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艺术欣赏水平,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和进步。

四、结语

当今美术教学改革仍然不够完善和成熟,需要我们在美术教育实践中不断地去努力和探索,努力争取创造更好的美术教育体系。在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下,我国美术教育工作必能克服诸多问题,不断发展,并焕发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金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美术大观, 2018(4):138-139.

[2]王婷.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J].美术教育研究, 2018(20):183.

[3]徐蕾.多模式教学改革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改革的影响研究[J].智库时代,2018(27):170-171.

[4]周婕.从自由到限制的小学低段美术教学的改革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8(4):163.

[5]黄南男.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美术学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 2018(3):41-42.

[6]郝兵.高校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改革探析[J]. 美术教育研究,2018(7):150.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初中的美术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科目,因为在美术课上,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且学生在美术课上不会有什么压力,还会的倒霉的熏陶。在现在的初中美术课上,不是要把学生都培养成画家、艺术家。美术教师要利用美术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对学生进行审美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关键词:初中;美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应该赋予中学美术教学新的内涵和使命。美术课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给学生美得熏陶。现在的美术课不能只按照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教学,那样会局限在几幅图和几段文字上,影响学生接受美得教育,阻碍了美术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改革的春风下,美术教师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美术课堂教学的四十五分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呢?下面,谈一下我的看法。

一、督促教师学习,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

(1)一堂美术课是让学生们收获颇丰还是昏昏欲睡,都取决于美术教师的素质。我们要把美的概念,美的思维,美的意识带给学生,首先自己要对“美”这个概念有全面深刻的了解。同时,要想通过美术知识,美术欣赏的讲解,让学生逐步的进入感兴趣、喜欢听并想主动学习的阶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本身的教学水平和素质,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能简单的局限于大纲的要求,更要主动的将相关的其他知识及时代特点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延展性,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基础上,逐渐的形成认识美,感受美,发现美的意识,进而达到想象美、创造美的阶段,让审美意识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意识观念.

(2)把教师比喻成蜡烛,能体现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有人认为蜡烛总有燃尽的时候,不如让老师成为长明灯,这里的长明灯是要求老师不断的进步。新课标下的美术教材要求美术教师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对于课程中涉及的各个学科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积极的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和更新教学理念的培训,从培训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断地将新的教学理念和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总结经验,用老师的内在素质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喜欢上美术老师过度到喜欢每一节美术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二、在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的求知欲望强,思维活跃,但是持久性和专注度差。所以我们还要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待我们的教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们是如何看待美术课,他们习惯以怎样的方式来接受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美術教学要改变以往老师在上面枯燥的说,学生在下面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情况,我们要找到一个课堂教育、学生兴趣、审美素质这三者间的交叉点和切入点,通过引言、故事、讨论、汇总,延伸、总结等几个步骤,通过将我们要讲授的各种知识合理有趣的引入和搭配,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说出自己的创想和思路,让学生在主动的思考中既掌握了知识,又不觉得枯燥,这样的美术课如果能长期的进行下去,必然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审美素质。

“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认为大自然的美更能感染和丰富枯燥的课堂。在美术教学中我比较重视美术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们的美术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不是以美术大师为标准的,而是通过美术课让学生去了解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的美,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生活。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需求的不同,但是身边自然界中的美就像音乐中的旋律一样,在不知不觉中会感染每一个人。比如讲到色彩对人情感的影响这一课时,我会让学生用相机去拍摄家乡的能感动自己的色彩照片,上课时展示给同学,分组讨论后讲解照片上的色彩带给他们的感受,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去发现身边的色彩,体会身边的美。经常组织学生去观看美术作品展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体会画家创作的来源和情感的表现,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三、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利用互联网等手段多多学习先进教育地区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不断总结出新的、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运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从而逐步达到审美教育的效果。多媒体的应用在课堂中能很好的辅助教学,它能从声音,图形等全方位的展现作品的艺术美。尤其是讲到欣赏课时,多媒体的应用会使枯燥的图片动起来,加入声音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大大的提高,对美的认识也从多角度得到了深刻的体会。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勇于探索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创设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丰富学生体验,激起学生联想,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互为补充,相互促进,带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比如我讲到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这一课时,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入,让学生说一个事物,另外的学生根据描述用简单的线条画出所说事物。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根据学生的表现,引入手绘线条的多种表现方法,这就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接受起来很快,是枯燥的线条有了活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

总之,我们要通过每一堂美术课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美术教师要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切实起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作用。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切实提高中学美术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素质,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思维。因为美术思维不仅能解决绘画等美术造型问题,而且能极大程度地拓宽视野,触类旁通地启发思路,从而解决其他学科乃至更为广泛的其他领域的问题。通过学习形成美术思维才是中学美术教学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价值所在。只有站在这个高度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导致中学美术无效教学的问题。

美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是通过绘画、雕塑、设计等各种方式认识、掌握世界,是自觉地运用其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进行的,艺术家运用的艺术方式或者造型手段,体现了美术思维特征。在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短短的几个课时内就能够自如地“动手画或制作”;在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我们更不可能与考试科目抢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美术。但是,如果我们在每一课时、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用美术思维去进行思考,强化学生美术思维的培养,不仅能促进教学的有效性,促进课程目标的落实,而且能使学生像艺术家一样地思考,用艺术的眼光去认识和掌握世界,从根本上去提升学生的素质,这才是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

1.人文意识

《美术课程标准》最值得肯定也最有意义的,就是确定了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是它的人文性,它使我们改变了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只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强调美术教学的人文性,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美术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人文精神,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方法和作品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

新课标强调的让学生“理解美术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社会及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思考,即是要求学生不仅要从美术本体来理解美术,重要的是通过美术的方式理解美术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理解美术以外的更为广阔的世界,在人文精神的浸染下,逐渐提高人文素养,形成博大的人文情怀。如在讲民间美术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确民间美术属于文化的范畴,借“文化”的概念,说明学问与做人的道理,使思想道德的教育寓于美术教学的实施之中。接着,教师指出美术在认识表现客观世界时,是把一切放在文化的范畴上思考的,体现着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教学中,学生对这种充满美术学科人文精神魅力的跨学科讲授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往往要高于对单纯的美术知识的讲授。

2.敏锐的洞察能力

从事艺术创作要求具有敏锐感受力及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能力源于自觉的整体思维。美术教师都深有体会,多年的素描、色彩等专业训练,时刻都在强调整体感,这既是造型的重要原则与方法,也是重要的能力。它对于任何一个学科乃至生活都非常有用。在美术学习中, 不断让学生领悟整体思维的重要性,并尽快形成整体思维,实质是培养学生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能够快速准确地把握并处理好问题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学科也重视整体观念,但在美术学习中,自始至终都贯注着对整体感的强调,更利于整体思维的形成。

整体思维在于对比与联系的自觉的不断运用。对比与联系,求同存异,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事物的关系。明白并运用对比与联系的方式,学生在写生和书法的临摹等活动上,更能准确地表现对象。重要的是,在美术教学中, 通过直观图形和各种美术现象,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与联系,并形成习惯,比教他们画一幅好画、写一手好字更有价值。

3.抽象概括的能力

说到美术思维,不少人首先会想到形象思维。对于形象,我们的学生,包括不少教师, 首先想到的是具体的形象,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往往依赖对具体形象、情节的想象。这些都不是美术最根本的语言,美术的根本语言是图形思维。美术学科思维里的图形,泛指点、线、面、色彩、质感等基本元素,以及按照一定的结构生成的各种美感形式,这才是美术用以传情达意的最本质的语言。美术学习中,不从美术语言的本质去理解作品,就不能举一反三, 只能是一件件作品地去解释,去揣测作者的想法,这样的学习是低效的。

懂得从内部图形语言本身而不是借助外部资讯对美术作品进行解读, 其实是要求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事物,要求我们有着良好的抽象概括能力——把所有的具体的形象都抽象为图形。抽象概括的能力,是做学问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致力去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画面形象表达情感的形式的抽象及图形语言的视知觉的理解等方面去培养。

4.创新意识与习惯

在美术学习中形成的创新意识与习惯,必然会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自由开启更宽广的思路。美术的创新思维,不是要教学生发明创造,而是通过鼓励、培养学生在视觉上、形式上的求新,在思维上的发散,来养成创新的意识与习惯。

在教学中,利用发散的方式加强学生图形思维的训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与习惯。在绘画及摄影模块的教学里,笔者总是强调学生以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物象,将平常的物象表现出不一般的视觉效果,在画面上创造独一无二的画面结构,创造“视觉惊奇”。事实表明,能坚持这样实践的学生,在任何时候,思维会更敏锐、思路会更宽广。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融入生活元素,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之美,以此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与审美能力,从而为学生美术学习水平的不断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小学美术 生活化教学 价值 策略

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审美等能力的培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分析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价值,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应用策略,以期能够为广大美术教师提供帮助。

1.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价值

(1)丰富美术教学内容

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虽然一直在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但是其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却没有体现出这些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把创新的教学方法渗透的日常的课堂教学当中。这时,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就凸显出了很大的优势,丰富教师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基于此,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生活元素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而推动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考试成绩已经不再是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估的唯一标准。基于此,美术教学的生活化,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成绩的评定维度。在此背景下,许多教学模式都能获得更好的体现,如逆境情绪管理、情商训练等。

(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阶段也是塑造学生人格的关键时期,生活化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观察和体验,让学生从美术的教学转变对生活的态度,使其树立健康的人文价值观,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1)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首先,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应该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价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效果的良好。如在传统节日、校运会等各种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并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当学生忍不住想要倾诉自己的欢乐时,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以绘画的形式将当时的情景描绘出来。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美术创作的欲望,情感也就自然而然地随之跃然于画面之上。

其次,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废旧材料进行美术教学,既能落实美术教学的生活化,还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寻找或搜集可利用的废旧材料,与学生一起构思、创造,巧借废旧材料的属性和特点造型,充分发挥想象,通过绘画、装饰、折叠或剪贴等形式,对废旧材料进行回收再创造,从而为大家展现出一件件的艺术作品。生活化教学的精髓在这样的教学中得以体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并认识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美。

最后,学生的学习生活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因此,教师可以将小学美术与其它学科相联系,通过学习美术来巩固所学的其它学科知识,与其它学习知识相融合;也可以通过其它学科知识或视觉来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2)生活化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千篇一律,导致部分学生丧失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审美与创作能力的提升。

在教学《走进大自然》一课时,就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拓展,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真实的自然,并引导他们观察大自然的景色与动植物,从而将教学课堂拓展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在大自然中,对自然界中的生物进行观察和感悟,并受美丽自然景观的熏陶,不自觉的在头脑中闪现出一副副生动优美的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此同时,教学方法生活化还能帮助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实际的密切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3)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做到公平、客观地去评价每一个学生,由于教师的严厉批评还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和兴趣。同时,教师评价的局限性,还会让学生的美术思维在模式化的教学中受到束缚,从而对其创造能力的培养产生严重阻碍。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使得评价方式更具生活化,对每一个学生都能进行公平、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学评價最大作用,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美术成绩,还要对其创新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现并观察生活的美,并在美术作品中体现出这些内容,从而促进学生观察和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为学生日后美术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美术教学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有助于学生观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全面促进学生美术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小学教师在美术生活化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促进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培养,促进美术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嘉.新课程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19):43-44.

[2]张露.妙趣生活,欢乐美术——生活化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22):179.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美术教育实践是美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当下开展研究美术教育哲学研究所不可逃避的命题。以美术教育哲学视点对“美术教育实践”概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明晰,是美术教育学科完善建构,以及美术教育现实工作的需要。研究认为:美术教育实践是指有美术教育意图的各种行为方式。它是与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重要美术教育学理概念。总之,该研究对意识到美术教育哲学的不可缺失的价值、与提升理解和促进美术教育实践都有积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关键词】 美术教育哲学;美术教育实践;概念

对美术教育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是当下美术教育学科不断建构与完善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更是当下美术教育的现实需要。将“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置于“美术教育哲学”中的思考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进行的。

一、“美术教育实践”概念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美术教育实践”是美术教育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学理概念,也是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但是我们对它的认识与理解还存在着以下的现象:第一、业界对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缺乏明确的界说。第二、美术教育实践常常被人们模糊性趋同于“美术教学实践”,二者互用了,即把美术教育实践等同于了美术教学实践,欠缺明确的美术教育学理概念辨析的意识与行为。第三、多数人以一种绝对二元互为补充的观点看待美术教育实践与美术教育理论的关系,以美术教育理论脱离美术教育实践或者美术教育实践欠缺美术教育理论依据对二者进行抨击,将二者简单地看成指导与被指导、理性与感性、逻辑与非逻辑、学理与事实的关系。这主要反映在美术教育工作者简单地将自身划分为研究者或实践者的二分对立角色中。比如: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老师对自己实践者身份的笃定,以及对理论者身份的艳羡。再比如:高校美术教师对自己的高校美术教育者身份的排斥与不屑,简单地将他们从事的美术教育实践看成是繁杂、有诸多细节、容易的事情,更有甚者对其采取无足轻重的态度,将美术教育实践看成是他们进行专业学术研究的负担与障碍。我们都知道高校教师承担着学术研究的重任,但与研究者身份同时并存的还有教育者、社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所以,可以说,对美术教育实践与美术教育理论采取对立的立场是导致这些人对两种身份持不同态度与倾向的直接原因。

面临这些已成共识的误区事实现象,以及建构完善美术教育学科的重任,适时对其提出反思、质疑是必须的。笔者认为,对美术教育实践的认知与理解,与美术教育实践作为美术教育重要学理身份之间的偏差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一、究竟什么是美术教育实践?第二、美术教育实践的范畴、边界到底在哪?第三、美术教育实践与一些相近的概念如“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有何区别与联系?第四、人们对于美术教育实践的理解受到哪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等等。基于上述的认识和判断,笔者尝试从美术教育哲学的视角出发,重新解读“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以及与其相关的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大家对“美术教育哲学”学科、对“美术教育实践”理解的关注。

二、“美术教育实践”的概念辨析

美术教育实践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学理概念,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从广义的概念上讲,美术教育实践就是对美术教育的实践,它将美术教育主体作为实践的对象与目的整体对待。如:关于美术教育现实、美术教育理想、美术教育历史、美术教育教学实践,关于宏观美术教育、中观美术教育、微观美术教育、中国美术教育、外国美术教育的美术教育实践等等。而狭义的美术教育实践通常仅仅指称学校美术教育实践,而学校美术教学实践是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的主要方式。可是,美术教育实践仅仅指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吗?学校美术教育实践能涵盖美术教育实践的全部内涵吗?我们知道,自“终身教育”在196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以来,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教育的获取方式、对学习方式的宽容再次成为教育本身的精神支撑。因此,需正确认识学校美术教育实践在人一生所接受美术教育中的阶段性特征,进而在学校美术教育实践阶段确立“美术教育的长远观念”[1]15,保证学生所受美术文化教育在一生中的浸润。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美术教育实践是与美术教育理论对立的一切美术教育活动。这三种观点并不是完全孤立、没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既存在着集合关系也存在着重合与交叉的部分,如广义的美术教育实践包含着狭义的美术教育实践;狭义的学校美术教学实践中的技术路线,如教学的构成、上课的流程、教案的规格、教学评价的目标与要求则与第三种美术教育实践的观点完全重合。虽然这三种不同立场、不同观点、不同层面的解读对我们了解美术教育实践有一些实质性的帮助,但这些分析研究,都是将美术教育实践的某一部分、类型作为分析对象,对美术教育实践的本体概念即美术教育实践到底是什么,还是没有进行充分的解读。

对美术教育学科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澄清是美术教育哲学的基本功能。我们只有确定了美术教育实践到底为何物,才能进一步思考与美术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其他问题。但是,当面对美术教育学科还没有成长起来、美术教育实践还没有得到充分界定的时候,借鉴其它成熟学科,尤其是普通教育学科中对教育实践的充分探讨,或许是一条促进美术教育学科成长的路径。从普通教育学科丰富的研究成果中来看,对教育实践概念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辞典》把教育实践定义为“人类有意识地培养人的活动”。[2]773郭元祥教授认为“教育实践是人们以一定的教育观念为基础展开的以人的培养为核心的各种行为和活动方式”。[3]39石中英教授认为“教育实践是有教育意图的实践行为,或者行为人以教育的名义开展的实践行为”。[4]2叶澜教授认为“教育实践,是对人类所进行的教育活动的总称”。[5]在这些基础上,笔者将美术教育实践定义为“有美术教育意图的各种行为方式”。

具体来说,美术教育实践有以下几个质的规定性:第一、美术教育实践是在美术教育意图的基础上进行的。美术教育意图是指导致行为人主观自觉引发美术教育行为的原因。它既不是在历史中形成的无意识思维,也不是明确的意识,而是一种内在的、直接的美术教育思维模式。第二、美术教育实践是按照美术教育内在的逻辑关系展开的。强调美术教育实践与其他学科教育实践之间的内在区分度,即美术教育实践是以有美术教育意味来与其他学科相区分的。第三、美术教育实践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学理组成部分,其核心诉求与美术教育诉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即人类美术文化。第四、美术教育实践是自成系统的。这是说美术教育实践既不能是单一的美术教育实践要素,也不能是单向的美术教育实践活动,而是由自身丰富的逻辑结构体系构成的整体系统。如美术教育实践中的美术教学实践,必定是师生双边围绕着美术文化进行的教学。缺少任何教学环节中的任一部分都不能称之为美术教学。因此,尽管学校美术教育实践从概念关系上隶属于美术教育实践,但是它并不简单等同于全部的美术教育实践,只是部分的美术教育实践,而不能代表所有的美术教育实践。这种对于美术教育实践与学校美术教育实践之间的矛盾与隔阂,是实用化教学盛行的重要原因,更是曲解美术教育实践,导致目前出现诸多美术教育问题的关键。

对于美术教育理论与美术教育实践这一组复杂关系,可以通过反问——是否存在与美术教育实践完全脱离的美术教育理论?是否存在与美术教育理论完全脱离的美术教育实践?——而引起人们对二者关系的再思考。从某种程度上讲,二者的关系在终极上其实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仅体现在美术教育理论的实践意识上,还体现在美术教育实践的理论意识上。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实践者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角色,在很多方面他还可能是一个角色丛。因为人的角色都是多样的,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是如此。以教师来说,除了教育者的身份以外,还承担着学习者、促进者、观察者、研究者等多个身份,所以在美术教师这个社会角色丛身份上,实践性与理论性的糅杂结合是反思实践性与理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总之,无论是美术教育实践还是美术教育理论,其最终的诉求都是为了教育。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实践是独立于美术教学实践、美术教育理论之外的美术教育学理,是包含美术教学实践并且与美术教育理论相互作用的复合整体,它是由自身自成体系的逻辑结构组成的。为了避免陷入美术教育实践盲区并摆脱美术教育实践之无知,在对待美术教育实践的态度上,我们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分,更要认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这不仅是理解、认知美术教育实践的关键,更是帮助完善与丰厚美术教育学科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梁玖.确立“美术教育哲学”的必要性[J].艺苑,2013(1).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郭元祥.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逻辑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1).

[4]石中英.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5]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关系的再寻找[J].中国教育学刊,2001(4).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对于很多小学美术教师而言,他们认为在开展美术教学时,自己只需要关注教材上面的内容,并将教材上面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比较固化的,他们从来没有想到过运用一些优质的美术资源,在这种情形下,会导致目前的美术学科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但是在融入民间美术资源之后,能够让传统小学美术课堂焕发新的活力,让学生对传统美术产生更浓厚的探究兴趣。因此,对于现代美术教师而言,需要思考怎样将民间美术资源合理地融入美术课堂之中,让学生能够完成高质量的学习,主动传承我国的优质民间美术文化。

关键词:民间美术资源;小学美术;应用策略

引言

民间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具有艺术性和民族性,将其运用到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小学美术教学目标的达成。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民间美术属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其融入课堂教学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美术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1开展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认知

民间美术资源种类繁多,形式各异,教师在运用民间美术资源进行教学时,可以从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教学开始,利用多媒体展示民间美术作品,如民间油纸伞艺术作品、民间剪纸窗花艺术作品、民间陶瓷雕塑艺术作品、民间刺绣工艺作品以及中国画作品等,这些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民间风俗艺术特色,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民俗底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图片或者视频。如果是图片展示,教师就需要边展示边说明作品鉴赏的内容;如果是视频,学生可以直接观赏和学习。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够为小学生普及丰富的美术文化知识,使小学生的美术艺术认知能力有所提升。教师在开展民间美术作品欣赏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小学生一起营造良好的艺术欣赏氛围,让小学生积极参与和享受这一过程,才能将作品的艺术文化傳达给小学生。小学生只有不断地积累美术文化知识,才能提升对美术艺术的认知,它是小学生学习美术艺术的重要条件,能够激发小学生对美术艺术的兴趣,并通过艺术兴趣勇于在生活中发现和创作。

2开展课堂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民间文化和小学美术融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能够丰富美术教学内容,还在于能够使民间文化传承并发展下去。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以小学美术四年级“对称的美”为例,在这节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漂亮的图案。学生置身于民间文化作品的实践操作中,更容易体会到民间文化的魅力。这种实践活动的方式可以将民间文化内容与小学美术教学充分融合在一起。在具体的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生对民间文化会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将新时代的思想内涵与民间文化结合到一起,赋予民间文化新的时代意义。

3引入民间美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破教材的内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开展教学。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适当地拓展和延伸教材的美术教学资源,引入民间美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接触和了解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从中选择优质的民间美术资源用于美术课堂教学。教师可以从本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出发,选择学生比较熟悉的地方文化,以此加强美术教学和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将扑灰年画、济南泥塑、小郭泥塑、济南面塑、郎庄面塑、曹州面人、曹县江米人、惠民泥塑、枣庄伏里土陶、鲁绣、鲁西南民间织锦、嘉祥彩印花布、掖县草编、鄄城砖塑、淄博陶瓷、聂家庄泥塑、曲阜楷木雕刻、潍坊核雕、东昌葫芦雕刻、莱西葫芦雕刻、青岛贝雕、莱州玉雕、嘉祥石雕等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展现相关的民间美术,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深入体会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利用民间美术资源提高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情感体验能力

美术教师将美术资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改变陈旧的授课思维,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也能通过资源运用锻炼班级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民间美术资源呈现出较强的实践运用价值。基于非遗传承的价值和小学生认知情况,美术教师应该关注到民间美术艺术所具备的特色和传承需求,重视在资源整合和实践运用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间美术在我国小学美术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我们要提高对民间美术的重视程度,充分利用民间艺术的使用价值,更好地提高我国小学生的美术水平,提高小学生的艺术素质。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出良好的民间美术学习氛围,提高小学生美术学习兴趣,实现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更好地融合,以此推动我国教育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琴.小学美术教学与民间美术资源的有机结合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0(33):131.

[2]顾程亮.民间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时代,2019(29):23+26.

[3]俞倩.民间美术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研[J].成才之路,2018(28):88-89.

上一篇:广告策划论文范文下一篇:诉讼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