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范文

2023-10-29

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范文第1篇

1 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未来的计算机教育过程中, 知识将被看作是一种信息, 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要促进信息的共享与增值, 同时增加学习的乐趣和效率。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的教学模式要求建立以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网络信息时代, 学生知识的来源将是多样化的, 除了教师和教科书以外, 各种传播媒体应运而生, 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新型的师生关系将变得开放与民主, 教师将变为学生的顾问、引路人、共同进行学术研究和探讨的伙伴。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将不再是直接传授知识, 而是要转向能够运用各种新的技术手段, 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 并组织、引导、帮助、督促学生在其中学习。

2 教学方法的更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就当前学生所关心的一些问题, 可以引出我们的部分教学内容。首先是网络的应用, 所有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话题都是学生们最关心的。痛痛快快地到因特网上做一回“网虫”,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梦想。教师应该合理利用这个现象。网络上的有关计算机的资源技术含量是相当丰富的, 而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理论教学之前,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找相关的资料和相关的例题。一是达到预习的目的, 二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 计算机的应用日益广泛, 渗透到各个领域, 拥有个人电脑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 不应该只是作为一门科目, 而是作为一个工具, 可以为其他科目服务。因此, 应该帮助学生构造一个应用的平台, 使其能够快速地掌握相关软件的应用。有些学生沉迷于游戏中, 误了学习, 不可自拔。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往往在游戏中表现无遗, 所以应该把游戏的负面影响转换成正面影响。例如更改计算机的设置, 或者把游戏应用到高级语言的程序编辑中。

3 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培养

“鞭策手段”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 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 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 哪些是新知识, 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事实上它并不是简单的给出任务就了事, 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鞭策学生学习之前要制定一定量的任务, 这些任务首先要有综合性, 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其次要实践性, 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然后要有吸引力, 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最后要有创新性, 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 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总之, 提出的任务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融合教学内容于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中, 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 去获取知识, 去运用知识。任务提出以后, 当然需要实施, 实施的过程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环节应该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决定。第一, 自主学习,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 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 (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等) , 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包括: (1) 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 (学习内容表是指, 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 ; (2) 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 (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料) ; (3) 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第二, 协作学习, 讨论、交流,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 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第三, 解决问题, 由学生讲解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 教师最后补充说明。第四, 巩固练习, 巩固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总之,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或技能。

当任务完成后, 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往往比较客观一些, 而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则难以衡量。所以, 笔者主张两者必须相互结合, 互有侧重。特别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参照评价项目内容, 逐项给予自己的评定, 并在作品之后或学习体会之末附上简短的自我评语或得分。在此基础上,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评价团给予核实 (活动类) 或教师给予检查评定 (平常) 。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 教师如何利用此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如何利用它来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成学习目标, 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 评价标准的设计以及如何操作实施都是值得关注的。

通过这种教学法, 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层开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4 课堂教学的组织实施

在计算机上机操作训练中学生很容易凭自己的兴趣、爱好各自为政, 不按指定的内容操作, 极大地影响实习实验课的组织, 更严重的是学生没有学会应该掌握的技能, 教师也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 认真组织课堂是实习实验课成败的关键。

为每堂上机课布置明确的实验任务, 以任务促进学生学习、看书、练习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学习W I N D O W S的文件基本操作, 可以让学生自己建立文件夹、查找自己的文件或其他某同学的文件, 复制、移动文件到自己建立的文件夹等;学习W O R D字处理软件时, 可以给学生展示样本并布置具体录入和编辑、排版任务;讲程序设计时可以把实际的编程题目作为一个任务等。总之, 通过具体的任务、明确的目标来约束学生的操作练习, 可避免上机课的盲目性。

5 结语

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以及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有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并促进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使学生更系统而全面地掌握计算机工作原理, 更好地把握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还培养了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和协作能力。同时, 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教师和学生素质都有会有较大的发展, 教学质量也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教学内容的更新,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方法也应该不断地改善。将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 教师引导学生查资料、上机实验解决任务, 从而获取知识并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范文第2篇

一、计算机编程语言概述

(一) 含义

对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来说, 其两大特点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那就是抽象化与模块化。因计算机编程语言有着这两项特点, 所以很多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的过程中才会陷入吃力、难以消化的问题。该问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进度、学习自信心[1]。当前很多学生在学习编程语言的过程中都无法且是理解命令格式含义, 很多内容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实际学习结果。比如很多学生都不理解计算机程序和程序算法, 当然也有很多学生存在只能生搬硬套教师计算机程序的情况。这些学生无法用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去创作属于自己的程序, 没有真正的理解计算机语言算法、语法。如果学生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掌握计算机语言能力, 同时也会让学生失去计算机语言学习兴趣。教师采用这种方法虽然同样也可以达成教学目标, 但因为效率低下所以必然会出现大量学生学习脱节的问题, 限制教学的质量、效果与有效性。

(二) 重要性

作为计算机专业必修课程, 国内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编程语言课程。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C++程序、C语言程序、Java语言程序等设计课程[2]。这些课程主干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在学会理论知识以后自行创作程序, 这种方式除了能够让学生理解与消化课程知识以外, 同时还可以起到巩固学生能力、知识点的作用, 比如数据结构、算法分析、工程学习等课程都是需要程序编写才能够理解和学习其中知识与奥妙的。从中不难看出计算机语言编程课程意义重大[3]。只有具备了相应能力才能够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计算机技术快速普及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 很多企业单位对计算机人才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学生编程计算能力成为了计算机考核最基础的部分编程教育质量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具有直接影响, 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以及工作影响非常突出。

二、现阶段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问题

(1) 态度消极。很多学生在遇到不懂的内容以后轻易放弃是非常常见的问题。许多学生实践过程中每次遇到问题都会询问其他同学或老师, 无法自行、独立思考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即便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会询问, 绝大多数学生关注和考虑的只有考试内容。

(2) 缺少编程思路。一些学生缺少清晰地思路, 这一问题影响了学生程序编写得能力。学生的程序不仅十分臃肿, 同时效率也非常低下。这使得很多学生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遇到难题就无法下手。

(3) 习惯不正确。一部分学生编程过程中因基础能力不扎实, 编程习惯不合理导致经常出现卡壳情况。如错误的理解了某些程序结构, 一些数据被学生错误的使用、乱用与混用。在编写程序时候出现很多的空行或是很少出现空行。学生编程大小有误、中英文有误。有时学生的编写错误也是影响学生编程有效性的重要原因。很多学生编程中只看结果不看过程。这一问题显然不利于扎实与提升学生基本能力。

(4) 畏难情绪突出。一些学生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认为自己的英语不好、数学不好、基础能力差, 所以学习中一旦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就会认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 出现畏难情绪, 这是一种心理障碍、心理问题, 对学生的影响十分突出。一些有着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甚至会在压力达到某一程度以后放弃学习。缺少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显然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三、计算机编程语言课改措施

(一) 项目驱动教学

该方法就是将教材内容比较简单的项目展开与分解, 师生建立紧密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汲取教师的技能和知识经验, 有助于提升学生问题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C语言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独立设计成绩管理系统, 随后将教学任务划分为多个模块, 学生自行参与设计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补充模块功能, 调整模块界面。项目驱动法的使用需要注意几点问题, 第一点项目内容必须和教材内容有关, 这是保障学生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第二点项目应当和教材内容相契合, 不应出现过大规模, 应选择学生常见、身边生活素材。第三点教学前教师需要提前说明和演示项目效果, 从而指导学生以感性的角度完成知识的认识和学习。

(二) 理清编程思路

首先要注重编程调试与排错训练。计算机编程教学中应着重于排错技巧练习, 使学生能够在调试过程中有效分析错误报告, 总结与归纳错误原因, 以免再次发生类似错误, 减少卡可时间, 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其次注重学生基础能力培养, 尤其是程序过程了解。JSP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观察运行界面, 比如图片、链接、表单等等, 由学生找出对应代码。使用逆向思维, 结合运行结果推算程序运行方式、内容。这一过程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提升学生编程整体实力。教师要应用模块化、细分思维模式, 将问题划分为多个部分, 应用模块思维解决问题。在保障学生能够有清晰思路的基础上,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三) 激励式教育

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心理, 使学生产生热爱学习的兴趣。用激励的教育方式, 保障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四、结语

从前面的内容不难得出, 计算机专业编程教学实际上是非常重点、意义重大的必修项目。作为计算机教学的核心内容编程课程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保障该课程的教学有效性, 教师就需要深入实际调整教学措施, 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切实提升学生的能力与水平。

摘要:在计算机教育中计算机编程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在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必须要重视计算机编程教学, 这对该专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来说都有重要的意义, 需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现本文将展开计算机编程教学方法实际分析, 希望可以提高该课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建伟, 高山山, 张光龙.计算机语言与图像处理课混合教学法探索[J].电子测试, 2018 (15) :60.

[2] 原玥, 孙宁, 刘禹等.计算机语言编程课程多元化教学方式的研究与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 2017 (38) :269.

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范文第3篇

1 有针对性地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目前该课程本专业教材基本上都是国内外的著名教材, 如:王爱英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白中英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等, 针对二专业的学生本人选用了王诚、宋佳兴的《计算机组成原理与体系结构》作为教材, 主要参考书是唐朔飞的《计算机组成原理》, 王爱英的《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这本书很适合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理解基础知识, 浅显易懂, 深入浅出, 但是该教材课后习题偏少。为此我在讲课时加入一些参考习题以及英文参考资料, 深入巩固该知识点, 为以后顺利查阅英文文献打下基础。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重点掌握的是计算机的运算器、存储器、控制器及I/O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主要讲解运算器的运算原理及组成机制、各种存储器的构成及存储原理、C P U中微程序控制器的机理等方面内容, 并针对二专业学生喜欢量化学习内容的特点, 特别安排一些灵活应用的习题, 来巩固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有个学以致用的机会, 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

2 突出重点, 屡清思路、讲懂难点, 当堂消化

二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 课时又相对较少, 要想把每个知识点都讲到让其完全理解不太现实。为此本人根据大纲内容, 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比如:本教材中多数篇幅都是在介绍清华大学自主研发的教学机设计过程, 而对基本概念介绍很少, 特别是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没有安排单独讲解部分, 这使得学生难以适应。但是这部分内容在考研范围中是重点内容, 教材没有安排习题讲解。因此, 本人对教学机部分内容略去不讲, 而增添了一些重点内容, 并为此专门进行了习题课辅导。如教材介绍指令寻址方式时, 介绍的内容很少, 而这部分又是重点, 八种基本寻址方式讲完后, 学生还是停留在基本概念上, 没有深入理解本质。为此在课堂上又添加了相关的习题, 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指令寻址的意义以及如何应用;另外对I/O接口部分中DMA通道交换数据方式上做以重点掌握, 这方面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如《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也是重点, 并且实用性很强, 甚至有些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都能用得上, 而教材中此部分内容介绍的较少。因此, 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和补充讲解, 让学生真正了解DMA通道交换数据的方式。

3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互动式授课方式

如今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 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 但同时也会影响教学时和同学的互动方式。记得本人读书时都是黑板粉笔式传统教学, 这些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 如果一个具有多年授课经验的老教师能把课程讲解得栩栩如生, 让学生身临其境。就是因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这种互动关系产生的效果。但是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教案都已经写在上面, 教师只是在单纯的说教, 没有亲自动手, 如果遇到理论性很强的知识, 就很难短时间理解的。因此, 课堂教学上的师生互动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如果完全不用多媒体页面又会降低讲课效率, 很多理论内容和习题都要当堂写在黑板上会浪费大量时间, 这样既对授课本身不负责, 又是对学生不负责。这种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必须对授课内容非常熟悉, 知识连贯性强, 因此, 需要教师在每次讲课前经过大量备课, 练习课后习题, 这样讲课时才会得心应手。

4 知识点之间承上启下的衔接关系

每当一个新内容讲授之前, 教师可以先对上一个内容进行简单扼要的总结, 然后承上启下地诱导出“接下来的内容将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或者“既然用这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存在着这样的缺点。那么, 如何改进这些方法呢?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解决方法吗?……这就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在讲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 把该知识点应用到习题和实践中, 让学生充分理解其内涵和用途, 在实际应用中深入体会。例如, 在讲授海明码概念时, 我先讲了海明码的概念, 而后讲述了一个海明码应用的实际例题, 接下来应用该概念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总结海明码的涵义和功能用途, 让学生真正体会出这个概念的深刻涵义, 并通过实际应用又有一种新感觉。

5 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教材内容很枯燥, 没有实际应用的东西。经常出现学生来上课时爬桌子睡觉。但是有些基本理论内容又是该课程的必修内容, 必须在课堂上讲解清楚。二专业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 有些学生听得不耐烦, 而其他学生没有听懂。特别是这些学生本身还有本专业的主修课程, 学校抓得很紧, 一旦不及格奖学金就没有了, 而且还会影响就业。针对二专业学生的实际问题, 本人采用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听课效率。例如当讲到理论知识时, 就经常停下来针对这个概念找些习题。比如:当讲到浮点数运算、寻址方式时, 我会针对这些概念从唐朔飞编写的一本习题中找些相关习题, 当堂讲解, 让学生听懂概念的同时还要实际应用一次。如果还有不会的同学, 课后我会找他们辅导。理论和应用相结合让学生有个身临其境的感觉。当讲到运算器控制器基本原理时, 学生感觉到很抽象, 听不懂, 我经常查阅一些当今流行的控制器运算器产品及原理, 在讲课时经常提及这些内容, 让学生们理解概念的同时, 也了解一些这方面知识将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何应用,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同时让他们自己上网去下相关的资料, 使学生了解当今计算机硬件组成与结构的新技术。

摘要: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 提出了一种实用型互动式的教学方法理念, 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授课与辅导相结合, 让非本专业的学生形象地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基本知识, 体会其应用内涵。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互动教学,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 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第三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

[2] 孙德文.微型计算机技术EM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 周细, 黄文兰.欧阳明星微型计算机及其应用EM3[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1.

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 是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入门课, 内容广泛, 操作性强, 课程教学实现三方面的目标: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习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掌握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使用的基本技能, , 达到综合应用的目的, 满足未来职业需要。

目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是:

(1) 课程包括信息技术相关的发展历史、组成与结构、多媒体与网络、操作应用等诸多方面, 知识点多、操作性强, 学时相对较少。

(2) 授课对象广, 入学新生基础差异较大, 部分学生已经会用计算机, 学习不够投入, 有的学生基础很差, 入门困难, 部分学生对高职教学方法不能很快适应。

(3)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在讲授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不断更新、调整和改进。

(4) 有的教师仍然以“教师、教材、课堂灌输”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不够好、效率不高, 更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5) 教学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重学术性研究, 轻教学方法研究;教学计划统一, 不考虑专业差异、学生差异和个性特点;考试、考核方法是要求学生背概念、做题库, 对付统考了事, 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和创新意识培养。

兼顾学生的不同专业、能力需求, 解决课程知识点多、操作性强与学时压缩之间的矛盾, 让绝大多数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操作, 实现教学目标, 是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改进的关键。

1 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概要

1.1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以传播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 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内容主题、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 运用教与学的原理, 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策划学习资源应用于指导学习活动的过程[1]。

依据教学过程的不同要素为中心而进行的教学设计分为以下三类[2]:

(1)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教师教育的角度提出的目标 (把教师作为主体) 。如:“使学生掌握……知识”、“教会学生……技能”、“培养学生……能力 (习惯) ”等等, 学生处于非自主性的被动地位, 难以激发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提出的目标 (把学生作为主体) 。如:“通过学习, 能说出……”、“通过学习, 能理解……”、“通过学习, 能分析归纳……”、“通过学习, 将形成……”等等, 是以学生为主体, 从人文关怀的角度, 运用赋予情感、鼓励性的语言, 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能有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3) 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应用教师设计好的各种教学资源和材料或应用互联网的探究学习, 课堂讲解少而精, 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 配合小组协作,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培养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及以“资源”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的新的教学方式, 实现了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注重因材施教,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2 教学方法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双方为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而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技术、技巧、程序、步骤等的总和, 与教学目标、教学主体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 应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层次性。

潘懋元教授认为:“教学方法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途径和方法的总称。其中也包括教材编写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等。狭义的教学方法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如何对学生施加影响、怎样把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 形成一定道德品质和素养的具体的手段。高等教育学中所说的教学方法, 一般是指狭义的教学方法[3]。”

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是教与学的关系发生变化, 教师的“教”的成分较少, 强调教学方法与应用能力的渗透和融合, 不仅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 学会学习。同时十分强调实践环节, 强调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

一般而言, 高职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分为四类:

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包括讲授法;讲座法;讨论法;发言法等。

第二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包括实物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包括操作练习法;实验实训法;实习实践法。

第四类:“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如发现法;案例教学法;自主探究法、指导自学法等。

根据《发展心理学》的相关理论, 大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性成分更丰富、更理性, 因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就必须运用科学的、多样性的方法来因材施教、因时施教、因情施教, 以知识点的理解、问题的创设与解决为中心, 以学生共同参与讨论和实践为过程, 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获取和运用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促进积极思考。

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

2.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条件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知识点较多, 几乎包括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所有内容, 内容之间逻辑性不强、深奥难懂的理论较少, 易于分割知识点, 但实践性、应用性强, 非常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或团队协作学习。

当前, 多媒体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等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是本课程的主要特色之一。课程的课堂讲授及实践教学都已安排在实验、实训室进行, 具备多媒体、电子教案 (课件) 、网络等教学手段, 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自主探究, 集“教、学、探、做”为一体, 适合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生动直观, 即做及所得,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互联网的接入为网络探究、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提供有海量学习资源, 搜索引擎等是发现知识、探究知识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 合理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更为突出。校园资源网等的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突破时空限制, 教学更方便、直观、形象、生动, 极大丰富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2.2《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理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论及教学目标及方法中指出:“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4]。”明确了在教学设计中增加“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的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关键途径。重点是积极探索和推广各种新技术, 改革教学方法, 恰当、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必须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培养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终极目标。

2.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2.3.1 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适用范围

(1) 多媒体教学:“投影+白板”的教学模式,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态的信息, 这种方法讲授知识的容量大、通用性强、系统性好, 便于教师组织和控制教学, 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展现给学生丰富的内容。多媒体教学应充分贯彻“展示、激励、启发、引导”的原则, 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 使枯燥的教学变得有趣,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主要应用在学习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课程知识点方面。

(2) 启发讨论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广泛讨论, 以理解吸收知识的方法。课堂讲授时, 不要把教学内容作为现成的知识向学生灌输, 而是将所要讲授的内容作为一个个问题提出, 共同探讨, 教师予以必要的启发或指导,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决,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该法适用于学生具有基本的知识基础条件下对方法原理、实际应用等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

(3) 任务 (项目) 驱动教学: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 将教学内容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 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 (项目) , 以完成任务 (项目) 为主线, 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 (项目) 中, 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的引导或小组协作,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 让学生自主思考、实践, 在完成任务 (项目) 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该法适用于学生具有基本的知识基础条件下对项目应用的熟练掌握。

(4) 网络探究式教学: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E-learning (网络化学习) , 包括了教与学两个方面, 由教师围绕着某一专题内容提出学习的要求, 学生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 (包括专题网站和教学资源库) 进行较广泛、深入研究和学习, 达到学习目的。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学生的主动参与进行自主与协作学习, 增加学生和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学生创造更广阔可访问资源, 给学生提供多种表达自己观点想法的途径, 实施探究式教学, 教师必须明确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要求才能确保教学效果。例如, 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主要用来支持学生在“分析、综合和评价”级别上的思考, 学习目标是在“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 扩展到对“技能知识”的学习要求。该方法适用新知识的探索学习, 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4) 案例式教学法:精心选取实际应用中的典型案例, 或以具体的实例, 通过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 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利于明确学习目标, 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 引起学生兴趣并启发学生思考,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的能力。采用案例式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非常适合计算机硬件、软件基础及应用课程的教学。

(5) 现场教学法:在现场环境中体验学习。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基础时, 在网络中心、网络实验室等现场设备环境中讲解, 极大调动学生们的兴趣, 轻松愉快地学习。

(6) 实物演示法:通过典型实例讲解, 让学生感觉到实例就在身边或非常实用, 教学形象直观, 记忆深刻。例如在学习计算机组装时, 在计算机硬件组装实验室进行, 教师演示后, 让学生亲手组装实践。

(7) 专题讲座式教学。邀请专家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新颖、涉及面广且有一定深度, 让学生领略计算机应用和信息科学科研前沿。该方法非常有利于弥补教师在教学中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文化的求知的欲望。

(8) 讲练结合型教学。这种将“教、学、做”融一体的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需要较强逻辑思维, 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就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例如在开始学习Windows的操作、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时, 必定采用此法。

(9) “CDIO”工程教学:即“做中学”工程实践方法, 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在为期一周的实训教学中, 采用“CDIO”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以完成课题, 解决问题为目标, 合理运用课堂的知识, 积极查找相关知识的参考书, 通过不断努力完成课程实训目的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该方法适用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设计教学, 对于高职工科学生培养工程系统能力大有帮助。

实践证明, 以上各种教学方法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强调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无定法”,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点, 也有其局限性, 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 教学内容的特点, 学生的可能性和教师本身运用各种方法的技巧来选择教学方法, 最优地配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真正反映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渗透, 相互转化的辩证法。在实施教学时, 综合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 突出教学的适应性、整体性、发展性, 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出发点, 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学会学习”, 掌握有效的学习技巧, 依靠它去获取一切知识。

2.3.2 辅助教学手段

(1) 建立网络平台, 扩展教学空间, 促进自主学习。建立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 突破传统课堂时空限制, , 教学延伸到课外, 学生根据需要通过网络学习有关的内容。网络教学资源网站上开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学视频、演示、习题、实训指导书、参考资料、网上论坛、在线单元测试等内容和向教师提问、提交作业、同学之间在线交流、单元测验等模块。通过网络化的教学方式, 使学生可以在课外进一步强化, 教学资源网站在课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2) 开放自由机时。提供基于网络环境下开放实践环境, 学生既可以熟悉操作、自主学习、检测效果, 又能够访问资源网站, 完成作业任务。

(3) 教师“开博”。用B lo g记录教学反思、开展教育叙事研究, 与学生网际互动交流, 征求意见、建议, 改进教学方法。还可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经验教训和对学生的期望, 将Blog作为学习资料和学习成果的管理工具, 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 有助于教师的自我发展。

3 结语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高职技术教育研究中十分重要的课题,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 运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更新教学设计, 利用课程网络资源, 注重师生间网际互动交流, 才能达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使高职学生学会学习, 达到培养职业能力和基本技能的目标。

摘要:以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探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论述了适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的新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高职教育,计算机文化,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 林君芬, 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 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 1995.

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范文第5篇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同时逐渐成为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一方面为适应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的飞速发展, 另一方面为适应全国统一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本校调整了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对教学和实验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进行适当改革和调整,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1 教学大纲的制定

本校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中, 课程的总学时为56, 其中讲课40学时, 实验16学时。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性能分析;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协议;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基本原理;网络互连的原理和技术;网络安全基本原理等内容。

随着因特网和无线网络的广泛应用, 并结合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考试大纲, 针对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制定新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 总学时64, 其中讲课48学时, 实验16学时。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性能分析;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协议及典型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网络安全基本原理;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基本原理;下一代因特网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内容及实验的设置

原教学大纲的重点在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和协议的介绍, 新大纲在整合原大纲内容的基础上, 又增加了部分新的内容, 为此, 教学内容和实验均需进行相应的改动。

新版大纲的教学内容[1]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概论:介绍因特网的发展和组成、网络分类和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2) 物理层:介绍数据通信基础知识、传输媒体、信道复用、数字传输、宽带接入因特网技术。

(3) 数据链路层:介绍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PPP协议、CSMA/CD协议、以太网相关原理和技术。

(4) 网络层:介绍IP协议、划分子网和构造超网、ICMP协议、路由选择协议、IP组播、虚拟专用网络。

(5) 运输层:介绍端口的相关概念、UDP协议和TCP协议。

(6) 应用层:介绍DNS、FTP、WWW、D H C P、S N M P。

(7) 网络安全:简单介绍数据的一般加密模型、对称密钥和公开密钥密码体制、数字签名、鉴别、密钥分配、因特网安全协议、链路加密与端到端加密、防火墙。

(8) 因特网上的音频/视频服务:介绍流式存储音频视频、交互式音频视频。

(9) 无线网络:介绍无线局域网WLAN, 简单介绍无线个人区域网WPAN和无线城域网W M A N。

(10) 下一代因特网:介绍IPv6协议, 简单介绍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

新版大纲的实验内容包括: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实验;网络层实验;运输层和应用层实验。由于本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中还设置了“网络安全”和“网络工程”课程, 所以网络安全、音频/视频服务、无线网络以及下一代因特网的相关实验均在这两门课程中体现。

3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学方法作为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工具和手段, 对于实现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实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传统教学中, 常采用填鸭式教学, 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也是当前高校采用的主流模式, 该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近年来, 有学者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能够充分发挥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但该模式对教学环境要求很高, 教学成本大。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4], 在基本保留课堂教学基本模式的同时, 既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同时又注重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计算机网络课程在这种“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的指导下, 进行了如下几方面的具体改进。

(1) 精心制作教学课件, 重点部分课堂讲授, 部分内容课后自学:课程在精心编排教学课件的基础上, 对大纲要求教学内容中的重点部分进行详尽的课堂讲授, 另外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学, 自学部分在课堂上以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进行考察。这样既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讲解重点和难点, 又能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增加课后交流和讨论机会、增强学习兴趣。这是教师主导加上学生的部分主动学习的体现。

(2) 习题库及测试平台建设:由于教师已经将课后习题和答案进行了整理, 加之多年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习题素材, 利用校园网和数据库技术[5], 创建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习题库及测试平台, 该平台可以在习题库中随机抽取组成一套完整、系统的测试题, 并在学生提交答案后, 进行评分和纠错。它能够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弥补空缺的知识点。这是学生主动检查学习效果的辅助手段。

(3) 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该课程与“网络安全”和“网络工程”等系列课程, 共同组织形成综合实践教学, 安排学生进入公司或企业进行网络相关技术的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活跃了学习气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在教师的少量引导下, 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

(4) 参考文献及参考资料的共享:利用校园网, 对最近的参考文献和资料进行发布。发布的内容主要分为路由器、交换机、其他网络产品、无线技术、网络安全、布线、下一代因特网等模块[3]。这些文献和资料对学生深入学习网络知识、拓广知识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 资料和文献的快速更新也提高了该课程建设的先进性和实时性。这为学生主动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5) 基于校园网的讨论及答疑平台的建设为方便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在校园网平台上还建立了该课程交互式的讨论区和答疑区[5], 实现了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该平台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 分析出预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学习状况的差异, 为进行下一步的教学设计提供准确的信息[6]。

上述具体改革措施, 在教师主导课堂教学的同时, 课后充分发挥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 对专业知识进行自我测评、巩固、拓展和深入研究, 这种“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达到了较少提高教学成本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4 评价方法的改革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传统采用闭卷笔试的成绩作为评价结论, 这种评价方法不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该课程正逐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来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2,7]。

在评价主体上, 传统的评价主体是教师, 改革后, 邀请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通过讨论平台, 学生可以方便地实现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去欣赏、肯定他人的长处。

在评价形式上, 将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总结性评估与诊断性评估相结合。评价结论不仅包括传统的成绩, 还应包括针对性强、兼具诊断性和总结性的定性评语。

在评价内容上, 尽管笔试成绩可以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 但是学生学习活动、学习体验、创新和实践能力等, 都应作为学生最终评价的指标。本课程将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自学部分的测试、在讨论平台上的交流情况、实践及创新能力等都作为最终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重视过程性评价, 而不是总结性的评价, 使评价不是评分, 能够真正成为学生了解自己和积极调整的起点。

5 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本科教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在新大纲的指导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校园网平台, 对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等进行了相应改革和调整, 不仅能够满足2009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 还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今后的教学中, 我们将继续从课程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出发, 不断地改革、实践和创新, 培养出更多合格的计算机网络管理人才。

摘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处于飞速发展阶段, 同时由于该课程成为2009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考试的课程之一, 作者修订了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大纲, 对教学内容和实验进行相应的调整, 同时深入分析和研究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8 (5) .

[2] 蔡开裕, 朱培栋.“计算机网络”课程建设研究与实践[M].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6 (A1) .

[3] http://network.51CTO.com.

[4] 伏秋平.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能力的培养[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暨全国教育信息化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02.

[5] 董玉波.关于校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 2007 (5) .

[6] 费茵.浅谈任务驱动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04, (1) .

课程考核方法计算机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 根据高职办学的特点及要求,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针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 高职;景观设计;教学改革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在市场上走俏。但很多高职院校由于建校时间短等原因,发展的不够完善,也缺乏特色,就我所了解的几所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反应不能学以致用,对未来表示迷茫,为了突出高职办学特色及优势,贯彻高职教育的指导思想,达到高职教育“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的基本要求,我认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将根据笔者从教学经验对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1 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是重视与专业课有关的基本技能的全面的培养,一个合格的景观设计师的知识应比较全面,时代的发展要求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涉及多个学科,但目前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内容相对较窄,各个学校根据其教育背景的不同。课程体系受相关本科院校的影响都或多或少偏重于某些课程,学生们往往是各种知识了解一点,缺乏深度和完整的知识体系。

1.1 课程设置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和职业教育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性人才。目前我国景观专业人才特别缺乏,特别是能在现场进行园林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的人员更是缺乏,而目前的景观职业教育却在走规模设计之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机会接触到大的规划设计项目,学生做出的设计作品只能是纸上谈兵,实用性较差。

由于受整个课程体系的影响,大多数高职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过程往往只重视课堂理论和园林设计图的表现,因此使理论课与专业设计课之间脱节,设计作品与实际环境、地形不相符合,实用性较差;在植物的运用上,偏重于表面现象,难以适应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种植后缺乏对工程养护管理方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1.2 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各任课教师都应熟知完整的课程体系,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教学计划中设置的每门课程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使学生掌握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然而在笔者所教《中外园林史》课程时,有部分老师和学生认为学传统的东西对未来做设计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凡事皆有源”,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认为:如果割裂了与传统的联系,一切都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系统的学习中外园林史对于学生形成完善的设计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可促使学生设计时在继承中加以创新。在教学方法上,目前景观设计专业课多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如在《景观规划设计》课程中多为教师先进行理论知识讲述。然后让学生进行一两个相关内容的设计实训,目前这种教学方式虽然重视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还存在一定问题。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式,存在时间上的间断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很多学生都存在“一说就懂,不会应用”的问题。

2 关于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2.1 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体系方面建议采用阶段式教育,突出景观设计系列课程为教学体系核心课程。三年的景观设计教育可分为四个学习阶段:学科基础训练阶段、专业基础训练阶段、综合提高阶段和实习实践阶段,在第一阶段打好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如素描、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景观设计初步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第二阶段重点学习景观专业的专业课程,如景观设计Ⅱ、中外园林史:园林建筑及小品设计、景观植物配置、城市绿地系统设计等。第三阶段是在初步掌握景观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综合的训练,如景观设计Ⅱ、居住区景观设计、公园规划设计等。第四阶段是更为专业化的景观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这一阶段主要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形式进行。

此外,为了整个课程体系更加系统完整,促使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有更强的延续性和衔接性,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可将景观设计的部分技术性课程,如表现技法、方案快速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这些课程贯穿各年级、各阶段的专业设计课程中,通过不同设计课程的不同教学环节要求,将所学理论知识和绘图能力有机地运用于设计系列课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景观设计技能。

在课余时间可适当增设一些选修课程,开阔学生的眼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罗杰斯认为:学生整个人灌注其中的自发学习,往往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适当开设一些方向性较强的选修课(可分为植物方向、建筑及小品方向、工程管理方向等),让学生得到普遍教育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激发其专业兴趣及求知欲,也可促进学生和各不同方向专业老师的交流,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知识加以扩充,解决学生踏入社会后什么都不会,又好像什么都会一点的问题。

2.2 教学方法改革

2.2.1 互动启发式教学。在新课学习之前,先提出一些有一定深度的与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自发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探索、小组交流、大班讲授、教师总结。这种教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教学中采用教学过程与阶段讲评讨论相结合,开展小组自评互评、教师针对典型作业讲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判断能力,每个设计结束后,由教师针对培养目标、评图过程与结果给学生进行讲评,使学生清楚设计中问题的症结所在。

2.2.2 多媒体教学及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弥补丁传统教学的不足,特别适合于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这种教学手段对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形象思维能力很有帮助,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对典型景观设计项目案例的分析,指导学生熟悉整个设计流程,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利于学生设计理念的形成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3 实践实训教学。实践实训教学方法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知识,直观生动,本专业中很多课程实践性很强,可大量采取现场实践教学,将课堂搬进公园、广场、施工现场。如景观植物配置课程,要求老师辅导学生识别不同生境中的植物,根据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对各类植物进行配置。又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结合实景讲授设计要点和规则。让学生切身体会各景观要素的特点及尺度关系,教师言中有物,讲解有的放矢。学生听的有趣。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3 课程考核方法改革。传统的考核方法一般采用书面考试或随堂考查这种传统方法,面对书面考试学生们往往只顾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囫囵枣。随堂考查则较为片面,往往不能反应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在考核方面应作一定的调整,采取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实践考核为主,加大实践技能考核力度,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教学,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景观设计课程考枝的特殊性,可用多种方式并用的考核,如阶段考核、综合考枝、职业技能考核等,以此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本专业所要求具备的职业能力。

上一篇:保护贸易政策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