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社会范文

2023-09-19

创新型社会范文第1篇

从去年新班子上任以来,壶镇所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以新的精神面貌和姿态,通过努力改进监管方式和方法,促进了壶镇所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去年,我所新发展个体户1386户,私营企业76家;立案查处案件218起,其中大案14起;办结案件214起,罚没款总额25.2万元;收取个体管理费101.04万元,市场管理费55.17万元。-http://

一、积极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全面掌握辖区经济情况,加强属地监管。今年结合我局个体新登记管理软件的启用,我所组织人员集中力量进行个体工商户经济户口数据的输入,充实完善计算机的经济户口数据,并利用登记管理软件ZZGL的一个闲置功能,在电脑上按辖区划分为十个片,通过计算机、辖区管理员与档案之间进行了多次户档核对,摸清底数、挤清水份。在户档清查的同时,我们还对网吧、电子游戏、美容美发按摩、烟花爆竹、矿山开采、歌舞厅酒吧、煤气和缝制设备、工具、锯床、灯管、轧钢生产企业以及商标印制企业、广告经营单位等十三个重点行业进行了专门清理和造册登记,并输入电脑。各监管巡查组分别建立本组各类经营主体的监管档案和台帐。通过认真做好经济户口管理和信用工程建设的落实,建立详实、准确的经济户口分类档案和信用记录警示制度,从而为加强执法监管到位以及全面实施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和开展“百万企业信用工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推行个体工商户主动缴费制度。今年我所针对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特点,根据辖区的实际,在镇内实行了个体户主动缴费制度,将每个月的1—10日定为交费日,由个体户按时到工商所收费窗口缴纳上月的管理费。并建立电脑收费台帐,增强收费工作透明度。从这几个月的实行情况来看,效果是比较好的,个体户主动交费率达到了95%以上。通过改变收费方式,既促进了收费工作的到位,又使我们得以腾出人力精力,加大工商巡查力度,加强市场监管,提高了监管效能。

三、完善巡查工作运行机制,提高巡查效能。过去巡查工作一直停留在催缴管理费、查处无照经营、一般性打假治劣和超经营范围等表面层次上的监管,多项职能在监管中不能充分综合发挥,许多监管流于形式。为此,我所实行分片包干巡查的办法,分为乡村、镇内市场、镇内个私企业三个巡查小组,重新修订市场巡查制度,对巡查内容、职责、时间安排、巡查纪律等进一步明确,将巡查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列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注重发挥内勤、巡查、经检各组的优势,做到分工不分家,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全所联动,形成整体合力。内勤组负责及时将巡查反映的情况录入经济户口档案,使静态与动态管理有机结合;巡查组与经检组互相融合,联手出击,日常巡查、重点巡查以巡查组为主,经检组为辅;专项执法整治、突击检查由经检组牵头,巡查组配合。在巡查中整合工商各项职能,把市场巡查与查办案件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综合监管的优势。同时成立巡查协调领导小组,由巡查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处理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较大或疑难问题,对巡查人员的作风、纪律、依法行政、廉政等方面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对市场巡查制的规范,明确了市场巡查人员的职责,避免了“重收费轻管理”等弊端,促进了市场监管工作的到位。

四、创新内部管理方式,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一是建立“晚上学习日”制度,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工商局在全系统开展“忠于职守、能于负责、清正廉洁、执法如山”为主题的转变作风年和调查研究年活动,今年壶镇所新领导班子经研究,提出建立“晚上学习日”制度,在每个星期四晚上7时开始,用半个小时的时间集中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治业务知识。通过集中学习,既可以提高干部职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又可以增强全所干部职工之间的凝聚力,而且还可以避免在工作时间集中组织学习对工作的影响,做到了学习和工作两不误。二是建立大案集体讨论制度,对罚没款在3000元以上的大案,由各所长和办案人员参加集体讨论。上半年对查处的9个大案进行了三次集体讨论,通过大案集体讨论的形式,增强了民主集中制建设。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我们在如何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制方面虽然进行了许多努力,但由于电脑信息化建设的相对滞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商监管方式的创新。下步,我所计划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以完善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和建设信用工程为突破口,重点抓好内勤、巡查、经检三个管理组的整合,形成三个分工合理、协调配合的强有力“拳头”。

1、加快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局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列入了工作日程,县局计划为我所新配二至三台电脑。待电脑配备后,争取尽快解决省局新登记管理软件和电脑收费等各种应用软件的应用,为下一步创新监管方式,完善监管体制提供保障。

2、争取实施电脑收费。如果电脑和收费管理软件能够落实,我所决定从现有的干部中抽调一名干部在内勤专职从事电脑收费工作。这样就可以使在镇的6名干部腾出精力,集中力量投入到市场巡查工作中去,实现从“收费型”干部到“执法型”干部的转变。

3、认真做好经济户口管理制度和信用工程建设的落实,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建立翔实、准确的经济户口分类档案和信用记录警示制度,形成以经济户口管理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手段,以企业信用体系建立为目标的新型工商行政监管体制。

4、认真做好市场巡查制的落实。进一步完善巡查制度,提高巡查质量,强化巡查力度。在市场巡查中整合工商各项职能,把市场

创新型社会范文第2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矛盾凸显期,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一方面需要通过党和政府的柔性管理,通过党的群众工作来有效化解矛盾,消弭冲突;另一方面还需要从社会治理的实践出发,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科学看待秩序维护中的社会强制问题。

所谓的社会强制,是指政府职能部门运用强制性手段建立和维护社会基础秩序的过程。从社会和谐的基础出发,利益协调的重点是关照最弱势群体的利益。而我们知道,任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占主要地位的主体,都不可能轻易让渡利益。而基于党领导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性,任何政党的制度化建设都需要强调制度框架内党的社会强制能力。首先,社会强制作为社会治理中化解矛盾,约束权力边界的技术性手段和制度化政策,在法治国家的目标下,本身可以被纳入法治范畴而加以规范。其次,技术本身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一方面使得社会强制具有了物质前提,另一方面也决定了社会强制的必然性。在一个精密庞大的管理体系中,技术的强制性要求规制人们的行为,并通过规制保障了人们的自由不受侵害。最后,社会管理创新和基础秩序维护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有效获取,这个过程本身包含着对人们的行为强制,这种强制的道德基础恰恰是所有人公平地享有不被侵犯的权利。

危机情境下的社会治理我们在工业社会谈论社会和谐,必然绕不开危机情境。工业社会在提供人们极为便捷的交往和获取知识与财富的机会的同时,其所具有的不确定性也使得社会可能在转瞬之间失去其全部的秩序基础。中国人所具有的忧患意识和危机观念,可以保证这个伟大的民族在面对各种风险挑战中始终保有生机和活力。而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对危机情境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也是从根本上避免社会失范和失序的重要领导力量。而我们对危机情境的把握,在实践上还需要有充分的人员、价值、物质、制度和政策的储备。

进入转型期以来,中国社会时发多发的群体性事件凸显了党和政府社会治理的能力要求。社会治理过程不同于日常的管理,更强调发挥党的领导与协调作用、政府的服务与管理作用,市场和社会的理性参与作用。在面对群体性事件时,不少学者强调危机管理,其实质在于强调危机控制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育相对完备,社会群体本身对传统危机有着相对成熟的应激模式,能够在危机情境下承担起相应的责任,政府因此避免了承担危机引发的全部压力。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社会认为政府应该对危机的化解与克服负有更多的责任,因此提出危机管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

在管理理念下,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倾向于对事件本身的处理,危机应对的基本思路往往是将事态平息,较少考虑人们日常的利益或者价值诉求。危机的突发性和较强的扩散性,要求政府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迅速采取措施将事件控制住,这个决策过程必然带有应急与强制特点。但是现代社会危机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元交互特点,决定了我们一方面需要紧急状态下的政府强制,另一方面基于防范和化解危机的需要,政府和社会更多的要在协调群体利益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社会参与,避免危机促发要素的累积。即强制过程本身是保障社会良序和获取社会支持的过程。也正是基于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战略。

促生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体制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调整和转型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带来的管理效能改变和制度调整,对社会整合能力构成了现实威压。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依靠国家强制来避免社会动荡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但是从政党科学执政的逻辑出发,显然,这种带有应急强制色彩的管理过程,需要从理念到制度、方法都做出调适。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和社会都对压力型维稳提出了许多意见建议。应该说,任何时期,维护社会稳定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也是有利于改革与发展的。但是,仅仅依靠压力型维稳显然是难以实现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因此,实现社会和谐、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治理理念上需要转变思维,进而形成制度化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机制。一是把维护稳定建构在有效协调各方利益,尊重多元价值并形成科学价值引导机制上。中国传统的管理体制一直都存有协调的基因,但在具体运行中,通过权力运行遏制可能存在的社会不和谐因素,是有管理体制的必然趋向。二是肯定人们合理合法的利益及其追求利益的过程,并在多元主体中完善协商民主,梳理权力边界,实现利益表达的制度化。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改革开放中,由于制度不完善,存在较为严重的利益分化甚至利益侵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多元利益集团甚至特殊利益集团。这些集团极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实需要出发,试图左右改革开放的政策,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完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在信息相对完备的环境里,进行科学决策,协调各方利益和保障人们的合法权益。三是确立社会稳定的综合指标体系。当前,中央政府维护稳定的原则和目标在科层制度下经过层层加压,会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方式覆盖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分析,这一能力是任何政府和社会组织都期待拥有的。但是也要看到,若非制度完善和组织健全,这种快速传导的将稳定视为根本目标的维稳体系,会直接锲入传统管理框架,形成以行政手段为主导的政府强制过程。因此,需要在廓清社会稳定的基本内涵和表征的基础上,形成考核稳定发展的综合指标,而非维护稳定的压力指标。

例如,在许多地方将上访人数多少作为考核地方稳定的重要指标。这既否定了人民来信来访作为信息沟通的有效机制,也会造成地方通过人身强制或者花钱买平安来克服上访问题。因此,建构科学的维稳指标,是要从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原因入手,而非从社会失稳的表象入手。这才是克服急功近利表面光鲜,内里糟糠的必然的行政行为。实际上,

中央提出小康社会目标和中国梦思想,其落实过程必然在于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发展共识,进而规避利益侵害,实现利益和谐。这是有利于推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但在实践中,各种不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直接耗蚀了科学发展观落实的物质基础和制度平台。这一点,尤其需要在执政过程中加以纠正。四是以法治为核心,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稳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形成社会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当前频发的群体性事件不能够简单视为权力滥用的结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社会民主有效发育中难以完全规避的现象。我们知道,撇开事件本身的非法性,近年来中国每年发生群体性事件超过10万起,而涉诉涉案涉访的各种事件多达200多万起。这些事件很大一部分是公民维权运动,这也是社会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组织形式。在正常情况下,社会通过组织化行动,在法治框架内寻求自身权利保障机制,并拥有监督权力的能力。也就是说,人民当家作主,本质上体现着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有制度平台和物质保障。中国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需要党引导人民在理性和与法治框架内逐步加以克服。

显然,仅就社会强制力而言,它体现着工业社会执政党的基本能力。但是同时也要看到,这种强制力是与社会理性和社会民主的实践息息相关的。我们知道,民主的前提是对自由的期待和对权威的尊崇,即政党能力必然体现为政党执政中约束自身和社会、推进发展的制度要求,体现为制度被权威执行和模范遵守。就社会和谐与人民幸福的要求来看,社会强制的过程必然具有以下道德意向和价值目标:每个人的合理合法的利益都应该得到维护和尊重,每个人实现自身利益和价值的过程都不能够损害其他人的利益。党和政府控制的公共资源,依系于法律向全体人民公平开放。

社会强制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其所内蕴的善的追求和制度的逻辑是这种力量有效施行的基础。援引康德的一句话: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于社会良序的维护,以及对于公共利益和制度权威的尊崇始终是并行不悖的。

创新型社会范文第3篇

崇川区是南通市的主城区,“十二五”以来,经济总量翻番,城市规模和品质也有了较大提升。但随着群众工作的不断深入,来自基层的种种隐忧和危机却时时困扰和警醒着我:

一是城市更大了,但服务群众的距离远了。现在一个城市社区平均1平方公里上万居民,社区就十几名干部,下面居民小组又大多是空的,人少事多,与群众靠不近、贴不紧,服务做不实,关系也疏远。二是人口更密集了,但引导群众的本领小了。居住小区虽然人口密集,但居民之间少了守望相助的人际交往,认同感、归属感下降,有时一条网络信息可能就会一呼百应,而我们却百呼不应。大家普遍感叹,群众工作的看家本领不灵了。三是社会更多元了,但凝聚群众的能力弱了。现在阶层分化,诉求多元,各种矛盾日趋复杂,但基层的组织动员能力弱化,协调各方利益矛盾时往往是孤军奋战,常陷入前后夹击的困境,有时甚至连做好事也得不到好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党建为核、服务为本、法治为基、德治为魂,从基层基础做起,探索善治、法治、德治、自治“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创新,具体有四个方面的做法:

(一)做实基层服务彰显善治。要做实基层服务必须有扎实的基层组织基础。主要落在三个“实”字上:首先,党建引领的核心要强而实。健全社区党组织-邻里街坊党支部-楼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党组织网络;配强党组织书记,组织机关党员到社区报到参加双重组织生活,认领服务岗位。

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开展“大走访”,走访入户全覆盖,服务群众解难事,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二是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全而实。2009年以来投入10多亿元建设社区服务中心,106个社区实现600㎡以上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中心按“一校两厅四室”标准,配备60余项服务功能。从前年开始,建设2000㎡左右升级版社区服务中心,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三是邻里街坊的组织要细而实。从2012年开始,着眼做细网格、做实居民小组,按每300户左右组建了邻里828个、沿街每300米左右建立了街坊208个,并以设一个服务处、配一名专职社工、组一个理事会、建一支服务队、拨一笔经费“五个一”的要求,做实服务群众的最小单元。

(二)做优公共服务践行法治。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石,为社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服务:一是全科化的便民服务。将区街两级72项公共服务事项全部下沉社区,社区设置全科服务窗口,全科社工持证上岗;全面推行党员干部群众事务代理制,让群众在最靠近的地方得到最需要的服务。二是综合化的执法服务。将城管、建设等9个部门143项执法职能和力量综合起来,沉到街道,落到社区,第一时间更有效地解决群众身边的烦扰事,中央编办现场会组织观摩推广。三是平台化的法治服务。社区健全“一办一委三室”法治服务平台,社区警务室达到国家一级警务室标准,为每个社区聘请一名执业律师每周到社区免费服务。首创的社会矛盾大调解形成品牌,快乐调解俱乐部、周末法庭、少年法学苑等一批社团平台为群众提供法制服务。社区治安安全感(98%)和法治环境满意率(96%)位居全省前列,刑事案发率连续八年下降。

(三)做强志愿服务倡导德治。把开展志愿服务作为倡导德治的主抓手。关键靠三方面支撑:一是靠社团支撑。2010年起大力推进志愿服务、兴趣爱好、参与管理三大类社区社团建设,现已有社区社团2214个,志愿服务队伍3200支,注册志愿者15.5万人;开展千家社团服务万户居民活动,开发服务项目600余个,每年服务超20万人次。二是靠典型引领。通过“一榜双评三讲”挖掘宣传身边典型,涌现出“孙爷爷谈心室”“巾帼挽霞”等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先进典型。三是靠激励推动。开展公益社团助力计划,每年区财政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提供2000多万元扶持;出台《志愿者星级评定及嘉许办法》,实行公职人员志愿服务计时制。

(四)做精评议服务促进自治。把组织群众议服务事项、评社区干部、选身边典型作为基层自治的主要内容。具体做到三个有:一是评议有团队。每个社区都组建群众评议团,既组织群众开展议事,又代表群众评价服务。今年以来就组织评议活动600余场次,议定社区民生实事480项、推举身边好人500余人次。二是议事有规章。制订群众评议实施细则,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采取群众点单-邻里议单-干部领单-社区评单-公示晒单“五单”法,每年在社区实施为民办实事项目1000多个。三是结果有运用。把群众评议结果与社区干部以及下沉人员的绩效考核挂钩,作为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重要依据,近年来群众认可度高的17名社区书记提拔到科级领导岗位。

2016年8月李书记来到我区社区视察指导,循循告诫我们,社会治理创新的重心落在基层、根基扎在基层。这些年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深感受到,这不仅是李书记的殷切要求,

更是实现社会良治的根本所在。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带来了三个可喜变化:

一是从“对手”多到“帮手”多。全覆盖的邻里街坊组织增强了群众基础,上千个社区社团成为团结带领群众的纽带。近五年,我们开展群众全程参与的阳光征收,拆迁房屋800多万㎡,动迁居民近2万户、非居5600余家。拆迁量成倍增加,但因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却下降35%。

二是从“被动”多到“主动”多。邻里自理、街坊共治推动“要我做”逐步变成“我要做”。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中,我区作为全市的主考点,知晓率、参与率、满意率等测评得分不断提高,名列全省前茅,这主要源自邻里街坊、志愿社团及十万名志愿者主动参与。

三是从“看法”多到“办法”多。通过群众议事把各方的意见转化成解决的方案。最近三年,实施22个老小区1200多幢楼宇综合改造,拆除违建100多万㎡,关停全部24家化工企业、47家印染企业和23家养殖场,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不稳定事件。

创新型社会范文第4篇

助推“乡村振兴”

迈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奋斗在农村基层一线的大学生村官倍受鼓舞、倍感振奋。近日,无锡市担任村(社区)主职的大学生村官们围绕“村级医疗互助、创新基层治理”等课题在江阴开展了调研活动,并在华西村举行了座谈会进行讨论。

01

优化组织架构

有效整合资源,在原有农业、综治、民兵等条线分工的基础上,创建“综合管理管理站”和“便民服务中心”,形成“一会、一站、一中心”的村委组织架构,全面对接镇政务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局,努力实现“一站式”治理和“一门式”服务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一会”是村两委班子会议。定期召开例会,负责议事决策、组织学习、制定各项制度等。“一站”是综合管理服务站。统筹负责社会事业建设、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服务、社情民意联络等涉外工作。“一中心”是便民服务中心。主要负责承接受理或办理下放服务类事项和其它为民服务事项等涉内工作,实现“岗位相互兼容,人员相互补位,工作相互协调”。一站一中心相辅相成、互相呼应,网格员由村干部兼任,对上条线各自负责。通过有效的整合资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02

实现全面对接

“一窗口”、“一张网”、“一队伍”、“一中心”,“四个一”概括了徐霞客镇行政管理试点改革的具体做法,璜东村与镇级集成改革实现了全面对接。

徐霞客镇把江阴市级下放的228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标准化、数字化,把原来26个专业窗口整合成14个综合窗口,做到“一窗通办、一章审批”。璜东村便民服务中心则单设1个政务服务窗口,3名工作人员实行ABC轮岗制,确保政务服务窗口不缺岗,村民涉及的医保、低保、计划生育等事项,在村政务服务窗口便可“一站式办结”。同时,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审核、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申请等49项政务服务事项也延伸到村办理。对接镇村治理一张网。镇一共1025名网格信息员,全面负责收集、处理各自网格内发生的环保、安监、国土等14大类问题。璜东村则实行村组联动,共分6个网格,书记、主任是网格长、6名村干部是网格员、31名村民组长是信息员,实现收集信息、上报问题、快速处理、向上反映的整个流程。对接综合执法一队伍。镇成立镇综合执法局,按网格片区,88名执法队员统一行使城管、环保、安监、文化等13个部门的647项行政执法权,根治了“多头管理、相互推诿”难题。璜东村则实现干部联动,结合过去条线分工,违建处理、安全事故、环境治理等实行书记总抓、主任牵头、网格负责、条线处理,出现问题、协同解决。对接日常管理一中心。镇依托大数据、云平台成立综合管理服务指挥中心,并入了社保、计生等7张专网,整合社保预警、舆情监控等8大监测系统1223个监控点,集中党建、综治等38个领域的相关数据。璜东村则成立综合治理管理服务站,统筹负责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工作。

03

共建共治共享

党的十九大充分关注民生诉求,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这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科学指引。

(一)共建重在广泛性,突出发动村民,让村民出点子

十九大报告中,“人民”二字出现逾200次,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璜东村的基层综合治理明确厘清了自治组织和广大群众间的职责定位,加强协作共建,把决策过程变成集中民智的过程,把各项社会建设变成密切干群关系的过程。

2013年10月、2016年11月是两届村委会换届过后的各村民组改选时间,以往都是村委直接提名或指定,这两次都是村干部现场主持,31个村民小组全部无记名投票选举,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尊重村民的真实意愿,村委在张榜公布的同时,下发公示到各村民组。在选出新的村民组委会后,村委制定了村民组长绩效考核办法,以前村里估摸着付工资,大村小村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村民组长没有工作积极性。现在村委按照8元/户和

3元/人的标准核定了基础工资,再加上500元基数的考核工资,由全体村干部考核评分,另外还有秸秆禁烧奖、重点工程配合奖等其它报酬,充分调动了村民组的积极性。

在村医务室改建和全村柏油路修补两项工程建设中,村民就给村里出了“金点子”。原村医务室是全镇日均接待病患最多、占地面积最小的,因土地性质、镇区规划等原因一直未解决,村民意见较大。2013年底村里广泛听取意见,得到了比较集中的4个方案,最后在原地翻建多层、购买店面重装、村办公楼后侧新建、原地延伸改造等多个方案中,选择了最后一个方案,从招投标到建成投运仅用了2个多月,既不违反工作原则,又解决了实际困难。2015年,村里决定对全村的柏油路面进行全面修补,修路是个好事情,可如何定价是个问题,按修补面积算,坑坑洼洼,东一个西一个很难计量;按破损数量算,大小不一、深浅不一也很难定价,后来有村民提议按称重计算,村委和施工方都不吃亏,最后双方都很满意。

让村民出点子,共同参与全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既激发了村民建言献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使全村上下共同参与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共治重在长效性,突出依靠村民,让村民挑担子

璜东村始终坚持把共治作为创新基层治理结构、重塑文明乡风秩序、提升民主自治水平的锻造平台,规范引导发挥好村民的参政议政热情以及村民自治组织作用,着力形成“互动共牵、多元参与、共建共治“的良好生态。给村民压“担子”,不是增加负担,是畅通村民深入参与各项社会事业建设的渠道。

2017年6月1日,璜东村在全镇率先通过“村民自愿出一点、村集体扶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开展村级医疗互助,村委和村民各出50/人,企业赞助3万元,共筹资17万元,通过“福村宝”专业服务平台,对本村村民按病种公平补助,重点补助大病。至10月底,补助78人次,占总人数的5.5%,补助金额62960元,全体村民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近10%,191个大病病种医疗保障水平提高了近20%,村民拥有了更多获得感。

村庄环境整治中,不少村民对村委在各组浇筑的水泥路宽窄不一、厚薄不等意见很大。针对这一问题,村委确定了费用大部分村委会补贴、小部分村民组自筹的方案,村委按照村小道3米、主道3.5米、40元/平方的标准,验收合格后拨付给村民组,加宽、加厚由村民组自己商定,费用自己筹集,矛盾自己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一方面减轻了村里的财政负担和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有全体村民的参与和监督,使整个建设过程更加阳光、透明。

“凡是村民能做的,都应交由村民去做,让村民做好份内的事”,村党总支书记王斌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4年之前,村里建设健身活动场地,土地怎么办、青苗怎么补、费用怎么出、今后怎么管等问题都是村委的事,村干部开展这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不高。2014年,村委在征求了村民代表意见后,明确了村民组在不违反土地政策前提下拿出荒地、自留地等用作建设健身场地,费用由本组企业家、乡贤赞助或村民组自筹资金,公厕、护栏等外部设施以及健身设施等由村委负责,今后管理由各村民组自己负责。近1500平方米的新住基健身广场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建成,村民组发出倡议,有土地出土地,孔祥度等几户村民无偿提供了自留地;有钱出钱,永鑫包装老板孔维忠出资20多万元;有力出力,村民组长孔建才带病和另外几个热心村民负责整个工程建设;村委负责安装了护栏、修建了公厕,并对上争取了活动器材和音响设备。目前,篮球场、健身场、舞场、村民活动室、公共厕所等一应俱全,活动室设有棋牌室,装有电视机、音响等,场地建成后,村民们茶余饭后又多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目前,璜东村共有新住基、殷家巷等6个村民组通过这种方式建成了自己的健身场所。

璜东村在法治框架下规范村委会履行职责,健全村组共商共治制度体系,发挥村民牵引辅助作用,推动由村“两委“单管到村民组长、组委会、广大村民等多主体共治的转型,充分激发了广大村民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力。

(三)共享重在普惠性,突出为了村民,让村民当镜子

“共享”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同被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一切的发展最终都是为了人的发展,所谓“共享”,强调的是增进人民福祉,增强人民获得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璜东村统筹用好新农村建设各类资金资源,把政府投入和村级投入尽量用到改善民生上,在资金、项目安排上,优先解决村道硬化、路灯亮化、医疗互助、河道清淤、畜禽养殖关停整治等村民关心关切的共性问题,扎实推进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健身、污水处理等普惠性基础性民生设施建设,全面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全民共享水平。

以民为镜,可以知得失。村里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村民,村民就是村两委各项工作的一面镜子,一切工作的好坏都要从这面镜子来体现。在开展具体工作过程中,村委要求村干部做到“四个必须”:一是必须与村民组碰头,二是必须虚心听取村民意见,三是必需绝大多数同意方可实施,四有无理取闹者的必须维护村民组集体利益。事后,村委每年会开展民主评议活动,对象上以“村民组长、老干部、骨干企业负责人、两代表一委员”四种对象“一个不缺”,党员代表、村民代表随机选不指定,充分体现民意,较好评率及以上评价达100%。同时,利用每年的老干部座谈会、党员冬训大会、村民组长汇报会等形式,将村里已经开展和即将开展的工作进行通报,实地进行参观,开辟评议栏目。一方面对各项重点工作进行开展征求意见活动,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对村民的意见进行认真反思,梳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下阶段的工作思路和整改措施。

共建共治共享,让村民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使村民的获得感不断提升。如今,村里反映自身困难的人少了,关心公共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多了;向村委提要求的人少了,提合理化建议的人多了;党员干部的形象越来越好了,村民对村两委的工作越来越支持了。

创新型社会范文第5篇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教育的范畴。在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提高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途径

一、创新社会管理的内涵就当前情况来看,我国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是围绕社会转型时期的新目标以及新任务,积极运用现有的资源,采用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对于那些陈旧、不合时宜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善,积极构建并且使用新的发展模式的制度和机制。创新社会管理是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二、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1主体创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教育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坚持以人为本,这个思想要扩大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求教育的目标、教育的过程以及教学的方式都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教师要强化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不断调整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创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文明的教学氛围,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是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果的重要出发点。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注意大学生的个体思想以及生活状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跟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要关心呵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引导学生找出思想上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平等关系。作为教师,不能以长者自居,也不能以赐予者的身份自居,给学生居高临下的感觉。要从心理上理解和关怀学生,在道德上尊重学生,在法律上保护学生。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2主渠道创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课堂是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就要重视课堂教育。高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通过课程讲解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这就可以看出高校课堂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要积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主要教育内容。随着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不能让受教育人员在思想情感上受到压制,要积极发挥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事实上,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关注的重点,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所发生的巨大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不断创新,做到与时俱进。

3载体创新:利用网络开设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社会管理强调的是创新,而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网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在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认清网络的信息。例如,在高校中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网站,注重结合实际,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主题等。此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建设网络虚拟师生团队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4环境创新:创新社会管理,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发展步伐的加快,社会结构正在发生转变,文化也正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西方的一些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也逐渐渗透到我国,公众价值取向多样化不可避免,这些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立以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全社会中倡导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一起抓。党和政府要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综合治理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的社会特点对于新时期的社会管理以及高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管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适应社会管理形式,才能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所以,在创新社会管理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进行主体创新、主渠道创新、载体创新以及环境创新,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李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文教资料,2006(31).

石国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引.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

创新型社会范文第6篇

摘要:

针对高校创新创业文化的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重新构建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挖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以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为研究对象,从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实践机制、激励机制和孵化机制上做了一系列改革尝试,探索了一条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那时的中国将迈进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伟目标,亟需提升国民的自主创新能力。新兴新型应用性本科院校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生产模式从“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需要大学生成为转变的主体。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开展知识型创业的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积极培养各类创业型、创新型和创智型人才,是适应国家走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之路的最佳切入点和落脚点。大学创新创业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大学创业文化是注重创业教育、重视创业实践、提高创业倾向的文化,创业教育以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高、成功创业为目的。大学创业文化虽然有与社会创业文化共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有独特的内涵和个性。大学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帮助学生创办企业,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脱离功利主义为导向,坚持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创业教育不但不排斥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且必须更深地依赖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文化对国家而言,是具有中国时代特色的文化,对高校而言,是具有区域特色和自身特色的文化。根据我院应用型大学工科学院的特点,我们在科技创新和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一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培养机制

(一)建立全开放、自学习实验教学平台

国内高校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计划的内容和教师制定的实验方案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实习,忽略了对学生个性化和创新性的培养。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实验室硬件条件不断完善,充分用好实验室资源,对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为了改变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自主性、创新性的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三自主、四开放”的实践教学平台:“三自主”,即学生自主设计实践项目、安排实践时间和进行实践操作;“四开放”:即实践时间、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开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安排课内实践、实训和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方向,增设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倡导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开展项目化、案例化教学,开设研究性课程,把课堂搬进实验室,实现理(理论)实(实践)一体化,同时按照项目、任务、和学科竞赛的具体内容进行小班化教学。

(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是应用型本科院校最常用的校企合作方式,这种合作方式以满足学校和企业各自的需要为基础,以对口生产企业为依托,以专业教师为主导,以教学实践为主要内容。这种基地主要为教学实践服务,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让学生在基地实习可以接触到实物形态的设备,了解生产的具体过程,深化课堂学习内容。我院机械类专业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建筑电气专业暑期企业实习都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另外我院还积极和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室,共同开发科研项目,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寻找一些行业知名的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示范中心,让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感受到社会上最新的技术和管理。校企合作共建实验室和基地不但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增强自身办学活力,培养适应企业和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还可以有效地弥补实验室条件和设备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他们更快地融入社会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四)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专家化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向和能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我院由骨干教师牵头,邀请教授担任本科生导师,聘任校外院士、专家和企业负责人担任名誉导师,带领学生成立科技创新小组,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技术指导。支持更多的教师下到企业挂职锻炼,促进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同时,我们还要求辅导员参加创业指导师、职业指导师培训,持证上岗,从专业和管理两条线,达到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专家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机制

(一)积极组织、主办学科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学科竞赛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专业教师队伍和学生工作队伍两条线抓落实。专业教师队伍主要负责学科竞赛的组织、培训、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系主任、本科生导师、教授等全员参与,利用暑假较长的假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工作队伍主要负责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的宣传、开展、总结等方面的工作。除了参加学科竞赛,学院还积极为主办大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教师、学生参加到学科竞赛工作中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科技创新型社团

学院在每个班级专门增设科技委,负责本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自我管理,在学院营造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让科创工作深入到每一个班级。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创新社团,并以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大赛为载体,开展各项活动。

(三)指导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固化科技创新成果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所收获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学院开展了专业论文写作、专利申报、知识产权讲座、创新创业讲座等,引导学生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认识、创意,整理成论文、专利,通过发表论文和申报专利,将学生科技创新成果多元化、最大化。

三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激励机制

(一)实验室让学生参加管理,实验室助理竞争上岗

为了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弥补实验室管理人员人手的不足,我们让学生担任实验室助理,参与管理实验室。学生实验室助理采取竞争上岗,优先录用动手能力强、有项目和课题的学生,学生助理一经录用,除了有相应的经济补贴,还可以优先使用实验室,实验室其他同学要服从其统一管理。实验室助理实行以来,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大大提升,学生自主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项目增多,实验室管理人员的负担减轻。

(二)落实奖励,形成长效

学院在综合测评细则、奖学金评定方案、学院贡献卡等规定中制定了科技创新的奖励措施,对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取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进行相应的奖励。将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作为学生评奖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了表彰先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学院还多方联系企业,设立企业奖学金用于资助或表彰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此外,学院还组织各类活动,举办学院青春故事报告会—科技创新专场,并且在校社团巡礼、科技节等活动中宣传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开展情况,在学院的网页和微信学生工作公众号设专栏跟踪报道,让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和学科竞赛获奖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荣誉感得到极大提升,同时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来。

四完善科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孵化机制

(一)强化学生创业支持体系

政府和学校都加大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设立了各类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辟了场地让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生根。学院除了帮助大学生了解这些政策,让这些政策红利真正惠及每位创业的大学生,还积极因地制宜,制定可操作性的配套措施。我院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学院现有的教学科研设备,依托其在机械加工、电气设计的专业优势,发挥科技创新能力,以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形式开展创业活动,用微型公司的方式实现科技创新创业产品的孵化;组织挑选动手能力强的在校学生在创业学生的企业打工,利用学生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降低创业学生的劳动力成本;另外还积极联系企业,为创业学生提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合作。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对于创业学生的评价体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个人的评价,在校大学生创业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是可想而知的,对于创业的学生我们不但不能单纯用分数来评价他们,相反我们还要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学习方面给他们更多的优惠政策,同意他们用一些创业方面的培训课程、创新方面的成果冲抵一部分课内学分,同时给他们小班化辅导,解决他们因为参加一些创业活动而耽误下来的课程;二是对学生项目的评价,在评价学生项目的时候,我们重点关注的是项目的前期可行性,而对于项目的实施和后期的督查关注度不高,对失败的宽容度不够,导致很多创业项目一旦遇到难题就以失败告终,而不是指导教师、学生一起静下心来找到解决办法,这是高校学生项目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创新创业活动能够持续开展的关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需要,是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专业教育,挖掘学科专业中创新创业教育内容,通过提高教师的创业素质,强化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把创新创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就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建设,推动大学生真正成为未来创业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吴玉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教育探索,2015,(11).

上一篇:雨后的小范文下一篇:生日卡片制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