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范文

2023-10-31

一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范文第1篇

1、要建立健全的医疗管理组织,要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要有人员配备花名册,要有院领导分管医疗工作情况的记录。

2、要有年度计划和总结,制定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并有具体实施情况记录。

3、有相应的医疗诊疗常规、操作规程和医疗质量考核标准。认真学习和掌握《病历书写规范》和《疾病诊疗常规》。

4、加强业务人员的技术培训,要有培训情况和考核记录,要制定出各级业务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和进修计划,全部建立业务人员技术档案,档案内容包括:履历、学历、资格证、职称证、职务、论文、继续教育等。

5、加强门、急诊管理,执行首诊负责制。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及制度的执行情况记录。

6、改善服务态度,方便患者就医。要设立便民措施、如候诊椅、开水等,要了解门诊病人对门诊服务工作的满意情况(要求满意度大于85%)。

7、落实《献血法》和《临床输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建立控制输血感染的方案及监测管理制度,成立输血管理委员会,制定输血管理制度,包括用血申请、登记、报批、输血前检查和核对制度等、提倡成分输血(成分输血率>50%)。

二、信息管理

要建立信息管理制度,配备综合信息人员,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完成各种卫生统计报表,开展病案管理与统计工作,逐步按ICD-10进行管理。

订有适量的医学图书期刊。

对社区的初级卫生保健信息、人群健康状况和卫生服务利用等信息进行管理、掌握社区的人口、疾病、死亡的动态资料,尤其是社区各种传染病的发生情况,及时分析、制定相应的防治计划、措施及对策。建立传染病登记报告制度

三.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1、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病案质量管理委员会、输血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要列出各成员名单,制定各委员会职责、工作制度,作出工作计划、实施方案、活动记录及实施效果和总结等。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要重点对病历质量进行检查和考核。

2、坚持各级医师查房制度、各种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交接班制度等。病历书写要求清晰、规范、及时、完整、准确,要有重点、有分析,要注重内涵质量,提高诊断准确率,要完整记录各级医师查房内容和会诊、抢救、讨论意见等。

3、增强全体人员的医疗安全意识,高度重视医疗安全。要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加强医疗缺陷管理,制定防范措施,杜绝医疗事故隐患,建立医疗事故登记、报告制度。

4、严格交接班制度,坚守岗位。危重病人要床旁交接、并有记录可查。

5、实行技术准入制度,要分析其实施的安全性、有效性、适宜性,在医疗活动中要注意患方的知情、告知、同意等执行情况。

四.技术水平

(一)、临床科室

(二)、医技科室

(一)、临床科室

1、急诊医疗:包括急诊室设备、人员组成、开展院前急救情况,对社区内急诊病人24小时出诊情况,现场急救能力,要求对循环、呼吸、肾衰、急性中毒和休克及其它一般急危重病人作出初步诊断和急救处理,并负责做好转诊工作。要求写出院前和急诊抢救记录。卫技人员应掌握相应的应急知识和应急能力,平时进行模拟训练。

2、内、儿科:

① 能对常见病,多发病作出正确诊断及处理 ②对疑难病症进行恰当处理

③掌握传染病的诊治、消毒隔离技术和特殊转运。

3、外科;

①能完成外科的止血、缝合、包扎、骨折固定、转运等处理。

②能对急腹症作出临床诊断和及时、正确的处理,开展普外科的一般手术。

4、妇产科;

①能完成生理产科、部分常见病理产科的处理,可行剖宫产手术, ②提供计划生育指导服务,掌握计划生育四项技术。 ③实行住院分娩,严格消毒接生。 ④具有鉴别高危妊娠和及时转诊的能力。

5、五官科:

①能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和部分急症。 ②开展初级口腔,眼保健工作。

6、中医科:

①能辨正施治内、外、妇、儿的常见病。 ②开展针灸、推拿、火罐等中医治疗工作。

以上各科的技术项目要建立登记薄,通过抽查一定数量的病历来了解各科的技术水平。随机提问医务人员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二)、医技科室 1.放射科 2.医学检验科 3.功能检查科 4.营养科 1.放射科 ①胃肠钡餐检查 ②口服与静脉胆系造影 ③一般透视、摄影 ④床旁照相 2.医学检验科 ①血液学常规检验 ②ABO血型鉴定 ③交叉配血试验 ④凝血系列检查 ⑤尿常规检验 ⑥尿妊娠试验 ⑦粪便常规检验

⑧必要的生化检验,如血清总蛋白及白蛋白测定,血糖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血清钾、钠测定,血清尿素测定,血清氨酸氨基转氨酶(ALT、GPT)测定。

⑨常见寄生虫病检查

⑩常见传染病的血清学检查(如:肥达式反应)

⑾血清甲肝、乙型五项、丙肝检查及HIV初筛、梅毒检查 ⑿细菌学涂片检查

⒀应开展室内监控,参加室内质评 3.功能检查科

①心电图检查及正确诊断 ②B型超声诊断,鉴别诊断检查 4.营养科 ①治疗膳食 ②能配置混合奶

了解各科人员执业资格,考查仪器、设备、试剂等。检查各科报告单、涂片质量,查技术项目登记情况,实地考察医技人员操作能力。

统计指标

1、入院诊断与出院诊断符合率≥85%

2、术前诊断与术后诊断符合率≥90%

3、病床使用率≥60%

4、年病床周转次数≥30次

5、平均住院日≤6天

6、门诊处方书写合格率≥98%

7、门诊病历书写合格率≥90%

8、住院病历书写合格率≥95%

9、甲级X光片率≥30%

10、0-7岁儿童建卡率100%

11、预防接种率≥90%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100%

12、围产儿死亡率≤10%(乡镇卫生院20%)

13、产前检查率≥95% ,产后访视率80%(乡镇卫生院70%)

14、完成指令性任务100%

15、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16、法定传染病漏报率0

17、医疗责任事故发生次数0

一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范文第2篇

住院床位在80张至299张。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预防保健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针灸科、推拿科。其中,中医内科、外科各设二级科室3个以上;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以上;设有综合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要有复苏室。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含西药房、中药房、煎药室等)、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营养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功能科室(含心、肺电生理)。

(三)其他科室:医务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统计室)、质量控制科(含院内感染控制)。

三、人员

(一)医院主要负责人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在二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身体健康并能亲自主持医疗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所有医生应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4名护士,其中至少有副主 1 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所有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四)一级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的主任必须是相应专业的主任医师;二级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药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正高职称的卫技人员占25%以上。

(五)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和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均不低于60%。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人员比例不低于8%。

(六)临床营养师不少于1人。

(七)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

四、选址

(一)二级综合性医院所在社区的服务人口为30万—50万人。

(二)新增医院与诊所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0米、与门诊部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00米、与医院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000米。

(三)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肉菜市场之间应物理分隔,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的要求。

医院选址应为规划的医疗用地或可以转变为医疗用途

2 的房屋(其使用性质原则上以商业、办公、厂房类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区会所、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与餐饮、生产性厂房紧临的房屋,不应用于医疗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质以房地产权证明文件为准)。

(四)选址相邻权利人(业主/住户和社区内现有医疗机构)无明显反对意见(以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公示和专门委员会收集的意见为准)。选址前,设置申请人应征询相邻权利人的意见。

五、建筑、设施与环境

医院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建筑设计、设施应满足诊疗和管理工作要求,体现以病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卫生学和美学的要求,创造和谐的就医和人文环境。

(一)医院用房应为独立楼房。

(二)每床平均占地面积不少于130平方米,床均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1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占地面积至少达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个停车位。

(三)各诊室相对独立,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四)医院的基础设施,包括消防、环境保护、放射卫生、压力容器(如消毒炉、高压氧等)、电梯等要经相应的消防、环保、疾病控制、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测验收合格。

(五)建筑布局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功能作系统、科学规

3 划,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层的平面无障碍设置,医疗区铺设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墙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墙角防尘设计。

(六)急诊科有独立的出入口和回车道,开放式的抢救环境,急救设备齐备。

(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净化的人工环境控制。

(八)手术室的位置应处于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的地方,远离有细菌感染的部门,手术间的使用面积至少25平方米,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

(十)消毒供应室符合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的要求。

(十一)药房、药库、煎药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机构“放心药房”建设规范》建设。中、西药房分开设置,门诊、住院药房面积各不少于150平方米,药库的面积各不少于200平方米。开展TPM、临床药学等其它业务的,应按相应要求另行设置。

(十二)住院检验室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门诊检验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十三)医院应有齐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楼宇布线率达100%,医院人均计算机拥有率不少于50%,达到信

4 息共享。

(十四)医院应有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和设施。

六、设备

(一)基本设备:

临床诊疗设备:中央给氧装置、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肺功能仪24小时血压测量仪、纤维食道镜、胃镜、纤维直肠镜、妇科检查床、冲洗机、移动式X光机、800MAX光机、彩色B超、骨科牵引床、紫外线灯、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中药熏蒸治疗仪、电针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临床检验设备:血气分析仪、自动凝血分析仪、骨髓分类电脑处理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血细菌培养箱、显微镜、CO2培养箱、厌氧培养箱、低温冰箱、低温高速离心机、渗透压计、超净工作台、急诊生化分析仪、酶标洗板机、全自动电泳分析仪、1/10000分析天平、酶标分析仪、尿分析仪、化学发光或电子发光分析仪、细胞自动筛选器。

供应室设备:按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要求进行配置。

煎药室设备:煎药机、包装机、储药器、储药柜、冰箱、清洗设备等。

(二)病室配备供氧、吸痰、呼叫系统和多功能病床。病区配有病床消毒器。

(三)病床平均单元设备:床1张,床垫1.2条,被子1.2条,褥子1.2条,被套2条,床单2条,枕芯2个,枕套4个,床头柜1个,暖水瓶1个,面盆2个,痰盂(痰杯)1个,病员服3套。

(四)药剂科配备和提供与药学部门承担任务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

(五)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及中医诊疗设备。

七、开展产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手术、医疗美容、性病、传染病、精神病、颅脑外科、心脏外科、医疗介入手术等医疗项目,应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批准。

八、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医疗、护理等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一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范文第3篇

一级综合医院至少配备35名卫生技术人员,所设置的科室至少有一名执业注册满五年并且注册执业范围相一致的执业医师。具体科室配备人员最低标准如下:

一、妇产科

1、医师:执业范围为“妇产科专业”的医师至少6名,其中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应有2名,主治医师2人,医师2人。

2、助产技术人员:妇产科护士10人(助产专业不少于6人),其中主管护师至少2人。

二、内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三、外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外科专业”, 并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

四、麻醉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麻醉专业”,并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

五、耳鼻喉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眼耳鼻咽喉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六、中医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中医专业”,并

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七、儿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儿科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八、医学影像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九、医学检验科:至少有1名检验师

十、药学人员:至少有2名药师(其中西药师1名,中药师1名)

一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范文第4篇

一级综合医院至少配备35名卫生技术人员,所设置的科室至少有一名执业注册满五年并且注册执业范围相一致的执业医师。具体科室配备人员最低标准如下:

一、妇产科

1、医师:执业范围为“妇产科专业”的医师至少6名,其中副主任及以上职称医师应有2名,主治医师2人,医师2人。

2、助产技术人员:妇产科护士10人(助产专业不少于6人),其中主管护师至少2人。

二、内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内科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三、外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外科专业”, 并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

四、麻醉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麻醉专业”,并为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执业医师

五、耳鼻喉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眼耳鼻咽喉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六、中医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中医专业”,并

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七、儿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儿科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八、医学影像科:至少有1名执业范围为“医学影像和放射治疗专业”,并注册满5年的执业医师

九、医学检验科:至少有1名检验师

十、药学人员:至少有2名药师(其中西药师1名,中药师1名)

一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范文第5篇

住院床位在80张至299张。

二、科室设置

(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预防保健科,中医内科、中医外科、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骨伤科、中医皮肤科、中医针灸科、推拿科。其中,中医内科、外科各设二级科室3个以上;设中医或中西医结合重点专科2个以上;设有综合加强监护病房,手术室要有复苏室。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含西药房、中药房、煎药室等)、检验科、医学影像科、血库(可与检验科合设)、营养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功能科室(含心、肺电生理)。

(三)其他科室:医务科、信息科(含病案室、统计室)、质量控制科(含院内感染控制)。

三、人员

(一)医院主要负责人应具有《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在二级医院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身体健康并能亲自主持医疗工作。

(二)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88名卫生技术人员。所有医生应具有《医师资格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三)每床平均至少配备0.4名护士,其中至少有副主 1 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5名。所有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证书》并经执业注册。

(四)一级临床科室和重点专科的主任必须是相应专业的主任医师;二级科室的主任至少50%是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药剂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等医技科室正高职称的卫技人员占25%以上。

(五)本科以上学历人员的比例和中医药人员占医药人员的比例均不低于60%。高级职称人员占全院人员比例不低于8%。

(六)临床营养师不少于1人。

(七)工程技术人员(技师、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比例不低于2%。

四、选址

(一)二级综合性医院所在社区的服务人口为30万—50万人。

(二)新增医院与诊所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500米、与门诊部或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1000米、与医院之间的最短距离不小于2000米。

(三)选址与周围托幼机构、中小学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肉菜市场之间应物理分隔,符合卫生及预防疾病的要求。

医院选址应为规划的医疗用地或可以转变为医疗用途

2 的房屋(其使用性质原则上以商业、办公、厂房类为主,既有住宅、宿舍、居住小区会所、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公共配套设施以及与餐饮、生产性厂房紧临的房屋,不应用于医疗用房。既有房屋的使用性质以房地产权证明文件为准)。

(四)选址相邻权利人(业主/住户和社区内现有医疗机构)无明显反对意见(以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公示和专门委员会收集的意见为准)。选址前,设置申请人应征询相邻权利人的意见。

五、建筑、设施与环境

医院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建筑设计、设施应满足诊疗和管理工作要求,体现以病人为本的原则,符合卫生学和美学的要求,创造和谐的就医和人文环境。

(一)医院用房应为独立楼房。

(二)每床平均占地面积不少于130平方米,床均业务用房建筑面积不少于110平方米,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8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总占地面积至少达35%,每100床位至少配有30个停车位。

(三)各诊室相对独立,使用面积不少于10平方米。

(四)医院的基础设施,包括消防、环境保护、放射卫生、压力容器(如消毒炉、高压氧等)、电梯等要经相应的消防、环保、疾病控制、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检测验收合格。

(五)建筑布局必须严格按照医疗功能作系统、科学规

3 划,人、物流向合理,同一层的平面无障碍设置,医疗区铺设防滑、防噪音的地面,病房及走廊墙面使用方便清洗和消毒的材料,墙角防尘设计。

(六)急诊科有独立的出入口和回车道,开放式的抢救环境,急救设备齐备。

(七)ICU的位置要合理布局,有良好的自然采光及净化的人工环境控制。

(八)手术室的位置应处于环境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的地方,远离有细菌感染的部门,手术间的使用面积至少25平方米,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

(九)中心吸引,中心吸氧。

(十)消毒供应室符合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的要求。

(十一)药房、药库、煎药室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机构“放心药房”建设规范》建设。中、西药房分开设置,门诊、住院药房面积各不少于150平方米,药库的面积各不少于200平方米。开展TPM、临床药学等其它业务的,应按相应要求另行设置。

(十二)住院检验室面积不少于250平方米,门诊检验室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

(十三)医院应有齐备的信息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楼宇布线率达100%,医院人均计算机拥有率不少于50%,达到信

4 息共享。

(十四)医院应有方便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和设施。

六、设备

(一)基本设备:

临床诊疗设备:中央给氧装置、呼吸机、电动吸引器、自动洗胃机、心电图机、心脏除颤器、心电监护仪、多功能抢救床、万能手术床、无影灯、麻醉机、麻醉监护仪、高频电刀、肺功能仪24小时血压测量仪、纤维食道镜、胃镜、纤维直肠镜、妇科检查床、冲洗机、移动式X光机、800MAX光机、彩色B超、骨科牵引床、紫外线灯、冷冻切片机、石蜡切片机。中药熏蒸治疗仪、电针仪等中医诊疗设备。

临床检验设备:血气分析仪、自动凝血分析仪、骨髓分类电脑处理系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全自动血球计数仪、全自动细菌鉴定仪、血细菌培养箱、显微镜、CO2培养箱、厌氧培养箱、低温冰箱、低温高速离心机、渗透压计、超净工作台、急诊生化分析仪、酶标洗板机、全自动电泳分析仪、1/10000分析天平、酶标分析仪、尿分析仪、化学发光或电子发光分析仪、细胞自动筛选器。

供应室设备:按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室验收标准》要求进行配置。

煎药室设备:煎药机、包装机、储药器、储药柜、冰箱、清洗设备等。

(二)病室配备供氧、吸痰、呼叫系统和多功能病床。病区配有病床消毒器。

(三)病床平均单元设备:床1张,床垫1.2条,被子1.2条,褥子1.2条,被套2条,床单2条,枕芯2个,枕套4个,床头柜1个,暖水瓶1个,面盆2个,痰盂(痰杯)1个,病员服3套。

(四)药剂科配备和提供与药学部门承担任务相适应的仪器和设备。

(五)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及中医诊疗设备。

七、开展产科、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手术、医疗美容、性病、传染病、精神病、颅脑外科、心脏外科、医疗介入手术等医疗项目,应依照有关规定申请批准。

八、医院应有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医疗、护理等技术操作规程,并成册可用。

一级综合医院设置标准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加强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把好发热病人第一关口。根据卫生部的有关要求,综合医疗机构均要设立发热病人专用门诊,具体设置标准如下:

一、房屋。至少设有诊室、处置治疗室、留验观察室,每室 必须独立,发热门诊与其他诊室应隔离,并设有夜间明显标志和病人通道标示。

二、人员。应有经过培训的1-2名取得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3 名以上取得执业资格的护士。

三、设备。

(一)基本设备。适量诊床、诊察桌、诊察凳、观察床、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污物桶、一次性压舌板、处置台、一次 性注射器、一次性输液器、纱布罐、方盘、药品柜、紫外线灯、灭菌消毒器材、手消毒设施,墙上贴有洗手流程示意图等。有条件的应配置心电图机。

(二)通信设施。工作间应有电话与外面联系。

四、隔离消毒措施。

(一)工作人员着装。医护人员着2层隔离衣(外层为一次

性),戴隔离帽、医用外科口罩及N95口罩、防护眼镜、胶皮手套或一次性手套,穿工作鞋,套一次性鞋套。医务人员进入或离开隔离病房时,应当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并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详见附件。

(二)污物桶内置一次性双层医疗废物袋,按医疗废物处理要求分类运送集中处理。

(三)工作环境内消毒包括:地面、空气、物体表面等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推荐消毒剂:0.2%-0.5%过氧乙酸,84消毒液,优氯净等。

(四)听诊器、血压计等消毒器械应进行规范消毒。

(五)保持室内通风。

(六)留验观察室床与床之间用屏风相对进行隔离。

(七)留验观察病人应谢绝亲属探视或采取保护措施后探视,

以防传染。

五、接诊要求。

(一)医院门口和门诊大厅要设立醒目的发热门诊告示,其内

容主要包括接诊范围、门诊方位、行走线路及注意事项等。

(二)导医人员负责为发热病人戴医用外科口罩并代为其挂号后引入发热门诊就诊。

(三)不能明确诊断者,留验观察,积极治疗。

(四)若确诊为人感染H7N9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病和疑似病人者,应迅速按规定报告疫情,及时定点规范隔离治疗。

六、规章制度。

(一)发热门诊实行24小时值班制。

(二)落实首诊负责制,不准拒收。

(三)发热门诊实行领导负责制。

(四)作好发热门诊医务人员的自我保护工作。

(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

L、穿戴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戴口罩,一只手托着口罩,扣于面部适当的部位,另 一只手将口罩带戴在合适的部位,压紧鼻夹,紧贴于鼻梁处。在此过程中,双手不接触面部任何部位。

步骤2:戴帽子,戴帽子时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步骤3:穿防护服。

步骤4:戴上防护眼镜,注意双手不接触面部。 步骤5:穿上鞋套或胶鞋。

步骤6:戴上手套,将手套套在防护服袖口外面。

2、脱掉防护用品顺序

步骤1:摘下防护镜,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2:脱掉防护服,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步骤3:摘掉手套,一次性手套应将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橡胶手套放入消毒液中。

步骤4:将手指反掏进帽子,将帽子轻轻摘下,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

步骤5:脱下鞋套或胶鞋,将鞋套反面朝外,放入黄色塑料袋中,将胶鞋放入消毒液中。

上一篇:医生对护理满意度分析范文下一篇:油库安全管理培训教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