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2022-05-14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在林业建设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好防治工作,可以减少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林业建设的快速發展。主要对林业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第一篇:林业病虫害防治论文

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浅析

摘 要 林业发展是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保障,林业病虫害防控工作一直是我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严重的病虫害不仅会影响树木生长质量,还会对林业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基于此,对林业病虫害防治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现阶段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以及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策略。

关键词 林业病虫害;防治策略;无公害防治技术

我国林业病虫害发生频率极高,每年在全国范围内都会暴发不同程度的灾害。通常情况下,林业工作人员会采用农药喷洒的方式应对,从实际防治情况来看,长期使用农药喷洒的方式不仅会对周边的自然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导致防治效果不断下降,这也是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长期以来难以得到有效提升的原因。目前,我国林业工作者已经加大对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力度,分析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題,并加以优化创新,这也成为当前林业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

1 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树种配置不科学

人工林是现阶段我国木材产品的主要原材料来源地,在此情况影响下,以速生型林木品种为代表的人工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部分地区为提升经济收益,在林业种植树种选择时以速生林为主,最终导致树种单一,抗病能力差,一旦病虫害暴发,单一树种为其传播扩散提供了便利条件,最终带来严重损失,同时也会使森林资源大面积受损。

1.2 良种利用不充分

林业种植过程中,提升树种质量对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但是良种苗木成本极高,导致各地区在实际发展林业过程中普遍选择天然采种方式取代良种种植,虽然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天然林采种变异系数较大且变异方向难以控制。此外,相较于良种苗木,天然林木品种相对低劣,抗病虫害能力较差,难以应对病虫害暴发问题,这也是影响林业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1.3 防治技术落后

部分地区林业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对防控技术以及手段的推广力度不足,工作积极性较差,导致相应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人工防控模式。相较于新技术,传统人工防控模式的防控技术明显难以满足新时期工作要求,防治工作质量与效率较为落后,且工作人员的防护设备也不够完善,一定程度上对员工健康造成一定威胁。为此,林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注意加大新技术与新手段的推广力度,在防治过程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应对各种情况。

1.4 病虫害监测水平不足

现阶段,我国林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总结了预防与防治并行的工作方式,但是在部分地区重防治、轻监测的理念依然存在,这就导致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对病虫害防治工作重视程度不足,地区范围内病虫害监测点分布不够科学,难以全面覆盖各类常见林木病虫害,对辖区内整体情况分析能力不足。此外,检测手段落后也是影响林业病虫害监测质量的主要原因,检测人员专业素质难以满足工作需求,对病虫害辨别的能力不足。现阶段,部分地区林业病虫害检测系统建设不够完善,难以实时掌握病虫害动态,大幅增加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负荷,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额外损失。

2 优化提升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策略

2.1 群防群控,综合治理

林业发展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环境和地理因素等。在防治大规模的林业病虫害时,应坚持群防群控的原则,不断提高人们的病虫害防治意识。为此,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对林业发展的重要性,使其增强防护意识的同时提高防控效果。此外,在林业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将预防放在最主要的位置,采取综合治理的手段和方式,结合病虫害的等级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2 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对已发生的病虫害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在明确其特点的基础上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及策略,以应对情况变化带来的各种潜在影响,切实提升林业工作质量,为维护我国生态环境作出应有贡献[1]。此外,林业工作人员还应加强对预防策略的重视程度,制定应急处置方案,确保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就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影响范围,最大限度地降低林业损失。林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应充分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病虫害发生的差异性,充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为提升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提供有利条件。

2.3 加大林业资金投入力度

当前阶段,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资金主要由地方自行承担,由于地区政府需要顾及多方面发展,林业方面资金投入有限。针对此问题,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适当地增加投入力度,此外,林业管理者还应尽可能地争取国家资金的支持,为引进新技术与高科技设备提供雄厚的资金保障。林业工作过程中还应注意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鼓励群众主动参与到地区防控工作中,建立完善的、多渠道的多层防控机制,为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高效、顺利开展提供有利条件。同时,地区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应由政府牵头,组织专业团队共同制定高质量的防治方案,加大人才方面的投入,在实现高效有序的病虫害防治同时提升森林资源生态效益。

3 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应用策略

3.1 提升树木抗病虫害能力

提升树木抗病虫害能力是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手段。为此,林业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应加强优质苗木培养力度以及资金科研投入,培育出抗性更强的优质苗木,为保障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有效性提供有利条件。在种植环节,工作人员应加强对苗木质量检测工作的重视程度,优先选择抵御林业病虫害能力优秀、适应能力强的苗木,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工作人员应注意优化树种配置,采取穿插种植方式,进行多树种混合栽种,确保病虫害暴发时不会大面积导致树木死亡,给地区带来严重损失。日常防护工作也是无公害防治技术的重要内容,在日常工作中应开展预防性工作,消除病虫害滋生与繁殖条件,一方面可以提升林区生物多样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提升林木抗病虫害能力,切实降低病虫害对林区的负面影响。

3.2 优化林间管理模式

林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注意建立科学完善的林间管理模式,加强树木种植到长成全过程的把控力度。在树木种植阶段,林业工作人员应注意遵循适地适树原则,充分综合树木生长条件以及种植地实际条件开展种植活动。树苗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根系发达、土球面积大的苗木以提升苗木成活率。以吉林省磐石市为例,该地区处于东北地区,季节之间温度差异较大,且降水方面相对不足,在种植林木時应优先选择杨树、樟子松、家榆等抗寒、耐旱、抗性强的树种。这类树种也广泛种植于吉林省各个林场,并具有良好的经济价值。林木生长阶段应注意实行封山育林措施,为苗木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加林区生物多样性,利用生物防治手段降低虫害对林区的负面影响。在林木生长期间,林业工作人员应注意定期进行养护作业,清除已发生病害的枝条等,消除病虫害生长温床,控制病虫害影响范围,切实保证无公害病虫害防治的有效性。

3.3 综合利用防治手段

林业工作人员在开展虫害防治工作时应充分认识到化学防治手段的局限性与危害性,加强综合防治手段的应用,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手段为辅。生物防治手段主要是利用病虫天敌消除其负面影响,因此林业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可以大量引进啄木鸟、山雀等生物,利用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属性为林区提供天然屏障[2]。而物理防治手段则主要依靠人工对病虫进行捕杀,消除林区内存在的成虫、幼虫、虫卵等,切实消除病虫对林区造成为害。物理手段主要利用病虫行动规律,如使用灯光吸引具有趋光性的病虫进行集体捕杀。此外,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塑料薄膜、树干刷漆、涂胶涂药的方式阻碍病虫爬上树干、树叶对树木造成不利影响。除此以外,高温消毒也是常见的物理防治手段,该手段需要工作人员利用相关设备在林区内制造高温环境,利用病毒细菌不能在高温条件下生存的特性进行防控。无公害防治技术要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通过物理手段与生物手段相结合的防控方式可以有效落实无公害防治工作要求。

4 结语

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对推动地区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林业工作人员应注意正确认识当前工作过程中存在的漏洞,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提升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质量。同时,林业工作人员应注意加强无公害防治技术的应用力度,切实提升树木自身抗性,从根本上提升防治工作质量。此外,林业管理部门还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与科学的防治方案,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付玉波,郭玥辰.浅析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有效路径[J].种子科技,2019,37(10):143.

[2] 杜永香.林业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的内容及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6):239.

(责任编辑:赵中正)

作者:刘郁玲 高守波 刘静 张连军

第二篇:简析林业病虫害防治存在问题及生态防治技术

摘 要:在林业建设中,病虫害防治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做好防治工作,可以减少林业病虫害的发生,也可以进一步促进林业建设的快速發展。主要对林业病虫害的生态防治技术进行了介绍,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帮助和借鉴。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生态防治技术

1 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概述

生态防治技术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中的生物或其代谢产物作为控制病虫害蔓延的防治措施[1]。由于受环境变化的影响,林业病虫害逐渐增加,加大了林区的受灾面积,同时也增加了控制难度,所以针对林业病虫害,要采取相应的生态防治措施,通过对生物科技以及林业科技的应用,建立完善的防治体系,以提高防治效果。通过生态防治,可避免危害的进一步扩大,并通过这种措施来确保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林木质量,进而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物的多样性。生态防治技术对于防治林木病虫害意义重大,已成为最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之一。对当下病虫害发生面积大与趋势日益严重的现象,只有实施生态防治,才可取得长效持久的效果,同时可对自然环境起到有效保护作用,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手段较为落后

检测技术存在滞后性与不准确性,缺乏对新型害虫的检测技术与应对措施,同时在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过程中,主要实施高浓度的农业喷洒防治措施,因此林业病虫害防治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严重影响和污染了环境。

2.2 林业病虫害种类繁多,受灾面积较大

近些年来,北方林业病虫害发生情况较重,给林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害虫种类随着环境改变及基因突变的因素影响也越来越多,且使林区受灾面积增大,更加难以控制与防御。

2.3 林业质量检测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由于许多林区的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模式,大都处于懈怠、人浮于事状态,没有做到尽职尽责,这也是导致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之一。

3 林业病虫害及生态防治技术探究

3.1 积极研发与推广新型防治技术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下我国北方病虫害防治技术还很落后,基于此,就需要鼓励企业、个人或各大高校对此问题进行探究与研发,同时要对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有效技术给予一定的财政扶持。

3.2 实施有效的生物防治

对林业病虫害天敌的引入是一项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林业病虫害有许多的天敌,而很多昆虫与鸟兽,一般都有补食害虫的习惯,因此可按照林木种植的具体情况及主要病虫害问题来引入相关的林业病虫害天敌,且利用天敌昆虫防治病虫害,可避免使用化学药剂对天敌昆虫造成杀伤作用。同时要在造林过程中营造混交林,以保持天敌昆虫种群数量相对平衡。所以在建立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体系时,要引入病虫害天敌,可达到控制病虫害的密度,且保护林业资源的目的。

3.3 加强与深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

在林业病虫害中,微生物技术发挥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是由于有些病毒与真菌可有效感染林业病虫害,大幅度地降低病虫存活率,致使防治效果显著。如各类僵菌、霉菌等,可改变有些病虫害的习性,从而使病虫害生存率降低。还有就是球杆菌、芽孢杆菌等细菌,可寄存于病虫害身体中,对病虫害的繁殖起到抑制作用,使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得到较好的效果[2]。

3.4 加强林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做好任何事物,都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事业的成功。因此强化林区管理人员工作素质的提升,以及对林区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与林区保护的相关工作进行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可使相关管理人员了解与掌握害虫的习性与形态特征,才能及时发现灾情及上报,有利于病虫害的及时防控。

4 小结

总之,对林业病虫害进行生态防治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此,不仅要建立完善的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体系,也要不断强化从业人员生态环保的自我意识,并做好各项检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徐振耀.浅谈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原因与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8):215.

[ 2 ] 潘明哲. 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技术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16):42-43.

(收稿日期:2018-03-23)

作者:石俊

第三篇: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研究

摘 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需要足够重视,因为它关系着国家林业的发展。但是,根据我国现阶段的林业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对于病虫害防治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如何及时发现并且解决病虫害问题成为林业发展的关键任务。要想做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就需要专业的病虫害防治人员对林业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和规划,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且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以保证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文章探究了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希望能对林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

林业发展关系着森林生态的建设,更关系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是否能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现阶段的林业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病虫害防治问题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棘手问题。要想使得林业长足稳定地发展,必须要准确掌握林业病虫害防治的方法,保證林业防治工作每一步都可以稳定高效地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因地制宜,各个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温度不同,采取的治理手段也不同。

1 林业病虫害防治现状

1.1 病虫害种类日益增加

根据我国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病虫害种类在逐渐地增加,20世纪90年代造成林业成灾的病虫害就有50多种,如今病虫害已增长到以往的2倍。例如美国的白蛾,这些病虫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病虫害的损害程度和扩散范围,不利于森林的生产和资源的保护。而且,在外来病虫害入侵后,林木需要很长的时间对外来的病虫产生抗性,这会使得林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1]。

1.2 病虫害面积扩大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在大多数人工林中采用的是单一的物种资源,导致林业受灾面积显著提高。为了积极地促进林业的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面积的人工林,而且也对生态链的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林业资源面临着病虫害的威胁,对林业资源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2 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

2.1 有效防治林业病虫

森林中分布着大量的稀有物种,一旦发生病虫害,大量物种会随之灭绝。对于林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并且森林中分布的病害虫种类较多,例如介壳虫、蚜虫等。这些害虫损害林区的主要方式是在嫩叶上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树木出现枯萎掉落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就会导致植物的死亡,也会致使整个林区受到严重的病虫害。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合理高效地防治病虫害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树木的死亡,解救大量的珍稀物种,有利于林业健康发展[2]。

2.2 有效防治病虫繁衍

病虫的繁衍强度是造成林业病虫害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森林病虫害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从而导致大量病虫害繁衍。目前,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病害虫的种类也在不断增加,甚至还出现交叉扩散的趋势,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防治病虫害工作的难度,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治理,森林问题就会逐渐恶化,日益严重。

3 林业病虫害过程中的重点问题

3.1 农药使用方法不正确

目前,根据我国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看出,对于大多数的病虫害主要采取的是农药处理,并且很多工作人员过度依赖农药,有的则认为农药喷洒的越多治理效果就越好,导致很多工作人员大量使用农药抵御病虫害。这种不科学地使用农药会导致药物资源浪费,也会增加病虫害的抗药性,所以不正确地喷洒农药不但不能抵御病虫害,而且还会大大增加林业病虫害的治理难度。这种问题的出现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受到传统经验的束缚,即使到了现在仍采取传统的方法,在技术上缺乏主动性,思想较为落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防治工作的顺利进行[3]。

3.2 林业结构划分不合理

目前,许多林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林区的经济价值,所以对林区所具备的经济价值较为关注,从而忽视了林区整体结构的合理配制。例如管理者通常会栽植一些经济价值较高的人工树种,以实现最大的经济价值,而这种行为的出现将导致林区的生态结构分布不合理,也会导致林区的生态平衡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并且一味地追求经济价值而种植价值高的树种,会使得林区内树木种类过于单一,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导致林区的抵抗力不断地下降,加剧了病虫害的感染风险[4]。

3.3 病虫害防治技术落后

林业经济发展迟缓,是由于很多部门并没有意识到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没有意识到其对于林业发展的经济价值。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引进与研发缺乏积极性,使得整体的防治技术比较落后,缺乏创新精神,所以在林业建设遇到病虫害时,无法及时控制和解决。同时,由于病虫害的种类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不断变异和增加,但是当前防治技术比较落后,理论技术较为狭窄,难以达到病虫害的变异速度,使得林区病虫害治理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状态,导致病虫害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在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撑下,林区病虫害防治工作效率低。

3.4 技术人员专业程度较低

随着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加大,需要越来越多专业技术型人才致力于病虫害防治工作。技术人员不但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经验。但从病虫害防治队伍可以看出,技术人员专业水平较低,很少有专业知识过硬而且又具备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使得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对于出现的病虫害不能用专业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不能很好地控制林业病虫害。

4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方法

4.1 化学防治

据目前林业发展的现状可以看出,病虫害防治工作势在必行,并且针对病虫害防治工作较为常用的防治手段是化学防治手段,其主要是通过不同种类的化学药物进行配比,用喷洒的方式进行防治,以此来达到预防和灭虫的效果。目前,林业病虫害防治较为成熟的化学防治技术主要有低容量喷雾技术、超低量喷雾技术、静电喷粉技术、静电喷雾技术等。在应用低容量喷雾技术时,需要用到防治病虫害的化学药物,药物比例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药物用量,也可以节约用水,确保喷雾技术高效运作。在应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时,药物比例要控制到最小。在应用静电喷粉技术时,要喷洒粉状药物,其优点是将药物粉粒控制到最佳细度,根据实际情况而制作不同细度的粉粒,在保证药效的同时也不会污染环境。静电喷雾技术是在超低容量喷雾的基础上发展的技术,通过喷洒化学药物形成带电粒子,可有效节约成本。

4.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技术也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手段,其优势为简单、实用以及不污染环境,其主要包括人工捕杀昆虫技术、病虫害诱杀技术、隔离病虫害技术。人工捕杀昆虫技术主要适用于昆虫类虫害,针对病虫害类型,直接达到消除病虫害的效果,这种方式可以降低成本。病虫害诱杀技术是以诱杀的方式达到病虫害防治的效果,这种技术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防治病虫害。隔离病虫害技术是通过隔离方式防治虫害,通过疫苗检测来发现区域内存在的病害虫,一旦发现病害虫就会对该区域实施隔离,以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和扩散。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常用的防治病虫害的手段,其主要是利用生物链关系来控制病虫害的密度和数量。例如,林业生长在遭到毛毛虫侵害时,就可以利用生物鏈关系来进行治理,利用赤眼蜂捕食毛毛虫,以此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利用鸟类捕食昆虫的特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林业病虫害防治的目的。由于病虫害的种类不同,所引入的天敌也不同,但在这一过程中也要对天敌的数量进行控制,以免破坏生态平衡。生物防治技术不但能够有效地解决较为常见的林业病虫害问题,以达到防治效果,而且还能维持林区的生态平衡,这种技术具有经济价值、环保价值,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并且这种技术已受到越来越多业界人士的青睐和关注。

5 结语

基于林业病虫害问题越来越严峻,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将变得越来越重要。林业工作者要主动积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不断深入研究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从中准确找出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具体原因,并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应用正确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治理,从而提高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率,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折姝姝.林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应用研究[J].农家参谋,2020(14):117.

[2]张春雅,李怡悦.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探究[J].南方农业,2019,13(11):86-87.

[3]辛维丽.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J].吉林农业,2019(5):95.

[4]孙素文.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对策[J].现代农村科技,2019(1):33.

作者:张进祥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个人论文下一篇:教育技术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