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重点高中数学教改的几点心得论文

2022-12-23

众所周知, 非重点高中的学生, 数学基础都比较薄弱, 接受、认知新知识比较困难, 而数学又是一门环环相扣, 前后衔接很紧密的学科, 前面的知识学生如果因事因病请假, 或上课说话、走神分心、思维抑制等种种原因, 掌握得不好, 就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 有时一两节课的知识漏洞, 学生自己也无力弥补, 如果短时间赶不上, 就导致滑坡、掉队, 这就既需要一套将知识娓娓道给读者的自学主教材, 也需要能简明扼要、提纲挈领地复习各章所需旧知识, 并再配备适量例习题的速成副教材, 坚决禁止其它教辅用书进学校课堂、进学生书包。编写能使多数学生容易看得懂、习题多数会做的自学教材, 可使大部分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学点东西, 即使因事因病误课, 通过自学, 老师帮助解释、点拨个别疑难, 就能弥补并赶上, 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和水平, 从根本上解决长期数学教学实际只对个别学生进行的客观事实。

每个人都有其自己额定的学习效率p=w/n*t, w表示学习效果, n表示学习同一知识的重复遍数, t表示学习时间, 而非重点高中招收的大多数学生, 学习效率较低, 要想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 就必须增大t和n,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复习, 才能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一步步地提升, 能在课堂一定的时间t内, 增大n的办法, 便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较好教法。

给非重点高中的学生教的数学知识宜浅显, 不宜深难, 浅显易懂, 学生就爱学, 学的兴趣就高、就浓;讲的深难, 学生接受不了, 就不爱学, 并丧失兴趣而不学习。每节课的知识信息密度不要过大, 过大消化不了。课堂时间宁可让学生多看一遍书, 不可让学生多做一道题, 课堂应重理解, 轻练习。

数学课, 老师讲得不宜过细, 时间不宜占得太满, 讲得一细, 必然“满堂灌”, 而学生听课, 注意力最集中、效率最高的时间不超过半小时, 超过这一时限, 学生的思维就会抑制、分心, 多讲的就不注意听了, 而且学生对所讲的内容分不清主次, 抓不住重点, 得不到回味, 还最多才学一遍, 且易让学生养成懒惰、等靠的不良习惯, 实在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求知, 思考钻研, 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而许多中学数学老师总以为对学困生应讲细写详为好, 其实, 这部分学生的自制力、注意力也较差, 你讲得多、写得多, 在他们看来, 就像一团乱麻。

作业不要随便在自习时间辅导, 要培养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看书的习惯, 书读懂了, 知识理解、记住了, 题自然会做了, 老师不要经常越俎代庖。自习时间, 是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完成作业时间, 爱学习的学生并不希望老师经常占据自习帮助他, 而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疑难问题。对所有学生来讲, 在他们问时或要求帮助辅导时予以辅导、点拨, 效果才比较好。

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 在现有基础上, 也应继续调整、增减, 增减的原则应主要考虑两方面。一是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是知识的应用前景和训练思维的作用。本着这一原则, 我认为,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二倍角与半角的三角函数、概率和统计一章应删去, 由于这些内容记忆性的公式较多且难以理解、掌握, 应用前景不广, 训练思维的作用不大。应将矩阵和线性方程组、微积分初步作为必学内容, 它既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知识准备, 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导数的基础上学点微积分, 是很有意思的, 但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和考试要求, 应严格控制在了解、基本理解、基本掌握的层面上。

学生预习效果好, 这是不争的事实, 可把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许多人持否定态度, 普遍认为预习应让学生在课外进行, 课内应多讲, 理由是一部分学困生看不懂书, 讲的时间短了, 课就讲不完, 完不成教学任务。我认为, 现在的中学生学的课程门类多, 每科都要求自身学科的全面性、系统性, 内容庞杂, 课本愈大愈厚, 每天至少要做四、五科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预习, 多数学生很难做到, 保证不了每位学生课前都能预习, 课堂上腾出点预习时间, 既能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也是对学习方式、方法的变换与调节, 学生把课外预习的时间用以复习, 或做题, 效果且不更好!书一点也看不懂的学生, 就是讲细写详, 也听不懂, 你讲他就说话, 根本不想听, 不愿听。

对普通学生而言, 只有经常不断地温故, 才能更好地知新, 在对知识理解的准确性和深透度上, 遵循循环式上升的认识规律, 很难一步到位。老师与其花大量时间给学生辅导教辅资料上的题, 不如安排、督促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多看书复习。实践证明, 过早地讲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题是徒劳无益的, 华而不实的, 有弊无利的。

基于上述的体会、认识, 本人从1999年开始, 进行了教法改革试验, 我的具体做法是:学习新的内容时, 首先简明扼要地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目标要求, 接着让学生阅读教材, 了解内容大概, 对知识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在此期间, 老师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知识重点、要点、从教材中挖掘出的隐含信息板书出来, 一般用时十分钟左右。然后老师重点讲解概念的意义, 定理、公式的导出、证明之关键, 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再让学生试做例题或练习, 实验发现, 有的例题或练习,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解法, 老师巡回检查后, 作出总结、沟通, 学生获益匪浅, 学生能看懂的不讲或略讲, 看不懂的详讲, 这期间只讲不写, 一般用时二十分钟左右。在剩下的时间里, 或辅导学生要求辅导的先天作业中普遍不会做的题, 或让学生把书再看一遍以复习反思, 老师巡回解答个别学生提出的问题。

通过第一环节, 可培养学生的自学、阅读能力、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创新能力, 给学生以思考、钻研、探讨的时间和机会, 老师只写不讲, 这如同砍柴前的磨刀准备。学生看一遍书后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全貌已留初步印象, 那些能理解, 那些不理解, 心中有数, 只等老师点拨、解惑, 这为老师下一步精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通过第二环节的句句围绕重点、要点、难点的精讲, 使学生对本节知识的体系、结构形成完整、紧凑的认识和干练的印象。经常提倡、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可培养学生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善思好问的学习精神。给学生留点复习、回味时间, 学生会对知识做进一步的重新理解、认识领悟, 理解得越深刻、透彻、熟练, 解题的应变能力就越好, 学生对知识不理解或理解的浮浅、陌生, 就不会解题, 应变能力就差。但这种教法, 只适合大部分新授课, 而不适合复习课, 视所学内容而定, 不可拘泥。

以上教学过程的三部曲, 可概括为自学—精讲—反思, 操作性较强, 能在同一节课内, 把所学内容学二至三遍。能使课堂节奏有起有伏, 使说话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明显减少, 使课堂气氛活泼、愉悦, 师生共感轻松、和谐。在老师普遍感到师生关系紧张的当今时代, 除外界应减轻对学校的压力、老师应减轻对学生学业的压力外, 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创造师生互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 是改善师生紧张关系的一剂“良药”。

摘要:本文介绍笔者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二十多年的农村高中数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探索、并对农村高中学生的基础和认知能力, 数学学习心理进行调查、研究, 总结出几点心得体会、认识和看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改,心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商业建筑人员密度与使用时间、位置的关系探讨下一篇:守住幼儿美术教育的底线:兴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