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2023-02-06

第一篇: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教案

中心发言人: 总课时: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

一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种群、群落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内容的基础。而通过本节的学习对培养学生系统分析的方法,建构模型的学习方法有积极意义,是高中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方面

(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 (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2、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归纳、推理、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形成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志奠定基础。 三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师生、生生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是从物质和能量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因此,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

四、教法

“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结合本节内容,教师通过图、文、科学事件等创设教学情境,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思维,在思考中形成生态系统概念,构建生态系统结构。

五、 学法

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运用多媒体课件,着力引导创新学生学习方法。

六、课时设计

2课时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1、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

-①无机物质:CO

2、O

2、N

2、NH

3、H2O、NO3 等各种无机盐 ②有机物质:糖类、蛋白质等

③其他:阳光、热能、压力、pH、土壤等

(2)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及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①绿色植物

②蓝藻、光合细菌(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不产氧的特殊生理类群原核生物的总称,如红螺菌、紫硫细菌、绿硫细菌、紫色非硫细菌等)

③化能合成细菌:硝化细菌、硫细菌、铁细菌、氢细菌等

(3)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它们的生存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制造出来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从活体中获取营养的、营寄生生活的)

①大部分动物(但不是所有的动物) ②非绿色植物(菟丝子等)、食虫植物——猪笼草、茅膏菜、捕蝇草

③某些微生物(根瘤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酿脓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虫草属真菌等)、寄生生物(蛔虫、线虫、猪肉绦虫、大肠杆菌等)、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噬菌体等)。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着重要作用。

(4)分解者: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分解者不一定都属于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属于分解者)

①大部分微生物(圆褐固氮菌、反硝化细菌、乳酸菌等细菌,酵母菌、霉菌、蘑菇、木耳、灵芝等真菌、放线菌);

②一些动物(蚯蚓、蜣螂、白蚁、甲虫、皮蠹、粪金龟子等)。

(5)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和作用: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为生物成分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消费者有利于生产者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保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分解者的作用是把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保证物质循环的通畅进行,也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 (6)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关系

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它们的关系如下图:

第二课时

2、营养结构

(1)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表示:草→兔→狐(注意:①箭头方向,②第一环节一定是生产者)

(2)捕食链中生态系统的成分、营养级的划分

同一种生物在同一食物链中只能有一个营养等级和一个消费者等级,且二者仅相差一个等级。

特别注意:

①食物链(捕食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食物链一般不会超过五个营养级,分解者不能参与食物链。

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即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③在食物网中计算食物链的条数,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具有食物关系的最高营养级为止,中间不能断开。

(4)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可能有多条食物链,各个食物链并不是彼此分离的,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结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如图)

(5)生物之间的关系:食物链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一般有捕食关系;而食物网中的不同种生物之间除了捕食关系外,还有竞争关系。

(6)某种生物数量的减少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①在某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则该食物链中的其他生物都将减少。 ②若一条食物链中天敌减少,造成被捕食者的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向稳定。 〖例题〗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由于某种原因蚱蜢大量减少,蜘蛛数量将发生什么变化?( )

A.增加

少 B.减少

C.基本不变

D.可能增加也可能减【解析】A 本题考查食物网中各种食物链之间的关系。在该食物网中,由于蚱蜢大量减少,必然导致晰蜴和蛇的食源短缺,从而影响其数量使之减少。鹰作为该食物网中的最高级消费者,由于失去了原先占有的一个营养来源,于是鹰将增加对兔和相思鸟的捕食,这样导致蜘蛛的天敌(相思鸟)数量减少,进而使蜘蛛的数量增加。 〖例题〗下图表示南极洲生态系统,该系统的大鱼因过度捕捞而急剧减少,那磷虾的数量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解析】当大鱼数量急剧减少,中间这条食物链不能为虎鲸提供大量的食物来源,虎鲸就会加剧对两侧食物链的捕食。对左侧食物链来说,虎鲸较多地捕食须鲸,使须鲸数量减少,从而使磷虾的数量增加。

(7)食物链的计数

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不是单一存在的。由于动物的食物来源多种多样,食物链常交织成网。在计数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食物链的起止:起于生产者,沿着箭头数,直到最后一个营养级,中间不能中断。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必定是生产者,草食动物必定在第二营养级,是初级消费者。在一条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原因是生产者的能量流到第五营养级时,已经不足以维持一个营养级的生命活动。

〖例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 若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变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解析】C 根据数食物链的原则,可知有如下食物链:①A→B→H,②A→C→D→H,③A→C→F→G→H ,④A→E→F→G→H,⑤A→E→D→H。H在这五条食物链中,分别处在第

三、

四、

五、

五、四营养级,因此它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B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属于稳定型种群,种群密度相对稳定。由于C与B、E存在竞争关系,C数量下降,A的能量更多地流向B、E,并经过食物链传递给H,因此H的能量供给不会受到影响。

八、作业布置:《三维设计》P101-104

九、教学反思

第二篇:生物必修三第一章总结(精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总结)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

补充:组织液的来源是血浆、细胞内液,去路是血浆、淋巴、细胞内液。血浆和淋巴来源去路?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1)、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人体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属于外界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肠液、胰液、唾液、胆汁等)、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血浆中的血细胞、淋巴液中的淋巴细胞以及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血红蛋白(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载体、呼吸酶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6、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等

血液运送的物质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气体:O2,CO2 等

激素,抗体, 神经递质 维生素

7、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 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缓冲溶液: NaHCO3/H2CO3Na2HPO4/ NaH2PO4

00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C 左右(一般不超过1C )。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免疫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10、组织水肿及其产生的原因

(1)、组织水肿:指组织间隙中积累的组织液过多。

(2)、原因:血浆渗透压的下降或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导致水分过多地进入组织液。

(3)、引起组织水肿的实例:营养不良;花粉过敏;肾小球肾炎;淋巴回流受阻。

11、参与物质交换的系统:消化、循环、泌尿、呼吸系统

第三篇: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单元检测汇总

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单元检测

1.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

A.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 C.仁者爱人 D.有教无类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人之初,性本善 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先义后利,养浩然之气 D.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4.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 )

A. 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5.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6.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出发,倡导政治上“无为而治”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①“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源于“道”的哲学概念

②“无为而治”体现出反对苛政和严刑峻法的主张

③“无为而治”就是无所作为

④“无为而治”只是一种难以付诸实践的哲学境界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

D. ①③④

7.墨子主张“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反对“骨肉之亲无故的富贵”。这表达了(

)

A.没落贵族的愿望

B.新兴地主阶级渴望建立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 C.小生产者怀念“小国寡民”社会

D.小生产者要求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

8.诸子百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诸子百家可以说是政治学派的总称,各家的基本宗旨大都是为国君提供治国方略。下列主张按照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排序,正确的是

①“无为而治”

②“以德治民”

③“兼爱”“尚贤”

④“以法治国” A. 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 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9.西汉初,“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

)

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 1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

)

A.吸收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11.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思想主张提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先秦时的思想文化成就 B.扼制各种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C.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D.进一步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

12.2009年7月22日,两千多年来时间最长的日全食横扫我国苏州等地的长江流域。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大一统

C. 天人感应

D. 无为而治

13.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

A.“大一统”

C.“三纲五常”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天人感应”

14. 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5. 汉代新儒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

) ①“大一统”的政治观 ②“仁政”的思想 ③天人感应学说 ④有教无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

16.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文化体制与思想局面的转变里,我们能够看到

①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②古代学术思想自由发展的终结

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确立④中央集权的加强和自然经济的鼎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7.“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18. 成语“程门立雪”中的“程”是指程颐,他与兄长程颢被世人合称为“二程”,他们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下列各项中,属于“二程”理学观点的是( ) A. 天理的核心是“仁” B. “心即理也” C. “天下为主,君为客” D. “心外无理”

19.“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提出这一主张的中国古代思想家是

A. 董仲舒 B. 程颢 C. 朱熹 D. 王守仁

20.“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21.下列不属于陆王心学基本思想的是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B.“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C.“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D.“是非之心,不虑可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22.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这里的“良知”是指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23.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

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24. 清代戴震说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批判了清政府采用了残酷的刑罚

B.批判了宋明理学对人的自然欲求的压抑、扼杀 C.认为违背理学观点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D.认为宋明理学有利于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5.《潜伏》使“潜伏”一度成为流行词,而真正说出潜伏真谛的经典台词是“在特殊的环境下面,什么都可以灵活应变,但是信仰绝不能变。”历史上的南宋文天祥也如此,他在异族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黄老之学 B.佛学

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

26.下图是朱熹为湖南岳麓书院的题字。这些题字说明了 (

)

①书院注重对学生个人品德的养成教育

②注重人身修养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③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④理学具有伪善性和欺骗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理学家倡导的“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

A.天人关系为研究重点

B.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C.尊重自然规律为导向

D.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

28.明清时期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这个“时代”指

(

)

① 资本主义萌芽时代

②封建专制衰落时代

③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代

④封建制度高度发展时代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

29.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由此而形成的思 想是 ( )

B.工商皆本 C.民主科学

D.重农抑商 A.经世致用

30.2010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专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重要政治命题。”他是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31. “反对豪强兼并土地,提出‘平天下者,均天下而已’的主张。……晚年所撰写《读通鉴论》《宋论》,荟萃平生治史心得,为探讨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依据。”这段材料描述的思想家( )

①是一位杰出的唯物论者 ②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 ③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命题 ④反对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32.关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B.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 C.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张 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3.对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不正确的评价是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B.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C.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D.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34.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

A.宋明理学的深化和发展

B.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兴起

C.对儒家思想的全面否定和批判

D.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35.赵本山、宋丹丹和崔永元在中央电视台主演的小品《说事儿》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做人难!做女人难……”请问 这个“难” 的深刻含义是:

A.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艰辛 B.赶上经济危机,股票折损过重C.儿女情长,剪不断、理还乱 D.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道德的约束

36.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在反思和批评儒家思想的同时,又继承了传统儒学思想的一些精髓。下列体现这种继承关系的是

①以天下为己任

②凡为帝王皆贼也

③是非取决于学校

④经世致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37.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不同,主要取决于

A.思想内容变化

B.社会环境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8.关于君主与百姓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多有论述。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个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孟子认为君权来自于神和百姓的授予

B.董仲舒的主张将君主权力进行神化 C.黄宗羲的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

D.他们都对君主拥有权力的正当性提出质疑 39.宋代以后,最具权威性的科举考试教科书是( ) A.《春秋繁露》 B.《五经正义》 C.《四书章句集注》 D.《四库全书》

40.“开始把世界本原、社会、人生融为一体,使中国传统思维中有了更强的思辨色彩,这是一个了不得的成就,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这评价的应是( ) A.荀子思想 B.董仲舒新儒学 C.宋明理学 D.维新思潮

41.(18分)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孔子周游列国(邮票)

孔子杏坛讲学(邮票)

材料二: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

材料三: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他宣扬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因此,全国百姓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诸候王也要听命于皇帝。这叫做"大一统"。

材料四: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己矣。" 请回答:

(1)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回答,孔子主要宣扬了哪些政治和教育思想?当时的统治阶级接受了其政治思想吗?为什么?(5分)

(2)材料二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对秦的影响。(3分) (3)从材料三中看出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的不同社会地位。(4分) (4)材料四的核心思想是什么?简要分析这种思想出现的社会根源。(6分)

42. 材料一

北宋大学问家、理学的莫基人之一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材料二

南宋朱熹是继孔孟之后的儒学集大成者,曾言“万物皆有理”,“理便是仁义礼智”,是人必须遵循的道德准则;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应“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三

明末李贽对理学大加鞭挞,他讽刺理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欲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每个人都可以顺其“自然之性”。

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古代文人怎样的人格追求?(2分)

(2)材料二,指出理学成为科举考试重要内容的原因。(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对理学批判的主要思想观点。(4分)

(4)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理学影响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答案:41.(18分)

(1)主要宣扬“仁”的学说,主张以德治民;“有教无类”的思想。(2分)未被统治阶级所认可。(1分)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儒家思想不适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实现统一的需要,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倾向于法家的集权理论。(2分)

(2)坚持君主专制。影响:成为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巩固了统一。(3分)

(3)宣扬君权神授,实行“大一统”。(2分)秦朝时受到压制。西汉武帝时上升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2分)

(4)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2分)社会根源: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明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统治日益腐朽。(4分)

42.(12分)

(1)追求人的精神价值,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分)

(2)理学继承发展了儒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2分)

(3)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4分)

(4)宋明理学维护专制统治,压抑遏制人的自然欲求;但理学注重人的气节和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分)

第四篇: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三)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

(三)

1.右图是2011年西安世园会会徽 “长安花”,它是由

三、

四、

五、六边形自然花瓣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其构思源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据此判断,该思想源于

A.《道德经》 B.《孟子》 C.《四书章句集注》 D.《日知录》

2.中国经典文化精品《弟子规》是清代后期影响最广的儿童道德启蒙读物,其中有一句“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突出反映了清朝教育

A.提倡家庭自身教育 B.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C.鼓励儿童全面发展 D.渗透天人感应思想

3.儒学自创立后不断发展。战国时期,荀子根据时代需要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A.“仁政”的学说 B.“以德服人”的观念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的思想 D.“天人感应”的理论

4.有学者在评价中国某位先哲的思想时说:“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这一先哲思想当为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 C.庄子的“齐物”思想 D.墨子的“尚同”思想

5.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6.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孔子的“礼”

②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宗法制

④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7.经历战国、秦、汉三个阶段,儒家思想从碌碌无为到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得到了广大人民的理解和拥护 B.它与其他学说糅合在一起

C.适应了专制制度的时代需要 D.它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8.“礼教始行,渊溯春秋,谁挚五常规伦理;儒风独树,麾开汉武,公凭三策正乾坤。”这副楹联中的“公”是指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9. 西方有学者认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材料中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是指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和谐中庸 10.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11.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

12.在儒学发展历程中,“沟通佛、老,以治儒书,发前人之所未发,遂别成为一时代之学术”的是

A.汉代学者

B.唐代学者 C.宋代学者 D.明清学者

13.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14.“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泱洽:贯通)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致良知

15.“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文中的“他”应指

A.王阳明

B.李贽 C.顾炎武

D.陆九渊

16.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是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和陆九渊曾在此地进行过激烈的辩论,双方辩论的焦点应是

A.穷理的方法问题 B.理是否存在的问题 C.理气的关系问题 D.理的基本内涵问题

17.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如果不去测量对象(电子),对象(电子)便没有位置。有科学家便把这一结果比喻为: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这种历史认识论,与中国古代某一学者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位学者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守仁 18 “人有男女之分,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

A.破除对孔子的迷信 B.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C.抨击封建政治制度 D.肯定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 19.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指诸侯王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对黄宗羲这一表述的理解正确的是

A.包含有朴素辩证认识

B.古代社会没有法律制度 C.主张为天下之人立法 D.反映近代民主法治精神 20.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从中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学风 B.顾炎武批判“心学”的空谈 C.顾炎武批判“心学”对正宗儒学的背弃 D.顾炎武主张废除儒家思想 2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C.黄宗羲等代表地主阶级 D.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2.史书记载:“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由材料可见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用纸 B.东汉元兴元年后,纸成了唯一书写材料 C.造纸原料易得是蔡侯纸广泛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D.蔡伦造纸使用的主要原料是树皮、麻头、棉布、鱼网 23.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24.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尤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25.培根说:“(两宋时期)这三种东西曾经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第一种在文字方面,第二种在战争上,第三种在航海上。”这里所说的“第一种东西”是我国古代的( )

A.火药 B.造纸术 C.印刷术 D.指南针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

(三)

26.(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泊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1)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政治原则”?(3分)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讲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2分)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3分)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3分)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的背景。(2分)

27. 17—18世纪,中国和西方都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黄宗羲和孟德斯鸠分别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清末,孙中山曾刊印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宣传革命,他对孟德斯鸠及其思想也推崇备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料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民也,非为一姓也。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夫治天下犹曳(yè,拖拉)大木然,„„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

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耶。

——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史论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故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材料三

史观

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1)据材料

一、材料二,概括说明黄宗羲的思想中哪些“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哪些又体现了“新见”。(8分)

(2)材料二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

(3)结合黄宗羲与孟德斯鸠的思想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进程中的影响,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9分)

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答案

1.【解析】A 本题考查老子思想。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题干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主张万物的本原是道,道生自然。老子著有《老子》,又称《道德经》。

2.【解析】B 题干所涉材料的大意是:父母教导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训诫时,应当虚心接受。这反映了清朝注重儒家伦理教育。

3.【解析】C A项是孟子的思想;B项是孔子的思想;C项是荀子的“人性本恶”学说;D项是董仲舒的思想。

4.【解析】C 庄子的“齐物”思想是从本质而言的,这并不意味着实际生活中万物的差异。 5.【解析】B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 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

6.【答案】C 7.【解析】C 从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到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政治局势的统一需要思想的统一,西汉时期,汉武帝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改造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故C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排除;B、D两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根本原因。

8.【解析】B 材料中的“谁挚五常规伦理”“公凭三策正乾坤”是解答的关键。 9.【解析】C 注意“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三纲五常”是董仲舒提出的做人原则和处世准则,符合道德准则的题意要求,C项符合题意。A项是孟子的民本思想;B项是董仲舒的神学思想;D项是后人演绎的哲学思想。

10.【解析】D 董仲舒认为皇帝承天命而治天下,以此来神化皇权,祭祀天地是皇帝宣扬自己统治正当性的重要活动。

11.【解析】C 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取得正统地位,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士占据了政府的要职,“士人政府”形成。

12.【解析】C “沟通佛、老,以治儒书”说明儒家思想吸纳了佛教、道教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宋明理学,故选C项。

13.【解析】B 理学集大成的思想家朱熹,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等级秩序的合理性,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本题中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朱熹。

14.【解析】A 从材料的内容看,材料主张通过接触万事万物了解“理”,也就是“格物致知”。B、C、D三项都是王阳明的思想主张。

15.【解析】D 从材料中可知“他”与朱熹生活于同一个时代,故排除B、C两项。从材料信息“开创了中国‘心学’”可以排除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而不是开创者。

16.【解析】A 朱熹为理学大师,陆九渊为心学的开山祖师,双方辩论的焦点主要在于双方对探究理的方法的异同,理学强调向外探求,心学强调向内探究,认为“心就是理”。所以答案为A项。

17.【解析】D 材料中“月亮在无人看它时,它不存在”的比喻是关键信息。显然这个比喻从哲学范畴讲,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与之最为符合的是王守仁。

18.【解析】B 材料中“而见识高低没有男女之别”说明了其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进行了否定。

19.【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题中提到的秦朝的郡县制、西汉的郡国并行制等措施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是为“一家”服务,并非为天下苍生考虑,故C项符合要求。

20.【解析】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可知,顾炎武反对的是背离了儒家思想的“心学”,这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故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21.【解析】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由材料中“先天不足”,“时代性的缺陷”等信息可知,

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时代局限性,即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充分,故选A项。B、C、

D三项都是以A项为基础,故排除。

22.【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蔡伦独创新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发明了“蔡侯纸”。因造纸原料易得,广为流传,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故选C。A、B不符合史实,排除;当时中国还没有棉布,排除D。

23.【解析】C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知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看法是: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发展。

24.【解析】A 经济是基础,由于中国古代经济以农耕经济为主,因此与农耕经济有关的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发展较为突出。其余选项只是原因之一。

25.【解析】C 解析:在文字方面改变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指的是印刷术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考察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26.【答案】(l)孔子:仁和礼;为政以德。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礼法并用。3 (2)胜利:汉武帝“罢剿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 改造: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3分)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3分)

27、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2分) (1)以民为本(民本思想,民贵君轻);保留君主制。 反对君主专制(君臣分治);君臣平等。

(2)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 (3)考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作答:

①黄宗羲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被近代资产阶级革命 派所继承,成为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

②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传入中国,不仅为资产阶级提供了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政治实践和制度设计提供了借鉴;

③两者的思想都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共同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案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节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所以教学设计思路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最后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同时在教学中,通过 “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二、学科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能运用物质与能量的观念,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理性思维: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通过 “分析和处理数据”,让学生体验整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并最终用数据说明生物学现象和规律。

科学探究:通过通过学生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并展示,培养小组合作,科学探究能力。

社会责任: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增强团队意识,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2节内容,本节课包括: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概念、过程、特点,以及研究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本节课以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基础,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联系,对学习下节生态系统的另一个功能——物质循环的理解有促进作用,所以本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学生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绘制图画理解能量流动过程 2 总结能量流动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能量流动过程 2 能量流动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合作讨论法、讲授法

六、教具准备

课件、卡纸 剪刀 粘扣、水彩笔、角色帽(课前放好,便于学生知道自己的角色)、自制教具模型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歌曲视频,引出草、羊、狼的食物链,让学生思考在这条食物链里能量从哪里来?怎么来的?能量到达它们体内以后流向哪里?传递给了谁?转化成了什么?引出本节核心概念能量流动,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扮演,引出能量流动,导入课题 【小组探究一】

1、角色扮演绘制能量来源和去向的图画

教师活动:安排各组同学按照草,羊,狼的角色分配,根据各自的角色思考问题: 围绕各自角色的能量来源和去向,小组讨论,相互交流,在卡纸上写、画出与各自角色的能量来源和去向相关的图画(可配以简单的文字)。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思考、小组讨论,绘制图画

设计意图:从具体角色出发,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让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达成了理性思维、科学探究的学科素养目标

2、展示成果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相同角色小组间PK,让学生当裁判,选出最佳组 学生活动:将作品用磁扣粘在黑板上,选出最佳组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成就感,增强竞争意识,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3、学生上台讲解

教师活动:组织各角色学生上台讲解自己组的作品,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让学生思考能量是否都属于自己,把属于自己的留下,不属于自己的还给对方,引导学生将下一营养级的粪便量粘贴在自己能量去路的相应位置。

学生活动:倾听、思考,送走粪便(这是难点,通过送粪便突破难点),上一营养级将粪便粘贴在自己能量去路的分解者位置

设计意图: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形象地理解粪便量不是同化的能量,引出粪便量、同化量、摄入量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粪便量的理解,化繁为简,引导学生建构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模型,变抽象为具体,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

4、学生更正

教师活动:引导羊或狼对刚才的描述进行更正,具体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来源与去路。 学生活动:思考、学生代表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

5、课件展示

教师活动:总结能量有一来二去、一来三去,课件展示能量流经草、羊、狼的示意图,并总结能量流经第

一、第

二、第三营养级的示意图,课件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总结一来四去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加深理解各个营养级能量的去路 【小组探究二】

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教师活动:组织各组同学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传递效率,展示结果并总结能量传递效率计算公式,进而总结能量传递特点

学生活动:整理数据、分析数据,计算传递效率,展示,思考、总结 设计意图:增强数据处理能力、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巧用自制教具】

1、巧用自制教具复习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师活动:用自制教具复习能量的一来二去、一来三去、一来四去,通过教具箭头的粗细、方框的大小引导学生总结并体会能量流动的特点,加深对本节课重难点内容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上台摆开教具,形象生动的说明了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设计意图:通过使用教具,让学生亲自参与,使抽象问题形象化,更形象直接突破重难点

2、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学生活动:用教具摆出能量金字塔 设计意图:通过教具更形象直观 【学以致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根据今天所学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举出实例并说明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学生活动:举例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达成了社会责任的学科素养目标 【当堂练习】 【小结】

教师活动:展示课件,出示本节内容 学生活动:回顾本节知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总体认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观邹越老师演讲的感想下一篇:高中数学联赛内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