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现代农业发展研究——以通榆县绿野农场为例

2023-01-02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虽然土地辽阔, 资源丰富, 但资源人均占有率一直偏低, 近些年, 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对自然资源攫取程度的提高使得我国许多生态脆弱区的情况正在逐步恶化。以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为例, 在全球气候逐渐变暖的情况下, 区域内干旱和暖冬的现象逐年加重, 加之不合理的农业以及工业的干扰, 吉林省西部的生态环境逐年恶化,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吉林省西部属于北方生态脆弱区一带, 土地沙化、盐碱化以及草场退化情况严重, 以致阻碍了区域内的农业经济发展。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着重提出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断优化农村产业结构,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做大当地优势产业, 发展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吉林省西部农业发展积极贯彻落实文件指导思想, 鼓励当地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可持续的现代农业。本文以吉林省西部通榆县绿野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为例, 在综合前人理论研究以及当地现实情况的基础上, 探索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1 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发展难题

吉林省西部地处于我国松嫩平原西部, 涵盖白城市、松原市和双辽市, 11个县 (区) , 南与辽宁省接壤, 西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 北与黑龙江省隔江相望, 是吉林、黑龙江、内蒙与辽宁四省区的结合部。

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吉林省西部由东向西, 土地质量逐渐降低, 土地盐碱化、沙化以及草上退化三方面问题严重。以盐碱化为例, 1986年该区盐碱地面积为12 325km2, 2014年该区盐碱地面积为13 345km2, 而到了2015年该区盐碱地面积达到15 728km2, 由此可见, 盐碱地面积逐年增大, 生态环境逐年恶化[1]。除此之外, 盐碱地面积的扩大严重抑制了当地农产品的产量以及质量, 对区域内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影响。二是生态环境稳定性差, 自然灾害频发。该地区属于典型的温带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夏季日照充足, 地表水蒸发量一般为降雨量的4~5倍, 且降雨量不均衡, 年降雨量主要集中6月中旬—8月中旬, 旱灾时有发生。例如1995年到1997年连续三年旱灾, 严重影响该区农作物种植, 造成农业经济直线下滑。三是该区农民思想较闭塞, 主要的生产方式仍是以一家一户生产为主, 缺乏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引领, 也无龙头企业带头, 难以形成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模式, 以及较完善的农业产业链条。

在脆弱的生态环境条件下, 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面对生态环境的逐年恶化, 盐碱地的面积的逐年增大, 如何能够既稳定生态环境又提高当地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如何解决全年降雨不均, 水资源匮乏的生态难题;如何提高当地农业机械化、集约化水平,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等等都是巨大的难题和挑战。针对上述问题, 通榆县绿野农场通过长期的努力, 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2 通榆县绿野农场发展现代农业探索

绿野农场位于吉林省西部通榆县西南部团结乡新春村, 地处生态系统从半湿润森林草原向半干旱草原和沙漠之间的过渡带, 生态环境较脆弱, 属于土地利用变化的一级敏感区, 距通榆县城、通辽市、白城市、长春市分别为80km、120km、180km、350km, 距国道111线15km, 距科铁线35km, 与通发牧场、兴隆山镇有油路相通, 临近国家4A级景区向海 (见图1) 。经过农场多年发展探索, 目前农场主要致力于盐碱地改造, 提高农田质量;水田开发;发展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机械化种植, 水产养殖;供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以及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等方面。

2.1 盐碱地改造,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自2012年9月购买土地之后, 农场通过“以耕层改土治碱为基础, 以灌排洗盐为支撑”等先进的科学方法对土地进行有机改造, 历时5年将荒芜、废弃的盐碱地整理成适宜有机水稻种植的良田。截至到目前为止, 绿野农场开发水、旱田共计533hm2, 开发成型水稻田233hm2, 每667m2产量500kg左右, 其中133hm2水稻田是有机稻田, 并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 为进一步改善土壤肥力以及生态环境, 农场实行生态循环农业的种养结合模式 (见图2) 。目前主要发展的是“稻—蟹”共作和“稻—鸭”共作的种养结合模式。河蟹的活动可疏松土壤, 稻田的腐殖质和水稻的虫卵、成虫是河蟹的优质饵料。可实现水稻种植无化肥, 河蟹养殖无药残“互助共赢”的绿色环保、原生态的目的。鸭子全天候在稻田吃掉杂草、害虫和水生小动物, 并通过在稻田中不断的游走觅食、排泄粪肥、浑水耘田, 达到控虫防病、中耕除草和促进水稻生长的作用。

实地调查显示, 农场多年来对盐碱地进行的有机方式改造, 同时将233.33hm2旱田变水田的举措, 大大提高了当地土壤肥力, 大幅改善该农场周围生态环境, 使得周围旱田也呈现逐渐转好趋势, 带动了周围农地增产, 促进农民增收, 给当地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2 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经营体系

绿野农场目前农机投入总值为510万, 农机设备齐全, 可达到全程机械化, 同时由于农场地理位置临近内蒙古边境, 农场积极发展“互利互助”的新型经营体系, 把闲置的农机用具租借给内蒙古的农场和合作社, 并且派专人去教授农田改良以及育苗等农业新型技术, 带动周边现代农业发展。在自身经营发展方面, 绿野农场抓住自身可加工农产品的优势, 发展“自产、自做、自销”的规模化经营模式, 增加农场效益。将每年产出粮食直接售出的同时将产量过剩的农产品进行深加工, 并且根据农场的特色产业“盐碱大米”创建自己的品牌, 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销售, 销售体系如图3。今年农场进一步推广发展“公司+基地”模式, 即农产品加工公司和家庭农场为合作关系, 公司具有农产品加工和精深加工能力, 家庭农场提供生产加工的原材料, 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规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保障公司生产原料的长期供应。

农场无论是“互帮互助”的共同发展模式还是自身的规模化经营体系, 都以促进当地农业集约化发展为宗旨, 在不同的产业链上形成各自的产业群, 逐渐建立机械化、规模化的经营体系, 带动农场自身发展的同时, 带动了周边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3 多产业融合, 加强产学研合作

绿野家庭农场临近111国道, 交通方便, 再加上自身的盐碱地区特色, 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而且农场占地面积大、农作物种类繁多, 还具有水源优势, 十分有利于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绿野农场拥有种类丰富的农业景观, 目前发展的观光农业可以分为田园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两个种类。田园景观包括参观有机水稻基地、大棚种植基地以及其他农作物;自然生态景观则包括参观盐碱地改造、候鸟迁徙等。另外, 由于通榆县临近内蒙古地区, 因此可以搭建蒙古包、进购蒙古特色食品, 让游客不出省而能体验蒙古风情。绿野农场拥有90hm2的水面, 近期加快对鱼塘的建设, 鱼塘的建设不仅能够通过出售鱼类产品获得收益, 而且还能将鱼塘建设和观光农业结合起来, 为游客提供垂钓业务, 让其既能够体验到垂钓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除此之外, 农场可以为游客提供食材加工服务, 让游客在欣赏农业风光的同时还能够品味到自己的劳动成果, 大幅度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在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同时, 绿野农场注重与研究院、高校的合作关系, 经常邀请学者们来农场实地调研, 同时, 传播新型农业技术, 为农场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农场通过与研究院和高校的合作, 促进了产学研之间的成果转换, 大大推动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

3 提高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战略重点

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优化的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根据不同地理位置的不同环境, 不断探索不同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通榆县绿野农场在探索中虽然已经取得喜人的成果, 但整个吉林省西部的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 应在现有发展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以下几点战略重点:

3.1 以生态环境改良为前提

吉林省西部是我国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场退化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 要想可持续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关键要改良当地生态环境, 提高土壤肥力, 从而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

第一, 政府应加大荒地植树种草力度, 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发展当地的林业提供木材及林副产品, 促进产业的多样性发展, 另一方面森林可以调节当地气候, 起到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 改良土壤, 增强肥力等生态作用。第二, 根据地区土壤多盐多碱的特性, 选取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一方面有利于保证农作物产量, 另一方面也通过这种农业改良措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 降低土地的盐碱性。采用生物和农业改良措施进行土壤改良, 有利于减少污染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第三, 提高农业机械化使用效率, 合理利用农业机械进行生态环境治理, 提高土地整理、植树造林等工作的效率, 节约劳动力, 从而加快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的修复改善速度。第四, 政府应协调好农林牧副渔各行业, 组建合理的农业经济结构, 推动当地的生态系统重建, 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发展农业新型经营体系

吉林省西部属于我国商品粮食主产区之一, 但由于生态环境以及农业产业经营体系不合理等因素影响, 土地利用率与粮食产量受到了极大制约。要想推动本区的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 挖掘特色农业以及适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迫在眉睫。

吉林省西部多数村镇目前农业发展方式仍是以一家一户的传统种养模式为主, 农业产业化链条短。根据该区的生态脆弱以及传统发展模式的特点, 政府应鼓励发展新型的农业经营体系, 例如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生态农业园区为核心的循环体系。在管理过程中, 政府应对优秀的家庭农场进行政策支持和技术帮扶, 实行企业化管理, 对家庭农场进行重组和改革, 建立当地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在生产、加工、销售之间建立一条立体化的循环经营模式。在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 强调资源利用的集约化和循环化, 引入科学技术手段, 构建微型的生态系统, 把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结合起来, 形成家庭农场循环经济模式。

3.3 加强产学研合作

农业产业是实践性质非常强的研究领域之一, 许多研究院、高校研究如果没有进行实地考察调研, 研究的成果无异于纸上谈兵, 并不能真的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而企业、农户若是没有农业产业理论知识和新型农业技术的支持, 也很难跟上社会进步的脚步, 建立科技与经济、科研与产业紧密结合的新机制是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2]。

政府、农委应积极组织优秀的农场主或者农民企业家定期参加高校农业技术课程, 了解科研院校新的科研成果, 并可以组织研究学者深入农村, 实地的为农民进行技术传播, 并通过实地调研, 让研究学者的研究成果更切合本区域发展特征。同时, 当地政府部门可联手高校或者科研院, 为当地的龙头企业未来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和合理规划, 使得农业企业发展更具有前瞻性、方向性和合理性。

3.4 注重农村产业融合, 延长产业链条

现代农业的发展有别于传统农业重要的一点就是其内涵、功能和领域等多角度的延伸拓展, 延长产业链条是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逐渐完善农业单一生产格局, 力求形成一个集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与一体的产业体系是当地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中之重[3]。

吉林省西部地区许多农产品出售多采用收购者直接购买的途径, 农民获取的利益微薄, 政府可组织各村农民, 挖掘自己的农产品特色, 调查需求市场, 在当地龙头企业带动下, 进行农产品深加工, 从而延长产业链条。吉林省西部虽然是生态脆弱区, 但仍旧有自身的特色, 例如“丹顶鹤之乡”向海湿地旅游度假区, 松原查干湖等。可以在延长产业链条同时, 鼓励各村镇挖掘本地资源和文化特色, 并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 将农业与旅游业相融合, 促进区域内的现代农业发展。

结束语

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关注, 致力于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帮助贫困村县脱贫。吉林省西部属于吉林省贫困市县聚集区, 如何推动该区的现代农业发展,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现代农业以社会、经济、生态等多重效益的提高为目标, 涉及产前、产中和产后等各个生产环节, 是一条适合吉林省西部农业发展的道路。但是, 现代农业是由多个农业经济部门组成产业体系, 系统工程较为复杂, 当地干旱以及土壤肥力低等因素严重制约了区域内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相较于我国西部干旱地区, 吉林省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 人口密度低, 具有进行生态修复的良好条件, 因此, 合理地对生态脆弱区进行治理、开发和利用, 积极探索适合吉林省西部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道路, 对于提高吉林省生态脆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摘要:论文从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难题出发, 以通榆县绿野农场的农业发展情况为典型, 根据绿野农场进行盐碱地改造, 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 建立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及销售体系, 不断在发展中促进农村多产业融合, 从而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的成功经验, 总结出提高吉林省西部生态脆弱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战略方针。

关键词: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通榆县

参考文献

[1] 张成君.探讨吉林西部盐碱地开发利用的几种有效形式[J].农民致富之友, 2016 (17) :57.

[2] 潘文华, 等.农业产学研结合体系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2) :22-26+32.

[3] 孟露露.一二三产业融合视角下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经济, 2017 (05) :3-5.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机械加工表面质量的控制措施论文下一篇:高校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与应急管理机制构建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