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是清欢读后感

2023-03-24

第一篇:人间最美是清欢读后感

《人间最美是清欢》读后感

《人生最美是清欢》是林清玄首部人生主题经典散文集,该作品讲述了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清静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人间最美是清欢》读后感1

今天刚看完了作家林清玄的《人间最美是清欢》,觉得他的书除了诙谐幽默外,更多的是简约、睿智、深邃、又极富禅理的意境,读他的书就好像感受了蓝天白云、明月清风那般清净自在。

读到《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这一章节,我哈哈大笑,他是这样说的:他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几乎没有文化和文明的地方,也没读过什么好学校,学校里的老师经验都不足,英文老师受了几个月短训就上岗了。然后这个老师就用汉字让他们来记住英文单词,“土堆”就是today,“也是土堆”是yesterday,而tomorrow就理所当然地变成了“土马路”。于是,他就记住了这些单词,还明白了一个道理“今天是土堆没关系,昨天是土堆也没关系,只要明天成为了一条土马路就行。”读到这儿,我深有感触,想到小时候我记英文单词也是用这种方法,因为那个时候没有学英标,所以记英文单词很吃力,于是就在单词上满满的写上了白字,想来也是幼稚可笑。

可即使再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林清玄还是成为了一名很有声望的名作家。他17岁就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30岁入山修行后写成的“身心安顿系列”,是20世纪90年代最畅销的作品;40岁完成“菩提系列”,畅销数百万册。文章曾多次入选大陆、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学华语教材及大学国文选等等。他写的书有一百七十多本,叠起来比他的人还要高,而这些成就跟他从小艰辛努力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是分不开的。

他说他坚持写作,希望能成为一名作家,在他那个地方几百年都没出过一名作家,所以一定要比别人更勤快。从小学三年级时开始,规定自己要每天些五百个字,不管刮风下雨,心情好坏;到了中学,每天写一千字的文章;到了大学,每天写两千字的文章;大学毕业以后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到现在已经四十年了,林清玄还每天写三千字的文章。而且他还有个习惯,就是绝不废话,能写三千字写完的,绝不会写成五千字,能写五百字的绝不会变成一千字。

从这些数据表明,他今天的成就靠得就是坚持不懈。一个人即使从人生的最底层出发,只要你够努力,加上一点点的幸运,你就会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人间最美是清欢》读后感2

每每读到林清玄的散文,都会在不经意间被他的文字感动。他的散文恬淡自然,蕴含佛理,《人间最美是清欢》这本书就传达着这位老者的淡泊心态。

在物质化的社会,每个人似乎都以金钱来衡量任何事物,社会中充斥着金钱腐朽的气息,清欢这个词似乎也逐渐被掩埋。清欢即清雅恬适之乐,清欢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冯贽的《云仙杂记·少延清欢》:“陶渊明得太守送酒,多以舂秫水杂投之,曰:少湮清欢数日。陶渊明这位田园诗人,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最是清欢之人。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简单的欢喜,是生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清欢的内涵与生活的真谛。然而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做的不是减法而是加法,我们总是想要拥有的更多,当我们实现一个目标之后,又会立刻在心中建立下一个目标,从来没有过停歇。看似我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其实不然,在追逐的过程中我们丢失了的自己的善良、真诚,学会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内心早以疲惫不堪,却还是为了名利苦苦坚持,实现目标之后,猛然发现自己以遍体鳞伤。少了清欢,多年之后曾经那个拥有一双清澈双眼的少年已不在;少了清欢,多年之后曾经那个拥有天真无邪笑脸的少年已不在;少了清欢,多年之后曾经那个拥有一颗单纯善良内心的少年已不在。我想人应该追求本心,回归简单而又快乐的生活,生活真的应该简单点再简单点。在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我们应该守住自己的不信,不被世俗流言所迫,不被功名利禄所动。

无论自己是多么的繁忙,都应该有时间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内心,低头看看脚下,而不是一味地抬头,希望历尽千帆归来你我仍是少年。我喜欢他说的,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

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仍然能保持单纯的初心,一直向往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最深处,我永远深信:人生最美的境界是清欢!人间最美是清欢,是清欢!清欢不是遥不可及,遵循自己的内心,简单点再简单点,我相信能够做到!《人间最美是清欢》读后感3

让内心的灵魂来取代生命的世俗!

----题记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要怀有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净土,在这个追名逐利的世界里,要保持你自己的目标与原则;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要永远做一个内心真正平静真正高贵的.人!

初读<<人生最美是清欢>>是因它的文艺书名,与林清玄这个在我心中曾万分羡慕的真正艺术家。

我羡慕他,因为在这个连写个书都会功利化的时代,他仍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我敬他,敬他内心真正的平静;我敬他,敬他以他的事例以他的感想,让生活在这个事与事比成功比成功,人与人比钱财的时代里的人们,找到了他们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我敬他,敬他如雪一般的情感给这个世界逝去了不少污渍。它也许不会像市面上的心灵鸡汤那般让人读后热血澎湃,取而代之,在人生最美是清欢的阅读中,我会不由自主的放下手中的事,悠闲悠闲的走在被鹅卵石铺满的小路上,欣赏无限风光,领略无数美好。

生活催我们奋起,现实唤我们拼搏,未来迈着匆匆的步伐向我们赶来。作为历史的传承者,父母眼中的期盼我们都不想让它消逝去,好像现在的人都会被生活生活的压力逐渐褪去他们个性的张扬,生活的靓丽,以及会产生一种又一种的情绪,生命从此不再平静。我还记得书的第一页的那一段经历使我心里的情愫多了几分又几分,像担心天上的会不会消失又希望它们消失,可第二晚还是会迎面出现。当然乱扔垃圾的现象与的出现不可比拟。现在的人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对前途的担忧,对未来的畏惧,都会去游览名胜古地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平静。但是,去一个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水泄不通的景点就是内心平静了吗?通过<<人生最美是清欢>>这本书,我觉得,内心的平静应是在于饮一壶岁月酿的美酒,看几眼这个世界的美好了,听几首喜欢的歌,在这个拼搏的时代,还有生命的意义要去享受。我们不应该只注重学名功名,更应该培养的是内心的平静。

每当我经过一个柜台一个书架一个老人以及一个破旧的报刊,心里像水波似的荡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看着老人那骆驼的背,双手不时撑着老人镜的聚精会神的看着报纸,心里不禁宿舍酸涩几分。可能老人的一生都在文学上面,又或是退休之后为了生活一年,烈日炎炎,白雪皑皑都如天使般守护这个报刊这些书。我每当经过这样的报刊都会去买一本书,不是为了所谓的同情心,而是为了赞美他们这种不被世界功利化的,内心平静而高贵的生活态度。

也许,那是生活的最高境界。里,我会时常去老人的报刊里取暖。他会因为我去而烧多几块锦炭灰,我想,要是每个人都这么为他人着想,内心不会为了功名与物质的存在而被污染的人,这世界还会出现为了一己私利叛离人道的人吗?这世界还会出现为了升职加薪贿赂上级的人吗?还会有为了所谓一生荣华富贵一生艰辛却无疾而终的人吗?我们要为了未来拼搏,要为了梦想奋斗,要为了生活努力,但我们不应该被世俗所影响了我们的未来,不应该被功名利益所挡住了梦想,不应该让自己焦急万分却又碌碌无为。

这一次读<<人生最美是清欢>>不再是因内心的焦虑而去寻找平静。

这本林清玄的书不仅仅教会了我要内心平静,要成为一个拥有灵魂的人。还教会了我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这句简短的话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有时候,微笑就像是一种法力,它会让你在焦急的时候平静下来,它会让你在面前更加活跃,消去一些矛盾,擦去一些隔阂,散去一些不悦。每当我看到跳广场舞的们,总会羡慕她们脸上的笑容,无时无刻不给予我们正能量。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子度过的:内心平静的态度,精神里高贵的灵魂,脸上洋溢着的笑容。

每每看到《人生最美是清欢》,每每听到林清玄,心里洋溢着的是平静的态度,以爱之名拥抱整个世界,让内心的灵魂取代生命的世俗。

第二篇: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一)

2016级精神医学专业本科2班 王丞基

“人间有味是清欢,所有含蓄婉转、深沉内敛的事物,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沉淀,洗尽铅华。如果有一天,当你踏遍岁月千山万水,尝遍世情风霜百味,依旧可以回到最初的明朗、清白,则为真正的朴素、真正的清欢。”

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中的于丹《论语》心得一经播出就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于丹这个名字也似乎走进了人们日常的社会生活当中,很多人因此了解、认识了于丹。而我真正的开始了解于丹,是因为半首诗的缘故。“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这两句正是出自北宋词人宋祁《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的下片。于丹在这两句诗的后面写到:中年况味,手中的酒杯换了茶盏,不劝斜阳。甚喜,这句简短的话中所潜在的境界正是我想在青年转变中年过程中所追求的,尽管过去从未仔细研究过于丹教授的作品,但仅此一句就让我从内心感受到我与于丹教授在精神上的追求有某些志同道合。

“当你因为没有鞋穿而哭泣的时候,想想那些失去双脚的人”。我们都知道在这个宇宙当中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同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想想的时候会不会发现,幸运与不幸亦是如此呢?其实人人都有一些被别人羡慕的幸福,但不要虚构着别人的幸福,浪掷了自己手中握住的价值。正如于丹教授所说,如果想明白这一点,也许你的日子也在被别人暗暗羡慕着。小时候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以此抱怨父母、抱怨家庭,而逐渐长大以后才发现,原来一直以来都真的只是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太多。至今我还会被老同学调侃说,还记得上小学那会儿,每天穿着花衬衫坐着小车上下学。回想起十几年前还是孩子的时候并没觉得那有什么特别,但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来我也被很多同龄人羡慕。

现在我时常觉得自己很幸运,在经历大大小小的坎坷以后,生活带给我的更多是成长与成熟,而不是伤害。

“有很多人用了毕生的努力,默默完成了对别人的成全”。人生没有所谓的弯路,我们都是顺着每一步才抵达今天,所有的偶然与必然,只要你信任这些生命的成全与托付,总会对历史的轨迹和当下的容颜做出解释。站在现在,你会知道你的未来应该要成为什么人,你怎么才能不辜负曾经的成全与托付,你怎么才能在无常当中一步一步把恒常走得更好。人生就是一个循环,一个有幸福感、被成全的人,他会不断用善念去成全别人。善良与爱,才是人性中最蓬勃的种子,可以薪火相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一直被父母成全;在求学的路上,我们一直被老师成全;在职场的路上,我们一直被领导成全……我们如今的被成全与托付,难道不是为了将来对别人的成全与托付么?将来的某一天,我们也要为人父母、也许还要为人师长、为人领导,不是吗?

漫漫人生,有味清欢。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在当下完成,那一刻当下,也就算是真正实在的拥有了。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二)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一首词《浣沙溪》里最末一句,是他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于丹老师以此作为书名,从生命、幸福、成长、行走、闲情、流年六个方面与我们共同分享她的人生感悟。

此书不同于以往于丹老师的书籍,以前她的书都是对论语、庄子、古诗词等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而这本书更像是我们的一个朋友,把身边琐碎的小事采撷起来娓娓道来。简单的一碗牛肉面,于丹的朋友王先生夫妇用了两天的时间才将其做好,其用心之深让人感动。而能够将这样的小事,记录下来并有所深思和体会,同样让人动容。作者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并非来日方长,有些时候没有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因此,在平常的生活里珍惜生命中的来来往往,抓紧当下尽心完成能够完成的愿望,以免错失机会不能重来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在《没钱的日子,欢喜的流光》中,作者提到了她非常喜欢的一本书《浮生六记》,书中的芸娘在潦倒的时候只能喝一些劣质的茶叶。她就每天把茶叶用纱布包好,在太阳落山后将其放入未开的莲花花芯中,再将花瓣用线扎好。第二天,日出前将茶叶取出,日落后再放进去,如此反复三天。茶叶的口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带着荷花淡雅的清香。这件事情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好坏并非和富贵有关,能够用心体会生活,从中寻找到乐趣,创造出幸福,才是真正懂生活的人。这种高贵的态度,精致生活的涵养都是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的。能够从点滴小事中体会出生活的真谛带给我们的收获将是无穷的。

在成长这章的一个短篇里,作者讲了一件小事。作者的女儿在四岁时,不小心将幼儿园手工课上做的花篮摔碎了。作者安慰她说:“让我们一起动手,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碎时更漂亮!”于是,经过两人的修补和上色,花篮修补好了。自此,每当有东西摔坏了。作者的女儿都会兴奋的说:“让我们试试,看能不能让它比没坏时更好看!”这件小事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虽然并不是所有东西都能够修复好,但是仍要乐观地面对挫折和挑战,尽自己所能将破损修复好,提高自我修复能力。我们遇到的事情无法左右,但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是可以选择的。在《寻味:舌尖上的天地缘》一文中,作者阐述了对待食物的观点。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的食物都有所不同,对待食物也应该顺应季节。而现在的餐馆里,多对食物过度烹饪,添加添加剂,做的时候往往不那么精心。食客们面对山珍海味,也变得越来越麻木,并没有细嚼慢咽,体会到幸福。在作者看来,一个人对待食物的态度能反映出他的性情。能够用心参悟好吃饭的玄机,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的功课。不论是正常的一日三餐,还是在旅行中的各地美食,都值得我们去尝试,用我们的味蕾去用心体会。对食物的理解也是对爱,对世界,对传统的理解。

人间有味是清欢,当所有繁华过尽,经历过世间的百味,还能够用心的对待身边的每一件小事,认真精致的对待生活,用最朴素的真理指导我们自己,那就是真正的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读后感

(三)

来日方长并不长

建德市新安江第三初级中学905班 王乐凡

懂得珍惜,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在长大的过程中,总有些猝不及防的变故让我们扼腕喟叹:本以为来日方长,有时候,没有赶紧完成的心愿,一转眼就来不及了。

——题记

去年七夕的那天晚上,子慕看着那些缓缓升起的孔明灯,对我说,小凡,我也想放一盏孔明灯。

我说好。但是因为我们去买灯的时候,灯卖完了,老板冲我们抱歉地笑笑,说他现在去桥南拿货,让我们等等。

我摇了摇头,对子慕说,算了一个灯而已,不必急于一时,我们走吧,来日方长。

只是,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九岁那年夏初,嗜酒如命的外公迷上了杨梅酒的味道。他说杨梅那被浸酿出的馥郁芳香的酒气,总令他魂牵梦萦。

“可惜啊,”外公坐在一摇一摇的藤椅上,有些惋惜地说道,“今年喝不着了。”

“怎么会喝不着呢?”我蹲在外公的脚边,抬头问他。

“没有了呗!”外公无奈地摊摊手。午后的阳光正好,透过树叶斑斑点点地落在外公略显委屈的脸上,我看着觉得好笑,于是就顺着他的话:“怎么会没有了呢?”

“喝完了呗!”

“喝完了可以再泡嘛!”我眨了眨眼,转身指了指墙角——墙角的杨梅树愈发茂密了,正值初夏,树上的杨梅在叶子的衬托下,也愈发诱人了,“那儿不是有一棵杨梅树嘛,你看上面的杨梅又大又红,不正好可以用来泡酒吗?”

“我也知道啊,可你外婆不让。”

“为什么不让?”

外公想了想,忽然看了我一眼,有些酸溜溜地说道:“因为这是要留给她的宝贝外孙女吃的,还有——”

“还有什么?”听外公说外婆要把这些杨梅留给我吃,我心里美滋滋的。

“还有就是用来走街坊的,邻里邻外的,不送点东西怎么行?可怜我就——”

我觉得外公真的有点可怜,明明这棵杨梅树是他种的,长了杨梅自己却吃不到。于是我很仗义地起了身,拍了拍外公的肩膀,一本正经地说道:“外公你放心好了,待会儿我去和外婆说,这杨梅我就不吃了,邻里邻外,我们也别送了,就留给你泡酒喝好了。”

“真的?”

“真的。”

“可是我还是不敢唉,要是我自己去摘,()你外婆看见了准冲我嚷嚷。”

“那这样好了——我帮你摘,怎么样?”我想着做好人就做到底好了。

“就这样说定了,不许反悔!”

“好,以击掌为誓。”

话是这样说没错,可一转眼的功夫,我就把这件事忘了个一干二净。外公虽然时常在我耳边念叨杨梅杨梅酒之类的,可我不是忙于和子安捉知了就和他逗弄外婆养的小鸭子,整天不亦乐乎,哪里还会在意这个。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在那之后临近暑假的一个傍晚,我在一旁逗弄已经吃饱在草窝里已经昏昏欲睡的小灰,外公则在一旁催促我快点去摘杨梅。晚饭后阵阵倦意袭上心头,我倚在门边,懒懒地摆了摆手,碎碎念了一句:“急什么,来日方长嘛。”

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自那天后的一声“来日方长”,外公没能等到我摘杨梅给他泡杨梅酒。

次年夏初,再回到那个种有杨梅的院子里,那个和外公谈论过杨梅的院子里,我只看到院子里处处挂着的白绸带,扶手上处处系着的白绸花和门上贴着的那个大大的丧字。

依然是夏初,是杨梅成熟的时候,午后的阳光依旧明媚,墙角的杨梅树上的杨梅依旧诱人,只是,和小凡谈论杨梅的那个人,不在了。是不是这院子里的杨梅只能被我吃掉,被外婆用来走街坊?原来,有些事错过了,遗憾的就是一辈子。

去年除夕,我问奶奶,来日方长真的方长吗?

奶奶说她不知道。只记得从前和爷爷年轻的时候,想好去爬黄山的,可后来想着来日方长,就没去。现在老了,想去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妈妈说我小的时候,她总想多抽时间陪陪我,可那时工作忙,她又想着来日方长。一转眼,我都这么大了,白白错过了这许多时光。

哥哥说他从前羡慕他的同桌字写得漂亮,当时也暗暗下决心,要好好学写字,可那时觉得自己这么小,来日方长,不必急于一时。时间一久,就给荒废了。

我忽然觉得,好像没有什么事情是来日方长的。

去年七夕我和子慕终是没有放成孔明灯。暑假结束后,她就去了台湾上学。就像我没能给外公摘杨梅泡杨梅酒一样,成为了永远的遗憾。

实在不想很多事还没来得及去做就结束了,以前我总是说十一二岁时怎么怎么样,可现在只能下意识地说十三四岁怎么怎么样。原来所谓的来日方长,其实一眨眼就过去了。

其实,来日方长并不长。

作者:建德市新安江第三初级中学905班 王乐凡

第三篇:人间有味是清欢——《瓦尔登湖》读后感

人生有味是清欢

——读《瓦尔登湖》有感

人生有味是清欢

瓦尔登湖是 他寂静的追求 淡淡的欢愉 浅饮慢酌出 人生有味 心中有味

才是清欢

——题记 梭罗这人有脑子 像鱼有水,鸟有翅 云彩有天空 梭罗这人就是 我的云彩,四方邻国 的云彩,安静 在豆田之西 我的草帽上

——海子

海子说梭罗是他天空中的云彩,如同鱼有水,鸟有翅一样,梭罗的思想已经根入他的灵魂深处,生根发芽,成为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抹色彩。如果说梭罗是海子天空的云彩,那么瓦尔登湖就是梭罗灵魂的栖居地,这块身体的栖所,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赐予他活力,灵感,与安宁。

我看的是林志豪译的版本,看到书时第一感觉很厚重,很少有人能写这么厚的散文集,开始时我还担心自己看不下去半途而废,但真的开始阅读,便直觉自己摒弃了周遭的所有,灵魂被深深的吸引了,似乎连时间都凝结在空气里了。瓦尔登湖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它呼唤着我的灵魂去接近那片神池,去穿越历史了解梭罗。这个人,他舍弃了世间繁华,抛却了万丈红尘,只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偏安一隅,寂静的欢喜,淡淡的欢愉,从此,人生有味是清欢。

他说,我们被迫生活得如此认真而彻底,敬畏自己的生命,拒绝任何可能的改变。我们说,这是唯一的方式;而事实上,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种生活方式。

看着梭罗的生平,我颇感惊讶,他毕业于哈佛大学,但却没有像他的同学那样选择作出一番事业,而是平静的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平淡而有味的隐居生活。而他隐居时居然只有28岁,那正是大有一番作为的黄金年华,在别人年少气盛血气方刚的时候梭罗却选择了独自偏居一隅思考人生哲理,从此不问世事。这便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吧,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跟随自己的内心,远离尘世,融入自然。

很遗憾的发现自己的前十八年都一直循规蹈矩的活着,我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什么,但我肯定,在中国的应试教育下,这样的“我们”还在不断地被复制,或者说被克隆。我们被不断的告知这是唯一的生活方式,然后渐渐相信认定,再告知给我们的下一代。有想过挣扎,也想过逃离,但结果却不得不屈服,因为我们生活里还有太多的所求,这些使我们无法完全抛下一切去追溯本源。我们为了“所求”,便要学着适应这所有,于是,也只能告诉自己,生活本该如此,我们便是如此悲哀的挣扎着,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他说,不管把我搁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在那里生活,景色便相应地从我这里伸展出去。

他说,我仿佛有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以及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

有人说,梭罗是瓦尔登湖的孩子,他的灵魂注定属于自然。他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将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他的生活简单到一日三餐,简单到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而他的文字像智慧的源泉,清冽幽香,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浮夸的呻吟,他只是用着朴实无华的文字陈述自己的心,心中有景,字中便有情。而只有瓦尔登湖的孩子,才能融入瓦尔登湖的心。无论什么,都比不上生命的起源,生长的乐土。那宁静、欢畅和自在的水,一滴滴,如同流淌在自己身体里的血液。瓦尔登湖的一切便也早已融入了梭罗的骨血,变成了他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们,注定都不是瓦尔登湖的孩子,因为我们不能心无杂念,尤其在现代生活给人类提供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水泥路面光洁少尘,而地下水却在不断地下沉,天空出现臭氧空洞,酸雨腐蚀我们的视觉。就算我们的确能放下一切,又上哪儿找寻那样一块净土?

他说,只要可能,就过自由自在的,不受拘束的生活,为献身一座农场而禁锢自己,或者禁锢在监牢里,二者之间没有多大的区别。 在物质欲横流的今天,我们已经很难有时间去享受生活了。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生活于我们来说也变成了一种奢望。多少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失了本心,又有多少人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生活时禁锢了自己。纵使我们很向往梭罗的生活,向往那片白湖,但也终究只能自我安慰,在城市纷繁的生活中忙里偷闲偶尔去耕耘下自己的那一片净土,毕竟,那片湖,终究是不属于我们这样的凡人的,我们能有的,只是一个念想罢了。

他说,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孤独。

他说,孤独不能以一个和别人之间有多少英里的空间来衡量。

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而我的孤独是一面镜子,有着我的所有表情。平日里,我们戴着面具游走在不同的人之间,为了生存,为了各种目的,学会了圆滑,学会了忍受,也学会了强颜欢笑。虚伪的也早已不是那一个面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于生命来说,活着却不能随心所欲,不能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这无疑是很累的。但即使如此,我们还在乐此不疲的学习着社交,努力把不完美的自己装饰成一个完美的残次品。之所以是完美的残次品,是因为我们注定了不真实,即使完美也不是真正的自己,失了人性中的那一份灵性,它便只能算是残次品了。

他说,我不希望过不是生活的生活,活着是这样珍贵。

的确如此,从一开始,我们从亿万个细胞中脱颖而出,本就是个奇迹,我们的生命是这么的珍贵,短短的一百年,我们没有理由去为了迎合别人而浪费掉自己珍惜的时光。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只要是来自你内心的呼唤,就去追求吧。梭罗选择了瓦尔登湖,他用两年的时光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去感应自己的内心。而也许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们泡着一杯茶,拿着一本书,突然想到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也会有莫名的悸动。心里会有个声音在呼喊,幻想着自己正站在瓦尔登湖边,闭上双眼,感应湖上微起的波纹,湖岸的钓者,四周摇曳的枫树,波纹在湖中和心中摇曳,让不加任何阻拦的思绪在心里荡起层层涟漪,体会着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的灵动的体验。

虽然我们不可能像梭罗一样抛弃所有去成全自己的精神生活,但我们可以偷得浮生半日闲,去成全自己心灵的追求,品一杯茶,看一本书,听一首歌,短暂的忘记工作或生活上的纠结。这样便很好,雅致,安宁,无欲无求,享受生活,享受浅淡的欢愉,精神乃至灵魂上的欢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算有味,才不至于索然无味的日复一日忙碌着奔波着,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人生有味是清欢,清欢,淡淡的欢愉,如同梭罗的那片湖。我们都要有这样的追求,因为,只有在这个梦幻的自然意境中,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不繁复,简单而不苍白。

第四篇:《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范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1

以诗意的心情来品味一本书的智慧——题记

我身旁总有一本书,无论是在我伤心难过或是困惑不解时,随手翻开书的扉页,它总是能带给我启迪。这本书就是林清玄的《人生最美是清欢》。

最初与这本书结缘是在书店,正当我面对众多大家之作无从选择时,它那清新淡雅的封面映入我的眼帘。我迫不及待地买下它,随意找了个座位在角落里开始读了起来。

这本书是林清玄的散文集,其中收录了最能代表他作品风格和思想智慧的文章。在这本书中,林清玄用数十载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智慧给读者展现了他最深的感悟——人生最美是清欢。

正如林清玄在他文章中所写的“第一流的文学是生命的化妆,文学是青少年最好的化妆。”那么读这本书塑造了我很更美的灵魂。如果说向外奔走,领略风格是人们不可或缺的旅行,那么读《人生最美是清欢》就是我们心灵的旅行。

今年对我来说是最重要的一年,因为在今年的6月我完成了一场重要的考试,从那,我跨进了高中的大门,刚开学的一个月里我便感受到了无形的压力。

不久前,我进行了一次考试,结果不是很理想,夜里我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就在这时,我想起了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有一种淡然与潇洒》,我才意识到真实的人生不是只有考试,而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培养正向的能量。

人生的变数有很多,唯一不变的就是每天都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不能永远顺利,但也不会永远曲折,只有保持淡定的心情,才能活出“淡然”与“潇洒”。

曾经看过许多报道,有许多人看不惯哪些随意挥霍金钱的人而做出一些损人不利己的行为,这种思想只会困扰自己,正如林清玄在《一步千金》里写到:“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使生命感到充盈的不是欲望的扩张,而是心灵深处的触动,使生命焕发价值的,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开发了多深的智慧,使人生充满意义的,不是对某一目标的奔赴,而是每一步都得到心安与落实。”我们的心在这个混浊的世界应该像雪一样清澈透明,在喧闹中保持适当的沉默。只用留下一颗睿智的头脑,静心谛听,这才是人生清欢的真谛。

“斜雨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叶蝶的一生也只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愿每个人都有一本喜爱的书来唤醒自己沉睡的灵魂。《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2

让内心的灵魂来取代生命的世俗!——题记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 ,要怀有一片属于自己心灵的净土, 在这个追名逐利的世界里,要保持你自己的目标与原则;在这个物质的世界里,要永远做一个内心真正平静真正高贵的人!

初读《人生最美是清欢》是因它的文艺书名,与林清玄这个在我心中曾万分羡慕的真正艺术家。

我羡慕他,因为在这个连写个书都会功利化的时代,他仍选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我敬他,敬他内心真正的平静;我敬他,敬他以他的事例以他的感想,让生活在这个事与事比成功比成功,人与人比钱财的时代里的人们,找到了他们的真正有意义的生活;我敬他,敬他如雪一般的情感给这个世界逝去了不少污渍。他也许没有伟人那样被世人熟识并且代代赞颂,它也许不会像市面上的心灵鸡汤那般让人读后热血澎湃,取而代之,在人生最美是清欢的阅读中,我会不由自主的放下手中的事,悠闲悠闲的走在被鹅卵石铺满的小路上,欣赏无限风光,领略无数美好。

生活催我们奋起,现实唤我们拼搏,未来迈着匆匆的步伐向我们赶来。作为历史的传承者,父母眼中的期盼我们都不想让它消逝去,好像现在的人都会被生活生活的压力逐渐褪去他们个性的张扬,生活的靓丽,以及会产生一种又一种的情绪,生命从此不再平静。我还记得书的第一页的那一段经历使我心里的情愫多了几分又几分,像担心天上的星星会不会消失又希望它们消失,可第二晚还是会迎面出现。当然乱扔垃圾的现象与星星的出现不可比拟。现在的人为了缓解生活的压力,对前途的担忧,对未来的畏惧,都会去游览名胜古地以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平静。但是,去一个人山人海,摩肩擦踵,水泄不通的景点就是内心平静了吗?通过《人生最美是清欢》这本书,我觉得,内心的平静应是在于饮一壶岁月酿的美酒,看几眼这个世界的美好了,听几首喜欢的歌,在这个拼搏的时代,还有生命的意义要去享受。我们不应该只注重学名功名,更应该培养的是内心的平静。

每当我经过一个柜台一个书架一个老人以及一个破旧的报刊,心里像水波似的荡起了一圈一圈的涟漪。看着老人那骆驼的背,双手不时撑着老人镜的聚精会神的看着报纸,心里不禁宿舍酸涩几分。可能老人的一生都在文学上面,又或是退休之后为了生活一年四季,烈日炎炎,白雪皑皑都如天使般守护这个报刊这些书。我每当经过这样的报刊都会去买一本书,不是为了所谓的同情心,而是为了赞美他们这种不被世界功利化的,内心平静而高贵的生活态度。也许,那是生活的最高境界。冬日里,我会时常去老人的报刊里取暖。他会因为我去而烧多几块锦炭灰,我想,要是每个人都这么为他人着想,内心不会为了功名与物质的存在而被污染的人,这世界还会出现为了一己私利叛离人道的人吗?这世界还会出现为了升职加薪贿赂上级的人吗?还会有为了所谓一生荣华富贵一生艰辛却无疾而终的人吗?我们要为了未来拼搏,要为了梦想奋斗,要为了生活努力,但我们不应该被世俗所影响了我们的未来,不应该被功名利益所挡住了梦想,不应该让自己焦急万分却又碌碌无为。

这一次读《人生最美是清欢》不再是因内心的焦虑而去寻找平静。

这本林清玄的书不仅仅教会了我要内心平静,要成为一个拥有灵魂的人。还教会了我以乐观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

“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这句简短的话一直伴随我到现在。有时候,微笑就像是一种法力,它会让你在焦急的时候平静下来,它会让你在朋友面前更加活跃,消去一些矛盾,擦去一些隔阂,散去一些不悦。每当我看到跳广场舞的奶奶们,总会羡慕她们脸上的笑容,无时无刻不给予我们正能量。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子度过的:内心平静的态度,精神里高贵的灵魂,脸上洋溢着的笑容。

每每看到《人生最美是清欢》,每每听到林清玄,心里洋溢着的是平静的态度,以爱之名拥抱整个世界,让内心的灵魂取代生命的世俗。《人生最美是清欢》读后感3

非常喜欢苏轼这首诗,“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睛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第一眼在当当网上看到林清玄的书《人生最美是清欢》就马上联想到苏轼这首诗,就立即下单,如获至宝。

《人生最美是清欢》全书共分六个章节,“人间有味,最是清欢”“活在当下,自在宁静”“岁月静好,随遇而安”“天寒露重,望君保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温柔半两、从容一生”,共四十八篇精美的小散文组成。翻阅开书页,不时有淡雅的彩绘,林清玄的每一字每一句都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自已人生的每一分体会中感悟出来的,原本最基本、最普通的生活小事,却能从他的笔触到诗情画意与温柔从容。我被每一篇文章,每一行字句所打动,时常掩卷沉思,感悟到平淡生活的美好。

书中的语言我非常喜欢,字字珠玑,从日常生活里写出来的每句话都闪着灵性的光,不但优美,而且极富哲理。“清淡的欢愉不是来自别处,正是来自对平静的疏淡的简朴的生活的一种热爱”。“真实的智慧是来自平常的生活,是心海的一种体现,如果能闻到心海的消息,一切都是道。”“生命的历程就像写在水上的字顺流而下,想回头寻找的时候,总是失去了痕迹”。《月到天心》的结尾写道:“我们看月,如果只是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迷路的云》里写道,“云是夕阳与风的翅膀,云是闪着花蜜的蛱蝶,云是秋天里白茶花的颜色,云是岁月里褪色的衣袖,云是惆怅淡淡的影子,云是越走越远的橹声……”“山有多高,月就有多小,云有多重,愁就有多深,而夕阳只有一寸”,书中有太多太多这样精美而富有哲里的小诗,读这样的句子我不觉得如痴如醉,直到自已完全能背下来为至。难怪他的散文那么受欢迎,拥有那么多读者,他的书那么畅销。

书中阐释了禅意的生活,看淡尘世,追求清欢的一点一滴。“阳明山里的白云山庄,叫一壶兰花茶,俯望着台北盆地里堆叠着的高楼和人欲,自已饮着茶,可以品到茶中有清欢。”“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笋子正纷纷胀破土地。”让我们看清一朵蓓蕾很快的盛开,而不久就要凋落了。这些句子看似平淡,却寓意深刻,文中处处充满禅意,总让我想起王维后期的诗作《辋川集二十首》,也是空静而禅趣,有相似之处。

《人生最美是清欢》,他强调一种生活态度就是“清欢”,清静的欢乐,没有欲望,没有邪念的,只有顺从自然,从生活中感受到的快乐,一花一草一木,鸟儿的啼鸣,阳光的美好都充满着欢乐与满足。读这本书,能感受到平凡的生活所透露出来的令人喜悦的力量,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从前生活的怀念,怀念从前生活的简朴,怀念从前生活的纯粹。字里行间也处处透露着对现代都市的不适,深刻的表达了自已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无论平时的文学作品还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都还是简单的更好,更加的有趣味。

从文中我们所感受到的不只是简单清静的快乐,还有一种回归本真,回归本心的感悟。说到底,清欢就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它来自我们对简朴、清淡、平静生活的热爱。我们要学会轻轻走路,学会看身边的美景,当我们繁忙的时候,不要忘记抬头看看天,每一缕阳光都有快乐,蓝天白云也同样会情意绵绵,能够以清欢的心态生活着,也是一种幸福,用乐观的态度对待整个世界,让微笑成为一种习惯,人间最美是清欢!

第五篇:人间有味是清欢

作者:姚博修

工作单位:青州市实验小学

联系电话:15863602720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四年后再迁移汝州时写的。"元丰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中午时分,在山庄农家,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着山间嫩绿的野菜,多舒畅啊。人间最有味的是这清淡的欢愉啊!“人间有味是清欢”是全诗的“诗眼”,给人无尽的思索玩味。这何尝不是苏轼在经受险恶仕途官宦之后,看透世事,产生的旷达的人生态度?

何谓“清欢”?

“清欢”者,清淡的欢愉也。那是远离尘世纷扰,看淡功名争斗、利禄诱惑后的静心与从容。“清欢”有味,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更是因为它放弃了芜杂直现生活的本真。面对世俗社会,少一些随波逐流的争宠,多一些尽心的实事;少一些虚伪的笑脸,多一些坦然的真诚。得意时不忘形,想到以前的种种因;失意时不妄自菲薄,体验挫折积累经验。“达”能洁身自律,在职责范围内做些实事,惠及他人;“穷”不怨天尤人,尽力地开好自己这朵花,快乐地做好自己。

清欢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淡泊。我辈俱是凡夫俗子,红尘的多姿、世界的多彩令大家怦然心动,名利皆你我所欲,而受生活所压也往往有所求。只有守住健康心态,才能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利于大众的人。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心境平和、淡泊自然,那当然是欢愉的。

巍巍云门下,汤汤南阳河畔,历经千年的范公井仍在,这不正是对此最好的诠释?正因为范仲淹有“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心境,心态平和,恬然自得,“穷”也好“达”也好,做文官也好做武将也罢,看淡个人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乐只关乎天下,达观进取,所以他每到一地都为百姓做很多好事

实事,至今很多地方都有他的遗迹。坦坦荡荡的君子范仲淹流芳百世,又岂是得势一时的吕夷简之辈所能比。范仲淹着实令我们敬佩。而苏轼,不愿为名利委曲求全讨好两派而倍受打击,但他旷达,所以才有现在苏堤。是真英雄自洒脱,是真名士自风流。

想想这些先贤,我们还为利益等蝇头小利计较什么?我们不是英雄,不是名士,不能那么洒脱风流,但想想那些条件更差的人们,想想社会所给予我们的,我们是不是该心平气和了。为人师,必须持平静、淡泊的心态,“花落无言,人淡如菊”。纷扰尘世烦恼实多,而为人师,你的言行就不能为功名利禄所干扰,也不能以自己的悲喜好恶为准则。无妄,无执,无嗔,心如明镜,淡然悠远。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只做我们该做的事。

风起了,云涌了,雨消了,雪融了。

之后呢?

人生只似风前絮,历经时间的消磨,经历太多的茫然和迷失,往事渐行渐远,繁华退了颜色,际遇成了陈迹,功名利禄终会散落成一地的尘埃。沉淀过滤生命中所有的杂质,让心归于安然平和,领略出另一种清淡的欢愉。

斟一杯清茶,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空云卷云舒,岂不是一件幸事?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软件产品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人力行政转正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