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发展

2022-12-29

家园共育是指家庭与幼儿园共同努力, 密切配合, 教师与家长形成共识, 协同教育, 实现科学育儿目标的教育过程。这既是一种现代教育观, 也是一种教育措施。家园共育是当今幼教改革的大趋势, 是新时期的新的科学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渗透, 它能促进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良性教育机制的形成, 也使家庭、社区、幼儿园的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有力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1 家园携手结成合作共同体, 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 家庭和幼儿园是幼儿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的发展可以说是整合从两种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的结果。首先, 家园合作共育, 可以使来自两方的学习经验更具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一方面, 幼儿在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 幼儿在家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如:我园曾经进行过一次“爸爸妈妈来上课”的活动。当医生的楠楠妈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认识医生》,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孩子们的专注和投入。整个活动涌动着和谐、自然的气氛, 即使是最淘气的孩子, 也很“规矩”地排队, 等待医生为他们听诊。孩子们很放松很自然, 时而低声交谈, 时而兴奋得比画着, 但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医生身上, 而医生也很少去“管”孩子。在宽松自然的氛围和无拘无束的活动中, 预定目标一点一点地实现着。这个活动后, 孩子们都很快乐主动地向各自的家长讲述了学习的情景和内容, 楠楠也经常向妈妈请教一些专业的问题, 在“医院”角色游戏中教给其他的孩子。

(2) 其次, 家园合作共育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建立密切的伙伴关系, 会使幼儿获得安全感, 学习一种参与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有研究表明, 幼儿总体发展水平与教师、父母相互之间合作程度有关。与教师合作“较多”的家长, 其孩子总体发展水平在班级中处于“上层”最多, “上中层”的其次, 再次是“中层”;与教师合作“较少”的家长, 其孩子的总体发展水平在班级中大多处于“中下层”或“下层”。而且, 家长与教师在合作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参与、友好合作的精神, 所营造出的通融理解、开放民主的氛围, 使幼儿深受感染, 从小就习得了一种参与社会的积极态度。

2 家长是家园共育的主体, 亦是教育指向者

(1) 家园共育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共”字, 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相互配合, 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它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教育的功能。由于亲子之间不可替代的血缘、情感关系, 以及家庭影响的先导性、持久性等特点, 家庭影响力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幼儿园。事实上, 幼儿的发展从来就是幼儿园、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影响力“汇合”的结果, 当家庭、社会与幼儿园教育方向一致时, 其效果自然会倍增;反之则会相互削弱甚至抵消。

(2) “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 其教育对象除了孩子还有家长, 而且首要的是家长”。家园共育中家长参与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组建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信箱、利用家长特长参与班级的教育活动、组织亲子运动会、让家长参与幼儿的春游秋游等远足活动等。事实上整个教育活动的过程也是家长学习、消化积累的过程。我园近几年来通过每周一次的家园信息互动墙、每月一次的家园联系册, 还有园报、家长学校等等多种形式指导家长学习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 树立儿童全面发展观;指导家长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学习与其相对应的指导要点。我们发现:在这个学习、消化积累的过程中, 家长们越来越感受到自身对科学育儿知识的缺乏, 越来越认同教育孩子真的不光是老师的事情, 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 也越来越切身地体会到了做现代父母的职责, 更越来越多地与教师达成共识。

3 家园合作共育, 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学习者

(1) “教育是一种通过共同探索而进行的社群活动和文化分享”。家园合作共育为教师和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可以分享幼儿教师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儿童的有效信息, 了解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期望, 并从他们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中获得帮助。如在角色游戏时, “小医院”总是争争抢抢, 人满为患, 教师多次试图该变这种状况, 但成效不明显。后来, 教师请楠楠妈妈来当“院长”。在她的建议下, 增设了“挂号室”、“药房”, 成立了“家庭医疗小组”, 增添了“保健医生”, 既满足了更多的孩子想当医生的需求, 也解决了医院的拥挤状况。家长用她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很快解决了困扰教师的问题。而且家长对幼儿园活动的关注, 也有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工作, 总结经验教训;同时, 教师可以从家长提供的信息中发现线索, 启发新思路。

(2) 家园共育促使教师顺应教育潮流, 向实干型、研究型、发展型的综合人才努力。家园共育要求幼儿园教师除了完成在园的保教任务外, 必须拓宽工作范围, 主动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如:家教橱窗、家园联系、家访、对家长公开课、组织亲子活动、家长讨论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联谊会等, 把幼儿园的先进教育理念、科学的育儿观等教育信息及时的传达给家长。还要思索如何构建“家园共育”的基本模式;如何找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如何使“家园共育”在家长心目中产生共鸣, 如何发挥“家园共育”中家长的教育优势……这些问题迫使教师主动的深入到家长当中, 去研究、反思、探索和发现, 促使教师把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不断发展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完善自己的教育行为, 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 努力使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和实践得到完美的统一, 努力成长为实干型、研究型、发展型的人才。

由此, 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幼儿园并非只是儿童的学习场所, 也不只是家长学习科学育儿知识之处, 幼儿园应该是幼儿、教师、家长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幼儿园事实上是一个成人的“继续教育学院”, 交流与分享使每个人既是学习者, 又是教育者。家园合作共育不仅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也有利于成人的提高, 而儿童的发展, 又是以成人的提高为基础的。因此, 新时期里, 我们必须走家园共育的发展之路, 不断开创家园共育的新局面, 使幼儿园在实现“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的发展”的同时, 实现幼儿、教师和家长在教育中的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摘要:新时期的家园共育是一种现代教育观, 也是一种教育措施。家园携手结成良好的合作共同体, 能让幼儿更好的整合幼儿园和家庭两种场所所获得的学习经验, 从小习得参与社会的积极态度;家园合作共育为教师和家长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和经验共享的机会:家长何以分享教师先进的教学观念、教育技能和教育经验;教师也可以从家长那里获取更多有关幼儿的有效信息, 并从他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中获得帮助, 并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实干型、研究型、发展型的综合人才。

关键词:家园共育,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生兰.家园合作共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2] 冯晓霞, 王冬梅.让家长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

[3] 王雪莉.家园共育中的家长工作.

[4] 乐志红, 黄海霞.加强家教指导、走家园共育之路.

[5] 周永苹, 王海珊.家长——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资源.

[6] 廖贻.家园共育方案.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探讨大数据在煤矿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下一篇:大学英语教学中克服中式英语有效途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