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党建助力脱贫攻坚

2023-06-05

第一篇:抓好党建助力脱贫攻坚

供销联社“党建+扶贫”联动助力脱贫攻坚

2020年7月19日,勐腊县供销联社机关支部与象明彝族乡倚邦村委会倚邦二组党支部积极联动,构建“党建+扶贫”联动助力脱贫攻坚。

召开村民大会,深入宣讲政策法规。在会上宣读《致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对象的一封信》,向群众宣传国家的惠农富农政策及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提高群众对脱贫攻坚政策的知晓率和帮扶成效的满意度,同时,及时向农户告知脱贫攻坚普查时农户应注意的事项,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合唱《倚邦贡茶走远方》,用歌声唱响新时代奋斗之音,提振村民脱贫致富精气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开展党支部书记讲党课“主题党日”活动。在倚邦村委会会议室,勐腊县供销联社机关支部书记以“打击整治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行为”为主题,为党员、群众讲党课,通过运用生动案例,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群众宣讲非法侵占林地种茶毁林等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相关要求,传达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让群众了解保护生态资源的重要性,认识破坏生态资源的严重性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后果。通过党课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生态保护意识。

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行动,切实提升人居环境。组织群众开展环境卫生大扫除,对村寨环境卫生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整治。在整治村寨环境卫生过程中,所有参加劳动的党员、群众拿起清扫工具,不怕脏、不怕累,把村寨活动场所、排水沟、村道路的垃圾、杂草清理的干干净净。通过党员干部群众齐上阵,整治村寨环境卫生,使乡村变得更美!

第二篇:全面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

全面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

提高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质量,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相统一,不能满足于做没做、有没有,更要看好不好、优不优。下面来看全面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明确提出“使党支部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成为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我们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提供了根本遵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本来就有很多硬仗要打,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难度,对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必须全面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各方面工作成效显著,贫困地区基层党组织也得到加强。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各地将推进脱贫攻坚与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相结合,全面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和党务工作者队伍。全国共派出25.5万个驻村工作队、累计选派290多万名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干部到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基层党员干部通过开展贫困识别、精准帮扶,本领明显提高,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2012年底到2019年底,我国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至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彰显了我们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

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是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基层党组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要求各基层党组织不仅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还要啃下最后的硬骨头、打赢最后的硬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上下下必须把工作抓得很紧很紧。”基层党组织必须继续练就过硬本领,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

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要求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并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实践,及时总结提炼基层党建的有效经验,将其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全面分析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进行脱贫攻坚所暴露的基层党建短板,坚持问题导向,转变思路、整合资源、培训队伍、改进方法,进一步提升基层党建实效。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基层党建,包括基本队伍建设、基本制度建设等。例如,继续扩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推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和村级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完善和落实基层党组织领导乡村治理的体制机制,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篇:继续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心得 体会

近日,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会在京召开,要求中央和国家机关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投身定点扶贫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经验”。脱贫攻坚越是到了决战决胜的最后关头,越要继续打好“党建+”脱贫攻坚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用好“党建+帮扶”的资源。基层干部往往都有这种体会,“党建工作做得好,其他工作往往也比较好”。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做好帮扶工作要更加注重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工作,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帮扶资源,以党建促扶贫,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各级党政机关在党建工作和党建队伍建设上实力雄厚,要发挥好政治机关优势,切实担负起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把干部下沉与党建资源下沉结合起来,指导帮扶村党组织做好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各级基层党组织特别是农村党组织要切实扛起抓党建促脱贫的主体责任,把党建工作融入日常帮扶工作,

让党的好政策落实到一件件具体的帮扶措施上、走进帮扶群众的心里,取得实实在在的帮扶成效。

发挥“党建+发展”的优势。发展是解决贫困的根本有效手段。要树立党建引领发展的理念,把党建的优势转化为发展的优势。各帮扶单位要加强与帮扶村党组织的党建共建,利用本单位人力、智力、财力以及单位业务延伸等特色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建融合类帮扶活动、项目。各级基层党组织及组织部门要为帮扶单位与农村党组织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为党建引领农村发展和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党支部发挥“火车头”的作用。农村党组织要严肃认真开展好“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凝聚党员群众共商发展之道、共谋发展之策、共推发展项目落实,使农村发展更加符合群众的愿望和农村的实际。

筑牢“党建+攻坚”的堡垒。党的力量来源于组织,打赢脱贫攻坚硬仗,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突出抓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把党建活力转化为攻坚动力。各级党组织对本地区脱贫攻坚工作负有全面领导责任,

要落实好“五级书记抓脱贫”的政治责任,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继续派强用好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坚持尽锐出战、攻坚克难,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各帮扶单位要加强对农村党组织抓党建促脱贫工作的“传帮带”,打造一支“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农村党支部就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前线战斗堡垒。要坚持“抓两头、促中间”,不断增加先进支部、提升中间支部、整顿后进支部,把农村党组织建设得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第四篇:以基层党建引领 创新社会管理 以农村水利改革助力脱贫攻坚(全市基层党建现场会)

以基层党建引领 促社会管理创新 农村水利综合改革助力全镇脱贫攻坚

基层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领导核心、化解矛盾纠纷的中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的首道防线、应对突发事件的坚强堡垒和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纽带。鸡飞镇以基层党建为引领,探索创新社会管理,农村水利综合改革成效明显,为全镇实现脱贫摘帽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联系群众聚民意,查找难点寻根源

以群众路线和“两学一做”教育为契机,建立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村总支、总支班子成员联系党支部、支部委员联系党小组、党员联系群众的四级联系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群众优势,了解群众关心的难度、热点和焦点问题,及时掌握社情民意。

群众最关心,意见最大的饮水管道变“干管”、沃土良田常“口渴”的用水困难问题,引起了鸡飞镇各级党组织重视,并进行了广泛了解和分析,找准了群众用水的三“难”,为探索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农村水利改革找准了方向。一是资金难,水利设施建设及维修缺少资金,水利化程度底,水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二是管护难,管护水平底下,管护主体不清,群众投资意识缺乏,参与管护不积极,甚至人为破环,导致有限的水利设施作用发挥不明显。三是节约难,缺乏管理机制和节约用水措施,常常沟头任水流、

─1─ 沟尾用水愁,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还经常引发众矛盾纠纷,影响干群关系。

二、组建机构搭平台,五化建设促改革

针对群众用水“三难”,鸡飞镇围绕水利改革“亿、千、百、十”目标(即:到“十三五”末,合作社总资产量达到1亿元以上,全镇水利设施建设投入年均1千万以上,群众年均参与工程建管、参与投劳100万元以上、镇级每年扶持专业合作社10万元以上),大胆探索五化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水利综合改革。

(一)专业化管理增强功能。围绕“搭建平台、整合资源、优化服务、提高效率”的目标,成立昌宁县源润用水服务专业合作社,组建10个用水协会。通过专业化管理,合作社及协会实现了政策宣传、技术咨询、资产管理、应急抢修4大服务功能;项目储备、资源整合、施工组织、建后管护4 大建管功能;项目支持、银行贷款、招商合作、财政奖补4大融资功能。

(二)社会化运作深化改革。围绕“政府铺路子,市场出银子、‘社’‘会’搭架子、群众做主子”的思路,形成群管为主、干管为辅、干群结合的新型农民用水服务格局。镇政府将各级下拨的水利专项资金划拨合作社,用水户协会将收取的水费全额上交合作社,镇财政对合作社进行以奖代补。合作社负责支付管护人员工资和日常维修费用,以资产、项目、现金流为本金向银行、社会融资,开展重点工程建设。合作社集中优势资源、统筹项目建设、集约节约发展的作用充分得以发挥。

─2─

(三)多元化投入促进保障。一是政府投入。积极争取项目投资建设水源工程、引水工程、蓄水工程、管网工程等水利设施。二是民间投入。农户、企业自主投资建设田间工程、入户管道,通过“民建、民管、民有、民营”模式,建成田间、村内沟渠、管网全覆盖的基础用水网络,同时大力推广滴灌、喷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灌溉面积大量增加与水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三是融资投入。以用水专业合作社、用水户协会为平台,增加投融资渠道,弥补财政投入不足。

(四)合同化管护落实主体。一是签订工程管护合同。聘请责任心强、有威望的群众为村级水务员,签订管护合同,划片负责库塘、坝渠、管网管理,明确管理范围和工作职责,镇水务站加强技术培训,确保作用发挥。二是理顺水利设施权属。水利设施所有权归镇人民政府、使用权归用水服务专业合作社、管理权归村用水户协会,田间工程、入户管道“三权”归企业和群众。协会负责水源工程、主管网、主沟渠、主储水设施管护,用水户、用水企业负责田间设施管护。三是签订用水节水合同。协会与受益小组、企业签订供水合同,并制定科学合理的供用水调配计划,加强人畜饮水和灌溉用水的科学调配,实现节约集约用水。四是制定用水及管护机制。建立健全工程用水、生产生活用水批准机制。年度检修、抢修必须由协会成员、水务站技术人员现场设计、概算,确定维修工程量及费用。

(五)合理化协商确定水价。一是明确水费确定原则。根据

─3─ 水利工程的投资成效、运行情况、管理难易、人工工资、维修开支情况,按照保本运行、正常运转、略有结余的原则协商确定供水价格。二是合理确定农户用水价格。通过协会组织村民代表“一事一议”,研究决定群众用水价格,目前按照人畜饮水1.5元/立方米、水田25元/亩、旱地20元/亩的标准收取水费。三是合理确定大户用水价格。科学测算用水定额,与云南中麒果业等公司签订供水协议,按季度以计量方式收取水费,目前收费标准为0.5元/立方米。四是财政以奖代补增加收入。镇财政按照当年收取水费10%的比例,以奖励的方式给予合作社补助。五是公开透明亮收支。水费由协会委托村民小组长代收,由合作社统筹管理使用,定期公示收支情况,接受社员及群众监督。

三、水利改革现效益,脱贫攻坚添动力

通过党建引领、探索创新和规范管理,鸡飞镇用水服务专业合作社和村农民用水协会正真走上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造血的发展路子,农村水利综合改革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齐增效,为脱贫攻坚增添了新动力。

(一)生态有效益。一是节约利用水资源。科学调配和高效节水有效推广,促进了水资源节约利用。二是有效缓解旱情。水利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了农村水利化程度,使原先旱情严重的土地得到有效灌溉。

(二)经济有效益。一是农业增效。改善了群众灌溉条件,为发展柑橘等规模农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二是农

─4─ 民增收。为群众发展果蔬、烤烟、香料烟等经济创造了条件,提高了土地种植收益,为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动力。三是村有收入。专业合作社及用水户协会通过收取水费和获得补助,保障管护支出同时,实现一定收入,补充了镇财政及村集体资金不足。

(三)社会有效益。一是改善了干群关系。通过农村水利综合改革,基层党组织和乡村干部工作得到群众肯定,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二是促进了社会和谐。通过科学用水调配和严格执行管护机制,水资源得到科学节约公平利用,避免发生群众用水矛盾纠纷。三是促进了扶贫攻坚。通过五化措施落实,群众生产生活用水条件改善,增收和饮水得到保障,有力确保了全镇按时脱贫摘帽。

─5─

第五篇:以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和传统陈规陋习的束缚,不少群众甚至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与消费观念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农民自家的“小事”办“大”了,也让各种风俗人情在生活中逐渐走样、变异,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也影响了社会和谐,阻碍了文明进步。

宁陵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现象后高度重视,从去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率先着手部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出重拳、下狠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发力,宁陵县移风易俗活动初见成效,渐入佳境。

2016年是宁陵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脚踏实地、务实拼搏、心系群众、为民解困。紧紧围绕精准脱贫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落实脱贫措施,形成了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年共整合资金2.6亿元,用于24个贫困村四大脱贫工程和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贫困村村容村貌。使24个贫困村出列,5626户贫困户12179人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圆满完成了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近年来,宁陵县农村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婚丧嫁娶中讲排场、绷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场婚宴办下来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余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次丧事办下来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元。”当地群众表示,当地“人情账”十分沉重,有的家庭年均随礼金额高达2万~3万元,少数甚至高达5万~6万元。

不难看出,婚丧嫁娶中的不良习俗,已经成为影响宁陵县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的“包袱”。

怎么办?宁陵县果断出台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不仅是为了引导民风民俗,更是为了卸下捆绑在当地群众身上的“人情枷锁”,让脱贫攻坚迈出了新步伐。

新规定新举措落地生根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有所蔓延,甚至愈演愈烈,传统的礼仪已经演变为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沦为社会陋习。有的村红白事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部分群众来说是苦不堪言。这样,不仅导致了农村出现因婚致贫、因丧致贫等现象,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发展,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宁陵不但是商丘最小的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宁陵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调研中发现,高额彩礼、子不尽孝、厚葬薄养、铺张攀比、封建迷信等问题在宁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出现因婚致贫、因浪费致贫的现象。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倡树文明新风?经过深入探讨,决定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新路子上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陋习的改变,一定会为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助推作用。”宁陵县县长马同和介绍,此举,旨在向大操大办亮剑、向铺张浪费说不。

去年5月份宁陵县下发文件,对党员干部进行规范约束,动员各级文明单位签订承诺书,联合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倡议举办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通过红白理事会将文明从简落实到章程上、制度上,出台了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3万元、媒礼不超过2000元、红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实行200元标准。并对违反大操大办的群众取消参与村内一切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明白人”,热心、用心、有威望,负责制定红白理事会相关规章制度,协助帮忙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并监督防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在决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之前,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县长马同和等领导就多次下乡调研、听取汇报、多方探讨,希望结合扶贫工作做出实效。之后,宁陵县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袁其杰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宣传文化工作的县四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协同作战、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严格考核,才能赏罚分明。宁陵县文明办与县级文明单位以及各乡镇、各村分别?订《目标责任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依据之一,发现有违反者,在全县通报批评、媒体曝光、领导约谈,影响严重的,取消文明单位资格。

不仅如此,在农村,宁陵县严格按照村规民约,明确婚丧事操办内容、规模和违反村规民约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

与此同时,宁陵县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媒体曝光、召开评议会等措施,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县纪委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对全县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红白事进行督查问责;县两办督查室对各成员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县委宣传部门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工作推动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问效。宁陵县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督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移风易俗重在落实,更贵在长效。为使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持续有力、更实更久,我们县建立了保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这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该县建立了领导、激励、督导三大保障机制,真正按照上级的要求,强化制度约束,构建起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规范守则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宁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同和表示:“县乡党员干部都要真正沉下去,真心实意地同基层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急、所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形势、研判问题。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研究,找准症结,认真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把心思用在解难题上,把精力用在抓难题上,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新活力新动力不断迸发

宁陵县为确保移风易俗取得实效,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事,突出陋习整治,加大治理力度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起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坚决推动宁陵良好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宁陵县从无到有,短短半年之间,由点到面,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全面铺开。不但宁陵县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支持移风易俗工作,有关部门还建立了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宁陵开展的移风易俗、节俭办事活动,使得中央“八项规定”的“硬要求”,变成了宁陵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对此,百姓也非常满意。

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让孩子旅游结婚办婚礼,既节省了办喜桌的钱,又让他们出去休闲放松一下,我们做父母的也少操了不少心……”听到同事“埋怨”女儿结婚没通知一下时,宁陵县一领导干部的这番话,让不少同事都表示认同。他坦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也存在“攀比”心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执行、落实,最后只能是一阵风、花架子。原来,一月之前,这位领导干部女儿结婚,没置办一桌酒席,没通知一个人,不但省去了所有的人情,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管住老百姓乱花钱,政府就要充当“黑脸公”。宁陵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全面推行成立红白理事会,全程一个标准为村民操办红白事。粗略统计,一起白事至少能节省开销3000元至5000元,一起红事节省开销1万元以上,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新风新俗得到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深入人心。

其实,由政府来管“个人的事”,不仅仅是为了反对浪费、提倡节约,更是为了与各项重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促进工作全面开展。为此,宁陵县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中,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与“两学一做”活动紧密结合,与村民自治体系紧密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文化惠民工程紧密结合,与“美丽乡愁记忆”紧密结合,通过“六个结合”,从而使“1+1>2”,达到了移风易俗与各项工作的共赢效果,百姓纷纷点赞。

“别的村里订婚彩礼最低6.6万元,俺闺女订婚只要了2万元,女儿的幸福与彩礼多少无关,关键要找对人……”谈起眼下的高额彩礼,宁陵县乔楼乡许庄村村民许诗强有自己的看法。

“以前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确实存在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但是大家都这么办,谁也不愿意在老人或孩子身上省那仨核桃俩枣落寒碜。”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宁陵县乔楼乡八里曹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亮深有感触,农村白事花那么多钱,死去的人看不到,倒不如老人生前时好好孝敬。但是为何乡亲们都比着多花钱、办大场,就是活人的面子问题,这就需要有人来管、来约束,让大家统一标准,这就需要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

今年1月3日早晨,宁陵县举办了首届青年集体婚礼。一条彩带、几只气球,一辆由公交车扎成的“简单”花车载着九对新人,从清水河广场出发,穿过宁陵县城来到葛天公园。这场集体婚礼,吸引了广大百姓争相围观。在宁陵县葛天公园,新人们把爱情白鸽一起放飞后,转身来到公园内一片空地,一人扶树、一人拿锨,把属于自己的爱情树广玉兰共同精心栽植好。现场不时响起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为新人们送上新婚祝福。“这样的婚礼很有意义,特别是栽植这棵爱情树,象征着我们的婚姻也从此幸福花开。”在栽好的爱情树前,新人李家乐、吴园园一边用手机自拍合影留念一边说,以前看到别人结婚都是让父母大操大办,结果花很多钱导致负债累累,他们就商量用这样集体婚礼的形式结婚,也希望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集体婚礼的队伍中。

对于参加婚礼的这九对新人,宁陵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共同授予他们“移风易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宁陵县民政局副局长郭国华介绍,这次集体婚礼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集中展示了青年们的崭新风貌,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以后还会适时举办此类活动,倡导移风易俗、节俭办事。

事实证明,这步棋,宁陵不但走得对、走得准,更深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

为从根本上改变乡间不文明?L气,宁陵县不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减轻群众负担,让千家万户尚新俗,美丽乡村树新风。

如今,白事“四菜一汤”、喜事随礼不坐桌、订亲彩礼不超3万元,在宁陵成为新常态。

如今,走在宁陵的乡间村落,百姓有的聚集在村文化广场锻炼身体,有的挤在乡村大舞台前欣赏豫剧,有的坐在乡村书屋里看书学习,喝酒打牌的少了,全县上下除陋习、尚节俭、树新风、倡文明蔚然成风,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一户户和睦家庭接连呈现,阵阵崇尚文明的新风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在宁陵就会发现一个个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无比生动,一份份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蓝图新希望催人奋进

去年以来,宁陵县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宁陵县各乡村陆续推选出好媳妇、好婆婆、乡贤、美德少年等名目繁多的先进个人,让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成为新风尚,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在梨乡大地蔚然成风。

该县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广泛开展“乡贤”“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美德少年”等10项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乡村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全国最美家庭白智超,中国好人王军章,河南乡村好媳妇郑文梅,河南好人张信礼、顾丽英……如今,向上向善的民风已吹遍宁陵大地。目前,宁陵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提名,10人被评为河南好人,18人入选商丘市道德模范。

一个好人做榜样,引领风尚之美;一则村训定规矩,规范行为之美。推进移风易俗,找准抓手是关键,为此,宁陵县抓宣传、抓组织、抓制度、抓典型、抓村史、抓创建、抓活动、抓基础,以“八大抓手”完善体制机制,强力组织实施,创新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宣传先进典,营造浓厚氛围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宁陵县委宣传部组织电视台、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跟进,开辟专栏、专题进行浓墨重彩地报道,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良风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知荣辱。

“我们是边开展边修正,不断在推进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谈及移风易俗活动,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公涛介绍,开展移风易俗,一个地方一个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尊重事实、突出特色,充分利用乡村各自的优势,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乡风文明。

记住乡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宁陵以此为核心,编印《宁陵村史村训集》,对全县近百个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展“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活动,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倡导优秀村训、编立优良家训,推出一批家训村训典型。同时,组织“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故事,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形式。一则具有自己人文特色的村训,传承下去孕育的便是一种乡情和文化。如今,漫步在宁陵各乡村,村史村训民约被公布于众,男女老少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不仅传承了文化,也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刚开始布置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时,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道从哪下手。”回想起半年前的首次“碰头会”,宁陵县一工作人员如是说,“当时感觉要改变这些旧风俗习惯,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看到全县都调动起了积极性,大家由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相信一年之后会有更大的改变。”

现在,宁陵每个乡村都有自己学习的模范和榜样,老百姓见贤思齐,村里婆媳有了矛盾、邻里有了纠纷,比比典型,看看先进,气消了、心顺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乡村是厚德仁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

开展移风易俗,并不只是让群众表面上“风光”,更要让老百姓真正地“优雅”。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何谈精神文化建设。为此,宁陵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选定24个贫困村,把发展产?I“富口袋”和文明教育“富脑袋”相结合,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村史村训”为主题,在全县30个村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数字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设施。

“我的青春我做主,索要彩礼是耻辱”“厚养薄葬是孝心,薄养厚葬不孝顺”“好家风好村风十里八乡传美名,坏风气陋习俗方圆百里成笑柄”……这是记者在宁陵乡村看到的文化墙宣传语。宁陵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020万元,对全县24个重点村实施了坑塘整治、道路绿化、村内道路照明、公厕建设等项目建设,道路硬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街巷亮化,以文化墙为载体,采取图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让一道道农家墙变成一道道文化风景线,成为德化育人、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引领乡村文明的载体,让群众在“赏景”中增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宁陵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移风易俗入手,从文明中国建设的高度着眼,借深化改革的东风,探索出了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好做法,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斩断了导致农民因婚致贫、因婚返贫、一事入贫的“穷根”。“宁陵县移风易俗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其他各县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宁陵经验,要继续加强体制机制方面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周如是说。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综合督导评估自评报告下一篇:中国邮政速递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