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英语语法教学

2023-04-07

第一篇:思维导图英语语法教学

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

城郊九年一贯制学校

景涛

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构建知识网络,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记忆,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思维导图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主要在以下这些环节运用:

一、运用思维导图进行预习,激发兴趣化解难点

我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前置性作业中,在预习时提出知识要点,引导学生展开探究。例如,在进行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一般现在时)语法教学前,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收集关于一般现在时的定义、主语是单三谓语动词的特点、时间状语标志等资料,制作成一张思维导图。学生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他们要进行相关材料的收集与整理,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互相隶属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这些工作都促进了孩子们的主动性学习。学生通过先做后学,对新知识有了初步感受和浅层理解,从而更有目的性地进行课堂的学习,降低了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

二、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梳理知识把握重点

在课堂上,我再引入学生的预习作品作为教学资源,从各个小组中随机选择一些思维导图,请各小组谈论点评,分析学生所画的思维导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将一般现在时的时间状语once a day,on Saturdays这一类的短语遗漏了。还有主语是单三的一般现在时,怎样辨别单三,学生们在课前预习中并没有完全弄明白等等。通过各组的点评,使学生们知道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般现在时的时候经常犯的错误。此时,我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这样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化解了教学难点。

在各小组点评以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我所绘制的一般现在时的思维导图,请学生们对比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的知识点、层次性与我的相似度。最相似的同学会为本组赢得5倍积分,师生对比出来的结果会使学生们对自己的课前预习更加自信,更加认真,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最后,请各个小组利用思维导图的知识网络,结合教材内容为其他小组编制课堂考查试题,题型包括:单项选择,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句型转换等等,

通过随堂测试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评价,整合知识发散提高

学生来制作思维导图,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即使是一些学困生也积极投身于导图的设计中,他们的绘画和设计能力甚至高于优等生,他们的长处可以充分发挥出来,促使了学生积极思考,也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元化,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喜悦。

带着愉悦的心情学习,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又将思维导图用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要求学生课后将所学的知识重新整理,绘制新的思维导图,要求用绘制的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一般现在时)思维导图进行口语交际,用五句左右英语介绍一下自己的或朋友的日常生活。并将这个口头作文绘制成思维导图,在每节课的课前一练中为同学们展现个人风采。通过思维导图整合知识,发散思维,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了语言学习的目的。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可以适当地去学习它,去理解它,挖掘它,去运用它。但凡事都不能盲目追从,还要根据具体的课型,采用具体地、合适的方法才能收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第二篇:例谈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中学情景语法教学

摘要:传统讲练式英语语法教学低效、枯燥,学生参与度低。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一节语法复习公开课为例,阐述学生在情景中感知语法之后,自主探究语法的形式、意义、用法,并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其思维的过程,之后在真实生活情境中有效运用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思维导图语法教学真实情景英语时态

在英语教学中,语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要真正掌握英语,就必须掌握基本英语语法知识”(程晓堂,郑敏,2002)[1]。“语法通常指语言正确性与规范性的使用规则,是人们正确表达思想的规则和依据。语法能帮助学生准确、恰当地理解语言和使用语言”(李宝荣,2014)[2]。中学阶段学生学习语法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准确、清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然而,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或者要求学生死记语法规则,或者教师讲解规则后,学生反复做题操练。传统语法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感到枯燥无趣,而且教学效率极低。新课程标准强调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育部,2003)[3]。鉴于此,教师有必要转变语法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讲练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语法规则并在情境中有效运用的教学方式。笔者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认真研究思维导图的运用之后,尝试将思维导图介入英语时态教学,并在市级公开课上做了尝试。现笔者以这节公开课为例阐述借助思维导图进行中学情景语法教学。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本节课的课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1.课型:语法复习课

2.教学内容:复习动词的三种时态,即一般现在时态、一般过去时态和一般将来时态。

3.教学目标:自主探究时态的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并用思维导图呈现,在真实情境中恰当运用这三种时态。

(二)学情分析。

动词时态在英语教学中既是难点又是重点。说它是难点是因为汉语中没有时态一说,说它是重点是因为几乎每个英语句子都离不开时态。本节课是九年级复习动词时态时的公开课,由于学生在七年级、八年级已学过这三种时态,因此对这三种时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习时间间隔已久,不少学生已经有所遗忘。另外,由于这三种时态是分别在不同阶段学习的,因此到了九年级复习时态时,学生很难达到有效区别这三种时态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并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的境界。

(三)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教学遵循“旧知检测、规则探究、情境活用”的教学思路,按照这一思路,笔者设计了如下三大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情境中检测三种时态的掌握情况,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设计了自主学习、交流展示活动。第二个环节是自主归纳这三种时态的形式、意义和用法,并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学生探究规则的思维过程。本环节,执教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通过勾画重点、小组讨论归纳这三种时态的规则,绘制思维导图。第三个环节是创设真实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训练反馈,并将课堂所学目标语言延伸至学生的真实生活。

二、思维导图简介

思维导图是英国学者东尼?博赞依据大脑的放射性特点发明的一种可视化的、发散性的思维工具。它是一种将思想图像化的技巧,也是将知识结构图像化的过程,利用色彩、图画、代码和多维度层次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增强记忆效果(东尼?博赞、巴利?博赞,2009)[4]。思维导图通常将某一主题置于中央位置,主题的主干作为分支向四周放射,每条分支上使用一个关键词,各分支形成一个连接的节点结构,整个图形看上去就像人的神经网络图(东尼?博赞,2005)[5],借助思维导图将思维过程可视化的特点,学生可以清晰地展现其探究归纳三种时态的思维过程,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大脑的思维状态,有利于捕捉学生的问题,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三、教学实例及评析

(一)在情境中感知三种时态,检测旧知,激活学生的语言图示。

教学活动1:完成填空,感知规则。

学生用所给动词的正确形式填空,这是有关一般现在时态的六道填空试题,完成后,教师抽个别学生告知答案并简单陈述理由。教师请学生勾画时态的构成,圈出提示性关键词,如表频率的副词often、always、sometimes等,表时间或频率的短语如:on weekend、every year、once a month等,通过翻译部分关键信息理解时态的意义。

分析: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视母语与目标语有差异的语言形式。本活动的设计目的是引起学生对目标语言结构和表时间的词或短语的关注,进而使学生感知理解时态的结构、时间状语与时态表达的意义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本活动还为接下来制作思维导图做了铺垫、搭了台阶。

(二)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般现在时态的规则,绘制思维导图。

教学活动2:制作一般现在时态的思维导图。

在制作思维导图之前,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学习时态时,主要关注时态的哪几个方面?

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形成思维导图主线。在前面的练习中,学生通过勾、圈、画和翻译已经能确定时态需要关注的重点,但是多数学生不能准确表述出来。因此,通过小组讨论让基础好的学生引导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思考、学习、探究,从而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讨论后,教师请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根据讨论结果,教师带着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先在中央位置写一个主题词:一般现在时态,代表思维导图的主题;再选择合适的有关一般现在时态的分类概念:形式(form)、意义(meaning)、用法(use)及特殊用法作为主要分支;然后依据练习归纳出下一级分支的主要内容,制作出有关一般现在时态的思维导图,具体如下:

分析:思维导图可以充分体现语法的层次和脉络关系,位于图中央的是主题词,即每一种时态的名称,主干位置的关键词体现了每一种时态必须关注的三个方面:形式(form)、意义(meaning)和用法(use)。分支下的关键词或词组是形式、意义和用法的具体表现。

思维导图以图形形式存在,图形更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并有助于学生联想与想象。“思维导图中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是记忆的激发器,每个记忆激发器是揭露事实、思想和信息的关键(东尼?博赞,2009c)”[6]。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更有助于学生进行信息的加工与储存。通过思维导图分层处理信息,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在大脑中构建有关时态的知识网络图,有助于学生理解、加工、内化一般现在时态、一般过去时态和一般将来时态这三种时态的语法知识,有助于在情境中灵活运用。

在这一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中发现时态的规律,逐步掌握时态的意义、形式和用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以一般现在时态作为制作思维导图的示范后,学生依照示范分组完成有关一般过去时态、一般将来时的对话和语篇填空练习,在讨论、归纳、总结后制作思维导图(说明:由于活动过程相似,因此不再赘述。)。

教学活动3:制作三种时态比较的思维导图。

分别归纳总结了三种时态的意义、形式和用法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探究其区别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制作思维导图,具体如下:

分析:这个活动要求学生把前面刚学过的绘制思维导图及归纳总结的有关时态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学生能独自掌握某一种时态并不意味着能把这种时态与其他时态区别开,引导学生对语法项目进行比较和归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辨别、分类和概括能力的过程。

(三)以情境为依托,在情境中活用语法知识。

教学活动4:笔者在PPT上呈现如下图片,这些图片是有关笔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真实生活场景。要求学生分组谈论图片准备问题并向笔者提问。在提问过程中,学生灵活运用这三种时态。提问之后,学生了解每张图片的内容,接下来进行小组谈论图片接龙活动,即小组每人依次谈论一张图片,组成一篇有关笔者过去、现在和将来生活的口头作文。

分析:“语法复习不应只讲规则或只做练习。语法教学可以建立在以口头操练为基础的训练模式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互动交流,输出含有目标语法的句子,既运用了语法知识,又培养了交际能力,并在交际中感知和理解语法形式的表意功能,实现有效交际”(任李燕,2011)[7]。

本活动不仅有效而且有趣,学生对教师的生活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学生非常踊跃地提问,不仅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还为后面学生描写自己生活的语言输出搭建了脚手架。

教学活动5:笔者在PPT上呈现活动要求:班级制作一本英语作文集,需要每个学生给笔者发一封电子邮件,介绍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下面是写作的具体要求和指导。

1.Write an e-mail to me to talk about 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your own life.

2.Before writing,discuss the structure of the e-mail and think more details about the contents.

3.After writing,check your e-mail alone first and then check in pairs.

评析:通过上一活动的口语交际,语法知识得到反复再现和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写作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灵活运用语法的能力,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而能用”的教学理念。

教学活动6:借助评价表评价学生的习作。

分析写作要求后,教师呈现习作评价表。学生完成后,教师抽一个中等基础学生的作文展示评价,为学生提供评价范例,之后小组互评并写出评语。

评析:学生是否掌握所学语言知识需要检验标准进行评价。笔者提供的评价表规范了学生习作的基本标准,使学生的成果展示有了明确的评价依据和评价目标指向,为学生反思自己的习作提供了依据。

四、感悟与反思

(一)思维导图的介入有利于学生理清知识的脉络和层次,便于学生观察、理解、联想,为学生探究语法规则、呈现思维过程提供载体。思维导图简洁、美观的视图效果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主题词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创造学习和探究知识的过程。

(二)“语法复习教学的重点是语法知识的运用,教师不能过多强调语法的形式,而应该从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不同真实语境,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通过听、说、读、写、做反复不断地感知、体验、实践,最终达到能正确运用目标语法知识的目的”(任李燕,2011)[8]。语法学习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要因课型而异、因学生而异。

(三)根据Swain & Lapkin(1995)的输出理论,“可理解的输入在习得进程中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仍不是学习者全面发展他们二语水平的好方式,学习者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更需要可理解的输出。输出可以促进二语习得,方式不同于输入,却可以增强对二语习得的作用,因为输出为外语学习者提供了语言表达和反馈的机会”[9]。语法教学应积极为学生创造语言输出的环境和机会,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通过运用语言达到掌握语言的目的。

(四)语法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语法教学实施环节中,教师要始终把学生的学和用作为中心工作。教师的中介作用体现在下列方面:教师是学生学习语法知识的情境创造者,学习过程的引导者,认知过程的帮助者,运用语法知识的促进者和评价者。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爱好,在学生学习的盲区搭建平台,把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与语言使用有机结合起来”(葛春生,2013)[10]。

五、结语

本节课笔者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复习旧知,激活学生有关三种时态的语言图示,借助思维导图探究呈现语法规则,结合真实生活情境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并将课堂所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另一个亮点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学生探究语法规则的思维过程,并把思维导图与情境语法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探究语法规则的思维过程可视化,使语法规则形象化,使语法教学生动化、生活化,无疑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事实上,从课堂观察和课后访谈情况来看,这节公开课的教学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李宝荣.提升中学生英语语法知识运用能力的实践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4,(5):1-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东尼?博赞、巴利?博赞(著),叶刚(译).思维导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东尼?博赞(著),张鼎昆,徐克茹(译).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6]东尼?博赞(著),丁大冈,张相芬(译).博赞学习技巧[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7][8]任李燕.立足语境设计语篇强化语用――对一节语法复习课的分析和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7):28-32.

[9]李涛.语言输出假设理论研究综述[J].外国语文,2013,76.

[10]葛春生.三维语法教学理念在新课程中的实践――从第八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学观摩课语法教学案例说起 [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3,(5):14-19.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2011年课题“英语教学中学困生问题研究”(MBEB1022)

第三篇:借力思维导图 提高语法复习效率

【摘 要】目前课堂教学语法复习中存在不少问题:重单句,轻整体;重知识,轻能力;重能力,轻知识等,导致学生不能灵活运用语法规则,掌握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思维导图可有效地帮助学习者更直观地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因此,在语法复习中可借力于思维导图,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语法复习;思维导图;用语言做事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44-03

【作者简介】卢霞,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江苏南通,226575)教师,如皋市骨干教师。

一、语法复习现状分析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语法教学应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出发,把语言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在语境中了解和掌握语法的表意功能,所以课堂教学应从“用”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帮助学生学会用语言做事。然而,在课堂实践中,尤其是在语法复习中,笔者却发现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重单句,轻整体。

一些教师习惯于在语法点回顾后配以大量的仿写、单选题或翻译题等单句操练模式,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语法考点。表面上看,这一教学模式为学生积累语法知识搭建好了支架,为学生流畅地进行表达做好了铺垫,但这一模式还是建立在单句基础上,未能与语篇有机结合,也未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建立知识框架,故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思维也未得到有效的拓展和延伸。

2.重知识,轻能力。

一些教师习惯于把学生当作“容器”,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向其灌输语法知识,让其成为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而忽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忽视教学应从用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在语用环境中形成语言运用能力。的确,一定的显性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但过多的讲授易让课堂气氛沉闷,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甚至会增强部分后进生的学习无助感,更别提帮助学生提高用语言做事的能力了。

3.重能力,轻知识。

一些教师已认识到培养语用能力的重要性,但在课堂上却走向另一个极端,着力创造语境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而忽视语言知识的系统讲授。表面上看,这样的课堂师生关系融洽,学生的智慧火花不断迸发,语言交际气氛活跃。事实上,教师并不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相反,他们和学生一样,都在努力地做着出色的演员。大谈能力而忽视知识,课堂教学极有可能会成为“无泉之水”,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根本的提高。

二、思维导图及其运用于语法复习的必要性

语法复习是高三一轮复习的重点,然而目前的教学现状导致不少学生不能有效地将语法的形式、意义和用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加以运用。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法复习效率?

古人云:借力者强,智者借力而行。《荀子?劝学》也指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意思是君子之所以高出一般人,是因为他善于利用外物。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有必要借力于“思维导图”这一有效工具,帮助学生主动地进行语法知识的整体建构,进行语法知识的整理,将原来肤浅、零碎的知识引向深刻、完整,培养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思维导图是英国教育学家东尼?博赞早在1971就提出的一种记笔记和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它具有形象、直观、层次性强等特点。作为一种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有效地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帮助学习者更直观地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整合,实现知识的内化和意义建构。

三、借力于思维导图,提高语法复习效率

在语法复习中,教师要敢于从填鸭式知识讲授的“骆驼”角色转变为敢于挑战的“狮子”教师,化身为“孩童”教师,从“孩童”的角度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会“孩童”策略。把学生当成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借助思维导图,以教材文本、语法项目和具体语境等为载体,帮助学生构建语法知识体系,激发发散思维,强化思考能力。

1. 以教材文本为载体,增加语法知识量。

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一书中列出这样一个等式:技能或技巧+知识=能力。相关研究也表明,能力是建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一定量的知识与技能,能力是无法形成和发展的。故在语法复习中教师要增加学生语法知识量,把语法知识复习融入文本复习中。以教材为载体,有意识地借力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语言规律。

例如,在复习模块四第一单元时,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PSAs are often run for free, and are often meant to educate people about health, safety, or any other problem that affects public welfare. 对学生而言,掌握句中be meant to do“旨在、目的是”的意思难度不大,但对于mean to do 与mean doing及其一系列类似短语间的意思差别,虽然不少学生能零星地说出一些,但未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如果在讲解时,直接用PPT将一系列的搭配打印出来,那势必会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导致学习无助感增强。笔者认为在复习时,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增加语法知识量(见图1)。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对这类短语一目了然,而且,在头脑中有效地建立起语法知识框架。所以,笔者认为在语法复习中,教师有必要通过灵活的教学设计,以教材里的语言现象为载体,以对语言现象的总结归纳为原则,以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输入为目的,再配以适量的巩固训练,借力思维导图,增加语法知识量,拓展学生思维的维度和空间。当然,不管是语法知识的横向归纳,还是纵向总结,教师都应注意一个“度”,既不能浅尝即止,也不能贪多求难。

2. 以语法项目为载体,构建语法知识网络。

《课程标准》中把语法项目分为24个考点,其实24个语法项目就是围绕两条主线:词和句子。词涉及名词、代词、冠词、数词、介词、连词、形容词、副词、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和构词法;句子涉及句子种类、句子成分、简单句、主谓一致、并列句、主从复合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间接引语、省略、倒装、强调、虚拟语气。这样的分类有助于学生构建一个基本的语法知识框架。

但光有框架是远远不够的,每个项目下面还有不少考点需要学生识记。教师应借助于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在语法项目复习时,以每个项目为出发点,以具体考点为枝叶,帮助学生丰富语法项目框架,而不是直接灌输给他们。

教育家卢梭曾强调,教师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行为准绳,而是帮助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如对名词性从句的复习,教师可通过例题帮助学生建立如下框架(见图2)。

Krashen在1995年指出,当学习者学习信心增强时,该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接受性和理解性就会提高,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通过思维导图的归纳,教师可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一张语法知识的大网,增强其学习自信心,使其在碰到考题或与他人交际时,不再因“头脑空空”而感到茫然。

3. 以具体语境为载体,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不少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高中三年,语法讲得详细到位,可在考试时学生恰恰是在考查语法的单选题上得分率偏低。究其原因,并非学生语法知识不懂,而是缺乏在语境中灵活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

《课程标准》指出,语法教学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在语境中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把语法知识转换为语法运用技能。美国语言学家Douglas Brown(2007)指出语法教学要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创造一定的语境,把对语法知识的讲解转换成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内化语法规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完善语言输入至语言输出的学习流程。例如:

Christmas is a Christian holy day usually celebrated on Dec 25th the birth of Jesus Christ.

A. in favor of B. in honour of

C. in terms of D. in case of

因为词组“in +n. + of”属于高频考点,掌握该类短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使句子简洁、生动,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水平,但该类搭配短语很多,且通过基础年级的学习,不少学生已有一定量的积累,故教师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当作生长点,帮助学生构建或完善知识网络。在教学中,笔者先借用思维导图,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类似的短语,打开深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知识的源泉(见图3)。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对“in + n. + of”短语一目了然,而且在思维导图帮助之下,学生头脑中有效地建立起语法知识框架。然后笔者再设计适当的语境以利于学生通过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运用。Krashen(1981)认为,在二语习得中,只有当学习者接受的是可理解的、有意义的信息输入时,而非死记硬背语法词汇时,才能真正习得语言。

Last week, we held a party, recalling all the stories drifting in our heart in memory of our college years, which could never come back again. Michael, our monitor, always got too far in advance of us. There were also various scholarships for students in need of financial aid, Professor Chen was in charge of the yearly concert in aid of the needy. Before our graduation, the bridge to the library was in danger of collapse. In case of emergency, it is said to be removed the next year.

总之,思维导图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搭建支架。若教师能在语法复习中大胆借力于思维导图,定能摆脱目前的语法教学困境,切实提升学生用语言做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NIETZSCHE F W. Thus Spake Zarathustra. [M].COMMON T. Trans. N.Y.: Heritage Press, 1967.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in 1884)

[2]KRASHEN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3][美]洛林?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谭晓玉,袁文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BROWN H D.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earson,2007.

第四篇: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词汇教学

摘要: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要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教师适当地把思维导图应用于词汇教学中,就能突破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模式,直观的把词汇自身的特点及内部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灵活的掌握词汇,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

关键词:运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词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280-01

一、研究背景

英语教学中,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记忆成为制约很多学生英语水平发展的绊脚石,学生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为了摆脱这种情形,实现减效增负,我们英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提高学习效率,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理解并初步应用新词。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思维工具,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适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线潜能,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对英语兴趣。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D.K.Wilkins曾指出:“没有语法,人们能表达意义很少,而没有词汇,人们就什么意义也表达不了。”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量的大小将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活动的关键,为了提高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系统的词汇学习和记忆,化短时记忆为长时记忆,转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学习,我提倡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单词的科学方法,希望在教学上有所帮助,有所创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利用思维导图和语义场学习单词

20世纪30年代,语言学家发现英语语言的词汇并不是一系列独立的个体,而是都有着各自所归属的领域或范围,他们因共同拥有某种共同特征而被组建成一个语义场。如,fork,knife,plate,table等。词汇之间的这种聚合体关系不仅仅是用来区分词义的,也是用来辨别所属语义场的主要依据。举例来说,根据语义之间相似及包含关系,我们把单词之间关系划分为同义词,反义词和上下义词,这些关系可以用脑图画出,从而使学习者更加清楚掌握它们。上下关系是指词语之间的概括性单词和具体性单词之间的一种关系,具体性单词往往存在于概括性单词之内,概括性单词叫上义词,具体性单词叫下义词。

2、利用思维导图辨析同义词和近义词

一个人词汇量的大小分几个层次“能说的词,能写的词,能读的词和能猜的词”。对词汇量掌握的多少,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然而英语中有很多词不仅形近,而且意思也相近,思维导图不仅可以提高记忆能力,对其组织和创作能力也有很大帮助。比如,right的同义词correct反义词wrong同音词write形近词light,eight,night,bright等。单词是最基本的元素,拥有相当数量的词汇量是提高英语水平的保证,因此单词的学习是英语学习的根本。

三、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1、课前预习。学生课前应用思维导图不但可以查缺补漏,找出学习的薄弱点,而且也可以勾画出新知识的学习要点,可谓一举两得。

2、新课讲授。思维导图因其图文并茂,重点突出,便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发散总结思维等特质,无论在导入新知,内容讲解,思维扩展,还是在最后课堂小结中,都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内容讲解。教师应用思维导图来讲解新词汇,可在课前围绕新的知识点制作思维导图,注意先以新知为各级中心词,然后逐步向外发散联系学生已学的旧知,这样不但可分解知识点各个击破,而且学生可参照新旧词汇内在联系,加深对新词汇的理解和记忆。

4、思维拓展。教师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思维导图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前文提到的教师在讲授关于动物名称词汇时,按颜色不同将各种动物分类,这时学生就会联系到已经学过的颜色词汇,将新知与旧知相互联系,既强化了记忆,也提高了效率。

5、课堂小结。课堂小结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充分利用这关键的几分钟,并体现小结的价值尤为重要。思维导图与传统的纯文字文本相比较,中心更突出,内容更加紧更凑,延伸更加自由,在工作学习中应用它效率会大大提高,同时思维导图也能较为容易地延伸下课堂的学习内容,真正发挥出课堂小结的作用。

四、思维导图对英语词汇记忆的启发

1、利用思维导图扩展已知词汇的信息量。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记住单词的某一个意思,可是同一个词出现在另一个语境时,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成为一个新的单词。对于蕴含丰富信息量的单词教学,我们可以教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画出一个相对清晰的脑图来有效的记忆。

2、利用思维导图熟悉英语词缀和词根。词缀法是生成英语单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是派生法的一种,借助语法形位,即词缀构成新词。因此由词缀法构成的词又称派生词。如让学生掌握词缀“ful”,先让学生掌握它的意思,然后给出例词,让学生观察与它搭配的单词词性特点。然后让学生根据?@一特点写出分支单词,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词汇进行整合和梳理,最后指导学生对自己画的脑图进行检查和完善。

3、利用思维导图记忆整章单词。学完整单元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整章单词进行归纳总结,画出思维导图,将词汇相互联系构成一个词汇网络。通过鲜明生动的联想记忆,学生能记住相关的词汇,既节约时间,又提高效率。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教学大纲为指导,将传统的教学法,结构法以及交际教学法等有机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采取灵活多样的讲授练习、测试、游戏等方法,化抽象为具体,枯燥为趣味,引导学生绘制越来越多,越来越棒的思维导图,更高效,更快速地记忆单词,把学习词汇变成“小菜一碟”,引导学生从词入手,学会分析所学词汇之间的关系,继而在大量情景交际练习中巩固提高所学词汇达到自如交流的目的。

第五篇:思维导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牛津英语”“新世纪英语”等教材的陆续引进,英语教学的教学内容不断扩大,教学要求也不断提高。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扩大课堂容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将思维导图这一直观形象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是笔者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

一.关于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Mind Mapping)是英国学者Tony Buzan 在1970年代初期所创建一种将放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具体化的方法。它顺应了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以直观形象的方法让我们的各种观点自然地在图上表达出来,使我们的思维可视化,是一种帮助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有效的工具。传统思维导图的制作主要是使用纸和笔,但目前针对思维导图的特点而设计开发的软件有很多,例如:MindManager、Inspiration7.5、Personalbrain和Brainstorm等,通过它们能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思维导图的制作、交流及演示。

思维导图在国内的研究不多见,从掌握的资料来看,港台地区发展较快。在内地,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发展还处于介绍、引进阶段。国外从20世纪70年代提出思维导图到现在,相关的研究已经比较丰富和成熟。在西方国家,概念图是中小学教学中很常用的一个方法,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和网络学习的普及,思维导图的时代特征更为明显,推广思维导图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教育改革策略之一。

二.运用思维导图构建语法知识网络

在牛津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于零星分布于各章节间的语法知识掌握不牢固,特别是不能够形成知识网络,更不能够比较深刻的了解各知识点间的联系,这成为了学生学习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而利用思维导图的相关软件进行课程教学设计,则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系统、科学、有效。首先,它能帮助师生形成整体观念,在头脑中构建出全景图,进一步加强对所学和所教内容的整体把握;其次,它能帮助师生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策略,更快更有效地进行课本知识的传授,促进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提高。此外,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如何快速地阅读和整理信息内容。通过对关键词和核心内容的查找可以更好地帮助老师和学生们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将所学内容进一步深化。

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定语从句的教学是贯穿于整个高一年级的一个重点、难点。但由于知识点零散,教学周期长,学生难以形成知识网络,往往会出现边学边忘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进行完定语从句的教学后,我们利用Mindmanager制作了下面的模版(如图2所示)带领学生根据模版总结回忆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它们的关系,并在文本输入区将各个知识点的具体内容写出来。由于Mindmanager制作的思维导图可以方便地调整各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和相对位置,因此复习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回忆的内容自由输入文本,再根据需要进行整理,而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模式。另外,利用Mindmanager工具栏中的Notes按钮可以在任意一个知识点旁添加注释。这就有效地弥补了思维导图中简短的关键词信息量的不足。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功能补充较详细的讲解、例句和练习。使用时只需点击关键词旁的图标,其内容即可显示在屏幕上。在复习课中通过思维导图的运用有效地扩大了课堂容量,在复习知识点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了语法知识的网络。运用同样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构建名词性从句,非谓语动词,虚拟语气等语法知识网络。由于电脑软件制成的思维导图具有便于修改、补充和保存的特性,因此可以在后续的教学中不断重复使用,定期进行复习,甚至将各个不同的语法点整合成一张更大的网。

实践表明,指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在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成就感。另外,在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能促使学生认真体会、观察知识间的关系,甚至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注意和意识到的各个知识间的关系,从而产生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理解,达到创新性的学习的目的。

三. 运用思维导图加强合作会话。

心理学研究认为,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强,灵感容易显现。所以在讨论中将大家的意见和观点及时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必要的整理,便能够得到较好的思维成果。因而小组讨论也是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在传统的讨论式教学中往往容易出现讨论偏离中心话题,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而思维导图的使用则为及时记录讨论结果提供了便利,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从而使小组活动中合作会话的成效最大化。另外,在应用思维导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天赋得到了充分发挥,成为教学的主体。而教师的作用主要是作积极正面的引导,指导并回答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是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这个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在进行有效学习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在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是进行写作前的信息搜集,整理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在讨论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有话可说,并且言之有序不偏离话题,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如,在“介绍上海”一文的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采用头脑风暴(brainstorm)方式罗列出上海的不同侧面,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整理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步小组讨论清晰有效的提纲。记录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导图做出必要的修改或补充。

在第一份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学生可根据各自不同的兴趣及词汇积累进行分组,选择其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主题进行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记录下来。由于有了提纲的制约,讨论紧紧围绕所选定的主题进行,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讨论整理的过程中各小组可以通过局域网交流讨论结果,互相借鉴补充,扩大了课堂容量。在讨论进行的同时,教师可将各组的讨论成果和自己所做的补充整合为一个清晰全面的网络图,在讨论结束时及时地呈现在屏幕上(如图3)。同样,教师也可以利用Notes按钮添加一些常用句型及相关词语,为学生扫清语言障碍。这种学生间、小组间、师生间的及时交流则使得这一过程成为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都受益匪浅。显然,在经过这样的讨论后,再引导学生根据写作目的的不同(如:向外国朋友介绍上海,吸引外商投资,向旅游杂志投稿等),写作对象的不同(如:笔友,来访外宾,杂志读者等),写作体裁的不同(如:书信,演讲稿,散文等)进行创作,教学效果会更好。

四.实践反思

思维导图与多媒体技术的整合是教学中一种有益的尝试,笔者认为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的应用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较大,搜集整理信息的操作量大,耗时多,可能会影响正常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可采用课堂教学和课外自主学习整合的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形成的初步成果(如学生自己整理制作的导图)组织交流、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使学生最终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成熟的研究成果

2.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思维导图制作过程中学生根据各自对知识的理解进行整理制作,因此制作的成果往往会因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差异,在小组交流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分歧。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十分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筛选,在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转自:http:///younao/mindmap/18163.html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食堂工作人员岗位职责下一篇:食堂工作人员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