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2022-09-19

第一篇: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要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要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

精准“填洼地”,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坚实“护生态”,认真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全力“筑屏障”,严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要坚决打赢打好。

尽锐出战,无往不胜。

以决战决胜之势打好精准脱贫、污染防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重点战役,是全会部署的2020年要重点抓好的工作。“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阖之门。”三大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跨越的重大关口,要坚决打赢打好。2020年已起锚,眺望胜利航船的桅杆尖头, 气劲不能松、脚步不能缓,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加劲冲刺,确保如期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精准“填洼地”,扎实开展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承担东西部扶贫协作与对口支援任务,开展深层次、宽领域、多形式、全方位的对口帮扶,填平、填实“深度贫困”这个“洼地”,是特区的“分内事”。深圳要携手对口帮扶和合作交流地区,勇啃“硬骨头”,在“精”字上下功夫,在“准”字上谋实招,奋力打赢深度贫困歼灭战。要抓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狠抓产业和就业帮扶,栽下“摇钱树”,助推帮扶地区贫困群众走上致富路;要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着眼于形成造血机制,激发贫困人口“我要富”的内生动力,从一时改穷样走向彻底拔穷根。辐射带动见真章,在产业共建等方面多谋合作之利,既推动帮扶合作地区形成稳定的产出能力,也为自身经济发展拓展腹地,从“单向扶贫”转向“互利共惠”,提升合作共赢能级。

坚实“护生态”,认真做好污染防治工作。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的一个关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质量和成色,是深圳建设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市的重要着力点。在战略上,深圳要构建更全面的绿色发展制度,树牢生态红线观,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绿色基因”,夯固“生态基石”。在战术上,要扭住关键、精准发力,找准症结,铁腕整治。开展好“水污染治理成效巩固管理提升年”工作,实现“治污”向“提质”迈进;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执法“利剑”行动,深入实施“深圳蓝”可持续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科学施策、全力攻坚,守护好生态文明“绿色长城”。

全力“筑屏障”,严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防范化解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重大风险,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必须把筑屏障、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些,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些。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和化危为机、转危为安的战略主动仗。深圳要直面毗邻港澳,地处“两个前沿”的现实,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着力构建大湾区意识形态安全联防机制,筑牢意识形态“护城河”“防火墙”;要突出抓好金融风险防范,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落实安全风险管控措施,防范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冲锋号已经吹响,坚定攻必克、守必固的决心,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为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上满分的深圳答卷!

第二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让脱贫成效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打赢脱贫攻坚战已剩下不到3年时间,当前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关键是要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推动落实。我们立下愚公之志、砥砺为民之心、发扬实干苦干之风、下足绣花功夫,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一定能如期实现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美好愿景。(此文刊于人民网)

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是促进协调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决战脱贫攻坚,更要确保广大贫困群众都能如期脱贫。

筑牢基础,巩固脱贫攻坚。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切实转变思想,积极作为,转变滞后观念,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思想引领带动群众自力更生。还要选好“带头人”,培育“领头

1 羊”,选出基层党组织“领军人”,做群众“放心人”,大力培育创业带富“领头羊”。同时,必须要对症下药,精准发力,敢于向在开展精准脱贫工作中出现“庸、懒、散、浮、拖”等问题“开刀”。

典型示范,引领脱贫攻坚。要加强对脱贫攻坚成效突出的党员干部的宣传,树立“标杆”,激励更多的干部投入到脱贫攻坚中去。加强对典型经验的宣传,促使各地进一步增强总结提炼经验的意识,将好经验好做法加以推广宣传,形成相互借鉴学习的良好态势。加强对典型地区的宣传。大力宣传在脱贫攻坚中率先脱贫的地区,增强地区荣誉感和自豪感,更可以形成相互追赶的良好局面,引领脱贫攻坚继续走向新的胜利。

践行“两学一做”,决战脱贫攻坚。要抓日常,抓长效。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出发,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构建从严从实管理党员干部的常态长效,不断深化改进工作措施,创新工作举措,创造脱贫摘帽有利条件,在扶贫开发的“攻营拔寨”中积极作为,勇当先锋。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宗旨、敢亮身份、勇担责任,学习好、领悟

2 透、宣传到、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惠民利农政策,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分享党的温暖和阳光。

第三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国务院扶贫办政策法规司苏国霞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十三五”期间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明确了奋斗目标、主要途径和重大举措。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扶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农村贫困现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如果到了2020年,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存在,全面小康就是不完整、不真实的。因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调整。我国农村依然有大量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发展环境差,致贫因素复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42%因病致贫、9%因学致贫、6%因残致贫、6%因灾致贫,缺劳力、缺技术、缺资金的分别占16.8%、22.3%、34%。贫困人口大部分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育程度较低的地区,不少贫困户存在多重致贫因素,在获得技术、信息、贷款、服务等方面普遍存在困难,容易导致“一代穷、代代穷”现象。要在既定的时间节点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扶持谁,就是要瞄准扶贫对象。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全国扶贫系统组织开展了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在全国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3000万贫困户、8900万贫困人口,为瞄准对象精准发力奠定了基础。下一步,要进行定期核查,提高数据质量,把过去该纳入而未纳入和新返贫的纳进来,把过去不该纳入和已经脱贫的请出去,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要充分利用建档立卡数据,把致贫原因分析清楚,把帮扶计划制定好,把帮扶责任落实到人,把帮扶政策落实到户。

谁来扶,就是要发挥合力。一是发挥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强化各级党委政府扶贫攻坚责任,改革对省级和县级的考核机制,引导贫困县党政领导把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二是明确行业部门的责任,加强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人居环境和住房安全,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为贫困人口脱贫创造条件。三是动员社会各方面参与扶贫,继续发挥定点扶贫、东西部扶贫协作、军队和武警部队参与扶贫的作用,特别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实现社会帮扶资源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四是发挥贫困地区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选好配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激发贫困群众改变命运的斗志。

怎么扶,就是根据致贫原因和发展需求分类施策。一是发展生产脱贫。对于具备发展条件地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外出务工脱贫。适应国家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加大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组织引导用人企业在贫困地区建立劳务培训基地,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就业,增加工作性收入。三是易地搬迁脱贫。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继续组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生活条件。四是加强教育脱贫。对贫困家庭子女,建立从学前教育到职业教育全覆盖的支持政策,鼓励“两后生”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尽快实现就业。五是社会保障脱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现政策性保障兜底。六是医疗救助脱贫。努力提高贫困人口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收益程度,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在实施各项有针对性脱贫措施的过程中,要关注妇女、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不仅维持基本生活,更要给予心理关怀。

如何退,就是建立和实施贫困人口脱贫和贫困县摘帽机制。一是设定时间表,制定五年滚动退出规划和减贫计划,分实施。二是留出缓冲期,贫困县摘帽、贫困人口退出后,政策都要继续支持,确保稳定脱贫。三是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标准验收,防范虚假脱贫、数字脱贫。

2016经济工作着力点系列述评之五:以超常规力度打赢扶贫攻坚战 :

58个贫困县、7993个贫困村、119.2万贫困户、232万农村贫困人口,是我省面临的贫困现实。

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越来越近,打赢扶贫攻坚战,尽快补上贫困短板,对我省而言,无疑是一个硬任务。

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硬任务,必须有超常规的举措,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胜决战开局之年,这场攻坚战怎么打?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给出方向:紧扣“六个精准”扶贫基本方略,实施“五个一批”脱贫攻坚工程,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坚持精准扶贫要注重工作的针对性、聚焦性和有效性,防止靶心失准、拳脚落空。目前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既有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也有零散分布的贫困村、贫困户,当务之急,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把家底盘清,以吕梁山、燕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瞄准232万贫困人口,因地制宜组织好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吕梁市全面铺开“3105”重点工作,即突出抓好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贫困村光伏扶贫全覆盖、护工家政人员就业培训为主的“三个一”扶贫攻坚行动,精准实施“8+2”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等脱贫攻坚“十大重点工程”,认真落实强化组织领导、建立数据平台、干部驻村帮扶、健全投入机制和严肃考核问责“五项保障措施”;临汾市提出重点抓好光伏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四项“亮点工程”,确保精准扶贫的路径更宽、效果更好。

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硬任务,必须有超常规的力度,树立“大扶贫”理念,调动社会力量共襄扶贫。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近年来,全省各地大力推进企业产业扶贫,企业赢效益,农民得实惠,双双都满意。沁县潞宝金和生食品有限公司实施肉鸡养殖加工一体化产业项目,支持当地及周边村庄560多户贫困户就业增收。“骑摩托几分钟就到工厂,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比以前在太原打工强多了!同时,照顾老人、种地两不误!”提起现在的生活,长街村宋二宝一脸满足。

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面,动员更多的国企、民企、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还需要有一系列体制、机制的突破创新。在这方面,我省按照坚持市场导向,促进农企双赢的要求,加大力度支持引导各类企业参与产业扶贫;制定出台《关于单位包村干部驻村开展“两包三联”精准帮扶的实施意见》,发挥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三支队伍“三位一体”精准帮扶体系。把这些政策、措施落实好,才能真正汇各方之力,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完成这一艰巨而伟大的硬任务,必须有超常规的行动,领导带头,以上率下。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扶贫开发的好政策,这些好政策能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关键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班子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干部畏首畏尾、缺乏执行力,硬任务就会变成软约束,再好的政策也难以落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为脱贫攻坚掌好舵、领好航。如今,在省级成立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市参照省里做法,全部成立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副书记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一把手参加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省直24个部门也全部成立一把手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眼下我们的任务是雷厉风行,真抓实干,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着力激发扶贫对象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已经吹响,军令状已经下达。我们唯有上上下下一条心,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一步一个脚印地攻坚克难,才能不辱使命,如期实现到2020年232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宏伟目标。(赵建军)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全省脱贫攻坚大会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2月28日下午,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太原召开。这是全省脱贫攻坚大会之后扶贫系统召开的第一次大会,既是对2016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的部署会,也是打赢“十三五”脱贫攻坚的动员会。会上,省扶贫办主任刘志杰做了重要讲话,省扶贫办副巡视员郎作仕主持会议。

会议强调,2016年我省的扶贫开发工作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全省脱贫攻坚大会精神,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严格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片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抓好顶层设计,落实工作责任,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帮扶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动员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脱贫攻坚。推动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确保全年完成10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5万农村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促进转移就业,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0万贫困人口脱贫,实现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刘志杰主任紧紧围绕“两个确保”的总目标,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方略,讲了五点意见:

一、树立新理念、增强使命感,担负起脱贫攻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

二、聚力精准脱贫、合力攻坚克难,构建山西特色的脱贫攻坚大格局;

三、积小胜为大胜、打好战役,确保脱贫攻坚首战首胜;

四、在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在规范管理上求突破,打造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

五、乘势而上强队伍、驰而不息抓作风,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发挥示范表率作用。

会议还讨论了《山西省“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山西省2016年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和《关于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指导意

今年确保50万贫困人口脱贫 发布人:山西省扶贫办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16-2-29 9:53:43

浏览次数:

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举行

2月28日,记者从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我省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严格落实“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确保完成50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省扎实推进百企千村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和劳动力就业培训等重点工程,启动实施光伏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和电商扶贫试点等,5年共有220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2015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6078元,比上年增长11.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6个百分点。

今年,我省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片区为主战场,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抓好顶层设计,落实工作责任,创新机制体制,完善帮扶体系,加强队伍建设,组织动员政府、市场、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脱贫攻坚,推动扶贫开发重点工作取得新突破,确保全年完成10万贫困人口易地搬迁,5万农村贫困劳动力精准培训促进转移就业,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长治市易地扶贫搬迁做到“搬得出、稳得 住、能致富”

发布人:周希泉

来源:长治市扶贫办

发布时间:2015-1-5 14:34:27

浏览次数:

今年,长治市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以“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扎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截止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新建住房开工率达91.1%,主体完工率62%,提前完成移民新建住房完工率40% 的考核进度要求。

一是按照城镇化理念实施移民搬迁。大县城、重点镇、中心村成为移民主安置地,占移民总数的93.1%。其中:进入县城 安置的有1756户,5224人,占移民总数的21.4%;进入重点镇安置的有1209户,4512人,占移民总数的18.4%;进入中心村安置的有 3950户,13041人,占移民总数的53.3%;其它分 散移民有464户,1695人,占移民总数的6.9%。不仅按照新农村、小康村的标准规划、设计、建设移民新村,而且注重运用城市化理念,完善配套水、电、路、气、暖等基础设施建 设。武乡县在县城新建全市第一家高层移民小区,安置762户,2799人;武乡县洪水镇移民工程富民小区,占用原焦化厂旧址,新建10栋六层楼,安置移民504户,1764人;平顺县 新城村将长钢遗留厂房和公寓改造成移民安置房,安置移民100户,350人。

二是围绕产业布局实施移民搬迁。主要是依托全市10大特色种养加品牌基地和10大旗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百企千 村产业扶贫企业进行定向移民搬迁,实现有业安置。如武乡县与产业项目一同规划的移民小区有3个,即土河坪村移民新区与潞安集团的食用菌大棚和油用牡丹种植项目一同规划, 安置94户276人;涌泉乡新龙移民小区,与多维公司饲草饲料研发中心一同规划,安置27户77人;石北乡小良村移民小区与大象肉鸡养殖基地一同规划,安置45户147人。平顺县崔 家庄村打造了“一户一房一棚”移民与产业配套模式。

三是根据群众意愿实施移民搬迁。主要体现在三个“自选”上,即移民方式自己选、建房结构自己选、建房工 队自己选,最大限度降低建房成本。比如,武乡县蟠龙镇东沟村移民安置点,搬迁庙凹、新庄、后石板、阳坡、庙烟5个自然庄131户599人,采取本地工队建房、移民户投工投劳抵 扣房款等办法,新建移民住房每平方米价格仅为650元。

四是提高补贴标准实施移民搬迁。从去年开始,市、县两级财政对移民搬迁实行了3500元/人的配套补贴,加上省里5000元 /人的补贴,长治市人均移民搬迁补贴达到8500元。沁源县财政对全县移民建房实行了13800元/人的配套补贴,加上省5000元/人,市2500元/人,人均移民建房补贴达到21300元。

编者按: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四川省达州市自亮“家 丑”、自我纠偏,大面积召回调整履职不力的第一书记。同时制 定第一书记选任、管理、考核、保障、奖惩“1+5”配套政策体 系和巡回督导、召回问责等刚性制度,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 起来,从严从实选准管好第一书记,有效激励第一书记扎根脱贫 攻坚第一线,履职尽责发挥作用。汪洋副总理对达州的做法给予 充分肯定并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地学习借鉴。本期转发达州市 的典型做法,供学习借鉴,并请各级各部门组织贫困村第一书记 认真学习,做好工作。

带领群众搞起了山羊养殖。据统计,全市第一书记累计带动投入 扶贫资金、物资折合 7.6 亿元,带领实施完成扶贫项目 356 个, 发展现代种植业 6.9 万亩。

在生活保障方面,生活费按每人每个工作日 80 元补助,交 通费用据实报销,开设“自助厨房”,为第一书记提供必要的生 活条件。每年面向第一书记开展“五个一”关爱行动(1 次普遍 轮训、1 次谈心谈话、1 次健康体检、1 次关怀慰问、办理 1 份 意外伤害保险)。

在职务晋升方面,要求市县在提拔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时, 贫困村“第一书记”须优先考核并占一定比例。宣汉县坚持“凡 提拔必下、凡新进必下、凡后备必下”的第一书记准入条件。在 开江县,已有 5 名表现优秀的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得到先行提拔 重用,待驻村期满后再到新岗位任职。

由于“思路上有高参、资金上有兜底、项目上有后盾”,第

一书记们在贫困群众面前的威信渐渐立了起来,第一书记示范引 领、村级班子团结协作、干部群众凝心共进的局面逐步形成,全 市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得到增强。

“五个一批”作答脱贫大考

李长文

2016年01月18日10:54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7017万,这是现行标准下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数量。按照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的目标,中国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

时间紧,任务重,如何才能按期完成?2015年10月1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随后,“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被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经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

关键词:整村推进,贴息贷款

“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专项政策,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和传统手工业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私人定制”发展项目。未来五年,扶贫攻坚战将从“整县推进”转向“整村推进”和“整户推进”。随着“扶贫目标、扶贫任务、扶贫资金、扶贫权责”权限“四到县”,项目发展更接“地气”——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资源、承受能力促进项目落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如推动电商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光伏扶贫工程等,达到“一村一品”“一户一项”。

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国务院扶贫办公室主任刘永富介绍,2015年国家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20亿元。在今后五年,国家和各省区市都将大幅度提高扶贫专项资金比例。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人群,目前国家已经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财政贴息贷款,用于发展通过论证的脱贫项目。此外,国家还将在贫困地区设立扶贫再贷款,其优惠幅度将超过支农再贷款,并将扶贫小额信贷大规模推广到户,为贫困地区、贫困人群发展项目提供源头活水。

易地搬迁脱贫一批

关键词:6000亿元 ,1000万人

“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地区的农村贫困人口,加快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让贫困人口搬得出、稳得住。未来五年,中国将有1000多万人通过易地搬迁脱贫。根据自愿和因地制宜原则确定安置方式,在移民新村、小城镇、乡村旅游区等区域集中安置,或采取“插花”等方式分散安置,或通过进城务工、投亲靠友等途径自行安置。由政府根据个人情况确定住房建设标准,并享有与当地群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确保搬迁人口在新的生活环境中稳得住。

让搬迁人口能致富。国家将投入6000亿元资金安置易地搬迁人口,并将因人而异提高收入水平——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人群,在养殖、林果、设施蔬菜等产业上加以扶持,提高经营性收入;对有条件的地方,引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提高财产性收入水平;对外出务工的群众,加大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工资性收入。

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关键词:首次提出,重点机制 “国家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湿地保护与恢复、坡耕地综合整治、退牧还草、水生态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生态补偿是中央首次提出的扶贫新理念。国务院扶贫办公室政策法规司司长苏国霞对此有这样的阐释:“这次是第一次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将生活在生态脆弱地区、搬不走的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护林员,领取工资。”

通过生态保护脱贫是今后扶贫工作的重点机制,除了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创新生态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外,国家还将调整贫困地区基本农田保有指标,加大贫困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开展贫困地区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健全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推动地区间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制度。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

关键词:公平优质,职业教育

“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推动教育公平优质。国家教育经费将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倾斜,一方面,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合理布局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加强标准化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对于已经建档立卡的贫困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另一方面,稳定贫困地区教师队伍,落实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推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对口支援,让贫困地区学校留得下、稳得住教师。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培养出一个孩子,就可能给全家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加强有专业特色并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的扶贫新路径。此外,职业院校和技工学校还将与企业扶贫相结合,重点招收贫困家庭子女,开展订单式培养,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

关键词:应保尽保 ,2000万人

“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保证一个不掉队。前几种方式能够解决目前7017万贫困人口中的5000万人脱贫,而剩余的2000余万人口多是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针对这些贫困人口,国家将以政策性兜底的方式助力,对于符合条件纳入低保范围的贫困家庭,做到应保尽保。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认为:“实行社保政策兜底脱贫,能够保证贫困群众一个不掉队。”

加强医疗保障力。在一些贫困地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比例超过40%。因此,让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就成为加强生活保障的重中之重。对贫困人口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给予补贴。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支付后自付费用仍有困难的,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将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使贫困人口大病医治得到有效保障。

“五个一批是一种列举和思考,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隐含其中的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的分类施策思想,是对7000余万贫困人口的精准施策,也是扶贫开发的破题之道。

第四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专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脱贫攻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更加有效开展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措施、加强统筹协调。在未来两年多时间里,如何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实现稳定脱贫不返贫,让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本期观察版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性指标,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之举。我们要清醒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

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截至2017年底,我国贫困人口总量仍有3046万。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多万人,而且越到最后脱贫难度越大。从剩余贫困人口的构成上看,很多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特殊贫困群体以及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内生动力不足的贫困群众,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难度更大。目前,全国300多个深度贫困县的贫困人口超过千万,贫困发生率在10%以上;3万个深度贫困村中,贫困发生率超过20%的比重占到53%。深度贫困地区特别是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落后,脱贫基础更为薄弱。贫困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存在特殊性、文化传统和生活观念存在特殊性,与既有成熟扶贫模式匹配难度较大,大大增加了做到“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以及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四个问题”的难度,也对体制机制创新、政策设计与执行提出了更高要求。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不同程度存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作风建设促进了脱贫攻坚良好氛围的形成,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直接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有的地方存在扶贫产业选择上闭门造车、扶贫项目设计上好大喜功、工作开展上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甚至会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脱贫内生动力有待增强。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脱贫内生动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而对于如何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的探索与研究仍显不足。有的地方对于缺乏内生动力的贫困群众,简单贴上“等靠要”、观念落后保守的标签。这不但不能激发出他们脱贫的动力,反而可能强化其既有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如何打破束缚贫困群众发展的观念枷锁、激发其脱贫的内生动力,亟须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需要更加广泛深入的宣传和引导。

努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面对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困难和挑战,我们要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是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的一把手工程,是一项极其重大、极为严肃的政治任务。这就需要各级党委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脱贫攻坚全过程,真正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强化使命担当,不断夯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基础。要通过完善脱贫攻坚考核监督评估机制、加大督查巡查力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将作风建设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等措施,把强化政治责任落到实处。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绝对贫困;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强化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帮扶举措,做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教育脱贫、健康扶贫和农村危房改造、综合保障性扶贫等重点工作,开展贫困残疾人脱贫行动。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力度,深入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扎实做好军队帮扶工作,广泛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公民个人参与社会扶贫。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力量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着力改善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条件,精准化解特殊贫困群体难题。

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扶贫开发重在持续激发、培育和形成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树立脱贫光荣导向,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为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营造良好氛围。帮扶干部应深入贫困群众,引导其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努力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总结宣传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如有的地方从个体、家庭以及社区的角度营造奋发有为的环境,有的地方运用经济、社会和文化手段打破“甘于贫困”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等,取得良好效果。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这也是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的有力保障。注重提升各类贫困人口的风险防范能力,强化社会保障的防贫减贫功能。增强农村社区的扶贫济困功能,强化邻里互帮互助、患难相恤的传统,发挥社会资本在减贫中的作用,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

(作者为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研究员)

——编 者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不断拓展(人民观察)

黄承伟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想,发挥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根据国情实际深化扶贫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扶贫开发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培养锻炼干部队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越走越宽广,使我们党和人民的“四个自信”不断增强。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经验做法

在改革开放后扶贫开发的探索与实践基础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阐明了新时代我国扶贫开发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内涵。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经验做法,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方面。

坚持改革创新。我国扶贫开发的突出成就在于,在长期扶贫开发实践中,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在不同贫困标准下,都能有效实现既定扶贫开发目标。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党和政府不断推进扶贫开发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从改革开放之初以制度改革推动减贫,到1986年实施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战略,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一直在改革创新中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贫困人口分布及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扶贫战略和政策,避免了一些国家简单进行抽象的赋权、干预措施却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条件,因而减贫成效不彰的困境。我国建立起符合本国实际的贫困标准及其调整体系,根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创新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出台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的社会政策。

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政府主导,把扶贫开发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纳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并在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作为战略性任务进行部署,分阶段、有计划、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大规模的专项扶贫行动,并针对特定人群组织实施妇女儿童、残疾人、少数民族发展规划。同时,注重发挥党和政府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统筹协调的作用,不断提升扶贫脱贫国家动员能力,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坚持可持续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投入体制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大扶贫投入力度。进入脱贫攻坚阶段,国家用于扶贫开发的资金和各类资源迅速增长,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高水平的扶贫投入背后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力度的经济基础不断巩固。与此同时,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注重将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保障社会资源投入与社会财富增长相适应,从而为扶贫开发提供了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坚持开发式扶贫。开发式扶贫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视贫困群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主体。贫困治理不仅要减少贫困人口数量,还要提高贫困人口发展能力,促进贫困人口融入社会;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状态,还要降低人们陷入贫困的风险。开发式扶贫通过建构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引导贫困人口参与其中,不仅在经济意义上使贫困人口摆脱了贫困,而且在社会层面使贫困人口远离贫困。它还注重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其自身发展能力,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人民立场和为民情怀。

坚持协同推进。贫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其成因包含微观与宏观、个体与社会、经济与政治诸要素,单一的贫困治理手段往往收效有限。我国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强化政府责任,引导市场、社会协同发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找准致贫原因 采取特殊举措

攻克深度贫困堡垒(适势求是)

吴 华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已实现7亿多贫困人口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习近平同志指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完成的任务”。打赢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

找准深度贫困的成因。深度贫困地区的致贫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自然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等。从自然条件看,深度贫困地区大多生存条件比较恶劣,自然灾害多发,地理位置偏远,资源贫乏。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许多深度贫困地区长期封闭,同外界脱节,社会发展滞后,现代文明程度低,陈规陋习依然存在,婚丧嫁娶讲排场、搞攀比,“一婚十年穷”。一些贫困群众安于现状,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从现实因素看,很多深度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欠基础、少条件、没项目,即使有产业项目,也存在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不足问题,对贫困户的带动作用有限。一些深度贫困村两委班子能力不强,无人管事、无人干事、无钱办事现象突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交织,导致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挑战艰巨、任务繁重。

直面深度贫困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强调:“脱贫攻坚本来就是一场硬仗,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是这场硬仗中的硬仗。”从脱贫攻坚任务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仍有3046万,其中因病、因残致贫比例较高,完成脱贫目标的任务十分艰巨。特别是“三区三州”(西藏、四省藏区、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不仅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而且基础条件薄弱、致贫原因复杂、发展严重滞后、公共服务不足,脱贫难度更大。从脱贫攻坚工作看,有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影响脱贫攻坚工作有效推进。总体而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主要面临以下挑战:一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滞后,道路交通、通信设施、教育培训、基本医疗、住房安全等都存在不少短板,而且在这些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成本高、难度大,要实现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难度不小。二是产业基础普遍薄弱,缺乏产业规模效应,缺少经营主体带动,项目建设支撑不足,金融资本支持不够,市场发展活力欠缺,缺乏能够自主创业自主发展的种养大户和致富能手,缺乏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的技术人员、经营人员。三是一些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依然存在。另外,一些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特殊困难群体面临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困境。

探索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路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都超过其他贫困地区,这就决定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必须采取特殊措施和手段,既要稳又要准。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关键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在具体工作中,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下足绣花功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夯实稳定脱贫基础,加强扶贫领域作风建设,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获得感。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擅自拔高标准、提不切实际的目标,避免陷入“福利陷阱”,防止产生贫困村和非贫困村、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待遇的“悬崖效应”,留下后遗症。同时,注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推动脱贫攻坚的资金、项目和人才进一步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建强深度贫困村党组织,调动贫困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培育其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身子动起来、脱贫攻坚干起来,切实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国务院扶贫办)

脱贫摘帽重在不返贫(大家手笔)

李小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按照2011年确定的贫困标准,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7年底的3046万人,年均减少1370万人。按照这样的减贫效率,到2020年我国将告别农村绝对贫困。与此同时,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也将实现。2016年,全国592个贫困县中已有28个摘帽;2017年,又有125个贫困县申请摘帽,目前正在进行评估。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摘帽,并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贫困是一个相对概念。农村贫困在2020年后仍将以相对贫困和多维度贫困的形式存在,未来的扶贫工作还会继续进行下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目前的脱贫工作质量不高,一些贫困人口即使现在脱贫了,将来也有可能返贫。因此,衡量脱贫攻坚成效,关键要看能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可持续。实际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做到稳定脱贫不返贫。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过程中反复强调的问题,也是扶贫攻坚成果能否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关键。

一个地区脱贫不返贫,需要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主要是指在制度上形成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新的贫困出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例如,教育扶贫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不仅是防止新的贫困产生的有效机制,还是防止返贫的重要制度保障。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机制的建立,还表现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有效就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它们都是可持续脱贫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这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可持续脱贫至关重要,因为那里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尤为落后。在当前脱贫摘帽的决胜阶段,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确保可持续脱贫非常重要。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需要脱贫产业可持续发展。看一个地区是不是实现了真正脱贫,不能只看发展了多少脱贫产业、农民收入短期增加多少,更要看脱贫产业能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有的地区贫困人口收入提高较慢,主要原因是产业单一,贫困人口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农业特别是种植业。这类地区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的出路就在于,发展多种产业,实现收入多元化。又如,有的地区力求扶贫产业形成规模,结果却造成大规模的产业单一化,进而造成供给过剩、销售困难和价格下跌。而一些地区注重转变发展思路,在精准扶贫中重视发展有特色的一村一品产业,虽然产业规模较小,但有竞争优势、有市场需求,真正做到了可持续。要深入实施贫困地区特色产业提升工程,因地制宜加快发展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林草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积极培育和推广有市场、有品牌、有效益的特色产品。与此同时,要对发展扶贫主导产业面临的技术和市场等风险进行评估,制定防范和处置风险的有效措施,防止因发展产业项目盲目跟风、一刀切而导致失败、造成损失。

一个地区可持续脱贫,还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各地应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扶贫救助机制,探索符合贫困群众特点的综合性脱贫机制。要激励企业积极参与扶贫,落实国有企业精准扶贫责任,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公益扶贫。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加快建立社会组织帮扶项目与贫困地区需求信息对接机制,确保贫困人口发展需求与社会帮扶有效对接。同时,积极组织动员各类志愿服务团队、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开展扶贫志愿服务。

第五篇:坚决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年伊始,总书记深入云南贫困地区和地震灾区考察工作,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发出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召。看到这一消息,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和扶贫系统干部职工深感振奋,再次感受到总书记的殷殷牵挂和亲切关怀,看到了贫困地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贫困地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发展的劲头更足了。

扶贫办干部职工对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进行了认真学习。大家一致认为,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年致词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上接连强调扶贫开发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扶贫开发提高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连续3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到贫困地区,关心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充分体现出党和政府的为民情怀。通过学习,我们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是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最艰巨任务的指示,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总书记关于距离实现全面小康只有五六年时间、必须时不我待地抓好扶贫开发工作的指示,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总书记关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要扶到点上扶到根上的指示,进一步增强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自觉性。总书记关于防止平均收入掩盖不平均的指示,进一步增强了做好政策加法的针对性。

扶贫系统将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更加务实的作风,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一是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履行政治责任。迅速组织全国扶贫系统学习宣传、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讲话精神,响应总书记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召,把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结合扶贫重点工作、重大问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政策建议,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狠抓督促检查,完善扶贫开发六项机制改革,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出实招、求实效、抓落实。

二是用好建档立卡成果,制定切实可行的脱贫措施。以贫困群众为主体,提高他们的知情度和参与度,打牢建档立卡基础。以问题为导向,逐村逐户分析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措施。以脱贫需求为第一信号,找准脱贫门路,制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三是做好政策加法,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认真落实总书记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要格外关注、格外关心、格外关爱的要求,把扶贫资源、措施精确瞄准特定人口、具体对象,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扶贫工作不大而化之,扶贫资金不撒胡椒面,不搞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面子工程。在“特”上做文章、在“准”上下功夫,发挥贫困地区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各方支持与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相结合,实施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子商务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产业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等“精准扶贫十项工程”,加大信贷、再贷款、保险等金融支持力度,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的贫困户,采取兜底措施,保障基本生活。

四是规范驻村帮扶工作,建好精准扶贫管道。把干部驻村帮扶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在实现贫困村派驻工作队全覆盖的基础上,制定干部驻村帮扶的指导文件,明确驻村干部的派驻、任务、管理、考评等,用制度规范驻村帮扶工作,发挥好驻村工作队生力军、“催化剂”作用,帮助贫困群众分析致贫原因、找准脱贫门路,带领贫困群众加快脱贫步伐。

五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认真落实《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用好指挥棒,不以GDP论英雄,引导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认真落实《关于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通知》,念好紧箍咒,规范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事项,防止一边戴着贫困帽子,一边过着富裕日子。抓紧研究建立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机制,准确反映减贫成果。改革扶贫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以减贫结果为导向的考评机制。

六是加强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确保安全有效。认真落实《关于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的意见》,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完善管理监督机制,扶贫项目审批权限原则下放到县,强化省市监管责任,建立信息披露和公告公示制度,推进第三方监督、扶贫对象参与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到最需要帮扶的贫困群众身上。对贪污浪费、虚报冒领扶贫资金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决不姑息。

七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汇集扶贫攻坚强大合力。改进完善东西扶贫协作、定点扶贫工作,加大先富帮后富力度。拓展社会扶贫新思路,引导激励社会各界踊跃投身扶贫事业,倡导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积极参与。建设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帮扶需求与供给的有效对接。组织实施好扶贫日活动,培育扶贫济困、人心向善的好风尚,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好传统,凝聚全国人民团结互助的正能量。

扶贫系统在做好以上各项工作的基础上,还将认真总结、宣传推广扶贫开发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典型,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梳理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扶贫开发的新情况、新问题,适应新常态、新任务的要求,科学谋划“十三五”扶贫工作。将采取新的更有效的措施,打好扶贫攻坚战。决不让扶贫开发工作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腿,决不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掉队。确保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全面小康。

■责任编辑:刘忠林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下一篇:基建办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