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标本干化学法与显微镜镜检结果比较

2022-12-29

尿液是在人体的肾脏中生成的, 血浆通过肾小球滤过膜滤过形成原尿, 原尿经肾小管、集合管的选择性重吸收和排泌作用后形成终尿。当人体发生疾病时, 往往可从尿液的变化中表现出来, 因此, 在患者入院后进行尿常规检查是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 特别对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循环系统疾病等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1]。对于尿液的检查, 临床的方法比较多, 因此, 检查的结果也不尽相同。而干化学法由于其简便、快捷性, 在临床使用比较广泛, 但笔者在使用过程中, 发现此种方法与显微镜检查存在一定的差异,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集的204份尿液, 送检后立即分析。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H-100型尿分析仪及H11-Ⅱ尿液分析试纸条, 尿液工作站定量分析系统及配套的尿十项试纸条。镜检法采用显微镜、玻片、离心机等。

1.2.2 干化学法

采用一次性干净尿杯留取新鲜尿液, 充分混匀后, 取10mL置于玻璃试管中, 每天通过质控物进行质控, 待合格后进行测定。操作方法:将试纸有试剂的部位完全浸润在尿液中约2s后取出, 并在试纸边缘沿试管边缘划过, 将多余的尿液用滤纸吸去, 以免交叉感染。完成后将其放于传送盘上, 按照说明中的程序进行检测, 并收集检测结果。

1.2.3 镜检法

将备好的10mL尿液放于离心机中离心5min, 并将上层清夜弃去, 将残余尿和沉渣充分混匀, 取0.02mL涂于玻片上, 在显微镜的10个视野中进行细胞计数。

1.3 结果判定

干化学法中阳性为:+/-、+、2+、3+;阴性为:-。

镜检法中WBC>0-3个/uL为阳性;RBC>0-1个/uL为阳性。

1.4 统计数据处理

所有的数据采用百分比表示, 结果以显微镜检查结果为参照, 分别计数干化学法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阴性率和准确度。

2 结果

2.1 WBC检查结果

WBC干化学法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阴性率和准确度分别为47.06% (32/68) 、97.79% (133/136) 、92.31% (36/39) 、80.61% (133/165) 和82.84% (169/204) , 具体分布, 见表1。

2.2 RBC检查结果

RBC化学法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阴性率和准确度分别为95.41% (104/109) 、68.42% (65/95) 、77.61% (104/134) 、92.86% (65/70) 和82.84% (169/204) 具体分布, 见表2。

3 讨论

尿液的检查在泌尿系统疾病和全身其他疾病的诊断、鉴别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因此, 尿液分析成为各大医院必不可少的环节。以往常采用手工检测进行分析, 工作量大, 而且容易受检测医师个人技能的影响, 随着医学技术和仪器的不断改进, 自动检测分析仪将人们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便可得出检验结果, 对临床快速诊断提供便利。

干化学法检查尿液中的红细胞, 主要是通过红细胞类过氧化物酶法进行辨认, 原理在于血红蛋白中的亚铁血红素具有过氧化物酶样作用, 可以催化过氧化氢放出新生态氧, 进一步氧化指示剂而产生颜色变化。而白细胞的检测是通过粒细胞酯酶法, 原理是中性粒细胞特异性地含有一种酯酶, 而这种酯酶在红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血清、肾脏及尿液中均不存在。试纸反应基质是吲哚酚羟基酸酯, 在酯酶作用下将其转变为吲哚酚, 再与重氮盐发生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2]。但干化学法在对红、白细胞检测时, 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问题, 比如尿中Vit C>2.8mmol/L和大剂量服用或输注Vit C均可造成尿隐血假阴性;尿液中的某些抗溶性红细胞不易裂解, 导致敏感性降低等。而肌红蛋白、对热不稳定酶的存在、氧化污染物、过氧化物酶、陈旧尿、试纸失效等均可导致假阳性。因此干化学法在尿液检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 笔者认为不可完全取代显微镜法。

从本组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 干化学法对RBC检查的敏感性高于WBC, 且与显微镜检测存在较大的差异。原因在于干化学法检测RBC时既可检测到完整的和破坏性的RBC, 而且对游离的血红蛋白也有较高的敏感性[3], 因此, 检测率较高。而显微镜检查法是在离心尿液的基础上, 取其沉渣进行计数, 因此检查结果必定会存在差异。在多年的临床检验结果中, 经常可以看到干化学试验为阳性, 而显微镜下为阴性, 而干化学试验为阴性, 显微镜下阳性却很少, 也与以上原因有密切关系。

从干化学法对WBC的检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敏感性比较低, 因此存在较多的漏检情况, 常见干化学检查为阴性, 而显微镜检查为阳性。原因在于干化学法检测WBC仅凭中性粒细胞内的特异性酯酶, 此种酶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不反应, 当患者尿液WBC中存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时便无法检测出[4]。此外, 镜检可见的大量脓细胞标本存在细胞变性而WBC中不含特异性酯酶的情况, 因此干化学法也无法检测出。同时不同型号的试纸检测WBC的敏感度不一样, 因此也会造成检测结果的差异。

综上所述, 干化学法在检查RBC和WBC速度快于显微镜检查, 但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 不能完全取代显微镜法, 尤其对肾病患者的尿液, 要将两者相结合, 通过对比、复查, 提高诊断率。

摘要:目的 以显微镜镜检为参照, 探讨尿液干化学法在尿液标本中白细胞与红细胞检测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4份尿液标本分别进行干化学法分析和显微镜镜检, 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白细胞干化学法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阴性率和准确度分别为47.06%、97.79%、92.31%、80.61%和82.84%;红细胞干化学法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率、阴性率和准确度分别为95.41%、68.42%、77.61%、92.86%和82.84%。结论 在尿液标本的白细胞与红细胞检测中, 干化学法检测无法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 临床必需将两者相结合, 才能提高准确率。

关键词:尿液,白细胞,红细胞,干化学法,显微镜

参考文献

[1] 顾可梁.尿液有形成分的识别与检查方法的选择[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5, 28 (1) :572~575.

[2] 朱辰, 王鹏飞.尿干化学法及尿沉渣镜检等手工法对比[J].中国疗养, 2007.

[3] 李霞.干化学法对尿液红细胞和白细胞筛查作用的分析[J].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9, 11 (3) :217~218.

[4] 杨可.尿液干化学分析法联合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法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 2009, 10 (3) :120~121.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上一篇:便引“文”情到碧霄——如何让作文立意富有创意下一篇: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降脂分析

热门文章

尿液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