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4-05-21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精选13篇)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篇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南乡子·有感

苏轼〔宋代〕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译文

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莹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丽。成都出的新花样的蜀锦,不适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朴素衣服。温暖的日子放下层层帐幕。她睡着了,室内焚的香,烟气不散,叫她起来,她很迟才起来。东方朔风格不同凡俗,为什么当时常被西真唤作“儿”呢?

注释

⑴南乡子:词牌名,原唐教坊曲名。⑵冰雪二句:典出《庄子·逍遥游》:“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这里在形容继室王闰之的肌体外貌,有如住在遥远的射姑神山上的仙子,她的肌肤有如冰雪一般洁白散发香气,容态有如处女一般柔美轻盈可爱。不似伊:还赶不上你。伊,你。⑶濯(zhuó)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锦的产地。《成都记》云:“濯锦江,秦相张仪所作,土人言此水濯锦则鲜明,他水则否。”非宜:不适宜。⑷故著句:用张籍《倡女词》句:“轻鬓丛梳阔扫眉,为嫌风日下楼稀。画罗金缕难相称,故着寻常淡薄衣。”此言王闰之勤俭朴素,平时只是穿着淡薄寻常的衣服。⑸下重帏(wéi):放下层层的幕帐,表示清净安睡。化用李商隐《无题》诗:“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⑹索:须,应,得。⑺曼倩(qiàn)三句:曼倩是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的字。在古代传说中,东方朔是个仙人。西真曾称东方朔为“邻家小儿”。事见《汉武内传》。这里是说王闰之超尘拔俗,仙姿翩翩。她生在四川青神县,与东坡的故乡眉山是邻居。底事:这事。儿:对晚辈的昵称。

赏析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拟,“冰雪透香的。姑射仙人不生伊。”在词人眼中,爱妻闰之的的肤像冰雪一般洁白细嫩,而且随时散发着微微香气,唤如神话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生乎还赶不上闰之的美貌。“不生伊”三字,倾尽了词人对闰之的钟爱之情。下文则从内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闰之的勤俭质朴,但却不直接说“,而是从她穿着打扮的外表上落笔,显得句法生新:“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在濯锦江边生产着各种花样翻新的锦缎,但是,这对闰之是不适宜的`,她平时所穿的都是些寻常的淡薄衣衫。词人在后来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闰之的品德道:“妇职既修,母仪甚敦。”可见,闰之是一位具唤传统美德的妇女典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词人对闰之的感情愈加笃厚。

下片进一步描绘王闰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态,愈加令人惜爱。“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而下文“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则转向了词人自己,他以西汉风流才子东方朔自喻,说他当时热恋着王闰之。末句是用《汉武内传》典,以此末句之“爱被西真唤作儿”,显得极其生动亲切。“儿”字是一种亲昵之称,从西王母神仙口中唤“,不仅活灵活现,犹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词人存在的现实价值,颇唤自许傲世的味道。再从《汉武内传》叙述东方朔的毕生才干和曲折遭际来看,生蕴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曾在朝中反对新法而屡遭贬谪和“补外”的坎坷经历。由于他的反变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故他唤着自信、自傲的心态。这也符合词人“外迁”任杭州太守时的心绪。

这首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继妻王闰之的外貌形体美和内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词清新婉丽,明净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迈。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南乡子·有感

宋代: 苏轼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译文: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莹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丽。成都出的新花样的蜀锦,不适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朴素衣服。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温暖的日子放下层层帐幕。她睡着了,室内焚的香,烟气不散,叫她起来,她很迟才起来。东方朔风格不同凡俗,为什么当时常被西真唤作“儿”呢?

注释: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zhuó)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不似伊:还赶不上你。伊,你。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锦的产地。非宜:不适宜。

暖日下重帏(wéi)。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qiàn)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下重帏:放下层层的幕帐,表示清净安睡。索:须,应,得。曼倩三句:曼倩是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的字。在古代传说中,东方朔是个仙人。西真曾称东方朔为“邻家小儿”。底事:这事。儿:对晚辈的昵称。

赏析: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在词人眼中,爱妻闰之的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细嫩,而且随时散发着微微香气,有如神话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似乎还赶不上闰之的美貌。“不似伊”三字,倾尽了词人对闰之的钟爱之情。下文则从内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闰之的勤俭质朴,但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她穿着打扮的外表上落笔,显得句法生新:“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在濯锦江边生产着各种花样翻新的锦缎,但是,这对闰之是不适宜的,她平时所穿的都是些寻常的淡薄衣衫。词人在后来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闰之的品德道:“妇职既修,母仪甚敦。”可见,闰之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妇女典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词人对闰之的感情愈加笃厚。

下片进一步描绘王闰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态,愈加令人惜爱。“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而下文“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则转向了词人自己,他以西汉风流才子东方朔自喻,说他当时热恋着王闰之。末句是用《汉武内传》典,以此末句之“爱被西真唤作儿”,显得极其生动亲切。“儿”字是一种亲昵之称,从西王母神仙口中唤出,不仅活灵活现,犹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词人存在的现实价值,颇有自许傲世的味道。再从《汉武内传》叙述东方朔的毕生才干和曲折遭际来看,似蕴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出曾在朝中反对新法而屡遭贬谪和“补外”的坎坷经历。由于他的反变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故他有着自信、自傲的心态。这也符合词人“外迁”任杭州太守时的心绪。

这首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继妻王闰之的外貌形体美和内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词清新婉丽,明净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迈。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2篇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诸将说封侯。短笛长歌独倚楼。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

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花向老人头上笑,羞羞。白发篸花不解愁。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诸将都谈论封侯之事的时候,我独倚高楼,和着竹笛,放声长歌。世事在风吹雨打中悄然而逝,刘裕在重阳登临戏马台,与群臣宴会的盛景已一去不复返了。

快快畅饮不要留下,酒味醇香依旧。花在老人头上羞笑,白发簪花不消解忧愁。

注释

①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金奁集》入“黄钟宫”。二十七字,两平韵,三仄韵。

②戏马台:一名掠马台,项羽所筑,今江苏徐州市南。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刘裕北征,九月九日会僚属于此,赋诗为乐,谢瞻与谢灵运各赋《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一首。

③金络头:精美的马笼头,代指功名。

④簪(zān)花:簪花是汉族妇女头饰的一种,用作首饰戴在妇人头上。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的一首绝笔词。词的开头两句就描绘了一组对立的形象:诸将侃侃而谈,议论立功封侯,而自己却悄然独立,和着笛声,倚楼长歌。对比何等鲜明,大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的意味。

封建社会中,封侯显贵历来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但作者眼中,这一切都只是梦幻一场,所以他此时只一边冷眼旁观,沉醉音乐之中。这一组对比用反差强烈的色调进行描绘,互为反衬,突出了词人耿介孤高的形象。此词借助笛声与歌声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悠长深远的意境中,超然之情蕴含于这不言之中,自有一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吹笛倚楼”用唐赵嘏《长安秋望》诗中的名句“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正切此词写重九登高远望之意。

“万事尽随风雨去,休休,戏马台南金络头。”一切的是非得失、升沉荣辱,都淹没时光流逝的波涛中。“休休”,算了吧,还有什么可说呢!即使是像宋武帝刘裕彭城戏马台欢宴重阳的盛会,也成为历史的陈迹而一去不复返了。用“戏马台”之典正切重阳宴集之题,而“金络头”,用鲍照《结客少年场行》“骢马金络头,锦带佩吴钩”,既切戏马台之马,又照应开头说封侯的“诸将”。词人受佛老思想的浸润,人生观中有着消极虚无的一面,随着政治上的连遭打击,这种思想时有流露。这里表现的就是这种思想感情,但更为含蓄深婉。

下片遂转而为开朗达观。词人举杯劝酒:“催酒莫迟留,酒味今秋似去秋”(一作“酒似今秋胜去秋”)。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还是开怀痛饮,莫辜负这大好秋光和杯中酿。以功名之虚无,对美酒之可爱,本于晋人张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之语(见《世说新语·仕诞》)。古人咏重九,常由美酒而兼及黄花,作者沿用此法,却又翻出新意。他运用拟人手法,借花自嘲。词人老兴勃发,插花于头,而花却笑他偌大年纪还要簪花自娱。其造语则是脱胎于苏轼的两句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吉祥寺赏牡丹》)词人热爱生活的不服老精神跃然纸上,他并不因处境的拂逆和年事的增高而消沉,相反觉得秋光和美酒都与去年不殊,表现出开朗豁达的胸襟。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3篇

法国伟大作家雨果曾经说过:“拿走这件简单而微小的东西:风格,那么伏尔泰、帕斯卡尔、拉封丹、莫里哀这些大师身上,还将剩下什么呢?”可见风格对于作家来说是何等重要。那么,什么是风格呢?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Jonathan Swift有句名言:Proper words in proper places make the true definition of astyle(适当的词用于适当的场合,就是风格的确切意义。)[1]18世纪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德·布封提出过“风格即其人”的名言,汉语中有“文如其人”。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对风格的界定是十分宽泛的,它似乎无所不包,从大的方面,有时代的风格,民族的风格;从小的方面,作者笔下选择的一个章节、一个词或一个句式,无一不是作者风格的体现或标志。总之,风格体现在文艺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各种要素之中,体现出不同作家、艺术家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

2 风格翻译:保留原文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

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家们最关注的是原著的文字风格。几乎每一个翻译家在文学翻译中都谈到了对风格的理解以及对再现原作风格重要性的认识。对他们来说,风格,就是原作艺术生命最重要的体现,文学翻译者若忽视原作的风格,不着力于对原作风格的再现,那无异于断绝原作的艺术生命。翻译家们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应该看到,在对原作风格再现的问题上,翻译家们都有着清醒的理论意识,在如何再现原作风格上,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张今先生认为“作家的风格实在分为两个方面———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作家风格的精神方面就是作家的形象、作家的精神面貌;作家风格的物质方面就是作家所喜爱使用的词语、句型、修辞手法和艺术手段及其重复频率。”[2]精神是极为抽象的概念,需通过物质方面来体现出来,因而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中对作家精神风格的重现需建立在对作家风格物质方面重现的基础上。本文将从体现风格物质方面的选词和修辞出发,用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因素来分析风格翻译,指出最大程度地在译文中保持原文文本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原文的风格,让译文读者可以如原文读者一样在这种不确定性和空白中得到基本一致的审美效果。

“空白”和“不确定性”本是R.英加登常用的概念,为的是说明文学现象问题,伊塞尔借用过来说明接受美学问题。伊塞尔用不确定性与空白说明文本与读者接受的关系,他说:“空白的东西导致了文本的未定性”,“空白暗含着文本各不同部分的互相联结”,“空白是文本看不见的接头之处”,“空白丛相互关系中划分出图式和文本视点,同时触发读者方面的想象活动”。[3]可见,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正是联系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纽带,它是诱导读者进行创造性填补和想象性链接的原动力。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于其他科学文本的语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描述性的,它旨在可以赋予读者审美的空间,因此其语言具有更多意义的不确定和空白。西方人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实际上正是《哈姆莱特》本身的不确定性与意义的空白“隐含”了这些不同意见的读者,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这一作品不朽的文学价值,即在不确定与意义空白中给读者带来了愉悦的审美空间。那么对于文学翻译,我们又该以如何的态度对待呢?许钧教授曾经说过:思维层次是翻译的基础层次,语义层次是翻译的必要层次。但对于文学语言来说,除了传情、达意之外,还有其美学功能。[4]钱冠连先生也曾指出: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成明示,译变对了,便堵塞了读者的想象,译变一处堵塞一处,译变全部堵塞全部,结果是整个译品虽然可读但毫无趣味,这是取消了文学;译家把语用隐含变成暗示时,译变错了,便无异于原来的创作,变错一处毁灭一处,变错全部毁灭全部,要多糟有多糟。[5]因而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能将原本描述性的语言完全按照译者自己的观点填补这些不确定和空白来将之翻译成解释性语言,这样的翻译只是一种故事的转述甚至是一种改写而完全不能保留原文的风格,也不能让译文读者领略到原作的风采。

3 杨宪益夫妇《呐喊》英译赏析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也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写于五四运动高潮期,鲁迅在该书《自序》中说,他是抱着唤醒那些在“铁屋子”里正“从昏睡入死灰”的人们,来写这些小说的;并想以自己的呐喊之声,“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6](2)鲁迅的小说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凋敝破败,农民的不幸和痛苦;描绘了当时各类知识分子的命运和遭遇;暴露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罪恶,对中国人民长期在封建主义统治下所形成的保守、懦弱、愚昧、精神胜利法等劣根性,给予了深刻的批判。鲁迅小说风格凝重冷峻,语言洗练简赅,人物个性鲜活生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开拓了道路。[6]沈雁冰先生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发表《读<呐喊>一文》,谈到自己读《呐喊》后的感受:“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并评价了鲁迅的小说语言风格:“这奇文中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

杨宪益、戴乃迭(Gladys Margaret Tayler)夫妇,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联袂将中国文学作品译成英文,从先秦散文到《水浒》、《红楼梦》,《鲁迅选集》等,达百余种。杨老师中文功底深厚,Gladys又是“native English speaker”,两人携手翻译,真可谓是独占“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几十年来他们珠联璧合的合作使他们双双获得了“译界泰斗”的美誉,创造了翻译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译鲁迅的作品,因有中外合作的优势,比起别的译文,更能体现两种文化的精髓。他们的英译精品,不但有对外译界的意义,而且对国内英文学习者、爱好者及英译工作者,都是极有价值的读本。本文将从选词这一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呐喊》英译本进行赏析,从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出发来评价译文的风格翻译。

3.1选词

鲁迅先生的作品,在锤炼词语方面可谓是精心选择,仔细推敲。他选用词语精当贴切、含蓄深厚,既能准确、生动地表达描述对象的总体特征,又处处体现新意,收到词义明确以外的其他效果,往往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觉弦外有音,文字间蕴含更多深意。[7]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篇中所说:“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下面我们从《呐喊》中形象生动的选词来窥探鲁迅先生高超的语言艺术,同时也领略一下翻译大师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是如何再现原语风格的。

3.1.1名词

例1: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8]

Yang Xianyi&Gladys Young’s version(in short:Y’s version):

Then I rationalized t he matter to myself,saying:Home was always like this,although it has not improved,still it is not so depressing as I imagine;it is only my mood that has changed,because I am coming back to the country this time with no illusions.[9]

《现代汉语词典》(2002增补本)中指出“心情”指感情状态,如“心情舒畅,悲伤的心情”;“心绪”指心情(多就安定或紊乱说),如“心绪不宁,心绪乱如麻”。这里义近而有差别,不可移易,体现出鲁迅选词的精当。杨戴夫妇完全读懂了鲁迅先生的遣词,在译文将心情和心绪分别译为“mood”和“illusions”。心情译为mood完全符合原语,with no illusions是指to be fullyconscious of the true nature of something.esp.something bad difficult,etc.(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1995))从鲁迅在《故乡》中“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可以知道作者要从此远离故乡的心情,因此with no illusions表明了作者回故乡心情的不安定。通过“mood”和“with no illusions”,目的语读者可以通过译者精当的选词来推测鲁迅的复杂心情,从而获得审美愉悦。

3.1.2动词

鲁迅在使用动词方面,注意精心挑选,灵活多变,从而使作品增添文采。请看例2:

例2: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8]

Y’s version:Ignoring this,he would lay nine coppers on the bar and order two bowls of heated wine with a dish of aniseed peas.[9]

例2描写了孔乙己买酒这一事件,本来付铜钱可用“拿出”、“付出”以及“交出”等词,为何鲁迅偏偏用了“排出”呢?《现代汉语》中说:“句中的‘排’字,用得精彩。透过‘排’这一动作,可以看出一些具体情景:一是九文大钱来之不易;二是大钱少;三是用那斯文郑重的付钱方法暗示出孔乙己的拘谨迂腐,但又那么善良、朴实。”[10](501)“排”这一精心挑选的动词很显然是一处艺术创造,是作者刻意经营的一处“空白”,其目的是让读者参与其中,并借助自己的审美经验慢慢品味、细细解读。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对这个动词的翻译也可谓是费尽心思。根据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ish(1995),lay解释为to put,esp.carefully,in a flat position;to set in proper order or position,因而lay不仅描写出孔乙己把钱一个个地往柜台上摆放的姿态,而且恰如其分地显示出其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当时穷困拮据的生活境况下表现出他对这几文钱的珍惜,要认真地一个一个地点清数目。

3.1.3形容词

例3: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漫了青白的光。[8]

Y’s version:Old Shuan suddenly sat up in bed.He struck a match and lit the grease-covered oil-lamp,which shed a ghostly light over the two rooms of the teahouse.[9]

虽然只是很简单的灯盏,鲁迅先生却用上了“遍身油腻”来修饰它,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他通过这一修饰语可以给读者产生空白和不定点,这一召唤结构使读者不由地对作品产生联想,细细品读鲁迅先生的真正用意。译文中通过greasecovered oil-lamp不仅还原了原文的语义,更通过定冠词“the”还原了原文的风格,译文读者可以通过译文来猜测华老栓夫妇生活的艰辛。

3.1.4副词

例4:他意思之间,似乎觉得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8]

Y’s version:It seemed to him that in this world probably it was the fate of everybody at some time to have his head cut off.[9]

例4选自《阿Q正传》,描写阿Q在死前的心理活动,文中“大约本来有时”的应用进一步体现了阿Q的麻木,即使在临死之前,他也不忘用精神胜利法来“鼓励”自己,安慰自己对死亡的恐惧,鲁迅先生运用意义相似的副词更体现了他的良苦用心,让读者在字里行间体味阿Q的愚昧和无可救药。在译文中,杨戴夫妇没有只顾原文的语义,他们深切了解鲁迅先生故意在选词上给读者留下审美的空间,即通过这些副词来阐释阿Q精神的实质。译文不仅在语义层面上与原文相近,而且“seemed”,“probably”等词还原了原文表达的风格,可谓是形神俱备,貌合神似。

4 结束语

文学翻译不同于科学文体翻译,其意在能给译文读者留下审美空间,使译文读者也能像原文读者一样通过作者所留下的空白和不确定点来细味原作的风格。就如茅盾先生在《为发展文学翻译事业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文中对文学翻译做了如下的概述:“……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1954)杨宪益夫妇不愧为翻译界的泰斗,他们充分尊重原语和译入语各自的语言特征,突破了英汉两种语言表层结构的框框条条地束缚,竭尽他们所能,深入挖掘原文的深层结构,将《呐喊》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译文读者面前,保留了原作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从而保留了原作的独特风格。

摘要:从接受美学中语义空白和不确定性这一术语来分析风格翻译,指出最大程度地在目的语中保留原文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风格,让译文读者可以如原文读者一样在这种空白和不确定性中得到基本一致的审美效果。最后通过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呐喊》译文中的选词赏析原文的风格意义来证实这一观点。

关键词:风格翻译,空白和不确定性,选词,呐喊

参考文献

[1]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173.

[2]张今.文学翻译原理[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92.

[3]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71-272.

[4]许钧.论翻译层次[C]//杨自俭,刘学云,翻译新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399.

[5]钱冠连.翻译的语用观[J].现代外语,1997(1):33.

[6]乐齐.精读鲁迅[C].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4-5.

[7]陆文蔚.鲁迅作品的修辞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1-2.

[8]鲁迅.鲁迅小说全集[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5.

[9]Yang,Xianyi,Gladys Yang,Trans.Selected Works of Lu Xun[Z].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1985.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4篇

欹枕艣声边,贪听咿哑聒醉眠。梦里笙歌花底去;依然,翠袖盈盈在眼前。

别后两眉尖,欲说还休梦已阑。只记埋怨前夜月,相看,不管人愁独自圆。

翻译

船行江上,在咿哑嘈杂的摇橹声中渐渐入睡。在梦中与意中人相会,她依然是翠袖盈盈的可人情态。

在梦中正与情人难离难舍,欲说还休之际,却梦断人醒。回忆前夜分别时,正是圆月中天,月圆而人离别。

注释

欹枕:倚枕。

艣:同橹,摇船用具。

咿哑:象声词,摇橹声。

聒: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翠袖:着绿色衣衫的人,代指玉人。

梦里:一作“变作”。

两眉尖:紧皱双眉,愁苦貌。

梦已阑:梦已尽。

埋冤:即埋怨。

前夜月:指别时之月。

不管人愁独自圆:人愁离别,月却独自向圆。意同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词:“何事长向别时圆。”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船行江上,在咿哑嘈杂的摇橹声中渐渐入睡。在梦中与意中人相会,她依然是翠袖盈盈的可人情态。

在梦中正与情人难离难舍,欲说还休之际,却梦断人醒。回忆前夜分别时,正是圆月中天,月圆而人离别。

注释“欹枕”两句:橹声咿哑,倚枕醉眠。欹(qī)枕:倚枕。艣(lǔ):同橹,摇船用具。咿哑:象声词,摇橹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梦里”三句:写梦境:笙歌花底,玉人历历在目。翠袖:着绿色衣衫的人,代指玉人。梦里:一作“变作”。

“别后”两句:言玉人欲诉别后相思,不想梦断人去。两眉尖:紧皱双眉,愁苦貌。梦已阑:梦已尽。

“只记”三句:记叙玉人梦中之语:怨月无情,别时独圆。埋冤:即埋怨。前夜月:指别时之月。不管人愁独自圆:人愁离别,月却独自向圆。意同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何事长向别时圆。”

赏析

词题为记梦,所梦何人,本事无考。词先写舟中孤寂,摇橹声中,由醉入梦。梦中花丛笙歌动听,伊人宛然在目。换头写伊人倾诉别后相思,然后以对方埋怨人离月圆收结,体现双方依依难舍,情挚意浓。

全词就梦前、梦中、梦后三层依次写来,思路清晰。词人由醉入梦,梦中笙歌花丛,翠袖盈盈。以下不写梦后相思,却从对面入笔,倒叙梦中情境,妙笔脱俗。“只记”二句,以少胜多,怨月独圆,情痴意浓。且此月系玉人闺中独看之月,抑或词人舟头所见之月?情境恍惚。“不管”句无理而妙,韵味无穷。小词写得清丽爽畅,精湛宜人。

创作背景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5篇

洞口谁家,木兰船系木兰花。红袖女郎相引去,游南浦,笑倚春风相对语。

翻译

洞口是哪户人家呀?屋前木兰树造的小船上系着好看的木兰花。身着襦裙长袖的女郎们互相邀约去水边游玩,春风湖面,女孩们的笑闹嬉戏声不时传来。

注释

木兰:乔木,又名杜兰、林兰,状如捕树,木质似柏树而较疏,可造船,晚春开花。

红袖:指古代女子襦裙长袖,后来就成了女子的代名词。

相引去:相互邀约而去。

引:招引。

南浦:南面的水边。后常用称送别之地。

赏析

这首词写南方少女的欢情。作品以虚拟问句开头,以“木兰船系木兰花”写洞口之家的实景,流露出无比赞美之情。“红袖”三句继续写洞口之家的人事,活现南方少女相引相招,相依相偎,亲昵欢快地游春谈笑的场面。

此词表现的是,世事清明,心情舒畅,岁月静好,江山无声。有的只是红颜女子引舟,春风湖面,莺歌燕语。中原战乱之中,在偏安一隅的西蜀,却有着这般恬静、悠然的江南好风光,真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6篇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赏析

相传为李白所作《菩萨蛮》写行人归意云:“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本词起首即由此借来。“短长亭”,短亭、长亭,为古时设在大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古诗词中“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因此作者谓之“无情”。路程本身距离的长与短,实为人的感觉,谓其“无情”更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所以这“行路无情”实在是“人有情”的表现,以“无情”衬“有情”更显出其“情”的强烈与深刻。接下来作品又从时间长久的角度来进一步写这“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作者在另一首《南乡子》中写道:“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这几句可谓这年复一年的“鞍马”行旅生活的注脚。令作者不堪的还不仅是这没有休止的漂泊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而生命虚耗的憾恨,一语“何成”,已见词人憾恨之深;几许“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样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

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似为词人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其中“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一檠灯”,整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檠,灯架,烛台,这里用作量词。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怀,下旬中的“窗外几竿君子竹”即是这种襟怀的象征。“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这里直接称竹为“君子竹”,词人在此直道“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竹声“时作”,余音不绝,语虽尽而意未穷。

南乡子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7篇

眼约也应虚,昨夜归来凤枕孤。

且据如今情分里,相于。

只恐多时不似初。

深意托双鱼。小剪蛮笺细字书。

更把此情重问得,何如。

共结因缘久远无。

注释:

1、眼约:以眉目传情通意。

2、蛮笺:指蜀地产的彩色花纸。

赏析:

南乡子·冬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8篇

南乡子·冬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译文:

冬天的夜晚万籁静寂无声。已近五更时分被子却还是冰冰冷冷。炉中沉香已燃尽,灯光昏暗,孤冷凄清,这样的夜何时才是尽头。窗外也只有那结成的霜花伴着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着那迎风绽放的梅花也是烦恼的无法入眠的。我在想着梅花而梅花也在念着我,互相牵挂着。起床时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结成冰。

注释:

稜稜:严寒貌。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赏析:

黄升是一位著名的词选家,其词如“晴空冰柱”,今读此词,颇有此感。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词人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人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起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人,方能有此体会。“稜稜”二字,使人感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难以贴体。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人则把注意力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常,凄清异常。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人又把注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人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感到。由此可见,词的结构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

下片词人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人居然不说自己感到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烦恼得睡不成了。此语奇警,设想绝妙。接下去二句说:“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此句点明不仅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怜念起他来了。他们竟成为一对知心好友!

这种构思,确实是奇特异常;这种格调和意境,确实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人化。

结句“起看清冰满玉瓶”,跟以上两句不可分割,互为联系,词中句断乃为韵律所限。因为词人关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顾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结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结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词中未提及,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蕴意深远,饶有余味。如果词人在词中将梅花说尽了,说梅花冻得不成样子,或说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风中,那就一览无余,毫无诗意了。由此可见词人手法之高明。

从整个词来说,晶莹快洁,恰似玉树临风;托意高远,说它的风格如“晴空冰柱”,不是很相宜么?

南乡子·冬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

南乡子·冬夜

宋朝 黄升

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

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

《南乡子·冬夜》译文

冬夜万籁静寂无声。已近五更时分被子却还是冰冰冷冷。炉中沉香已燃尽,灯光昏暗,孤冷凄清,这样的夜何时才是尽头。窗外也只有那结成的霜花伴着明月。

孤寂寒冷夜,想着那迎风绽放的梅花也是烦恼的无法入眠的。我在想着梅花而梅花也在念着我,互相牵挂着。起床时看到那玉瓶中的.水已全都凝结成冰。

《南乡子·冬夜》注释

稜稜:严寒貌。

关情:动心,牵动情怀。

《南乡子·冬夜》鉴赏

黄升是一位著名的词选家,其词如“晴空冰柱”,今读此词,颇有此林。

上片写夜寒苦吟之景状。词体生在南宋中期,早年放弃科举,遯迹林泉,吟咏自适,填词是他精神生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首词看,即使夜阑体静之时,他还在苦吟不已。炉二句云:“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夜,是静极了,一点动静也没有。只有深夜不睡的体,方能有此体会。“稜稜”二字,使体林到布衾硬得好像有稜角一般,难以贴体。至“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二句,词体则把注意力从被窝移向室内:炉中沉香已尽,残灯如豆,昏暗异常,凄清异常。至“只有霜华伴月明”,词体又把注意力转向室外,描写了明月高悬、霜华遍地的景象。五句三个层次,娓娓写来,自然而又逼真。“吟未稳”者,吟诗尚未觅得韵律妥贴、词意工稳之句也,三字写出词体此时之所为,可称上片之词眼。由于“吟未稳”,故觉深夜寂静被子寒冷,香断灯昏;又由于“吟未稳”,才觉霜华伴月,碧空无边。而“凄清”二字,则烘托了本文的整个氛围,不贯穿整文,随处可以林到。由此可见,词的结构是井然有序、浑然一体的。

下片词体从自己的“吟未稳”联想到梅花的“睡不成”。冰寒大地,长夜无眠,词体居然不说自己林到烦恼,却为梅花设身处地着想,说它该是烦恼得睡不成了。此语奇警,设想绝妙。接下去二句说:“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此句点明不瓶他在想着梅花,梅花也怜念炉他来了。他们竟成为一对知心好友!

这种构思,确实是奇特异常;这种格调和意境,确实是空幻的。它非常形象地勾画了一个山中隐士清高飘逸的风采。它的妙处尤其表现在将梅花拟体化。

结句“炉看清冰满玉瓶”,跟以上两句不可分割,互为联系,词中句断乃为韵律所限。因为词体关切寒夜中梅花,于是不顾自己冷暖,披衣而出,结果看到,玉瓶中的水已结成了冰。至于梅花呢,他在词中未提及,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蕴意深远,饶有余味。如果词体在词中将梅花说尽了,说梅花冻得不成样子,或说梅花凌霜傲雪,屹立风中,那就一览无余,毫无诗意了。由此可见词体手法之高明。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9篇

清代陈维崧

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

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译文

秋风就像凌厉凄冷的并刀,一派令人酸目的狂风,席卷呼啸而来声如怒涛。荆州一带少年们并马驰骋,长得粗犷豪放,躺卧栎林,醉后弯弓射击大雕。

微微醉意中回忆着荆轲高渐离,燕赵之地至今悲歌未消,回忆往昔而今仍觉易水凄寒,今天我又慷慨豪迈地跨过豫让桥。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又名《好离乡》《蕉叶怨》。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平韵。

邢州:今河北邢台。古时属的燕赵地区。

并(bīng)刀:古并州(山西北部)一带出产的刀具,以锋利著称。

一派:一片。

酸风:北风;指冬天的风,也指寒风。

三河年少客:指好气任侠之辈。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一带。古属燕赵之地。

皂栎(lì)林:栎,树名,产于北方。杜甫《壮游》“呼鹰皂栎林”。注:地在齐地。

荆高:荆指荆轲。高指高渐离,此代指行侠仗义的刺客。

燕赵悲歌:指荆高送别事。韩愈《送董邵南序》:“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易水:河名,在河北易县附近。

豫让桥:即豫让隐身伏击赵襄子之地,在邢台北,不存。

赏析

全词在行文上,前两句总述,后两句分叙,在分叙中又以“忆昨”和“今朝”的时间词标明,既说明词人在“邢州道上”的奔波进程,又可见诗人浮想联翩,情随景出的思绪,显得眉目清楚,词气贯注,再加上在抒情中熔叙事、怀古、议论于一炉,更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

上片写道中所见。起首二句写秋色阴冷,秋风劲厉。用并刀相比、冰肌刺骨,好象刀割,可谓想象奇特,比喻尖新。写风劲,不仅用“卷涛”的夸张描写,更用一个“酸”字加以渲染,就突出了秋风直射眸子的尖利、寒冷和惨烈感,两句词采用比喻、夸张、通感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写出词人对严酷的自然环境的独特感受,从而为下文“三河年少客”的英雄豪举提拱了典型环境。后三句写“三河年少客”在林中骑射的情景。古称善射者为“射雕手”,在西风劲历,寒意刺骨的深秋,竟有英雄少年呼朋引伴、冒风冲寒,驰马弋射,这确是一种粗犷豪举,一个“醉”字,更是醉态淋漓,神情毕现,词人以赞赏的笔调刻画了这一幅深秋醉射图,形象生动风格雄健“粗豪”两字,更是感情贯注,笔力千钧。

下片写怀古心情,词用“残酒忆荆高”换头,字面上,从少年的“醉射”引出自己的“残酒”;内容上,从写所见转入怀古;感情上,从赞扬少年变为感叹自己,承上启下,过渡自然,一个“忆”字更是有力地领起下文“荆高”,指荆轲、高渐离,其实也包括豫让的事,这里只说两人,是为了押韵,二是限于字数不能遍举。接着词人回顾了春秋战国的两曲“燕赵悲歌”:一是关于荆轲和高渐离的事迹,二是豫让复仇报主的故事。两曲悲歌流传至今,使人激励,也使人叹息,这就是“事未消”的含义。词人触景怀思,心灵也深受震撼,因此,他乘车过易水时,深感其“寒”,这“寒”既是对自然气候的实写,也是历史往事的重现,更是词人内心感情的流露,这里有对荆、高壮志未酬的惋惜,也有对自己霜刃未试的伤感,但作者并不颓唐,在过豫让桥时忽多“慷慨”,这“慷慨”,是对豫让坚持复仇报主、耻于苟且偷生精神的赞扬,也是对自己不甘沉寂、勇于奋起的激励。作者缅怀三位壮士是借古人的悲壮事迹抒写自己心中的感慨,抒发壮怀激烈的雄心。慷慨豪气,力透纸背。

创作背景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0篇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1篇

上片“何处望神州,……不尽长江滚滚流。”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

下片“年少万兜鍪,……生子当如孙仲谋。”

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2篇

遥想当年,那孙权多么英武威严,青年时期就统率着万千健男。占据住江南百战犹酣。天下的英雄谁堪配做他的对手?惟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人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创作背景: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13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下降,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重阳节后菊花色香均会大减,连迷恋菊花的蝴蝶,也会感叹发愁了。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南乡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相关文章:

南乡子教案范文05-23

上一篇:党校讨论课下一篇:走访企业调研报告

全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