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2024-05-15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精选8篇)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第1篇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样本)

专业: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专业班级:DS08-

2亲爱的同学们:

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家庭的希望,我们在家人的期待中成长至今,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们毕业后将会面临更难的就业问题。怎样才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呢? 在这里我们对您在就业方面的看法进行一个调查,望请配合,此调查不对外公开,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在下面的答案中打“ √ ”。(注:没有特别注明的只能选择一项)谢谢!(您如实积极的填写内容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

1您对2009年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 胸有成竹B 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C 现在就业困难很大D 对就业形势很是担忧您认为解决当前就业难的方法是?(最多可选择二项)

A 提高技能B 调整择业期望值C 提高职业素质

D 就业指导E 调整心态F 就业渠道G 提高自身求职技巧3您期望选择的就业单位是?(排序)

A 民营企业B 国营企业C 外资企业D 私营企业E 合资企业F自主创业

4.您对您的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是多少?(根据的学历所选择)

A 大专(——)元/月

B 本科(——)元/月

5.在求职中最困扰您的因素是什么?(最多可选择三项)

A 学校就业指导不够B 信息量少

C 对企业岗位专业知识缺乏了解D 能力不足

E 优势难以发挥F 求职方法技巧欠缺G 对社会缺乏了解

H 对企业招聘流程和基本要求缺乏了解

J 其他补充:

6.面对就业难您的态度是?

A 先就业再择业B 先择业再就业C 茫然失措

D 期望就业形势好转E 准备充分

F 信心十足、应对自如G 车到山前必有路H 焦急7您觉得您现在所学的专业课程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吗?

A 肯定可以B 应该可以C 不太清楚

D 也许不行E 必须进一步实践

8您毕业后您觉得您会选择到哪个城市或区域去发展?

A 北京B 上海C 广东D 福建F 沿海发达地区G 江浙一带H 回家乡发展I 暂没有考虑

9.如何看待当期望值与实际单位不相符时?

A 凑合着先干B 不理想就不委屈自己C 慢慢找

D 暂不就业E 继续求学以待发展F 其它

10.您觉得毕业生应具备哪些素质?(最多可选择三项)

A 专业水平B 心理素质C 沟通能力

D 组织能力E 适应能力F 品德11您的就业方面的技能、观点和知识主要从哪里来的?

A 学校就业指导课程B 书籍C 上网

D 报纸和刊物E 培训机构F 企业实践G 朋友传授H 家人教育I 其他:

12.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

A 专业成绩B 综合能力C 学校名气D 学历E 潜力F 社会经历G 性别H 专业技能I 生源J 品德

13您觉得您要从众多同等求职者中胜出因素是?(最多选三项)

A 专业成绩B 获奖证书C 社会实践D 优秀综合素质E 良好的品德F 优秀的求职能力(简历、语言、着装、职业素质等)G 资格证书H 其他:

14您认为在求职前必须知道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是:(多选)

A 如何写专业简历B 如何了解一个企业C 企业选人的标准是

D 企业选人的标准E 如何面试F 如何谈薪酬和福利G 专业知识H 资格证书I 如何着装

15您计划花多少钱做就业知识和技能的准备?

A 30元以下B 30-50元C 50-80元D 80-120元E 120-150元 180元G 180-210元H 210-250元I 250-300元

J 300-500元K 钱在其次,关键看效果;

16你认为在市场经济下我们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素质?

答: F 150-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第2篇

1、为什么上大学?

A.为了取得文凭 B.为了掌握一技之长好就业C.完善自我D.其他

2、在和别人讨论时,如果你有问题你会怎么做?

A.主动提出个人见解B.不会主动提出,但别人提出相似见解时表示同意C.保持沉默

3、如果制订的计划你认真去做了,但效果总是不如人,你还会制定下一个计划吗?

A.会的,总是要学点东西B.不会,已经失去信心C.说不准,看情况

4、你喜欢和他人一起合作共事吗?

A.喜欢B.不喜欢C.不介意,但并不主动

5、在课余你会不会学习与专业不相关的知识?

A.会的,全面发展B.偶尔学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C.从不学习,那些知识无关紧要

6、你大学期间是否进行职业规划?

A.没有规,过一天算一天,车到山前必有路B.有规划,但没有相关行动

C.有规划,看相关书籍了解信息朝着方面努力D.有规划,并到相关单位实习过

7、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那些条件?

A.专业成绩B.学校名气C.综合能力D.专业技能F.社会经验

8、你是否认为高学历的人就容易就业?

A.是B.否

9、你认为自己哪项素质在学校得到了提高?

A.专业技能B.创新能力C.心理素质D.道德素质E.公关能力

10、你认为自己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如何?

A.很好B.一般C.较弱D.很弱

11、你目前正在未就业做哪些准备?

A.还没准备B.仅浏览招聘网站

C.关注招聘信息,了解不足,补充自己的不足D.参加社会培训

12、若毕业后暂时没有合适工作,你会?

A.考研深造,或留学出国B.就业形势严峻,先就业再择业

C.自主创业D.坚持理想,直到找到适合自己的的工作

13、面对就业单位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A.公司的规模、发展前景、工作稳定性、区域因素B.公司的薪酬、福利

C.就业单位能否是自身价值得到提高(个人发展空间)D.公司的行业,是否与我的专业对口

14、面对就业你觉得自己最欠缺的是什么?

A.学历不够,知识面狭隘,竞争力不强B.缺乏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缺乏克服困难的能力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第3篇

选择吉首大学进行调查的理由是吉首大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吉首大学是办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的省属综合性大学, 学校少数民族学生具有以下显著特点:一是比例大, 现有少数民族学生6822人, 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2.8%;二是成分多, 共包含土家族、苗族、侗族、维吾尔族、藏族、回族、哈萨克族等42个少数民族;三是地域广, 97%以上的少数民族学生来自西南五省市 (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西北五省市 (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 、内蒙古、广西和湖南等;四是新疆、西藏少数民族学生较多, 现有新疆籍各类少数民族计划在校本、预科学生共计599人, 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228人, 新疆西藏籍少数民族学生占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十分之一。

本次调研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的方式, 面向2014届应届本科 (四年制) 毕业生, 共发放问卷1000份。由于我们强调了本次调查是用于课题研究, 主要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信息素质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并恳请学生认真如实填写。学生都很重视, 特别认真, 调查效果特别好, 收回有效问卷1000份, 有效回收率100%。

一、调查结果分析

1. 关于就业信息意识

在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关注上, 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关注的有82人, 占被调查毕业生的8.2%, 大学二年级开始关注的有121人, 占12.1%, 大学三年级开始关注的有151人, 占15.1%, 大学四年级才开始关注的593人, 占59.3%, 从未关注的53人, 占5.3%。从调查数据看出, 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级前不很关注就业信息, 5.3%的学生甚至从来不关注就业信息。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要求学生回答“哪些信息与就业求职有关”并要求列举且条数不限, 回答“就业政策”一条的613人, 占61.3%;回答包括“劳动法”、“合同法”等两条的233人, 占23.3%;回答包括“用人单位信息”等三条的89人, 占8.9%;回答三条以上的只有62人, 占6.2%;有3人一条都答不出。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 哪些信息与就业有关都不能完全理解, 说明了当前某些学生就业信息意识淡薄。

2. 关于就业信息能力

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 毕业生对就业信息获取的渠道狭窄。我们在问卷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即您通过哪些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要求列举, 且条数不限。根据就业指导教学要求, 毕业生应当通过以下渠道收集就业信息:专业招聘网站、校园招聘会、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学校就业网、企业单位官方网、熟人及亲朋好友介绍、图书馆、社会实践、报纸杂志, 等等。根据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回答出一个渠道的有527人, 占52.7%;回答出两个渠道的有355人, 占35.5%;回答出三个渠道的有87人, 占8.7%;回答三个以上渠道的有31人, 占3.1%。由此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毕业生对就业信息收集渠道不畅, 办法不多, 也就是说, 绝大部分毕业生就业信息收集能力不强。

在就业信息的选择上, 毕业生对大量的就业信息不知所措。我们在问卷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面对大量的招聘信息您最终选择单位的依据有哪些, 要求列举, 且条数不限。我们认为, 选择用人单位应当考虑以下几点:用人单位所在地域包括总部的地点业务范围及地理分布、用人单位的性质、用人单位的规模及组织结构、发展前景、财务状况及薪酬待遇、业务类别及服务内容、环境、文化、人才需求等。根据我们对调查问卷的统计, 回答出一个依据的有617人, 占61.7%;回答出两个依据的有211人, 占21.1%;回答出三个以上的有172人, 占17.2%。被调查者中有82.8%的人在选择用人单位时要么只知道要了解薪酬待遇信息, 要么只知道要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信息, 对于其他信息基本不知道。由此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使用能力不强。

在就业信息的利用上, 某些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的处理不够理性。关于理想的就业岗位与获取理想就业岗位的难易程度存在以下四种可能, 即A就业岗位不理想但容易获得;B就业岗位不理想且不容易获得;C就业岗位很理想且容易获得;D就业岗位很理想但不容易获得。我们就这四种情况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 要求毕业生选择其中一种情况作为自己的求职选择。有811人选择C, 占81.1%;有102人选择A, 占10.2%;有87人选择D, 占8.7%;没有人选择B。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毕业生面对多种选择时对毕业生就业信息的处理在技巧上存在问题, 不够理性。一般来说, 在毕业生收集到的信息中幸运地落在C的机会是非常少的, 如果大家都选择, 成功的机遇就是渺茫的。实际上选择D既符合自己的理想又具有挑战性, 是不错的选择, 因为大学生要敢于竞争, 敢于冒险。当然对于D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也可以做备选方案。

3. 关于就业信息道德

我们要求毕业生对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以下四种情况提出自己的看法, 即是否认可其中的一种或多种情况, 可以进行多项选择:A.对自己虚假包装;B.自己脚踏两只船;C.自己保底签约;D.自己肆意违约。对于这些调查, 主要是为了了解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信息不对称条件下, 毕业生对于信息道德的看法, 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道德教育。调查的结果让人震惊, 有292人认可A, 占29.2%的人认为现在谁都讲究包装, 既然是包装, 就不可能全是真的, 通过包装可以让用人单位有个好印象, 所以在推荐材料上就出现一个班有10多个班长的情况;有111人认可B, 占11.1%, 认为谁不想优中选优, 谁不想好上加好, 自己脚踏两只船是为了选择;有187人认可C, 占18.7%, 认为在毕业生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的情况下保底签约有什么不可以?有11人认可D, 占1.1%, 认为自己肆意违约可以接受, 但不会“肆意”违约, 毕竟对用人单位和自己都不好。从这一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由于就业信息的不对称, 大学生就业信息的道德问题确实存在。

4. 其他方面

我们就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哪些要求列举 (可以多项选择) , 有621人占62.1%的学生认为是“不了解市场”;有837人占83.7%的学生认为是“对用人单位缺乏深入了解”;有555人占55.5%的学生认为“就业信息少”;有311人占31.1%的学生认为“缺乏社会关系”;有87人占8.7%的学生认为是其他问题, 包括自己能力方面的问题, 等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就业信息的问题, “对就业市场的了解”需要收集信息, “对用人单位的了解”同样需要收集信息, “就业信息少”、“缺乏社会关系”等更需要收集信息, 可以说, 信息的多少决定求职择业的成败。

二、启示与建议

有人形象地将求职者比作鸡蛋, 每一个鸡蛋都有一只适合自己的篮子, 要知道哪只篮子适合自己, 就必须了解那是什么样的篮子。鸡蛋与篮子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信息的问题, 要了解那只篮子, 就要收集那支篮子的信息, 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 进行分析, 最后得出哪只篮子是最适合自己的结论。求职者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只篮子”时存在困难, 说到底, 就是求职者存在就业信息问题。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 主要是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信息能力不强, 所以, 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水平十分必要。

1. 增强信息意识是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关键

就业信息意识能够让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重要性产生足够的重视, 能够对就业信息产生敏锐的感知, 能够对就业信息形成正确的洞察能力, 能够对就业信息作出必要的判断能力。可以说, 就业信息意识能够指导和控制大学生就业信息行为, 可见, 就业信息意识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中起关键作用。

(1) 在就业竞争中强化信息意识。现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谁占有信息, 谁就占有优势。著名作家毕淑敏曾说:“人生的重大转折通常以信息的形式出现。”确实, 在信息时代, 就业信息的获得是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前提, 特别对在民族地区的高校毕业生, 一条信息意味着一个机遇, 一条信息意味着一个未来。因此, 我们必须在就业竞争中强化就业信息意识:信息全则就业成, 不成也成;信息缺则就业败, 不败也败———信息的多少决定成败。

(2) 改变学校就业信息环境。信息环境是增强信息意识的条件之一。优越的信息环境, 能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意识。处于民族地区的高校信息环境是多层次多元化的环境结构, 处于不同的信息环境就会获得不同的信息价值取向, 这些不同的取向则会直接影响信息意识。学校就业中心、学校图书馆提供足够的就业信息, 形成优越的就业信息环境, 可以丰富信息资源, 畅通信息渠道, 充分激励毕业生对就业信息的需求。

(3) 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作用。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组织就业信息知识讲座、开展就业信息参考咨询与服务活动等解决求职遇到的就业信息相关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就业信息服务中心、开辟就业信息参考咨询室、建立具有本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就业信息库、建立就业信息服务专家团队等, 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信息需求个性化服务。

2. 提高信息能力是加强大学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核心

就业信息能力主要指善于挖掘的就业信息收集能力、重点把握的就业信息选择能力、去伪存真的就业信息整理能力和及时反馈的就业信息利用能力等。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 如何提高人们的信息能力, 已经成为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1) 善于挖掘的就业信息收集能力。许多有价值的就业信息都不是浮在表面上的, 必须通过深入挖掘才能得到。比如, 根据用人单位的简介, 是不可能预测该单位的发展前景的, 也是不可能判断该单位是否适合自己的。有些单位目前看起来似乎条件很差, 但从长远看是有前途的。因此, 我们要善于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比如我们要收集用人单位的组织结构信息、用人单位的人事信息、用人单位的财务报表信息等, 通过这些信息了解该单位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人力资源状况、经济状况等, 从而对自己的求职选择做出正确判断。

(2) 重点把握的就业信息选择能力。我们收集到的就业信息并不是每条都适合自己, 要重点把握, 提高就业信息的选择能力。我们要将收集到的就业信息认真进行比较和选择, 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特长, 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重点瞄准择业目标, 然后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 有针对性地准备相关材料, 认真应聘, 定会事半功倍。

(3) 去伪存真的就业信息整理能力。在我们面对的大量就业信息中, 有些就业信息是机会, 但有些就业信息可能是陷阱;有些就业信息是“珍宝”, 但有些就业信息是“垃圾”。不具备去伪存真的就业信息整理能力将使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被动, 带来非常不利的后果。

(4) 及时反馈的就业信息利用能力。对于收集到的就业信息要及时进行跟踪、反馈、利用, 要在第一时间与用人单位或信息发布方联系, 不要错过机会。当今信息社会, 就业信息传播速度很快, 就业信息共享程度较高, 机会稍纵即逝, 反应迟钝, 可能会失去本来可以得到的那个工作岗位。

3. 加强信息道德建设是加强大学生就业信素质教育的重点

就业信息道德是指在整个就业信息活动中, 用以调节人才招聘的用人单位和求职择业的毕业生及相关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这里主要是指求职择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信息道德建设的问题。在问卷调查中的“对自己虚假包装”、“自己脚踏两只船”、“自己保底签约”、“自己肆意违约”等问题就是就业信息道德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出现, 充分说明了少数大学生对诚信的缺失, 败坏了自己的声誉, 破坏了就业市场的秩序, 影响了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正常的双向选择。在就业形势较严峻的环境下, 必须加强就业信息道德建设。

(1) 加强大学生信息道德意识教育。增强自己遵守在就业信息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意识, 树立正确的就业信息道德观念, 自觉遵守就业信息道德规范。

(2)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道德责任感。良好的信息道德责任感是大学生在信息活动中采取正义行为的基础, 是大学生自觉自愿地选择正确行为的条件。

(3)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自律能力。要激发大学生就业信息道德的自觉意识, 做到理性选择、良心自省, 自择、自责, 自觉地用信息道德约束自己, 用相关的法律规范自己, 保证就业信息的真实、可靠、有序、有效。

摘要: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毕业生就业信息对于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开展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研究已经引起重视。作者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 了解民族地区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就业信息意识、就业信息能力、就业信息道德等情况, 并进行初步分析, 旨在为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与研究提供客观依据。

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调查报告 第4篇

关键词: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综合素质;身体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5—0238—02

一、选题背景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就业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不难发现,大学生的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校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其中,就业素质是最重要的一方面,高校希望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同样,企业也希望吸纳高素质人才。本方案通过市场调查研究云南省大学生就业素质模型,并对其调查,了解大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来应对就业和企业又看重大学生的哪些素质,从而为大学生和企业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

二、指标的选取

1.指标选取的原则。(1)实用性原则。对于大学生就业应具备的素质进行调研,考虑到调查中实际可能存在的问题,指标的选取必须简单易懂,操作性强,遵循实用性原则。(2)定量化原则。对素质的评价我们采用对比评价与打分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调查问卷,打分评价必须运用量表将指标定量化,用数字来分析问题。(3)全面性原则。大学生就业素质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要真实反映招聘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就业素质方面的问题,必须全面考虑大学生在应聘时所具备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2.指标的构架。根据研究目的和指标选取的原则,选择下列相应指标,用图示反映如下:

三、调查方式与取样

本调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为主、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围绕大学生就业素质,从大学生、研究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三个不同的群体着手调查。发出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其中有效问卷672份(大学生男性240份,女性225份,研究生105份,人力资源管理者102份),占发出问卷的89.6%,占回收问卷的92.1%。

四、结果与分析

(一)选项的处理

1.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视程度的分析。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考察的重点,心理素质其次,身体素质关注的最少,但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研究生对企业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期望过高,在他们看来,企业需要高专业素质的人才,而事实情况并非如此,笔者认为,这可能是研究生所期望的大学生的水平与企业所培养的层次不同所造成的。

(1)大学生、研究生、企业注重综合素质,其比例都相当高,相差无几,足可见综合素质的重要程度。(2)有22.55%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仅有18.28%、11.9%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重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不够,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3)身体素质:在就业素质中,大学生比研究生、企业更看重身体素质。

2.关于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专业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专业知识和知识机构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外语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关注最少的是计算机的应用水平。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专业知识,高于企业实际的7个百分点,高于大学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这可能与研究生的研究方向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研究方向的细化使他们对专业方向十分敏感。(2)知识结构:在专业素质中,企业和研究生重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这与大学生的33.44%的认同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是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在专业素质考核失败的因素之一。(3)外语应用水平:在专业素质中,有16.67%的大学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大学生的外语应用水平,而研究生和企业实际的重视比例则相对少的多,可见外语水平在大学生和企业心中的差距。(4)计算机应用水平、在校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相对研究生来说更重视证书的获得,大学生与企业的一致性有利于大学生就业。

3.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心理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表。根据调查问卷的发放结果,选取三个层次最重视的两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结合对比分析,其对应的人数和百分比如下:

从上面的结果不难看出,就心理素质而言,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其次是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而情绪的控制能力关注不多。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工作责任心作为接任一份工作所不可或却的因子,三个层次都十分重视心理素质中的工作责任心。但大学生和研究生对大学生现行的工作责任心的预期与企业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去提高。(2)有32.35%的企业更重视社会责任感,分别高出大学生、研究生所认为的10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可见,现行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3)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中企业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想法存在很大的出入,这在第5点的分析中可以体现。(4)情绪控制能力:在心理素质中,有15.69%的企業更重视情绪控制能力,而大学生和研究生所占的比例相对少些,这需要大学生进一步去加强。(5)从横向对比来看,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重视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这两个心理素质,而大学生和研究生认为企业更注重工作责任心和个性特点与岗位的相宜度这两个心理素质,两者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

4.关于大学生就业素质中综合素质的重视程度分析。就综合素质而言,实际操作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都是大学生、研究生、人力资源管理者认为的企业招聘大学生的过程中的考察的重点,而其余三项相对来说比较松散,未呈现规律性,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实际操作能力中企业更看重实际操作能力,与大学生的看法相当,高出研究生认为的7个百分点,可见,研究生对企业的此能力预见不高。(2)大学生对思维创新能力高于企业、研究生的关注度。(3)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更重视实践经历,而现实中只有8.33%的企业重视实践经历,可见,企业在招聘大学生过程中真实考虑了大学生的实际在校的情况,实践经历不足,一般的企业会给些必要的培训,使大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新的岗位。(4)有20.1%的企业注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而有将近12%的大学生、研究生认为企业重视大学生的社交能力,可见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欠缺,与企业的期望有一定的距离。(5)有13.73%的企业重视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研究生、大学生的比例相对低一些,可见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需要一定的改进。(6)大学生、企业、研究生对实际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实践经历等关注的排序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作为用人单位,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与大学生、研究生的比例整体相当,但就企业需求的社交能力而言,大学生与之不同,足可反映当前大学生参与活动的范围有限,导致对社交能力认知度不高,需要大学生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社交能力,积极参加一些社团的活动等,从而将企业所需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社交能力重点培养,并结合加强实践经历、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完善自己的综合素质。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第5篇

A.在校生B.毕业生

2.你认为个人品德重要还是专业技能重要?(A)

A.个人品德B。专业技能

3.你对考试作弊的看法?(B)

A、十分厌恶,坚决反对B、不喜欢,但偶尔会作弊

C、通过考试的一种有效途径D.作弊在大学里是常见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4.你对服务西北地区,省内不发达地区,基层的态度?(D)

A、会去,哪里需要人才B、会去,有利于今后发展

C、说什么也不去D、有所顾虑,受各方面因素影响

5.你认为金钱重要还是感情重要?(B)

A.金钱B.感情

6.你对自己的抵抗挫折能力看法如何?(C)

A.很满意B.满意C.一般D.不满意E.很不满意

7.专业知识掌握情况?(B)

A全面掌握并有所延伸 B、掌握不全可以应付考试C、有所欠缺

8.已获证书情况(多项选择)(A)

A.英语四、六级证B.计算机等级证C.三好学生,优秀干部

D.驾驶证E.职业资格证

9.你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B)

A.经常有超越常规的想法并付诸实施B想法挺多但并不是全部可行

C偶尔会有小花样D.有待提高,生活中中规中矩

10.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多选)(F)

A.志愿者服务B.自主创业C.勤工助学D.社会调研

E.实习或兼职F.其他

11.是否参加过学校或学生组织?(A)

A.是B否

12您是否认为在校当过学生干部会对就业有所帮助?(B)

A.有很大帮助B.有所帮助,但并不明显C.没有帮助13学习知识的途径?(B)

A.老师B.书本C网络D.其他

14.您课余时间会不会学习与专业知识毫不相干的知识?(AB)

A.会的,要全面发展B偶尔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C.从不,那些只是无关紧要

15.你认为你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何?(B)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弱E、很弱

16在集体活动中,您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合作共事吗?(B)

A、喜欢B、不介意,但并不会主动C、不喜欢

17.你认为自己的执行能力如何?(C)

A、很好B、较好C、一般D、较弱E、很弱

18.能否在公共场合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A)

A.能B.否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第6篇

学校:专业年级:姓名:联系方式:

1.您的性别

A、男 B、女

2.您的学历

A、本科 B、专科

3.目前您是否担任学生干部?

A、在团总支任职 B、在学生会任职 C、担任班干部 D、没有

4.您认为择业最重要的条件是?

A、能力素质 B、真才实学 C、社会的关系 D、金钱

5.您倾向于做什么样的工作

A、生产性的 B、经营性的 C、服务性的6.您希望自己在工作中

A、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B、只要薪金高,不能人尽其才也不在乎

7.对现在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态度是

A、胸有成竹 B、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 C、现在就业困难很大

8.您的就业方面的技能、观点和知识主要从哪里来的?

A、学校就业指导课程 B、书籍 C、上网 D、报纸和刊物培训机构

9.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哪些条件?(可多选)

A、专业成绩 B、综合能力 C、学校名气 D、社会经验 E、专业技能 F、发展

10.您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就业机会?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11.您对职业的取向是?

A国家单位 B事业单位 C中外企业 D私企 E无所谓

12.找工作时您怎样看待专业和工作性质的问题?

A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B可以与专业有关联性的工作,不一定对口C专业与工作性质无关,先找一份工作再说D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行业 13.您认为当前就业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缺乏实际技巧与精练 B就业期望太高 C就业人数太多 D企业的要求太高E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F金融危机带来的企业倒闭

14.您对您第一份工作的崭新期望是多少?

A1000元以内 B1000-1500 C1500-2000 D2000-3000 E3000以上 F不要钱,能锻炼就行

15.您应聘时,着重企业的?

A公司发展前景 B薪水的高低 C个人发展空间 D公司的名气 E其它

16.您首选的就业城市是?

A成都 B北京 C上海 D广州E其它

17..您会考虑自主创业吗?

A工作难找,会考虑自主创业B不会,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C暂时没有考虑过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第7篇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

一、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临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有清晰的认识会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绝大多数人对就业这个问题的认识是很清楚的,75%的人认为就业形式严峻,就业难。17%的人认为形式正常。看来许多人对这问题没有偏离现实。就业形式的严峻迫使大学生在大学里努力的学习知识,严峻的形式也是大学生学习的压力。所以,认清形势将会帮助你更好就业。

二、大学生就业的素质准备

“素质”是指“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景目标纲要》指出:“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致力于提高国民素质,在各个领域培养一批跨世纪的优秀人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素质准备既是未来从事职业应有的,也是在求职过程中应具备的。因此,大学生应具备以下一些素质:

1、具备“全面素质”

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将处于愚昧落后的时代;而仅有科学技术,没有文化素养,人类将失去一种精神。科技与文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两大支柱。工科大学生应具有符合现代社会文明的全面素质,即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辩证统一。目前,大多数工科大学生表现出现代高科技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不相融合,或是对现代高科技的认识肤浅、幼稚,或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文化的认识欠缺、贫乏。在校学习应试化,工作之后也很难将二者相互运用。这样,就难以适

应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难以承担起发展我国高新技术所赋予的重任。钱学森曾说,创造性思维往往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渗透中产生,他自己就广泛涉猎于哲学、艺术。因此,工科大学生要全面发展,不但要掌握现代科技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文化修养和高贵品质,使自己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2、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应具有的合理知识结构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宽的专业基础知识。一个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有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2)具有管、贸、经、法及其它社会科学的知识。(3)大容量的新知识信息贮备。及时了解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理论以及本学科与边缘学科的相关知识。为此,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工程人才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及未来世界的变化出发,以人才的全面素质要求为依据,努力培养高级工程科学人才、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高级工程管理人才。特别是由于许多工程项目都存在内部管理问题,科技向生产力转化不单纯是技术问题,同样是经济和管理问题。毕业生在求职中,懂市场经济和管理是一个很大优势。

3、锻炼较强的科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工类大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最受用的一种能力。恩格斯有句名言:“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然而,思维活动是一种艰苦的劳动,它不仅以知识和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还需要非智力因素(兴趣、性格、意志等)的支撑,是综合因素的体现,只有强化思维训练,挖掘思维浅能,才能培养起工科大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工科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易犯的思维问题有:不完整思维、惯性思维、主观思维和一次性思维。在学习中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经常思考,学会把握本质、适应变化,养成反复深入思维的习惯。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主动性的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时要进行学习的思维训练,千方百计地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启发思维。提高独立性和批判性能力。努力培养自己的独创意识,不惟书、不惟上,敢于提出问题,创新除旧。开拓创新能力是人才整体素质的核心。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开拓创新能力的基础。创造性能力是指善于发现和创造新事物。一个人富有创造力,就能批判地对待一切,打破旧框框,开辟新天地。工科大学生培养创造力,首先要激发好

奇心理,好奇心产生求知欲,再激发出创造力;其次提倡大胆怀疑精神是培养创造力的发展前提;最后,标新立异是在继承基础上的飞跃和独创,也是创造性能力的关键。

4、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是从事工作的基础,充沛的工作精力来源于健康的体魄。新形势下,生活、工作节奏都不断加剧,要能适应这种节奏和变化。身体和体能既能紧张工作,又善于调节放松,使身体和体能始终处于和谐的最佳状态,保持旺盛的精力和体力。

三、择业误区和心理准备

大学生由于错误的择业心理和方式,再加上缺少择业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常常导致他们走向择业误区。

1、自以为是,期望值偏高。

从近几年高校毕业生需求形势看,理科、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率相对高一些,文科类相对低一些,工科专业技术领域的毕业生就业状况要比人文社会科学专业好得多。据统计,工科、理科、文科三类学科毕业生就业率的平均差距大约是8个百分点。许多工科大学生因此认为,工作难找不是针对自己而言的。对一般工作有“三挑选”:一是挑地点,到大城市,到经济发达地区;二是挑工作单位,到有住房,工资、奖金、福利高的单位;三是挑选有兴趣的工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2、互相攀比。

少数工科毕业生对社会对人生产生偏颇看法,由于每个人自身素质、综合能力、社会背景及机遇时机把握程度不同,导致部分人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这些大学生往往不正确对待,怨天尤人,在选择就业单位时,往往是拿自己身边同学的就业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从而导致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在此心理下,即使某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某个方面比同学的就业单位存在少许差别,就彷徨放弃,事后却又后悔不已。

3、缺乏自信,错失良机。

在竞争激烈的求职场上,部分工科大学生或因所在学校不知名,或因自己专

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不如其他同学,或因求职屡次受挫,缺乏自信心,并进而转化为自卑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求才若渴的用人单位,往往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甚至把自身的长处也变成了短处,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与择业。

4、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靠父母或动用关系网。

有部分工科大学毕业生,虽然接受了几年的高等教育,但在很多事情上受社会不良观念影响。有人为了留在大城市提出“要城市不要专业”,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就业择业中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依靠听取父母师长之意,进行取舍,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一个大学毕业生应有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为了顺利地就业及事业上的成功,工科大学毕业生必须对自己存在的心理误区进行调适,做好心理准备。首先要认清形势,做到心中有数。其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人制度的双向选择,主动“推销”自己,而不能等、靠、要。再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不要把留在大城市、端着“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不要只选择外企、合资企业,而要面向基层、西部,自主创业。“先就业,再择业”。最后要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转为“大众教育”。工科大学毕业生只有改变以前的“精英就业”观念,树立“人职匹配”的“大众化”就业观,才有可能实现理想就业。

三、思想准备:“以天下为己任”

保罗·肯尼迪在他的名作《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提供了1750—1900年间中国制造业产量在世界制造业总量(100)中的相对份额。1750年,整个欧洲占23.2%,美国占0.1%,日本占3.8%,中国竟占32.8%,但到1900年中国仅占6.2%。中国在近代的落后挨打很大程度上与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有关。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辈科技人员为我国经济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涌现出“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新的历史时期,工科大学毕业生即将活跃在生产建设的第一线,走向社会,回报祖国更要“以天下为己任”。

1、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司马光:“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一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在他以后参与的一切社会生产、生活活动中起着灵魂、动力和方向作用。工科大学生不单要具有专业技术,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是思想道德品质的核心。纵观历史,我们大学生是具有光荣爱国传统的,而工科院校的传统更具特色。例如:“交大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把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概括为:爱国爱民、务实求真、敬业律己,为中华的崛起而献身。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价值取向。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部门、工作种类等的向往。如果大学毕业生确立了崇高的职业理想,就能自觉地把自己的命运、前途与整个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联系起来。职业理想既反映了毕业生人生目标,也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他还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学家、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也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这种崇高的择业观,是值得每一个即将进行职业选择的工科毕业生认真学习的。

识,做好就业前的技能准备

结束语

中国经济体的发展壮大,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中国带来了可观的GDP,也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大学生就压苦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这不是一两年的事了,是中国长期积累下的问题。经济的壮大,对人力需求增多了,高科技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都走上了这座独木桥,在激烈的竞争中失业。严峻的形式依然没有改变,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的。靠外

界因素是完全改变不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的。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主要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因此,大学生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这个社会,只有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自己的专业技能。努力适应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素质调查 第8篇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历时3天,调查方法以“问卷调查”方法为主。调研对象为山东省某高校双选会的参会单位。调研结果如下:

从企业招收岗位和专业看, 目前企业依旧偏爱于招聘与生产性活动相关的技术性和生产操作型人才,对机械制造、自动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求量最大。

从企业筛选人才的角度看,除了考虑传统的性别、生源地等因素外, 企业越来越看重学生在专业素质和实践经历方面的特质,尤其注重考量毕业生的学习状况、学生期间的社会实践和学生工作的状况, 相对而言, 企业对个人技能不是很看重,仅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

从企业招聘的途径和方式看,企业越来越多地采用各种方式从高等院校招聘和选拔人才,但是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校园宣讲会、校园招聘会和网络途径招聘人才,同时逐步规范选拔制度 ,越来越倾 向于通过 简历筛选 、结构化面 试筛选人才。

从当前企业对就业形势的评价看,企业认为当前就业难的最主要原因是毕业生的个人期望值高和求职目标不清,并非应聘者过多。

二、工科学生素质培养的不足

1.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现代工程师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 培养工科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开展工程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看到,在计划经济时代培养的大量常规性工程人才他们只要能“正确解题”即可,至于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计划决定,对创新能力的要求不高,而在市场经济与知识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培养的工程师不仅要解决常规性的技术问题,而且要有市场意识,有创新思维,能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给出新点子,用创新赢得和拓宽市场。从工程教育的角度看,创新思维和创新行为不仅高度依赖创新主体的知识综合, 而且高度依赖其知识、能力和其他素质的综合。工科教师如果缺乏工程经验, 那么其后果不仅是难以对学生的工程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更有害的是,由于教师不了解工程思维的内在特征,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很可能会不自觉地代之以纯粹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模式, 对学生工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构成更大障碍。

2.缺乏工程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培养工程师应当注重其工程伦理精神的培养,使学生能够把握好工程师共同的道德责任, 同时提供给他们工具,让他们能自己思考道德问题。具体目标包括强化道德意识,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增强清晰的和具有说服力的交流道德观点的能力。

我国理工科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轻文”倾向。一方面,学生的自我定位是把科学技术知识应用于工程,其他有关人文社会方面的知识自然是无足轻重的,另一方面,因为轻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和教学,所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和工程有许多模糊和错误的看法。工科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和工程活动的设计者、决策者、实施者、管理者和评估者,对国内工程领域现状的态度普遍是, 虽然痛感问题严重,但多数认为与己无关,也不愿多思考这些问题,或者认为问题太复杂,不是个人能解决得了的。这种态度反映出他们对基本的伦理原则和工程师的责任、义务和道德底线不明确。很多人相信所谓“工程精神”就是精确和效率,工程师要求真、求实和求精,把本职工作做好,开发、设计和生产出高质量、有效益的产品。至于这些产品如何在社会上起作用,可能起什么作用,那是政府、企业家和使用者的问题,工程师没有责任管也管不了。

3.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足

善于解决实际问题是工科学生的根本能力,也就是说,不但要说得清,而且要做得到。工程实践为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奠定经验基础,使实践主体面临真实的工程问题,并为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集结能量,这是完成知识内化、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融合的过程。

在工程教育中, 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并不是两个互不相干、彼此独立的系统,而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同一个系统的两个方面。事实上,目前我国工科高校的工程训练严重不足,工程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都缺乏工程实践的教育背景, 较少有机会面对工程实践问题。校企间缺少双赢的合作关系,教授的科研研究项目与生产实际关系不大, 使科技开发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生得不到足够的训练时间、训练场地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辅导,导致学生到企业实习只是走走过场,并没有深入工程实践的第一线,学生面对工程问题时,难以综合利用所学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发现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表达沟通交流能力不强

工科学生作为未来的工程师, 必须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备协作意识和协调能力,尤其是工科本科生中的许多人, 将有机会进入工程技术的核心部门甚至走上大中型工程的领导岗位,更要掌握相关经济、管理和法律知识,具备相应的组织团队能力、工程管理能力和领导决策能力。在工科院校里,由于工科学生学习任务很重,平时在学习当中得到的大多是逻辑推理训练,因此,逻辑思维镇密,条理清晰。由于很难有业余时间参与学校社团活动,有时即使参与了一些,也大多是在配合别人,表现出了助人意识比较好,活跃性、创造性缺乏, 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显得不足, 平时参与的活动不多,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锻炼机会,特别是与异性交往的机会,在社交能力方面显得较为封闭,过于自我保护独来独往的现象较多,出现一定的人际交往的社会退缩倾向相比文科学生而言, 理工科学生认为自己在人际交往上要付出更多努力,并且需要更多运气成分。

为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提高学生工程培养素质,优化工程素质持续提高的宏观环境。工科本科生在完成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后进入社会, 其工程素质还需要在继续教育中得到进一步提高。一个健全健康的工程人才的教育大体系的建立, 对于国家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目前,企业的用人标准已经从简单的专业对口提升到了人才综合素质层面,这反映了社会对高校教育的新呼声和新需要。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文章结合某高校对双选会招聘单位的分析和研究,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提出措施,希望对现实有所帮助。

上一篇:整形开业活动下一篇:体育课及体育活动安全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