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学生讲话稿范文

2024-05-14

答学生讲话稿范文(精选4篇)

答学生讲话稿范文 第1篇

答纠正违法通知书的

察院领导:

接到贵院范检民纠(2013)1号纠正违法通知书后,我局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人员对通知书进行了学习,对贵院提出的问题,认真查摆,深刻反思,剖析问题原因,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力争从根本上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一直认为贵院通知书提出的问题中肯,找出了我局工作中存在的一些漏洞与不足,必将提高我局依法行政工作能力,提升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水平。现答复如下:

1.违反行政处罚公开公正原则问题。贵院指出A公司、C公司、D公司均未年检,对A公司处罚6万元,对后两家公司处罚3万元,显示公平。

我局在案件查处中,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从注册资金看A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D公司注册资本为500万元,C公司注册资本为10万元。C公司相对上述两家公司相对是个小公司,对C公司做出处罚3万已经起到教育的作用,如果同处罚6万,这样貌似公平实质不公平。

A公司与D公司注册资本虽然相同,都是500万元,但实际A公司规模较大,住所位于范县王楼乡产业集聚区,交通便利,生

首先,加强执法员培训,提升执法水平。充分调动执法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针对当前执法队伍在实际工作中业务存在的薄弱环节,以熟记法规条文、规范执法行为模式为重点,提高执法人员在执法工作中的法律法规意识。增强执法人员在实际协助执法过程中的工作水平和应变能力,进一步规范执法人员执法行为,增强了依法执法的意识,也提高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

其次,开展作风纪律整顿。以通知书提出的问题为重点,在系统上下开展一次作风纪律整顿,举一反三,未雨绸缪,防微杜渐,重点解决五个问题,增强五种意识:即:一是着力解决“软”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担当意识。二是着力解决“懒”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效率意识。三是着力解决“散”的问题,进一步增强纪律意识。四是着力解决“拖”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努力解决纪律观念不强、工作作风不实、依法行政能力不足以及服务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

最后,严格规范办案程序 不断提升办案质量。要求执法人员在办案中要注意办案细节、规范制作法律文书,严防程序违法。

制订规章。从容易产生执法问题的环节入手,建立办案规范制度。

----细化责任。根据“谁办理谁负责”的原则,明确执法责任制,层层签定执法责任书,逐级落实执法责任。

答学生讲话稿范文 第2篇

教学目的: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2)姓。恤(xù):<书>(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2)怜悯。如:体恤。(3)救济。如:抚恤。胥(xū):

(1)<书>胥吏(小官吏)。(2)互相。

(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度(duó):<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5)计划,主张。(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

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

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三、古文今译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五、整体把握、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一)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二)写作特点

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

【重点难点】

1.重点: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2.难点: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包含的信息。【课文提示】

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答司马谏议书》文题意思是:回给司马谏议大夫的信。

2.王安石,宋朝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当政时,推行变法。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的滚滚硝烟。

【正音正字】怨谤(bàng)难壬人(nàn)胥怨(xū)盘庚(gēng)会晤(wù)【阅读课文】

1.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人“习于苟且”;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

2.实施变法时,出现了什么情形?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 实施变法时,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

司马光认为,这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3.“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来源:学,科,网] 【课文简析】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其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本文是以书信形式写成的驳论。文章列举司马光的种种责难,然后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本文不仅严正表明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受命于人主”,还借此机会重申自己“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的决心,矢志不悔。【课外作业】

1.完成“学习建议”;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2.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王安石、司马光以及王安石变法。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串讲课文】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翻译:我说:昨天承蒙(您来信)赐教。我认为和您交游相处友好的日子很长久了,但是议论政事常常合不来,这是因为我们采取的政治主张不同的缘故。

原文: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翻译:如果硬要辨解,最后一定不会被理解,所以简单地写回信给你,不再一一为自己辨白;再三想到您对我的重视厚遇,对(书信)往来不应草率莽撞,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情况,希望您也许能谅解我。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翻译:读书人争论的问题,主要在于名称和实际的关系,名称和实际关系明白了,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清楚了。

原文: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翻译:现在您用来教训我的是认为我超越权限、惹事生非、搜刮钱财、拒绝批评,因此遭到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原文: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翻译:我却认为受皇上的委托,拟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然后交给专职的官吏去执行,不能叫作越权;推行先王实行过的政事,兴利除弊,不能叫作惹事生非;为国家清理财政,不能叫作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问巧言小人,不能叫作拒绝批评。

原文: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翻译:至于怨恨和诽谤那么多,那本来早就料到它会这样的。

原文: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翻译: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经不是一天了,士大夫大多数以不忧虑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讨好众人为上。皇帝才想改变这种状况,而我就不考虑反对派的多少,要出力帮助皇帝对抗这些人,那么大家怎么能不大吵大闹呢?

原文: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来源:Z。xx。k.Com] 翻译:盘庚迁都的时候,老百姓都怨恨,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而已。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而改变他的计划,因为计划合理才行动的,这事看不出可以后悔的地方。

原文: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翻译:如果您责备我任职很久,没有能帮助皇帝大有作为,以造福于人民,那么我承认有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什么事情都不做,墨守成规而已,那我就不敢领教了。原文: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翻译: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仰慕到极点。【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学生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解释划线的词语:

①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原因)

②终必不蒙见察。(被,表示被动)

③故今具道所以。(说)

④辟邪说,难壬人。(批驳)

⑤非某之所敢知。(领教)2.解释下列多义词:

①未能助上大有为(作为)

为天下理财。(替)

不为征利。(是)[来源:中.考.资.源.网]

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表示承接关系,而且)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表示转折关系,然而)3.下列对“人习于苟且非一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A,人们学习苟且之事不是一天了。

B,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C,人们对得过且过的学习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D,人们对苟且之事反对不是一天了。[来源:] 4.下列对“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C)

A,如果说应当今天一切事情都不做。

B,如果说现在应该一切不把事当事做。

C,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情都不做。

D,像你所说,现在应该一切事情都不做。

5.文中“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一句,表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政见不一。6.文中追述“盘庚之迁”的用意是什么?

以确凿的史实针砭当时士大夫的流俗,说明反对的人多就一定错了。证明自己的境况,与“盘庚之迁”时一样,因此决“不为怨者故改其度”,表达了改革的决心不变。7.文章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否向司马光认错?为什么?

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不是向司马光认错。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8.本文是驳论。作者旨在批驳什么观点?[来源:] 本文批驳的观点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9.作者是如何驳论的?

针对司马光“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的责难,作者先逐点驳斥“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这样,有理有据有节,而“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成为无中生有,司马光的论点失去了成立的基础。王安石进一步批驳,他没有否认“天下怨谤”。他认为“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顺水推舟地指出“上乃欲变此”;再列举“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这样,王安石从现实和历史两个方面说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因此,“天下怨谤”不足为奇。

10,在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什么态度?哪些语句体现了这种态度? 王安石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等语句集中体现了王安石的态度。11.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真正原因是:王安石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课外作业】 1.整理课堂笔记。2.预习《出师表》。

3.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答司马谏议书》

教学目的: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2、学习教学设计>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教学重难点:

1、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教学步骤】

一、生字识记

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2)姓。恤(xù):<书>(1)顾虑,忧虑。如:不恤人言。(2)怜悯。如:体恤。

(3)救济。如:抚恤。

胥(xū):

(1)<书>胥吏(小官吏)。(2)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如:揣度。另读(dù):(1)计量长短。如:度量衡。(2)程度。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4)人的气质或姿态。如:风度。(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膏(gāo):

(1)脂肪;油。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如:牙膏。

(3)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晤(wù):见面。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

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略:简略。上报:回信。重念:又想到。视遇:对待。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习于苟且:习惯于得过且过。

恤:考虑。

汹汹:波涛声。这里指反对新法的吵闹之声。胥怨:相怨。多指百姓对上的怨恨。胥,互相。非特:不只是。特,只是。度(dù):计划,主张。度(duó):考虑。膏泽:给以好处。

不事事:不做任何事情。

敢知:敢于领教。知,领教,接受。由:机缘,机会。不任:不胜。区区:情意诚挚。

向往之至:仰慕到了极点。

三、古文今译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译文)我的陈述:昨天承蒙来信赐教。我私下认为与您交好已经很久了,可是议论事情每每意见不合,是因为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虽然想强作解说,可想到终究一定不会得到谅解,所以想约略写此回信,不再一件一桩地替自己辩解。又想到承蒙您很看重我,在书信往来中不应草率。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原来读书人要争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搞明白了。现在您所拿来指教我的,认为是侵犯职权、生事扰民、搜刮钱财、拒绝进谏,致使天下人怨恨咒骂。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旨意,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进行修订,把它交给主管官员去执行,算不得是侵犯职权;推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令来兴利除弊,算不上是滋生事端;替国家理财,算不上是搜刮钱财;驳斥谬论,批驳奸佞,不是什么拒绝进谏。至于怨恨咒骂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知道会这样。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小官员大多把不关心考虑国家大事、附和世俗、讨好众人当作上策。皇上想改变这种情况,而我不估量政敌的多少,想出力协助皇上对抗他们,那么他们怎么会不声势汹汹?当年盘庚迁都,怨恨的是老百姓,不只是朝廷里的官员罢了。盘庚不因为人们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考虑得合情合理之后才行动,这样就看不出有什么后悔的。如果你责备我在职的时间很久,不能帮助皇上有大的作为,来使老百姓得到幸福,那么我承认自己的罪过;如果说现在应当不做任何事情,只是墨守以前的陈规旧

法罢了,(这)就不是我所敢于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和您)见面,(我对您)不由得从内心仰慕到了极点。

四、重难点句子和段落诠释 1.第2段作何理解?

作者在该段以犀利的笔锋逐一驳斥司马光对自己的指责。开头先提出一个双方均认可的道理,“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下文的“正名”提供推理前提。接着对强加给自己的罪名一一反驳,连用“不为„„”四个不容置疑的判断句,显示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改革家的风度。

2.第3段作何理解?

该段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指出当前现状,并强调皇上要改变此情况,而自己不顾众人反对,要“助上以抗之”,然后用一句反问句,增加结论的不容置疑性。第二层用盘庚迁都的事实,来论明自己推行新法的正确性,增强说服力。第三层由两个假设句构成,内容上退中有进,前句的退,使后句的驳斥更显柔中有刚。

五、整体把握、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一)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二)写作特点

1、词语运用:简明扼要,铿锵有力。面对保守派的指责,作者说道:“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坚持自己的信心。

2、中心表达:本文通过对司马光指责自己的几个方面的辩驳,从而批驳了保守派的不恤国事、墨守成规的状况,表明自己的坚决态度。

3、写作借鉴:本文层次清晰,条理分明。首先交代写信的原因,言语委婉有致;接着进行合情合理地辩驳,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最后表明态度,不失赠答之礼。全文一气贯通,结构严谨,这是同学们需借鉴的。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能顺畅朗读课文。

2、能理解文句的意思,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探究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

窃以为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于反复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致天下怨谤 举(推行)先王之政 辟邪说,难壬人 士大夫多以不恤(忧虑)国事 盘庚之迁,胥(互相,可以当作偏指一方理解)怨者民也 度义(合理)而后动

以膏泽斯民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固守)前所为而已

2、重点句: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3、特殊句式: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二、品读研讨

“王安石变法”距今已有近一千年。在这次变法中,以王安石为代表的革新派跟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发生过激烈的斗争。虽说历史是那样的遥远,但是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当时唇枪舌剑里无形硝烟。现在,让我们撩起历史的面纱,穿越时间的隧道,去感受一下他们之间来自文字的针锋相对吧!

组织讨论:

1、根据文章内容猜测一下,王安石实施变法时,朝野出现了怎样的情形?文中是怎么表达的?司马光认为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对应语句,并作翻译。提示:(1)天下--“怨谤”;众--“汹汹然”。

(2)司马光认为是王安石在变法中,“侵官、生事、征利、拒谏”造成的。

追问:王安石是如何解释司马光所说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几方面的事情的?

提示:A“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B“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C“为天下理财”; D“辟邪说,难壬人”。

小结:这是王安石针对司马光的责难而发出的义正辞严的驳斥。

2、王安石认为出现“怨诽之多”的原因是什么?在文中划出原句

提示:人(一般人):“习于苟且”

士大夫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上(皇帝):“欲变此”

3、王安石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表明了怎样的态度、立场?(划出能表现王安石态度立场的句子)明确: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4、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三)布置作业

1、诵读课文,进一步巩固文言文字词的积累。

2、翻译第3段。

3、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是赞同变法还是反对变法?课后通过图书馆或,网络进一步丰富相关资料,为自己选择一个身份,用文言给王安石或司马光写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本题为提高题,让有兴趣、学有余力的学生试做。)板书设计

答司马谏议书

司马光: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 ↓ ↓ ↓

受命于人主议法 举先王之 为天下 辟邪说 天下—怨谤

度而修之于朝廷 政以兴利 理财 难壬人 众—汹汹然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

答学生讲话稿范文 第3篇

问: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 国家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面有什么新的措施, 成效如何?

答:经过长期的努力, 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前, 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教育规划纲要就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作了进一步部署, 对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各个教育阶段的学生资助制度作出了整体设计和安排。两年来,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 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密集出台一系列新的资助政策和措施, 不断扩大资助范围, 扩展资助领域, 提高资助标准, 从制度上基本保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第一, 完善资助体系。一是建立了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二是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试点, 中央财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每年惠及约2600万在校生。三是建立了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中央和地方共同设立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 每年资助学生约482万名, 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1500元。截至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完整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个教育阶段。

第二, 扩大资助范围。一是扩大中职免费范围。继2009年实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后, 2010年9月,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印发《关于扩大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覆盖范围的通知》, 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 将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扩大至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二是扩大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大学生实施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范围。2011年10月, 财政部、教育部、总参谋部研究制定了《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高等学校在校生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及退役复学后学费资助暂行办法》, 将大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学费补偿贷款代偿范围由应届毕业生扩大至在校大学生。

第三, 扩展资助领域。一是解决特困生交通费, 帮助所有高校新生按时报到。2012年, 财政部、教育部支持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在中西部地区启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入学资助项目, 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新生一次性提供从家庭所在地到录取院校间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生活费用, 扩展了资助领域, 实现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过程资助。二是出台了退役士兵教育资助政策。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对退役一年以上、考入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实施学费减免;经济上有困难的, 纳入高校学生资助政策范围。

第四, 提高资助标准。一是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 小学从2009年的每生每年50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生每年1000元, 初中从750元提高到1250元。二是提高了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自2010年秋季学期起, 普通高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由每生每年2000元提高到3000元。

2010-2011年, 全国累计资助普通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1.56亿人次, 资助金额1836.76亿元, 资助学生人数与金额连创历史新高;2011年资助金额比2009年增加308.7亿元, 增长45.6%。两年来, 全国2.66亿人次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国家免费教科书, 覆盖面达88.1%;1.8亿学生享受地方免费教科书, 覆盖面为59.6%。另外, 在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引导下, 两年来全国高校共有6.55万名毕业生赴基层单位或艰苦行业就业, 9.14万名学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

可以说, 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 我国学生资助工作成效显著, 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目标。

现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投入最多、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制度安排。

问:目前, 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基本覆盖了各个教育阶段。现行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现行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财政投入最多、资助范围最广、资助力度最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项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 制度设计系统全面。从资助领域看, 政策体系实现了全覆盖, 形成了从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个教育阶段的较为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从资助方式看, 呈现立体式、多元化资助局面。既有国家奖学金、校内奖学金等奖优资金, 还有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等助困资金, 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勤工助学等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资助方式。从资金用途看, 不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学习需要, 还解决其就读期间生活需要。从资金来源看, 有财政投入、学校资金、社会捐助、银行贷款等多种渠道。

第二, 政府投入占主体地位。据统计, 2007-2011年, 全国各类学生资助资金为3522.62亿元, 其中财政投入达2428.16亿元, 占69%。累计资助普通高校、中职学校、普通高中、义务教育等阶段学生3.4亿人次。财政资金中:中央财政1305.18亿元, 占比54%;地方财政1122.98亿元, 占比46%。5年来, 财政投入资助资金增长迅速, 由2006年的53.86亿元增长至2011年的691.15亿元, 增长12倍, 其中:中央财政增长19倍, 地方财政增长8倍。

第三, 社会各界广泛参与。2007-2011年, 学校和社会资助资金亦呈增长趋势, 累计投入1094.46亿元, 占全国累计资助总金额的31%, 成为资助资金的重要来源。学校和社会资金由2006年的138.19亿元增至2011年的295.04亿元, 充分体现了以国家投入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理念, 形成了政府和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帮扶弱势群体的共识与合力。

第四, 政策导向作用明显。通过加大中职学生资助力度, 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报考中等职业学校, 促进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结构优化。在高校国家奖助学金的安排上, 向农林水地矿油核等专业倾斜。通过实施学费补偿、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 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和艰苦行业就业、到部队服义务兵役, 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分布。发挥中央与地方经费分担比例的杠杆作用, 鼓励学校面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招生, 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

目前, 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 同时推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因贫失学、辍学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问: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如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答:义务教育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强制性等特点, 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义务教育免费, 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 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进入本世纪以来, 国家逐步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资助力度。从2001年秋季开始, 试行为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2003年,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提出, 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 争取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政策 (免费教科书、免学杂费、寄宿生生活补助) , 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05年2月, 国家在中西部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同年12月, 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 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2007年11月, 国务院研究决定, 从2007年秋季学期开始, 向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的教科书, 同时建立部分国家课程教科书的循环使用制度;确定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费基本补助标准 (小学生每生每天2元, 初中生3元) 。2008年8月, 国家决定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至此, 我国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10年、2011年, 国家先后两次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此外, 针对部分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营养不良问题,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 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目前,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免除了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 对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 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同时推行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因贫失学、辍学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得到切实保障。

2011年9月, 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 明确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

问:学前教育是各级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国家出台哪些资助政策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上得起幼儿园?

答:新世纪以来, 我国学前教育取得长足发展, 普及程度逐步提高。但由于学前教育投入实行成本分担机制, 家庭需分担部分费用, 部分适龄儿童由于条件所限或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 未能接受学前教育。总体上看, 学前教育仍是薄弱环节。为加快学前教育发展,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水平,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到2020年, 普及学前一年教育, 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 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这一要求, 2010年11月, 国务院印发《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明确了学前教育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 对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发展学前教育职责做出了具体规定。比如, 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 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 形成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合力”;要求“各级政府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 “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 “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等。若干意见的出台, 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投入不足、责任不清”这一长期制约学前教育发展的难题。

2011年9月, 财政部、教育部印发《关于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的意见》, 按照“地方先行、中央补助”原则, 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地方政府对经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设立的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予以资助。幼儿园从事业收入中提取3%-5%的资金, 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各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相关优惠政策, 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等捐资,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中央财政根据地方出台的资助政策、经费投入及实施效果等因素, 予以奖补。

答大学生求职十问 第4篇

2.怎么锻炼管理能力?试着从学生干部做起,如果没有当选的机会就去组织学生社团,如果学校不批,就去组织学生活动。管理无非就是折腾机会,整合资源,那是我们自小就不是很会的。一定要不遗余力地去折腾。

3.上哪去找实习机会?你同学的亲友就可能是不同单位的,有程度不同的资源,你可以组织一个实习资源小组把这些资源收集起来,也可以以实习资源小组的名义去不同单位搜集实习信息与机会,组织的名义比你个人寻求实习的成功率要大很多。

4.我想做××××事情,从何入手?试着把那当做一篇论文,然后去实地考察与访问,你可以谦虚谨慎地请教,也可以认真不懈地追问,争取一个实习性的考察机会。我们以为的事情与事情的真相不见得是一回事,接触与实践很重要。

5.我也做了不少实习与实践,感觉没有多少收获,这是怎么回事?任何事情上心才会有不同凡响的结果。人们对实习生没有太大的期望,甚至也不期望他们能帮多大的忙。实习生要认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情,在实习单位交一个熟悉业务的朋友并诚恳地向他学习,眼睛里要有活,留心单位一些细小、必要但大家做得不够的事情,然后积极提出建设性意见和自己的行动收获。

6.学校的课程已经够紧,哪有时间兼职与实习?你永远有周末,有暑假,有上网聊天的时间,就把那些时间用来熟悉社会。因为我们实在需要对真实职业的了解,也需要建设校园以外的社交圈,更需要通过对自己社会职业定位的模拟而懂得如何更好地使用校园资源。大学的时间本质上不是考试的时间,而是弄明白将来靠什么安身立命的时间。

7.没有家世背景,哪有社会资源去整合?事实上很多有家世背景的人很难为人所用,用人者努力寻找的是勤奋、合作、有见识,在某些方面有专长、肯学的人。有才而不居才,有德而不自得,有能而不自满者总是供不应求。

8.没有几个单位是我真正如意的,怎么办?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单位,任何单位要么有你喜欢的工作但有你不喜欢的人,要么有你喜欢的人但没你喜欢的岗位,要么有你喜欢的领导而没有你喜欢的同事,要么同事很好但领导很讨厌。现实的人都有缺点,我们职业态度的第一步就是学习接受有不足但又有可取之处的人和事,而且要明白即使这样的地方也需要一段适应的时间,3~6个月的适应期是非常正常的。

9.在读研、工作、留学之间如何选择?理想地来说,将来这些事情你都应该经历一下,但是现在什么是你最应该做的,能行动的人已经选择了,这样问的人往往没有什么体会,而读研与留学往往是一个盲目学习者的死缓模式。如果一定让我给你建议,我建议找工作放第一位,如果你还没到毕业班,那么多实习才真是第一位有好的留学机会可排第二位读研第三,因为还在问要不要读研的人一般对于研究的兴趣也就so so,这样的状况读了研也出不了什么彩,走投无路时可以算一条缓兵之计。

上一篇:托福阅读备考提升综合能力3个训练方向建议下一篇:话改变命运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