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2024-05-12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精选9篇)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第1篇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摘 要:在新课改的教学大环境下,高校教育也在进行多方位的全面性改革,旨在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而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大学体育教学,也随着新课改的要求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在教学中加大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视力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激励教学法,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参与力度和积极性,还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并通过教学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适应新型的社会要求,成为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需求人才。

关键词:大学教育 体育教学 激励教学法 运用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2(a)-0168-02

在进行大学生体育教育时,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这时,激励教学法便进入体育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必要性

激励是属于心理学的概念范畴。教育心理学指出,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能够在教学外部达到有效的推动,使学生产生全新的学习动机,有效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是从精神层面进行引导。运用到教学中时,能够极大地起到激发和推动的作用,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通过激励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地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自发主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够加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学生地自信心,达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1.1 激励教学法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于高校体育教学本身而言,采用激励式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有效完善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体制。实践表明,在高校教育中应用激励教学,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心理层面而言,大学生是极易于被激励的群体,在外部进行推动和鼓励,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动力[1]。而且,通过激励式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地自我意识,进行思想教育的革新,对自身的学习态度进行思考和转变,从本质上正视教育和学习。

1.2 激励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人生态度的树立

体育教育是相对于放松的教学项目,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有效释放压力,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转换为动力,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态度,并通过高校教育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不断进行自我训练和提升。实践证明,大学时期的习惯在步入社会后能够进行有效的保持和发展,影响着学生往后的生活,所以,在进行大学体育教育时,有效的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推动和影响,能够使学生在往后的人生中在遵守体育精神的基础上,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热情。

1.3 激励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时期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完善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没有完全的完善和成熟,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够从根本上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使学生在强化身体素质的基础上,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成为新时代要求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就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为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2]。在大学时期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能够有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2.1 在语言上进行激励

在人际交往中,语言是最为直接的交流方式,能够简单明确地进行情感的表达和说明。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激励,从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出发进行潜能的挖掘,进行有效的激励,提升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跳远训练时,教师可以进行鼓励式的引导,不至于让学生望而却步,也不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或者逃避心理,通过一定的练习和技巧提升训练的热情和信心。体育教学是相对浪费体力的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休息时间里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尽可能地听取客观可行的意见或者建议,加大学生的体育参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还可以在交流中,进行相关的励志故事的讲述,让学生从事实角度出发树立体育意识,在根本上转变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

2.2 科学的进行情感激励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不仅承担着专业知识传递的作用,还需要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情感色彩,从感情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树立体育精神的同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个人品格。体育教学中,教师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情感激励,能够改善师生关系,培养师生间的情谊,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条件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并使学生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明确自我定位,做一名尊师重道的合格的大学生,体现素质教育下的人才样貌。并且,在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性格,以及生活和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增加体育活动的参加热情,并通过交流,教师可以以年长者的身份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让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解决,减轻生活压力[5]。

2.3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整体,作为小社会的高校也不例外。所以,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予以竞争式的激励,让学生在感受到压力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完善,通过竞争,激发出学生的潜能。通过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活动,可以促使学生加大自我训练,并且通过最大化的能力展示,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地缺点和不足,有指向性的进行引导和强化,进而提升自己认知和能力素质。此外,通过有效的竞争,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有效认识自我,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合作认知和自我荣誉感的提升,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2.4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强化包容意识

大学时期的学生性格过于冲动,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的调节和控制,会因为一些极小的问题产生矛盾和争端,严重时甚至大打出手,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体育项目是偏向于有肢体接触和情绪爆发的活动,在身体条件相对难以负荷时,情绪的控制力度愈发不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宽容性的激励式教学,在此基础上,教师以身作则的树立好榜样作用,形成轻松宽容的教学环境[3]。

2.5 加大师生间的互动力度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今学生的体育训练中,缩短师生间的距离,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对学生进行感染,有效传播自己的体育技巧和教学理念,使教学氛围相对快乐和轻松。并且通过互动和交流,在了解学生想法和意见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4]。结语

在进行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时,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从根源出发进行控制和管理,使全新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大学教育中运用激励教学法,首先需要明确其应用的必要性,然后根据当前教学现状进行相关的运用分析,使其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齐大鹏.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3(6):68-69.[2] 刘建进,杨经伦.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5(7):93-94.[3] 邹微.探析大学体育中激励教学法的创新应用[J].才智,2013(35):110.[4] 马文琪.体育教学中激励方法的有效运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6):89.[5] 李思源.浅议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应用价值[J].当代体育科技,2015(31):102,104.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第2篇

大学生是一个希望突出个性的群体,这一点既是大学生的优势,也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中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群体展开的体育教育,必须要重视兴趣激发及主动意识的培养,以调动他们的锻炼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了解大学生个性需求的基础上,选用与他们兴趣、特点相适应的激励教学法。

二、激励教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1、利用心理激励培养竞争与包容意识。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大学生进入社会必然会面临一些意料之外的挑战,如果不能调整好心理落差,他们的人生态度很可能会发生变化,从积极变得消极。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甚至有一些大学生因为承受不了职场压力而选择自杀。所以,体育教学中除了要鼓励学生强身健体之外,还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素质进行强化,以帮助他们顺利融入社会。在这个方面,竞争与包容意识的培养属于重中之重。为了达到以上目的,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心理激励,使他们养成敢于竞争、善于包容的习惯。以篮球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对学生实施心理激励。首先,安排学生展开一场对抗赛。在比赛的过程中,鼓励各队争夺第一,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其次,在比赛结束后,分析失败一方失败的原因,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学会包容他人。

2、借助情感激励激发内在动力。情感是人与人之间的重要维系,其中蕴含着极大的力量。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学生的课堂表现,还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对体育的看法。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在扮演好知识传递者角色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将情感掺入教学活动中,以达到从情感层面激励学生的目的。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体育精神,并形成正确的“三观”及健全的人格。为此,教师应注重改善与学生的关系,为实施情感激励打下基础。只存在于课堂上的师生关系极其脆弱,不能作为情感激励的坚实基础,因而,教师应有意识的将自己与学生的情谊延伸至生活中,形成互相尊重和信任的朋友关系。亦师亦友的教师对学生来讲更加有“人情味儿”,他们也更愿意配合这样的教师,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讲,这样的教师也更加了解学生,在教学安排上也更容易吸引学生。以排球教学为例,教师可在学生自由练习的时候,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练习中的困难,并以长者身份给予指导,使学生产生亲切感;而在课下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朋友的身份邀请或组织学生参与一些排球比赛,在比赛中巩固师生关系和朋友关系,并通过仔细观察,来明确学生的弱项,进而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情感激励。

3、通过语言激励开发潜能。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和学密不可分,只有师生互相配合,教学才有可能取得最佳成效。为此,教师就要重视对学生实施语言激励,使他们愿意配合自己的安排。大学生所处的年龄及身心发育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自尊心非常强,同时也有较为强烈的表现欲和荣誉意识。在组织学生训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意识的通过语言来达到激励学生的.目的。以跳远训练为例,学生在练习时往往有着较大的体力消耗,再加上动作稍显简单,他们很容易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失去兴趣。考虑到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善于通过言辞来鼓励学生,肯定他们在训练中的进步,使他们感到被尊重、被重视。语言激励是较为基础的激励方式,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语言技术,做到自然、真诚,切不可过于刻意,否则会适得其反。也就是说,教师在纠偏的时候,方法要巧妙,不要伤害到大学生的自尊和面子,在表扬和肯定的时候,则要做到“不露痕迹”,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在训练之余,教师也可以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有意识的选择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借助偶像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比如,在学生练习羽毛球的间隙,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林丹,而在他们练习乒乓球、篮球的时候,教师则可与他们分别探讨邓亚萍、科比布莱恩特。这些体育明星在大学生心里都属于“值得尊重的强者”,讨论他们的事迹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充满乐趣的过程,教师这样做既能够冲淡训练的乏味感,又可以用偶像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结语

总而言之,激励教学是一种能够开发潜力、激发内在动力的教学方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引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强很有益处。因此,体育教师应主动应用激励教法,通过心理、情感、语言等方式对学生实施有效激励,以增强大学生的锻炼热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定乾、趣味田径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开设的可行性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05):161-161、

[2]杜和平、对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中一些问题的理性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6,(15):87-88、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第3篇

关键词:大学教育,体育教学,激励教学法,运用

在进行大学生体育教育时, 需要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体育教学中, 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 这时, 激励教学法便进入体育教学。

1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的必要性

激励是属于心理学的概念范畴。教育心理学指出, 进行科学合理的激励能够在教学外部达到有效的推动, 使学生产生全新的学习动机, 有效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 是从精神层面进行引导。运用到教学中时, 能够极大地起到激发和推动的作用, 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 通过激励教学, 能够调动学生地参与性和积极性, 在自发主动的前提下高效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能够加大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还能够培养学生地自信心, 达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

1.1 激励教学法能够有效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于高校体育教学本身而言, 采用激励式教学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有效完善新环境下的体育教学体制。实践表明, 在高校教育中应用激励教学, 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心理层面而言, 大学生是极易于被激励的群体, 在外部进行推动和鼓励, 能够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动力[1]。而且, 通过激励式教学, 能够提升学生地自我意识, 进行思想教育的革新, 对自身的学习态度进行思考和转变, 从本质上正视教育和学习。

1.2 激励教学法有助于学生人生态度的树立

体育教育是相对于放松的教学项目, 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有效释放压力, 使学生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将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转换为动力, 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态度, 并通过高校教育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不断进行自我训练和提升。实践证明, 大学时期的习惯在步入社会后能够进行有效的保持和发展, 影响着学生往后的生活, 所以, 在进行大学体育教育时, 有效的对学生的精神层面进行推动和影响, 能够使学生在往后的人生中在遵守体育精神的基础上,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热情。

1.3 激励教学法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时期是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进行完善的关键时期, 在此期间,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等方面都没有完全的完善和成熟, 极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 在体育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法, 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还能够从根本上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 使学生在强化身体素质的基础上, 达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成为新时代要求下的综合性素质人才。就整个社会发展来看,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为社会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2]。在大学时期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能够有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学习和生活,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2.1 在语言上进行激励

在人际交往中, 语言是最为直接的交流方式, 能够简单明确地进行情感的表达和说明。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的激励, 从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出发进行潜能的挖掘, 进行有效的激励, 提升教学效果。比如, 在进行跳远训练时, 教师可以进行鼓励式的引导, 不至于让学生望而却步, 也不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或者逃避心理, 通过一定的练习和技巧提升训练的热情和信心。体育教学是相对浪费体力的活动, 教师可以在教学的休息时间里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 了解学生的想法, 并尽可能地听取客观可行的意见或者建议, 加大学生的体育参加热情和积极性。此外, 还可以在交流中, 进行相关的励志故事的讲述, 让学生从事实角度出发树立体育意识, 在根本上转变对于体育学习的态度。

2.2 科学的进行情感激励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 教师不仅承担着专业知识传递的作用, 还需要在教学中渗透一定的情感色彩, 从感情层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能够在树立体育精神的同时, 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个人品格。体育教学中, 教师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情感激励, 能够改善师生关系, 培养师生间的情谊, 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条件下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并使学生在同教师交往的过程中明确自我定位, 做一名尊师重道的合格的大学生, 体现素质教育下的人才样貌。并且, 在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 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想法和性格, 以及生活和学习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增加体育活动的参加热情, 并通过交流, 教师可以以年长者的身份对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分析, 让他们能够进行有效的解决, 减轻生活压力[5]。

2.3 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社会是一个优胜劣汰的整体, 作为小社会的高校也不例外。所以,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适时地予以竞争式的激励, 让学生在感受到压力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自我能力的提升和完善, 通过竞争, 激发出学生的潜能。通过体育教学中的竞争活动, 可以促使学生加大自我训练, 并且通过最大化的能力展示,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地缺点和不足, 有指向性的进行引导和强化, 进而提升自己认知和能力素质。此外, 通过有效的竞争, 能够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有效认识自我, 并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合作认知和自我荣誉感的提升, 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培养合作精神和合作意识。

2.4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强化包容意识

大学时期的学生性格过于冲动, 不能很好地进行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会因为一些极小的问题产生矛盾和争端, 严重时甚至大打出手, 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体育项目是偏向于有肢体接触和情绪爆发的活动, 在身体条件相对难以负荷时, 情绪的控制力度愈发不到位,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宽容性的激励式教学, 在此基础上, 教师以身作则的树立好榜样作用, 形成轻松宽容的教学环境[3]。

2.5 加大师生间的互动力度

在大学体育教育中,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有效的互动来对学生进行激励。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融入今学生的体育训练中, 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通过近距离的接触对学生进行感染, 有效传播自己的体育技巧和教学理念, 使教学氛围相对快乐和轻松。并且通过互动和交流, 在了解学生想法和意见的基础上完善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兴趣[4]。

3 结语

在进行高校教学体制的改革时,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 从根源出发进行控制和管理, 使全新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在大学教育中运用激励教学法, 首先需要明确其应用的必要性, 然后根据当前教学现状进行相关的运用分析, 使其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齐大鹏.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3 (6) :68-69.

[2]刘建进, 杨经伦.激励教学法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导刊:下旬, 2015 (7) :93-94.

[3]邹微.探析大学体育中激励教学法的创新应用[J].才智, 2013 (35) :110.

[4]马文琪.体育教学中激励方法的有效运用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16) :89.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第4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高中体育教学 运用研讨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高中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新课改推动了高中体育教学的革新,情境教学的引入使得体育教学重新焕发生机。情景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式,从而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情景教学对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传统体育教学的内容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即知识积累与技能训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面对高考的巨大压力,他们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心理上对体育课有一种排斥感。另外一些学生的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较差。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越不锻炼体质越差,体质越差,体育实践能力越差。情境教学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立足于崭新的教学理念,情景教学把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倡导“快乐体育”的理念,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①。

2.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原有的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与方法沿袭历史传统,因而显得十分枯燥。情景教学法则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使得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例如,对于长跑考核来说,采用多次测试评定成绩的办法。不要求学生在每次考核中都达到标准,而是综合学生多次考试的成绩,考查学生相对上一次的成绩来说是否有所进步。因此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极大调动,教学成效十分明显。

3.培养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正确观点

当今,素质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高中课程体系中,体育课与其他学科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必须唤起学生对待体育课的正确态度。学习体育的过程是学生放松身心的过程、感悟运动之美的过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体育之美、感悟体育之美,例如体操表演等。同时,在进行教学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运动健儿训练过程的展示,领导学生学习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情景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在游戏情境中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于游戏活动具有极为浓厚的兴趣,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爱玩的心理,设计与高中生心理相符合的游戏,从而促进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发展。开展游戏活动,还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教学效率。

2.在问题情境中培育探究能力

素质教育情调学生自身的能力建设,因此应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能够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地去发现自身问题、并主动地解决自身问题,不但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大纲或者教学内容,挖掘相互矛盾的知识点,启发学生去思考②。在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既能巩固所学又能融化新知,从而使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3.利用操作情境培育创新能力

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教师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十分有限,但是如果学生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就可以随时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创设情境进行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需要组织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但是操作并不是对于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在学习打乒乓球时,学生在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但是训练不是盲目地追求数量,而是要把理论与自己的实际水平相结合,解释发现不足,努力弥补。并且在技术熟练的基础上,创新自己的打法,形成自己的特色。

4.在生活情境中锻炼实践能力

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实践,最终又要服务于实践的③。体育教学也是这样。生活中处处蕴藏着体育运动和形体之美,因此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生活中的运动与形体美。例如,从马拉松比赛中,学生可以积累长跑经验;从排球比赛中学习团队建设知识;从体操比赛中可以掌握人体平衡艺术等等。另外,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可以对生活实际起到指导作用。例如,学生掌握的运动前准备可以有效避免体育运动中出现的身体损伤;关于体育赛事的比赛原则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熟悉赛场局面等等。

结语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第5篇

开题报告

学科分类:高中数学

课题名称:《大学区背景下微课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

申请人(课题负责人):杨 丽 西安市第八十九中学 申请日期:2015年5月 开题时间:2015年9月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背景:

这是一个变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大数据、创新、数字化学习、碎片化、微时代”。我们面临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自我更新的严峻挑战。我国最新版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数学课程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为了达成这样一种培养目的,就需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老师提供教学资源,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实现个性化的学习。初三学生跨入高中,都有学好的愿望,但是高中数学不仅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而且具有严格的系统性。很多高一新生对高中数学学习不适应,缺乏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需要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因生制宜地开展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引导。

2011年西安市推行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加快教育均衡发 展,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实现优质资源最大范围的开放和共享,为学校搭建共建共享、联动合作、优势互补的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课题组决定将微课程制作引入89中大学区高一数学教学,形成一个真正的“大学区学习共同体”,立足于大学区实情、高一新生学情、数学教研组实情,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探讨“大学区背景下微课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对数学教学的价值。

2、课题核心概念:

课题组将依据89中大学区高一新生的心理特点、接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的差异,对教材进行分析加工,精心制作微课,在大学区内,使得学生有效地获得新知识、巩固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014年初,西安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大学区管理制度改革指导意见》,鼓励区域化“小范围”向“大范围”延展。通过开展“大学区背景下微课在高一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的案例研究”,努力探索出具有一定指导或参考意义的大学区基本教学原则,评价的主要标准,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与措施。

“微课”(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中涌现出来的新概念。“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就是缩小的课堂,在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流程中,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不 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师培训翻转课堂的项目中,根据教学论的系统观,我们给“微课”(或者称为“微课程”)的定义是:“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它在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如何设计、开发和实施微课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高一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如何把这种教学技术整合到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建构新的、有效的教师数学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模式,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使学区内学生学会一种新的学习方法。课堂之外的学习生活,根据需要自由地选择。微课程与常规课堂的整合最终会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让参与其中的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文化习惯。

3、课题所要解决问题:

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式,探索适合本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搜集教育教学素材,组建教学资源库,利用校园网,达到资源共享;学科教师具有自己能够制作微视频课件的能力。创设出适合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尝试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通过对高一课堂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总结造成课堂无效或低效教学的原因,提高高效课堂的实现。通过本课题研究,探索微课程在高一新年级的可行性,显示学生学习主体性,推动课程改革的持续、深 入地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内容:

(1)学区内高一新年级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分析影响高一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3)微课程教学实际意义与使用价值;(4)微课程与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5)微课程如何更好地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能够关注学生,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2、研究突破口:

(1)努力促进微课程与高一数学课程深度融合的有效链接;(2)通过课题的研究,构建教师的交流平台,定期学习、评课、反思、研讨等活动,达到资源共享,分享他人的意见和建议;(3)课题研究中制作的微课程因其独特的视角,有助于走出思维定势,拓宽思考问题的角度,寻找新的问题解决策略;

(4)形成资源库,大问题小视角,小问题深追问,返朴归真,积累真正的校本研修资源库;

本课题采用综合方法进行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效果。

(1)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等,从多角度收集资料,分析影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找准突破口。

(2)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教学方案和实施策略;采用个案法,通过具体的 教学案例,总结验证课题假设。

(3)总结阶段,采用抽样调查法,评价实际使用情况,形成研究报告。研究原则:本课题研究遵循自主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合作性原则。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进入2000年后,国内教育界先后组织开展了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

“微课”学习,在当前中学教学中已逐渐成为一种教师所认可的教学形式。但是作为教育领域的一个新生事物,因为各个地区不同条件的限制,应用实践研究方面还有很大的不足。

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在大力推动学校信息化工作进程的基础上对可行性进行实践探讨,将高一数学学科教学与微课程进行深度融合,以满足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课题组成员主要分工

课题负责人杨丽,主要策划和安排课题研究的工作进程,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引领学习有关课题研究的文献资料和名家专著,组织和开展与课题研究紧密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并进行课题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

其他课题组成员积极配合课题负责人开展各项相关工作与活动,认真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和名家专著,主动承担与课题研究紧密相关的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任务,并及时进行反思与小结,形成文字性资料。

五、课题研究主要阶段和具体工作

1、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2015.4—2015.6):课题立项准备工作。包括了解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做一些调查和研究,建立课题实验设想并撰写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等。

第二阶段(2015.7-2015.8):初步探索阶段。拟定实践活动方案,开展初步实践工作。

第三阶段(2015.9-2016.8):深入探索阶段。定期进行形成性检测和阶段性小结,并进行资料整理和成果总结。

2、阶段成果形式:

(1)选定课题,成立课题组,组织召开开题报告会,撰写学习心得,分析调研材料。

(2)按计划组织开展课题研究,逐步资源库,撰写优秀案例、论文和阶段小结。

(3)全面进行分析总结,撰写结题报告,申请验收。

3、具体研究工作:

(1)高一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2)分析影响数学学科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因素;(3)实际意义与使用价值;

(4)数学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案例研究; 六:参考文献

1、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胡铁生;詹春 青(中国教育信息化)

2、“微课”:课堂翻转的支点——高尚德(上海教育)

研讨式教学在设计素描中的运用 第6篇

【摘要】本文通过描述国内设计素描多种教改,从美术与设计的历程中理出设计素描的发展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基本原则方法。

【关键词】研讨教学;设计素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9-0172-02

一、近年对设计素描性质的不同认识

研讨式教学最早源于德国,后来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湖南师大郭汉民教授研究出了“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在美术与设计界中的研讨式教学研究尚缺乏系统科学体系,设计素描的教学行内探讨和争论焦点主要是强调设计思维创意在设计素描中的重要性,设计素描与传统素描的关系等。

观点一:认为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这两种基础的关系实际为一体,而不是割裂开的,应是传统素描和设计素描教学有机的结合,但是不要将其视为唯一”。[1]

观点二:认为“从结构出发研究造型,„„准确描绘能力的训练、结构分析能力的训练、空间透视层次表现能力的训练以及构想创意能力的训练”。[2]

观点三:认为设计素描在样式、教程、内容、目标、教学方法、课程设置、训练指导上,都应区别于绘画素描。

观点四:有人提出:“素描不一定人人都必须过‘写实关’。素描并非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3]

素描诞生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构图、明暗、空间虚实、透视、解剖结构的单色绘画,米开朗琪罗把素描描述为所有“艺术的源泉和身躯”,设计是从素描开始去整合造型规律、空间结构规律。感悟自然属性中的灵性造型要素,重构自然形态的重组变形,构成新的形体秩序、新的视觉关系和造型实体。

随着绘画科学的发展,素描从其它学科独立出来并成为具有视觉审美含义的造型艺术。包豪斯时期的伊顿提出的绘画视觉训练、视觉规律、素描的结构和韵律等都是早期设计(结构)素描的训练方法。

《论语八修》中有“绘事后素”,“非彩为素,摹画为描”是针对彩绘而言的。中国画中的“白描”、“双勾”以及“粉本”因为也是一种“朴素的描写”,所以也可以归为素描。中国的早期素描教学体系为徐悲鸿带来的法国素描体系,影响了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界的几代人。随着高校扩招,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内容增加,随后出现了“设计素描”名称。1985年瑞士巴塞尔设计学校的教材《设计素描》(吴华先译)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国内南艺的单德林在素描、线描、综合材料等艺术设计教学中总结出了设计素描教学经验,并出版《设计素描》(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年)教材。强调其物质性与适用性为第一要素,是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及组合构成的手段工具,画面构成要素的合理性安排是其造型特点,充分反映物象的本质属性与特征;可以采用不同材料多种载体体现设计师观察设计构思感受、联想情感等;便于设计师控制表现形象,以线作为表达方式快速随意捕捉对象。

二、设计素描教学应围绕“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展开研讨式教学

设计素描是人文艺术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具有设计的运用性、创造性,在信息工业革命年代设计素描同样面临很多新问题,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如何展开研讨式教学,发展学生创造力是除了传授知识之外的重要任务,设计素描课程大部分课时是学生的实训,设计素描的研讨式教学应根据艺术设计的特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启发和拓展设计思维,怎样在设计素描实训中开展研讨教学是我们必须改革的,在实训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研讨交流。拓展知识、培养设计造型技能是教学重点,在传统造型系统里吸取精华,物象解构是离不开形体结构和空间的,而色彩、明暗只是它的外在表现形式,形体空间是设计素描的支柱。素描的基本要素是设计素描训练出发点,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是设计思维、造型观念的载体,设计活动中的设计意念的表达是通过一定的绘画技巧,使观念意象视觉化的一种形式美的呈现,在认识了自然表现结构中设计的因素启发下形成与设计命题的意象。设计素描是在原始状态通过寻找结构转化成艺术形象,作为一种有效的视觉传播手段通过视觉化表达设计意念与创意的一种语言工具。

中国传统绘画素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而设计素描则以设计思维为主,我们要将传统的造型方式和设计素描相结合,突破绘画素描的理论约束、倡导设计创意,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发现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默写来强化学生的设计造型、创意能力和对新型事物的感知能力,提高对透视空间关系的准确把握能力,增强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设计草图的绘制能力,为专业设计课程做好铺垫。设计素描就是画思想、画分析、画认识。设计素描应改变习惯的透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思考,不断感受体验物象的形态特征,分析、理解和剖析物象的形体结构、空间等,发现、创造新的形象特征,用设计语言创造新的艺术形象。

目前国内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基本划定为结构设计素描、具象设计素描、抽象设计素描、意象设计素描、装饰设计素描、表现设计素描、材料媒介综合设计素描等几大板块,我们要改革设计素描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要提高学生学习设计素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将设计素描教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设计素描多维立体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如中国美术学院周刚老师就把设计素描分为线性描绘、空间建构、空间悬体、从具象到抽四个时段。[4]

南艺单德林老师认为:“基础素描是以聚合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着重解决造型的观察和表现,即先要有造型能力,而‘迁想妙得’主要体现在扩散思维能力训练,对‘心’(未知领域探索的创造意识)这一神奇世界的探测则是设计素描教学的核心思想。”[5]

设计素描教学的研讨式教学中要结合中国传统造型因素来展开,如中国美术史上六朝画家陆探微的“陆得其骨”、“秀骨清像”、曹仲达的“曹衣出水”、顾恺之的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及南齐梁时的谢赫在《古画品录》提出评画的标准“六法”中的“应物象形”、“骨法用笔”都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结构表现。“随类赋彩”在素描里可以解释为调子,调子有助于表现形,但应处于从属的地位。“设计素描”这种“舶来品”,在“中国化”的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学问要深入研究,我们要通过研讨式教学方法的介入建构设计素描理论情景实践的研讨式体系,在设计素描的教学平台中展开师生互动,在传统项目研讨中完成设计素描理论知识的学习,在设计素描实训中研讨体会设计素描理论的探究与深化,在实训中积累自主学习、研发创造能力。如中国传统绘画讲究以线造型,美的全部特质存在于线中,用线描法来把握形体的轮廓和结构的重要转折点,“写虚”的手法来表现转折点和轮廓线之间的面,省去过多的光影色调的绘画时间,突出对象的内在特征,线条的形态美体现设计的构成、创意。线条的粗细与浓淡、光滑与粗糙、曲直与弯弧、疏密与重叠等变化展示不同寻常的空间效果,其效觉冲击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强于明暗处理的效果。线条在建造空间的艺术形式中兼顾着空间和形式的双重目标,其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无限的空间,设计师是从构思创意情绪流变的设计素描中扑捉灵感,设计创意来源于自然物象,即“以形写神”才能“迁想妙得”。

在设计素描的实训教学平台中形成传统造型项目体会研讨,建立专业理论学习的情景模式,研究以开展主题或项目设计为主旨的实训课题,丰富设计素描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的能动参与性,提升研讨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素描是造型基础,设计造型是设计创造活动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依附,我们应根据设计素描的课程内容实际展开研讨,设计服从于功能和实用。艺术设计不同专业方向需要设置不同的设计素描教学内容,按照设计素描的不同专业特点、目标指向来计划设计素描课程内容,在工厂、商场、自然景观中现场教学,启迪学生的设计思维。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设计、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等这些不同的专业方向都应该有着独立的设计素描课程定位。环艺设计专业的素描课应多以景观素描和建筑空间素描为主,产品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以产品造型和器物外观设计素描为主,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素描课程应多以体现平面标志性的构成为主,装潢设计专业应以浮雕装饰造型的素描为主,而染织美术的素描课则应以表现不同花卉和植物的写生变形素描为主等。

总之,设计素描课程是为设计而培养人才的平台,我们要强化创新运用型培养模式,改革设计素描课程教学方式与结构,构建设计素描多维研讨教学的平台模式,紧跟教学改革趋势,发挥学生自主性,为社会输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教学中语言激励的运用 第7篇

番禺区沙湾西村育才小学

刘伟伦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语言激励对小学生来说更加重要。体育教师因其本身的职业特点,经常要用到激励性语言。激励性语言包括无声语言激励、肢体语言激励等形式,并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启发性、赞美性、趣味性等特点。本文论述了小学体育教师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对激励性语言的应用,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语言 激励 运用 引语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原理就是激发的原理,教育的艺术就是激发的艺术”。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潜力,从而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是体育教学,尤其是小学体育教学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激励性语言是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教学语言,尤其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小学生运动技能储备较少和心理发展不成熟等特点,使得激励性语言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越发彰显。正确地理解激励性语言的概念,全面了解它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熟练掌握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技巧将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无声的语言激励,胜过空洞说教

体育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主要通过两条途径进行,即语言交流与无声语言交流。无声的语言一般指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指的是通过一定的脸部表情(眼神、表情等)和身体动作(手势及身体各部位的姿态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情感,它是人与人沟通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教师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不破坏体育课的课堂气氛和正常的教学进程,教师们经常喜欢采用无声的语言对一些表现突出或有进步的同学进行提醒或表扬。如小学低年级的小朋友们性格活泼、天真,我都会和孩子们说“教师的眼睛会说话,如果老师是带着微笑地看你,同时也希望你的眼睛能和老师说话”,于是就会有很多的小朋友瞪大眼睛认真地看着我,关注着我,紧跟着我的眼睛。此时我会对其微笑,点头,竖大拇指或走近学生身边拍拍他的肩,学生就能感受到一种无声的赏识、肯定和赞扬。当然对于个别开小差的同学我也会用注视将批评、不赞赏的信息传递给这些学生,学生能领会到:“老师提醒我,不能再这样了。”保证了教学或练习的连续性,和语言训斥相比,这种方式更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因此更有实效性。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有意识培养和学生的无声交流,特别是目光交流。用无声语言激励他们,并在每节课中,不停地重复,落到实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课行为习惯,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语言,往往胜过喋喋不休的空洞说教,更胜过无休止的严厉训斥。

二、胆小缺乏自信的小学生适宜用鼓励、赞赏式语言激励 这类孩子大多性格胆怯、内向,他们羞于在大家面前展现自己。

有的是会做,但不主动,有的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怕出错。对于这个类型的孩子,教师应该“主动出击”,主动邀请他们。需要注意的是邀请时不能咄咄逼人,不能带有讽刺,而应用亲切的语调以及运用和蔼的目光等手势语帮助孩子消退胆怯和不自信,鼓励他们勇敢地展现自己。例如:上学期我在给一年级(1)班上前滚翻这一课时,发现有一位男生动作做得不错,于是我想让他出来给大家做示范,可他站在队伍前面总是缩手缩脚。教师经过沟通后,知道这位同学由于胆小,所以示范时比较紧张。于是我就鼓励他:“其实你的动作做的很好,只是在大家面前不好意思展现出来,老师和你一起做,能试一试吗?”。学生望着老师不吱声。于是我扶着他的肩膀,轻声地说道:“我先做一遍,然后我再和你一起做一遍,好吗?”。学生抬起了头,先是认真地看我做了一遍。然后,在我的带领下做完一遍后,我说:“你知道你在多少人面前作示范吗?你在四十多人面前作示范。多不简单啊!多了不起!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啊!”。听到鼓励该学生脸上展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之后的体育课上,这位同学越来越有信心,很多示范动作都能积极主动站出来给大家示范。

三、攻击性较强的小学生适宜用启发、假设、判断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型小学生优点是能分辨是非,缺点是个性强、控制能力差。当问题出现后,教师一定不要急于用强制、指责的方式处理,而应用启发、假设、判断式的语言引导他发现、认识自己的错误。记得有一次,三年级(1)班有个个性极强,且以自我为中心的男学生。一次体育课,我发现他抢走同伴的篮球,就强行让他把篮球还给同伴,他

凝视了我许久,最后无可奈何地把篮球扔给了我。后来与他交谈才了解到他正在玩游戏,没有那个篮球不行,当他发现需求的东西就在眼前时,占有欲强烈升起,“自我中心”的个性突出表现出来了。怎样弱化他这种行为呢?我轻轻地试探(假设句):“如果这位小朋友也很需要这篮球,怎么办呢?”他回答说:“玩完后,我会还给他的。”我接着说(判断句):“你没有得到他的同意,就从他手中抢走了,对吗?”他惭愧地低下头。我继续启发他思考(启发句)“还可以用哪些方式表示呢?除了动手,还有什么办法?用什么样的语言最适合呢?”“对,当你有礼貌与他协商时,也许他会同意的。”在教师的轻声细语中,他微笑地点点头。

四、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适宜用疑问、反问式激励性语言 依赖性较强的小学生一般不善于动手或动脑,当教师提出问题或做完示范后,他们总习惯性地问别人。针对此情况,教师应故意在教学中设疑,用疑问式和反问式激励性语言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如作示范时可先不讲述要领,而是先让学生看,然后再请学生提问,说说有什么不懂,需要注意哪些,再请学生边看边听,再提出既看不懂也听不懂的问题。这其中教师可适时地提问,但提的问题一定要有多个答案,因为多个答案有利于依赖性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当教师看到依赖性幼儿开始思考了,应立刻运用反问式激励性语言:“老师看得出你正在积极思考,错了也没关系,能大胆示范(或回答)就是一大进步,你说是吗?”当学生示范(或讲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则可运用疑问式激励性语言;“你发现老师欣赏你的目光吗?”当看到学生充满自信的目光时,教师再次运用反问式的疑问句:“看到你流畅的示范(听你那流畅的发言),老师好欣慰,如果再主动些,你一定会成为同伴的榜样、老师的骄傲!你说是吗?”

五、抗挫能力较差的小学生适宜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

这类学生心理一般比较脆弱,对自己没有信心,遇到挫折时易放弃努力、易将兴趣转移。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多采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让他们在建议式激励性语言中获取成功,从而更有信心地去面对新的挑战。记得有一次我在上一年级(2)班体育课时,我们玩圆圈掷准这个游戏,每个人有5次机会,结果除了一女同学没有掷中外,其他同学至少都有一次掷中。当我向她走过去时,她以为我会批评她,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当我提出再给机会,开始她不大情愿,信心不足,觉得就她一个人没有掷中怕再掷时又掷不中给其他同学取笑,后来我鼓励她说:“不要紧的,稳定一些,把全部精力集中看住圆圈,看好机会才掷,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能掷中”,同时我让其他同学给她掌声鼓励,在大家的鼓励下,她集中精神,认认真真地再掷了5次,结果掷中了2次,顿时有了信心。

六、语言激励要有启发性

语言激励要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其在听课时大脑动起来。要启迪思维,就要举一反三,要多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如用“像狡兔一样灵活”来形容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过人及穿插跑动;用“像离弦的箭一样”来形容高水平短跑运动员奔跑速度。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启发学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体育教学中语言激励在学生学习动作技术,培养运动技能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先从自己的语言运用上下功夫,使自己的语言尽量简明、形象、充满感性,让学生充满自信,充满激情,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熟练掌握运动的技能的过程,其本质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时、恰当、有针对性的使用激励性语言,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了解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有技巧地使用激励性语言是小学体育教师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

参考文献: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第8篇

一、有效预设, 在乎交流研讨前的精心设计

交流研讨虽然是学生主体性的活动, 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需要引导的, 所以教师的课前设计也十分重要, 它决定了交流研讨前的一系列环节是否可以顺利展开, 学生交流研讨时是否积极。

1.重视探究材料的准备。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不但强调学生是课前的主体, 也着重把课前的材料准备适当地分给学生, 让学生的前期投入增加, 那后期无论是实践还是讨论学生的积极性都会增加, 有效性自然也会显著得多。

例如, 在《磁铁有磁性》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实践活动时可以选择能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的材料, 让学生自主准备。学生实验后就能很自然地从实验环节转移到交流探讨环节中去。教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准备各种硬币, 先让学生通过用磁铁吸各种硬币, 观察结果, 然后记录下来, 再在黑板上列出各种硬币的材料属性, 然后让学生讨论探究磁铁吸硬币的规律, 就磁铁特性这一问题进行研讨。这样一来, 效果自然要好得多。

2.重视前期概念的导入。

科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所以他们对于即将交流谈论的课题内容的理解出现偏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正确的前期概念是决定交流研讨有效性的前提, 所以交流探究前教师应该重视前期概念的导入环节。

例如, 在《热的传递》这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先导入热的传导概念:热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 让学生对“发热”和“热的传导”这两个易混概念弄清楚, 那才容易展开接下来的交流研讨, 达到探究活动的目的。

二、有效生成, 在乎交流研讨时的有效实施

在准备工作完成之后, 保证交流研讨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清晰、完整、有层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引导学生抓住思维关键点和思维拓展延伸点。由现象到结论, 到深化、拓展, 层层深入, 才能保证交流研讨的高效化。

1.注重交流研讨的清晰完整性。

学生在经过前面几个环节的铺垫后, 所收获到的经验和成长是多方面的, 例如分析实验成败的原因, 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等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交流研讨时要回忆整个过程的得失, 然后再总结反思, 归纳重点, 再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例如, 教师在做完“在水中溶解盐”的实验后,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研讨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审视实验结果, 再分析溶解盐数量的数据, 猜想溶解盐量不同的原因。然后相互交流质疑, 最后引导学生回顾实验中的种种发现和感受, 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这样清晰完整的交流研讨过后, 学生从中收获的不但是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 还有对科学探究过程的理性认知和态度价值观的转变, 这样才能实现交流研讨的高效化。

2.注重交流研讨的思维跳跃性。

小学生的智力和抽象思维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 很多时候学生在实验过后只停滞在表面层次, 无法实现思维的跳跃而转到深入思考的层面当中。如果教师只充当旁观者, 无视学生思维的停滞, 那学生在交流研讨后得到的观点也只会趋于肤浅, 无法进行理性的、深层次的分析思考。

例如, 在《被压缩空气》一课的教学中, 学生在交流研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用手推进活塞, 空气就变少了。”教师就可以反问一句:“空气如果变少了, 那为什么会变少?逃到外面去了吗?”当学生意识到空气不可能变少时, 教师就追问:“如果空气是不能逃的, 那空气从30毫升转变成10毫升, 说明了什么?”在交流探讨后学生认为空气不是逃到外面去而变少了, 其实是被压缩了。然后教师接着追问:“那空气能被压缩到1 毫升吗?0 毫升呢?”然后引发学生的积极研讨, 一方说都能, 一方说能压缩到1 毫升, 不能被压缩到0 毫升。这样的点拨过后, 学生们的交流研讨会在一个更高的思维层面上展开, 热烈且更有科学价值。

3.注重交流研讨的独特体验性。

科学课堂上的实验过程充满着各种不可预测性, 而交流研讨是充满各种不可预测性的实验和个人的独特体验结合后的产物, 教师对于这当中有可能产生的种种“意外”应该是要抱着尊重的态度, 要让学生明白, 真理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 而是经过探究而来的, 这也是科学教学的内涵所在。

例如, 在《混合身边物质》这一课的教学中, 有一组学生在醋与小苏打混合的实验过程中计算错小苏打的量, 混合时放多了一半的量, 所以与其他组实验结果不同:杯底残留着一些白色颗粒。针对这种脱离书本认知的“意外”情况, 学生们纷纷围在这组同学周围来观看这些白色颗粒。对此, 教师应该抱着尊重而不是否定的态度, 可以顺势把问题抛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弄明白白色颗粒到底是什么。紧接着, 学生都畅所欲言, 提出各种检验白色颗粒的方法, 最后大家都认为可以先倒一些醋进去, 看看会不会产生与小苏打混合时相同的反应, 如果会, 证明是小苏打, 如果不是, 那就再紧接着设计其他各种方法去检验。由此可见, 交流研讨的高效就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实事求是的科学本质。

三、有效体验, 在乎交流研讨后的主体评价

教师要在交流研讨前的几个过程中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交流研讨时尽量鼓励学生投入, 在交流研讨后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评价鼓励, 让学生在潜意识里默认交流研讨的价值, 积极专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例如, 在《热的传递》这一课的交流研讨环节中, 学生的表现各有不同:有的开动脑筋, 积极发言;有的发言踊跃但答不到点子上;有的能认真倾听但不踊跃回答。那么, 在交流研讨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方式的肯定性、积极性评价。对于认真倾听但发言较少或不发言的同学, 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认真倾听说明你是一个极有耐心的人, 是科学探究活动的必备特质, 如果你在探讨中再踊跃一点, 你必然能在探究活动中表现得更好。”对于发言踊跃但总答不到点子上的同学, 教师则应在交流研讨中及时地肯定他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

大学体育教学中激励教学法的有效运用研讨 第9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激励教育 应用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可以缓解长久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枯燥乏味的气氛。激励教育可以作为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的一种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经常的鼓励和肯定,让学生更有信心克服语文学习当中的困难,更加轻松地进行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由此说明了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励教育作为重要的新兴教育方式,正在广泛地运用在小学教学当中。

一、激励教育的重要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式下,小学语文教学需要进行全面改革。传统的的教学方法中教师都是很严格地进行教学。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都是幽默风趣的教师更受学生的欢迎,而严厉的教师会让学生感到压力。教师的赞扬肯定少,批评指责多,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并且造成学生对教师有恐惧感,课堂氛围也自然会变得枯燥乏味。这是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足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对学生以后的语文学科学习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而激励教育的应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办法之一,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知识。

激励教育的重点在于鼓励和肯定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当中的良好表现,让学生有信心学好语文这门学科,这样才能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由于小学生的思想心智还不够成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所以良好的环境影响对于小学生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而激励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应用激励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的投入到语文学习当中。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应用

(一)树立激励教学理念

教师要将激励教育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并能够合理地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摒弃原有的批评教育为主的教学观念,要将激励教育放在主要位置,落实到实践当中去。首先,要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教师和学生交朋友,认真对话,相互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让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下去。其次,教师自身的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树立激励教学理念,激励教育工作需要老师做好长期充足的准备,最大的难题是坚持,这需要激励教育在语文教学的实践当中慢慢克服,从而达到激励教育带来的效果,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断坚持和努力,克服困难,激励教育的作用才能实现。最后,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需要将激励教育带入到课堂中来,对语文课堂表现好的学生,要给予称赞和鼓励,这是对学生良好表现的回应。而受到鼓励的学生会在之后的课堂中表现更加活跃,这是对教师的良好回应。增强这样的互动,对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营造和谐氛围

激励教育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其学习的兴趣,从而在教学课堂上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一直以来实行的传统教育,其理念是需要对学生严格的管理,于是批评教育大行其道。学生对教师是有畏惧感的,造成了语文课堂的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方法呆板,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乏兴趣。而激励教育则大大改善了这种情况,对学生进行激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有有自信,增加了兴趣。

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提问的次数,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学科,使语文学科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以此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积极地转变教学模式,在原有语文教学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改革,创造一个高效的语文学习环境。应用新的教学载体,采用多种媒体教学手段,不再将知识局限于课本,而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对语文学习有了更深的体验,从而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另外,激励教育也要因材施教,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以掌握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实际情况,针对于不同的学生,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培养办法。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各自对语文的学习程度也会存在不同,因而激励教育也不能同一而论,要合理进行。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不同程度的激励教育,对学生有期待值,让学生为达到期待的目标而努力,有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三)开展激励教育实践

在进行高效的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开展课堂外的激励教育实践,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的能力。合理分配学习小组,小组内相互学习帮助,共同进步,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压力。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增加学生的竞争意识,充分调动语文教学气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采用多种激励办法,结合实践进行检验。树立榜样,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也可以将语文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全班学习的榜样,以此激励其他同学向榜样看齐,积极追赶,在语文学习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局面。树立目标,在学习任务中,树立阶段目标,通过对目标的达成而产生成就感,有效地激励了学生的进步。班级内采取奖励措施,对语文学习中表现优异的同学予以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励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通过对学生的激励,以营造一种和谐语文教学氛围,开展激励教育实践,使激励教育更好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针对性地应用激励教育,使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更轻松更高效。激励教育在未来的小学教育中还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静.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周海霞.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探究[J].科学中国人,2014.

[3]柳德明.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

[4]潘富艳.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4.

上一篇:炎热夏天优秀作文下一篇:船舶监督最新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