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2024-05-13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精选12篇)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1篇

对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认识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是通过师生之同、学生之间多边互动,积极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助互动、协同合作,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 者:刘昱 作者单位:水城县杨梅中学,贵州,水城,553016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初中数学 合作学习新课标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2篇

一、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

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阅读教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整合。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精读,也比较注意朗读和默读,但往往忽略了略读和浏览。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它们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自觉思维的作用。

3、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4、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它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等方面,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

最后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

5、阅读教学要实施对话策略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狼的本质。甲生说:“狼很狡猾,善于欺骗”;乙生说:“狼花言巧语,善于伪装”;丙生迟疑了一下站起来说:“我却认为狼很聪明,因为它找茬儿的能力很强”。在上述课堂中,老师充分营造了一个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形成独特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丙生的回答引起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教师在此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丙生的回答,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显其个性之趣。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主阅读。

6、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7、阅读教学还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1—6年级背诵篇目增加为75篇。而且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从这一连串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语文重在阅读且重在扩大读书面,增大读书量。为了体现新课标这一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不能固于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各种有益的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

二是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一个学生在六年要完成累计140多万字的阅读量,教师就必须在阅读的数量和时间上给学生做出一个大致的规定。譬如我们学校的“一读一累一分享”阅读积累读书活动(一年级:“儿歌、童谣大家唱”;二年级:“词语对对碰”;三年级:“佳句连连段”;四年级:“古诗词诵读”,;

五、六年级:“主题阅读”,一个月结合教学单元进行主题阅读。这样一级一个内容,层层深入,紧扣学生年龄段和课堂教学,周周开展,月月交流分享。)再如陈琴老师的《国学》和城小在三四年级中试行开展的“经典诵读”等等这样的读书活动自然就增加了学生的积累、背诵和读书量。当然,语文阅读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三、阅读教学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1、朗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2、诵读的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3、默读的评价

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4、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5、略读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6、浏览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7、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8、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9、课外阅读的评价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3篇

一、加强高中函数思想方法的应用

函数是刻画现实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因此, 函数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加强函数的应用, 既突出函数模型的思想, 又提供了更多的应用载体, 使抽象的函数概念有更多的具体内容支撑.

二、教学中注重函数概念的实际应用

抽象的函数概念必须经过具体的应用才能得到深刻理解,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是通过建立函数模型而解决的, 因此在函数概念教学中, 可以通过函数性质比较大小, 求解方程、不等式, 证明不等式等活动加强理解, 同时引入具体的函数生活实例, 如银行的利率表、数学用表、股市走势图, 让学生记录一周的天气预报, 列出最高气温与日期的函数关系等等.这样学生既受到思想方法的训练, 又对函数概念有了正确的认识, 使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

三、强调函数背景及对其本质的理解

在整个中学阶段, 函数的学习始于义务教育阶段, 而系统的学习则集中在高中的起始年级.无论是引入函数概念, 还是学习三类函数模型, 新课程标准都要求充分展现函数的背景, 从具体实例进入知识的学习.以往教材中, 将函数作为一种特殊的映射, 学生对于函数概念的理解建立在对映射概念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既要面对同时出现的几个抽象概念———对应、映射、函数, 还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践表明, 在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 理解这些抽象概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存在很大困难.而从函数的现实背景实例出发, 加强概念的概括过程, 更有利于学生建立函数概念.一方面, 丰富的实例既是概念的背景, 又是理解抽象概念的具体例证;另一方面, 在实例营造的问题情境下, 学生能充分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 理解概念内涵.

四、在教学中要强调启发式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中学数学教学方式要强调综合性, 该让学生活动的地方教师绝不代替, 而且要把实质性的概括机会留给学生, 例如具体实例共同特征的概括就应该让学生完成.但要注意, 不讲不等于放羊, 不是教师无所作为, 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是教师通过问题启发, 激疑、激思而使学生进入独立思考阶段.同样, 讲授≠注入, 不是教师胡乱作为, 而是启发式讲解, 是答疑解惑, 而且该讲解的地方要讲准、讲透.例如函数的定义就应当在学生对具体实例共同特征的概括后, 由教师讲解而不必让学生探究, 逐步培养学生用概念解释数学对象的能力与习惯, 是促使学生深层次参与课堂教学的有力举措, 体现了思维教学的真谛, 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注重函数概念与信息技术教学的结合

进入高中的学生思维较为单一, 认识比较具体, 注意力不够持久, 并且高中数学比较抽象, 学生学习普遍感到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一些知识情境, 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应用信息技术时要根据教学需要、学生需求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情况适时使用, 并且运用要适度, 要掌握分寸.函数概念教学中, 教师可以借助于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现代教学工具辅助教学, 鼓励学生上机操作, 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过程, 引导学生交流与讨论, 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函数.

六、注重突破难点, 显化过程, 加强联系的方法

函数概念的理解贯穿了函数内容学习的始终, 同时它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对于形成函数抽象的概念, 应该让学生充分经历概括的过程.概括就是把对象或关系的某些共同属性区分和固定下来.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教材时充分展示概括过程, 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 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观察、分析和概括.教材选择了三个有一定代表性的实例, 先运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详细地分析前两个实例中变量间的依赖关系, 给学生如何分析函数关系的示范, 然后要求学生仿照着自己给出第三个实例的分析, 最后通过“思考”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概括三个实例的共同属性, 建立函数的概念.在这样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分析单个实例上升到概括一类实例具有的共同特征, 更能理解概念内涵.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4篇

一、对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的认识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它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二、教师角色的转变

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在新課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法,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当然,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

2、又单一型教师转向综合型教师。多年来,学校教学一直是分科进行的,不少教师便、画地为牢,把自己禁锢在学科壁垒中,不再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新课程在改革现行分科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分科为主、包含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由于课程内容和课题研究涉及多门学科和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综合型教师。综合课程的提出和发展源于对分科教学的批判。长期以来,课程整合的理想和学科割裂的现实困扰着中小学教学。我们不可能囫囵吞枣地传授、学习或探索科学知识,对其进行分类和分析,加以识别是必然的选择。就课程与教学而言,分析与综合是认识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总之,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努力适应这一变化,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博学悦教的人。有强烈地求知欲望和广泛地学习兴趣,经常学习心得科学知识,并善于把自己的学习与对学生的教学结合起来,善于将新知识吸收到教学中,用心得科学知识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3、由面向全体学生转为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相结合。在班级授课的情况下,教师面对的是众多既有共同的身心特点,又有不同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学生的身心发展又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因材施教。

三、新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

通过对新课程标准以及新教材的研究与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由于教材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体现了螺旋上升的原则,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益。

对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 第5篇

认识新课标时,必须保持理性的态度,尽管进行多次改革,但也必须正视它,同时切忌盲目崇拜跟风,以新课标的一切为标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走向时代发展的前沿,了解学生心理发展动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开拓创新,大力开展新颖的教学活动。唯有如此,才能树立正确的方向和目标,正确开展新课标改革。

一、新课标实施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开展了八次重大课程改革,此次新课标改革,引起了众多语文教师的关注,尽管过去进行的课程改革获得的成效不显著。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并未有大的改变,学生也保持一贯的学习作风,高中学生是出于高考的需要而读书。近两年,全国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新课标改革,在城市、农村等各个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新课标。与此同时,在各级机构的促进下,人们逐渐加深了对新课标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实施新课标期间,各种问题也应运而生。既有盲从的现象,也有排斥的现象,不过大多数更是以自身实际为基础,结合新课标的内容正确吸收和自身相适应的部分。本文针对该课题开展研究,以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为原则,开辟新的角度和方式执行新课标的内容和要求。此次改革正处于世纪之初,因此富有更深刻地内涵,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是一次难得的机遇。

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新课标集三种维度为一体发挥课程的功能,不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基本知识素养给予重视,还注重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新能力,教师对新课标展开研究时,必须重视以上两点要求,既要关注语文的工具性,又要注重人文性,以教材文本为基础,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扎实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语感和思维能力,进而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由于进一步发展素质教育,教育教学的主体必然会发生改变,学生将逐渐成为语文教学的主体。开展教学时必须保持科学性,积极开拓创新,不能因循守旧,不能错失更新观念的良机。必须借助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按照其要求积极开展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彰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对学生全面发展给予高度重视。

二、高中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在开始实施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之后,众多教师都致力于研究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满足新课标和新教材的需要。在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所有教师都能发挥自身的优势,特别是青年教师,善于运用各种丰富的教学形式。在笔者看来,新教材不仅仅是突出形式上的新颖,而必须从内在上突出“新”。和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对培养学生能力更重视,特别是学生的创新思维、研究性等能力。而如何按照教材的内容培养学生上述能力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模式,进而使学生在学习时能更集中精神,调动学生动手和实践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学生在课堂中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切身感受到课堂是专门为他们设计的。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充当辅导者,学生必须树立自我观念,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能将自己对文章和课堂教学的见解表达出来,各抒己见,创造活跃轻松地课堂氛围,开展热烈的讨论,进而保证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新教材新课改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设计教学时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教师必须具备民主观念,明确自身的地位,为学生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凸显学生独特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部分青年教师以为新课标的新仅仅表现在形式上,就是玩花样,实际上并非如此,玩花样并不难,而既丰富教学的形式又保证学生有效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则并非易事。一堂课玩过之后学生什么也未学到,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即使课堂形式再新颖,这堂课也并未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注重形式的新的同时也要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学生感到焕然一新,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培养了学生极高的领悟能力,进而满足新教材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点。部分教师以为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就能突出新教材的新,事实并非如此。多媒体仅仅是教学手段之一,如果过度使用,反而会造成适得其反的效果。多媒体毕竟只是冰冷的机器,不具备感情色彩,而解读众多文章必须带有浓厚的情感。因此,将图片、辅助说明等以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可行性。

目前,传统“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当前发展的需求,我国基础教育逐渐转变为“素质教育”,由于不断开展新课程改革,对于众多教育工作者来说,亟待对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开展素质教育,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对于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积极展开分析和研究,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成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面对新课改的新形势,所有教师都必须积极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由此可见,一堂好课必须同时具备吸引性和高效性,尤其是高中语文课堂。所以,为了创造良好的高中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要不断思考和反省,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完善教学方法。目前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发展目标即为如何保质保量地开展语文课堂教学。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6篇

对于新课改实验,我有种“心中没底”的忧虑。这“心中没底是:来自对教材体系安排的不了解;来自教辅资料练习、检测的深度与教材教学要求的不符;来自对学生两极差异加大的担心。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定位偏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身心规律,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但我认为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定位偏高,使部分知识面比较窄的学生产生学习困难。由于学生的经验不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有差异,使同一个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的“输在起跑线上”。例如解决问题的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的支持,但由于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于生活情境的理解产生困难。又如:在“人民币的认识”中,用小数表示的人民币计算,思维步骤较多,学生学习起来很困难。如下图,思维步骤有(1)将1.20元转化成1元2角,0.8元转化成8角,列出加法算式。(2)将l元2角变换成12角。(3)计算12角+8角,等于加角。(4)将20角变换成2元。像这样涉及复名数和进或退位的计算要不要掌握呢?

2.练习时间的压缩导致难度加强

教材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补充了不少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如加强估算,在第一学段增加了统计、图形变换、观察物体、方向与位置、找规律等教学内容,降低了运算教学的要求。但是,由于教学内容有增无减,而教学课时是固定的,因此必然要压缩原有的一些知识的教学时间。如20以内加减法,从原来的29课时压缩到现在的23课时,学习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也没有降低,压缩的只是练习时间,学生的准确率和熟练度必然受到影响,而20以内加减法是学生今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这一基础不扎实,必然影响后面计算内容的学习,从而产生学习困难。

3.注重体验忽视数学语言的精确性

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教师可以根据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材料和模式。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往往依靠《教师教学用书》,但与传统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相比,新教材的教参对理念的讲解比较详细,但教学方法的指导却比较简单甚至没有,新手教师往往会无所适从。如第三册“倍的认识”单元,<教师教学用书>只是强调“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索”,但如何帮助学生建立“倍”的概念却没有具体指导,一些新教师在教学中就和学生一起卡了壳,学生体验了,探索了,但由于没有数学语言的提炼,对什么是。倍”仍然不清晰。因此,为了让老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教师教学用书>的指导应该到位,不能为了“留空间”把该说的话都不说。

4.教学要求把握不准

尤其让老师们感到郁闷的是,不知道自己把握的教学要求是否准确。老师按照<教师教学用书>的单元教学要求教学,这样的情况不但低年级有,高年级也有,如,五年级上册第1l页例题7的铺地问题,教参中只说是连乘计算教学,不讲铺地问题的具体内容吗?可到了六年级学比例的时候就出现许多铺地问题的题啊。又如二年级上册的“角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师教学用书>的教学要求是“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洒直角”,有些训练题和检测中也会遇到要画大于或小于直角的角。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7篇

对新课标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陆新芳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改的浪潮下,英语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学生处在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获取英语知识,同时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的能力?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英语教学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8篇

1 对《体育与健康》新标准的理解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和技能, 增进学生健康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主, 培养学生选择应用体育知识能力的教学活动和增强学生在体育练习中的自信心以及会创造、会合作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活动。它体现了“乐、新、恒”的特点, 树立了终身体育的意识, 养成树立以增强体育锻炼的习惯。

《体育与健康》新课标是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 在原有体育课程的基础上, 重新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基础课, 是实施体育教育的重要环节, 使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它以不拘泥于原来只是增强学生体能的目的, 而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认识水平的深化而提高。

2 新课标下对健美操的再认识

健美操是一种体育运动项目, 有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特点, 如健身性、针对性、健美性、娱乐性等, 又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实践课。笔者试图从以下几点来寻找一套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新体系。

2.1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从单纯追求学生的技能水平转变为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 而在健美操教学中存在着两点难题:一是教学内容安排的复杂性, 因此, 教学的内容不是固定的, 而是应当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能力与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 创编的内容也应根据这一实际情况而定。而教学内容的难度过高或过低又会使学生出现畏难情绪, 而丧失学习的信心, 或是失去学习热情。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编出符合学生实际和需求的教学内容。将知识性、健身性、趣味性、娱乐性融入教学中, 以适应不同身体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二是教学内容的多变性, 健美操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极其丰富。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 有强烈的时代感。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随着健美操互动的发展和动态进行调整与变化。不断的创编出新颖的符合时代节奏与发展的健美操动作。教师对每一次课和每次教学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都应该尽可能的带给学生新的感受与体验, 使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吸引力和保持较浓厚的兴趣。

2.2 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

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 不能在各方面都统一的、平衡的发展自己, 例如:有的表现力强, 学生有的动作到位, 有的创编能力强, 的节奏感好等等。闪光点在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 学生在教师的积极鼓励下要学会扬长避短, 结合自己的个性, 去发展自己的长处, 从而去进步、去创新。在教育实践中, 教师必须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个性教育需要解除各种顾虑,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需要发展个性的树立, 坚持思想导向正确, 这样才能真的实现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对学生的个性体验的尊重, 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要积极, 学生的思维能有效激活, 从学生的回答中善于找到闪光点;教师设置问题梯度要合理, 不同层次的问题可以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的展开思考。学校教育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 使学生善于创新、善于思考。

2.3 充实教学内容, 并不断改善教学大纲

2.3.1 有针对性的创编出不同类型的成套动作

健美操是一项融体操、舞蹈、音乐为一体的运动性极强的运动项目, 它对学生的多项素质如协调性、灵活性、柔韧性等方面要求较多, 因而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好健美操并达到一定的水平, 必须对学生的多项素质与能力加以培养和训练, 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的创编出不同类型的成套动作, 例如:针对形态训练和基本舞蹈训练的套路;针对健美操各种形式的展示和表演活动的成套操, 创编的动作内容应当广泛吸取多项之精华, 即:在不同阶段的健美操教学中, 因为不同的内容任务可以适当融入和引进一些像拉丁、形体、街舞、瑜伽等这样的拓展性项目, 可使课堂气氛的活跃, 学生知识素养的拓展, 动作接受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健美操运动和拉丁、街舞等项目看似有着本质的区别, 其实确有非常多的联系。例如:培养学生优质的身体姿态可以通过形体的练习;培养学生肢体语言的感染力、表现力可以通过拉丁和街舞的练习, 健美操中穿插街舞的动作是表演中常出现的, 边缘项目的学习, 教学内容能极大地得以丰富, 对促进健美操的创编也起到积极作用。

2.3.2 合理创编每一次健美操课的教学内容

通常我们讲一次课分为几部分:准备活动、基本舞蹈学习;健美操成套操或者结合动作学习;专项素质练习;整理活动, 例如:准备活动部分可将身体各部位的拉伸动作和上次课已学的主要内容作为准备活动的基本内容, 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从头颈、肩、四肢、腰腹、踢腿跳跃等动作由慢到快, 幅度由小到大, 难度由易到难, 其中包括了健美操的一整套动作、节奏、柔韧、灵活、协调等整套动作, 起到了多重作用。 (1) 达到了准备活动的作用; (2) 有达到了基本动作的练习; (3) 是将上一次课主要内容进行复习, 实际上准备活动的内容是根据上一次课的内容进行练习, 将要进行的新授课内容的需要, 设计到编排中。又如:基本舞蹈部分是培养学生基本艺术表现力、动作的优美性和欣赏能力, 是健美操的必备素质。对基本舞蹈学习内容, 教师则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编创。而在专项素质练习中, 教师应针对健美操运动需要的相关身体素质和学生身体素质较薄弱的方面创编练习内容, 并作全面的练习;最后的整理活动, 根据练习内容、强度、放松部位的不同可选择一些舒缓优美的音乐, 创编适当的, 学生挚爱的柔美的舒展的动作小结合。教师还要对课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合理搭配, 整堂课的互动密度、运动量、运动强度进行设计与编排。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充实, 优美的音乐使学生不会疲劳, 全面的提高了学生的多项素质和能力。

2.4 重视启发学生思维, 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教师积极探索, 求新求变, 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编能力, 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 使学生明白了健美操动作的多变性和音乐选择的广泛性。教师以教的套路和选择的音乐不是固定不变的方式, 而使学生对健美操的理解更具体、更深刻、学的活、记得牢。在学生综合能力达到一定程度后, 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在已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大胆尝试, 自己创编新颖、独特, 体现个性的健美操动作。为了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材的设计上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方向出发, 逐步安排学生编排单人操、三人操和六人操的教学内容, 为学生设定一个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教师讲授编排原创并进行一些单个动作的教导, 从选择音乐、动作、队形等选编都是有学生自己完成的。这既增加了创编的难度, 又丰富了创编的内容,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 创造能力达到更好的锻炼与提高, 另外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 在新世纪知识的选修中, 应该着手、着眼培养高层次的有创新能力和完整人格的大学生。教师也应该转变教育理念, 特别是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观点, 先导是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重点是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重点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 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要改变, 新型教育体系要构建, 人才培养全过程中贯穿创新教育, 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得到落实。

2.5 教学评价的创新

健美操教学评价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 按一定的判断对教学课程作出描述和确定, 是教学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在以往的健美操教学中, 健美操教学评价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评价体系, 该体系以知识、技术为核心, 考察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技术的熟练程度, 强调知识和技术的单向培养, 缺乏对学生创编能力的评价。因此, 健美操教学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学生素质发展综合评价指导体系, 评价内容应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多样性评价。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 注意从学习过程中看出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程度。在评价的方法上, 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的结合, 自评与他评的相结合。

3 结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变革, 高等体育教育思想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要更加积极主动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健美操教学中, 教师应当树立注重素质教育, 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 突出学生独立学习能力, 大力发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 变“一言卷”的评查气氛为主动活泼主动探索的教学气氛, 实现健美操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孙绍宁.高校健身操课中创造能力的培养[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6 (4) .

[2]刘宁.健美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6) .

[3]钟利.浅析健美操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9篇

关键词:语音教学 存在问题 认识 策略

一、语音教学中存在问题探讨

1.小学阶段语音基础学习的不足

小学阶段是学生对语音最敏感的时期,这个阶段抓住时机解决语音问题非常关键。从我国大部分地区看,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比较普遍,这时学生汉语拼音基础比较牢固,对英语语音学习会发生正迁移,但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学生学习英语基础层差不齐。有些学生在镇中心小学就学了三年英语,教师和家长都很重视,所以这些学生英语基础比较扎实;而少数村小毕业生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英语基础相对较差,对英语的认知几乎是零。其次,初学者每一个英语单词及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机械模仿获得的。由于平时跟读惯了,导致部分学生音标不认识或者认不全,不会独自拼读单词,又由于缺乏集中的强化练习,造成语音教学的“夹生饭”。毋庸置疑,初中阶段学生听力灵敏度和发音器官的灵活度远不如幼时,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一旦养成,纠正时比从头学习语音更困难,也会对他们中学阶段乃至给以后英语学习带来一系列的困难和不良影响。

2.汉语语境对语音学习的负面影响

由于受本族文化的影响,学生语言习得、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不可避免地体现着本族文化特征,其母语学习和掌握自然而然地会影响到英语的学习。自幼耳濡目染的母语文化,一旦形成思维定势便“积习难改”,在学习英语语音时,遇到听似汉语发音的音素时,很容易会借助汉语来协助发声和记忆。据调查,中学生用汉语或方言给英语单词注音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在学生潜意识中起作用的汉语意识对英语语音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除了少数学生能够根据音标独立拼读单词外,大多数学生没有独立识词的拼读能力,学习英语在课堂上全靠鹦鹉学舌,课后一旦离开了教师的领读,根本就不会自行拼读,对于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早已忘得差不多了。

3.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欠缺

语音课是技巧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语音素养、发音技巧研究、英汉发音对比知识、对地区方言特点的了解、敏感的辨音能力和有效纠错方法等本领。然而,英语教学中不乏有教师存在着专业素养不够齐、不够高的现象,认为语音教学就是字母、音标的教学,更有甚者头脑中就没有音素这一概念,不能教会学生将音、形、义三者联系起来,按音、形、义结合的正确方法识记单词。因此,教师应设法使学生明白字母、音标、音素三者的概念以及相互间的关系,即字母是构成单词的最小单位,音素是字母在单词中的读音,音标只不过是记录音素的书面符号,显然,音素在字母与音标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字母、音素、音标三者关系密不可分。在平时的教学中,由于部分教师对音素的概念比较模糊,也就不可能教会学生建立起音、形、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单词的拼读能力,导致学生识记单词的模式变成读音标、看词义、死背字母顺序,从而失去了培养学生拼读能力的良好契机。

二、语音教学策略的有效构建

1.激发学生语音学习兴趣

语音学习是一个枯燥的任务,因此,为减少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教师应当走到学生中间,帮助克服畏难情绪,通过交流、做游戏,消除学生紧张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诚然,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音学习兴趣方法很多,包括语音教学中穿插一些趣味活泼的竞赛,调动学生注意力,巩固他们所学的元音,并且进行分类记忆;包括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利用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模仿朗读、情景对话,加强语音训练等。这样,学生不但可以在学中玩,玩中学,还能摆脱音标学习无聊的心理,从而更好地参与英语教学过程。

2.指导学生学会语音模仿

初中英语教学起始阶段,语音教学主要通过模仿进行的。语音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内容,学生只有进行大量反复的发音训练,通过认真的模仿和严格的修正,才能获得良好的发音体验。Strevens认为在语音教学中,“模仿、训练、讲解”很重要。“首先,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模仿,不要浪费时间进行解释,在多数情况下,直接的模仿就可以满足需要,在模仿有困难的时候,进行语音训练,利用一些有针对性的语音材料,进行反复操练。”所以,教师应提供给学生大量听音、模仿和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鼓励学生刻苦模仿,掌握好每一个音素。

3.优化课堂语音教学过程

优化课堂语音教学过程是解决语音教学问题的重要举措,它要求初一英语教学必须狠抓语音教学,诸如利用一段时间集中进行字母、音素和音标等语音知识的教学,重点放在了解字母、音素、音标三者内在联系上,明确各自在拼读单词中的作用,完成48个音素、音标及其相应字母、字母组合的教学,使学生学会音标不假思索就读准,默写正确。当然,我们不仅要重视单音教学,也要对单词语义、语境及语流语调教学给予足够重视,特别对于教材中安排的语流语调等教学内容,不能敷衍了事,让学生听一听,模仿一下就算完事儿;而应贯穿于各环节教学中,将语流语调的训练落到实处。同时,在条件许可下,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多听配套磁带中由地道外国英语专家所朗读的课文,注意朗读时重音、语调、连读、失爆等语流音变现象,多模仿、比较,使学生在朗读与背诵时逐渐学会表情达意,掌握韵律节奏,体会英语的语音美,获得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1.Strevens, P.D. 1977. New Ori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顾曰国. 英语教学法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10篇

教学设计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分析学生情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包括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的分析。

二、要趣味化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心理因素影响占主导地位,所以教师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是对提高学习积极性长时间起作用的因素。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结合实际,不断向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社会意义,看到数学的实际价值,诱发其学习动机。

三、巧施教学方法

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适当开展学习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在竞赛中,由于强烈的好胜心、好奇心驱使,他们总希望争第一,总想得到老师的表扬,我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比赛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全班比赛;可以分男女同学比赛;可以分小组比赛;还可以将学生按能力分组比赛,这里没有什么分组原则,总之要使每个学生在各个层面上获的成功,想办法让每个学生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这样对小学生的激励作用将会更大,他们参与学习的热情就会更高。

对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认识 第11篇

“生活化”是将学生从抽象的数学课本中解脱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自己所存在着的世界中的人、事、物、景,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数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通过一学期的对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构建“生活—数学—生活”的学习体系和“学生的数学素养”的评价体系。为当地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将会探索出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将会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找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切入点,具有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广,使所有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热爱数学,最终也会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学到有价值的数学,每一个学生都获得自己所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都会得到不同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素养、逻辑思维素养、运用数学素养、唯物辩证素养得到提高。为我们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要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数学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学会在学习中与人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形成获取数学知识的技能,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好素质基础,让数学学习在生活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过程 第12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在新课标下如何理解数学教学过程,以及如何来开展数学教学活动。在新课标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形象,把握新方法,注重课堂组织与协调,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达到师生互动的和谐性。

关键词:新课标数学教学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可作这样的表述: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在数学教学目的指引下,以数学教材为中介,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形成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活动过程。从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以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为基本要素的多维结构;从性质来讲,它又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师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过程。

一、是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体

在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选择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参与研制开发学校课程等方面,必须围绕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新课标下还要求教师学习、探索和积极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新课标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的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不同学习内容,让学生采取掌握、接受、探究、模仿、体验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新课标认为教材是数学教学过程的重要介质,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利用包括教科书、校本资源在内的多样化课程资源,拓展学生发展空间。

二、核心要素是师生互动的和谐性

新课标下数学教学过程的核心要素是加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因此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而互动必然是双向的、和谐的。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之一就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由客体变为主体,使之积极地、目的明确地、主动热情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与学生交流的老师将不再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育是非显露痕迹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的期望和由衷的赞美。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这可以从心理学上著名的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得到验证。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情,他的期望使这座少女雕像“活”了起来。1968年,瑞典教育家罗森塔尔对美国一所小学18个班的学生进行的试验,进一步表明外界的殷切期望会对人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即“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我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在数学教学过程的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烈的期望,并且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

三、完美的实现在于教师与学生的充分理解和信任

新课标下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和信任学生。理解是教育的前提。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只要你对学生充满爱心,相信学生会向着健康、上进的方向发展的。因为“教育是植根于爱的(鲁迅语)”。“聪明的教师总是跟在学生后面;愚昧的教师总是堵在学生的前面。”

基于以上的观点,教师在课前应该认真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现有的认知水平,尤其是与新知识有联系的现有水平;了解他们心中所想、心中所感。在吃准、吃透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双重教学方案:备教学目标,更备学习目标;备教法,更要备学法;备教路,更备学路;备教师的活动,更备学生的活动。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明白、记不住,因此,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其实“说”也只是浮在表面上,并没有什

么深度地说。以教师的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看法的时间,使教师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不同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也想表达、诉说。契可夫曾说过:“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跟老师交谈。”这就要求教师新课标下要转变观念,积极创设能激起学生回答欲望、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可说的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放羊”,在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及时必要的引导。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包办代替的多,讲道理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即使让学生自学也是由“扶”到“半扶半放”,再到“放”。叶圣陶先生说:“教者,盖在于引导、启发。”这就是说教师是指导者就不能“代庖”,教师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因此新课标要求教师“目中无人”,把自己视为教学的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基于此,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磨合后的智慧,必将大大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另外,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参与到学生中间,及时了解到、反馈到学生目前学习的最新进展情况。学生出现问题了,没关系,这正是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点”和“导”的最佳时机。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启发、帮助,学生必将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提问,教师不必作直接的详尽的解答,只对学生作适当的启发提示,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动脑,找出答案,以便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他们良好的自学习惯。课上教师应该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

四、强调教师的组织性和协调性

新课标下教师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带领学生去管理人类已形成和发展的认识成果,激励他们在继承的基础得到发展;教师不单是一个学者,精通自己的学科知识,而且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督促其自我参与,学会生存,成才成人。教师的劳动不再是机械的重复,不再是在课堂上千篇一律的死板讲授,取而代之的是主持和开展种种认知性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参与探讨数学的神奇世界;新课标下的教师不再是学生知识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种知识源泉的组织者、协调者,他们让学生走出校门,感受社会和整个教育的文化。可以说,促进人的发展,促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是新课标下数学教师的根本任务。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科学知识永远在演进中,它是一个不断构造和改组的过程”,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观正是接受了这种辩证的认识,而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系列信息加工的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的重组和扩大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地积累知识的过程。因此科学的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在展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能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知识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的目的。

上一篇:《教与学的秘密》学习心得下一篇:感谢的周记四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