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2024-05-12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精选13篇)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第1篇

人在大量失血时需要进行输血,那么安全输血的关系如何呢?(板书标题“输血关系”)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视频。

现在村民们的血型都鉴定出来了,展示在大屏幕上,而受血者阿霞是A型血,那她应该输谁的血呢?(停顿数秒)我听到大家有各种回答,那到底应该输谁的血呢?在这里,能否输血我们首先考虑献血者与受血者的血液混合后是否发生凝集。如果血液凝集了不能流动,就会使得血液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功能全部丧失,从而危及人的生命。

那么哪一位献血者的血液不与阿霞的血液发生凝集呢?同学们有什么办法来检测一下吗?(停顿)现在老师提供给你小试管、滴管以及阿霞和各献血者的血液,利用老师所提供的材料用具,请各小组帮助阿霞设计一个“寻找最佳献血者”的实验方案。(巡视一周)大家设计好了吗?

请这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怎么设计的?

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先加入受血者也就是阿霞的血液大概10滴,接着滴加献血者的血液。这里要注意的是,每滴加完一滴献血者的血液都要震荡并且观察是否发生凝集,记录实验结果。

好了,我们讨论出来“寻找最佳献血者”的具体方案。现在在大家的桌上,分别有一些献血者的血液,大家每组检测以为献血者,看他是否符合要求。大家动手实验,做完请举手,看哪组最快。

(巡视)有的小组已经做完了,非常好。记得每滴加完一滴献血者的血液都要震荡并且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好,陆陆续续都完成了,现在请各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

第一小组,你们检测的是谁的?虎娃,那结果呢?第一滴就开始出现凝集。好,请坐。第二小组,村主任的,也是马上出现凝集。下一组,四狗的,一直未出现凝集。王泉的呢,哦?你们的现象和其他几组都不同,怎样呢?加到第二滴时仍没有出现凝集,但到第三滴时开始慢慢出现凝集,也就是经历了一个从无凝集到有凝集的变化过程。最后一个二串的呢?也是马上出现凝集。

根据大家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很快得出结论,谁才是最佳献血者啊?对,四狗。我们看到,阿霞与四狗都是A型血,而其他献血者分别是B型、O型、AB型,你们可以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A型血的人只能输A型血,非常好。假设现在受血者是B型血,那又应该接受哪个血型的输血呢?你们能推测一下吗? 那位同学说是B型,他的推测对不对呢?我们要以事实来说话,检测方法还是和前面的一样,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检测了。兰德斯坦纳等科学家对安全输血关系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总结的输血关系表。大家首先看到第一行,有发现什么问题吗? 哎,这位同学马上就发现了,我们刚刚才说,A型血的人只能接受A型血,而表格中A型血的人可接受的血型除了有A型以外,还有O型,会不会是弄错了呢?

当然没有,我们再来看看刚刚的实验结果,将王泉的O型血加入阿霞的A型血中,滴加到2滴时没有出现凝集,滴加到3滴时慢慢出现了凝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说在少量输血时可以输O型血,但是到大量输血时,就还是应该选择A型血。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第2篇

学习目标:

1.了解血型的发现过程,说出ABO血型的种型,认同同型输血。

2.通过对输血与血型的了解,使学生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树立成年公民应当积极参加无偿献血的观念。

重难点分析:

1.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2.让学生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使学生从小树立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观念。

一、自主学习:

1.血型的发现:1900年,奥地利科学家兰德斯坦纳将人的血型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种血型,这就是ABO血型。

2.血型和输血: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次献血____________是不会影响健康的。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____周岁的______公民自愿献血。

二、合作探究:

1、若某人为AB血型,输血时可大量接受什么血型?可少量接受什么血型?

三、当堂检测:

1.健康的成年人,一次失血多少毫升会危及生命()

A.400毫升B.1200~1500毫升C.200~300毫升D.500毫升

2.甲常说:“我是万能输血者。”乙却说:“我是万能受血者。” 请你分析一下,甲、乙的血型分别是()

A.A型、B型B.A型、O型C.O型、AB型D.O型、B型

3.献血后,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的是()

A.血液中的水分B.血浆中的蛋白质C.血细胞D.血液中的各种成分

4.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液型相混合会发生凝集反应,其表现是()

A.血液凝集B.白细胞凝集成团C.红细胞凝集成团D.血小板凝集成团

四、课后检测: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第3篇

1 输血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1.1 对输血适应证进行严格控制, 预防医患纠纷

输血是临床治疗以及抢救中的一项重要举措, 但在输血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风险, 例如HCV、HBV、HIV等一些临床常见的严重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对献血者所要接受的血液检验项目进行筛选, 供血单位应根据规定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查, 在输血前还应该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检测, 这是临床常规检测项目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在输血前对受血者的血液指标进行检测, 对责任的划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可以使输血而导致发生医患纠纷现象明显减少。另外, 还能诊断出具有潜在传染源的病人, 并对其进行治疗及护理, 加强操作隔离保护, 避免其他患者及医护人员自身感染。输血不仅仅可以用于临床治疗过程中, 同时有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成分输血可以降低某些疾病的传染风险, 但是由于检测方式的局限性, 也不能将病毒感染存在的可能性完全排除。由此可见, 对输血适应证进行严格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对可输可不输的患者应该坚决不输;对必须输血的患者采取适当输血的策略, 且应以成分输血为主;对择期手术的患者采取自身输血的策略。

1.2 输血前血标本的检验

血标本在采集以及运输的过程中应该符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相关要求。在对血标本进行采集之前应该对输血申请单上所填写的病人情况与实际病人进行一一核对, 确保两者完全一致。输血申请单的资料需保证齐全, 所采用的血标本也必须要能够代表患者当前的免疫状况, 所以配血试验中所选用的血标本必须的采集时间不能够超过3d。抽血后应立即在试管上将标签贴好, 并做好详细真实的登记, 以避免血液标本发生稀释、溶血现象。受血者与输血申请单应该由医护人员或是专门受过相应训练的人员送交至血型实验室, 并逐渐进行核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对冰箱的温度进行按时的记录, 同时还要做好积极有效的消毒工作。

1.3 血型鉴定的质量控制

1.3.1 ABO血型的鉴定

对ABO几种血型进行鉴定是输血前进行检验的一个常规项目, 也是进行交叉配血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应用于血型检验的标准血清必须有批准生产文号, 也必须在血清的有效期内。在进行试验的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应的操作规程进行, 尤其需要注意血清与血球的比例, 对于一些特殊疾病的患者, 如肝病患者或是蛋白异常的患者最好采用洗涤红细胞进行血型鉴定。在血型鉴定中需要进行正反定型, 其能够起到相互验证的作用。ABO几种血型的正反定型不合主要可以分为四中类型, 包括反定型不合、正定型不合、蛋白质或血浆异常、其他原因造成的不合。在正反定型出现不合的情况时, 需要重新进行全部试验[1]。

1.3.2 Rh血型的鉴定

Rh血型系统是临床意义仅次于ABO血型系统的一种最具多态性的血型系统, 其可能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病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有可能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的一般是有输血史、妊娠史的病人, 因此, 需要进行常规检查Rh血型, 定型过程中也应该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进行操作, 以确保血型鉴定的安全性。

2 结果

血型实验室在输血检验过程中严格的按照以上所谈到的标准进行质量的控制, 输血安全得到了相应的保障。从应用相应质量控制措施到目前为止未出现过由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及交叉配血问题等引起的输血安全事故。

3 讨论

输血是临床治疗与抢救的一项重要措施, 而输血安全与血型实验室及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有着很大的关系。输血质量控制工作需要对血源进行严格的管理, 在血液入库之前需要对血液的标签、包装袋、血液的情况以及供血者的资料等进行检查与核对;在贮存过程中需要对冰箱的温度以及各方面的条件进行相应的控制与记录, 以确保血液的质量;安全输血的关键是确认受血者与供血者的血液标本, 不仅要核对资料, 还需要进行血型鉴定;在输血过程中对相应的试剂也要进行质量控制。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输血检验中的质量控制进行了分析, 经过实践表明, 将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实施于输血检验过程中, 提高了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 在血型实验室中值得推广应用[2]。

摘要:目的 探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的质量控制, 以确保临床用血以及输血的安全性。方法 对提高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的措施进行探讨, 并分析其是否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结果 自应用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之后, 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从未出现职业暴露、输血传染病以及配血问题等造成的输血安全事故。结论 在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中采用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有效的提高了输血质量及输血安全。

关键词: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输血安全,质量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峰.改进血液病毒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1, 24 (3) :137-138.

血型与输血 第4篇

血型发现 输血成功

美国的罗威尔医生首先在动物间作了相互输血的试验。他用羊血输给一条奄奄一息的狗。最后狗苏醒了过来。以后,法国的坦尼斯又盲目地把羊血和马血输进人体的血管内,这种试验使许多人断送了生命。从此,人们谈血色变。也无法解释这一道理:既然血液是人体的生命源泉,为什么输了“血”又会致人死地呢?

一八一八年,伦敦产科大夫勃郎特发明了一种输血注射器,他把正常人的血液输送给分娩失血过多的产妇。虽然,救活了几个产妇,但更多的产妇依旧离开了人间。偶然的成功,使医学界同行意识到:在某种条件下,人类之间能够相互进行输血。此后,有人将几个人的血液在试管内进行混合,发现有凝集和不凝集之分,如果将不凝集的血输给病人,死亡率就显著下降。

几乎又过了一百年,奇迹终于在维也纳大学兰特斯坦纳教授的实验室里出现了。教授和他的助手们研究了每个人的血液异同,并且科学地把血液分为A、B、0、AB四种类型。这个发现,是医学史上的一大进步,教授也因此获得一九三0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教授究竟窥见到血液中的什么秘密呢?原来,人的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球两大要素组成。血浆中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物质——凝集素,血球中含有另一种能被粘合的物质——凝集原。血型就是根据凝集物质的不同来区分的。凡是红血球中含有凝集原A、血浆中含有凝集素抗B时为A型血,红血球中含凝集原B、血浆中含凝集素抗A时为B型血;红血球中不仅含凝集原A,还含有凝集原B,而血浆中不含任何一种凝集素的为AB型血;红血球中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中同时存在凝集素抗A和抗B时为O型血。

这样我们就知道,如果把含有凝集原A的A型血输入B型血中,B型血浆中的凝集素抗A便会与凝集原A结合,发生凝集反应,从而使红血球破裂,影响血液功能导致死亡。而A型血和A型血之间的凝集原、凝集素均相同,因此在同型血之间可以互相往来,友好相处。AB型血的血浆中不含有任何凝集素,因而可接受不论哪一类型的血。被誉为“万能血”的O型血,则是由于红血球内不含有任何凝集原,所以也不会同其它血型中的凝集素发生冲突。血型的发现告诉人们,即使正常人之间的血液也不是完全相通的。因为血型之间严守着“同型相亲,异型相斥”的原则,输血的成败就在于能否遵守血型的规矩。

血型与遗传规律

近代研究,又发现血型具有一定的遗传规律。当然,父母与子女的血型不一定一致,但可通过父母的血型来推断其子女可能为哪种血型,不可能为哪种血型。如果读者感兴趣的话,你可推测自己父母兄妹间的血型。

血型与疾病

奇怪!才出生三天的女孩,为什么皮肤一下子由光滑细嫩变为橙黄色,且失去嗷嗷待哺的神态呢?验血后方才明白,原来这是一种由于母女血型不相配合引起的“ABO新生儿溶血病”。这种病在我国并非罕见,儿乎每一百个婴儿中有一个。该病是因为患儿母亲血浆中的“免疫性抗A”或“抗B”的抗体进入胎盘,破坏了胎儿的红血球,直至血球破裂发生溶血引起。患儿母亲的血型绝大多数为O型,而患儿父亲的血型往往都是A或B、AB型。

什么情况下要输血

输血是为了救人。自血型发现后的半个世纪来,医学急救因输血受益极大。常见的严重大出血(包括呕血、便血、内脏出血等),烧伤,严重感染的病人,往往很快出现血容量不足,导致休克死亡。及时的输血可使病人转危为安。

输血还应用于补充病人血液和提高人体抵抗力方面,如严重的贫血或营养不良,全血细胞减少,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病等均可通过输血,换血球或换血浆来进行治疗。

现代外科手术如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一次就要数千毫升血。至于器官移植,大肿瘤的切除等,如果没有输血的配合,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

同一切事物一样,输血也并不是唯一可行的一种治疗手段,再说输血后常常会带来一些副作用和严重后果,比如血型不符的输血可造成急性溶血致人死亡,有的输血会使受血者传染上肝炎等传染病。更常见的是过敏反应,象皮肤搔痒、麻疹等。因此,对输血还是要持慎重态度为好。

输血新法种种

一血多用:最早的输血是把全血(包括血浆、血细胞)输给病人,但后来供血与输血产生了矛盾。能否利用有限的血源来扩大其使用价值呢?人们将血液中各种成分精制成制品,然后根据病人失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分别输给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血浆等各类制品。这种方法不仅可避免血液中其它不必要的成分输入,也节约了血源。象烧伤病人主要缺少血浆或白蛋白,则可相应给予血浆和白蛋白。贫血病人由于红血球缺少,只要输给适量的红细胞液即可。

自体输血: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仅有80%的血液参加工作,另有20%血液在血库(肝、脾等)“待命”。根据这一特点,在大手术前分次少量地抽取病人血液,贮存起来,然后在手术中再将血输还病人。这种输血方法经济,安全,完全避免了输他人血后所引起的副作用。部分心脏手术的病人已采用了这种方法。另外,临床上对脾破裂、宫外孕的病人也将腹腔内的血经过滤后回收,输还病人自己的血管中。

代血浆应用:目前,人工代血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急救中,这可避免因人体循环血量的不足引起的失血致死。

输血史上新篇章

日本内藤良一医生首先研制成功一种“人工血液”,应用于临床。我国医学工作者也已试验成功人造血液,并在临床上应用。人造血液的出现是输血史上一大创举。它不受血型限制,无过敏反应或交叉感染,从而能使急救工作简化程序赢得时间,尤其在大规模的急救工作中可谓是一种取之不尽的极理想的人血代用品。

第四节输血与血型课件 第5篇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①了解正常人的血量

②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

③了解无偿献血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对学生进行无偿献血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及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①模拟血型鉴定 ②无偿献血的知识

三、教学难点:模拟血型鉴定

四、教学方法:场景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式教学法、模拟实验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多媒体演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救护车驶入的动画

教师扮演主治医师(身着白大褂,手提医务箱)

学生表演小品四位车祸受伤的伤员来到医院,被诊断要及时输血

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注意

问题引导介绍新知展示:问题1,2,

展示:问题答案师:看完了刚才的小品,请各位同学想一下:护士怎么判断这几位伤员需要输血?(1、一个正常人的血量是多少?2、是不是每个失血的人都要输血?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在什么 情况下需要?

学生阅读书本回答

利用开头创设的情境以问题步步引导,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新知

展示:问题师:哪些同学愿意给他们输血?

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给他们输血?为什么?

你知道自己及家人的血型吗?所以输血前要先怎样?学生踊跃报名

学生回答

学生自己回答出:ABO血型系统

学生答:验血

继续创设情境提出下面的问题

引导探究动手实践

展示:活动内容

一展示:四个伤员的血型

展示文字资料师:好,现在我们的同学都是专家顾问团,请你们各个顾问团商量一下,根据课本29—30页的提示,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为这四位可怜的伤员鉴定血型。

签定好的专家团上台来交流一下(请学生上台交流)

为学生揭开谜底。

知道伤者血型以后,进行输血为保险起见还要注意:除了ABO血型分类系统,其实还有很多血型分类,如果其他血型分类不和也会导致输血反应,因此,需要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学生讨论方案

学生实验

学生上台交流结果及实验方案

学生阅读资料

让学生通过这个活动更进一步认识血型与输血的关系,并且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加深印象和增加学习兴趣。

拓宽知识

交流碰撞互相学习展示:活动内容

糟糕,现在医院和血库都没有血液的库存了该怎么办?该向谁求助?

好,下面请同学们帮我们医院做个宣传,把你知道的有关无偿献血的知识告诉大家,动员大家来无偿献血。并用一句话或者一句歌词来赞扬这种行为。

学生答:社会。提倡群众无偿献血。

学生交流,可以互相间提问(可以展示自己收集的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的能力。

归纳

总结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收获。请学生总结

学生总结

使知识系统,完善

升华

情感

播放献血歌曲

请大家把今天所学到的知识以班委的形式拟写一份倡议书送交社区居委,倡议我们的社区居民都来为社会尽一份义务,奉献一点爱!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第6篇

一、解放自己,让学生成为主演者,新课文、新理念就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动者,教师只是辅导者、引导者、穿针引线。从而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尽可能的表现机会。处在身心发展黄金时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好表现自己,因而,在课堂上,无论是新知识点的介绍,还是探究活动的设计,我均是由学生来完成。

比如在血量介绍方面,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和探讨使学懂得失血量的多少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应该怎样处理。

又如在传授血型的发现时,我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让学生来进行介绍,再通过课件来介绍整个血型的发现及相关的信息,课堂活跃了,信息也获得了。

二、榜样教学最容易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在讲授义务献血时,我在网上搜集到许多关于义务献血的例子,从中选择了两个较好的榜样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起到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我又以自己参加两次义务献血的事情向同学进行介绍,并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并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义务献血证书。些时,同学向我投来了敬佩的目光,从而也感化了学生,许多同学都表达了自己长大后要参加义务献血,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三、采取一些知识竞赛的方式对学生巩固知识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争强好胜是青少年心理发育的一个特点,学生都有表现欲、好胜欲,荣誉感也是十分强的,因此,在传授一些新知识或掌握某些知识时,采取比一比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在比一比的过程中,可分男生、女生进行,也可以分小组或其他形势进行。

比如在《输血和血型》这节课的教学中,在知识点的巩固环节,我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来进行竞赛,有必答题和抢答题,即是活动又是竞赛,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都被激发出来,最后也收到了较好的结果。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第7篇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提升学生对社会对全人类的情感态度。课堂上能够落实教学目标,能让学生学会本节课的有关知识。同时在落实情感目标时,我采取榜样的示范作用。先向学生展示《献血法》的要求:年龄、体重、健康等发面。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想到的是对别人的好处,表示出不愿意的情绪:“憨子去献血呢!”我接过一句:我去献过血,我是憨子吗?学生们都倍感意外,很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也会去献血?献血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献血之后会有什么不适?有下来我讲述了我自己的献血过程,同时介绍了献血对自身的好处,最后强调“献血应 到正规的无偿献血机构,避免血液病的传染”。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参加了献血,学生们很感动,在我讲述过程中学生们发出的一阵阵“啊?啊?”声让我能强烈地感受到他们内心所起的波澜。特别是我讲完献血对自己的好处时,学生们的反应很激动,要不是献血有年龄限制,估计放学就有可能去献血了。这让我感到很高兴!

本节课的教学有一处被我遗忘。就是在教授同型输血以后,有两个血型的作用需要拓展开来:一是血型与亲子鉴定;二是血型与性格。本来是想给学生激发兴趣的,在这个问题上,以后应大胆让学生来说出,从生活经历中提取出血型和生活的联系。很多电视剧中都包含亲子鉴定与血型的关系,加上学生平时经常关注星座与性格,血型与性格,所以以后课上会让学生自己说出血型除了输血以外的其他作用。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第8篇

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规律的科学, 是医学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由于生理学理论性很强, 内容抽象, 很难理解和记忆, 因而通过探寻新的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前生理学教学的重要课题。以往教师往往采取“灌输式”、“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法教学, 学生普遍存在上课睡觉、开小差、玩手机、依赖性较高、学习主动性不够等问题。因此, 笔者在生理学教学中尝试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敬业精神,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其更快、更好地适应临床需要。现就笔者所执教的生理学中“血型与输血”一节内容, 对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设计, 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教材

1.1 教材分析

本次课是科学出版社出版, 周弘建、黄莉军主编的《生理学》[2]第三章“血液”第五节“血量、血型与输血”的内容, 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第二章基础理论和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血液凝固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此次课的内容与临床实践关系密切, 学生比较感兴趣, 也是本章最重要的内容。

1.2 教学对象

教学对象为中职护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他们文化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 但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有一定的独立分析问题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血型的知识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些都为这次课的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们虽然对血型的有关知识很感兴趣, 但是因接触医学知识不久, 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链, 受认知能力的限制, 动手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 且要拿自己做“实验标本”尚属首次, 因而对于本内容的学习还有一定程度的胆怯和困难。

1.3 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掌握血量、血型和输血知识。

1.3.1 知识目标

掌握ABO血型、Rh血型的分型依据和输血原则。

1.3.2 能力目标

(1) 掌握玻片法鉴定ABO血型; (2) 能判断病人失血情况, 并为病人输血。

1.3.3 德育目标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激励学生献身医学、造福他人。

1.4 教学重点

(1) 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分型及特点。

(2) 输血原则。

(3) ABO血型的鉴定。

1.5 教学难点

对于Rh血型与输血学生较难理解, 这是本次课的难点。

2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材特点, 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组织教学。运用教材、多媒体课件、临床录像片等教学资源实施教学, 通过视、听、说等方式向学生提供声、像、图、文等综合信息, 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各个感官的活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以临床工作过程为导向, 采取互动的形式, 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3 学生学法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归纳总结、上台讲解、实验等环节, 最后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本次学习任务。根据本次课的特点, 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临床录像等让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刺激,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小组合作交流,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了其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了将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护理知识结合起来, 提高了学习兴趣, 达到了“乐学”的目的。

4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组织和情景设计)

本次课总课时为3学时, 共135分钟, 整个教学过程分两个步骤。

4.1 课前时间

提前一周布置任务。

4.1.1 展示案例

案例一:病人张某, 女, 26岁, 上消化道出血, 急诊入院。查体:病人烦躁不安, 口渴, 四肢湿冷, 面色苍白, 血压降低, 呼吸急促, 脉搏细速。临床诊断:失血性休克。

4.1.2 教师设计问题

将学生分为10组, 抽签领取任务。

问题1:如果病人体重为50公斤, 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判断其失血量约为多少毫升?该病人急救的重点是什么? (1、4组)

问题2:试述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及特点。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 (3、7组)

问题3:交叉配血试验及其结果判断, 简述输血原则, 为什么输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6、9组)

问题4:如何鉴定ABO血型? (2、10组)

问题5:如果病人需输血治疗, 应采取什么步骤? (5、8组)

4.1.3 学生自学

学生以问题为线索复习和预习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 围绕相关问题开展课前自学, 查阅、收集资料。

4.2 课中实施

本次课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实施教学。

4.2.1 播放视频, 导入新课 (5分钟)

播放无偿献血视频, 让学生知道无偿献血是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崇高行为。献血是爱心奉献的体现, 是解除病人病痛甚至抢救他们生命的善举, 其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

4.2.2 课堂集中讨论、互相评价 (65分钟)

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 针对本组的问题展开演讲、讨论, 并评出优秀组, 给予适当加分奖励。

4.2.3 ABO血型的鉴定 (玻片法) (40分钟)

ABO血型的鉴定分10个小组进行, 每位学生采自己的血, 鉴定血型。

4.2.4 教师释疑、补充、总结、评价 (15分钟)

(1) 联系日常生活, 纠正生活中的错误认识。过去认为O型血的人是“万能供血者”, AB型的人是“万能受血者”, 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 突破难点。Rh血型与输血 (Rh血型阴性案例, 寻找“熊猫血”) 。20多年前, 一部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疑》不仅让人们熟悉了一个医学上关于血型的专业名词:Rh阴性AB型, 而且知道这种血型十分稀有。

就在最近, 因为有着同《血疑》中女主角同样的血型, 在张家口蔚县一家煤矿打工的矿工吴云江受伤后在生命垂危之际, 也因血型稀有遇到了寻找输血源困难的情况。在当地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下, 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 他最终获得了急需的“救命血”。

(3) 进行专业教育。案例:在同一间病房里住着两位年轻女病人, 两人换了床位, 两位女病人同时需要输血, 分别是O型和A型。护士按印象中病人住的床位麻利地给病人输了血。不一会儿, 一位病人出现寒战、心悸、气短、腰背疼等症状。

问题:该病人为什么会出现上述反应?

通过本案例, 告诉学生护理工作必须细心、认真, 对病人负责。

4.2.5 强化训练 (5分钟)

鉴定ABO血型后, 根据输血原则, 只要ABO血型符合, 就可以放心输血了吗?

4.2.6 布置课外作业 (5分钟)

书写ABO血型鉴定实验报告。

5 教学反思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 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在整个教学设计中, 笔者感到比较成功的是: (1) 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完成本次课的教学任务, 教师只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 (2) 通过联系生活、联系临床进行分析和判断, 使学生明确了本次课的重要性, 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 PBL教学法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时也帮助学生真正巩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堂课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十分满意。

摘要:探讨在对教材和学生分析的基础上, 对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与创新, 运用新的教学理念, 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 对“血型与输血”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说课”的实践活动, 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血型与输血,“说课”,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69-71.

输血与血型教学设计 第9篇

关键词 教学设计;血型

一、教材分析

《输血与血型》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有关血液、血管、血液循环的知识之后,向同学们介绍血型的发现、同型输血、血量和输血等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很好的一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时使本节课知识延伸,留下一个悬念,为八年级学习血型的遗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ABO血型的类型。

(2)概述人体的血量,以及输血同血型和血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参与ABO血型的调查,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调查方法。

(2)参与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的调查并交流,培养学生收集、分析、整合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树立无偿献血意识。

(2)培养学生珍爱自已和关爱他人生命的情感。

(3)通过血型的发现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认同我国的无偿献血制度,培养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

(2)难点: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亮剑》视频片段,李云龙因失血过多急需输血。并提问:①视频中的故事情节是什么?学生回答:讲述的是给病人李云龙输血的故事。板书“输血”。②为什么不能给他输A型血?生:因为血型不同。板书“血型”。从而引出新课“输血与血型”。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创设教学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开始就接近了学生与书本、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2.回顾旧知、启动新知

3.回顾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

请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①血液有哪些成分?②各成分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血液成分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回顾,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认识到血型与血细胞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新知作好铺垫。

4.血型发现的科学史教育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视频中的故事情节,并提问:(1)视频中提到的A型血、O型血是怎样发现的?(2)ABO血型系统又是如何命名的?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让学生追随科学家探索的脚步。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缜密的思维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同时正式进入新课教学。

5.调查活动、探究新知

组织学生参与血型调查活动,调查结束后,提问:①不知道自已血型的同学想不想知道自已的血型?②知道自已血型的同学,想不想知道自已的血型是如何鉴定的?学生响亮的回答:想。接着多媒体展示动画图片,取同一個人的血液分别滴加到A血清和B血清中,组织学生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后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从而得出新知,血型是如何鉴定的,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同型输血的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调查方法,使学生明白自已血型与自身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小组合作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突破本节难点。

6.自主学习、建构新知

(1)血量和输血。组织学生自主阅读77页血量和输血的内容,回答问题:①成年人的血量大致相当于本人体重的多少? ②对于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来说,一次失血超过血量的多少,生命会发生危险? ③失血量如果一次超过800 mL,人就会出现什么症状?④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多少毫升的血?会影响健康吗?⑤将来等你长大了,你愿意参加无偿献血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并及时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积极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2)无偿献血。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让学生认同我国无偿献血的制度。同时展示教师本人的献血证,对无偿献血进行现身说法。

设计意图:通过对无偿献血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无偿献血、无尚光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认同我国无偿献血制度,并培养学生珍爱自已、关爱他人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课堂反馈、巩固新知。科学的设计训练题梯度,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检测;课外调查关于血液和血液制品与人类生活关系并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检测,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并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交流能力。

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输血和血型教学反思 第10篇

1、亮点:本节课让学生参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是新课改教学的标准与追求,本课采用主体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本节课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新颖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具体学习方式有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以及情境探究,通过对比、讨论等多种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启发式教学这一原则,这是本节课的最大亮点。

同时,本节课充分应用多媒体的优势,将《血型鉴定》的模拟实验搬进了教室,直观的反应现象和切身的体验,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一方面扩大了课堂知识容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抽象性和局限性,使得教学过程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通过对多样的多媒体资料进行讨论和总结,逐步完成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2、不足:板书不够及时工整、活动时间不能很好地把握等等

血型不合就不能进行输血的原因 第11篇

血浆里含有能起粘合作用的凝集素,红细胞里则含有能被粘合的凝集原。凝集原有两种,A和B;凝集素也有两种,α和β。A和α、B和β是两对冤家,碰到一起就要“打架”,扭在一起产生凝集反应。人的血型分4种。A型: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A,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β;B型:红细胞里含有凝集原B,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α;AB型:红细胞内含有凝集原A和B,血浆里不含任何凝集素;O型:红细胞里不含任何凝集原,血浆里含有凝集素α和β。输血时如果血型不合,输入血液中的凝集原A与病人血浆中的凝集素α相遇,或输入血液中的凝集原B与病人血浆中的凝集素β相遇,就会发生凝集反应,导致红细胞皱缩变形,引起生命危险。所以,血型不合者千万不能输血。

人体内有多少血液?

输血与血型讲课稿 第12篇

关键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型血清学,输血对策

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 (HSCT) 是目前治疗白血病的唯一有效途径, 而因为自体干细胞保存和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的稀少,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我国较为普遍。本文通过对我院80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型血清学分析和输血对策研究, 探讨提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率的有效途径。异基因HSCT后, 因为受体的造血功能受到预处理化疗的抑制作用明显, 各项血细胞计数都处于较低的状态, 血液及其他体液的免疫功能也受到了相应的抑制作用。所以, 通过相容性输血的方式改善受体血液功能是促进受体造血重建功能的有效途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供体为经联系参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各地志愿者及患者亲属, 经过HLA配型相合以及主要位点相合。选择2004年6月1日~2014年6月1日入我院接受治疗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80例, 见表1。

ABO抗原是与HLA抗原完全独立的抗原系统, HLA主要面向白细胞之间的排异性, 而ABO抗原主要针对红细胞与血浆之间的排异性。所以, 对于ABO血型不合移植患者应该通过技术规避ABO抗原抗体之间的免疫反应。以上不合主要分为三类: (1) ABO主侧不合:指受体体内存在抗供体ABO血型抗原的凝集素。 (2) ABO次侧不合:指供体体内存在抗受体ABO血型抗原的凝集素。 (3) ABO两侧不合:指供体和受体两侧均存在抗对方ABO血型抗原的凝集素。

1.2 试剂与方法

检测ABO配型的试剂为ABO血型定型微柱凝胶卡, 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供应方为西班牙戴安娜及其相关配套设备。异基因HSCT后, 每周进行一次受体红细胞血型抗原和抗体的检测, 在其完全转变为供体ABO血型系统之前,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红细胞血液制品的血型应与受体相同。 (2) 血小板和血浆制品的血型应与供体相同。 (3) 输血治疗以移植患者现有的血型血清学为依据 (我院以一周内的检测结果) , 相容性输血。

1.3 植活标准及效果评价

植活标准:回输造血干细胞后, 血细胞持续下降然后再回升, 当中性粒细胞连续3d超过0.5×109/L, 为白细胞植活;在不进行血小板输注的情况下, 血小板计数连续7d大于20×109/L为血小板植活。

植活鉴定:可根据供、受者之间性别、红细胞血型和HLA的不同, 分别通过细胞学和分子遗传学 (FISH技术) 方法、红细胞及白细胞抗原转化的实验方法获得植活的实验室证据。对于上述三项均相合者, 则可采用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 、单核苷酸序列多态性 (SNP) 结合PCR技术分析取证。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 对数据进行χ2监测, 确定数据的P值, P<0.05为数据有统计学价值。

2 结果

2.1 受体血型改变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过程中, 受体血型因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植活而逐渐发生变化, 这个过程可能存在两个可能产生凝集反应的血型同时在受体体内存在。这个过程是异基因HSCT过程中最难控制的一点。

2.2 以移植患者血型血清学为依据, 相容性输血为原则的输血策略

相容性输血是在较大程度自身凝血反应过程中调节血液成分的有效方式, 通过根据受体血液血型的逐渐变化, 输入红细胞、血小板和冰冻血浆等成分血液产品, 可以有效缓解患者因为血液ABO血型逐渐改变引起的凝集反应。

2.3 有效性分析

本文研究过程中共收集80例患者资料, 全部患者均成功植活, 其中2w内植活61例, 占76.25%。所以, 本文研究的策略是有效的。

3 讨论

异基因HSCT前, 对患者的ABO血型进行测定, 可以有针对性的制定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输血支持方案。可以看到, 不同在ABO血型次侧不合的病例中, 因为患者血液中不会产生针对新建造血工程产生的红细胞的抗体, 所以, 其治疗过程基本安全, 输血工作主要是补偿化疗过程给患者造血功能带来的损伤。而主侧不合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 可能会在血型转变后期出现一定的小规模的凝血反应, 此时需要进行较大剂量的成分输血支持。从临床数据来看, 主侧不合患者平均输注RBC15.6单位, 而次侧不符患者平均输注RBC11.6单位, 前者比后者高出34.48%;主侧不合的患者平均输注血小板8.2单位, 次侧不合的患者平均输注血小板6.8单位, 前者比后者高出20.59%, 主侧不合的患者平均输注冰冻血浆8.5单位, 而次侧不合的患者平均输注冰冻血浆8.0单位, 前者比后者高出6.25%。通过系统的基于跟踪测量患者血型转变过程的血液成分调节和成分输血的支持, 患者在血型转变的过程中的凝血反应可以控制在较为理想的范围内, 这也是保障本文研究80例患者全部植活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表3, 血液产品血型选择方面, 红细胞产品应该以供方红细胞血型为主, 以增加患者造血功能不足时的供方红细胞输入量。而血小板、白细胞和血浆产品, 其血型应该以受体实测血型为准。成分输血前, 必须使用血细胞过滤设备充分剔除有核细胞, 同时采用25Gyy射线进行辐射, 降低淋巴细胞的活性, 充分防止输血过程中因为凝血反应和溶血反应给受体带来的风险。在血型转变过程中和转变之前, 不能规避血型抗原抗体免疫溶血反应时, 应以O型洗涤红细胞为主, 因为O型带来的凝血反应最轻, 而血小板和血浆产品优先选择AB型, 同样因为AB型血浆产品中的抗原最少。因为较大剂量的O型红细胞输入和AB型血浆输入, 患者在血型转变期间才可以保证凝血反应和溶血反应降的最低。ABO次要相合的患者, 因为体内没有破坏新增红细胞的血清凝集素, 所以, 红细胞转型过程较为平稳, 红细胞的输注量也较小, 患者康复周期较短。

“输血与血型”一节的说课设计 第13篇

上一篇:二季度思想分析下一篇:偶成翻译及赏析